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抢押秘籍(黑吉辽蒙专用)高考历史临考押题卷(黑吉辽蒙专用)(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抢押秘籍(黑吉辽蒙专用)高考历史临考押题卷(黑吉辽蒙专用)(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6 16:43:52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5年高考临考押题卷(黑吉辽蒙专用)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掘,在中国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墓葬群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精心磨制的石耜、石刀和石磨等工具,还有多处大小不等的祭坛以及房屋建筑的遗迹。据此可推断,红山文化时期( )
A.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已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C.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 D.已经产生了阶级分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红山文化墓葬群遗址中发现大量精心磨制的石耜、石刀和石磨等工具,这符合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特点。而且从磨制石器的精细化程度能看出,其制作技术较为成熟,应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A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需要具备多种要素,如明确的政治组织、阶级分化、公共权力机构等。材料体现不出早期国家雏形的特征,排除B项;人类在新石器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与阶级分化相关的信息,如不同墓葬规格、随葬品数量和种类的明显差异等,无法得出已经产生阶级分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东汉宗室刘陶曾向汉桓帝上疏陈事:“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群丑刑隶,芟刈小民,雕敝诸夏,虐流远近,故天降众异,以戒陛下……愿陛下远览强秦之倾,近察哀、平之变,得失昭然,祸福可见。”这一上疏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固化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结束
C.宗室政治特权受到限制 D.宗室外戚宦官力量相对平衡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在政治上对宗室的严格限制使宗室的政治地位日趋衰落,导致宗室公开对外戚宦官交替擅权以及自身政治地位日益低下的现状表示不满,并要求参政,由此出现材料所述现象,C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更有利于地方上的世家大族﹐这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固化,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A项;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并未结束,排除B项;宗室刘陶向汉桓帝上疏陈事是否得到采纳由材料不得而知,据此无法得出宗室外戚宦官力量相对平衡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无意仕途。下表为史书中关于隐士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晋书》卷九四《隐逸传》 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任旭……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
《宋书》卷九三《陶潜传》 义熙末,征(潜)著作佐郎,不就。
A.隐士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B.隐士崇奉佛道思想
C.社会动荡导致隐士的出现 D.隐士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中国)。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庄周拒绝楚威王让其为相的厚币聘请,称宁在污渎中自快,不为有国者所羁;任旭因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接受惠帝的征辟;陶潜拒绝担任著作佐郎。他们都不慕名利,坚持自己的志向和生活方式,体现出独立的精神人格,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佛道思想,也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些隐士的行为与佛道思想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虽然任旭所处的永康初朝廷多故,社会动荡,但仅根据这一个例子不能推广到所有隐士,庄周所处的战国时期和陶潜所处的东晋末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且材料中没有明确表明社会动荡是他们成为隐士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所以无法得出社会动荡导致隐士出现的普遍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隐士拒绝出仕的原因主要是追求自身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当时局势或官场的一些看法,没有明确体现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4.金世宗完颜雍统治时期,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积极发展经济,修水利,发展手工业,促进生产,颁发“免奴为良”的诏令,因此完颜雍获得了“北国小尧舜”的称呼,这反映了( )
A.金朝以程朱理学为正统 B.金朝封建化改革成果显著
C.北方经济文化领先全国 D.宋金对峙中南宋地位下降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金世宗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这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向汉族封建王朝学习;积极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颁发 “免奴为良” 的诏令,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这些举措使得金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改革成果显著,B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金世宗兴文学,没有明确表明金朝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北方经济文化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北方经济文化领先全国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宋金对峙以及南宋地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元代西域子弟“舍弓马而事诗书”,高昌偰氏家族,畏兀儿族世家,有“一门九进士”之称。现存元代戏曲剧目中含有的蒙古语词汇近200个,如“卯兀”(坏)、“胡同”(水井)、“曲律”(骏马、俊杰)、“茶迭儿”(声张)等等,不一而足。这反映出元代( )
A.民族隔阂逐渐消解 B.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C.重视吸收汉族文化 D.不同民族习俗的趋同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从材料信息可知西域子弟学习汉学,而元代戏剧语汇中也有蒙古语词汇,体现了文化的双向交流,B项正确;民族隔阂逐渐消解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重视吸收汉族文化一说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C项;不同民族习俗的趋同与材料主旨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组织人员翻译外文书籍与报刊,如《澳门新闻纸》《各国律例》《对华鸦片罪过论》等,摘译关于鸦片走私、战争、海运及各国军力等内容,他还重点关注了英国与荷兰争夺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等事件。这说明林则徐( )
①提出了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②主动了解外国知识,方便对外交涉
③肇启了“开眼看世界”的风尚 ④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外文书籍与报刊,摘译关于鸦片走私、战争、海运及各国军力等内容可知,他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外国的情况,这有利于其在禁烟等对外交涉事务中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与外国人打交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始有意识地了解西方、收集西方信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这种行为打破了当时国人闭目塞听的状态,开启了“开眼看世界”的新风尚,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林则徐主要是关注西方的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情况,目的是为了应对当时的鸦片问题和西方的威胁等,并没有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当时他的思想还没有达到这一高度,①不符合题意;“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林则徐主要是在收集和了解西方信息阶段,还没有真正大规模地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比如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引进西方技术等实践活动,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项。故选C项。
7.清末民初,苏州上层士绅彭氏新修的家谱中“续纂庄规”记载:“女子同为子弟,自应一视同仁,支给学费。但庄款有限,物力艰难。若概照男子支给学费恐力有不逮,公议女子以高小学卒业为限,比照男生一律支给学费、若有力房族升入中学以上各校者,本庄亦抵照高小班给费以示限制面纾财力。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具有社会转型色彩 B.以培养传统女性为目的
C.对女子支持力度大 D.深受士绅阶层完全控制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民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材料中家谱记载女子也可支给学费,这打破了传统重男轻女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观念,体现了对女性教育权利的一定认可,反映出教育在这一时期开始适应社会转型,具有社会转型色彩,A项正确;材料中明确提到女子可获得学费支持接受教育,并非以培养传统女性为目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女子接受现代教育,排除B项;从“但庄款有限……恐力有不逮”“以高小学卒业为限”“比照男生一律支给学费”“升入中学以上各校者…… 抵照高小班给费”等内容可知,虽然认可女子接受教育并给予学费支持,但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并非力度大,排除C项;“完全控制”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只是士绅彭氏家谱中关于教育费用的规定,不能说明士绅阶层完全控制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
8.下图为1927—1935年中国的机器进口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民族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B.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
C.纺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D.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1935年中国。根据材料两幅图的比较来看,进口纺织机器占进口机器金额比例最高是在1929年,但进口纺织机器总额高峰是在1931年,由此可知,1931年全国机器进口由纺织业为主扩展到其他行业为主,因此纺织机器进口比例下降。尽管比例下降但金额还在增长,说明纺织业仍在持续发展,可以得出纺织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仍有一定发展,A项正确;官僚资本是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但材料无法体现官僚资本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纺织业的生产总值以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1944年6月26日,《解放日报》刊登了《纽约时报》发表于1943年12月的文章,其中显示,当时的美国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的抗战情况及国共冲突非常关注,甚至有计划在延安设立美国领事馆。据此可知( )
A.敌后根据地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B.正面战场的军事溃败引发了美国不满
C.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D.中共中央一贯重视国际视野下的宣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引起了美国舆论的关注,说明敌后根据地的国际影响力提高,A项正确;1944年豫湘桂战役正面战场的溃败确实引发了美国的不满,但与美国报道的时间不相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舆论对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情况及国共冲突的关注,并未体现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共重视国际视野下的宣传工作,但“一贯重视”缺乏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0.三线建设时期,面对大规模工业内迁带来的诸多难题,某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组织当地劳动力参与建设,与内迁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配套产业,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物资调配体系保障生产生活所需。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促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局面的实现
C.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D.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时期,某地区通过组织劳动力参与建设、攻克技术难关、发展配套产业和建立物资调配体系等举措,积极支持国家的工业内迁战略。这些举措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了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C项正确;“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间接影响,但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这些举措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促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局面的实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说法过于夸大,材料仅反映了对国家战略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11.下图是1983年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农民们带着录音机在课堂上录制农业技术课程。仅吉林省怀德县玻璃城子乡,就有4000多名中青年农民先后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这反映出(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释放了经济活力
B.乡镇积极响应并贯彻“双百”方针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
D.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中国)。根据材料“农民们带着录音机在课堂上录制农业技术课程。仅吉林省怀德县玻璃城子乡,就有4000多名中青年农民先后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渴望学习农业技术提高生产,符合题干中农民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情况,C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与题干198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针对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材料中农民是在学技术,而非进行学术研究和争论,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与题干1983年时间不匹配,排除D项。故选C项。
12.早在公元前1000年,北非和西非已经有贸易往来。西非历来以输出黄金著称,但不产盐,所以经撒哈拉商道输往西非的物品主要以食盐为主,还有贝壳、织物及珠子等装饰品。公元1世纪,罗马人将骆驼引进到的黎波里,用于撒哈拉商道的贸易,使贸易迅速扩大。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非洲贸易的发展( )
A.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 B.推动了运输动力的革新
C.助推了经济要素的优化 D.得益于稳定的政治环境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可知,题目所述时期的非洲贸易中,西非与北非通过撒哈拉商道进行资源互补:西非输出黄金,输入盐等必需品,罗马人引入骆驼后贸易规模扩大,这一过程体现了经济要素(如资源、运输工具、商品种类)的优化配置,例如黄金与盐的交换弥补了资源分布不均,骆驼提高运输效率促进贸易增长,因此贸易发展助推了经济要素的优化,C项正确;贸易中除了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还有贝壳等装饰品,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运输动力革新推动了贸易发展,而非贸易发展推动运输动力的革新,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政治环境是否稳定,无法得出贸易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3.在中世纪西欧,教会长期以教堂施舍、开办慈善医院救助贫困者与病人;市政当局设立公共救济基金,援助受灾和破产市民;新兴行会也积极行动,如南安普顿商人行会救济内外成员,林利吉斯商人行会救助不幸会员。这些现象表明( )
A.西欧较早建立起完善的救济体系 B.多元力量推动社会救济体系构建
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政府职能转型 D.城市自治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题目中提到的教会、市政当局和新兴行会分别以不同方式参与社会救济,体现了中世纪西欧社会救济体系并非由单一主体主导,而是由教会、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等多重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这些不同主体各自承担救济责任,形成互补和协作,共同构建了多元化的救济网络,B项正确;“完善的救济体系”表述有误,材料仅列举了不同救济主体和措施,但未提及体系是否完善,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救济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排除A项;中世纪西欧的行会制度仍属于封建经济范畴,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广泛出现,且材料未涉及政府职能转型的内容,排除C项;城市自治主要侧重城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自主权力等,虽然材料有市政当局和行会相关,但不能全面体现城市自治与社会救济之间的直接推动关系,材料呈现的是多种主体的救济,而非单一强调城市自治对社会救济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4.1848年,为解决环境污染、传染病肆虐和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的问题,英国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此后,英国又不断改革,1858年创建枢密院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建立了一整套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英国政府这些举措( )
A.有效保障了国内民众身心健康 B.吸取历史上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C.使政府机构变得更加庞大琐细 D.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8至1871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要说明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为解决环境污染、传染病肆虐和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的问题,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加剧这些问题的最突出因素,说明公共卫生制度的出台顺应了时代要求,D项正确;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众身心健康,“有效保障”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仅凭题干信息难以判断英国是否吸取了历史上公共卫生管理经验,排除B项;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能用“庞大琐细”形容政府机构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之后莫斯科地铁不断扩建,现全长达到277.9公里,拥有12条线路以及171个车站,其每个工作日大约能接待800余万人次。莫斯科地铁的建设历程折射出( )
A.政府加大民生投入 B.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
C.冷战局势不断升级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题意可知,1935年苏联开通莫斯科地铁,之后不断扩建,现已成为重要的城市交通系统。这折射出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地铁的建设和发展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B项正确;“政府加大民生投入”虽然可能是一个因素,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排除A项;“冷战局势不断升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21世纪以后,不断涌现的在线直播、短视频、移动游戏、在线教育、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服务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费的特征。实体经济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物质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借助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为实物产品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材料主要说明( )
A.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C.经济全球化的空间在不断拓展 D.信息技术变革服务于国家利益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指出不断涌现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费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为实物产品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这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在不断拓展和扩大,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未涉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题是信息技术在全球扩展和应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材料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信息技术变革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服饰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随着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胡服逐渐被汉族人民所接受并改良。魏、晋士大夫们谒见尊贵者都着巾、为礼,即单衣而袖直者。朝服和官服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摘编自李浩哲《汉代至宋代服饰时尚变迁浅析》
材料二 服饰之色自其有史记载以来就与天地、君臣等级尊卑紧密结合。隋文帝初,黄色在民间并没有被强烈禁止,但后来朝服亦承陈朝黄袍定制,着黄色朝袍。隋唐佛教文化盛行,外域的色彩与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相融合,在服装配饰中,金色常作高等级的配色。唐总章元年(668),民间开始全面禁用黄色,一般士人未进仕途者,以白袍为主。唐朝前后有7次服色改动,品官服饰用色不断细化,赤、黄、紫三色的等级地位高于其他颜色,各级官服以紫、绯、绿、青四色区分等级。唐时确立了赤黄作为皇帝的专用色,黄色象征政权的地位在唐代基本确立,并在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得以强化。
——摘编自蔡婷《礼制与中国古代服饰色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服饰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黄色象征政权地位”确立的历程,并分析这一结果的影响。(6分)
【答案】(1)中国古代服饰变革的特点:多样性与个性化;文化交流与融合;等级秩序的体现。(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2)“黄色象征政权地位”确立的历程:隋唐时期黄色逐渐成为皇室专用色,唐朝确立赤黄为皇帝专用色,后为元明清强化。(2分)影响:强化了皇权;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影响了后世的服饰观念。(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4分)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服饰变革的特点: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可知,多样性与个性化;根据材料“随着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胡服逐渐被汉族人民所接受并改良”可知,文化交流与融合;根据材料“魏、晋士大夫们谒见尊贵者都着巾、为礼,即单衣而袖直者。朝服和官服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可知,等级秩序的体现。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黄色象征政权地位”确立的历程:根据材料“隋文帝初,黄色在民间并没有被强烈禁止,但后来朝服亦承陈朝黄袍定制,着黄色朝袍。隋唐佛教文化盛行,外域的色彩与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相融合,在服装配饰中,金色常作高等级的配色。唐总章元年(668),民间开始全面禁用黄色”“唐时确立了赤黄作为皇帝的专用色,黄色象征政权的地位在唐代基本确立,并在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得以强化”可知,隋唐时期黄色逐渐成为皇室专用色,唐朝确立赤黄为皇帝专用色,后为元明清强化。影响:根据材料“民间开始全面禁用黄色”“唐时确立了赤黄作为皇帝的专用色,黄色象征政权的地位在唐代基本确立,并在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得以强化”可知,强化了皇权,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影响了后世的服饰观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天然有机肥利用历史悠久。然而,从20世纪初期开始,伴随西方商行大力进行销售宣传,一些专家学者也倡导化肥的使用和推广。当时农民已注意到,化学肥料往往施用数日之后,禾苗黄瘦者就会变得欣欣向荣,而天然肥料则没有如此迅速的功效。肥田粉如硫酸铔,其价格比之江南农民喜用的饼肥而言要便宜得多,且体积和人畜粪肥相比,相差百倍。天然肥料中的人粪尿和厩肥皆有臭味,而化肥则少有此异味。另外,化学肥料的氮、磷、钾三要素可以单独供给,随意加减。农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舶来品,传统有机肥的施用受到了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关于化肥优缺点的讨论常见诸报端。反对化肥的人认为,推广化肥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农业侵略,大量进口化肥造成中国财政漏卮,加重农民负担。土壤肥料学家陈方济说:“(化肥)其性烈,一时以为有利,乃不旋踵,沃土变为石田”。化肥外观上为粉状或结晶,除少数人能辨真伪外,一般农民易受骗。支持化肥施用的观点也不乏呼应之声。著名水稻专家原颂周教授提出,从世界范围看,对于化肥已有充分研究的国家,其化肥施用量有增无减,所谓化肥之弊害似可释然。还有人认为,外国应用化肥,时间虽不到百年,但增加粮食产量的效果却是有目共睹。可惜的是,中国一些产米省份,有的因运费昂贵,有的因地方征税过重,致使每亩化肥用量极少,从而导致中国稻米产量相对较低。虽然争论长期相持不下,难分胜负,但这场争论促进了相关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开展。自1933年起,中央农业实验所以及其他农业科教机构,纷纷开始了自主的化肥试验。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中国农民正确对待和施用化学肥料,也是近代中国农业“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方针形成的理论基础。
——以上材料摘编自息富平、过慈明《近代中国关于化肥利弊的争论》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有机肥相比较化肥所拥有的优势,并分析20世纪20-30年代化肥在中国得以推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中国关于化肥利弊的争论。(7分)
【答案】(1)优势:化肥增产效果明显;化肥价格便宜;化肥体积小、无异味,使用简便;施用量易于掌握。(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4分)
原因:西方肥料商的大力促销;专家学者倡导;农家喜爱;与传统有机肥相比有一定优势。(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4分)
(2)示例: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化肥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引发了中国社会关于化肥优劣利弊的激烈争论。
反对者认为推广化肥是帝国主义的农业侵略政策,大量进口化肥,导致中国财政漏卮;长期使用化肥将损害土壤;化肥容易掺假冒充,有损农民利益。支持者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为化肥能带来增产效益,中国农民若能增加化肥施用量,其农业产量必将大为增加。
近代中国关于化学肥料利弊的争论,是在中西方文化激烈交汇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展开的,争论促进了中国人对于化肥这一外来新事物的认识、利用及探究,促进了相关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农业近代化进程。这场近代肥料利弊大讨论,体现出近代农学家和相关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反映出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实验农学的艰难交汇。在当今保护农业生态,强调化肥合理使用、提倡有机肥的背景下,这场争论带来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7分)
【解析】(1)本题是对比题、背景题。时空是20世纪中国。优势:据材料“化学肥料往往施用数日之后,禾苗黄瘦者就会变得欣欣向荣,而天然肥料则没有如此迅速的功效”得出化肥增产效果明显;据材料“肥田粉如硫酸铔,其价格比之江南农民喜用的饼肥而言要便宜得多”得出化肥价格便宜;据材料“且体积和人畜粪肥相比,相差百倍”“天然肥料中的人粪尿和厩肥皆有臭味,而化肥则少有此异味”得出化肥体积小、无异味;据材料“化学肥料的氮、磷、钾三要素可以单独供给,随意加减”得出使用简便、施用量易于掌握。原因:据材料“西方商行大力进行销售宣传”得出西方肥料商的大力促销;据材料“一些专家学者也倡导化肥的使用和推广”得出专家学者倡导;结合第一问内容,可知化肥拥有增产效果明显、价格便宜、体积小、无异味、使用简便等优势;据材料“农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舶来品”得出农家喜爱。
(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发生了关于化肥优缺点的讨论。可围绕争论的背景、内容、影响展开论述,也可适当分析各种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如何看待利用化肥等西方制度科技,推动中国自身发展”方面的合理观点,争论内容方面:据材料“推广化肥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农业侵略”“大量进口化肥,导致中国财政漏卮”“沃土变为石田”“一般农民易受骗”可知,反对者认为推广化肥是帝国主义的农业侵略政策,大量进口化肥,导致中国财政漏卮;长期使用化肥将损害土壤;化肥容易掺假冒充,有损农民利益。据材料“对于化肥已有充分研究的国家,其化肥施用量有增无减”“增加粮食产量的效果却是有目共睹”“中国一些产米省份……每亩化肥用量极少,从而导致中国稻米产量相对较低”可知,支持者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为化肥能带来增产效益,中国农民若能增加化肥施用量,其农业产量必将大为增加。争论背景方面:争论是在中西方文化激烈交汇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展开的。争论影响方面:据材料“但这场争论促进了相关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开展。……有利于中国农民正确对待和施用化学肥料,也是近代中国农业‘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方针形成的理论基础”得出,争论促进了相关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农业近代化进程。最后作总结:这场争论带来的思考对当代中国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9.【物种传播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西红柿大概于16世纪中期传入意大利。意大利的地理条件、土壤、气候等很接近于墨西哥中部,美洲的一些作物很适合在意大利栽培。不同于把蔬菜视作穷人食物的其他欧洲国家,有着罗马帝国厚重传统的意大利人对蔬菜有自己的评价。16世纪下半叶以来,人口的增长也促使意大利接受新的作物和食品。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意大利农夫、园艺师改良了西红柿品种,使其果实比16世纪传入时变得更大、更圆润且皮薄。
——摘编自张箭《西红柿的世界发展传播史研究》
材料二 欧洲人在海外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其它民族饮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有意识地发展与丰富自己民族的饮食文化。工厂系统的渗透为欧洲人生产了数量越来越充足的食物原料,创造了品种越来越多的工业化食品。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地域限制、革新了传统饮食结构,催生了科学饮食的新理念。同时,人们饮食礼仪的规范化与丰富多样化的饮食消费文化使全新的饮食文化更具革命意义。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红柿在意大利逐步传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和影响。(7分)
【答案】(1)西红柿在意大利逐步传播的原因:地理条件适合;意大利人对蔬菜的特殊评价;人口增长的需求;农业技术的改良。(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6分)
(2)欧洲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食物原料的丰富;饮食结构的革新;饮食理念的科学化;饮食礼仪的规范化。(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4分)
影响:丰富了饮食文化;促进了社会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3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意大利)。西红柿在意大利逐步传播的原因:根据材料“意大利的地理条件、土壤、气候等很接近于墨西哥中部,美洲的一些作物很适合在意大利栽培”可知,地理条件适合;根据材料“不同于把蔬菜视作穷人食物的其他欧洲国家,有着罗马帝国厚重传统的意大利人对蔬菜有自己的评价”可知,意大利人对蔬菜的特殊评价;根据材料“16世纪下半叶以来,人口的增长也促使意大利接受新的作物和食品”可知,人口增长的需求;根据材料“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意大利农夫、园艺师改良了西红柿品种,使其果实比16世纪传入时变得更大、更圆润且皮薄”可知,农业技术的改良。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欧洲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工厂系统的渗透为欧洲人生产了数量越来越充足的食物原料,创造了品种越来越多的工业化食品”可知,食物原料的丰富;根据材料“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地域限制、革新了传统饮食结构,催生了科学饮食的新理念”可知,饮食结构的革新;饮食理念的科学化;根据材料“人们饮食礼仪的规范化与丰富多样化的饮食消费文化使全新的饮食文化更具革命意义”可知,饮食礼仪的规范化。
影响:根据材料“欧洲人在海外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其它民族饮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有意识地发展与丰富自己民族的饮食文化”可知,丰富了饮食文化;促进了社会交流;根据材料“工厂系统的渗透为欧洲人生产了数量越来越充足的食物原料,创造了品种越来越多的工业化食品”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经济发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主要经历了海洋防御战略(1949—1977年)、海洋经济发展战略(1978—2001年)、海洋国际合作战略(2002—2011年)、海洋强国战略(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下图为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海洋需求层次理论”。
——摘编自王琪、曹文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战略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海洋需求层次,并依托与其相符合的两个海洋战略阶段进行合理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
选择:海洋安全需求、海洋发展需求。(2分)
阐释:海洋战略的第一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安全需求”。在国家的海洋事业起步之初,确保国家的海洋主权和权益不受侵犯是首要任务。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南海诸岛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中国政府通过外交声明和军事活动,坚决捍卫了我国在南海的主权。同时,我国努力发展船舶工业,逐步增强海上防卫能力。这一阶段,海洋安全需求是海洋战略的核心。
海洋战略的第二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发展需求”。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战略逐渐进入“资源、经济”需求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注重海洋技术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探测技术日益先进,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沿海地区设立了众多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产业,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这一阶段,海洋发展需求成为海洋战略的重要目标。(10分)
示例2
选择:海洋合作需求、海洋超越需求。(2分)
阐释:海洋战略的第三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合作需求”。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战略逐渐进入“海洋合作需求”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海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挑战。例如,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海洋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完善。这一阶段,海洋合作需求成为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战略的第四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超越需求”。随着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海洋战略逐渐进入“海洋超越需求”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开始更加注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例如,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一阶段,海洋超越需求成为海洋战略的最高追求。(10分)
【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设问是任选两个海洋需求层次,并依托与其相符合的两个海洋战略阶段进行合理阐释。首先,根据材料“海洋需求层次理论”,可选择海洋安全需求、海洋发展需求。其次,由材料“海洋安全需求”“主权、权益”及所学可知,海洋战略的第一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安全需求”。在国家的海洋事业起步之初,确保国家的海洋主权和权益不受侵犯是首要任务。结合新中国初期周边国家对我国南海诸岛权益的无理要求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南海诸岛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中国政府通过外交声明和军事活动,坚决捍卫了我国在南海的主权。结合我国船舶工业及海防的发展可知,我国努力发展船舶工业,逐步增强海上防卫能力。这一阶段,海洋安全需求是海洋战略的核心。由材料“海洋发展需求”“资源、经济”及所学可知,海洋战略的第二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发展需求”。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战略逐渐进入“资源、经济”需求阶段。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技术的发展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注重海洋技术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探测技术日益先进,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结合对外开放的内容可知,沿海地区设立了众多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产业,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这一阶段,海洋发展需求成为海洋战略的重要目标。或者选择:海洋合作需求、海洋超越需求。由材料“海洋合作需求”“蓝色伙伴关系”及所学可知,海洋战略的第三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合作需求”。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战略逐渐进入“海洋合作需求”阶段。结合所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建设的内容可知,在这一阶段,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海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挑战。这一阶段,海洋合作需求成为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材料“海洋超越需求”“海洋强国”及所学可知,海洋战略的第四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超越需求”。随着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海洋战略逐渐进入“海洋超越需求”阶段。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可知,在这一阶段,国家开始更加注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例如,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一阶段,海洋超越需求成为海洋战略的最高追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机密★启用前
2025年高考临考押题卷(黑吉辽蒙专用)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掘,在中国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墓葬群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精心磨制的石耜、石刀和石磨等工具,还有多处大小不等的祭坛以及房屋建筑的遗迹。据此可推断,红山文化时期( )
A.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已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C.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 D.已经产生了阶级分化
2.东汉宗室刘陶曾向汉桓帝上疏陈事:“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群丑刑隶,芟刈小民,雕敝诸夏,虐流远近,故天降众异,以戒陛下……愿陛下远览强秦之倾,近察哀、平之变,得失昭然,祸福可见。”这一上疏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固化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结束
C.宗室政治特权受到限制 D.宗室外戚宦官力量相对平衡
3.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无意仕途。下表为史书中关于隐士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晋书》卷九四《隐逸传》 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任旭……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
《宋书》卷九三《陶潜传》 义熙末,征(潜)著作佐郎,不就。
A.隐士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B.隐士崇奉佛道思想
C.社会动荡导致隐士的出现 D.隐士反对君主专制
4.金世宗完颜雍统治时期,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积极发展经济,修水利,发展手工业,促进生产,颁发“免奴为良”的诏令,因此完颜雍获得了“北国小尧舜”的称呼,这反映了( )
A.金朝以程朱理学为正统 B.金朝封建化改革成果显著
C.北方经济文化领先全国 D.宋金对峙中南宋地位下降
5.元代西域子弟“舍弓马而事诗书”,高昌偰氏家族,畏兀儿族世家,有“一门九进士”之称。现存元代戏曲剧目中含有的蒙古语词汇近200个,如“卯兀”(坏)、“胡同”(水井)、“曲律”(骏马、俊杰)、“茶迭儿”(声张)等等,不一而足。这反映出元代( )
A.民族隔阂逐渐消解 B.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C.重视吸收汉族文化 D.不同民族习俗的趋同
6.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组织人员翻译外文书籍与报刊,如《澳门新闻纸》《各国律例》《对华鸦片罪过论》等,摘译关于鸦片走私、战争、海运及各国军力等内容,他还重点关注了英国与荷兰争夺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等事件。这说明林则徐( )
①提出了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②主动了解外国知识,方便对外交涉
③肇启了“开眼看世界”的风尚 ④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清末民初,苏州上层士绅彭氏新修的家谱中“续纂庄规”记载:“女子同为子弟,自应一视同仁,支给学费。但庄款有限,物力艰难。若概照男子支给学费恐力有不逮,公议女子以高小学卒业为限,比照男生一律支给学费、若有力房族升入中学以上各校者,本庄亦抵照高小班给费以示限制面纾财力。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具有社会转型色彩 B.以培养传统女性为目的
C.对女子支持力度大 D.深受士绅阶层完全控制
8.下图为1927—1935年中国的机器进口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民族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B.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
C.纺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D.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9.1944年6月26日,《解放日报》刊登了《纽约时报》发表于1943年12月的文章,其中显示,当时的美国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的抗战情况及国共冲突非常关注,甚至有计划在延安设立美国领事馆。据此可知( )
A.敌后根据地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B.正面战场的军事溃败引发了美国不满
C.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D.中共中央一贯重视国际视野下的宣传
10.三线建设时期,面对大规模工业内迁带来的诸多难题,某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组织当地劳动力参与建设,与内迁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配套产业,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物资调配体系保障生产生活所需。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促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局面的实现
C.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D.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11.下图是1983年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农民们带着录音机在课堂上录制农业技术课程。仅吉林省怀德县玻璃城子乡,就有4000多名中青年农民先后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这反映出(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释放了经济活力 B.乡镇积极响应并贯彻“双百”方针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 D.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2.早在公元前1000年,北非和西非已经有贸易往来。西非历来以输出黄金著称,但不产盐,所以经撒哈拉商道输往西非的物品主要以食盐为主,还有贝壳、织物及珠子等装饰品。公元1世纪,罗马人将骆驼引进到的黎波里,用于撒哈拉商道的贸易,使贸易迅速扩大。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非洲贸易的发展( )
A.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 B.推动了运输动力的革新
C.助推了经济要素的优化 D.得益于稳定的政治环境
13.在中世纪西欧,教会长期以教堂施舍、开办慈善医院救助贫困者与病人;市政当局设立公共救济基金,援助受灾和破产市民;新兴行会也积极行动,如南安普顿商人行会救济内外成员,林利吉斯商人行会救助不幸会员。这些现象表明( )
A.西欧较早建立起完善的救济体系 B.多元力量推动社会救济体系构建
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政府职能转型 D.城市自治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发展
14.1848年,为解决环境污染、传染病肆虐和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的问题,英国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此后,英国又不断改革,1858年创建枢密院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建立了一整套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英国政府这些举措( )
A.有效保障了国内民众身心健康 B.吸取历史上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C.使政府机构变得更加庞大琐细 D.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要求
15.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之后莫斯科地铁不断扩建,现全长达到277.9公里,拥有12条线路以及171个车站,其每个工作日大约能接待800余万人次。莫斯科地铁的建设历程折射出( )
A.政府加大民生投入 B.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
C.冷战局势不断升级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16.21世纪以后,不断涌现的在线直播、短视频、移动游戏、在线教育、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服务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费的特征。实体经济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物质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借助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为实物产品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材料主要说明( )
A.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C.经济全球化的空间在不断拓展 D.信息技术变革服务于国家利益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服饰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随着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胡服逐渐被汉族人民所接受并改良。魏、晋士大夫们谒见尊贵者都着巾、为礼,即单衣而袖直者。朝服和官服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摘编自李浩哲《汉代至宋代服饰时尚变迁浅析》
材料二 服饰之色自其有史记载以来就与天地、君臣等级尊卑紧密结合。隋文帝初,黄色在民间并没有被强烈禁止,但后来朝服亦承陈朝黄袍定制,着黄色朝袍。隋唐佛教文化盛行,外域的色彩与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相融合,在服装配饰中,金色常作高等级的配色。唐总章元年(668),民间开始全面禁用黄色,一般士人未进仕途者,以白袍为主。唐朝前后有7次服色改动,品官服饰用色不断细化,赤、黄、紫三色的等级地位高于其他颜色,各级官服以紫、绯、绿、青四色区分等级。唐时确立了赤黄作为皇帝的专用色,黄色象征政权的地位在唐代基本确立,并在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得以强化。
——摘编自蔡婷《礼制与中国古代服饰色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服饰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黄色象征政权地位”确立的历程,并分析这一结果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天然有机肥利用历史悠久。然而,从20世纪初期开始,伴随西方商行大力进行销售宣传,一些专家学者也倡导化肥的使用和推广。当时农民已注意到,化学肥料往往施用数日之后,禾苗黄瘦者就会变得欣欣向荣,而天然肥料则没有如此迅速的功效。肥田粉如硫酸铔,其价格比之江南农民喜用的饼肥而言要便宜得多,且体积和人畜粪肥相比,相差百倍。天然肥料中的人粪尿和厩肥皆有臭味,而化肥则少有此异味。另外,化学肥料的氮、磷、钾三要素可以单独供给,随意加减。农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舶来品,传统有机肥的施用受到了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关于化肥优缺点的讨论常见诸报端。反对化肥的人认为,推广化肥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农业侵略,大量进口化肥造成中国财政漏卮,加重农民负担。土壤肥料学家陈方济说:“(化肥)其性烈,一时以为有利,乃不旋踵,沃土变为石田”。化肥外观上为粉状或结晶,除少数人能辨真伪外,一般农民易受骗。支持化肥施用的观点也不乏呼应之声。著名水稻专家原颂周教授提出,从世界范围看,对于化肥已有充分研究的国家,其化肥施用量有增无减,所谓化肥之弊害似可释然。还有人认为,外国应用化肥,时间虽不到百年,但增加粮食产量的效果却是有目共睹。可惜的是,中国一些产米省份,有的因运费昂贵,有的因地方征税过重,致使每亩化肥用量极少,从而导致中国稻米产量相对较低。虽然争论长期相持不下,难分胜负,但这场争论促进了相关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开展。自1933年起,中央农业实验所以及其他农业科教机构,纷纷开始了自主的化肥试验。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中国农民正确对待和施用化学肥料,也是近代中国农业“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方针形成的理论基础。
——以上材料摘编自息富平、过慈明《近代中国关于化肥利弊的争论》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有机肥相比较化肥所拥有的优势,并分析20世纪20-30年代化肥在中国得以推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中国关于化肥利弊的争论。(7分)
19.【物种传播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西红柿大概于16世纪中期传入意大利。意大利的地理条件、土壤、气候等很接近于墨西哥中部,美洲的一些作物很适合在意大利栽培。不同于把蔬菜视作穷人食物的其他欧洲国家,有着罗马帝国厚重传统的意大利人对蔬菜有自己的评价。16世纪下半叶以来,人口的增长也促使意大利接受新的作物和食品。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意大利农夫、园艺师改良了西红柿品种,使其果实比16世纪传入时变得更大、更圆润且皮薄。
——摘编自张箭《西红柿的世界发展传播史研究》
材料二 欧洲人在海外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其它民族饮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有意识地发展与丰富自己民族的饮食文化。工厂系统的渗透为欧洲人生产了数量越来越充足的食物原料,创造了品种越来越多的工业化食品。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地域限制、革新了传统饮食结构,催生了科学饮食的新理念。同时,人们饮食礼仪的规范化与丰富多样化的饮食消费文化使全新的饮食文化更具革命意义。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红柿在意大利逐步传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和影响。(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主要经历了海洋防御战略(1949—1977年)、海洋经济发展战略(1978—2001年)、海洋国际合作战略(2002—2011年)、海洋强国战略(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下图为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海洋需求层次理论”。
——摘编自王琪、曹文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战略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海洋需求层次,并依托与其相符合的两个海洋战略阶段进行合理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