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强化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 ,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一 、阅读(70 分)
( 一 )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 5 题 。
据最近的神话研究的结论 , 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 。神话所述 者 , 是"神们的行事 " , 但是这些 "神们 " 不是凭空跳出来的 , 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之必然的产物 。
原始人民的 心 理 , 有可举之特点六 。 一 为相信万物 皆有生命 、思想 、情绪 , 与人类 一 般 。 二 为魔术的迷信 , 以为人可变兽 , 兽亦可变为人 , 而风雨雷电晦瞑亦可用 魔术以招致 。 三为相信人死后魂离躯壳 , 仍有知觉 , 且存 在于幽冥世界 。 四为相信鬼可附丽于有生或无生的物类 , 灵魂亦常能脱离躯壳 , 变为鸟或兽而 自 行其是 。 五为 相信人类本可不死 , 所以死者乃是受 了仇人的 暗算 。 六为好奇心 非常强烈 , 见 了 自 然现象以及生死睡梦等事都 觉得奇怪 , 渴求其解答 。 原始人本此蒙昧思想 , 加以强烈的好奇心 , 务要探索 宇 宙 间 万物的秘奥 , 结果则 为创造 种种荒诞的故事以代合理的解释 , 同 时并深信其真确 : 此即今 日 我们所见的神话 。
现代的文明 民族和野蛮民族 一 样地有它们各 自 的神话 。 野蛮 民族的神话是原始信仰加上原 始生活的 结 果 , 所以不合理的质素很多 。 文明 民族的神话则 已颇美丽 , 成为文学的泉源 。 这并不是文明 民族的神话 自 始 即 如此美丽 , 乃是该民族渐进文明后经过无数诗人的修改藻饰 , 乃始有今 日 的形式 。
就中 国现存的古籍而搜集 中 国神话 , 我们不能不说中 国 民族确 曾产 生过伟大美丽的神话 , 可为什 么 我们的 神话不能全部保存而仅余零星的片段呢
据我个人的意见 , 原 因有二 : 一 为神话的历 史化 , 二为 当 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 灵的 大事件以诱引 " 神 代诗人" 的产生 。 神话的历 史化 , 固然也保存了相当 的神话 ;但神话的历 史化太早 , 便容易使得神话僵死 。 中 国 北部的神话 , 大概在商周之交已经历 史化得很完备 , 神话的 色彩大半褪落 , 只剩 了《生 民》《玄鸟 》的 " 感生 " 故事 。 至于诱引 " 神代诗人" 产生的大事件 , 在武王伐 以后 , 便似乎没有 。 自 武王 以 至平王 东 迁 , 中 国 北方人民过的 是 "散文 " 的生活 , 不是" 史诗 " 的 生活 , 民 间 流传的原始 时代的神话得不到新刺激以 为光大之资 , 结果 自 然是渐 就僵死 。 到 了春秋战 国 , 社会生活已经是写 实主义的 , 离神话时代太远 了 , 而 当 时的 战乱 , 又迫人 " 重 实 际而 玄想 " , 以此北方诸子争鸣 , 而 皆不言及神话 。 然而被历 史化了 的 一 部分神话 , 到底还保存着 。 直到 西汉儒术大 盛以后 , 民间 的 口 头的神话之和古史有关者 , 尚被文人采录 了 去 , 成为现在我们所见的关 于女娲氏及贵尤的神 话的 断片 了 。
中 国神话在 当 时究曾经过何等人的采用 , 已经不可深考 。 我们现在只 知直到 战 国 那 时 离神话时代至 少有三千年 方才有两种人把当 时尚活在民间 口 头的神话采了 一 些去 。 这两种人 一 是哲学 家 , 二是文学 家 。 哲学家方面 , 《庄子》和《韩非子》都有神话的 断片 , 尤 以《庄子》为 多 。 今本的《庄子》 已非原形 , 保存着的神 话材料如鲲鹏之变 、十 日 并出等 , 已经不很像神话 , 或者太零碎 。 《列子》在哲学上无 多 价值 , 但在中 国神话上却 不容抹杀 , 如太行 、王屋的神话 , 都是很重要的神话材料 , 也都是被视为 哲学而保存下来的 。 文学 家采用神话 , 不能不推屈原为 首 。《 离骚》和《九歌》保存了 最有风趣的神话 。 继屈原 的 宋玉 亦采用神话 , " 巫 山神女 " 的传说 和冥土的 守 门 者 " 土伯 " 的神话 , 都是宋玉保存下来的 可贵的材料 。 故综合地看来 , 古代文学 家保存神话的功 绩 , 实在比哲学家还要大些 。 他们 一 方面保存了 一 些神话 , 一 方面 自 然 亦加以修改 , 但大体说来 , 他们还不至于 像古代史官似的把神话完全换了 面相 。
语文 第 1 页(共 8 页)
可以说 , 我们现有的神话 , 几乎没有 一 条不是经过修改而逐渐演化而来的 。 为什 么神话会 " 演化 " 呢 因 为 " 文雅" 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 的故事 , 因 而依着他们 当 时的流行信仰 , 剥落了原始的犷野的面 目 , 给披上了 绮丽的衣裳 。 这是" 好奇 " 的古人 的玩意儿 , 目 的在为 那大部分的流传于 民众 口 头的太古传说找 一 条他们好奇者所视为合理的 出路 。 同 时却又有些 " 守正 " 的人们努力要引 导这些荒诞 的古代传说归之于 " 正 " , 从另 一 方面消极地修改神话 , 使成为合理的故事 : 这便是所谓对于神话的 " 解释" 。
中 国 的文学家开始采用神话的 时候 , 大部分的神话早 已完全历 史化 了 。 几千年来 , 黄帝 、神农 、尧 、舜 、禹 、 等人 , 早已成为真正的历 史人物 。 战 国 以后 , " 好奇之士 " 偶 尔记载 一 些 当 时还活在人民 口 头的 关于黄帝等人 的 " 传说" , 然而后代的 " 守正 " 的缙绅先生们早已斥为荒诞不经 , 努力把这些断片 的神话再加以历 史的解释 。 例 如许多 有权威的古书 (如《孟子》等)明 明说是历 史人物 , 但《 山 海经》内说是 一 个天神 , 而《淮南子 · 本经训 》 更明明 白 白地说 : " 尧乃使羿 … … 上射十 日 。" 这岂不是显然对于羿的历 史人格挑战 了 吗 于是就有洪兴祖的解 释 , 以为是善射之号 " , 罗长源及陈 一 中又更进 一 步解释 " 十 日 " , 以为 十 日 是扶桑君的十个儿子 , 尧使所射 者即此 。 这是对于 已经历 史化的神话人物而遇有与其历 史性相抵的传说时的解释方法 。 至于尚 未受到历 史 化的遗在草莱的神话 , 就被简捷地取来作为历 史了 。 例如盘古的神话就被直截地当作历 史材料 , 徐整收入 了 他 的记载 " 三王五帝 "之事的《三五历 纪》 , 胡宏更收进了《皇王大纪》了 。 然而究竟 " 好奇之士 " 太多 , 缙绅先生们欲 一 一 加以历 史的解释亦能力所不及 , 所 以 一 切古代史的人物 , 从黄帝以 至禹 , 每人都有些 " 不雅驯 " 的神话黏附 着 , 而 因 此使我们有理由可以 断言禹 以前的历 史简 直就是历 史化了 的古代神话 。
(摘编 自 茅盾《 中 国神话研究初探》)
1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 一 项是(3 分)
A. 原始人创造了神话 , 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试图借神的行为来解释宇宙间万物的奥妙 。
B. 缺乏诱引 " 神代诗人"产生的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是中国神话不能全部保存的原因之一 。
C. 春秋战国时期 , 北方诸子争鸣 , 而皆不谈及神话 , 与当时战乱这 一 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
D. 古人消极地修改神话 , 让其更加美丽曲折 , 成为合理的故事 , 引导神话归之于 " 正 " 。 2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 项是(3 分)
A. 早期神话涉及原始人的宇宙观 、生死观 , 虽荒诞 , 但没有脱离生活经验 , 是探索人类思想生发的宝贵材料 。
B. 人们对神话进行历史化改编和文学化修饰 , 一 方面保存了 一 些神话 , 但另 一 方面又丢失了神话的 一 些 特点 。
C. 虽然中国古代神话有的被当作史料记录 , 有的在哲学著作中零星出现 , 但文学家保留了它们原来的面貌 。
D. 作者认为 , 从黄帝至禹这些古代史中的人 , 虽然早已成为真正的历史人物 , 但身上仍保留着神话色彩 。
3 . 下列选项不属于 "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 " 的 一 项是(3 分)
A. 孔子将《尸子》中记载的 " 黄帝四面 " (黄帝有四张脸) , 解释为黄帝派遣四个人去分治四方 。
B. 宋元时期道教兴传 "关公战尤 " 的神话 , 到了明朝 ,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关羽被封为 " 三界伏魔大帝 "等 。
C.《史记 · 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训练熊 、黑 、 、、犯、虎等猛兽 , 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 。
D. 在《尧典》中远古天神成了圣贤 , 屈身为人臣 , 如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成了尧的掌历之官 。 4. 文本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 (4 分)
语文 第 2 页(共 8 页)
5 . 请根据原文观点和下列材料 , 分析 " 西王母 "神话的 "演化 "及其原因 。 (6 分)
又西 三百五十里 , 曰 玉 山 , 是西王母所居也 。 西王母 , 其状如人 , 豹尾虎齿而善啸 , 蓬 发戴胜 , 是司 天之厉及五残 。
七 月 七 日 , 上于承华殿斋 , 日 正 中 , 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 。 … … 是夜漏七刻 , 空 中 无 云 , 隐如雷声 , 竟天紫 气 。 有顷 , 王母至 , 乘紫车 , 玉女夹驭 ; 戴七胜 , 青气如云 ; 有二青鸟 , 夹侍母旁 。 下车 , 上迎拜 , 延母坐 , 请不死之药 。
(二)阅读lI (本题共 4 小题 ,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6 ~ 9 题 。
奥运消息
龙仁青
次洛有 一 架望远镜 。 这架望远镜 , 说起来还有点来历 。
随着冬 日 的临近 , 天气 一 天天变得寒冷起来 。 这天早上 , 土灶里的 火刚 刚着起来 , 阿爸就起身 了 , 他看着蜷 缩在 一 件大皮袄里的儿子 , 一 把把皮袄掀开 ,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 " 阿爸阿妈都起来 了 , 你怎么还睡呀 ! " 次洛 立刻打 了 个冷战 , 气得眼泪都 出来了 , 阿爸却满不在乎地走 出 了 帐篷 。 次洛只 好把委屈咽到肚子里 , 哭哭啼啼 地穿上皮袄 。 吃早饭的 时候 , 次洛 着嘴 , 没有理 阿爸 , 阿爸呵呵笑着 , 说 : " 一 个男人家 , 这个样子像什 么 呀 。" 说着把 一 碗拌好的粑递过来 , 次洛这才转怒为 乐 。
吃完早饭 , 次洛帮 阿爸把羊群赶到草滩上 , 独 自 一 人去 了 干河滩 。 他摇摇晃晃地沿河床走着 , 把 一 串 欢快 的笑声撒在了 空旷的草滩上 。 慢慢地 , 他离 自 家的帐篷越来越远 。
次洛就是在这时候发现那只野狐狸的 。 发现它后 , 次洛再也没法关心 周 围 其他的事儿 了 。 他向 着它 小 心 走过去 , 不想 一 个想摔倒在地上 , 受 了 惊的野狐狸蹿起来没命地跑了 。
次洛跑过去看 了 看刚才狐狸藏身 的地方 , 断定这里是狐狸 出 没的地方 , 便想做个记号 , 下 次带 阿爸来捉 。 他本来想找 一 块大 一 点的鹅卵石做记号 , 回头 一 想 , 这满河滩的全是鹅卵石 , 到 时候可能就找不到 了 , 于是他去 找 一 样其他的 东 西 。 他走出 河滩 , 终于在 一 个鼠洞边看到 了 一 块斜躺着的青石板 , 纹刻 着梵文 。
次洛把青石板搬起来 , 却发现石板底下有 一 样东 西 。
这是 一 把锈迹斑斑的藏刀 。 刀柄的 一 半 已经不见 了 , 仅剩的 另 一 半上 一 颗豆青色的松耳石却完好无损 。 他把藏刀插在刚 才发现狐狸的地方 。
晚上回到 家里 , 他把发现狐狸并做了 记号的事忘在 了 脑后 , 要不是几天以后发生的事 , 他恐怕 一 辈子也记 不起那只狐狸来了 。
也是个早上 , 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 。 羊们开始啃吃牧草 了 , 次洛便朝着干河滩走去 , 却发现干 河滩里今 天有几个人 。 本来就对什么都好奇的次洛不假思索地走了 过去 。
那些人正在传递着 一 样东 西 , 人人都兴高采烈的样子 。 次洛凑过去看 了 个清楚 。
那是 一 把藏刀 的半截刀柄 ! 次洛立刻想起他作为记号插在狐狸出 没处的 那把藏刀 。 " 半截刀柄算什么 , 我捡了 一 把藏刀都没当 回事儿 。" 次洛有些不屑地看着那几个人 。
" 你说什 么 "后面忽然传来 一 句 纯正的藏语 。 是那位太阳帽上绣着 一 只金色雄鹰的 小伙子说的 , 他正望着
语文 第 3 页(共 8 页)
次洛微微笑着 。
" 我是说 … … " 次洛有点犹豫 , " 我捡到 了 一 把藏刀 。"
次洛带着那几个人沿着河床去找那把藏刀 。 藏刀斜斜地插在石缝里 , 刀柄上镶嵌的那颗豆青色松耳石上 , 落了 一 堆鸟粪 。 次洛把藏刀拔出 来 , 递给那位会说藏语的 小伙子 。
" 头儿 , 你看 ! " 小伙子立即大声 叫 着 , 朝 一 位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的年长男人跑 了 过去 。 不 一 会儿那几个人 就抱成了 一 团 , 他们欢呼雀跃 , 兴奋异常 。 次洛呆呆地站在 一 旁 ,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 。
那位年长的 男人看见 了 次洛 , 他像喝醉了 酒 一 样想着走过来忽然抱住 了 次洛 。
" 你知道吗 " 年长的 男人说 , " 你让我们找到 了 这里就是吐蕃古战场 的 重要证据 , 你是历 史的 功 臣 。 谢谢 你 , 谢谢你 ! "
临走之前 , 年长的 男人把脖子上的望远镜取下来 , 挂到 次洛的脖子上 。 他还帮 次洛把望远镜按在眼睛上 , 次洛立即看到 了 他家的羊群 , 那只叫 森森的母羊湿漉漉的嘴唇几乎就要挨到他的鼻尖 了 , 次洛吓 了 一 跳 , 急忙 拿开望远镜 , 朝着 自 家羊群的方向看 了 看 。 他只看见 一 小片 白 色像 一 小朵云彩在远处地平线上飘浮 。
自 从有了 望远镜 , 次洛放羊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 他每天都早 出 晚归 , 省 了 阿爸不 少事儿 , 这让阿爸感到 高 兴 。 有了 望远镜 , 次洛看到 了 许多 东 西 , 他看到远处雪山上又多 了 几猎经幡 , 新鲜而 亮丽 ; 他看到 离他家不远的 阿克普罗 家的帐篷上破了 一 个洞 , 他们家在县城工作的儿子万玛也回 家来了 。
这天早上 , 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后 , 便用望远镜到处张望 , 远远地他看到有 一 个白 色的 东西在动 , 起初他以 为是 一 只野兔 , 仔细 一 看原来是 一 张报纸 , 在风中不知何去何从地飘动着 。 次洛决定去捡起那张报纸 。 他 一 边走 , 一 边不断地拿望远镜观察 , 当 一 把草挡住了 随风乱飘的报纸 , 他走到 了报纸跟前 , 也就到 了 阿克普罗 家 。
他把报纸捡起来 , 看到报纸上有 一 张大大的照片 , 照片 上 一 个年轻的姑娘微笑着 , 一 手拿着鲜花 , 一 手还拿 着 一 样圆 圆 的 东 西 , 那东 西是用 一 条布带挂在脖子上的 , 就像此刻 的次洛 , 脖子上挂着望远镜 。 次洛不知所 以 地看着 , 又朝 阿克普罗 家的方向看看 , 他看见在县城工作的 万玛在家 门 口 看书 , 便走 了 过去 。 次洛把手里的报 纸晃了 晃说 : " 你给我看看这个 , 这是什 么 意思 。"
万玛把报纸接过来看 了 看 : 本报悉尼今 日 电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 8 时 52 分 , 26 岁 的上海姑娘陶璐娜在第 二十七届奥运会注 女子 10 米气手枪决赛中 , 以 488 . 2 环的成绩夺得冠军 , 为 中 国奥运军 团夺得首枚金牌 , 《义 勇 军进行曲》在悉尼上空奏响 。
次洛期待着万玛的回答 , 万玛却欢呼雀跃着钻进了 帐篷 , 又从帐篷窜 出 来 , 手里拿着 一 条哈达 , 向着前方的 草原飞奔而去 。
次洛睁大了眼睛 ,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 。 帐篷 一 侧的狗受了惊 , 狂叫声不绝于耳 。
(有删 改)
【注 第 二 十七届奥运会于 2000 年 9 月 在悉尼举行 。 6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 一 项是(3 分)
A. 阿爸逗儿子起床的 一 系列细节 , 写出 了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 , 呈现了父子之间温馨而充满情趣的生活 场景 。
B. 次洛放羊的地方曾是吐蕃古战场 , 他无意中捡到的古藏刀被考古队认定为重要证据 , 由此引 出望远镜的 故事 。
C. 雪山 、草滩 、草等勾勒出人物活动的典型 自然环境 , 大皮袄 、粑 、帐篷等营造出牧民特有的生活氛围 。
D. 次洛撇下羊群 , 跑去河滩玩耍 , 追赶狐狸 , 表现了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对放羊生活的逃避和对外面世界的 向往 。
语文 第 4 页(共 8 页)
7 .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不正确的 一 项是(3 分)
A. 小说对次洛阿爸 、考古队员 、万玛的描写均着墨不多 , 但对他们的动作和神态等典型细节刻画精准 , 人物形 象鲜活 。
B. 小说中次洛拿藏刀做标记 、用望远镜看到回家的万玛 , 与后文次洛带人找刀 、请万玛读报纸的情节照应 , 伏 笔巧妙 。
C. 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 , 又始终选择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 , 既符合人物年龄与认知特点 , 又 富有童趣 。
D. 小说中的望远镜与《哦 , 香雪》中的铅笔盒 , 均来 自 外面的世界 , 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且具有象征 意义 。
8 . 文中画线处"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两次出现 , 这有怎样的效果 请简要分析 。 (4 分)
9 . " 奥运消息 "直到结尾部分才出现 , 却被用作小说标题 , 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 , 谈谈你的观点 。
(6 分)
(三)阅读Ⅲl (本题共 5 小题 ,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10 ~ 14 题 。
二 月 二十七 日 注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右谏议大夫司 马光惶恐再拜 ,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
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 , 数相违戾 , 未知介甫之察不察 , 然于光向慕之心 未始变移也 。 窃见介甫独 负 天下
●
大名 三十余年 , 才 高而 学富 , 难进而 易退 , 远近之士 , 识与 不识 , 咸谓介甫不起则 已 , 起则 太平可立致 , 生 民被
●
其泽矣 。 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 人人归咎于介甫 , 不知介甫 亦 尝 闻其言而知其故乎 光窃意 门 下之士 , 方 日 誉盛 德而赞功业 , 未始有 一 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 。 非 门 下之士则 皆 曰 : " 彼方得君而 专政 , 无为触之以取祸 , 不 若坐而待之 , 不过二三年 , 彼将 自 败 。" 若是者不唯不 忠 于介甫 , 亦不 忠 于朝廷 。 若介甫果信此志 , 推而行之 , 及 二三年 , 则朝廷之患 已深矣 , 安可救乎 如光则 不然 , 乔备交游之末 , 不敢苟避谴怒 , 不为介甫 一 一 陈之 。
近者 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 示执政而介甫遮悻悻然不 乐 引疾卧家 。 介甫乃欲辞位 而去 , 殆非明主所以拔耀委任之意 , 故直叙其事 , 以 义责介甫 , 意欲介甫早 出视事 , 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 , 以福天
下 。 窃 闻介甫不相识察 , 颇督过之 , 上书 自 辩 , 至使天子 自 为手诏以逊谢 , 又使吕 学士再三谕意 , 然后乃 出视事 。
●
出视事诚是也 , 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 , 以慰安士民 , 报天子之盛德 。 今则 不 然 , 更加忿怒 , 行之愈急 。 观介甫之 意 , 必欲力战天下之人 , 与之 一 决胜负 , 不复顾义理之是非 , 生民之忧乐 , 国 家之安危 , 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
语文 第 5 页(共 8 页)
光近蒙圣恩过听 , 欲使之副贰枢府 。 光今所言 , 正逆介甫之意 , 明 知其不合也 , 然光与介甫趣向 虽 殊 , 大归
则 同 , 介甫方欲得位 , 以行其道 , 泽天下之民 ; 光方欲辞位 , 以行其志 , 救天下之民 , 此所谓和而 不 同 者也 。 故敢 一 陈其志 , 以 自 达于介甫 , 以终益友之义 , 其舍之取之 , 则在介甫矣 。 国 武子好尽言 , 以招人之过 , 卒不得其死 。 光常 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 。 虽然 , 施于善人 , 亦何忧之有 介甫其受而听之 , 与罪而绝之 , 或诟 而辱之 , 与 言 于上而逐之 , 无不可者 , 光命而 已 。 不 宣 。 光惶恐再拜 。
(节选 自 司 马 光《与 王介甫书 》)
【注 宋神 宗 熙 宁 三年 , 变 法 自 熙 宁 二 年(1069)开始 。
10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每涂对 一 处给 1 分 ,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3 分)
藩镇大臣 A 有言 B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 D 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悻悻然不乐 G 引 疾卧家 。
11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 不正确的 一 项是(3 分)
A. 察 , 文中指察觉 , 与《陈情表》 "前太守臣察臣孝廉" 中的 "察"词义相同 。 B. 被 , 文中指蒙受 , 与《屈原列传》" 被发行吟泽畔" 中的 "被 "词义不相同 。
C. 谢 , 文中指道歉 , 与《孔雀东南飞》" 多谢后世人" 中的 "谢"词义不相同 。
D. 过听 , 本指错误地听取 , 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 己的 自谦 , 似于 " 承蒙错爱 " 的 "错爱"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 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A. 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 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 , 这是君子 之争的典范 。
B. 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 , 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 , 只是坐等王安石变 法自行失败 。
C.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 己的良苦用心 , 反而大加责备 ; 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误的法令 , 反而更 急迫地推行改革 。
D. 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 , 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 , 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 的覆辙 。
13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8 分)
(1)不复顾义理之是非 , 生民之忧乐 , 国家之安危 , 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
(2)虽然 , 施于善人 , 亦何忧之有
14. 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 , 与罪而绝之 , 或诟而辱之 , 与言于上而逐之 , 无不可者 , 光俟命而已 " , 司 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 分)
语文 第 6 页(共 8 页)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 ,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 完成 15 16 题 。
晚春行 田 南原
杨万里
西畴前 日 尘作雾 , 南村今 日 波生路 。
云子① 从来疏广文② , 冲雨学稼当 辞勤 。 农言秧好殊胜麦 , 其如绿针未堪吃 。
吾生十指不粘泥 , 毛锥③便得傲衣 只愿边头长无事 , 把耕云且吾志 。 不愁官马送还官 , 借牛骑归不用鞍 。
【注①云子 : 米粒 , 米饭 。 ②广 文 : 这里是广 文先 生 的简称 , 泛指清苦闲散 的儒学人士 。 ③毛锥 : 泛称笔 。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 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A. 一 、二句以互文手法 , 简笔勾勒雨后乡村景象变化 , 引出下文写雨后农事 。
B. " 云子从来疏广文" 与 "吾生十指不粘泥 " , 是诗人自 嘲 , 也是对士大夫的挪输 。 C. 秧苗如 " 针 " "未堪吃 " , 写出了秧苗幼嫩有生机 , 暗含对农人劳动的赞美敬重 。 D. 骑行 " 不用鞍 "活画出诗人归乡 的轻快矫健 , 颇有 " 老夫聊发少年狂 " 之得意 。
16 . 关于 " 把耕云 " , 历来说法不 一 , 有 一 种说法认为 " 耕云 " 乃 " 耕耘 " 之通假 。 请结合诗歌阐述这种说法的理 由 。 (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1)苏在《六国论》中指出 : 齐国最终被秦所灭 , 是因为 " " , 而 " " 则加 速了赵国的灭亡 。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 , " , 看似闲适恬静 , 背后却藏着诗人无 限的感慨与牢骚 。
(3) "春风 "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 常用来抒情咏怀 , 比如 " " 。 二 、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8 22 题 。
彗星 , 也称 " 帚星 " , 是由冰 、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 一 类小天体 , 因 形状如扫帚而得名 。 大多 数彗星
比较暗弱 , 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 , 因而 肉眼可见的彗星 ① 。 近 来引发观星热潮的 紫金山 - 阿特拉斯彗星 , 正是 一 颗 肉 眼可见的大彗星 , 它是中 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首先发现 的 。 这颗彗星在 一 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 环绕太阳运行 一 周 需要 61 751 年 , 即每过六万多 年才有机会 见到 。 该彗星亮度很高 , 2024 年 10 月 中下 旬是最佳观测期 , 在此期 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 。
语文 第 7 页(共 8 页)
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 照片 和视频中 , 还 出现了 紫金山 - 阿特拉斯彗星与 北京西郊 玉峰塔 、颐和 园 十七孔桥 、 西藏的雪山 " 同框 " 的作品 , 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 ② , 美不胜收 。 有 " 追星人 " 表示 , 能够 目 堵这六万年 一 遇的星际邂后 , 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 。 10 月 下 旬之后 , 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 大尾 巴渐行渐远 , 从人们 的视野中消失 。
18 .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 " 帚星 "得名方式最接近的 一 项是(3 分)
A. 汤勺 B. 云鬓
C. 草堂 D. 花车 19 .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 , 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 (4 分)
20 .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4 分)
21 . 文中画波浪线的 "追星人" 指什么 为什么要加引号 (3 分)
22. 某少儿科普栏 目计划在最佳观测期前夕 , 推出紫金山 - 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 。请根据以上材料 , 替紫金 山 - 阿特拉斯彗星写 一 段自我介绍 , 要求信息准确 、语言流畅 , 不超过 80 个字 。 (6 分)
三 、写作(60 分)
23 . 阅读下面的材料 , 根据要求写作 。 (60 分)
有人认为 , 许多创新 、富有前瞻性的认知只是适用 一 时的 " 片 面之见 " ; 但也有人认为 , 正是这种深刻 的 " 片 面 " 不 断推进人们的思想发展或历 史进程 … …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 一 篇文章 。
要求 : 选准角度 , 确定立意 , 明确文体 , 自 拟标题 ; 不要套作 , 不得抄袭 ;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不少于 800 字 。
语文 第 8 页(共 8 页)
高三语文 强化卷
答题卡
考生 禁填 缺考考生 , 由监考员贴条形码 , 并用 2B 铅笔涂右面的缺考标记 。
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注意事项 1 . 答卷前 , 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卷上规定的位置 , 准确填写本人姓名 、准考证号 , 并核对 准条形码上的信息 。确认无误后 ,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 2 . 选择题必须使用 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 , 字体 工整 , 笔迹清楚 。 3 .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 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 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 4 . 保持卡面清洁 , 不准折叠 , 不得损坏 。
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2 3 6 7 12 15 18 D
非选择题
一 、阅读 ( 一 ) 阅读 I 4 . (4 分) 5 . (6 分)
请在各题 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二 ) 阅读 II 8 . (4 分) 9 . (6 分) ( 三 ) 阅读Ⅲ 10 . (3 分) 13 . (8 分) (1(4 分) (2)(4 分) 14 . (3 分) ( 四 ) 阅读Ⅳ 16 . (6 分)
请在各题 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 . (6 分) (2) (3) 二 、语言文字运用
19 . (4 分) 20 . (4 分) 21 . (3 分) 22 . (6 分)
80 字
(
姓名
准考
证号
) (
贴条形码区
)请在各题 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 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 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题卡第 一 页
高三语文 强化卷
1 .D
2 .C
3 .B
4 . 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本从神话的产生、特点到中国神话的保存、修改、演化、解释,层层论述,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②大量运用例证法,举古代作品对神话的保存,古人的解释等例子,丰富典型,易 于理解,论证充分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又不乏生动活泼之处。如“大概 ”“一部分 ”“消极地 ”等 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披上了绮丽的衣裳 ”“这是‘好奇 ’的古人干的玩意儿 ”等语句的使用。(答对一点 给 2 分,其中特点的归纳 1 分,结合文本的简要分析 1 分;任答两点即可)
5 .演化:①西王母由半人半兽到外貌不详, 由“司天之厉及五残 ”的凶神变为有“不死之药 ”的吉神;
②西王母由居住在玉山变为在人间的宫殿活动,有了人类生活的特点;③《汉武故事》有了具体的情节, 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每点 1 分)
原因:①后代人不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又热爱神话,根据当时流行的信仰和生活特点进行了修改;
②文人的藻饰。(第①点2 分,其中主观的不满意与热爱 1 分,根据时代特点进行修改 1 分;第②点 1 分)
6 .D
7 .C
8 . ①真实地刻画出次洛的懵懂天真,他既不知道古藏刀的历史价值,也不知道奥运金牌的意义;②表现外 来事物对草原生活的冲击,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点2 分)
9 .【示例一】合适。①从古藏刀到望远镜再到报纸,最后引出的“奥运消息 ”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也是小 说构思的核心;②小说写的虽是牧区生活,主题却是探究以“奥运消息 ”为代表的外面世界对草原的影响;
③作为标题的“奥运消息 ”与小说的内容之间,巧妙地构成了大与小、远与近的关联,强化了艺术张力。(每 点 2 分)
【示例二】不合适。①小说以次洛的生活为情节主干,“奥运消息 ”只是引起他生活变化的其中一个情节;
②古藏刀、望远镜、报纸与“奥运消息 ”共同构成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揭示主题,仅用“奥运消息 ”做标 题并不能涵盖所有;③小说开始和发展部分均与标题关系不大,不符合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每点2 分)
10 .CEG
11.A
12 .D
13 .(1)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我私下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译出大 意给 1 分;“是非 ”“窃 ”“为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虽然如此,施加给有道德的人(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 (译出大意给 1 分;“虽然 ” “善人 ”“何忧之有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 . ①表层意图: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1 分)②深层意图:用自己
第 1 页(共 2 页)
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2 分)
15 .D
16.“把耒耕云 ”即拿着耒具耕田。(2 分)①从诗歌内容看,诗歌前文赞美劳动,中间揶揄士大夫轻视劳动, 末尾表达归乡稼穑,意脉连贯。②从诗人形象看,诗人归乡并非完全归隐脱离世俗,而是仍旧关切民生、 心忧天下。③从诗歌主旨看,诗人看到雨后农人劳作,想到边境有战争之忧,于是生出待国家无动荡,便 回归乡野耕种,过和平安逸生活的愿望。(每点2 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17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以谗诛 (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示例一】过春 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示例二】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每空 1 分)
18 .B
19 .“堵 ”改为“睹 ”;“邂后 ”改为“邂逅 ”;“托 ”改为“拖 ”。(每处 2 分,改对两处即可)
20 .【示例】①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②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每处 2 分)
21 . ①“追星人 ”指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人。(1 分)②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追星人 ”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崇拜当红明星的追星的人。(2 分)
22.【示例】我叫紫金山-阿特拉斯,是一颗彗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现了我,我绕太阳转一圈 要六万多年呢!2024 年 10 月我们就要见面了,不要错过我美丽的大尾巴哦!(6 分)
23 .【参考立意】①甄别适用情境,审视“片面之见 ”。②全面创新本难求,深刻“片面 ”亦可贵。③正视 深刻“片面 ”,力求扬长避短。
第 2 页(共 2 页)
高三语文 强化卷
1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 项,“让其更加美丽曲折 ”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第 7 段“ 同时却又有些‘守正 ’的人们……从另一方面消极地修改神话,使成为合理的故事 ”可知,并没有提 到“让其更加美丽曲折 ”。
2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文学家保留了它们原来的面貌 ”错误。 根据原文第 6 段“古代文学家……他们一方面保存了一些神话,一方面自然亦加以修改 ”可知,文学家也 会对神话加以修改,改变它们原来的面貌。
3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所谓“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 ”是指将中国神话当作历史 事实来记录和解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具有神秘和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被赋予了历史的属性。A 项,“黄帝四面 ”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属于神话,孔子对此的解释消减了黄帝的神话色彩,把他历史化了, 这属于“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 ”。B 项,封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 ”等,这是关羽被道教 神化,不属于“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 ”。C 项,轩辕与炎帝本为神话人物,但《史记 ·五帝本纪》中记载二者 在阪泉的郊野交战,这属于“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 ”。D 项,太阳女神羲和成了尧的掌历之官,远古天神成为 人臣,属于“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 ”。故选 B。
4 . 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本从神话的产生、特点到中国神话的保存、修改、演化、解释,层层论述,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②大量运用例证法,举古代作品对神话的保存,古人的解释等例子,丰富典型,易 于理解,论证充分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又不乏生动活泼之处。如“大概 ”“一部分 ”“消极地 ”等 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披上了绮丽的衣裳 ”“这是‘好奇 ’的古人干的玩意儿 ”等语句的使用。(答对一点 给 2 分,其中特点的归纳 1 分,结合文本的简要分析 1 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论证的结构层次,二是论证方法,三是论证语言。从论证的结构层次看,本文先介绍了神话的产生, 详细说明了原始人民的心理;接着对比分析了野蛮民族和文明民族的神话的不同特点;最后再详细阐述了 中国神话不能全部保存而仅余零星的片段的原因,深入论述了中国神话的修改、演化、解释等。据此可知, 文本的结构十分严谨,层次分明。从论证方法看,文本举了丰富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如举许多有权威 的古书对“羿 ”的解释的例子来说明有些“守正 ”的人努力把断片的神话加以历史的解释,等等。例证法 的大量运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也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从论证语言看,文本中 有大量的修饰限制性词语,如第 5 段“ 中国北部的神话,大概在商周之交已经历史化得很完备……便似乎 没有 ”中“大概 ”“似乎 ”的运用,就避免了绝对化的表述,使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文本并不晦涩难懂, 时有生动的修辞或口语化的表达,如“披上了绮丽的衣裳 ”“这是‘好奇 ’的古人干的玩意儿 ”,使论证语
第 1 页(共 6 页)
言生动活泼。
5 .演化:①西王母由半人半兽到外貌不详, 由“司天之厉及五残 ”的凶神变为有“不死之药 ”的吉神;
②西王母由居住在玉山变为在人间的宫殿活动,有了人类生活的特点;③《汉武故事》有了具体的情节, 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每点 1 分)
原因:①后代人不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又热爱神话,根据当时流行的信仰和生活特点进行了修改; ②文人的藻饰。(第①点2 分,其中主观的不满意与热爱 1 分,根据时代特点进行修改 1 分;第②点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原文观点,结合 题目所给的材料对比“西王母 ”神话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西王母 ”神话的“演化 ”及其原因。先看 “西王母 ”神话的“演化 ”。《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表明西王 母最初居住地为玉山;“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明确西王 母为半人半兽,并且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的凶神。《汉武故事》“上于承华殿斋……有顷,王母至 ”,表明 西王母在人间的宫殿活动,有了人类的生活特点;“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 ”,表明西王母掌握“不 死之药 ”,由凶神变为吉神;并未对西王母的外貌进行描写,西王母由半人半兽的形象变为外貌不详;书中 不再是单纯地记述,而是有具体的情节,对时间、环境、场景、动作的描写都很详细,更加生动形象。再 分析原因。原文第 7 段明确指出“为什么神话会‘演化 ’呢? 因为‘文雅 ’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 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因而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犷野的面目,给披 上了绮丽的衣裳 ”,由此可知后代人对祖先的原始思想不满意但又热爱神话,因而根据时代特点对它进行了 修改,这是神话“演化 ”的原因之一。原文第 3 段还提到“文明民族的神话……这并不是文明民族的神话 自始即如此美丽,乃是该民族渐进文明后经过无数诗人的修改藻饰,乃始有今日的形式 ”,由此可知文人的 藻饰也是神话“演化 ”的原因之一。
6 .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表现了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对放羊生活的逃避和对外面世界 的向往 ”错误。从文本中次洛去河滩玩耍、追赶狐狸、发现藏刀等情节可知,文章更多的是展现了次洛的 活泼好动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而非对放羊生活的逃避。此外,文本中并未明确表现出次洛对外面世界的 向往, 由文本中次洛不知古藏刀的意义和次洛“不知所以地看着 ”报纸可知,次洛对外面世界是“无知 ” 的,故选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理解有误。
7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 项,“始终选择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 物 ”错误。小说并非始终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例如,在次洛带考古队找藏刀的情节中,叙述 角度并不局限于次洛的视角。
8 . ①真实地刻画出次洛的懵懂天真,他既不知道古藏刀的历史价值,也不知道奥运金牌的意义。②表现外 来事物对草原生活的冲击,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点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 ”两次出现的作 用,可以先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入手分析。第一次是当次洛把古藏刀给考古人员之后,考古人员异常兴奋,
这令次洛茫然,不明白为什么考古人员这么兴奋,故此处的“不知 ”主要是不知道古藏刀的价值;第二次 第 2 页(共 6 页)
是次洛发现了一张报纸,给万玛看后,万玛表现得异常激动,次洛不明白万玛为什么激动,此处的“不知 ” 是不知道奥运金牌的意义。其次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次洛只是个孩子,两次的“不知 ”符合儿童的心理认 知,因此在形象上体现出了他的懵懂天真。最后从文章主题方面来分析,次洛的生活里只有草原上的一切, 望远镜和报纸所载的奥运消息都是外来事物,对于他而言是陌生的,给他的世界带来了冲击,这也代表着 外来事物对草原生活的冲击,文章以小见大。
9 .【示例一】合适。①从古藏刀到望远镜再到报纸,最后引出的“奥运消息 ”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也是小 说构思的核心;②小说写的虽是牧区生活,主题却是探究以“奥运消息 ”为代表的外面世界对草原的影响; ③作为标题的“奥运消息 ”与小说的内容之间,巧妙地构成了大与小、远与近的关联,强化了艺术张力。(每 点 2 分)
【示例二】不合适。①小说以次洛的生活为情节主干,“奥运消息 ”只是引起他生活变化的其中一个情节; ②古藏刀、望远镜、报纸与“奥运消息 ”共同构成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揭示主题,仅用“奥运消息 ”做标 题并不能涵盖所有;③小说开始和发展部分均与标题关系不大,不符合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每点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需要探究的是以“奥运消息 ”为题 目是否合适。可以认为合适,也可以认为不合适,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认为合适,可以从情节的前后关联、 主题以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奥运消息 ”在结尾才出现,属于情节的高潮部分;“奥运金牌 ” 的出现也能突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能给草原生活带来冲击的主题;也可以从结构上标题与结尾的远近呼 应上来分析。如果认为不合适,也可以围绕情节与标题关联小、标题不能概括全文等来分析。
10 .C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 ”作“藩镇大臣 ”的定语,故 A 、B 两处不断 开,C 处应断开。“其议 ”作“天子出 ”的宾语,“以示执政 ”作目的状语,故 D 处不断开,E 处应断开。“悻 悻然 ”中“然 ”为形容词词尾,F 处不断开,“悻悻然 ”作“不乐 ”的定语,G 处应断开。故应在 C 、E 、G 三处断开。
1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 项,“词义相同 ”错误。“前太守臣逵察臣孝 廉 ”中的“察 ”意为“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与文中加点的“察 ”词义不同。
12 .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 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 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此处是说司马光自己与国武子相似,表达了司马光即便会落得不得 好死的下场,也要向王安石进言的态度。
13 .(1)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我私下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译出大 意给 1 分;“是非 ”“窃 ”“为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虽然如此,施加给有道德的人(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 (译出大意给 1 分;“虽然 ” “善人 ”“何忧之有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是非:对的和错的。窃:谦辞,私自,私下。为: 认为。(2)虽然;虽然如此。善人:有道德的人。何忧之有: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第 3 页(共 6 页)
14 . ①表层意图: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1 分)②深层意图:用自己 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王安石变法周年之际,司马光写了这封长信 给王安石,对变法多加指责。该句意为“您是接受并听从,还是怪罪并拒绝,或者是责骂并加以侮辱,还 是奏告皇上并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 ”。表面上看,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无论 受到什么样的惩处和打击都不怕,仍要直言进谏。实际上,司马光还想借用自己坚定的意志劝诫王安石修 正错误政策。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怀着惶恐的心情再拜于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不知道您是察觉到了还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 说,(对您的) 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才能出众, 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隐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被起用便罢了,一旦被起 用天下太平就会立即取得,黎民百姓都会蒙受他的恩泽。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和来自各个地 方的士大夫)人人归罪于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 之士,正在天天称赞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 的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两三年,他将 自行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 到两三年之后,那么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 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这些。
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忿恨不平很不 高兴,托病躺在家里。您却想辞去官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君主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 因此 (我)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快出来到职办公,革除新法中不利于百姓的措 施,从而造福天下。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识知察觉,大加责备,上书为自 己辩解,致使天子亲作手 诏道歉谢罪,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意思,这之后才出来到职办公。到职办公的确是对的, 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法令中错误的内容,使士子、普通百姓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深厚的恩德。(您)现在 不是这样,而是更加愤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努力同天下的人奋战,跟他们分 个胜败,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 国家的安危,我私下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准备委任为枢密副使。我现在所说的,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这 些话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总的目标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 行您的治国之道,使天下的百姓都受到恩泽;我正打算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百姓得到拯救, 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 ”的含义。 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 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 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 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 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施加给有道德的人(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
您是接受并听从,还是怪罪并拒绝,或者是责骂并加以侮辱,还是奏告皇上并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
第 4 页(共 6 页)
我等候命令就是了。不公开说出。我内心惶恐,谨再拜。
15 .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 项,“不愁官马送还官,借牛骑归不用鞍 ”体现诗人的自在悠闲, 没有“得意 ”,“不用鞍 ”意在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自在(“鞍 ”象征官场的束缚羁绊)。
16.“把耒耕云 ”即拿着耒具耕田。(2 分)①从诗歌内容看,诗歌前文赞美劳动,中间揶揄士大夫轻视劳动, 末尾表达归乡稼穑,意脉连贯。②从诗人形象看,诗人归乡并非完全归隐脱离世俗,而是仍旧关切民生、 心忧天下。③从诗歌主旨看,诗人看到雨后农人劳作,想到边境有战争之忧,于是生出待国家无动荡,便 回归乡野耕种,过和平安逸生活的愿望。(每点2 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把耒耕云 ”的意思,“耒 ” 是古代的农具,“把耒耕云 ”即拿着耒具耕田。然后围绕“‘耕云 ’乃‘耕耘 ’之通假 ”从诗歌内容、诗人 形象、诗歌主旨三方面作答。从诗歌内容看,诗歌借写晚春时节诗人行走在南原的田野上所看到的景象赞 美劳动,中间说儒士文人从来都疏于劳作,揶揄士大夫轻视劳动,末尾表达自己归乡稼穑的愿望,意脉连 贯。从诗人形象看,诗人归乡并非归隐脱离世俗,而是仍然关心百姓的生活。“只愿边头长无事,把耒耕云 且吾志 ”表明诗人希望边境没有战事,可以从“吾志 ”回乡耕耘。可见,归乡的诗人仍然关切民生、心忧 天下。从诗歌主旨看,诗中尘土如雾、秧苗如绿针,展示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感悟。“只愿边头 长无事,把耒耕云且吾志 ”说明诗人渴望国家安定,回归乡野。
17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以谗诛 (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示例一】过春 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示例二】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每空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嬴,洎,谗;(2)乳。关键词:(3)春风, 抒情咏怀。
18 .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文中“帚星 ”是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即以比喻的 方式得名,“像……的 ”星星。A 项,“汤勺 ”是依据其用途而命名,即“用于……的 ”勺子,与“帚星 ” 得名方式不同。B 项,“云鬓 ”是以云的轻柔、蓬松的状态来形容女子的鬓发,以比喻的方式得名,“像 …… 的 ”鬓发,与“帚星 ”得名方式相同。C 项,“草堂 ”指用茅草盖的堂屋,侧重于材质,即“ 由……构成的 ” 堂,与“帚星 ”得名方式不同。D 项,“花车 ”是用鲜花装饰的车,即“ 由……构成的 ”车,与“帚星 ”得 名方式不同。故选 B。
19 .“堵 ”改为“睹 ”;“邂后 ”改为“邂逅 ”;“托 ”改为“拖 ”。(每处 2 分,改对两处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目堵 ”的“堵 ”应为“睹 ”,“ 目睹 ”即亲眼 看到。“邂后 ”的“后 ”应为“逅 ”,“邂逅 ”指偶然遇见,不期而遇。“托着修长的大尾巴 ”的“托 ”应为 “拖 ”,“拖 ”有牵引、拉的意思,这里形容彗星拉着彗尾渐渐消失的状态,用“拖 ”更恰当。
20 .【示例】①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②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每处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需借助专业 设备才能观测到,所以肉眼可见的彗星很少,故此处应该填形容数量极少的成语,如“寥寥无几 ”“屈指可
数 ”。②处,语境表达的是彗星这一天文景观与北京西郊玉峰塔、颐和园十七孔桥等地理景观一同呈现,互 第 5 页(共 6 页)
相映衬,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美妙,故可填“交相辉映 ”“相映成趣 ”之类的成语。
21 . ①“追星人 ”指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人。(1 分)②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追星人 ”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崇拜当红明星的追星的人。(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首先,结合语境可知,“追星人 ”在这里并非指极度崇拜迷恋 影星、歌星、球星等的人,而是指专门跟踪观测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天文爱好者;其次,加引号是赋予 “追星人 ”这一日常词汇特殊含义,突出该群体与众不同的身份和行为,也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追星 ”。 22.【示例】我叫紫金山-阿特拉斯,是一颗彗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现了我,我绕太阳转一圈 要六万多年呢!2024 年 10 月我们就要见面了,不要错过我美丽的大尾巴哦!(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生动的能力。要依据文本信息, 以彗星的口吻,用简 洁、易懂且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写作时,应先表明身份,再介绍来访周期、最佳观测期等, 满足少儿科普栏目的需求,让小朋友们能快速了解这颗彗星。
23 .【写作指津】本题为材料作文题,侧重对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性进行思考。材料前半部分指出“许多 创新、富有前瞻性的认知 ”都存在“片面性 ”,即“适用一时 ”,这一限定提示恰恰说明许多“创新 ”和“片 面 ”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于具体情境和历史话语之中的。材料后半部分明确提出深刻的“片面 ” 的作用,再次强调其中的对立统一性;“推进 ”“思想发展或历史进程 ”的话语表述肯定了这种深刻的“片 面 ”的价值,启发学生分析其“深刻 ”特征和积极影响。因此写作就不是简单判断、评价“有人 ”观点的 正误,或者罗列大量论据加以论证,而是首先在具体历史场景下审视那些创新的“片面之见 ”的合理性及 局限性,进而再论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参考立意】①甄别适用情境,审视“片面之见 ”。②全面创新本难求,深刻“片面 ”亦可贵。③正视深刻 “片面 ”,力求扬长避短。
第 6 页(共 6 页)高三语文 强化卷
1.D
2.C
3.B
4.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本从神话的产生、特点到中国神话的保存、修改、演化、解释,层层论述,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②大量运用例证法,举古代作品对神话的保存,古人的解释等例子,丰富典型,易
于理解,论证充分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又不乏生动活泼之处。如“大概”“一部分”“消极地”等
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披上了绮丽的衣裳”“这是‘好奇’的古人干的玩意儿”等语句的使用。(答对一点
给 2分,其中特点的归纳 1分,结合文本的简要分析 1分;任答两点即可)
5.演化:①西王母由半人半兽到外貌不详,由“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凶神变为有“不死之药”的吉神;
②西王母由居住在玉山变为在人间的宫殿活动,有了人类生活的特点;③《汉武故事》有了具体的情节,
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每点 1分)
原因:①后代人不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又热爱神话,根据当时流行的信仰和生活特点进行了修改;
②文人的藻饰。(第①点 2分,其中主观的不满意与热爱 1分,根据时代特点进行修改 1分;第②点 1分)
6.D
7.C
8.①真实地刻画出次洛的懵懂天真,他既不知道古藏刀的历史价值,也不知道奥运金牌的意义;②表现外
来事物对草原生活的冲击,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点 2分)
9.【示例一】合适。①从古藏刀到望远镜再到报纸,最后引出的“奥运消息”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也是小
说构思的核心;②小说写的虽是牧区生活,主题却是探究以“奥运消息”为代表的外面世界对草原的影响;
③作为标题的“奥运消息”与小说的内容之间,巧妙地构成了大与小、远与近的关联,强化了艺术张力。(每
点 2分)
【示例二】不合适。①小说以次洛的生活为情节主干,“奥运消息”只是引起他生活变化的其中一个情节;
②古藏刀、望远镜、报纸与“奥运消息”共同构成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揭示主题,仅用“奥运消息”做标
题并不能涵盖所有;③小说开始和发展部分均与标题关系不大,不符合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每点 2分)
10.CEG
11.A
12.D
13.(1)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我私下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译出大
意给 1分;“是非”“窃”“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虽然如此,施加给有道德的人(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译出大意给 1分;“虽然”
“善人”“何忧之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14.①表层意图: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1分)②深层意图:用自己
第 1 页(共 2 页)
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2分)
15.D
16.“把耒耕云”即拿着耒具耕田。(2分)①从诗歌内容看,诗歌前文赞美劳动,中间揶揄士大夫轻视劳动,
末尾表达归乡稼穑,意脉连贯。②从诗人形象看,诗人归乡并非完全归隐脱离世俗,而是仍旧关切民生、
心忧天下。③从诗歌主旨看,诗人看到雨后农人劳作,想到边境有战争之忧,于是生出待国家无动荡,便
回归乡野耕种,过和平安逸生活的愿望。(每点 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17.(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以谗诛 (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示例一】过春
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示例二】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每空 1分)
18.B
19.“堵”改为“睹”;“邂后”改为“邂逅”;“托”改为“拖”。(每处 2分,改对两处即可)
20.【示例】①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②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每处 2分)
21.①“追星人”指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人。(1分)②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追星人”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崇拜当红明星的追星的人。(2分)
22.【示例】我叫紫金山-阿特拉斯,是一颗彗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现了我,我绕太阳转一圈
要六万多年呢!2024年 10月我们就要见面了,不要错过我美丽的大尾巴哦!(6分)
23.【参考立意】①甄别适用情境,审视“片面之见”。②全面创新本难求,深刻“片面”亦可贵。③正视
深刻“片面”,力求扬长避短。
第 2 页(共 2 页)
高三语文 强化卷
1.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让其更加美丽曲折”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第
7段“同时却又有些‘守正’的人们……从另一方面消极地修改神话,使成为合理的故事”可知,并没有提
到“让其更加美丽曲折”。
2.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文学家保留了它们原来的面貌”错误。
根据原文第 6 段“古代文学家……他们一方面保存了一些神话,一方面自然亦加以修改”可知,文学家也
会对神话加以修改,改变它们原来的面貌。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所谓“中国神话的历史化”是指将中国神话当作历史
事实来记录和解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具有神秘和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被赋予了历史的属性。A
项,“黄帝四面”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属于神话,孔子对此的解释消减了黄帝的神话色彩,把他历史化了,
这属于“中国神话的历史化”。B项,封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等,这是关羽被道教
神化,不属于“中国神话的历史化”。C项,轩辕与炎帝本为神话人物,但《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二者
在阪泉的郊野交战,这属于“中国神话的历史化”。D项,太阳女神羲和成了尧的掌历之官,远古天神成为
人臣,属于“中国神话的历史化”。故选 B。
4.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本从神话的产生、特点到中国神话的保存、修改、演化、解释,层层论述,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②大量运用例证法,举古代作品对神话的保存,古人的解释等例子,丰富典型,易
于理解,论证充分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又不乏生动活泼之处。如“大概”“一部分”“消极地”等
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披上了绮丽的衣裳”“这是‘好奇’的古人干的玩意儿”等语句的使用。(答对一点
给 2分,其中特点的归纳 1分,结合文本的简要分析 1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论证的结构层次,二是论证方法,三是论证语言。从论证的结构层次看,本文先介绍了神话的产生,
详细说明了原始人民的心理;接着对比分析了野蛮民族和文明民族的神话的不同特点;最后再详细阐述了
中国神话不能全部保存而仅余零星的片段的原因,深入论述了中国神话的修改、演化、解释等。据此可知,
文本的结构十分严谨,层次分明。从论证方法看,文本举了丰富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如举许多有权威
的古书对“羿”的解释的例子来说明有些“守正”的人努力把断片的神话加以历史的解释,等等。例证法
的大量运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也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从论证语言看,文本中
有大量的修饰限制性词语,如第 5段“中国北部的神话,大概在商周之交已经历史化得很完备……便似乎
没有”中“大概”“似乎”的运用,就避免了绝对化的表述,使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文本并不晦涩难懂,
时有生动的修辞或口语化的表达,如“披上了绮丽的衣裳”“这是‘好奇’的古人干的玩意儿”,使论证语
第 1 页(共 6 页)
言生动活泼。
5.演化:①西王母由半人半兽到外貌不详,由“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凶神变为有“不死之药”的吉神;
②西王母由居住在玉山变为在人间的宫殿活动,有了人类生活的特点;③《汉武故事》有了具体的情节,
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每点 1分)
原因:①后代人不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又热爱神话,根据当时流行的信仰和生活特点进行了修改;
②文人的藻饰。(第①点 2分,其中主观的不满意与热爱 1分,根据时代特点进行修改 1分;第②点 1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原文观点,结合
题目所给的材料对比“西王母”神话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西王母”神话的“演化”及其原因。先看
“西王母”神话的“演化”。《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表明西王
母最初居住地为玉山;“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明确西王
母为半人半兽,并且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凶神。《汉武故事》“上于承华殿斋……有顷,王母至”,表明
西王母在人间的宫殿活动,有了人类的生活特点;“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表明西王母掌握“不
死之药”,由凶神变为吉神;并未对西王母的外貌进行描写,西王母由半人半兽的形象变为外貌不详;书中
不再是单纯地记述,而是有具体的情节,对时间、环境、场景、动作的描写都很详细,更加生动形象。再
分析原因。原文第 7 段明确指出“为什么神话会‘演化’呢?因为‘文雅’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
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因而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犷野的面目,给披
上了绮丽的衣裳”,由此可知后代人对祖先的原始思想不满意但又热爱神话,因而根据时代特点对它进行了
修改,这是神话“演化”的原因之一。原文第 3 段还提到“文明民族的神话……这并不是文明民族的神话
自始即如此美丽,乃是该民族渐进文明后经过无数诗人的修改藻饰,乃始有今日的形式”,由此可知文人的
藻饰也是神话“演化”的原因之一。
6.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表现了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对放羊生活的逃避和对外面世界
的向往”错误。从文本中次洛去河滩玩耍、追赶狐狸、发现藏刀等情节可知,文章更多的是展现了次洛的
活泼好动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而非对放羊生活的逃避。此外,文本中并未明确表现出次洛对外面世界的
向往,由文本中次洛不知古藏刀的意义和次洛“不知所以地看着”报纸可知,次洛对外面世界是“无知”
的,故选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理解有误。
7.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始终选择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
物”错误。小说并非始终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例如,在次洛带考古队找藏刀的情节中,叙述
角度并不局限于次洛的视角。
8.①真实地刻画出次洛的懵懂天真,他既不知道古藏刀的历史价值,也不知道奥运金牌的意义。②表现外
来事物对草原生活的冲击,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点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两次出现的作
用,可以先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入手分析。第一次是当次洛把古藏刀给考古人员之后,考古人员异常兴奋,
这令次洛茫然,不明白为什么考古人员这么兴奋,故此处的“不知”主要是不知道古藏刀的价值;第二次
第 2 页(共 6 页)
是次洛发现了一张报纸,给万玛看后,万玛表现得异常激动,次洛不明白万玛为什么激动,此处的“不知”
是不知道奥运金牌的意义。其次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次洛只是个孩子,两次的“不知”符合儿童的心理认
知,因此在形象上体现出了他的懵懂天真。最后从文章主题方面来分析,次洛的生活里只有草原上的一切,
望远镜和报纸所载的奥运消息都是外来事物,对于他而言是陌生的,给他的世界带来了冲击,这也代表着
外来事物对草原生活的冲击,文章以小见大。
9.【示例一】合适。①从古藏刀到望远镜再到报纸,最后引出的“奥运消息”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也是小
说构思的核心;②小说写的虽是牧区生活,主题却是探究以“奥运消息”为代表的外面世界对草原的影响;
③作为标题的“奥运消息”与小说的内容之间,巧妙地构成了大与小、远与近的关联,强化了艺术张力。(每
点 2分)
【示例二】不合适。①小说以次洛的生活为情节主干,“奥运消息”只是引起他生活变化的其中一个情节;
②古藏刀、望远镜、报纸与“奥运消息”共同构成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揭示主题,仅用“奥运消息”做标
题并不能涵盖所有;③小说开始和发展部分均与标题关系不大,不符合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每点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需要探究的是以“奥运消息”为题
目是否合适。可以认为合适,也可以认为不合适,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认为合适,可以从情节的前后关联、
主题以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奥运消息”在结尾才出现,属于情节的高潮部分;“奥运金牌”
的出现也能突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能给草原生活带来冲击的主题;也可以从结构上标题与结尾的远近呼
应上来分析。如果认为不合适,也可以围绕情节与标题关联小、标题不能概括全文等来分析。
10.C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作“藩镇大臣”的定语,故 A、B两处不断
开,C处应断开。“其议”作“天子出”的宾语,“以示执政”作目的状语,故 D处不断开,E处应断开。“悻
悻然”中“然”为形容词词尾,F处不断开,“悻悻然”作“不乐”的定语,G处应断开。故应在 C、E、G
三处断开。
1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词义相同”错误。“前太守臣逵察臣孝
廉”中的“察”意为“经考察后予以推举”,与文中加点的“察”词义不同。
12.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
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此处是说司马光自己与国武子相似,表达了司马光即便会落得不得
好死的下场,也要向王安石进言的态度。
13.(1)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我私下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译出大
意给 1分;“是非”“窃”“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虽然如此,施加给有道德的人(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译出大意给 1分;“虽然”
“善人”“何忧之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是非:对的和错的。窃:谦辞,私自,私下。为:
认为。(2)虽然;虽然如此。善人:有道德的人。何忧之有: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第 3 页(共 6 页)
14.①表层意图: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1分)②深层意图:用自己
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王安石变法周年之际,司马光写了这封长信
给王安石,对变法多加指责。该句意为“您是接受并听从,还是怪罪并拒绝,或者是责骂并加以侮辱,还
是奏告皇上并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表面上看,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无论
受到什么样的惩处和打击都不怕,仍要直言进谏。实际上,司马光还想借用自己坚定的意志劝诫王安石修
正错误政策。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怀着惶恐的心情再拜于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不知道您是察觉到了还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
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才能出众,
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隐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被起用便罢了,一旦被起
用天下太平就会立即取得,黎民百姓都会蒙受他的恩泽。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和来自各个地
方的士大夫)人人归罪于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
之士,正在天天称赞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
的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两三年,他将
自行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
到两三年之后,那么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
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这些。
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忿恨不平很不
高兴,托病躺在家里。您却想辞去官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君主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
(我)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快出来到职办公,革除新法中不利于百姓的措
施,从而造福天下。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识知察觉,大加责备,上书为自己辩解,致使天子亲作手
诏道歉谢罪,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意思,这之后才出来到职办公。到职办公的确是对的,
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法令中错误的内容,使士子、普通百姓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深厚的恩德。(您)现在
不是这样,而是更加愤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努力同天下的人奋战,跟他们分
个胜败,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我私下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准备委任为枢密副使。我现在所说的,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这
些话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总的目标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
行您的治国之道,使天下的百姓都受到恩泽;我正打算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百姓得到拯救,
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含义。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
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
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施加给有道德的人(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
您是接受并听从,还是怪罪并拒绝,或者是责骂并加以侮辱,还是奏告皇上并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
第 4 页(共 6 页)
我等候命令就是了。不公开说出。我内心惶恐,谨再拜。
15.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不愁官马送还官,借牛骑归不用鞍”体现诗人的自在悠闲,
没有“得意”,“不用鞍”意在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自在(“鞍”象征官场的束缚羁绊)。
16.“把耒耕云”即拿着耒具耕田。(2分)①从诗歌内容看,诗歌前文赞美劳动,中间揶揄士大夫轻视劳动,
末尾表达归乡稼穑,意脉连贯。②从诗人形象看,诗人归乡并非完全归隐脱离世俗,而是仍旧关切民生、
心忧天下。③从诗歌主旨看,诗人看到雨后农人劳作,想到边境有战争之忧,于是生出待国家无动荡,便
回归乡野耕种,过和平安逸生活的愿望。(每点 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把耒耕云”的意思,“耒”
是古代的农具,“把耒耕云”即拿着耒具耕田。然后围绕“‘耕云’乃‘耕耘’之通假”从诗歌内容、诗人
形象、诗歌主旨三方面作答。从诗歌内容看,诗歌借写晚春时节诗人行走在南原的田野上所看到的景象赞
美劳动,中间说儒士文人从来都疏于劳作,揶揄士大夫轻视劳动,末尾表达自己归乡稼穑的愿望,意脉连
贯。从诗人形象看,诗人归乡并非归隐脱离世俗,而是仍然关心百姓的生活。“只愿边头长无事,把耒耕云
且吾志”表明诗人希望边境没有战事,可以从“吾志”回乡耕耘。可见,归乡的诗人仍然关切民生、心忧
天下。从诗歌主旨看,诗中尘土如雾、秧苗如绿针,展示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感悟。“只愿边头
长无事,把耒耕云且吾志”说明诗人渴望国家安定,回归乡野。
17.(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以谗诛 (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示例一】过春
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示例二】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每空 1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嬴,洎,谗;(2)乳。关键词:(3)春风,
抒情咏怀。
18.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中“帚星”是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即以比喻的
方式得名,“像……的”星星。A项,“汤勺”是依据其用途而命名,即“用于……的”勺子,与“帚星”
得名方式不同。B项,“云鬓”是以云的轻柔、蓬松的状态来形容女子的鬓发,以比喻的方式得名,“像……
的”鬓发,与“帚星”得名方式相同。C项,“草堂”指用茅草盖的堂屋,侧重于材质,即“由……构成的”
堂,与“帚星”得名方式不同。D项,“花车”是用鲜花装饰的车,即“由……构成的”车,与“帚星”得
名方式不同。故选 B。
19.“堵”改为“睹”;“邂后”改为“邂逅”;“托”改为“拖”。(每处 2分,改对两处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目堵”的“堵”应为“睹”,“目睹”即亲眼
看到。“邂后”的“后”应为“逅”,“邂逅”指偶然遇见,不期而遇。“托着修长的大尾巴”的“托”应为
“拖”,“拖”有牵引、拉的意思,这里形容彗星拉着彗尾渐渐消失的状态,用“拖”更恰当。
20.【示例】①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②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每处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需借助专业
设备才能观测到,所以肉眼可见的彗星很少,故此处应该填形容数量极少的成语,如“寥寥无几”“屈指可
数”。②处,语境表达的是彗星这一天文景观与北京西郊玉峰塔、颐和园十七孔桥等地理景观一同呈现,互
第 5 页(共 6 页)
相映衬,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美妙,故可填“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之类的成语。
21.①“追星人”指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人。(1分)②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追星人”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崇拜当红明星的追星的人。(2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首先,结合语境可知,“追星人”在这里并非指极度崇拜迷恋
影星、歌星、球星等的人,而是指专门跟踪观测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天文爱好者;其次,加引号是赋予
“追星人”这一日常词汇特殊含义,突出该群体与众不同的身份和行为,也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追星”。
22.【示例】我叫紫金山-阿特拉斯,是一颗彗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现了我,我绕太阳转一圈
要六万多年呢!2024年 10月我们就要见面了,不要错过我美丽的大尾巴哦!(6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生动的能力。要依据文本信息,以彗星的口吻,用简
洁、易懂且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写作时,应先表明身份,再介绍来访周期、最佳观测期等,
满足少儿科普栏目的需求,让小朋友们能快速了解这颗彗星。
23.【写作指津】本题为材料作文题,侧重对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性进行思考。材料前半部分指出“许多
创新、富有前瞻性的认知”都存在“片面性”,即“适用一时”,这一限定提示恰恰说明许多“创新”和“片
面”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于具体情境和历史话语之中的。材料后半部分明确提出深刻的“片面”
的作用,再次强调其中的对立统一性;“推进”“思想发展或历史进程”的话语表述肯定了这种深刻的“片
面”的价值,启发学生分析其“深刻”特征和积极影响。因此写作就不是简单判断、评价“有人”观点的
正误,或者罗列大量论据加以论证,而是首先在具体历史场景下审视那些创新的“片面之见”的合理性及
局限性,进而再论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参考立意】①甄别适用情境,审视“片面之见”。②全面创新本难求,深刻“片面”亦可贵。③正视深刻
“片面”,力求扬长避短。
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