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外科技发展史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外科技发展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5 07: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中外科技发展史
【热点链接】
2011年9月29日,我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1月1日,成功发射“神舟八号”航天飞船。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成功。14日,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17日,“神舟八号”成功返回地面。这在我国航天史上谱写了崭新的一页。如今,我国已经建成完全成熟的国际空间站,并有自己的导航系统。
【导学练习】
1、请列举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主要科技成就各一例。
2、请列举近代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成就各一例。
【相关考点】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伟大工程: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3、医学:华佗创制医疗体操“五禽戏”;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誉为“医圣”;李时珍写成了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4、其他:司母戊鼎等青铜工艺的成就。
二、近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2、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四、西方科技成就:
⒈古代: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三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和灌溉。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⒉近现代:
(1)三次科技革命:
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起止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的重大突破;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重要发明家及其发明成果 珍妮机(英国哈格里夫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交通工具:汽船(美国的富尔顿)、火车机车(英国的史蒂芬孙) 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电车、电话、电灯(美国的爱迪生)、电报;交通工具:飞机(美国的莱特兄弟)、汽车(德国的卡尔·本茨)、;内燃机(德国的卡尔·本茨) 核电站、电子计算机、手机、火箭、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神五、神六)、比尔·盖茨和微软
能源 煤 电力和石油(新能源);煤(旧能源) 核能(原子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动力机器 蒸汽机 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 核动力机器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原子时代
特点 ①先从英国开始,然后向法美等国扩展;②以机器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发明者主要是工匠、技师等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人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最显著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包括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以及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 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②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改变了世界面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①科学技术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③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④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②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③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④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⑤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机会,也带来竞争;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2)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①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是创建微积分;力学上,建立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②达尔文是英国科学家,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指出一切物种都是在不断的进化之中,并以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生物的进化,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科学和社会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为生物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能够极快地促进经济的增长,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人类创造的财富比以前所有时代的总和还要多。
(4)启示: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
【考点解读】
⒈中国从明清时期到近代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考人文科学,忽视自然科学,从事科研工作者没有地位,科技发展缺乏良好的土壤。
(3)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4)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盲目排外,拒绝接受西方先进事物,阻碍科技的发展。
⒉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
(2)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⒊我们应该学习詹天佑、侯德榜、邓稼先、袁隆平、阿基米德、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哪些精神品质?
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敢于坚持科学真理等精神。
⒋学习科技史,你有何感受?(学习科技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敞开国门,主动接受外来文明,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日益繁荣富强。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在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最先发挥作用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2、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信赖我国的中医药。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明朝时,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医药学家是( )
A.孙思邈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3、2010年12月,“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试车,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中国再度刷新世界铁路营运速度纪录。回顾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 )
A.南满铁路 B. 淞沪铁路 C. 宝成铁路 D. 京张铁路
4、他淡泊名利,专注于田畴,研究水稻,此生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就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侯德榜 D.袁隆平
5、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以下情景不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前夕,国王路易十六乘坐火车参加三级会议
B.十月革命期间,列宁乘坐汽车检阅军队
C.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乘飞机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D.2011年,全国很多省的高考采取网上阅卷
6、“珍妮纺纱开先河,蒸汽推动世界波”所反映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7、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积极介入,除政治和宗教因素外,主要是那里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下列发明出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中不以石油为燃料的是( )
A.内燃机 B.发电机 C.汽车 D.飞机
二、改错题
8、右图是指卢沟桥。
错误: 订正:
9、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范风格。
错误: 订正:
材料解析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百年来,清华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为国求学的传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
材料二:在清华百年校庆的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希望全国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1)在清华建校的同一年,我国发生了哪场资产阶级革命?其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2)邓稼先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哪些重大贡献?由此谈谈你对“教育为本”的理解。
(3)对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希望,你打算怎么做?(照抄本题材料不给分)
11、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2010年11月8日,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数万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的结果。探月工程的实施,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进带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新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三: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公民的科学素质通常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3.27 % , 虽比2001 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但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水平。
(l)材料一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中,我国有些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请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2)据以上材料,概括出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因素有哪些。
(3)请说出两种提高自己科学素质的具体做法。
【参考答案】
一、BDDDA BB
二、8、卢沟桥 赵州桥 9、长城 北京故宫
三、10、(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其它酌情给分)(2)先后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命运等。(3)结合学生实际,写出具体的实践言行。(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1、(l)第三次科技革命。①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②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号,成为世界上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③1973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型杂交水稻。( 2 )①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及自主创新能力)。③公民的科学素质。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对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借鉴和吸收)。( 3 )①学好科学文化课。②阅读科普类图书、报刊杂志。③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④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所。⑤收听和收看科普类节目。⑥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科学知识。
图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