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n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
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
毁
火,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
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隐与侠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
情,胸襟尽管高超却不唱高调。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
士,尽管有侠气,但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他很看重衣食以及经营衣食的劳作,不肯像一般隐者做了社
会的消耗者,还在唱“不事家人生产”的高调。
本着这个主张,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他实实在在自己动手,种田不能过活,他不惜出去做小
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他索性便求邻乞食,以为施既是
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在《有会而作》那首诗里,他引《檀弓》里饿者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饿死的故事,深觉
其不当。
在这些地方我们觉得渊明非常率真,也非常近人情。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只是不像一般隐者矫
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他很有儒家的
精神。
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
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殷般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在
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
他的出仕原为奉养母亲。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异母生的,程氏妹死了,渊明弃官到武昌替她料理后事,在祭
妹文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共甘苦患难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话都从肺腑中来,渊明天性
之厚从这两篇祭文、自祭文以及与子俨等疏最足以见出,这几篇都是绝妙文字,可惜它们的名声为诗所掩。
豁
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止稚子”“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稚子戏我侧,学
语文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
内容
选材
题序
考点
题型
分值
难度
板块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客观题
3
中
2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客观题
3
易
信息类
朱光潜《诗
3
分析论点、论据
客观题
3
中
文本
论·陶渊明》
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
4
主观题
4
中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主观题
6
中
6
分析文章内容和作品的表现手法
客观题
3
中难
文学类
体会重要语段的丰富含意
客观题
3
分
周蓬桦《会跑
文本
的人参》
8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主观题
4
中
阅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
9
主观题
6
难
解读
10
文言文断句
客观题
3
中
《资治通
鉴·汉纪三十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
一》《资治通
11
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客观题
3
易
文言文
鉴·晋纪二十
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阅读
六》:何去非
1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客观题
3
中难
《何博士备
1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主观题
8
中
论·汉光武论》
14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主观题
3
中
古代诗
吴潜《水调歌
15
鉴赏古代诗歌
客观题
3
易
歌阅读
头·喜晴赋》
16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主观题
6
中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
名篇名
胜)》;陶渊
17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客观题
6
易
句默写
明《归去来兮
辞(并序)》
第1页(共9页)
内容
选材
题序
考点
题型
分值
难度
板块
18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客观题
3
中
19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主观题
3
易
语言文
与“手机偷听”
20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主观题
4
易
字运用
有关
21
语言表达综合分析
主观题
4
中
22
语言表达综合分析
主观题
6
必
与“奥本海默”
写作
23
哲思类材料作文
主观题
60
中
相关
1.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最能体现陶渊明的儒家精神”错误。由原文第三
段“在这些地方我们觉得渊明非常率真,也非常近人情…他很有儒家的精神”可知,对“饿者不食嗟来
之食”的否定只是陶渊明儒家精神的体现之一,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
2.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在生活中大体还是实际平常的”于文
无据。由原文第一段“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他很看重衣食以及经营衣食的劳
作,不肯像一般隐者做了社会的消耗者,还在唱‘不事家人生产’的高调”可知,有实际平常一面的是陶
渊明,而非一般隐者,从文中无法得知一般隐者在生活中的大体状态。B项,“文的成就略逊于诗”“名声
不显”错误。原文第四段“渊明天性之厚从这两篇祭文、自祭文以及与子俨等疏最足以见出,这几篇都是
绝妙文字,可惜它们的名声为诗所掩”只是拿这四篇文章举例说明陶渊明天性之厚,不能由此得出陶渊明
文的成就低于诗;且“名声为诗所掩”不等同于“名声不显”。D项,“时人认为其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作者的观点,并不是当时的人的观点。故选C。
3.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项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倾向,不能体现他“最近人情”。A、C、
D三项分别体现了陶渊明对躬耕、家庭、衣食的重视,都是他近乎人情的表现。故选B。
4.①陶渊明的人格是多种性质的调和,亦儒亦道,既有隐与侠的一面,也有实际平常的一面,既冲和平淡,
又刚毅果敢,他的人格完整且富有魅力。②陶渊明的人格决定了其诗歌的风格,他做人有最深厚的修养又
有最率真的表现,因此他的诗呈现出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的艺术特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朱光潜先生
的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二是“诗是人格的焕
发”。这体现了朱光潜先生的诗学观点,即生活、人格、诗是一体的,诗人的人格决定了诗歌的风格。理解
第2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