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力的合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力学基础,等效思想,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这一章的重点,又是难点。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同时,平行四边形的验证过程,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替性质,比较直观,容易接受。而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提水、拉伸弹簧等等),可以使学生对“等效代替”思想有更深入的体验。????教材中对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寻找共点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通过分小组探究、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和精髓之所在。
二、学生分析
对 力的概念,初中教科书中只给出力的作用效果,没有给出力的定义,更没有给出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 大的飞跃,习惯于代数运算的学生,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 当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注意规范性,但不必操之过急,本节课的教学选用探究与验证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 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PPT使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能够在课堂?上体验自然生活中的现象,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微视频录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QQ的即时拍照和传送功能,将学生的作品传到显示屏上,便于学生及时分析和解决问题。
4.通过问卷星了解学生的需求,布置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作业。
5.采用录屏软件,将课堂的内容即时录下来,便于学生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学习。
利用手机扫描学生的作业,并及时统计出学生的作答情况。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预习,交流合作
1、设计导学题纲,导学题纲分为两部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部分包括三部分内容:知识回顾、课前预习、自我检测。知识回顾部分是本节课涉及的之前学过的知识,比如力的图示、数学平面几何中作平行四边形等基础知识。课前预习部分主要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和、规律,学生通过看课本能直接得到的一些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这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带着目的、疑问听课。
上课交流合作,
将简单的知识通过交流解决掉。
?
PPT投放图片
?
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
1通过自我检测的第三题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何进行力的合成。
2、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等概念
?
学生自由回答生活中
的力的等效替代现象。
?
微视频播放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实验
1、给学生展示实验器材。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组展示,其他组同学补充
?
QQ即时传学生的做法和作品
评价
扫描学生作业
描答题卡
利用手机扫描功能直接显示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自动统计
建构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目标进行自我检测并进行课堂总结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
利用inspiration8.0b建立概念,利用问卷星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存在的疑惑
总结
调查学生本节课的疑惑
填写问卷调查
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
布置作业
根据问卷星的评价检测的结果布置在针对性作业
学生选择作业
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可以自由选择性作业并通过微课提供讲解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学生会的不用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自己学,学生能相互交流学会的互相交流,我们只点拨重点、难点知识。??1、提前预习的目的是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2、交流合作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交流把简单的知识解决掉,通过学生的思
维碰撞将难点问题突出、激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标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讨论生活中的等效现象这样一个讨论题,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寻找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始模板,引发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兴趣。
对实验
1、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实验步骤,我将步骤设计成了问题形式,希望学生不仅知
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2、学生对于怎样记录力会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我的处理方法是让学
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找到最科学的方法。
??3、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也会有不同的猜想,用实验去寻找答案。
?
课件16张PPT。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五章 第1节力 的 合 成山东省章丘市第一中学情境:一桶水,小孩需要二个人才能提起,而大人只需要一个就能很轻松地提起它
F1F2FF1、F2与F的关系:等效替代1、合力与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几个力,这个力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学习目标1:合力与分力2.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力的合成.学习目标2: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二、探究力的合成的方法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力(2)若两力方向相反,合力的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之差.(1)若两力方向相同,合力的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
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之和. 探究:
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合力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代数和或者代数差吗?
1、要验证什么?
2、怎样保证两次拉 作用效果相同?
3、需要记录什么?
4、实验步骤怎样?实验探究一探究结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合力的大小并不等于两个分力的代数和或者两个分力的代数差。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究竟有怎样的规律呢?
1、怎样才能记录下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二2、如何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经过很多次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平行四边形定则.归纳1、合力F大小的范围F1与F2合力的值的范围:|F1-F2|≤F合≤F1+F22、两分力大小固定时,合力大小与两分力夹角的关系两分力大小一定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拓展:多力合成的方法 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三力合成的取值范围最大值:F合=F1+F2 + F3 最小值:?F1= 4N F2 =5N F3=8NF1= 2N F2 =5N F3=8N想一想:课堂小结合力与分力,共点力
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
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方法
二力合成时合力的范围
合力大小与分力之间夹角的关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