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教育集团高2026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单选题(共30小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啤酒是以麦芽汁为原料,经酿酒酵母发酵制得。传统啤酒酿造过程中,发酵在敞开式发酵池中进行,麦芽汁中接入酵母后通入大量无菌空气,之后会产生大量气体翻腾逸出,在麦芽汁表面形成25~30 cm厚的气泡层(泡盖),然后停止通气,进入静止发酵阶段。一段时间后可得啤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可以有效促进α-淀粉酶合成,增加麦芽汁中可发酵糖含量
B.静止发酵阶段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C.泡盖的形成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能将麦芽汁与空气隔绝
D.麦芽汁仅能为酿酒酵母的发酵过程提供碳源和水
2.我国制作泡菜历史悠久。《中馈录》中记载:“泡盐菜法,定要覆水坛。此坛有一外沿如暖帽式,四周内可盛水;坛口覆一盖,浸于水中,……则所泡之菜不得坏矣。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加烧酒少许……如有霉花(泡菜表面的白膜),加烧酒少许……坛沿外水须隔日一换,勿令其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的目的是彻底灭菌
B.“霉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乳酸菌没有成为优势菌群,不足以抑制杂菌繁殖
C.“坛沿外水须隔日一换,勿令其干”是为了保证坛内适宜湿度
D.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对泡菜汁中的乳酸菌进行计数
3.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酵母菌中只存在一种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
4. 关于白酒、啤酒和果酒的生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发酵初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氧气
B. 白酒、啤酒和果酒酿制的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
C. 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所需的酶既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也存在于线粒体
D. 生产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原材料不同,但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都是酵母菌
5. 酿造米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传统酿造工艺生产米酒是利用酒曲作为糖化发酵剂,由于酒曲质量不稳定造成了米酒产品品质差异大,质量稳定性差。为了优化其发酵条件,科技工作者以米曲霉及酿酒酵母为发酵菌株,采用两步发酵法制备酒,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米曲中微生物分泌的酶可将大米中的淀粉转变成单糖等,会使米酒具有甜味
B. 将米曲霉和酿酒酵母分别培养使两菌株处于优势地位
C. 待熟米冷却至 时即可加入第一次发酵产物并在该温度下进行二次发酵
D. 相对传统工艺,两步发酵法能有效提高产酒的能力
6.农田中,某种害虫的种群数量较高,在a时间时喷洒杀虫剂,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在b时间后害虫数量出现反弹,c时间开始放养青蛙来代替杀虫剂,d时间害虫种群数量得到控制。如图为整个防治时期内害虫各龄期种群数量变化与防治措施效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示可知,杀虫剂对幼年期害虫的杀伤作用最强
B.c时间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b时间和d时间种群数量虽下降,但年龄结构仍属于增长型
D.与喷洒杀虫剂相比,用青蛙防治害虫的显著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7.自然界的种群数量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比非生物因素强
B.食物和天敌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往往越大
D.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8.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全球重要生态区。每年10月至翌年3月,70多万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东北沼泽和西伯利亚荒野的珍禽候鸟飞临鄱阳湖越冬。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鄱阳湖中鸿雁、白琵鹭的食物及天敌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就是指种群的“J”形和“S”形变化
C.某种生物迁入鄱阳湖中并和谐融入当地环境,若该种生物使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营养级增加,则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减少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候鸟的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则导致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
9.加拿大一枝黄花是著名的入侵物种,繁殖能力强。某兴趣小组在120m2的草地中随机挑选了几块样地(面积与下图样地相同)调查该植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样方序号 S1 S2 S3 S4 S5 S6
数量/棵 6 5 10 4 8 13
A.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为1.92棵/m2
B.图中样方示意图对应表中S6样地
C.该草地中一枝黄花种群呈“J”形增长
D.一枝黄花的大量繁殖有可能会导致气候变暖
10.农业生产中有许多与虫害相关的谚语,如①防荒又防旱,小心蝗虫来捣乱;②要得花生好,经常薅草草;③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④草是虫的窝,无草不生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中干旱是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密度的有利因素
B.②中的措施可以通过改变种间竞争关系,使花生获得更多的资源
C.③中“动手”的最佳时间为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
D.④中害虫的种群密度可能与草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11.研究发现,在蓝光照射下,拟南芥中的隐花色紫CRYI 被激活,可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生长素合成基因 YUCCA的表达,减少生长素的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和遗传物质的影响
B.若CRY1功能丧失,则在蓝光照射下,植物可能会因生长素浓度过高而生长受到抑制
C.如果 YUCCA 发生基因突变,则蓝光照射不再会影响拟南芥生长素的合成
D.用单侧蓝光照射胚芽鞘,胚芽鞘可能会向光弯曲生长
12.实验小组用不同浓度的NAA(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玉米种子,几天后测量萌发种子的根长和芽长,求平均值,结果如图。由图可知( )
A.根生长的最适NAA浓度高于芽
B.高浓度NAA抑制根和芽生长
C.对根产生抑制的NAA浓度仍能促进芽生长
D.不添加NAA时根和芽的生长不受激素调节
13.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描绘了不同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状态的影响,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始终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调节下完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萌发需要光照的种子一般较大,光照不会给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B.年轮的形成是树木生长对一年中不同时期环境温度反应的结果
C.“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实现的
D.植物体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14.20世纪70年代有人重复了温特的实验,发现接触了尖端背光侧的琼脂块,确实比接触了尖端向光侧的琼脂块具有更明显的促进生长的作用,但测定的结果显示两种琼脂块内的生长素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有关温特的实验和重复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温特的实验没有排除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B.重复实验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
C.推测尖端背光侧产生了抑制生长的物质且多于向光侧
D.需进一步测定琼脂块中是否含有尖端产生的其他物质
15.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B.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C.油菜素内酯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
D.不同激素的绝对含量往往决定了植物器官的生长发育
1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下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17.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仙人掌有肥厚的肉质茎,气孔在夜间开放吸收CO2同时进行光合作用
B.草原上的耐寒多年生草本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C.森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小,颜色较浅
D.荒漠生态系统中物种稀少,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18.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气候干燥、草地严重退化,其根系周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短花针茅提供氮、磷等无机物,实验探究针茅根部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如图(优势度与丰富度相反;优势度指数越大,说明群落内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注:以蒸馏水为对照,根系分泌物浓度C1A.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的群落类型为荒漠草原群落
B.调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需统计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
C.针茅与其根际周围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
D.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增强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
19.下列关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认识一个群落,首选研究其物种组成
B.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
C.群落中不同季节的动物种类不同属于群落的演替
D.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测量植株的高度
20.在干旱恶劣的环境中,若矿坑有积水,则以积水坑为中心向外会逐渐形成不同的植物圈层,水坑周边常见芦苇和红柳,在红柳生长的区域,黑果枸杞也会出现,再往外层分布着梭梭等植物,更远处才是一些更耐干旱的植物,如红砂、木蓼等。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土壤的湿度、阳光等均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B.从积水坑到周边的植被分布出现了分层现象
C.与中心距离不同的区域,物种组成也会不同
D.该地区物种的生态位差异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1.蜜獾因喜食蜂蜜而得名。蜜獾常通过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鴷找到蜂巢,并用利爪捣毁蜂巢,与响蜜鴷分享蜂蜜。如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组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蜜獾与响蜜鴷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图中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共6条
C.图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蚱蜢属于次级消费者
D.蟾蜍、蚱蜢的存在能够加快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2. 生态学家发现,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有2条食物链
B.能量在甲和乙之间双向流动
C.图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了所在区域的生物群落
D.若甲的种群密度增大,可预测其种群数量会增加
23. 某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氧化塘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B. 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加水稀释处理可以防止微生物过度失水而死亡
C. 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 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通过竞争有机物,从而抑制藻类生长
24.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⑤之和为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⑤中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25. 下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甲、乙、丙为3种鱼,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图示食物网遗漏了一个箭头,且甲、乙、丙、丁所处营养级不受影响,则该箭头不可能起始于水草或藻类
B. 图中甲和乙属于同一个种群,而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的丁属于不同的种群
C. 如果没有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
D. 属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与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
26. 硝化抑制剂是一类进入土壤后能够影响土壤生化环境的物质,可以调节某些土壤酶活性,抑制硝化细菌生长、控制土壤中 向 、 转化, 是一种无毒害且有效的硝化抑制剂。科研人员用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推荐施氮量 、习惯施氮量 及添加 对番茄氮素去向的影响及其增效机理。部分实验结果如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习惯施氮量时,氮肥利用不充分,易造成周边水体富营养化
B. 处理后能使氮肥得到有效利用,提高番茄产量
C. 植物吸收 、 更有利于番茄产量的提高
D. 用稳定同位素 可定量研究植物对不同形式氮元素的吸收转化效率
27.环保人员为探究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构建了标号为1、2、3三个水池,有机物浓度3>2>1,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统计了三个样池中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GPP)及呼吸作用散失量(R)与水层深度(Z)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入水池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同化量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B.水池长期处于Zeu点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稳定不能维持
C.随着有机物浓度增加,浅水层的GPP变大,深水层的GPP变小,Zeu变小
D.定期搅动池水会降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GPP)及呼吸作用散失量(R)
28.植物凋落物中碳氮比值可以影响某分解者的生命活动。凋落物中碳氮比值大于30∶1时,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出现氮限制,会从土壤非凋落物中额外吸收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凋落物中碳氮比值小于30∶1时,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被碳限制,其分解作用会增加土壤中的无机氮,从而增强植物对氮的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微生物将物质从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植物利用,它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受碳限制时,该微生物会利用空气中的CO2或土壤中的碳酸盐进行生命活动
C.受氮限制时,该微生物与植物是原始合作关系;受碳限制时,与植物是种间竞争关系
D.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通过影响碳的输入来影响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这会对植物吸收氮产生影响
29.化感作用主要指植物产生及释放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形成有利或有害作用的现象。研究人员用不同浓度的鱼腥草提取液分别处理玉米和黑豆种子,研究它们之间的化感作用关系,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农作物的化感作用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属于化学防治
B.鱼腥草分泌化感物质促进黑豆种子的萌发
C.a点对应浓度的鱼腥草提取液对玉米和黑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相同
D.合适比例的鱼腥草和玉米进行套种,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30.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 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 、 、 、 构成生物群落。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缺少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B. 同化的能量的最终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和分解者利用
C. 自然生态系统中 摄取碳的速率与 、 、 释放碳的速率相等
D. 增加碳固定量、减少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50分)
31.(10分)细胞分裂素(CK)参与调节植物对食草昆虫的防御反应,为研究其机理,科研人员以番茄为研究对象、斜纹夜蛾为危害昆虫,研究外施CK或CK信号缺陷对番茄防御斜纹夜蛾的影响,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 ,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与 表现为协同作用。
(2)用含BAP(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水溶液喷施野生型番茄幼苗24h后,接种斜纹夜蛾幼虫,48h后记录斜纹夜蛾幼虫的体重增量,实验结果见图1。对照组的处理为用 喷施野生型番茄幼苗24h后,接种斜纹夜蛾幼虫,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已知S1HK2、S1HK3、S1HK4均为番茄内的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研究人员以野生型和S1HK4基因缺失突变体番茄为材料,设计并开展实验,结果如图2、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S1HK4是否参与了内源细胞分裂素调节番茄抗斜纹夜蛾过程中的 。
32.(10分)农田弃耕后立即就会有野生植物在农田定居,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演替,某地弃耕农田演替过程如下表。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堂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00 硬木林(烁) 山核桃
(1)结合图表信息分析,群落演替的实质是 。
(2)首先定居的植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首先落到农田中种子是须芒草,农田出现的物种可能就是须芒草,而不必在飞蓬草和紫菀出现以后。据此推测演替初期各种植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是 。研究须芒草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 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在20~80年间,短叶松的年龄结构可能为 。硬木林(烁等阔叶树)无法直接在弃耕农田的土壤环境中定居,但后来发展为优势物种,结合上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33.(10分)下图1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下图2为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了某昆虫种群的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中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 。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森林中动物分层主要由 决定。图2中,该昆虫种群数量在前5年呈 形曲线增长,第30年时的种群数量比第15年时的种群数量 (填“多”或“少”)
34. 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因 、 等无机物污染引起了藻类的大量繁殖,研究人员拟采用生物控制技术进行防治,对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及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甲、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调查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 图甲显示:5、7月份 处有机碳生产率很高,但深度超过 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
(3) 研究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吞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功能。
(4) 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①~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分解者获得的 中的能量来源于 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可表示为 。
35.泡菜制作中乳酸菌对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杂菌(如肠杆菌等)会破坏泡菜的品质,产生的毒素和亚硝酸盐等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在发酵过程中可添加食盐、姜片、大蒜等辅料,并增大乳酸菌的含量。发酵容器采用洁净的500 mL三角瓶,用医用纱布包裹药棉做成塞子,加入用无菌水洗干净的140 g切好的白菜和煮沸后冷却的质量浓度为9.33 g/L的盐水,做5组平行实验,再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18.67 g/L、28.00 g/L、37.33 g/L的食盐水和蒜水质量比为23.33 g/L、37.33 g/L的大蒜;5组实验各加入300 mL的无菌水,塞上棉塞(以上操作在无菌的超净台上进行),放入干燥器中用真空泵抽气,在20 ℃恒温箱中厌氧发酵。每天定时抽样检测发酵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杂菌总数、乳酸菌数、pH和肠杆菌数。
(1)亚硝酸盐、杂菌总数的测定
定期抽样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并置于37 ℃培养箱中有氧培养48 h后计数(图2)。根据图1与图2的检测结果,描述加盐与加蒜对发酵过程影响的不同:用食盐处理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杂菌总数出现峰值的时间比用蒜处理_______________;用蒜处理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杂菌总数的峰值比用食盐处理的____________。
乳酸菌数、pH、肠杆菌数的测定
①结合图1、2、3分析,亚硝酸盐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②据图3、4、5分析,肠杆菌数量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教育集团高2026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30小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C B A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D D D B D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D C A C D D D C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50分)
31.(10分)
(1) 根尖 生长素
(2) 等量清水(或蒸馏水) 细胞分裂素可降低番茄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御反应
(3)信号转导(信息传递)
32.(10分)
(1) 优势物种的替代
(2) 种间竞争 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株高
(3) 衰退型 短叶松改良的土壤品质,为硬木林生存提供了环境。
33.(10分)
(1)次生演替 取样器取样
(2)食物和栖息空间 J 少
34. (10分)
(1)物种组成
(2)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的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3)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第一
35.(10分)
(1)稀释涂布平板 提前 小
(2)杂菌 随着乳酸菌逐渐增多,产生的有机酸(或乳酸)也增多,溶液中的pH就会越来越小,对肠杆菌生长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