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chóu)怅 筼(yún)筜 吹毛求疵(cī) 味同嚼(jué)蜡
B.真挚(zhì) 渲(xuān)染 铢两悉称(chèn) 浮光掠(lüè)影
C.拘泥(nì) 笼统(tǒng) 栩(xǔ)栩如生 目不忍睹(dǔ)
D.驱遣(qiǎn) 契(qì)合 曲(qǔ)径通幽 改朝(cháo)换代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统筹 真挚 锲合 高谈阔论
B.聪颖 意境 旷远 身凌其境
C.滞碍 附丽 海啸 轻描淡写
D.劝械 寂寥 苟安 铢两悉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听到的一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是再合适不过了。
B.因与详讨犹太人与安东尼奥一案,遍稽群籍,折衷是非,遂恳其为鄙人庖代,以应殿下之召。
C.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D.《威尼斯商人》中,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记录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②阅读这些典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③典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还能带给我们许多人生启迪。④在阅读中,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宽广,精神更加丰盈。
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和目标的生活,不可能精彩。
C.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观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6.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最隽永的温馨。温馨是上学前妈妈语重心长的一句叮嘱;温馨是公园中老人互相搀扶的一对背影; ;
。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这篇杂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批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观点,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的观点。
B.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山水诗由西晋时期的谢灵运开创。历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还有唐朝时期的王维、孟浩然等。
C叶圣陶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中,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探讨了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 培根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
默写填空
. ,风雨湿征衣。
.已知泉路近, 。
《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再玩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 。 。
(4)《朝天子·咏喇叭》形象地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著阅读。
“不,你得留下!我发誓你得留下——我会信守这个誓言。”
“告诉你我必须得走!”我反驳道,产生了某种强烈的激情,“你以为我能留下来,而在你面前什么也不是吗?你以为我是一个机器人?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自己嘴里的一口面包被夺走,让自己的一滴生命之水从杯里溢出?你以为,由于我贫穷无名,相貌平平,地位低微,我就没有灵魂、缺乏感情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并不比你的差,我的感情并不比你的少!假如上帝赐予了我一些美貌和足够的财富,我就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此刻不是通过习俗和传统的东西和你谈话,甚至也不是通过人的肉体,而是通过我的灵魂在和你的灵魂说话。仿佛咱们两个都走过了墓穴,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旁——因为咱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1)文段中加点的“我”是指________(人名),说这段话时“我”在________庄园做家庭教师。
(2)结合情节,说说引起这次对话的导火索是什么?
10.综合性学习。
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里,我们留下很多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在开展“岁月如歌”的活动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自我激励】坐在考场的你,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你肯定有过成功的荣耀,也遭遇过失败的沮丧。请你自选角度怀着真情创作一则格言激励自己。(温馨提示:不能抄袭名人名言。)
我的格言:
(2)【同窗情深】近段时间,你可能在写或想写毕业留言。现在中学生的留言五花八门,下面是从中摘抄的两则,请你认真阅读,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留言进行评析。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好友送我情”,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②学习上,你是我的竞争对手;生活中,你是我的良朋好友。有你一路陪伴,真好!
我选第______则,我的评析:
(3)【续说感言】在活动结束的晚会上,肖雅同学深情地说道:“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的年轮;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的欢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青年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但由于太激动,她只说了两句就停住了,请你仿照肖雅的句式续说一句,同样表达心中的感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①。
【注释】①采薇: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1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梅花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表现了诗人起兵抗元的豪迈之气。
B.颔联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抒写诗人悲苦之情。
C.诗人将山河依旧与城郭面目全非进行对比,坚信山河必有重光之日。
D.本诗逐层递进,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寓深厚之性情于质朴之中。
12.本诗与王绩的《野望》都引用“采薇”的典故,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13.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14.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5.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炫更须自制
桑林峰
①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某艺术展上,一名留学生为了自拍自炫,不小心撞翻了一个展柱,结果整排展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致使价值近135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被损坏。这是自炫的代价。
②喜欢自拍自炫,喜欢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③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给人们自炫表演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处在一个沟通时代,人们对外交往、社会活动增多,展示自我、炫耀自我也是一种渴求交往的心理表现。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通过自炫表达心声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们又处在一个游子的时代,很多人远离家乡在异地工作,通过自我欣赏、自我展示来寻求一种心理慰藉。
④自炫和表演彰显个人自信,调节生活味道,追求时代风尚,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自炫和表演大伤风雅,让人很难接受。有些人喜欢搞直播,不是充满暴力,就是充满色情。有些人喜欢暴走,声势浩大,不是走僻静处,而是走大马路,不仅不听劝说,还升级“装备”对峙公共秩序。有些人喜欢旅游,到了景点,不是欣赏美景,而是爬上爬下,不惜登上“禁止之地”,甚至登上英烈雕像,为的是拍个照片发朋友圈。
⑤诸如此类的“炫”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炫时代如何自制。物质越丰裕,越需要精神的丰盈;社会越开放,越需要个性的合理表达;生活越自由,越需要良好的秩序来保障。
⑥自制的前提是自尊、自敬。自敬者,人恒敬之;自爱者,人恒爱之。社会生活是有底线的。不讲底线,只管自炫,必会让人厌恶。
⑦自制在形式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内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内涵式发展、庄重式表演。
⑧事实上,那些胡乱的炫、疯狂的炫,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糊涂,对前景的一种迷失。学会自制,才会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进而明白人生的意义、事件的价值、生活的格调。就拿旅游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旅游是为了什么,只是把旅游当作一种跟风、一种炫耀。为什么旅游,唐朝的柳宗元早就告诉我们:“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仅把旅游当作“炫耀”,无疑丧失了旅游的情趣和意义。
⑨自制而后可以精彩、可以丰盈、可以厚重。学会自制,知道哪些能炫,哪些不能炫,哪些是底线,哪些是应追求的高标准,才能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喝彩。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如何才能做到自制?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⑧段的论述层次。
19.仿照下面的句式,在第④段末尾,再补充一则事例。
有些人喜欢 ,不是 ,而是 。
(四)阅读下面刘亮程的散文,完成相应的题目。
住多久才算是家
刘亮程
①平常我也会自问:我是不是在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土地是不是已经烦我了?道路是否早就厌倦了我的脚印,虽然它还不至于拒绝我走路。事实上我有很多年不在路上走了,我去一个地方,照直就去了,水里草里。一个人走过一些年月后就会发现,所谓的道路不过是一种摆设,供那些在大地上瞎兜圈子的人们玩耍的游戏。它从来都偏离真正的目的。不信去问问那些永远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的人,他们走到自己的归宿了吗,没有。否则他们不会没完没了地在路上转悠。
②而我呢,是不是过早地找到了归宿,多少年住在一间房子里,开一个门,关一扇窗,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不是还有另一种活法,另一番滋味。我是否该挪挪身,面朝一生的另一些事情活一活。就像这幢房子,面南背北多少年,前墙都让太阳晒得发白脱皮了。我是不是把它掉个个,让一向阴潮的后墙根也晒几年太阳。
③这样想着就会情不自禁在村里转一圈,果真看上一块地方,地势也高,地盘也宽敞。于是动起手来,花几个月时间盖起一院新房子。至于旧房子嘛,最好拆掉,尽管拆不到一根好檩子,一块整土块。毕竟是住了多年的旧窝,有感情,再贵卖给别人也会有种被人占有的不快感。墙最好也推倒,留下一个破墙圈,别人会把它当成天然的茅厕,或者用来喂羊圈猪,甚至会有人躲在里面干坏事。这样会损害我的名誉。
④当然,旧家具会一件不剩地搬进新房子,柴禾和草也一根不剩拉到新院子。大树砍掉,小树连根移过去。路无法搬走,但不能白留给别人走。在路上挖两个大坑。有些人在别人修好的路上走顺了,老想占别人的便宜,自己不愿出一点力。我不能让那些自私的人变得更加自私。
⑤我只是把房子从村西头搬到了村南头。我想稍稍试验一下我能不能挪动。人们都说:树挪死,人挪活。树也是老树一挪就死,小树要挪到好地方会长得更旺呢。我在这块地方住了那么多年,已经是一棵老树,根根脉脉都扎在了这里,我担心挪不好把自己挪死。先试着在本村里动一下,要能行,我再往更远处挪动。
⑥可这一挪麻烦事跟着就来了。在搬进新房子的好几年间,我收工回来经常不由自主地回到旧房子,看到一地的烂土块才恍然回过神。牲口几乎每天下午都回到已经拆掉的旧圈棚,在那里挤成一堆;我的所有的梦也都是在旧房子。有时半夜醒来,还当是门在南墙上;出去解手,还以为茅厕在西边的墙角。
⑦不知道住多少年才能把一个新地方认成家。认定一个地方时或许人已经老了,或许到老也无法把一个新地方真正认成家。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你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
⑧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
⑨我时常看到一些老人,在一些晴朗的天气里,背着手,在村外的田野里转悠。他们不仅仅是看庄稼的长势,也在瞅一块墓地。他们都是些幸福的人,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生活到老,知道自己快死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择一块墓地。虽说是离世,也离得不远。坟头和房顶日夜相望,儿女们的脚步声在周围的田地间走动,说话声、鸡鸣狗吠时时传来。这样的死没有一丝悲哀,只像是搬一次家。离开喧闹的村子,找个清静处呆呆。地方是自己选好的,棺木是早几年便吩咐儿女们做好的。从木料、样式到颜色,都是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没有一丝让你不顺心不满意。唯一舍不得的便是这间老房子,你觉得还没住够,亲人们也这么说:你不该早早离去。其实你已经住得太久太久,连脚下的地都住老了,连头顶的天都活旧了。但你一点没觉得自己有多么“不自觉”。要不是命三番五次地催你,你还会装糊涂生活下去,还会住在这间房子里,还进这个门,睡这个炕。
⑩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我还住在老地方,所谓盖新房搬家,不过是一个没有付诸行动的梦想。我怎么会轻易搬家呢?我们家屋顶上面的天空,经过多少年的炊烟熏染,已经跟别处的天空大不一样。当我在远处,还看不到村庄,望不见家园的时候,便能一眼认出我们家屋顶上面的那片天空,它像一块补丁,一幅图画,不管别处的天空怎样风云变幻,它总是晴朗祥和地贴在高处,家安安稳稳坐落在下面。
家园周围的这一窝子空气,多少年被我吸进呼出,也已经完全成了我自己的气息,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
我在院子里挖井时,曾潜到三米多深的地下,看见厚厚的土层下面褐黄色的沙子,水就从细沙中缓缓渗出;而在西边的一个墙角上,我的尿水年复一年已经渗透到地壳深处,那里的一块岩石已被我含碱的尿水腐蚀得变了颜色。
看看,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我怎么会离开它呢?
20.对于“住多久才算是家”,作者一直在内心追寻答案。请你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成以下文脉梳理。
住多久才算是家 我为自己是否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了而深感疑虑 想搬家
(1) 尝试搬家
事实证明把家一挪就会有各种麻烦事 无法搬家
(2)我终于笃信: 庆幸没搬家
21.有人评价刘亮程:“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沉重。”请你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品味鉴赏。
(1)我在这块地方住了那么多年,已经是一棵老树,根根脉脉都扎在了这里,我担心挪不好把自己挪死。
(2)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
我选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在文末说:“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请你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3.作者以“住多久才算是家”为题,表现了对“家”多层意义的思考。读完全文,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和生活体验,说说刘亮程笔下“家”的内涵。
三、作文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让美丽之花绽放,关爱让幸福之花绽放,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奉献让……
请以《________悄然绽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字书写;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
1、C 2. C 3.D 4.D 5.D 6.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 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 7.B 8.(1)梅花南北路 (2)欲别故乡难 (3)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4)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9.(1)简·爱 桑菲尔德(2)简·爱发现罗切(彻)斯特有(疯)妻子
10、(1)示例一: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这是我忠贞不渝的信仰! 示例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我不敢肯定;但我敢肯定的是:没有耕耘,就一定没有收获!
(2)示例一:①灵活改用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富有诗意地歌颂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示例二:②句式整齐,从学习、生活两方面道出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3)示例一:风从上飘过,留下粼粼的波浪
示例二: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
示例三:流星从天空划过,留下闪闪的轨迹
11、A
12、《南安军》:饿死殉国,誓不投降。
《野望》:隐居不仕(向先贤寻求慰藉)。
13.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14.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15.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
16.自炫更须自制。
17.①要自尊、自爱,有底线;②自我控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首先从反面提出“胡乱的炫、疯狂的炫,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糊涂,对前景的一种迷失”。接着从正面提出“学会自制,才会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进而明白人生的意义、事件的价值、生活的格调”。最后通过举旅游的例子,并引用柳宗元的名句,对此进行论证。
19.转发文章 细心地品读 只看标题,走马观花,甚至谣言也转
20.(1)我想要尝试着搬家。(2)我不可能离开自己原先的家。
21. 示例1:选第(1)句, “扎”字有力地写出老树深入土地之深,把自己比作老树,写出了“我”像老树一样深入到这片土地中,表达对这片土地深沉真挚的爱,质朴的文字中表现了作者沉甸甸的对土地的深情。
示例2:选第(2)句,房子陈旧不堪,但房子里面与家人的记忆像黄金般珍贵,前后对比,强调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亲情,表达作者对这份深情的珍爱。
22.联系全文,“我”在这里长久生活的结果,就是指我们家屋顶天空跟别处的天空不一样,它是经过炊烟熏染的,晴朗祥和;指家园周围的空气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指“我”的尿水已经渗透到家园的地下水中;总得来说,指“我”与这一片土地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3、略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