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第八单元第20讲生物的进化(共43张PPT)+学案(教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生物复习第八单元第20讲生物的进化(共43张PPT)+学案(教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5 18:07:30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第20讲 生物的进化
第八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课标导航 明标定向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1.生命最有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
2.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3.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
4.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5.生物的进化总体上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趋势。 运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1.识图
任务一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____设计的。
(2)A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________,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____。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中的____。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________,实验后可检验其中含有______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米勒
原始大气
氧气
闪电
原始海洋
氨基酸
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2.填图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被子植物
鱼类
两栖类
裸子植物
节肢动物
蕨类植物
线形动物
藻类植物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 )
(2)现在地球上仍然会形成原始生命。 ( )
(3)绿色植物的进化历程为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
(4)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均是由某些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 )
(5)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 )
(6)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 ( )
×
×
×

×
×
考向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
1.(2024·泰安期末)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主要由水蒸气、甲烷、氢气等气体构成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在密闭的装置里合成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D.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 [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
2.(2024·泰安月考)若△、□、☆表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类生物,a、b、c表示三个上下连续的地层,如图所示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及地层出现的由早到晚最可能是(  )
A.△→□→☆ a→b→c
B.☆→□→△ a→b→c
C.△→□→☆ c→b→a
D.☆→□→△ c→b→a

C [根据图分析,可知a地层中生物种类最多,b地层次之,c地层生物种类最少,则a、b、c地层出现的由早到晚的顺序为c→b→a;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为△→□→☆。]
3.(2023·泰安月考)图从左到右依次是①鱼类、②两栖类、③爬行类、④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示意图。该图体现的生物进化趋势是(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体型小到体型大

C [①鱼类的心脏一心房一心室、②两栖类的心脏两心房一心室、③爬行类两心房一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④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两心房两心室,由此可见从①鱼类到②两栖类,再到③爬行类,再到④鸟和哺乳类的心脏,结构越来越发达,因此,该图可体现生物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感悟提升]
(1)蕨类植物是由藻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由苔藓植物进化来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由蕨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裸子植物进化为被子植物。
(3)一部分爬行类进化为鸟类,一部分爬行类进化为哺乳类,并非鸟类进化为哺乳类。
1.识图
任务二 生物进化的原因
(1)图甲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
的长短存在着____,颈的长短是可以____的。
(2)图乙说明生存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由此可见,颈长的变异相对环境而言是____变异。
(3)图丙说明颈长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进化的过程看,这就叫________,不适者被淘汰。
变异
遗传
有利
适者生存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保护色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躲避敌害而产生的变异。 ( )
(2)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 )
(3)生物的进化是由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
×
×

(4)“超级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 )
(5)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
(6)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
×


考向 对自然选择的理解
1.(2024·泰安中考)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C.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食物、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D.在进化过程中生物趋向产生有利变异,并通过遗传逐代积累

D [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不能趋向产生有利变异。生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把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加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2.(2024·泰安二模)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
A.原始鸟类为适应不同环境而进化成现存的各种鸟类
B.深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受自然选择影响
C.猿和人的上肢在骨的组成和排列上相似,可推断他们具有共同的祖先
D.草原上猎豹与斑马的奔跑能力都越来越强,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A [原始鸟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不同特点,进化为现存的各种鸟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原始岛类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主动进化,A错误。]
3.(2024·泰安三模)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菌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最合理的选项是(  )
A.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细菌变异产生的后代都能适应环境
B.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C.抗生素A的选择使耐药细菌个体能够在人体内保留下来
D.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 [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产生的变异有的利于抵抗药物,有的不利于抵抗药物,故细菌变异产生的后代可能有适应环境的,也可能没有适应环境的,A错误;生物的变异具有普遍性且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耐药性变异在使用抗生素前就产生了,并不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B错误;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耐药菌产生是因为发生了不定向变异,抗药性强是有利变异,抗生素起到选择作用,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C正确;选择是定向的,所以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即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D错误。]
[感悟提升]
(1)自然选择:
(2)生物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也不是环境使生物产生变异,而是生物本身存在变异,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泰安中考)图1是科研人员发现的蜻蜓化石,图2是蜻蜓的生长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5分钟练 当堂达标
A.蜻蜓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重要证据,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
B.蜻蜓体表被有外骨骼,可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
C.蜻蜓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有利于扩大其活动和分布的范围
D.蜻蜓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D [蜻蜓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卵、稚虫(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这种发育方式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2.(2024·泰山二模)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残翅是有利变异
B.蚊子为了适应杀虫剂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超级细菌的出现,体现了抗生素决定了细菌进化的方向
D.毒蛾的警戒色很容易被识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B [蚊子的抗药性本身就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只是在使用杀虫剂的过程中,抗药性强的个体保存下来了,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B错误。]
3.(2024·泰安模拟)将某地区100多年间(a~c)桦尺蛾体色和数量的调查绘制成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A.桦尺蛾数量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浅色变为深色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对生物进化有意义
C.据图分析可知浅色桦尺蛾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深色变异
D.桦尺蛾数量变化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C [变异在前,自然选择在后,不是为了适应环境才从浅色变为深色,而是本来就存在浅色和深色的变异,环境的变化使得深色变为有利变异,留存下来。]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4.(2024·泰安三模)食蚁兽为哺乳类,舌能伸到60厘米长,舌头上遍布小刺并有大量黏液,适于舔食蚂蚁。下列关于食蚁兽长舌的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
A.由于古代环境的变化使古代食蚁兽有的舌长,有的舌短,这些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B.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C.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对它所捕食的蚂蚁的生存是不利的,所以为不利变异
D.古代食蚁兽舌头因经常伸缩而变长,并把这一性状传给子代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B [若古代环境的变化使古代食蚁兽有的舌长,有的舌短,则是环境引起的变异,所以不能遗传,A不符合题意;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B符合题意;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为有利变异,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C不符合题意;若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伸长,可以使舌变长,则这种变异不能遗传,D不符合题意。]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5.(2024·枣庄中考)科研机构调查某地区一种兔时发现,20 世纪50 年代该种兔各种毛色个体的数量如图甲所示,20世纪90年代的数量如图乙所示,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
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浅色兔为适应环境变化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C [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发生的。在这里,深色兔因为更适应环境(如更难以被天敌发现)而在自然选择中获得了生存优势,其数量在种群中逐渐增加。]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6.(2024·菏泽中考)如图为生物进化树中的植物进化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代表的植物类群分别是蕨类植物和裸
子植物
B.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
物→甲→乙→原始被子植物
C.自然选择决定原始生命进化成不同种类原始植物的方向
D.从生活环境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B [据图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甲(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乙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B错误。]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7.(2024·临沂中考)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化学起源说”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无机物能形成原始生命
C.在地质年代晚近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比较,推测它们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B [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无机物能形成简单有机物而不是原始生命,B错误。]
8.(2024·泰安月考)农民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害虫数量锐减,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农民又施用农药Ⅱ,害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如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C.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de段上升是因为农药Ⅱ使害虫产生了更强的抗药
性变异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D [杀虫剂Ⅰ、Ⅱ都对害虫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A正确;曲线下降不会达到零值,是因为害虫有抗药性强的个体,B正确;曲线回升是通过抗药性强的害虫不断繁殖实现的,C正确;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个体差异,杀虫剂Ⅰ、Ⅱ不能使害虫发生抗药性强弱的变异,D错误。]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二、非选择题
9.(2024·泰安一模)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分析回答问题。
羽毛是鸟类的体表衍生物,它形态多样、色彩鲜艳、结构精巧,强度与重量恰到好处。那么,羽毛是在鸟类演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吗?它对鸟类具有什么意义呢?想要揭开这些秘密,需要到古老的地层中去寻找答案。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根据已经发现的羽毛化石,可将羽毛的演化分为不同阶段。最早期的羽毛是不分支笔直的管状羽毛;然后逐渐出现羽干不明显但有许多细小分支的羽毛;再后来出现的羽毛结构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像现在鸟类的羽毛。化石研究还表明,始祖鸟已经具有现代鸟类的所有羽毛类型。随着越来越多恐龙化石被挖掘出来,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不会飞行的恐龙也具有各种羽毛,它们有的头顶上带有高高的冠羽,有的拖着长而美丽的尾羽,有的全身遍布绒羽。由此推测,羽毛的出现使鸟类的飞行成为可能。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从具有羽毛到能够飞行,鸟类还经历了怎样的漫漫长路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将始祖鸟和三燕龙城鸟骨骼化石,与鸽子的骨骼进行了对比(如上图),推测始祖鸟很可能不具备飞行能力。结合相关证据,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有研究人员推测鸟类的飞行演化历程大致如下:对于长有羽毛的古爬行动物,通过扇动“两翼”,提高奔跑速度;鸟类祖先借助拍打翅膀爬上垂直的树干,使躲避天敌的能力增强,它们还逐渐学会在下树的过程中展开翅膀滑翔;经过长期的演化,最终成为掌握飞行技巧的鸟类。
关于鸟类飞行的起源,还有多种假说,随着证据的发现,这一秘密最终将会被揭示。
(1)始祖鸟和不会飞行的恐龙等古生物均长有羽毛,但不会飞行。由此可以推测鸟类能够飞行的时间比所有羽毛类型形成的时间_____。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晚 
(2)研究生物的进化,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的纵向比较,以及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1是几种鸟羽化石,其中能表示最早期的羽毛形态的化石是________。
(3)对比图2中始祖鸟、三燕龙城鸟和鸽子的骨骼结构,写出鸽子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骨骼结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资料可以发现生物的进化规律是:从进化的层次上看是由低等到高等,从生物体的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化石 
b 
胸骨生有高耸的龙骨突等 
由简单到复杂
(4)根据文中提到鸟类飞行演化历程,可推测鸟类祖先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拥有羽毛且具有________等优势性状的个体更有机会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鸟类从不具备飞行能力到具有良好的飞行技巧,是_________的结果。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解析] (1)化石研究表明,始祖鸟已经具有现代鸟类的所有羽毛类型。始祖鸟和不会飞行的恐龙虽然有羽毛,但不具备飞行能力,这表明飞行能力是在羽毛演化的后期才出现的,可以推测鸟类能够飞行的时间比所有羽毛类型形成的时间晚。
滑翔
自然选择
(2)文中提到,最早期的羽毛是不分支笔直的管状羽毛,这是羽毛演化的初级阶段。因此最早期的羽毛形态是不分支笔直的管状羽毛(图1中b)。
(3)飞行需要减轻体重,增加强度和灵活性。鸽子的骨骼轻、薄、坚固、胸骨生有高耸的龙骨突等,这些特征有助于飞行。从羽毛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最初是简单的管状羽毛,逐渐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现代鸟类羽毛。这反映了生物体结构在进化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4)文中提到鸟类祖先通过扇动“两翼”提高奔跑速度,并学会在下树过程中展开翅膀滑翔。这些优势性状使鸟类祖先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因此,拥有羽毛且具有滑翔优势性状的个体更有机会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鸟类从不具备飞行能力到具有良好的飞行技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2024·岱岳一模)“超级细菌”MRSA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课时规范训练(20) 生物的进化
A.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B.耐药菌数量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细菌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D.生物的进化离不开遗传变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故细菌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定向的抗药性变异,A符合题意。]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2.(2024·泰安月考)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小岛上生活的地雀种类存在差异。地雀喙型的进化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种地雀具有共同的祖先
B.地雀祖先存在喙型不同的变异
C.喙型的进化与食物种类无关
D.喙型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喙型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食物种类作为自然环境条件对各种喙型进行选择,故喙型的进化与食物种类有关,且喙型与食性是相适应的,C错误。]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1
12
13
1

3.(2024·泰安模拟)如图表示长颈
鹿的进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X表示变异,决定了长颈鹿原种后代性状的改变
B.Y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长颈鹿进化的方向
C.长颈鹿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性状是否有利
D.不同性状的长颈鹿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 [不同性状的长颈鹿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D错误。]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1
12
13
1
4.(2024·泰安三模)经常刮大风的某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有正常翅的,也有无翅或残翅的(翅膀退化,不能飞行的类型),其相对数量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1
12
13
1
A.昆虫的翅有正常翅、无翅和残翅,这样的差异源于生物的变异
B.大风对昆虫翅型的形成起选择作用,它决定了昆虫进化的方向
C.正常翅的昆虫难以适应岛上经常刮大风的天气,容易被淘汰
D.昆虫无翅或残翅是一种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D [昆虫的残翅或无翅能够适应环境,对昆虫来说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存活下来,D错误。]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3
1

5.(2022·泰安中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动物的化石
B.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发展的是制造和使用工具
C.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3
1
D [由于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质成较新的地层,常见的是沉积岩,因此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有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A错误;人类祖先的直立行走,是从古猿进化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进化过程中,将前肢从支持和行走中解放出来,能使用工具,B错误;在害虫的抗药性进化过程中,害虫群体内存在有抗药性的和没有抗药性的变异,农药只是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选择抗药性害虫存活下来,C错误;米勒实验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D正确。]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3
1

6.(2024·滨州中考)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3
1
C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随机发生的,是不定向的,但不会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B错误;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能够遗传下去,具有遗传效应,C正确;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需要进行安全性论证,然后才能投入农业生产,D错误。]
题号
2
4
5
3
7
6
8
9
10
11
12
13
1

7.(2024·聊城中考)据材料记载,我国的家鸡与云南等地的野鸡(原红鸡)都是由古代原红鸡进化而来的。古代原红鸡经过祖先的长期驯化,形成了现在野性退化的家鸡,而现存的野鸡比家鸡更敏捷、更善飞。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家鸡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野鸡和家鸡的变异并不都是有利的
C.家鸡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加快了生物向着人类意愿的方向演化
D.野鸡善于飞行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 [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符合题意。]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1
12
13
1

8.(2024·烟台中考)古生物研究人员在某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变形蛋”,经研究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恐龙蛋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体
B.恐龙蛋是研究恐龙的唯一证据
C.“‘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是一种假说
D.恐龙蛋出现的地层比鱼类化石的古老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1
12
13
1
C [恐龙蛋是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物,A错误;恐龙蛋化石是研究恐龙的直接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B错误;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假说,C正确;恐龙是爬行类,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爬行类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说明鱼类比爬行类低等、结构简单,D错误。]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9.(2024·常州中考)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变异
B.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C.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D.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A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A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害虫全部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B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使用农药后,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群体存活了下来,并把抗药性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C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农药对害虫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D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0.(2024·长春中考)如图是不同地层生物化石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
D.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D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证据,除了化石,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来研究生物进化,A错误。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应该越简单,而不是越复杂,B错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包括了许多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然而“体型由小到大”并不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普遍趋势,C错误。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就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遗传使得生物能够保持其种群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则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则决定了哪些变异能够保留下来并传递给后代。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生物的进化,D正确。]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1.(2024·眉山中考)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对生物产生直接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未知的长期影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随着草甘膦(一种除草剂)的长期使用,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逐渐增强。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甘膦使牵牛花产生了抗性变异
B.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C.牵牛花抗性增强是由于产生了定向变异
D.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永远有利于自身生存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B [牵牛花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牵牛花的群体中原本就有对草甘膦的抗性个体存在,草甘膦对牵牛花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A错误;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抗性个体在斗争中得以生存,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草甘膦对牵牛花进行了选择,C错误;判断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的根据是看是否有利于产生变异的生物个体的生活,环境条件不确定所以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未必永远利于自身生存,D错误。]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2.(2024·成都中考)我国相继发现了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大量古鸟化石。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些化石证据支持(  )
A.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
B.爬行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C.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D.爬行动物起源于古代鱼类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A [根据题目描述,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表明这些古鸟在进化上与古代爬行动物有亲缘关系,并且在某一时期发展出了鸟类的某些特征。这直接支持了鸟类是从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7分)
13.(7分)(2024·泰安一模)细胞色素C是一种具有104~11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下表是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分析回答问题: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狗 鸡 响尾蛇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螺旋菌
氨基酸差别(个) 0 1 11 13 1 21 35 44 45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1)分析表格,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________。
(2)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____、遗物和生活痕迹。通过对孔子鸟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鸡所属动物类群是由表中______所属动物类群进化来的。
(3)螺旋菌与表中其他生物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螺旋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
(4)金枪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学观点。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是长期_________的结果。
黑猩猩
遗体
响尾蛇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分裂生殖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自然选择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解析] (1)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由表可知,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黑猩猩。
(2)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通过研究化石,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是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表中的爬行动物是响尾蛇。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3
1
(3)螺旋菌属于细菌,因此其与表中其他生物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螺旋菌通过分裂的方式生殖。
(4)金枪鱼属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这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第20讲 生物的进化
任务一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
1.识图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米勒设计的。
(2)A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中的闪电。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2.填图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
(2)现在地球上仍然会形成原始生命。 (×)
(3)绿色植物的进化历程为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4)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均是由某些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
(5)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
(6)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 (×)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
1.(2024·泰安期末)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主要由水蒸气、甲烷、氢气等气体构成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在密闭的装置里合成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D.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 [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
2.(2024·泰安月考)若△、□、☆表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类生物,a、b、c表示三个上下连续的地层,如图所示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及地层出现的由早到晚最可能是(  )
A.△→□→☆ a→b→c
B.☆→□→△ a→b→c
C.△→□→☆ c→b→a
D.☆→□→△ c→b→a
C [根据图分析,可知a地层中生物种类最多,b地层次之,c地层生物种类最少,则a、b、c地层出现的由早到晚的顺序为c→b→a;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为△→□→☆。]
3.(2023·泰安月考)图从左到右依次是①鱼类、②两栖类、③爬行类、④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示意图。该图体现的生物进化趋势是(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体型小到体型大
C [①鱼类的心脏一心房一心室、②两栖类的心脏两心房一心室、③爬行类两心房一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④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两心房两心室,由此可见从①鱼类到②两栖类,再到③爬行类,再到④鸟和哺乳类的心脏,结构越来越发达,因此,该图可体现生物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感悟提升]
(1)蕨类植物是由藻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由苔藓植物进化来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由蕨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裸子植物进化为被子植物。
(3)一部分爬行类进化为鸟类,一部分爬行类进化为哺乳类,并非鸟类进化为哺乳类。
任务二 生物进化的原因
1.识图
(1)图甲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的长短存在着变异,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2)图乙说明生存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由此可见,颈长的变异相对环境而言是有利变异。
(3)图丙说明颈长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进化的过程看,这就叫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保护色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躲避敌害而产生的变异。 (×)
(2)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
(3)生物的进化是由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4)“超级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
(5)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6)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对自然选择的理解
1.(2024·泰安中考)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C.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食物、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D.在进化过程中生物趋向产生有利变异,并通过遗传逐代积累
D [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不能趋向产生有利变异。生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把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加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2.(2024·泰安二模)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
A.原始鸟类为适应不同环境而进化成现存的各种鸟类
B.深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受自然选择影响
C.猿和人的上肢在骨的组成和排列上相似,可推断他们具有共同的祖先
D.草原上猎豹与斑马的奔跑能力都越来越强,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A [原始鸟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不同特点,进化为现存的各种鸟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原始岛类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主动进化,A错误。]
3.(2024·泰安三模)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菌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最合理的选项是(  )
A.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细菌变异产生的后代都能适应环境
B.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C.抗生素A的选择使耐药细菌个体能够在人体内保留下来
D.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 [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产生的变异有的利于抵抗药物,有的不利于抵抗药物,故细菌变异产生的后代可能有适应环境的,也可能没有适应环境的,A错误;生物的变异具有普遍性且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耐药性变异在使用抗生素前就产生了,并不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B错误;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耐药菌产生是因为发生了不定向变异,抗药性强是有利变异,抗生素起到选择作用,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C正确;选择是定向的,所以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即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D错误。]
[感悟提升]
(1)自然选择:
(2)生物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也不是环境使生物产生变异,而是生物本身存在变异,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泰安中考)图1是科研人员发现的蜻蜓化石,图2是蜻蜓的生长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蜻蜓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重要证据,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
B.蜻蜓体表被有外骨骼,可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
C.蜻蜓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有利于扩大其活动和分布的范围
D.蜻蜓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D [蜻蜓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卵、稚虫(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这种发育方式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2.(2024·泰山二模)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残翅是有利变异
B.蚊子为了适应杀虫剂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超级细菌的出现,体现了抗生素决定了细菌进化的方向
D.毒蛾的警戒色很容易被识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蚊子的抗药性本身就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只是在使用杀虫剂的过程中,抗药性强的个体保存下来了,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B错误。]
3.(2024·泰安模拟)将某地区100多年间(a~c)桦尺蛾体色和数量的调查绘制成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桦尺蛾数量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浅色变为深色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对生物进化有意义
C.据图分析可知浅色桦尺蛾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深色变异
D.桦尺蛾数量变化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C [变异在前,自然选择在后,不是为了适应环境才从浅色变为深色,而是本来就存在浅色和深色的变异,环境的变化使得深色变为有利变异,留存下来。]
4.(2024·泰安三模)食蚁兽为哺乳类,舌能伸到60厘米长,舌头上遍布小刺并有大量黏液,适于舔食蚂蚁。下列关于食蚁兽长舌的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
A.由于古代环境的变化使古代食蚁兽有的舌长,有的舌短,这些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B.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C.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对它所捕食的蚂蚁的生存是不利的,所以为不利变异
D.古代食蚁兽舌头因经常伸缩而变长,并把这一性状传给子代
B [若古代环境的变化使古代食蚁兽有的舌长,有的舌短,则是环境引起的变异,所以不能遗传,A不符合题意;经过许多代后,舌短的被淘汰,食蚁兽舌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B符合题意;古代食蚁兽舌长的变异为有利变异,能更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C不符合题意;若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伸长,可以使舌变长,则这种变异不能遗传,D不符合题意。]
5.(2024·枣庄中考)科研机构调查某地区一种兔时发现,20 世纪50 年代该种兔各种毛色个体的数量如图甲所示,20世纪90年代的数量如图乙所示,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
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浅色兔为适应环境变化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发生的。在这里,深色兔因为更适应环境(如更难以被天敌发现)而在自然选择中获得了生存优势,其数量在种群中逐渐增加。]
6.(2024·菏泽中考)如图为生物进化树中的植物进化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代表的植物类群分别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B.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甲→乙→原始被子植物
C.自然选择决定原始生命进化成不同种类原始植物的方向
D.从生活环境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 [据图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甲(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乙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B错误。]
7.(2024·临沂中考)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化学起源说”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无机物能形成原始生命
C.在地质年代晚近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比较,推测它们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B [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无机物能形成简单有机物而不是原始生命,B错误。]
8.(2024·泰安月考)农民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害虫数量锐减,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农民又施用农药Ⅱ,害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如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C.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de段上升是因为农药Ⅱ使害虫产生了更强的抗药性变异
D [杀虫剂Ⅰ、Ⅱ都对害虫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A正确;曲线下降不会达到零值,是因为害虫有抗药性强的个体,B正确;曲线回升是通过抗药性强的害虫不断繁殖实现的,C正确;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个体差异,杀虫剂Ⅰ、Ⅱ不能使害虫发生抗药性强弱的变异,D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24·泰安一模)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分析回答问题。
羽毛是鸟类的体表衍生物,它形态多样、色彩鲜艳、结构精巧,强度与重量恰到好处。那么,羽毛是在鸟类演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吗?它对鸟类具有什么意义呢?想要揭开这些秘密,需要到古老的地层中去寻找答案。
根据已经发现的羽毛化石,可将羽毛的演化分为不同阶段。最早期的羽毛是不分支笔直的管状羽毛;然后逐渐出现羽干不明显但有许多细小分支的羽毛;再后来出现的羽毛结构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像现在鸟类的羽毛。化石研究还表明,始祖鸟已经具有现代鸟类的所有羽毛类型。随着越来越多恐龙化石被挖掘出来,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不会飞行的恐龙也具有各种羽毛,它们有的头顶上带有高高的冠羽,有的拖着长而美丽的尾羽,有的全身遍布绒羽。由此推测,羽毛的出现使鸟类的飞行成为可能。
从具有羽毛到能够飞行,鸟类还经历了怎样的漫漫长路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将始祖鸟和三燕龙城鸟骨骼化石,与鸽子的骨骼进行了对比(如上图),推测始祖鸟很可能不具备飞行能力。结合相关证据,有研究人员推测鸟类的飞行演化历程大致如下:对于长有羽毛的古爬行动物,通过扇动“两翼”,提高奔跑速度;鸟类祖先借助拍打翅膀爬上垂直的树干,使躲避天敌的能力增强,它们还逐渐学会在下树的过程中展开翅膀滑翔;经过长期的演化,最终成为掌握飞行技巧的鸟类。
关于鸟类飞行的起源,还有多种假说,随着证据的发现,这一秘密最终将会被揭示。
(1)始祖鸟和不会飞行的恐龙等古生物均长有羽毛,但不会飞行。由此可以推测鸟类能够飞行的时间比所有羽毛类型形成的时间________。
(2)研究生物的进化,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的纵向比较,以及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1是几种鸟羽化石,其中能表示最早期的羽毛形态的化石是________。
(3)对比图2中始祖鸟、三燕龙城鸟和鸽子的骨骼结构,写出鸽子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骨骼结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资料可以发现生物的进化规律是:从进化的层次上看是由低等到高等,从生物体的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提到鸟类飞行演化历程,可推测鸟类祖先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拥有羽毛且具有________等优势性状的个体更有机会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鸟类从不具备飞行能力到具有良好的飞行技巧,是________的结果。
[解析] (1)化石研究表明,始祖鸟已经具有现代鸟类的所有羽毛类型。始祖鸟和不会飞行的恐龙虽然有羽毛,但不具备飞行能力,这表明飞行能力是在羽毛演化的后期才出现的,可以推测鸟类能够飞行的时间比所有羽毛类型形成的时间晚。(2)文中提到,最早期的羽毛是不分支笔直的管状羽毛,这是羽毛演化的初级阶段。因此最早期的羽毛形态是不分支笔直的管状羽毛(图1中b)。(3)飞行需要减轻体重,增加强度和灵活性。鸽子的骨骼轻、薄、坚固、胸骨生有高耸的龙骨突等,这些特征有助于飞行。从羽毛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最初是简单的管状羽毛,逐渐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现代鸟类羽毛。这反映了生物体结构在进化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4)文中提到鸟类祖先通过扇动“两翼”提高奔跑速度,并学会在下树过程中展开翅膀滑翔。这些优势性状使鸟类祖先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因此,拥有羽毛且具有滑翔优势性状的个体更有机会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鸟类从不具备飞行能力到具有良好的飞行技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1)晚 (2)化石 b (3)胸骨生有高耸的龙骨突等 由简单到复杂 (4)滑翔 自然选择
课时规范训练(20) 生物的进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2024·岱岳一模)“超级细菌”MRSA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B.耐药菌数量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细菌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D.生物的进化离不开遗传变异
A [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故细菌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定向的抗药性变异,A符合题意。]
2.(2024·泰安月考)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小岛上生活的地雀种类存在差异。地雀喙型的进化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种地雀具有共同的祖先
B.地雀祖先存在喙型不同的变异
C.喙型的进化与食物种类无关
D.喙型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喙型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食物种类作为自然环境条件对各种喙型进行选择,故喙型的进化与食物种类有关,且喙型与食性是相适应的,C错误。]
3.(2024·泰安模拟)如图表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表示变异,决定了长颈鹿原种后代性状的改变
B.Y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长颈鹿进化的方向
C.长颈鹿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性状是否有利
D.不同性状的长颈鹿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 [不同性状的长颈鹿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D错误。]
4.(2024·泰安三模)经常刮大风的某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有正常翅的,也有无翅或残翅的(翅膀退化,不能飞行的类型),其相对数量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昆虫的翅有正常翅、无翅和残翅,这样的差异源于生物的变异
B.大风对昆虫翅型的形成起选择作用,它决定了昆虫进化的方向
C.正常翅的昆虫难以适应岛上经常刮大风的天气,容易被淘汰
D.昆虫无翅或残翅是一种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D [昆虫的残翅或无翅能够适应环境,对昆虫来说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存活下来,D错误。]
5.(2022·泰安中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动物的化石
B.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发展的是制造和使用工具
C.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 [由于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质成较新的地层,常见的是沉积岩,因此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有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A错误;人类祖先的直立行走,是从古猿进化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进化过程中,将前肢从支持和行走中解放出来,能使用工具,B错误;在害虫的抗药性进化过程中,害虫群体内存在有抗药性的和没有抗药性的变异,农药只是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选择抗药性害虫存活下来,C错误;米勒实验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D正确。]
6.(2024·滨州中考)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C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随机发生的,是不定向的,但不会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B错误;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能够遗传下去,具有遗传效应,C正确;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需要进行安全性论证,然后才能投入农业生产,D错误。]
7.(2024·聊城中考)据材料记载,我国的家鸡与云南等地的野鸡(原红鸡)都是由古代原红鸡进化而来的。古代原红鸡经过祖先的长期驯化,形成了现在野性退化的家鸡,而现存的野鸡比家鸡更敏捷、更善飞。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家鸡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野鸡和家鸡的变异并不都是有利的
C.家鸡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加快了生物向着人类意愿的方向演化
D.野鸡善于飞行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 [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符合题意。]
8.(2024·烟台中考)古生物研究人员在某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变形蛋”,经研究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恐龙蛋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体
B.恐龙蛋是研究恐龙的唯一证据
C.“‘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是一种假说
D.恐龙蛋出现的地层比鱼类化石的古老
C [恐龙蛋是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物,A错误;恐龙蛋化石是研究恐龙的直接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B错误;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假说,C正确;恐龙是爬行类,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爬行类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说明鱼类比爬行类低等、结构简单,D错误。]
9.(2024·常州中考)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变异
B.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C.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D.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A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害虫全部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B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使用农药后,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群体存活了下来,并把抗药性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C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农药对害虫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D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10.(2024·长春中考)如图是不同地层生物化石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
D.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D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证据,除了化石,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来研究生物进化,A错误。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应该越简单,而不是越复杂,B错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包括了许多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然而“体型由小到大”并不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普遍趋势,C错误。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就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遗传使得生物能够保持其种群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则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则决定了哪些变异能够保留下来并传递给后代。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生物的进化,D正确。]
11.(2024·眉山中考)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对生物产生直接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未知的长期影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随着草甘膦(一种除草剂)的长期使用,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逐渐增强。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甘膦使牵牛花产生了抗性变异
B.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C.牵牛花抗性增强是由于产生了定向变异
D.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永远有利于自身生存
B [牵牛花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牵牛花的群体中原本就有对草甘膦的抗性个体存在,草甘膦对牵牛花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A错误;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抗性个体在斗争中得以生存,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草甘膦对牵牛花进行了选择,C错误;判断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的根据是看是否有利于产生变异的生物个体的生活,环境条件不确定所以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未必永远利于自身生存,D错误。]
12.(2024·成都中考)我国相继发现了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大量古鸟化石。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些化石证据支持(  )
A.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
B.爬行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C.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D.爬行动物起源于古代鱼类
A [根据题目描述,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表明这些古鸟在进化上与古代爬行动物有亲缘关系,并且在某一时期发展出了鸟类的某些特征。这直接支持了鸟类是从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7分)
13.(7分)(2024·泰安一模)细胞色素C是一种具有104~11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下表是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分析回答问题: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狗 鸡 响尾蛇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螺旋菌
氨基酸差别(个) 0 1 11 13 1 21 35 44 45
(1)分析表格,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2)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遗物和生活痕迹。通过对孔子鸟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鸡所属动物类群是由表中____________所属动物类群进化来的。
(3)螺旋菌与表中其他生物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螺旋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
(4)金枪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学观点。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解析] (1)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由表可知,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黑猩猩。(2)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通过研究化石,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是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表中的爬行动物是响尾蛇。(3)螺旋菌属于细菌,因此其与表中其他生物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螺旋菌通过分裂的方式生殖。(4)金枪鱼属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这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1)黑猩猩 (2)遗体 响尾蛇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分裂生殖 (4)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自然选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