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第四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潍坊第四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6-01 09:42:15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牛顿第一定律现象:力推物动,力撤物停亚里士
(古希腊哲学家)1、历史的回顾观点1: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牛 顿 第 一 定 律现象:力推物动,力撤物还动1、历史的回顾伽利略
(17世纪意大利)观点2: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观点1: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矛盾了!哪个才是正确的?牛 顿 第 一 定 律VS思考怎样用小车和斜面来探究该实验?2、探究伽利略斜面实验按照下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的运动的距离。牛 顿 第 一 定 律小组
讨论1、怎样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
2、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给水平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使小车在水平面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2、探究伽利略斜面实验牛 顿 第 一 定 律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 ,这说明
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 。
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________ 远小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最大较大最小最短较长最长播放按钮无限长无阻力2、探究伽利略斜面实验牛 顿 第 一 定 律4、推出牛顿第一定律——如果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不仅速度大小没有改变,运动方向也没有改变,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牛 顿 第 一 定 律4、推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 顿 第 一 定 律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1、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不受力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受外力时:运动状态改变。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 3、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正因为如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牛 顿 第 一 定 律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上方的棋子由于惯性保持静止,会落在下方用力快速击打棋子最下面的一个,情况会怎样? 6、惯性牛 顿 第 一 定 律 6、惯性牛 顿 第 一 定 律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牛 顿 第 一 定 律 6、惯性【思考与讨论】
常见的是固体有惯性,那么液体和气体是否也有惯性?【实验1】
用筷子搅动有茶叶的茶水,观察停下搅动时的现象并分析说明的问题。【实验2】
一个铁皮罐,一边开有一个小孔,后面用弹性膜封注,前面有蜡烛。点燃蜡烛,对着弹性膜用力一下,观察实验结果并分析说明的问题。液体具有惯性。气体具有惯性。茶水还在动蜡烛熄灭了小组讨论: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危害的实例,看哪一组举例最多。 6、惯性拍打衣服上的灰尘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用铲将沙子扬起牛 顿 第 一 定 律开车时系安全带安全带对人体起到缓冲的作用 6、惯性牛 顿 第 一 定 律 7、练习1、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2、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车上的人由于 要继续向前运动而倾倒,所以交通部门要提醒司乘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C惯性牛 顿 第 一 定 律3.伽利略斜面实验中:
(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
(2)在分析现象时,一般人注意到的是:小车在毛巾上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大,所以运动距离短,而科学家却注意到:小车在较平滑的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更远,并由此推想,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物体将???????????????.著名的??????????????? 定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总结和推理得到的. 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当外力消
失时,小球将沿切线方向作匀速直线
运动5、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能运动
B、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要发生变化
C、只要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D 、只要物体在运动,就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C6、牛顿第一定律是( )
A、有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结论
B、有理论分析得到结论
C、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合理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D、建立在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结论
C 8、小结牛 顿 第 一 定 律牛 顿 第 一 定 律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二、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并让学生描述力与运动的关系,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逆向质疑,激发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入境、入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视、听神经迅速兴奋起来,此时,便把教学引导到了心理层面。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展示课件:小车在不同平面上的减速,印证学生的体会。此时学生的视觉、思维、想像“多频道”运作,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随后,模拟理想斜面的场景,让学生进入被多媒体再造的情景中,真切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由此,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物理知识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为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一方面在学习完每个?知识点后设计一道典型习题,在练习解题时,我设置了按钮,即时反馈,伴有鼓励、纠错提示。另一方面播放应用定律的生产生活现象,正由于多媒体技术提供,界?面友好的交互式环境,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久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使其学习物理知识的渴望进一步增强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历史的回顾
?提出问题
?根据生活实际体会有力物体运动,没有力物体静止
明确本节课的目的,从而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
探究伽利略斜面实验
根据视频创设情景:若是理想斜面和水平面,小车将会如何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视频材料
推出牛顿第一定律
与学生一起解读牛顿第一定律
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
演示牛顿推导第一定律时,前面的巨人
?惯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惯性在运动物体和静止物体上的体现
?
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继续进行科学的其他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再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层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发表意见。
进行总结,交流心得体会
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上相应的练习
2.广泛收集关于力与运动应用的事例,加以分析,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以小论文,手抄报,网页,演示文稿等方式提交。
记录,课后完成。
实践检验,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从大 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出发,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 时,又提高教学效果。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 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力与运动的关系,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