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沭县第二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临沭县第二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6-01 09:28:04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拉弹簧、推桌子等引入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的概念。并且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接着,教材又用实验探究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 容。并且,教材上的“做一做”栏目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形象准确地呈现相互作用力在大小和方向之间(包括相互作用力不断变化的情况)的关系。融现代科学技术于物理教学之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前一阶段的学习,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并不清楚二者之间究竟有 什么区别。他们也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互作用力之间满足的关系。因此,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进行定量地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或)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2)通过运用规律正确分析说明具体实例,培养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互动探究,学会合作与分享;
(2)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多媒体播放鼓掌动画,同时引导学生让掌声响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堂引入环节。
??? 2.通过课件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人与地球间的相互引力、磁铁相互吸引、火箭的发射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起学生的感官刺激,对该节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 3.学生实验设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拉动,观察示数的变化情况,总结规律-----实验探究环节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 4.通过课件创设:人走路、马拉车、鸡蛋碰石头、拔河比赛等情境,引导学生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解释,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新课导入
播放鼓掌动画
让掌声响起来
目标投放
投放目标
明确目标
课件
新知探究
1.提出问题;
2.通过课件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实验探究;
3.模拟演示;
4.引导小组讨论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
1.思考并回答;
2.体会力的相互性;
3.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4.展示实验结果;
5.讨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满足的规律;
训练环节
1.???? 引导学生完成例题1;
2.???? 引导学生展示并总结;
3.???? 指导学生完成针对训练1。
?
完成题目并主动展示
评价环节
1.???? 创设情境;
2.???? 引导学生完成例题2并总结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3.???? 对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评价
?
完成题目并主动展示,依据教师评价自我定位。
?
达标训练
指导学生限时完成
完成题目
?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收获
总结
课件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节课通过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力的相互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3.努力创设情景,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通过物理知识与科技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火箭的发射、喷气式飞机、拔河比赛,让学生认识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体验物理知识的使用价值。用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突破难点。
课件29张PPT。牛 顿 第 三 定 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够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3.能够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与共享,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精神。牛 顿 第 三 定 律 学习重点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牛 顿 第 三 定 律探究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如果别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单纯的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你应该向别人道歉吗?问题1牛 顿 第 三 定 律两块磁铁之间的吸引作用异极互相吸引牛 顿 第 三 定 律两块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同极互相排斥牛 顿 第 三 定 律施力物体:大气
受力物体:火箭施力物体:火箭
受力物体:大气牛 顿 第 三 定 律   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
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 顿 第 三 定 律人在走路时,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问题2牛 顿 第 三 定 律 探究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方法一、用弹簧秤显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 顿 第 三 定 律改变不同的条件,观察两弹簧的读数大小关系:实验注意事项:
1、使用弹簧秤前先进行调零。2、拉伸弹簧秤时不能超过量程。3、将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拉。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注意:既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
适用于运动的物体之间,与物体的运动状
态无关;2.表达式: F= -F'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方法二、用力传感器探究 退 出目 录下 页上 页F1F2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具有同种性质。问题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吗?F1F2地球牛 顿 第 三 定 律问题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一个消失,另一个一定消失吗?地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一旦支持力消失,压力也随同消失。牛 顿 第 三 定 律二、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2、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3、具有同种性质;4、具有同时性。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 顿 第 三 定 律 大人和小孩拔河比赛,为什么赢的总是大人呢?是因为大人对小孩的拉力大于小孩对大人的拉力吗?问题5=牛 顿 第 三 定 律 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不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吗?
分析:F与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鸡蛋破是因为鸡蛋不能承受F的作用;石头不破是因为石头能承受F′的作用力。问题6小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海豹对球的支持力与球对海豹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海豹对球的支持力与球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FN问题54.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一定相同 不一定相同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
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不同(异体)相同(同体)两个力在不同物体产生不同效果,不能抵消.两个力在同一物体上使物体达到平衡的效果.不同点将一个电灯悬挂在天花板上例题2:如图所示,灯受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反作用力是哪些力?哪几个力是平衡力? 小结:牛顿第三定律内容:表达式: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F= -F’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3、具有同种性质。4、两个力各有各的效果。5、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具有同时性。牛 顿 第 三 定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