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有为有不为》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有为有不为》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5 16:36:53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新课导入
季羡林曾说:“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季羡林对其中一句“有为有不为”的理解与诠释,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略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本文的说理特点,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体验,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
3、体会本文平实如话、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bū),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他精通12国语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写作背景
《有为有不为》创作于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期。当时,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中面临诸多选择与困惑,一些人急功近利,道德底线有所动摇。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感有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他通过这篇文章,希望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道德,明白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智慧。
知识链接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引论)
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
(本论)
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结论)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论点方法的特征&判断标志&作用
对比论证 特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
判断标志:相反、与之不同等。
★作用(答题规范):把……和……作对比,阐述了……的道理(事理),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特征: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以及公众所认可的道理、定理、公式等。
判断标志:××曾说过、俗话说、格言警句等。分类:分为明引和暗引。明引也叫直接引用,需明确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务求文字甚至标点符号均准确无误;暗引也叫间接引用,不需明确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其出处,只述其大意。
★作用(答题规范):引用……的名言或俗语,剖析了……的现象,表明……的道理(事理),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知识链接
论点方法的特征&判断标志&作用
举例论证 (事实论证) 特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判断标志:例如、譬如、比如等。
★作用(答题规范):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喻论证 特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判断标志:似、若、像、好像、仿佛等。
★作用(答题规范):将……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烦琐( )
虏( ) 千里之堤( ),溃( )于蚁穴
zhū

èr
lǒnɡ
kuò
chěnɡ
cái

suǒ


kuì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多音字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 )拾取
( )拾级

shí
shè
记少余多法:“拾”只在“拾级”一词中读shè,其他情况一般读shí。
( )得逞
( )得亏


děi
( )笼统
( )笼中鸟

lǒnɡ
lónɡ
串句记忆法:得(děi)亏他一路小心防范,才没让坏人得(dé)逞。
比喻受困而丧失自由的人。
预习检查
形近字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廓( )
廊( )
轮廓
kuò
lánɡ
走廊
笼( )
茏( )
笼统
lǒnɡ
lónɡ
葱茏
诸( )
堵( )
诉诸
zhū

堵塞
堤( )
提( )
堤坝


提醒
也读dī,提防。
预习检查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在前一朝代做官,投降后一朝代之后又做官的人。后泛指叛逆者。( )
(2)按某种方式办理,有借助的意思。( )
(3)达到目的,实现计划。常用为贬义,指坏主意得到实现。
( )
(4)指对敌方采取合围、追击、拦截的战术。 ( )
(5)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
闭目养神
得逞
贰臣
诉诸
进退两难
预习检查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6)原意是指犯上谋反等反叛行为。在现代汉语中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 )
(7)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
(8)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
(9)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
(10)事情一旦发生或局面一经打开,便越发无法遏制其向坏的方向发展。(含贬义)。( )
(11)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浪子回头
迷途知返
一发不可收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思路
文章的题目是 “有为有不为”,那么 “有为” 和 “有不为” 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有为” 就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
“有不为” 就是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思路
通读全文,试着梳理: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解释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并指出“有为”
“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
第二部分(3—7):
第三部分(8):
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为有不为”。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思路
快速阅读文章,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①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诉诸良知良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
⑥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⑧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观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思路
再读课文,完成下列的思维导图。
有为有不为
① ,就是“有为”。
② ,就是“有不为”。
关键是“应该”
③ “ ”就是“应该”。
④ ,
就能区分是否“应该”。
⑤ ,所以应不应该也有大小之别。
⑥ ,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
⑦ ,就是“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以贪污者心理变化,论证
⑧ 。
结论:⑨ 。
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
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分辨清是非善恶
善恶有大小之别
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
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就毅然回头。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思路
结合各段的关键语句和思维导图,参考旁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①解题,引出“有为”“有不为”。
②分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有为”“有不为”。
③引用名言,引出如何分别善恶的大小。
④举例说明小恶、小善。
⑤举例说明大善、大恶。
⑥总结大善、大恶、小善、小恶的概念。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是有联系的。
⑧总结全文,回扣标题。
论证思路:
1、作者先释题,强调分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有为”“有不为”。
2、接着引用名言,把“善”“恶”分出大小来分述应如何为小善、不为小恶;应如何为大善,不为大恶。
3、然后又论述了为什么不能为小恶,警惕小恶转化为大恶。
4、最后归纳中心论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思路
简要分析课文3-6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引用名言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接着举公交让座的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的现象及从中体现的社会道德;
然后再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尤其是在历史中更能看清;
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归纳总结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恶。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第3-7段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从“区别”与“联系”两方面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请同学们勾画相关语句,明确何谓“小善”,何谓“大善”。
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
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本文第3-7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析。
(1)道理论证。
第3段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有力地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
第7段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小恶会变成大恶,揭示了为何不能为小恶。有力地论证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观点。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本文第3-7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析。
(2)举例论证。
第4段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通俗而具体地说明了什么是小善和小恶。
第5段举宋代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事例来指明什么是大善,间接地指明了什么是大恶。
第7段举贪污行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小恶会变成大恶,揭示了为何不能为小恶。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本文第3-7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析。
(3)对比论证。
第4段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进行对比,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第6段: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正反对比,把“大善”与“大恶”,“小善”与“小恶”进行对比,鲜明地揭示了大善、大恶、小善、小恶的概念,分述应如何为大善,不为大恶;应如何为小善、不为小恶。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本文第3-7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析。
(4)比喻论证。
第7段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既是道理论证,也是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观点。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有什么作用?
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研读第7段。作者说“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请结合所举实例,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阐释,行小恶如果不迷途知返,往往会酿成大恶。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大善】
2003年起,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露天“抗癌厨房”,让患者家属以最低廉的价格借灶做饭。“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氳出亲情的味道”。
20多年如一日,一年365天从不打烊,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大恶】
李建平,原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任职期间,李建平帮助他人承揽工程收受钱物,随意设置空壳公司挪用公款,将手中权力变现,涉案金额高达30亿余元。据李建平供述,除部分钱款用于赌博外,其余大多被用于购买收藏名家字画、古玩玉器、黄金珠宝、名贵手表、中外名酒。202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李建平死刑。
合作探究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把握说理特点
作者在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联系时,只举了小恶酿成大恶的例子。你能否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再举一个由小善成就大善的例子。
示例1:《驿路梨花》中每一个照料小茅屋的人,他们的举动本是小善,但人与人之间善意的相互感染和传递,让一股股小善的涓滴细流汇成了滋养群体的善意之河,助人为乐的精神被发扬光大,这样就由小善形成了大善。
示例2:《青春之光》中黄文秀深人村屯,一户户、一趟趟地走访群众,日积月累,点滴小善汇成帮助全村致富的大善。最终以她一己的青春之光,点亮万家灯火,汇聚成新时代光的海洋,也是从小善发展成大善。
合作探究
任务四:品析语句·感受文章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平实如话、简洁质朴。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结合典型语句作具体分析。
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第3段)
这句话表明作者行文追求简明扼要,语句明白如话,体现出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的风格。
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第5段)
这句话非常口语化,像是与读者亲切聊天,体现出平实质朴、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拓展延伸
除了文中提到的判断善恶大小的标准,在现代社会,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一件事是 “有为” 还是 “有不为”?
在现代社会,除了考虑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前途以及人际关系、社会安定团结的影响外,还可以从对环境的影响来判断。比如,企业积极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这就是 “有为”;而随意倾倒工业废料,破坏生态环境,就是 “有不为”。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科研人员努力研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技术,这是 “有为”;但利用科技进行恶意攻击、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就是 “有不为”。另外,从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来说,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这是 “有为”;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恶搞、歪曲,破坏文化传承的行为,就是 “有不为”。
拓展延伸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谈谈 “有为有不为” 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个人成长角度来看,“有为有不为” 能帮助我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积极去 “有为”,像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能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做到 “有不为”,抵制不良诱惑,能避免我们误入歧途,保证身心健康发展。比如一个学生坚持每天早起读书学习(有为),拒绝和不良少年一起抽烟喝酒(有不为),长期下来,他在学业上会取得进步,身心也会更加健康。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践行 “有为有不为”,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大家都遵守法律法规(有为),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有不为),社会就能正常运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贡献(有为),摒弃自私自利的行为(有不为),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充满正能量,进而推动社会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向前发展。
拓展延伸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义礼”的思想,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延伸为“仁义礼智”,西汉董仲舒又进一步扩展,第一次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奉为“五常之道”,意在强调这五个方面是永恒不变之规则。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在不同时代其精神内涵也有区别。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使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儒家的“五常之道”
文章主旨
作者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就是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课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红色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烦琐(suǒ)贰臣(èr) 得逞(chěng) 千里之堤(tī)
B.制裁(cái) 轮廓(kuò) 激励(lì) 溃于蚁穴(kuì)
C.屈膝(qī) 诉诸(zhū) 笼统(lóng) 大逆不道(nì)
D.毅然(yì) 概念(gài) 脑筋(jīng) 难矣哉(zāi)
B
【解析】:A.千里之堤(tī)——dī; C.屈膝(qī)——xī;D.筋脑筋(jīng)——jīn;故选B。
课堂检测
2.下列对《有为有不为》文章结构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B. 开篇先阐释 “有为有不为” 的含义
C. 中间部分主要论述了善与恶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D. 结尾只是简单重复开头观点,没有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解析】:结尾总结归纳观点,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并且一旦做错要毅然回头,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
D
板书设计
善(有为)
大小善和大小恶是有联系的
有为有不为
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
恶(有不为)
中心论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了,就毅然回头。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