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泺口实验学校 2024 - 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2025.04)
本试题分第 Ⅰ 卷(选择题)和第 Ⅱ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第 Ⅰ 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单选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通过历史要素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依据 “581 年”“长安”“杨坚” 等历史要素,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 南北朝对峙形成 B. 隋朝的建立 C. 陈后主建立陈朝 D. 隋朝的灭亡
2.黄梅戏《女状元》中有一句戏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与戏词描述相关的是( )
A. 实行重文轻武 B. 科举制度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如图大运河的中心应该是( )
A. 北京 B. 杭州 C. 扬州 D. 洛阳
4.“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 体现的是 “民本思想”,与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 )
A.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主要说明武则天( )
A. 爱惜人才 B. 推卸责任 C. 善于纳谏 D. 注重文教
6.电视剧《文成公主》讲述了大唐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李雪雁是个伶俐活泼、聪颖过人的大家闺秀、宗室之女。在遴选公主时,皇帝一眼看中雪雁,册封为 “文成公主”,并令其下嫁通婚……,她与之通婚的民族是( )
A. 突厥族 B. 匈奴族 C. 吐蕃族 D. 鲜卑族
7.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 经济的繁荣 B. 文学艺术的兴盛 C. 政治的清明 D. 社会风气的开放
8.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 ①秧马 B. ②曲辕犁 C. ③翻车 D. ④耧车
9.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 “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 农业生产发展 B. 商业经济繁荣 C. 对外贸易活跃 D. 经济重心南移
10.唐诗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史料。下列诗句中直接描写了标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是( )
A.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唐太宗告诫大臣:“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下面最能体现唐太宗这种理念的措施是( )
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
C.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D. 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
12.人们习惯将唐诗归为文学范畴,其实唐诗里也隐藏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代历史,映射着大唐三百年的风云沧桑。下列唐代诗歌中,能反映 “盛唐气象” 的是( )
A.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B.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C.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D.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3.《剑桥中国隋唐史》如此评论唐朝的某位皇帝:“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 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 依据史实可以推断这位皇帝 “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 是( )
A. 开创文景之治 B. 开创贞观之治 C. 开创开元盛世 D. 开创康乾盛世
14.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的我国古代典籍是( )
A. 《日本书纪》 B. 《金刚经》 C. 《大唐西域记》 D. 《西游记》
15.宋朝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黄袍加身。” 材料中 “太祖” 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
A. 唐太宗李世民 B. 宋太祖赵匡胤 C. 元世祖忽必烈 D. 明太祖朱元璋
16.宋太祖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的社会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下列措施中与 “收其精兵” 对应的是( )
A.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 设置通判 C. 设置转运使 D. 杯酒释兵权
17.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 边防大帅,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 休养生息 B. 兵民合一 C. 崇文抑武 D. 外重内轻
18.以下四个选项中,符合示意图中①处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A. “苏湖(常)熟,天下足” B.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C. “舟楫塞港,街道肩踵” D.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19.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去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
A. 都护府 B. 市舶司 C. 宣政院 D. 枢密院
20.《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 50 余座……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市民生活的丰富 C. 达官贵人的需要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21.观察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之一,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 五代十国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
22.据《蒙古秘史》记载:12 世纪的蒙古草原 “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 改变这一局面的历史人物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阿骨打 C. 成吉思汗 D. 忽必烈
23.某同学梳理了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时间轴,图中①处对应的措施应是( )
A. 实行盐铁官营 B. 确立三省六部制 C. 确立行省制度 D. 设 “三司”
24.元朝畏兀儿人贯云石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
A. 维吾尔族 B. 蒙古族 C. 藏族 D. 回族
25.据《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三司制
二.非选择题 。(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历史见证,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目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6 分)
材料二
时期 历史事件
隋朝 隋炀帝时,于 605 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时,设①______,确立了科举制。
唐朝 唐太宗在位期间,以民为本,出现 “②______” 的局面。
唐朝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出现 “③______” 的局面。
(2)请写出表格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内容。(6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在五代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诗歌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场景跃然纸上。唐朝与回鹘在政治上互助与和亲,在经济上贸易往来、互通有无,都极大促进了双方在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回鹘衣装回鹘马” 不仅是唐代及五代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一说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6 分)
材料二
(2)与材料二中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什么?(6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宋辽关系发展时间轴
(1)依据图片,请完善时间轴上 1004 年开启宋辽和平交往的历史事件名称(2 分);结合所学归纳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2 分)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措施举例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1) 每年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获时,农民付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来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权贵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2)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1)(2)(3)所对应的内容。(6 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此次变法的目的、影响等。(4 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某朝代疆域图(局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图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图(2 分)?该朝代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2 分)?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4 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 分)
设置机构 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①______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设②______管辖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在新疆设北庭都元帅府。
请写出表格中①②所对应的内容。(4 分)
答案
1.B: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B:科举制度下有 “中状元” 的现象,与戏词描述相关。
3.D: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4.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体现民本思想,与 “国之命在人心” 一致。
5.A:武则天惋惜人才未被重用,体现爱惜人才。
6.C:文成公主与吐蕃族通婚。
7.D:材料体现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男女同服、胡服流行。
8.B:唐朝创制曲辕犁,促进农业发展。
9.B:长安各坊的商业活动记载表明商业经济繁荣。
10.A:“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 描写安史之乱,标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11.B: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体现唐太宗 “先存百姓” 的理念。
12.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盛唐气象。
13.C:“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 指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14.C:《大唐西域记》记载中亚、印度半岛及新疆地区历史。
15.B: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16.D:“收其精兵” 对应杯酒释兵权,解除将领兵权。
17.C:北宋大量任用文士,体现崇文抑武特点。
18.A:“苏湖(常)熟,天下足” 反映南方经济发展。
19.B:南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20.B:瓦子的活动体现宋代市民生活丰富。
21.D:示意图反映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
22.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改变草原混乱局面。
23.C: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4.D:元朝时融合形成新民族回族。
25.C:元世祖实行行省制管辖辽阔疆域。
26.(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 年起。人物:隋炀帝。内容:开通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①进士科;②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
27.(1)民族交往方式:政治上互助与和亲、经济上贸易往来。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历史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对外开放政策:开放的政策。
28.(1)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积极影响:此后辽宋保持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2)(1)青苗法;(2)方田均税法;(3)保甲法。
(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影响: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终失败。
29.朝代:元朝。地方制度: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0.①宣政院;②澎湖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