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2025)七下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特性拔高培优试卷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2025)七下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特性拔高培优试卷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5 11:27:57

文档简介

浙教版(2025)七下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特性拔高培优试卷A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②烧杯中的冰变少,这是冰熔化为水,熔化吸热;
③管中乙醚变多,这是乙醚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④碘锤中碘粒变少,这是碘升华的结果,升华吸热;
综上所述,①③物态变化是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2025七下·金华月考)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由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可知,当甲、乙质量均为10g时,甲、乙的体积关系,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它们密度的大小关系;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由图像可读出,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
(4)由图像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其体积大小关系。
【解答】 A、甲物质的密度:,
乙的密度:,
所以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故A错误;
B、不能说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与质量无关,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体积为20 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 g,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如质量都为10g时,甲的体积是10cm3,乙的体积是20cm3,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再确定吸入还是放热。
【解答】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
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
故选C。
4.(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A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CD.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解答】 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5.(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密度公式因能被写成如图所示的样式 而被称为“物理最美公式”,下列关于密度、质量、体积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公式可知ρ与m成正比,m越大ρ越大
B.铁比铝“重”,“重”指的是铁的质量比铝的质量大
C.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D.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为定值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当质量增大为原来的几倍时,其体积也增大为原来的几倍,而比值ρ不变,同种物质的质量m跟它的体积V成正比。
【解答】 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一个定值,即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定值,即物质的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有关,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故A错误;
B.铁比铝“重”,“重”指的是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故B错误;
C.将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因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物质不变,状态不变,故密度不变,故C错误;
D.同种物质的质量m跟它的体积V成正比,若其体积增加一倍,质量也增加一倍,即物质的质量m与物质的体积V的比值是定值,故D正确。
故选D。
6.(2024七下·鄞州月考)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铁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铁轨的过程中,应先将铁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A、该图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合题意;
B、该图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B不合题意;
C、该图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C不合题意;
D、该图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4七下·余姚月考)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
【答案】A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根据我们对于汽化和液化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先汽化后液化。
故答案为:A。
8.(2024七下·宁波期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更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下列节气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大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A、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2024七下·海曙期中) 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氢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在氧气、氦气和氮气中,氧气的沸点最高,氦气的沸点最低,所以氦气最先沸腾。
故答案为:C。
10.(2024七下·鄞州期中)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水的初温和质量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能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解答】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水表面空气流速不同,故②③符合要求,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2024七下·鄞州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12.(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从图像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图中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结束,这段时间物体处于熔化过程中。
(3)根据晶体熔化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该物质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10~20min,则从10min时开始熔化,故A错误。
B、第15min时,该物体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混合态,故B错误。
C、该物质的熔点为-2℃,而冰的水的凝固点为0℃,因此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能够在该物质中继续放热,水会凝固成冰,冰的质量会增大,故C正确。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放热后,水凝固成冰,但是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4七下·北仑期中)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A.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
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乙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A错误;
B.BC段表示温度保持不变,无论是熔化过程还是凝固过程,此时晶体都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液态变成气态的临界温度,此时温度保持不变,应该是晶体的沸点,故C错误;
D.乙→丙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雾是液化形成的,二者不一致,故D错误。
故选B。
14.(2024七下·慈溪期中)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向外放热;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由液体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放热。由固态转化为液体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吸热。由气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放热,由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吸热。【解答】A、液态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所以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A错误;
B、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此过程中水凝固成冰,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故B错误;
C、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此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制冰时场地周围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如图,质量相同的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现从它们,上方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使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则剩余部分的甲、乙的重力G甲'和G乙'的大小关系是(  )
A.G甲'可能大于G乙' B.G甲'一定大于G乙'
C.G甲'可能小于G乙' D.G甲'一定小于G乙'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乙正方体的体积关系,已知甲、乙的质量关系,由可知甲、乙的密度关系;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利用G=mg=ρVg可知剩余部分的重力的关系。
【解答】 由图可知,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的体积关系:V甲>V乙;
由题意知,甲、乙的质量相等;
由可知,甲、乙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
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
由G=mg=ρVg可知剩余部分的重力:G甲'<G乙',
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16.(+ 密度的大小比较)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
A.3:4 B.4:3 C.1:2 D.2:1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左右质量相等,利用密度的公式列出等式,再进行整理,即可得出两种球的密度关系.
【解答】解:天平左右两侧的质量相等,根据公式m=ρV可得,2ρ甲V+ρ乙V=ρ甲V+3ρ乙V,整理得ρ甲:ρ乙=2:1.
故选D.
17. 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35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00g(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则该瓶的容积是(  )
A.350cm3 B.300cm3 C.250cm3 D.150cm3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解答】 设空瓶的质量为m0,
则瓶子的容积可表示为V0=,同时还可表示为V0=,二者相等,
即:=,
解得,m0=100g;
将瓶子的质量代入第一个表达式得,V0===250cm3.即空瓶的容积为250cm3.
故选C.
【分析】水和酒精装满的是同一个瓶子,因此它们的体积都是瓶子的容积,是相等的.利用密度的公式,可列出水和酒精体积的表示式,再根据这一等量关系,得到一个等式,这样能首先求出空瓶的质量.再用任何一种液体的总质量减去空瓶的质量,除以相应的密度就能得到瓶子的容积了.
18.(2022七下·宁波期中)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解答】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D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答案为:D。
19.(2022七下·宁波竞赛)下列操作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
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
C.海水晒盐
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只是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海水晒盐,即将水和盐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2021七下·拱墅开学考)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解答】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描述的颜色和气味,为物理性质,故A不合题意;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描述的是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描述的是热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描述的溶解性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21.(2025七下·诸暨月考)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填粒子名称)
【答案】变化I;碳原子、氧原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变化:有无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但是原子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改变,即生成了新物质,即发生化学变化。变化Ⅱ中分子种类不变,即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则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22.(2024七下·海曙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
(2)非晶体
(3)不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2)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此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2)固态b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因此为非晶体;
(3)根据题意可知,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中的水吸热,从而达到水的沸点100℃,但是此时内外水温一致,因此不能再从外面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3.(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小明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图甲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
【答案】(1)较小
(2)不变
(3)固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冰块的颗粒越小,受热面积越大,即受热越均匀,越有利于得到冰块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2)根据甲图分析冰块熔化的温度变化特点;
(3)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1)为了受热均匀,则应该选用颗粒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根据甲图可知,冰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3)图甲中BC段温度不变,为熔化过程,AB段为熔化前为固态,因此第3min时物质处于固态。
24.(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国家标准打印纸为每包500张。小明同学家里新买了一包打印纸,他用刻度尺测出了这包打印纸的总厚度为5cm,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cm(外包装厚度忽略不计)。在测量过程中,他发现外包装上标着字样,经询问得知,其表示这种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为70克。由此可算出打印纸的密度为   。
【答案】0.01;700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知道这包纸的总厚度和张数,两者相除即为一张纸的厚度;知道每张纸的厚度可求1m3纸的体积,由70g/m2可知1m3纸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纸的密度。
【解答】一张纸的厚度为
一张面积为1m2即104cm2的打印纸的体积
V=Sh=1×104cm2×0.01cm=100cm3
由70g/m2可知,一张面积为1m2纸的质量m=70g,则打印纸的密度
25.如图所示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甲图中可见,120 g D物质的体积是   ,从乙图中可见阴影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为   。
【答案】200cm3;质量;12g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据物质D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能得出D的密度;知道该物质的质量,据公式可计算出此时该物质的体积;
(2)分析图象乙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据密度的公式分析即可判断出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并能计算出其具体的数值。
【解答】解:(1)对于D物质,其质量是6g时的体积是10cm3,所以该物质的密度是;
故当其质量是120g时的体积是:;
(2)分析图象乙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ρV,即为该物质的质量;
所以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该物质的质量是m″=ρ″V″=3g/cm3×4cm3=12g。
故答案为:200cm3;质量;12g。
26.(2022七下·宁波期中)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水果,常看到水果表面“先湿后干”的现象,这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    后   ;在我们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屋顶会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些都是    现象。
【答案】液化;汽化;凝华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冰箱中拿出的水果温度很低,外面的水蒸气在水果表面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汽化现象。而后,水珠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出现在玻璃上就是冰花,出现在树木或房屋上就是霜。
27.(2021七下·北仑期中)下列是对酒精部分性质和变化的描述,用序号回答问题:
酒精是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答案】①②④;③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熔化、凝固、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解答】属于物理性质的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故选①②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易燃烧,故选③。
28.(2021七下·慈溪期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些霜是   
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填“会吸热”“会放热”或“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答案】凝华;会放热;内侧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体叫凝华;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会吸收大量的热,而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从而形成一层霜。
(2)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会吸热。水珠会出现在温度较高的一侧,即出现在车窗的内侧。
29.(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有四杯被染成不同颜色的液体,其中一杯与其它液体种类不同。为了找出这杯液体,测得如下数据。
液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体积/cm3 5 8 15 20
质量/g 6 9.6 18 22
(a)        
(1)小妍试图通过计算数据完成任务,则表格(a)处应填   。
(2)分析可知,颜色为   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   方法,找出该液体。
【答案】(1) (g/cm3)或密度(质量/体积即可)
(2)绿
(3)画图像法/比较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大小比较质量相同时的体积大小利用沉浮/将等体积的液体放在天平两侧比较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实验寻找不同于其他液体的液体,可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该液体的密度。
【解答】小妍试图通过计算数据完成任务,则表格(a)处应填密度。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绿颜色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除以上方法外,还有的方法比如将等体积的液体放在天平两侧比较,由于密度不同势必质量不同,求出液体的密度,以此找出这杯液体。
30.(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2 熔化与凝固(第1课时) 同步练习)火山爆发时,炽热的熔岩喷出地表,像炼钢炉流出的钢水一样流淌(如图).岩浆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在火山口周围向外依次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浑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上述矿石的形成过程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山周围形成的这些矿石的熔点依次为   (选填“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相同的”).
【答案】凝固;由高到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体凝固时的温度越高,其凝固点越高,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解答】解: 岩浆在流淌过程中 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的过程;越靠近火山口温度越高,对应的岩浆的温度越高,其熔点越高。
故答案为:凝固;由高到低。
31.(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7)密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1)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   (选填“高”或“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2)房间里暖气片一般都安装在窗户   (选填“上方”或“下方”).
(3)种子在配置盐水中下沉,说明该种子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盐水的密度.
【答案】(1)低
(2)下方
(3)大于
【知识点】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对航空器材的物理性质的了解进行分析答题;(2)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轻者向上,重者向下.打开暖气后,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房间的气温基本平衡;(3)物体的沉浮条件是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饱满种子密度大、不饱满种子密度小.
【解答】解:(1)航空器材需要质量小、强度高,要减小航空器材的质量,在体积一定时,需要减小材料的密度,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2)暖气片对空气进行加热时,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故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所以想要对整个房间加热,暖气片就要装在室内的下方;(3)在质量一定时,饱满种子的体积要比不饱满的种子的体积小,由密度公式ρ= 知:饱满种子的密度大;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知:密度大的饱满种子大于盐水的密度会下沉,而密度小的不饱满种子小于盐水的密度会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故答案为:(1)低;(2)下方;(3)大于.
32.(液体密度的测量+++++++40)小明测色拉油的密度,用天平测出油和杯子的总质量.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总质量为    g,将杯中的部分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则量筒中油的体积为    cm3,用天平测出剩余油和被子的总质量为28g,油的密度为    kg/m3.
【答案】52;30;0.8×103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油和杯子的总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显示数值;(2)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的凹面底部相平,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根据图乙读出液体的体积,单位是mL,1mL=1cm3;(3)量筒中液体是研究的对象,求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油和杯子的总质量m总=50g+2g=52g;(2)由图乙可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30mL=30cm3;(3)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总﹣m剩=52g﹣28g=24g,
液体的密度:
ρ= = =0.8g/cm3=0.8×103kg/m3.
故答案为:52;30;0.8×103.
33.(液体密度的测量+++++++++32)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的液体体积V 和液体与量杯的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中的图线所示,根据图线可知,量杯的质量是    g;该液体的密度是    kg/m3;当液体的体积为50cm3时,液体的质量为    g.
【答案】40;800;40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量杯的质量就是当液体体积为零时,纵轴上的示数;(2)利用公式ρ= 可求出液体的密度,注意要减去量杯的质量;(3)根据密度大小,已知体积,可利用公式求出质量大小.
【解答】解:(1)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即没有液体时,质量m=40g,这就是量杯的质量;(2)读图可知,当体积为25cm3时,液体质量为60g﹣40g=20g,则液体的密度ρ= = =0.8g/cm3=800kg/m3;(3)当液体的体积为50cm3时,液体的质量,m=ρV=0.8g/cm3×50cm3=40g.
故答案为:40; 800; 40.
34.(凝固与凝固现象++++++31)在晴朗的冬日,突然,气温骤降,雪花飘飞,公路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冰是   现象;道路维护者迅速行动,“撒盐除冰”,这种除冰的原理是降低冰的   .
【答案】凝固;熔点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冰是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在道路上除冰,就是将路面上的冰熔化掉,利用“冰上撒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来除冰,方便人们出行.
【解答】解:冰是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现象;
除去道路上的冰雪,因不便于加热,但可以在道路上撒盐,让冰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利用“冰上撒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来除冰.
故答案为:凝固;熔点.
35.(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40)现有由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金属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60g,体积分别为16cm3、12cm3.实心球是   (填“A”或“B”)球,它的密度为    kg/m3.
【答案】A;8×103kg/m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AB两球的密度,再比较密度的大小;密度大的体积小是实心的.反之,是空心.
【解答】解:A、B两金属球的密度分别为:
ρA= = =8g/cm3,
ρB= = =5g/cm3,
∵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金属球,实心金属球的密度大于空心金属球的密度,
∴A球是实心的,且密度ρ=ρA=8g/cm3=8×103kg/m3.
故答案为:A;8×103kg/m3.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8分)
36.(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小陈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200毫升烧杯、100毫升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其总质量;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水转移至量筒中,称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③重复步骤②,获得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
称量次数 1 2 3 4 5  
向量筒转移水的总体积(毫升) 0 20 40 60 80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202 182 162 142 122  
(1)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为   克。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兴趣小组还应如何继续实验:   (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天平
(2)20
(3)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
(4)同种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目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据此解答;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材料多次进行实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数量关系。
【解答】 (1)根据实验目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其中体积可由量筒直接读出,而质量则需要用天平测量;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即 m=202g-182g=20g;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应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7.(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
(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从下往上
(2)B
(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水沸腾实验中器材的组装顺序解答;
(2)水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减小;水沸腾时,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升高时逐渐变大;
(3)①根据图片确定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酒精灯直接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因此先放酒精灯,然后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水沸腾前,上下水温不一致,则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
(3)①根据图片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因此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最后固定温度计;故安装器材的顺序为:从下往上。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
(3)[1][2]分析图像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四、综合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38.(2024七下·浦江期中)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水=0.4kg的水(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的密度ρ石=2.6×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答案】(1)由公式
可知,瓶内水的体积为
(2)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
(3)石块的质量为
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
答:(1)瓶中水的体积为400cm3;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100cm3;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1160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瓶中水的质量,利用公式求出瓶中水的体积;
(2)当水面上升到瓶口时,石块的总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利用求这些石块的质量,进一步计算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2kg水的体积,据此表示桶中冰熔化为水的体积,冰熔化为水后,质量不变,根据m=ρV列方程可得桶的容积。
39.(2019七下·宁波期中)液化石油气(简称LPG)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易燃,燃烧时发热量大,无烟尘,污染小,是现代城镇居民家中主要的燃料。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工人们把它们经过加压后变成液体装进特制钢罐中,这样便于运输和储存。使用时,需要拧开钢罐上的阀门,经减压后使其重新变为气体。为了便于发现液化石油气的泄漏,商用液化石油中一般加入恶臭的乙硫醇。请回答下列问题
  丙烷 丁烷
熔点 -187.6℃ -135.35℃
沸点 -42.09℃ -0.5℃
(1)工人对这两种混合气体加压装罐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最先变成液体的是   
(2)液化石油气钢罐在放气使用过程中罐壁会出现明显的小水珠,而未使用的钢罐却没有这样的现象,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
(3)当晚上家里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关紧阀门 B.开灯 C.开窗通风
【答案】(1)液化;丁烷
(2)使用时,罐内液体汽化吸热使罐体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3)A;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沸点是液态和气态的分界点,因此沸点越高,气体越容易液化;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钢瓶温度的变化;
(3)液化石油气遇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炸,据此分析泄漏后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答】(1)工人对这两种混合气体加压装罐的过程中,石油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因此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因为丁烷的沸点比丙烷的沸点高,所以最先变成液体的是丁烷;
(2)液化石油气钢罐在放气使用过程中罐壁会出现明显的小水珠,而未使用的钢罐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使用时,罐内液体汽化吸热使罐体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3)当晚上家里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该首先关紧阀门,防止继续泄露,然后开窗通风,降低屋内石油气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故A、C正确;不能开灯,开灯瞬间产生的电火花会引起爆炸,故B错误。
故选AC。
1 / 1浙教版(2025)七下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特性拔高培优试卷A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2025七下·金华月考)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4.(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5.(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密度公式因能被写成如图所示的样式 而被称为“物理最美公式”,下列关于密度、质量、体积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公式可知ρ与m成正比,m越大ρ越大
B.铁比铝“重”,“重”指的是铁的质量比铝的质量大
C.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D.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为定值
6.(2024七下·鄞州月考)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7.(2024七下·余姚月考)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
8.(2024七下·宁波期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更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下列节气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大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9.(2024七下·海曙期中) 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氢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10.(2024七下·鄞州期中)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水的初温和质量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能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七下·鄞州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12.(2024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13.(2024七下·北仑期中)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
14.(2024七下·慈溪期中)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15.如图,质量相同的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现从它们,上方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使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则剩余部分的甲、乙的重力G甲'和G乙'的大小关系是(  )
A.G甲'可能大于G乙' B.G甲'一定大于G乙'
C.G甲'可能小于G乙' D.G甲'一定小于G乙'
16.(+ 密度的大小比较)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
A.3:4 B.4:3 C.1:2 D.2:1
17. 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35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00g(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则该瓶的容积是(  )
A.350cm3 B.300cm3 C.250cm3 D.150cm3
18.(2022七下·宁波期中)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19.(2022七下·宁波竞赛)下列操作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
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
C.海水晒盐
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20.(2021七下·拱墅开学考)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21.(2025七下·诸暨月考)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填粒子名称)
22.(2024七下·海曙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23.(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小明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图甲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
24.(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国家标准打印纸为每包500张。小明同学家里新买了一包打印纸,他用刻度尺测出了这包打印纸的总厚度为5cm,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cm(外包装厚度忽略不计)。在测量过程中,他发现外包装上标着字样,经询问得知,其表示这种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为70克。由此可算出打印纸的密度为   。
25.如图所示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甲图中可见,120 g D物质的体积是   ,从乙图中可见阴影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为   。
26.(2022七下·宁波期中)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水果,常看到水果表面“先湿后干”的现象,这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    后   ;在我们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屋顶会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些都是    现象。
27.(2021七下·北仑期中)下列是对酒精部分性质和变化的描述,用序号回答问题:
酒精是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8.(2021七下·慈溪期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些霜是   
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填“会吸热”“会放热”或“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29.(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有四杯被染成不同颜色的液体,其中一杯与其它液体种类不同。为了找出这杯液体,测得如下数据。
液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体积/cm3 5 8 15 20
质量/g 6 9.6 18 22
(a)        
(1)小妍试图通过计算数据完成任务,则表格(a)处应填   。
(2)分析可知,颜色为   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   方法,找出该液体。
30.(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2 熔化与凝固(第1课时) 同步练习)火山爆发时,炽热的熔岩喷出地表,像炼钢炉流出的钢水一样流淌(如图).岩浆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在火山口周围向外依次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浑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上述矿石的形成过程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山周围形成的这些矿石的熔点依次为   (选填“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相同的”).
31.(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7)密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1)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   (选填“高”或“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2)房间里暖气片一般都安装在窗户   (选填“上方”或“下方”).
(3)种子在配置盐水中下沉,说明该种子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盐水的密度.
32.(液体密度的测量+++++++40)小明测色拉油的密度,用天平测出油和杯子的总质量.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总质量为    g,将杯中的部分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则量筒中油的体积为    cm3,用天平测出剩余油和被子的总质量为28g,油的密度为    kg/m3.
33.(液体密度的测量+++++++++32)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的液体体积V 和液体与量杯的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中的图线所示,根据图线可知,量杯的质量是    g;该液体的密度是    kg/m3;当液体的体积为50cm3时,液体的质量为    g.
34.(凝固与凝固现象++++++31)在晴朗的冬日,突然,气温骤降,雪花飘飞,公路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冰是   现象;道路维护者迅速行动,“撒盐除冰”,这种除冰的原理是降低冰的   .
35.(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40)现有由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金属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60g,体积分别为16cm3、12cm3.实心球是   (填“A”或“B”)球,它的密度为    kg/m3.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8分)
36.(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独立作业检测(一)(第1章和第3章))小陈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200毫升烧杯、100毫升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其总质量;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水转移至量筒中,称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③重复步骤②,获得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
称量次数 1 2 3 4 5  
向量筒转移水的总体积(毫升) 0 20 40 60 80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202 182 162 142 122  
(1)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为   克。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兴趣小组还应如何继续实验:   (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7.(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
(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四、综合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38.(2024七下·浦江期中)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水=0.4kg的水(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的密度ρ石=2.6×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39.(2019七下·宁波期中)液化石油气(简称LPG)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易燃,燃烧时发热量大,无烟尘,污染小,是现代城镇居民家中主要的燃料。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工人们把它们经过加压后变成液体装进特制钢罐中,这样便于运输和储存。使用时,需要拧开钢罐上的阀门,经减压后使其重新变为气体。为了便于发现液化石油气的泄漏,商用液化石油中一般加入恶臭的乙硫醇。请回答下列问题
  丙烷 丁烷
熔点 -187.6℃ -135.35℃
沸点 -42.09℃ -0.5℃
(1)工人对这两种混合气体加压装罐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最先变成液体的是   
(2)液化石油气钢罐在放气使用过程中罐壁会出现明显的小水珠,而未使用的钢罐却没有这样的现象,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
(3)当晚上家里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关紧阀门 B.开灯 C.开窗通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②烧杯中的冰变少,这是冰熔化为水,熔化吸热;
③管中乙醚变多,这是乙醚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④碘锤中碘粒变少,这是碘升华的结果,升华吸热;
综上所述,①③物态变化是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由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可知,当甲、乙质量均为10g时,甲、乙的体积关系,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它们密度的大小关系;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由图像可读出,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
(4)由图像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其体积大小关系。
【解答】 A、甲物质的密度:,
乙的密度:,
所以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故A错误;
B、不能说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与质量无关,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体积为20 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 g,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如质量都为10g时,甲的体积是10cm3,乙的体积是20cm3,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再确定吸入还是放热。
【解答】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
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 A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CD.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解答】 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当质量增大为原来的几倍时,其体积也增大为原来的几倍,而比值ρ不变,同种物质的质量m跟它的体积V成正比。
【解答】 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一个定值,即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定值,即物质的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有关,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故A错误;
B.铁比铝“重”,“重”指的是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故B错误;
C.将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因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物质不变,状态不变,故密度不变,故C错误;
D.同种物质的质量m跟它的体积V成正比,若其体积增加一倍,质量也增加一倍,即物质的质量m与物质的体积V的比值是定值,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铁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铁轨的过程中,应先将铁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A、该图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合题意;
B、该图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B不合题意;
C、该图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C不合题意;
D、该图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A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根据我们对于汽化和液化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先汽化后液化。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A、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在氧气、氦气和氮气中,氧气的沸点最高,氦气的沸点最低,所以氦气最先沸腾。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解答】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水表面空气流速不同,故②③符合要求,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从图像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图中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结束,这段时间物体处于熔化过程中。
(3)根据晶体熔化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该物质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10~20min,则从10min时开始熔化,故A错误。
B、第15min时,该物体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混合态,故B错误。
C、该物质的熔点为-2℃,而冰的水的凝固点为0℃,因此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能够在该物质中继续放热,水会凝固成冰,冰的质量会增大,故C正确。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放热后,水凝固成冰,但是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A.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
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乙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A错误;
B.BC段表示温度保持不变,无论是熔化过程还是凝固过程,此时晶体都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液态变成气态的临界温度,此时温度保持不变,应该是晶体的沸点,故C错误;
D.乙→丙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雾是液化形成的,二者不一致,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向外放热;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由液体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放热。由固态转化为液体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吸热。由气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放热,由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吸热。【解答】A、液态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所以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A错误;
B、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此过程中水凝固成冰,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故B错误;
C、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此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制冰时场地周围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乙正方体的体积关系,已知甲、乙的质量关系,由可知甲、乙的密度关系;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利用G=mg=ρVg可知剩余部分的重力的关系。
【解答】 由图可知,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的体积关系:V甲>V乙;
由题意知,甲、乙的质量相等;
由可知,甲、乙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
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
由G=mg=ρVg可知剩余部分的重力:G甲'<G乙',
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16.【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左右质量相等,利用密度的公式列出等式,再进行整理,即可得出两种球的密度关系.
【解答】解:天平左右两侧的质量相等,根据公式m=ρV可得,2ρ甲V+ρ乙V=ρ甲V+3ρ乙V,整理得ρ甲:ρ乙=2:1.
故选D.
17.【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解答】 设空瓶的质量为m0,
则瓶子的容积可表示为V0=,同时还可表示为V0=,二者相等,
即:=,
解得,m0=100g;
将瓶子的质量代入第一个表达式得,V0===250cm3.即空瓶的容积为250cm3.
故选C.
【分析】水和酒精装满的是同一个瓶子,因此它们的体积都是瓶子的容积,是相等的.利用密度的公式,可列出水和酒精体积的表示式,再根据这一等量关系,得到一个等式,这样能首先求出空瓶的质量.再用任何一种液体的总质量减去空瓶的质量,除以相应的密度就能得到瓶子的容积了.
18.【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解答】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D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答案为:D。
19.【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只是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海水晒盐,即将水和盐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解答】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描述的颜色和气味,为物理性质,故A不合题意;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描述的是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描述的是热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符合题意;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描述的溶解性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1.【答案】变化I;碳原子、氧原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变化:有无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但是原子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改变,即生成了新物质,即发生化学变化。变化Ⅱ中分子种类不变,即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则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22.【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
(2)非晶体
(3)不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2)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此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2)固态b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因此为非晶体;
(3)根据题意可知,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中的水吸热,从而达到水的沸点100℃,但是此时内外水温一致,因此不能再从外面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3.【答案】(1)较小
(2)不变
(3)固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冰块的颗粒越小,受热面积越大,即受热越均匀,越有利于得到冰块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2)根据甲图分析冰块熔化的温度变化特点;
(3)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1)为了受热均匀,则应该选用颗粒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根据甲图可知,冰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3)图甲中BC段温度不变,为熔化过程,AB段为熔化前为固态,因此第3min时物质处于固态。
24.【答案】0.01;700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知道这包纸的总厚度和张数,两者相除即为一张纸的厚度;知道每张纸的厚度可求1m3纸的体积,由70g/m2可知1m3纸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纸的密度。
【解答】一张纸的厚度为
一张面积为1m2即104cm2的打印纸的体积
V=Sh=1×104cm2×0.01cm=100cm3
由70g/m2可知,一张面积为1m2纸的质量m=70g,则打印纸的密度
25.【答案】200cm3;质量;12g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据物质D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能得出D的密度;知道该物质的质量,据公式可计算出此时该物质的体积;
(2)分析图象乙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据密度的公式分析即可判断出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并能计算出其具体的数值。
【解答】解:(1)对于D物质,其质量是6g时的体积是10cm3,所以该物质的密度是;
故当其质量是120g时的体积是:;
(2)分析图象乙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ρV,即为该物质的质量;
所以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该物质的质量是m″=ρ″V″=3g/cm3×4cm3=12g。
故答案为:200cm3;质量;12g。
26.【答案】液化;汽化;凝华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冰箱中拿出的水果温度很低,外面的水蒸气在水果表面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汽化现象。而后,水珠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出现在玻璃上就是冰花,出现在树木或房屋上就是霜。
27.【答案】①②④;③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熔化、凝固、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解答】属于物理性质的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故选①②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易燃烧,故选③。
28.【答案】凝华;会放热;内侧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体叫凝华;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会吸收大量的热,而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从而形成一层霜。
(2)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会吸热。水珠会出现在温度较高的一侧,即出现在车窗的内侧。
29.【答案】(1) (g/cm3)或密度(质量/体积即可)
(2)绿
(3)画图像法/比较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大小比较质量相同时的体积大小利用沉浮/将等体积的液体放在天平两侧比较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实验寻找不同于其他液体的液体,可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该液体的密度。
【解答】小妍试图通过计算数据完成任务,则表格(a)处应填密度。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绿颜色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除以上方法外,还有的方法比如将等体积的液体放在天平两侧比较,由于密度不同势必质量不同,求出液体的密度,以此找出这杯液体。
30.【答案】凝固;由高到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体凝固时的温度越高,其凝固点越高,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解答】解: 岩浆在流淌过程中 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的过程;越靠近火山口温度越高,对应的岩浆的温度越高,其熔点越高。
故答案为:凝固;由高到低。
31.【答案】(1)低
(2)下方
(3)大于
【知识点】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对航空器材的物理性质的了解进行分析答题;(2)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轻者向上,重者向下.打开暖气后,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房间的气温基本平衡;(3)物体的沉浮条件是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饱满种子密度大、不饱满种子密度小.
【解答】解:(1)航空器材需要质量小、强度高,要减小航空器材的质量,在体积一定时,需要减小材料的密度,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2)暖气片对空气进行加热时,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故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所以想要对整个房间加热,暖气片就要装在室内的下方;(3)在质量一定时,饱满种子的体积要比不饱满的种子的体积小,由密度公式ρ= 知:饱满种子的密度大;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知:密度大的饱满种子大于盐水的密度会下沉,而密度小的不饱满种子小于盐水的密度会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故答案为:(1)低;(2)下方;(3)大于.
32.【答案】52;30;0.8×103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油和杯子的总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显示数值;(2)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的凹面底部相平,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根据图乙读出液体的体积,单位是mL,1mL=1cm3;(3)量筒中液体是研究的对象,求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油和杯子的总质量m总=50g+2g=52g;(2)由图乙可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30mL=30cm3;(3)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总﹣m剩=52g﹣28g=24g,
液体的密度:
ρ= = =0.8g/cm3=0.8×103kg/m3.
故答案为:52;30;0.8×103.
33.【答案】40;800;40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量杯的质量就是当液体体积为零时,纵轴上的示数;(2)利用公式ρ= 可求出液体的密度,注意要减去量杯的质量;(3)根据密度大小,已知体积,可利用公式求出质量大小.
【解答】解:(1)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即没有液体时,质量m=40g,这就是量杯的质量;(2)读图可知,当体积为25cm3时,液体质量为60g﹣40g=20g,则液体的密度ρ= = =0.8g/cm3=800kg/m3;(3)当液体的体积为50cm3时,液体的质量,m=ρV=0.8g/cm3×50cm3=40g.
故答案为:40; 800; 40.
34.【答案】凝固;熔点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冰是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在道路上除冰,就是将路面上的冰熔化掉,利用“冰上撒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来除冰,方便人们出行.
【解答】解:冰是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现象;
除去道路上的冰雪,因不便于加热,但可以在道路上撒盐,让冰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利用“冰上撒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来除冰.
故答案为:凝固;熔点.
35.【答案】A;8×103kg/m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AB两球的密度,再比较密度的大小;密度大的体积小是实心的.反之,是空心.
【解答】解:A、B两金属球的密度分别为:
ρA= = =8g/cm3,
ρB= = =5g/cm3,
∵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金属球,实心金属球的密度大于空心金属球的密度,
∴A球是实心的,且密度ρ=ρA=8g/cm3=8×103kg/m3.
故答案为:A;8×103kg/m3.
36.【答案】(1)天平
(2)20
(3)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
(4)同种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目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据此解答;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材料多次进行实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数量关系。
【解答】 (1)根据实验目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其中体积可由量筒直接读出,而质量则需要用天平测量;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即 m=202g-182g=20g;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应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7.【答案】(1)从下往上
(2)B
(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水沸腾实验中器材的组装顺序解答;
(2)水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减小;水沸腾时,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升高时逐渐变大;
(3)①根据图片确定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酒精灯直接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因此先放酒精灯,然后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水沸腾前,上下水温不一致,则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
(3)①根据图片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因此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最后固定温度计;故安装器材的顺序为:从下往上。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
(3)[1][2]分析图像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
38.【答案】(1)由公式
可知,瓶内水的体积为
(2)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
(3)石块的质量为
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
答:(1)瓶中水的体积为400cm3;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100cm3;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1160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瓶中水的质量,利用公式求出瓶中水的体积;
(2)当水面上升到瓶口时,石块的总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利用求这些石块的质量,进一步计算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2kg水的体积,据此表示桶中冰熔化为水的体积,冰熔化为水后,质量不变,根据m=ρV列方程可得桶的容积。
39.【答案】(1)液化;丁烷
(2)使用时,罐内液体汽化吸热使罐体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3)A;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沸点是液态和气态的分界点,因此沸点越高,气体越容易液化;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钢瓶温度的变化;
(3)液化石油气遇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炸,据此分析泄漏后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答】(1)工人对这两种混合气体加压装罐的过程中,石油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因此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因为丁烷的沸点比丙烷的沸点高,所以最先变成液体的是丁烷;
(2)液化石油气钢罐在放气使用过程中罐壁会出现明显的小水珠,而未使用的钢罐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使用时,罐内液体汽化吸热使罐体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3)当晚上家里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该首先关紧阀门,防止继续泄露,然后开窗通风,降低屋内石油气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故A、C正确;不能开灯,开灯瞬间产生的电火花会引起爆炸,故B错误。
故选AC。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