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五莲第一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 第2节《弹力》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五莲第一中学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 第2节《弹力》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6-01 09:41:54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3.2 弹力五莲一中 厉萍(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形变的概念,理解弹力的概念,
2.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3.理解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4.理解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学习目标]一、形变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想一想:是否所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比如玻璃瓶?
在外力作用下,任何物体都会产生形变。7微小形变8思考:这两种形变有
什么不一样吗?2、形变的分类9弹性形变
当撤去外力作用后物体
能恢复原来的状态的形变
非弹性形变
当撤去外力作用后物体
的形变保留而不能复原的
2、形变的分类是不是不管怎么压缩、
拉伸弹簧,松手后,
它都能回到原状?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过大,超出了一定限度,那么撤去外力后,物体就不能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弹性限度103、弹性限度二、弹力: 用手拉住弹簧的两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 拉动弹簧,使弹簧发生弹性形变。
弓箭弦拉弯后,要恢复形状,对箭产生了弹力,让箭可以飞出去。12试解释箭运被射出的原因?二、弹力:二、弹力: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接触的物体3、产生的条件(原因)1、物体间相互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一句话,弹力的产生,接触是前提,弹性形变是根本.2、 (1)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四.几种常见的弹力箱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箱子的支持力箱子对桌面的压力分析 箱子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要向下恢复,所以向下产生弹力----压力 桌子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要向上恢复,所以向上产生弹力----支持力弹力的方向 结论: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绳子的拉力末受到拉力时绳子形变方向拉力绳子拉力的方向: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沿着绳而 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与 的定量关系。2、学会利用图象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实验原理1、如图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 大小相等。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的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建立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写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 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伸长量间的关系。弹簧伸长所挂钩码的重力平滑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五、胡克定律: 实验过程   (1)选择器材: 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固定刻度尺的位置。   (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   (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   (4)悬挂5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   (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4组数据. (6)图象法处理数据:将数据输入Excel,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出4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五、胡克定律: 1、内容:
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公式:
F = k x
其中:k——弹簧的劲度系数 (与弹簧的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和长度等量有关)

单位:牛每米, 符号N/m
x——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例1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 )
A、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两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D例2:一根原长为50 cm, 劲度系数是200 N/m的弹簧被拉长为70 cm, 则此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 多少? 由胡克定律得F = k(L-L0)=200*0.2N=40N例2:一根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对其施加30N的拉力时,其长为20cm,对其施加30N的压力时,其长为14cm。 试求弹簧的原长和劲度系数。解析:设弹簧的原长是L0,劲度系数是K
由题意知: F1 = k(L1-L0) F2 = k(L0-L2)
两式联立代数得:K=1000 N/m L0=17 cm同学们小结 :我们今天的收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小结一、弹力产生条件:
① 直接接触 ② 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力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
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
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 收缩的方向
三、弹力大小:
1、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 = k x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弹力
一、教材分析
?《弹 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 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 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 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二、学生分析
通过 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 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 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四、教学环境
V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多媒体展示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学生在惊叹的同时也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投影仪在当堂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示好的让他们学习作图的规范I,展示出现的问题,一幕了然。通过学生的互评,明确了有的如何改正,比我们教师强调很多遍都管用
3、在胡克定律时,传统的做法是交给学生坐标纸,建立图像。本节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利用图象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很简单直观的找到了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间的关系,非常便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
多媒体展示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讲授
讲授和演示微小形变
观看演示实验,并思考
视频播放
探究
教师引导
思考弹力的方向
多媒体展示方法
训练
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动手画出弹力的方向
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图像
实验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设计
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
Excel数据拟合图像
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
学生总结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本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趣味、 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 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生活的挖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