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四单元第13讲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课件(共21张PPT)+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四单元第13讲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课件(共21张PPT)+知识清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8 07:57:31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3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任务一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项目 结构 功能
眼球壁 外膜 角膜 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 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中膜 虹膜 有色素,内含平滑肌,调节瞳孔大小
睫状体 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脉络膜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内膜 视网膜 视觉感受器,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项目 结构 功能
内容物 晶状体 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 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房水 营养和维持眼内压力,其中巩膜俗称白眼球,虹膜俗称黑眼珠
2.视觉形成
(1)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物像形成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
(3)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睫状体对晶状体曲度调节,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3.近视
(1)概念:指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矫正:佩戴凹透镜矫正。
(3)预防:三要、四不要。
4.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注意:晕车和晕船与前庭和半规管有关。
(2)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任务二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1)脑
①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人类特有的中枢是语言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③脑干: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2)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3)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神经元
(1)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成: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3)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4)神经细胞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其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任务三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
(1)反射弧模式图
①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②传入神经: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中特定的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接收信号,产生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将来自中枢的神经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2)反射弧必须是完整的,才能顺利完成一个反射活动,反射弧某部位受损症状如下表所示:
受损部位 症状
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 无感觉,无反应
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有感觉,无反应
3.反射的类型
(1)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神经中枢在脑干或脊髓。
(2)条件反射: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
(3)人类还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形成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任务四 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激素,能够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2.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对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激素分泌异常症
类型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产生部位 垂体 甲状腺 胰岛
类型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主要功能 促进人的生长发育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异常症状 幼年少:侏儒症;幼年多:巨人症;成年多:肢端肥大症 幼年少:呆小症;成年少: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多:甲状腺功能亢进 分泌过少:糖尿病
4.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任务五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
2.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pH小于5.6的具有较强酸性的雨水。
(2)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会使植物大量死亡。
(3)成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是我国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4)控制措施:通过使用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第13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任务一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项目 结构 功能
眼球壁 外膜 角膜 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 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中膜 虹膜 有色素,内含平滑肌,调节瞳孔大小
睫状体 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脉络膜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内膜 视网膜 视觉感受器,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内容物 晶状体 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 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房水 营养和维持眼内压力,其中巩膜俗称白眼球,虹膜俗称黑眼珠
2.视觉形成
(1)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物像形成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
(3)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睫状体对晶状体曲度调节,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3.近视
(1)概念:指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矫正:佩戴凹透镜矫正。
(3)预防:三要、四不要。
4.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注意:晕车和晕船与前庭和半规管有关。
(2)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任务二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1)脑
①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人类特有的中枢是语言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③脑干: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2)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3)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神经元
(1)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成: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3)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4)神经细胞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其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任务三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
(1)反射弧模式图
①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②传入神经: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中特定的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接收信号,产生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将来自中枢的神经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2)反射弧必须是完整的,才能顺利完成一个反射活动,反射弧某部位受损症状如下表所示:
受损部位 症状
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 无感觉,无反应
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有感觉,无反应
3.反射的类型
(1)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神经中枢在脑干或脊髓。
(2)条件反射: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
(3)人类还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形成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任务四 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激素,能够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2.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对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激素分泌异常症
类型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产生部位 垂体 甲状腺 胰岛
主要功能 促进人的生长发育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异常症状 幼年少:侏儒症;幼年多:巨人症;成年多:肢端肥大症 幼年少:呆小症;成年少: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多:甲状腺功能亢进 分泌过少:糖尿病
4.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任务五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
2.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pH小于5.6的具有较强酸性的雨水。
(2)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会使植物大量死亡。
(3)成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是我国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4)控制措施:通过使用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