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猜押 2025年核心周年热点(押题热点+押题预测)
一、中国古代史
1、商鞅变法2360周年(前356年)
核心考点:废除井田制、军功爵制、重农抑商政策;秦国强化的关键因素
命题角度: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改革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2、张骞首次出使西域2160周年(前138年)
核心考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汉代"凿空"与西域都护府设置
命题角度:对比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1540周年(485年颁布均田制)
核心考点:均田制内容与影响;汉化政策(改汉姓、通婚、迁都洛阳)
命题角度:民族融合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4、大运河贯通1415周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
核心考点:隋朝经济政策、南北交通变迁、运河文化遗产
命题角度:比较隋唐与元明清运河功能变化
5、交子诞生1000周年(1025年北宋四川地区出现)
核心热点: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市坊界限打破、草市兴起)
命题角度:联系现代数字货币谈金融创新
6、郑和下西洋620周年(1405年首航)
核心考点:朝贡贸易、航海技术、中外文明交流。
命题角度:与西方大航海对比(技术/目的/影响)。
7、科举制度创立1430周年(595年隋文帝分科考试)
核心考点:科举制对官僚体系的影响;唐宋科举完善(唐太宗扩规模、宋太祖殿试)。
命题角度:明清八股取士的僵化问题。
二、中国近现代史
1、甲午战争130周年(1895年《马关条约》)
核心热点:洋务运动局限、民族危机加深、台湾问题起源
命题角度:对比中日近代化道路差异(明治维新vs洋务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024-2025涉台热点关联)
2、戊戌变法125周年(1898年)
核心热点: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托古改制思想;变法失败原因(守旧势力/策略失误)
命题角度: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改革对比
3、新文化运动110周年(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核心考点:民主科学思想、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
命题角度:联系当代文化自信命题
4、遵义会议90周年(1935年)
命题重点:中共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长征精神
跨教材关联: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5、五卅运动100周年(1925年)
核心考点:工人运动高涨与国共合作背景;反帝爱国斗争新高潮
命题角度:比较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群众基础
6、抗战胜利80周年(1945年)
核心考点:局部抗战开端,东北抗联斗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批判;全民族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2025年教材新增细节)
命题角度: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敌后战场战略意义;抗战精神与民族复兴的现实关联
7、万隆会议70周年(1955年)
核心考点:"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多边交往的转变
命题角度:联系"一带一路"中的南南合作
8、一五计划完成65周年(1957年)
核心考点:156项重点工程分布(东北重工业基地);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特点
命题角度:与苏联五年计划的异同
三、世界史
1、《大宪章》签署810周年(1215年)
核心考点:英国宪政传统起源
命题角度:对比中国明清专制强化趋势
2、英国光荣革命340周年(1688年)
核心考点:《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
命题角度:与1683年康熙平定三藩对比
3、瓦特改良蒸汽机260周年(1765年)
核心考点:工业革命技术革新链条;工厂制度对生产关系改变
命题角度:同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政策
4、马克思主义诞生175周年(1848年《共产党宣言》)
核心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涵;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命题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5、拿破仑战争结束210周年(1815年维也纳会议)
核心考点:欧洲均势体系、民族主义兴起
命题角度:对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二战结束80周年(1945年)
核心考点: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战争反思
命题角度:对比一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7、万隆会议70周年(1955年)
核心考点:求同存异原则、不结盟运动起源
命题角度:一带一路与南南合作
一、中国古代史
1.(2025·福建泉州·三模)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封疆”,即把原来的“百步为亩”的“阡陌”(田界);开拓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阡陌”,实行“百亩给一夫”。这一措施( )
A.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 B.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C.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 D.为秦国提供稳定兵源
2.(2025·河南安阳·二模)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时期,孝文帝时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被称为“魏碑体”。下图是魏碑体的代表作品《北魏高猛墓志》节选,字体呈现自然、刚劲、雄壮的风貌,北魏统治者曾大力推动魏碑体的发展改进。这可用来说明北魏时期( )
A.社会呈现转型特性 B.审美以粗犷为特点
C.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D.民间墓碑文化盛行
3.(2025·江苏·模拟预测)公元489年,孝文帝拓跋宏派了一支使团出使南方的萧齐王朝。使团向当时的齐武帝萧赜出示了一份书单,希望南朝按照书单借给魏国一批书。这个请求引发了南朝君臣的一番议论,后来决定不借。南朝不肯借书,孝文帝只能转而通过其他渠道搜寻书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魏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 B.南方取得了对北方战略优势
C.孝文帝汉化改革决心坚定 D.南朝君臣面对请求举棋不定
4.(2025·广东·模拟预测)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有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 B.促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5.(2025·辽宁抚顺·一模)宋朝开始流行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生长在南方,但喝茶的人却遍布全国,这个由普通人生产、消费的产业,将大量普通的小农卷入市场,更带来了对货币需求的激增。上述材料强调宋代( )
A.茶叶开始被大量长途贩运和销售 B.交子的诞生与茶叶贸易繁荣有关
C.自然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 D.长途贩运的大宗商品内容丰富
6.(2025·河北·模拟预测)两宋时期,从宫廷中的御用文人,到一般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间下层,纷纷涉足俗文学领域,借助俗文学来表达个人的感情。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理学思想日渐式微 B.市民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C.科举助推文化繁荣 D.士人审美主导文化发展
7.(2025·湖南·一模)明初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之制。洪武三十年科举会试,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朱元璋下诏彻查,得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的结论。事后,朱元璋作出裁决:刘三吾等人被定为“反贼”,严惩涉案官员,重新开列贡士名单,51人皆来自北方。“南北榜之争”这一事件( )
A.有助于防范明朝科举舞弊的发生
B.反映了朱元璋维护朝政平衡的考量
C.折射出明初北强南弱的社会现状
D.有效地扼制了明朝吏治腐败的蔓延
8.(2025·浙江·模拟预测)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右上角的画面,描绘了甘泉宫内,立着两尊佛像,汉武帝正带着群臣礼拜,后人解读为“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
——摘编自敦煌研究院《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
材料二 汉武帝经略西域以前,西北地区的牲畜只是零星输入内地。自汉使访问西域各国之后,各国亦多遗使回访。西域奇物异人随之进入汉朝,这些使者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大鸟卵大抵是鸵鸟蛋,善眩人类似魔术师,很快这些魔术就被融入中原传统的毅胝戏中,大大丰富了觳抵的变化和内容。东汉时,“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胡风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王宇星《从金帛之路到丝绸之路:汉代丝路的物资及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凿空丝路”的角度辩证分析该壁画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9.(2025·江苏·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出现了纸币——交子。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使江南成为粮仓;手工业繁荣,纺织业、制瓷业产品产量大且工艺精美;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封、临安商业活动昼夜不停;商业政策宽松,促进商业繁荣。在货币流通方面,当时的四川地区由于铜矿资源匮乏,长期使用铁钱。
材料二 明代初期,纸钞因无合理的准备金制度而贬值,郑和下西洋耗费大量铜钱,导致国内铜钱缺位,而白银因其价值稳定、便于携带,逐渐成为合法主币。放开银禁后,陕西率先开展以折征白银为主线的赋役改革,农民需折银缴纳赋役。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了白银的广泛应用……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需量求大,商品大量出口。以白银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的国际交换关系一端是中国商品,一端是海外白银,围绕中国的三条海上主干线形成贸易网络: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马尼拉—美洲;中国—果阿—欧洲。白银在贸易中充当重要交换媒介且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姜丽文《宋代纸币制度的源起和流变》、王俞现《权力、资本与商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交子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影响的角度,谈谈你对明代白银成为合法主币的认识。
10.(2024·北京朝阳·二模)海图与历史
与海洋密切接触的人类活动,深刻改变了历史进程——这一切皆记录在海洋地图中。
材料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绘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湾,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描绘海域的地图。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图是南宋的《舆地图》,标注了到东洋日本的海上航线,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但航海功能还没有从地图中分离出来。元代的《海道指南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专图。明代的《郑和航海图》、《明东西洋航海图》和《山形水势图册》的绘图水平也是与世界同步的。中古时期,阿拉伯人绘制的地图以麦加的方向为地图上方,欧洲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世界中心,中国海图则直观而具体地反映了世界的形状,没有巨大的变形。
材料二
图1:哥伦布伊斯帕尼奥拉岛地图(1492年),图上标有哥伦布对岛屿的命名“LaEspanola”(也称海地岛)。该图勾画出了岛屿北部的海岸线,被认为是唯一留传下来的出自哥伦布之手的地图。 图2:特诺奇蒂特兰城象形坟字地图(1541年),此图由最后一批被西班牙人征服的阿兹特克土著祭司绘制,描绘了史实与传说,记录下原住民对世界的最后一瞥。地图分为四格,表明这一地区由水道分割而成。
图3:东非海岸地图(局部)(1558年),此图原载于英国《玛丽女王地图集》。英国王室支持率先“开发”非洲的霍金斯家族,在大西洋上从事海盗式贸易。这些华美的航海图,也是滴着黑人鲜血的奴役之图。 图4:果阿港地图(1596年),该图出自《旅程:林斯霍顿前往东方或称葡属印度的航程,1579—1592》一书。此书的出版打破了葡萄所和西班牙对欧洲前往印度航线的信息垄断,促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海图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四幅海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述,逻辑清晰。
二、中国近现代史
1.(2025·广东广州·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世界”一词成为国人看待中外关系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以列强展开激烈国际竞争为基本内涵的“世界大势”论风行于清末十年。“世界大势”论的风行(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反映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C.加速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D.延缓了清末新政的实施
2.(2025·河南南阳·模拟预测)戊戌变法失败一月后,日媒即指出其失败原因是维新派太激进。半年后,澳门《知新报》也幸文指出,康有为不恰当地介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争斗,其“尊帝讨逆”直接威胁了慈禧的地位,故遭残酷镇压,导致变法“忽落”。这两种观点都( )
A.客观地分析了变法失败原因 B.直击了维新派别的政治弱点
C.忽略了维新运动的进步之处 D.肆意诋毁维新派的政治变革
3.(2025·云南昆明·模拟预测)1901年,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发生多起士人哗闹事件,社会上甚至掀起是否全国停废科举的讨论。保定府举人常堉璋率莲池书院肄业生上禀李鸿章,恳请索还学堂,励士心而培国本。这些事件可以佐证( )
A.戊戌变法改革科举 B.庚子事件加剧了政局动荡
C.清末新政废科停考 D.《辛丑条约》的丧权辱国
4.(2025·湖南·二模)鸦片和人力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抨击最多的中国“传统”,但是两者都为外国传人,并非中国传统。因来中国的西方人将其视为中国特征,其遂成为“中国传统”而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攻击。这主要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改变国人认知 B.西方思想成为知识界共识
C.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影响 D.中西文化融合度逐步加深
5.(2025·黑龙江哈尔滨·二模)下图为长征期间中央红军行军路线示意图。图中显示,遵义会议前红军沿湘江、乌江突围,路线僵直;会议后突然出现大规模迂回机动,先后四次穿越赤水河,穿插于川黔滇三省。这一变化说明遵义会议( )
A.标志战略转移任务最终完成 B.从思想上清算“左”倾错误
C.调整军事指挥扭转被动局面 D.推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
6.(2025·辽宁·模拟预测)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乌江;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已被纠正
C.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D.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已被确立
7.(2025·浙江·二模)下图为1945年拍摄于云南昆明的一张照片。观察照片中海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迫切
B.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场的主导者
C.联合作战是抗战胜利的有力保证
D.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通力支持
8.(2025·广东·模拟预测)“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各地大量人才涌入石家庄,再加上其他机械、印染、服装等行业的发展,石家庄城市人口增长到40多万,市区在业人口287243人,纺织系统总人数为48010人,几乎占全市在业人口的18%。据此可推知( )
A.国家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促使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C.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掀起高潮 D.纺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支柱产业
9.(2025·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距今已有130周年,作为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自其结束之日起即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民族记忆。
记忆一 1931年10月暨南大学训育主任汤德民
日本侵略中国自甲午始,在此卅六年中,予中国民族之耻辱,实占中华国耻史之大部分。
记忆二 1936年的报刊文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种种失策,仍然和四十二年前甲午之前一样,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抵抗的最后决心。因为我们的不彻底抵抗,日本觉得取之太容易了……四十二年前的一幕悲剧,我们又重演了一大半,希望及早回头,不要直演到底。
记忆三 全面抗战爆发后,爱国将领张治中发表通电今日之事,为甲午以来四五十年之最后清算,彼曲我直,彼怯我壮,彼为发挥野心之侵略,我为决死求生之自卫,无论暴敌如何披猖,最终胜利必属于我。愿我举国同胞,武装袍泽……以悲壮热烈之精神,共负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之重任。”
记忆四 1938年10月时人文章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归纳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甲午战争是短期战,而此次抗战则系持久战”;第二、“甲午战争是局部战,而此次抗战则系全面战”;第三、“甲午战争中不少对日屈服的将士,而此次抗战中则只有死职的,绝没有降敌的”。
记忆五 1945年9月中央社的报道自从甲午以来,五十年间日本对于我们国家无数的欺凌侮辱和不断的压迫侵略的旧账,尤其是从“九一八”以来十四年间的深仇大耻,到今天都已经根本的清算了。
——据杜恩义《民国时事报刊视野中的甲午战争民族记忆探析(1928—1948)》
(1)结合材料,以新的视角对上述民族记忆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2)应如何认识上述民族记忆?谈谈你的看法。
10.(2025·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抗战胜利后天津粮食问题与城市危局
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迅速接手天津,随即面临一系列困局,当地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城市贫民大量出现。有学者搜集到以下资料。
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后,“除京山线尚保持通车外,其他铁路干线均为人民解放军切断,天津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海运,故大批杂粮无法来津,只靠小贩从外面零星输入一些”。1948年上半年,由于国民党在东北、华北及华东节节败退,“天津成为孤岛,粮食来源日益枯竭”。
1945年11月国民政府粮食部部长徐堪在接见“中央社”记者时申明:战后粮政重心“首在筹拨军粮,次在供应民食”。当时的平津当局积极采取措施疏浚粮源,但在军粮为先的政策下屡遭地方行政、粮政部门与军事机构的掣肘,致其努力付诸东流。
天津民用粮食主要依靠南粮北运,但是按照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江南粮食首先扣作军用,由国防部后方勤务总司令部收购;其次为粮食部所控制,分储于上海、武汉、重庆等地,非有粮食部命令不得移动,而粮食部重点供应的是首都所在地的南方。
平津市内粮政归属社会局管理,但又要受粮食部派出的粮政特派员办公处、田粮处等地方机构的辖制。战争状态下,以上机构都要被地方军事部门调配,协助筹购军粮事宜。
1946—1948年天津主要粮食零售价单位:元/斤
小站稻米 机器白面 黄玉米面 小米
1946年 1月 159.00 244.19 63.93 79.21
3月 318.80 411.43 114.08 139.51
6月 607.78 725.43 160.50 227.43
9月 971.50 808.50 228.25 302.25
12月 664.50 817.75 243.00 339.25
1947年 3月 1383 1609 476 724
6月 4922 4751 2201 3015
9月 6008 4740 2620 3368
12月 12965 13593 6315 8950
1948年 3月 39880 47608 18573 28460
6月 181685 164618 89565 139025
8月上半月 624000 619500 306000 409000
——摘编自袁凯旋《抗战胜利后华北国统区的粮食与城市危局——以天津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抗战胜利后天津粮食问题的由来予以阐释。
(2)结合天津面临的城市危局,分析说明国民党大陆统治失败的原因。
三、世界史
1.(2025·浙江·二模)1215年,英国约翰王以特许状形式正式批准伦敦市民每年可以选举一位市长的请求,同时在特许状中明确规定:当选的伦敦市长应觐见国王,并对国王宣誓教忠。这一程序最终逐渐扩展到其他城市并形成惯例。由此可见,约翰王此举旨在( )
A.遵守《大宪章》保护封建主特权 B.给予城市自主权对抗教会
C.顺应时代推动自治市制度的发展 D.借助市民阶层以扩大王权
2.(2025·河南安阳·一模)英国人伯克在1790年发表的《法国革命感想录》中指出:“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因此是社会的基石。法国大革命正因为破坏了传统,才把法国引向崩溃。”据此可推知,伯克( )
A.肯定英国的宪政传统 B.事实上反对理性主义
C.否定法国革命的功绩 D.认为自由比秩序重要
3.(2025·河北邯郸·三模)如图所示为1920年8月15日《劳动界》的创办者向“读者一听众”解释办报之缘由。由此可见,该刊的创办者旨在( )
工人在世界上已经是最苦的,而我们中国的工人比外国的工人还要苦,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外国工人略微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不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了,或者将来要苦得比现在好一些。
A.动员工人去推翻军阀统治 B.唤醒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
C.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推动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
4.(2025·重庆·三模)如表为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国民收入变化状况。该表中的现象可用于说明(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马克思主义诞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空前恶化
C.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D.追求社会公平的斗争尚处萌芽阶段
5.(2025·江苏·模拟预测)西葡将殖民地财富输往伊比利亚半岛,引起印第安人、黑人劳动者不满,甚至从事工商业的“半岛人”,即土生白人也希望摆脱宗主国的统治。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思想也在拉美传播开来。拿破仑战争后,西葡一度被法国占领,实力大衰。由此可见( )
A.殖民统治推动了拉美社会的转型 B.北美独立运动促使拉美独立运动爆发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多元因素促进拉美独立运动发生发展
6.(2025·安徽芜湖·一模)1677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一切不是根据文件或正式契约而使用的土地,都成为地主任意支配的租地”。在整个十八世纪内,议会不断颁布相关法令。这些法令( )
A.为资产阶级光荣革命埋下伏笔
B.有利于维护传统的经济形态
C.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D.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王权
7.(2025·河南郑州·一模)关于妇女解放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提出消灭私有制和家务劳动社会化,西方女权主义者还提出一些其他主张,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别觉悟,还有从生产、再生产、性和儿童社会化四种结构上进行革命的理论。据此可知,西方女权主义( )
A.强调阶级斗争手段的运用
B.极大地推动了妇女的解放
C.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视角
D.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而产生发展
8.(2025·山东·二模)下图为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一份征兵海报,一个年轻的女孩举着橄榄枝,她的下方是一排不同年代、不同服饰的军人形象,由远及近。最下行是一排粗体大字写着:“曾经、现在、永远”。该海报意在( )
A.通过女性鼓舞前线将士的斗志 B.呼吁军人为后方家园和平而战
C.构建陆海空三维军事防御体系 D.展示美国军队军事实力的强大
9.(2025·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创新传播的情况(部分)
国家 制棉厂(1771年) 瓦特式蒸汽机(1775年) 蒸汽火车(1825年)
巴西 75 35 29
法国 7 3 7
德国 13 8 12
印度 46 30 28
墨西哥 64 43 48
俄罗斯 22 23 11
西班牙 — 7 23
美国 20 28 5
备注:表中数字表示英国出现新技术的时间与该技术首度运用于他国的相距年数
——摘编自(英)格里高利·克拉克《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流域的橡胶、马来亚的锡、印度的黄麻、刚果的铜、俄国的锰、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业。1850——1913年间,英、法工人的收入提高了一倍,同期第三世界工人的工资并没有相应地提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2025·山东·模拟预测)统计数据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大量的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认识经济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数据与历史演进
材料 下面为二战结束以来有关美国经济的几组数据。
——以上材料选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
(1)撰写一份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分析报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就材料中美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谈谈你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热点猜押 2025年核心周年热点(押题热点+押题预测)
一、中国古代史
1、商鞅变法2360周年(前356年)
核心考点:废除井田制、军功爵制、重农抑商政策;秦国强化的关键因素
命题角度: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改革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2、张骞首次出使西域2160周年(前138年)
核心考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汉代"凿空"与西域都护府设置
命题角度:对比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1540周年(485年颁布均田制)
核心考点:均田制内容与影响;汉化政策(改汉姓、通婚、迁都洛阳)
命题角度:民族融合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4、大运河贯通1415周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
核心考点:隋朝经济政策、南北交通变迁、运河文化遗产
命题角度:比较隋唐与元明清运河功能变化
5、交子诞生1000周年(1025年北宋四川地区出现)
核心热点: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市坊界限打破、草市兴起)
命题角度:联系现代数字货币谈金融创新
6、郑和下西洋620周年(1405年首航)
核心考点:朝贡贸易、航海技术、中外文明交流。
命题角度:与西方大航海对比(技术/目的/影响)。
7、科举制度创立1430周年(595年隋文帝分科考试)
核心考点:科举制对官僚体系的影响;唐宋科举完善(唐太宗扩规模、宋太祖殿试)。
命题角度:明清八股取士的僵化问题。
二、中国近现代史
1、甲午战争130周年(1895年《马关条约》)
核心热点:洋务运动局限、民族危机加深、台湾问题起源
命题角度:对比中日近代化道路差异(明治维新vs洋务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024-2025涉台热点关联)
2、戊戌变法125周年(1898年)
核心热点: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托古改制思想;变法失败原因(守旧势力/策略失误)
命题角度: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改革对比
3、新文化运动110周年(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核心考点:民主科学思想、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
命题角度:联系当代文化自信命题
4、遵义会议90周年(1935年)
命题重点:中共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长征精神
跨教材关联: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5、五卅运动100周年(1925年)
核心考点:工人运动高涨与国共合作背景;反帝爱国斗争新高潮
命题角度:比较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群众基础
6、抗战胜利80周年(1945年)
核心考点:局部抗战开端,东北抗联斗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批判;全民族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2025年教材新增细节)
命题角度: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敌后战场战略意义;抗战精神与民族复兴的现实关联
7、万隆会议70周年(1955年)
核心考点:"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多边交往的转变
命题角度:联系"一带一路"中的南南合作
8、一五计划完成65周年(1957年)
核心考点:156项重点工程分布(东北重工业基地);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特点
命题角度:与苏联五年计划的异同
三、世界史
1、《大宪章》签署810周年(1215年)
核心考点:英国宪政传统起源
命题角度:对比中国明清专制强化趋势
2、英国光荣革命340周年(1688年)
核心考点:《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
命题角度:与1683年康熙平定三藩对比
3、瓦特改良蒸汽机260周年(1765年)
核心考点:工业革命技术革新链条;工厂制度对生产关系改变
命题角度:同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政策
4、马克思主义诞生175周年(1848年《共产党宣言》)
核心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涵;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命题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5、拿破仑战争结束210周年(1815年维也纳会议)
核心考点:欧洲均势体系、民族主义兴起
命题角度:对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二战结束80周年(1945年)
核心考点: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战争反思
命题角度:对比一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7、万隆会议70周年(1955年)
核心考点:求同存异原则、不结盟运动起源
命题角度:一带一路与南南合作
一、中国古代史
1.(2025·福建泉州·三模)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封疆”,即把原来的“百步为亩”的“阡陌”(田界);开拓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阡陌”,实行“百亩给一夫”。这一措施( )
A.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 B.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C.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 D.为秦国提供稳定兵源
【答案】C
【解析】从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干“商鞅变法中的‘开阡陌封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C项正确;商鞅变法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削弱了旧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但其主要目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直接针对旧贵族,排除A项;铁制农具的使用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与“开阡陌封疆”这一土地制度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开阡陌封疆”的主要目的是土地分配,而非直接提供兵源,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5·河南安阳·二模)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时期,孝文帝时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被称为“魏碑体”。下图是魏碑体的代表作品《北魏高猛墓志》节选,字体呈现自然、刚劲、雄壮的风貌,北魏统治者曾大力推动魏碑体的发展改进。这可用来说明北魏时期( )
A.社会呈现转型特性 B.审美以粗犷为特点
C.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D.民间墓碑文化盛行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豪放、雄健的审美融入汉字,书风呈现雄浑朴拙的时代风尚。统治者对“魏碑体”大力推动,反映出民族大交融时期“社会呈现转型特性”,A项正确;虽然魏碑体呈现自然、刚劲、雄壮的风貌,但不能据此简单地说北魏时期“审美以粗犷为特点”,B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B项;书法成为艺术是在东汉时期,C项错误,排除C项;仅凭一则墓志不能推断“民间墓碑文化盛行”,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5·江苏·模拟预测)公元489年,孝文帝拓跋宏派了一支使团出使南方的萧齐王朝。使团向当时的齐武帝萧赜出示了一份书单,希望南朝按照书单借给魏国一批书。这个请求引发了南朝君臣的一番议论,后来决定不借。南朝不肯借书,孝文帝只能转而通过其他渠道搜寻书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魏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 B.南方取得了对北方战略优势
C.孝文帝汉化改革决心坚定 D.南朝君臣面对请求举棋不定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材料内容可得出,公元489年,北魏孝文帝派遣使团至萧齐王朝(南朝时期,汉族人建立的政权)请求借阅书籍遭到拒绝后,转而通过其他渠道搜寻书籍。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可知,公元489年正处于孝文帝改革期间,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向南朝借书、搜寻书籍都是为了能够推进改革,故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北魏在孝文帝统治下,对于吸收和借鉴汉族先进文化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项正确。孝文帝向南朝借书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改革,而非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排除A项;仅凭南朝不肯借书不能得出南方取得了对北方战略优势,排除B项;材料提到北魏的请求引发了南朝君臣的一番议论,后来决定不借,并非举棋不定,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5·广东·模拟预测)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有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 B.促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交通更加便利,运输物资和商旅往来频繁,物资的运输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而商旅的往来也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D项正确;隋朝由于隋炀帝的暴政等多种原因,在大运河开通后不久就灭亡了,并没有因为大运河的开通而长治久安,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隋朝大运河开通后,虽然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当时并没有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是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而不是大运河的开通,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5·辽宁抚顺·一模)宋朝开始流行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生长在南方,但喝茶的人却遍布全国,这个由普通人生产、消费的产业,将大量普通的小农卷入市场,更带来了对货币需求的激增。上述材料强调宋代( )
A.茶叶开始被大量长途贩运和销售 B.交子的诞生与茶叶贸易繁荣有关
C.自然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 D.长途贩运的大宗商品内容丰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茶叶由南方生产但全国人都喝茶,这使得大量小农卷入市场,且带来货币需求激增。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商业繁荣,货币需求量大,而金属货币携带不便,这促使了纸币交子的诞生。茶叶贸易作为宋代重要的商业活动之一,其繁荣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交子的出现,B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茶叶的长途贩运和销售在宋朝之前就已存在,排除A项;茶叶这种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但并未引起根本性变动,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茶叶贸易,未提及其他长途贩运的大宗商品,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5·河北·模拟预测)两宋时期,从宫廷中的御用文人,到一般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间下层,纷纷涉足俗文学领域,借助俗文学来表达个人的感情。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理学思想日渐式微 B.市民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C.科举助推文化繁荣 D.士人审美主导文化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从宫廷中的御用文人……以至民间下层,纷纷涉足俗文学领域”和所学可知,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市民阶层涌现,其经济实力和文化需求显著增强,从而影响了文学领域,出现从宫廷文人到民间下层广泛参与俗文学创作的现象,B项正确;理学思想在宋代蓬勃发展,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科举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市民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由士人参与俗文学创作并不能得出士人审美主导文化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5·湖南·一模)明初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之制。洪武三十年科举会试,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朱元璋下诏彻查,得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的结论。事后,朱元璋作出裁决:刘三吾等人被定为“反贼”,严惩涉案官员,重新开列贡士名单,51人皆来自北方。“南北榜之争”这一事件( )
A.有助于防范明朝科举舞弊的发生
B.反映了朱元璋维护朝政平衡的考量
C.折射出明初北强南弱的社会现状
D.有效地扼制了明朝吏治腐败的蔓延
【答案】B
【解析】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朝初期北方的蒙元势力虽然已经退出中原,但其残余势力仍对明政权构成威胁,北方相对南方而言,动荡不稳定的因素更显见。为了笼络北方士人和打压南方利益集团的扩大,朱元璋用看似极端、偏向北方的方法处理了“南北榜之争”,目的在于维护南北地区的政治平衡,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B项正确;根据材料“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可知,“南北榜之争”实质是政治博弈的产物,并非科举舞弊事件,排除A项;“南北榜之争”折射出明初文化发展水平南强北弱的社会现状,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南北榜之争”并非典型的官员腐败案件,仅凭一个案件,不足以根本解决吏治问题和有效扼制明朝吏治腐败的蔓延,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5·浙江·模拟预测)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右上角的画面,描绘了甘泉宫内,立着两尊佛像,汉武帝正带着群臣礼拜,后人解读为“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
——摘编自敦煌研究院《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
材料二 汉武帝经略西域以前,西北地区的牲畜只是零星输入内地。自汉使访问西域各国之后,各国亦多遗使回访。西域奇物异人随之进入汉朝,这些使者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大鸟卵大抵是鸵鸟蛋,善眩人类似魔术师,很快这些魔术就被融入中原传统的毅胝戏中,大大丰富了觳抵的变化和内容。东汉时,“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胡风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王宇星《从金帛之路到丝绸之路:汉代丝路的物资及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凿空丝路”的角度辩证分析该壁画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案】(1)属于图像史料;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功绩,反映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佛教)交流的推动作用;但该情节是后世进行的艺术创作,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与史实不符,所以史料价值有限;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剔除其中的艺术虚构成分,提取出真实可靠的历史信息;
(2)影响:促进了中外商贸往来;促进了人口迁徙和物种交流;西域魔术和乐器传入,丰富了中原民众的精神生活;胡服、胡饭、胡床等的传入丰富了中原民众的服饰饮食等物质生活。(任答三点)
【解析】(1)本题是评价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分析史料价值:由材料一“下图是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可得出,属于图像史料;由材料一“立着两尊佛像,汉武帝正带着群臣礼拜”及所学可得出,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功绩,反映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佛教)交流的推动作用;由材料一“右上角的画面,描绘了甘泉宫内,立着两尊佛像,汉武帝正带着群臣礼拜,后人解读为‘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所学可得出,但该情节是后世进行的艺术创作,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与史实不符,所以史料价值有限;由材料一“摘编自敦煌研究院《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及所学可得出,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剔除其中的艺术虚构成分,提取出真实可靠的历史信息;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由材料二“自汉使访问西域各国之后,各国亦多遗使回访。西域奇物异人随之进入汉朝”可得出,促进了中外商贸往来;由材料二“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可得出,促进了人口迁徙和物种交流,胡服、胡饭、胡床等的传入丰富了中原民众的服饰饮食等物质生活;由材料二“善眩人类似魔术师,很快这些魔术就被融入中原传统的毅胝戏中,大大丰富了毅抵的变化和内容”及所学可得出,西域魔术和乐器传入,丰富了中原民众的精神生活。
9.(2025·江苏·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出现了纸币——交子。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使江南成为粮仓;手工业繁荣,纺织业、制瓷业产品产量大且工艺精美;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封、临安商业活动昼夜不停;商业政策宽松,促进商业繁荣。在货币流通方面,当时的四川地区由于铜矿资源匮乏,长期使用铁钱。
材料二 明代初期,纸钞因无合理的准备金制度而贬值,郑和下西洋耗费大量铜钱,导致国内铜钱缺位,而白银因其价值稳定、便于携带,逐渐成为合法主币。放开银禁后,陕西率先开展以折征白银为主线的赋役改革,农民需折银缴纳赋役。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了白银的广泛应用……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需量求大,商品大量出口。以白银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的国际交换关系一端是中国商品,一端是海外白银,围绕中国的三条海上主干线形成贸易网络: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马尼拉—美洲;中国—果阿—欧洲。白银在贸易中充当重要交换媒介且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姜丽文《宋代纸币制度的源起和流变》、王俞现《权力、资本与商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交子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影响的角度,谈谈你对明代白银成为合法主币的认识。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货币矛盾的推动;交子的便利性;印刷技术的进步。
(2)认识:国内影响:推动货币体系变革;促进赋役制度改革;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影响世界贸易格局;加强全球经济联系。
【解析】(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一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使江南成为粮仓;手工业繁荣,纺织业、制瓷业产品产量大且工艺精美;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封、临安商业活动昼夜不停” 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货币的需求量大,这是交子出现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一 “当时的四川地区由于铜矿资源匮乏,长期使用铁钱” 可知,区域货币矛盾推动了交子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纸币相较于金属货币具有携带方便的优势,宋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为交子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明代(中国)。国内影响:据材料二 “白银因其价值稳定、便于携带,逐渐成为合法主币” 可知,白银成为合法主币推动了货币体系的变革,使得货币更加稳定和便于流通。据材料二 “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了白银的广泛应用” 可知,白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赋役制度的改革。据材料二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需量求大,商品大量出口” 可知,白银的广泛应用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国际影响:根据材料二“以白银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的国际交换关系一端是中国商品,一端是海外白银,围绕中国的三条海上主干线形成贸易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白银成为合法主币影响世界贸易格局,加强全球经济联系。
10.(2024·北京朝阳·二模)海图与历史
与海洋密切接触的人类活动,深刻改变了历史进程——这一切皆记录在海洋地图中。
材料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绘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湾,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描绘海域的地图。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图是南宋的《舆地图》,标注了到东洋日本的海上航线,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但航海功能还没有从地图中分离出来。元代的《海道指南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专图。明代的《郑和航海图》、《明东西洋航海图》和《山形水势图册》的绘图水平也是与世界同步的。中古时期,阿拉伯人绘制的地图以麦加的方向为地图上方,欧洲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世界中心,中国海图则直观而具体地反映了世界的形状,没有巨大的变形。
材料二
图1:哥伦布伊斯帕尼奥拉岛地图(1492年),图上标有哥伦布对岛屿的命名“LaEspanola”(也称海地岛)。该图勾画出了岛屿北部的海岸线,被认为是唯一留传下来的出自哥伦布之手的地图。 图2:特诺奇蒂特兰城象形坟字地图(1541年),此图由最后一批被西班牙人征服的阿兹特克土著祭司绘制,描绘了史实与传说,记录下原住民对世界的最后一瞥。地图分为四格,表明这一地区由水道分割而成。
图3:东非海岸地图(局部)(1558年),此图原载于英国《玛丽女王地图集》。英国王室支持率先“开发”非洲的霍金斯家族,在大西洋上从事海盗式贸易。这些华美的航海图,也是滴着黑人鲜血的奴役之图。 图4:果阿港地图(1596年),该图出自《旅程:林斯霍顿前往东方或称葡属印度的航程,1579—1592》一书。此书的出版打破了葡萄所和西班牙对欧洲前往印度航线的信息垄断,促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海图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四幅海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述,逻辑清晰。
【答案】(1)特点:功能趋向专业;从简单描绘海域到出现航海专图;范围逐渐扩大;从中国近海到印度洋;没有受到宗教影响,较为客观真实;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或与世界同步;海图的特点折射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历程、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逐渐发展,以及中国海洋文化传统的和平导向。
(2)【示例】
主题: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标志,图1、3、4都直接体现了这一历史进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图2的绘制背景说明,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殖民扩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随着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国际商业格局发生变化。图3折射出大西洋罪恶的“三角贸易”;图4信息显示亚洲形成新的贸易中心,展现了葡萄牙经营从果阿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的历史,以及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出现。 新航路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图2说明美洲原住民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字和地图文化,但殖民扩张使印第安人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图3和图4信息说明非洲丧失人量人口,亚洲也受到殖民入侵。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绘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湾”“标注了到东洋日本的海上航线”可知,功能趋向专业;根据材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描绘海域的地图”“元代的《海道指南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专图”可知,从简单描绘海域到出现航海专图;根据材料“绘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湾”“标注了到东洋日本的海上航线”可知,范围逐渐扩大;根据材料“绘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湾”“明代的《郑和航海图》、《明东西洋航海图》和《山形水势图册》的绘图水平也是与世界同步的”可知,从中国近海到印度洋;根据材料“中国海图则直观而具体地反映了世界的形状,没有巨大的变形”可知,没有受到宗教影响,较为客观真实;根据材料“明代的《郑和航海图》、《明东西洋航海图》和《山形水势图册》的绘图水平也是与世界同步的”可知,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或与世界同步;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海图的特点折射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历程、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逐渐发展,以及中国海洋文化传统的和平导向。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的地图描绘及解说来看,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联系,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关于阐释可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对世界联系、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世界市场的发展等)、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及影响(建设性和破坏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进行分析,突出主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中国近现代史
1.(2025·广东广州·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世界”一词成为国人看待中外关系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以列强展开激烈国际竞争为基本内涵的“世界大势”论风行于清末十年。“世界大势”论的风行(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反映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C.加速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D.延缓了清末新政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前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逐步深化,逐步明确了中外关系,并且突出于列强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反映的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家主权意识和竞争意识的逐步觉醒,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法得出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治集团内部观点的不同及由此引发的分裂,无法得出加速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分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内舆论的变化对政府施政的影响,无法得出延缓了清末新政的实施,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5·河南南阳·模拟预测)戊戌变法失败一月后,日媒即指出其失败原因是维新派太激进。半年后,澳门《知新报》也幸文指出,康有为不恰当地介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争斗,其“尊帝讨逆”直接威胁了慈禧的地位,故遭残酷镇压,导致变法“忽落”。这两种观点都( )
A.客观地分析了变法失败原因 B.直击了维新派别的政治弱点
C.忽略了维新运动的进步之处 D.肆意诋毁维新派的政治变革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对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日媒认为“维新派太激进”,澳门报纸认为康有为的“尊帝讨逆”行为直接威胁了掌握实权慈禧的地位,据此可知,这两种观点都深刻剖析了维新派别的政治弱点,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也就是说题干所述分析并没有客观地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日媒和澳门报纸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没有涉及其“进步之处”,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日媒和澳门报纸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肆意诋毁”,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5·云南昆明·模拟预测)1901年,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发生多起士人哗闹事件,社会上甚至掀起是否全国停废科举的讨论。保定府举人常堉璋率莲池书院肄业生上禀李鸿章,恳请索还学堂,励士心而培国本。这些事件可以佐证( )
A.戊戌变法改革科举 B.庚子事件加剧了政局动荡
C.清末新政废科停考 D.《辛丑条约》的丧权辱国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面临内外压力推行新政,包括教育改革(如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此举引发传统士人对科举制度存续的担忧,导致多地士人哗闹。保定府举人常靖璋率众上书李鸿章“恳请索还学堂,励士心而培国本”,反映了士人群体对科举改革的不满。这些事件直接关联《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政策调整,而非单纯庚子事件的后续动荡,D项正确,排除B项;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与题干190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废科举是1905年,1901年尚未“废科停考”,时间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5·湖南·二模)鸦片和人力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抨击最多的中国“传统”,但是两者都为外国传人,并非中国传统。因来中国的西方人将其视为中国特征,其遂成为“中国传统”而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攻击。这主要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改变国人认知 B.西方思想成为知识界共识
C.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影响 D.中西文化融合度逐步加深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和人力车并非中国传统的东西,因为西方人视之为中国传统,于是其被知识分子攻击,这说明当时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影响,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对国人的影响材料并未展现,排除A项;虽然西方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但无法说明其成为“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无法说明中西文化融合度加深,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5·黑龙江哈尔滨·二模)下图为长征期间中央红军行军路线示意图。图中显示,遵义会议前红军沿湘江、乌江突围,路线僵直;会议后突然出现大规模迂回机动,先后四次穿越赤水河,穿插于川黔滇三省。这一变化说明遵义会议( )
A.标志战略转移任务最终完成 B.从思想上清算“左”倾错误
C.调整军事指挥扭转被动局面 D.推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前,红军行军路线僵直,体现“左”倾错误指挥,而遵义会议后,路线灵活多变,体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机动性,成功摆脱国民党围堵,说明遵义会议的重要作用是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毛泽东在军事上的实际指挥权,改变此前被动局面,C项正确;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战略转移任务最终完成,排除A项;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错误,但“左”倾思想路线的彻底清算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5·辽宁·模拟预测)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乌江;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已被纠正
C.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D.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已被确立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C项正确;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7.(2025·浙江·二模)下图为1945年拍摄于云南昆明的一张照片。观察照片中海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迫切
B.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场的主导者
C.联合作战是抗战胜利的有力保证
D.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通力支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海报明确指出盟军东移对日作战,强调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行动,这种联合确实对胜利起到了保障作用,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国共合作后,1945年德国投降时统一战线已存在多年,排除A项;中国是在亚洲战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海报提到的是盟军东移,而非中国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盟军东移确实体现国际支持,但“世界各国通力支持”夸大事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5·广东·模拟预测)“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各地大量人才涌入石家庄,再加上其他机械、印染、服装等行业的发展,石家庄城市人口增长到40多万,市区在业人口287243人,纺织系统总人数为48010人,几乎占全市在业人口的18%。据此可推知( )
A.国家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促使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C.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掀起高潮 D.纺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支柱产业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材料强调“一五”计划期间石家庄人口激增、机械、印染、服装等多行业快速发展,以级纺织系统占在业人口18%的规模,这些数据直接体现工业建设的大规模集中投入和劳动力高度聚集,由此可见,石家庄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吸引全国人才和资源,正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全国性铺开的缩影,C项正确;国家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虽符合“一五”计划整体特点,但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石家庄一个城市,不能说明“一五”计划对全国工业布局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说明纺织工业成为中国工业的支柱产业,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5·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距今已有130周年,作为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自其结束之日起即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民族记忆。
记忆一 1931年10月暨南大学训育主任汤德民
日本侵略中国自甲午始,在此卅六年中,予中国民族之耻辱,实占中华国耻史之大部分。
记忆二 1936年的报刊文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种种失策,仍然和四十二年前甲午之前一样,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抵抗的最后决心。因为我们的不彻底抵抗,日本觉得取之太容易了……四十二年前的一幕悲剧,我们又重演了一大半,希望及早回头,不要直演到底。
记忆三 全面抗战爆发后,爱国将领张治中发表通电今日之事,为甲午以来四五十年之最后清算,彼曲我直,彼怯我壮,彼为发挥野心之侵略,我为决死求生之自卫,无论暴敌如何披猖,最终胜利必属于我。愿我举国同胞,武装袍泽……以悲壮热烈之精神,共负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之重任。”
记忆四 1938年10月时人文章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归纳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甲午战争是短期战,而此次抗战则系持久战”;第二、“甲午战争是局部战,而此次抗战则系全面战”;第三、“甲午战争中不少对日屈服的将士,而此次抗战中则只有死职的,绝没有降敌的”。
记忆五 1945年9月中央社的报道自从甲午以来,五十年间日本对于我们国家无数的欺凌侮辱和不断的压迫侵略的旧账,尤其是从“九一八”以来十四年间的深仇大耻,到今天都已经根本的清算了。
——据杜恩义《民国时事报刊视野中的甲午战争民族记忆探析(1928—1948)》
(1)结合材料,以新的视角对上述民族记忆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2)应如何认识上述民族记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示例一:记忆功能视角 国耻记忆:记忆一,甲午战争被表述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成为与日本有关民族耻辱的记忆起点,用民族耻辱记忆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 鉴往察今:记忆二用甲午之耻警醒国人,悲剧不要重演;记忆三,鼓舞国人担负责任,坚定必胜信念,以雪甲午之耻;记忆四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指出全面抗战的优势:持久战、全面战、不屈服,以此来鼓舞民众斗志;1939年的报刊文章记忆五,总结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全面抗战争胜利的对应条件,树立必胜信念。 雪耻记忆:记忆五,抗战胜利后,甲午战争记忆也演变成为一种雪耻记忆,唤起民众爱国心、民族自豪感。
示例二:记忆主体视角 普通民众:记忆二用甲午之耻警醒国人,悲剧不要重演;记忆四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指出全面抗战的优势:持久战、全面战、不屈服,以此来鼓舞民众斗志;记忆五,总结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全面抗战争胜利的对应条件,树立必胜信念。 教育人士:记忆一,甲午战争被表述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成为与日本有关民族耻辱的记忆起点,用民族耻辱记忆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 爱国将领:记忆二鼓舞国人担负责任,坚定必胜信念,以雪甲午之耻; 官方新闻机构:记忆六,全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后,甲午战争记忆也演变成为一种雪耻记忆,唤起民众爱国心、民族自豪感。
(2)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与时局紧密相连,服务于时局,如通过甲午中日战争的记忆鼓舞民众雪耻抗战;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日本大举侵华勾起甲午中日战争的记忆;甲午战争的民族记忆具有传承性,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民族记忆具有现实意义,它激励我们自强不息,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民族记忆,受时局、立场等影响,具有主观色彩,如记忆四认为抗战中没有投降之人。
【解析】(1)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本题涉及的材料都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对其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如从记忆功能的视角,其中记忆一甲午战争被表述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成为与日本有关民族耻辱的记忆起点,用民族耻辱记忆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 鉴往察今:记忆二用甲午之耻警醒国人,悲剧不要重演;记忆三,鼓舞国人担负责任,坚定必胜信念,以雪甲午之耻;记忆四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指出全面抗战的优势:持久战、全面战、不屈服,以此来鼓舞民众斗志;1939年的报刊文章记忆五,总结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全面抗战争胜利的对应条件,树立必胜信念。 雪耻记忆:记忆五,抗战胜利后,甲午战争记忆也演变成为一种雪耻记忆,唤起民众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又比如从记忆主题的视角进行划分,其中记忆二、记忆四、和记忆五与普通民众相关,记忆二用甲午之耻警醒国人,悲剧不要重演;记忆四将甲午战争与全面抗战作对比,指出全面抗战的优势:持久战、全面战、不屈服,以此来鼓舞民众斗志;记忆五,总结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全面抗战争胜利的对应条件,树立必胜信念。记忆一与教育人士相关,记忆一中甲午战争被表述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成为与日本有关民族耻辱的记忆起点,用民族耻辱记忆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记忆二还和爱国将领相关,记忆二鼓舞国人担负责任,坚定必胜信念,以雪甲午之耻; 记忆六和官方新闻机构相关,全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后,甲午战争记忆也演变成为一种雪耻记忆,唤起民众爱国心、民族自豪感。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对于甲午战争相关的民族记忆,要认识到这些记忆和时局紧密相连。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如服务于时局,通过甲午中日战争的记忆鼓舞民众雪耻抗战;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日本大举侵华勾起甲午中日战争的记忆;如甲午战争的民族记忆具有传承性,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如具有现实意义,它激励我们自强不息,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但也受时局、立场等影响,具有主观色彩,如记忆四认为抗战中没有投降之人。
10.(2025·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抗战胜利后天津粮食问题与城市危局
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迅速接手天津,随即面临一系列困局,当地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城市贫民大量出现。有学者搜集到以下资料。
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后,“除京山线尚保持通车外,其他铁路干线均为人民解放军切断,天津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海运,故大批杂粮无法来津,只靠小贩从外面零星输入一些”。1948年上半年,由于国民党在东北、华北及华东节节败退,“天津成为孤岛,粮食来源日益枯竭”。
1945年11月国民政府粮食部部长徐堪在接见“中央社”记者时申明:战后粮政重心“首在筹拨军粮,次在供应民食”。当时的平津当局积极采取措施疏浚粮源,但在军粮为先的政策下屡遭地方行政、粮政部门与军事机构的掣肘,致其努力付诸东流。
天津民用粮食主要依靠南粮北运,但是按照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江南粮食首先扣作军用,由国防部后方勤务总司令部收购;其次为粮食部所控制,分储于上海、武汉、重庆等地,非有粮食部命令不得移动,而粮食部重点供应的是首都所在地的南方。
平津市内粮政归属社会局管理,但又要受粮食部派出的粮政特派员办公处、田粮处等地方机构的辖制。战争状态下,以上机构都要被地方军事部门调配,协助筹购军粮事宜。
1946—1948年天津主要粮食零售价单位:元/斤
小站稻米 机器白面 黄玉米面 小米
1946年 1月 159.00 244.19 63.93 79.21
3月 318.80 411.43 114.08 139.51
6月 607.78 725.43 160.50 227.43
9月 971.50 808.50 228.25 302.25
12月 664.50 817.75 243.00 339.25
1947年 3月 1383 1609 476 724
6月 4922 4751 2201 3015
9月 6008 4740 2620 3368
12月 12965 13593 6315 8950
1948年 3月 39880 47608 18573 28460
6月 181685 164618 89565 139025
8月上半月 624000 619500 306000 409000
——摘编自袁凯旋《抗战胜利后华北国统区的粮食与城市危局——以天津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抗战胜利后天津粮食问题的由来予以阐释。
(2)结合天津面临的城市危局,分析说明国民党大陆统治失败的原因。
【答案】(1)内战爆发,天津对外铁路交通大多中断;“先军粮,次民食”政策和“重南轻北”倾向下的资源挤兑;战局变化导致粮源枯竭;粮政管理主体相互掣肘。
(2)抗战胜利后,坚持内战独裁,逆和平民主的历史潮流;以统治集团利益为中心,漠视民生,失去民众的支持;官僚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巧取豪夺。
【解析】(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1946——1949年(中国)。原因:依据材料“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后,‘除京山线尚保持通车外,其他铁路干线均为人民解放军切断,天津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海运,故大批杂粮无法来津,只靠小贩从外面零星输入一些’”可知,内战爆发,天津对外铁路交通大多中断;依据材料“战后粮政重心‘首在筹拨军粮,次在供应民食’”“天津民用粮食主要依靠南粮北运,但是按照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江南粮食首先扣作军用,由国防部后方勤务总司令部收购……而粮食部重点供应的是首都所在地的南方”可知,“先军粮,次民食”政策和“重南轻北”倾向下的资源挤兑;依据材料“当时的平津当局积极采取措施疏浚粮源,但在军粮为先的政策下屡遭地方行政、粮政部门与军事机构的掣肘,致其努力付诸东流”可知,粮政管理主体相互掣肘;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政治和军事表现丧失了民心,战局偏向共产党,导致战局变化导致粮源枯竭。
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1946——1949年(中国)。原因: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迅速接手天津,随即面临一系列困局,当地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城市贫民大量出现”和“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国内人民希望和平联合建国,但国民党罔顾人民愿望,坚持内战,逆和平民主的历史潮流;依据材料“战后粮政重心‘首在筹拨军粮,次在供应民食’”和“天津民用粮食主要依靠南粮北运,但是按照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粮食政策……非有粮食部命令不得移动,而粮食部重点供应的是首都所在地的南方”,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的粮食政策“先军粮,次民食”政策和“重南轻北”倾向下的资源挤兑等政策的影响下,以统治集团利益为中心,漠视民生,失去民众的支持;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接受日占区的物资和资产时,官僚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巧取豪夺。
三、世界史
1.(2025·浙江·二模)1215年,英国约翰王以特许状形式正式批准伦敦市民每年可以选举一位市长的请求,同时在特许状中明确规定:当选的伦敦市长应觐见国王,并对国王宣誓教忠。这一程序最终逐渐扩展到其他城市并形成惯例。由此可见,约翰王此举旨在( )
A.遵守《大宪章》保护封建主特权 B.给予城市自主权对抗教会
C.顺应时代推动自治市制度的发展 D.借助市民阶层以扩大王权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5年(英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约翰王通过给予伦敦市民选举市长的权利,并且要求当选市长觐见国王并宣誓效忠,这实际上是在拉拢市民阶层,借助市民阶层的力量来对抗封建贵族,从而扩大王权,D项正确;《大宪章》主要是限制王权、保护封建贵族特权的文件,而约翰王此举是在利用市民阶层来突破封建贵族的限制,并非保护封建主特权,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出与教会的对抗,约翰王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市民阶层扩大自身权力,排除B项;国王对城市的控制依然存在,并非是为了推动自治市制度的发展,而是将城市纳入到自己的权力体系中,利用城市来加强王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5·河南安阳·一模)英国人伯克在1790年发表的《法国革命感想录》中指出:“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因此是社会的基石。法国大革命正因为破坏了传统,才把法国引向崩溃。”据此可推知,伯克( )
A.肯定英国的宪政传统 B.事实上反对理性主义
C.否定法国革命的功绩 D.认为自由比秩序重要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中“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因此是社会的基石。法国大革命正因为破坏了传统,才把法国引向崩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把专制君主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而英国革命则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君主制,这说明伯克肯定英国的宪政传统,反对法国大革命对传统的破坏,A项正确;根据材料解析可知,伯克肯定英国的宪政传统,但材料中体现不出伯克反对理性主义,排除B项;伯克认为法国大革命对传统的破坏,但并不等于否定法国大革命的功绩,排除C项;从材料可判断出伯克主张在维持传统秩序的前提下实现自由,而不是认为自由比秩序重要,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5·河北邯郸·三模)如图所示为1920年8月15日《劳动界》的创办者向“读者一听众”解释办报之缘由。由此可见,该刊的创办者旨在( )
工人在世界上已经是最苦的,而我们中国的工人比外国的工人还要苦,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外国工人略微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不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了,或者将来要苦得比现在好一些。
A.动员工人去推翻军阀统治 B.唤醒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
C.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推动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
【答案】B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的中国。从材料 “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 可以看出,创办者希望通过报刊让工人了解自身的处境和一些道理,进而唤醒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和革命觉悟,以改变自身的命运,B项正确;材料中未明确提及推翻军阀统治相关内容,主要强调让中国工人知晓自身应明白的事,以改善现状,没有直接体现出动员工人推翻军阀统治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让中国工人知晓应懂的事情来改善苦难状况,没有涉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与国际工人运动联合相关的信息,主要聚焦于中国工人自身的状况和觉悟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5·重庆·三模)如表为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国民收入变化状况。该表中的现象可用于说明(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马克思主义诞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空前恶化
C.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D.追求社会公平的斗争尚处萌芽阶段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民总收入有了显著增长,然而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在长时间内并未有明显提升,这说明当时英国社会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尤其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收入差距。据所学可知正是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正是这种阶级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和历史背景,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A项正确;虽然工人的实际工资在一段时间内增长缓慢,但从1835年的数据来看,工资指数有了显著提升,这表明工人的生活状况并非一直在恶化,而是在逐渐改善,排除B项;表格中的数据仅反映了英国的情况,并未涉及到全球范围的经济状况,无法推知“全球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排除C项;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 这说明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工人阶级已经通过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从而表明追求社会公平的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非仅仅是“萌芽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5·江苏·模拟预测)西葡将殖民地财富输往伊比利亚半岛,引起印第安人、黑人劳动者不满,甚至从事工商业的“半岛人”,即土生白人也希望摆脱宗主国的统治。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思想也在拉美传播开来。拿破仑战争后,西葡一度被法国占领,实力大衰。由此可见( )
A.殖民统治推动了拉美社会的转型 B.北美独立运动促使拉美独立运动爆发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多元因素促进拉美独立运动发生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掠夺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政治和思想上,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思想促进了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拿破仑战争重创西班牙和葡萄牙给拉美独立运动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综上分析可知,多元因素促进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发生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促使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多重因素,未涉及拉美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拉美独立运动的爆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拉美独立运动主要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5·安徽芜湖·一模)1677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一切不是根据文件或正式契约而使用的土地,都成为地主任意支配的租地”。在整个十八世纪内,议会不断颁布相关法令。这些法令( )
A.为资产阶级光荣革命埋下伏笔
B.有利于维护传统的经济形态
C.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D.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王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至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677年英国颁布的法令以及十八世纪的相关法令,是早期圈地运动的法律体现,将无正式文件或契约使用的土地划归地主任意支配。这些法令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同时,土地集中和资本主义农场的形成,促进了农业技术革新和生产力提高,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其背景是议会与王权的政治斗争,与土地法令的长期经济影响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圈地运动瓦解了封建庄园制和公地制度,推动了传统经济形态的解体,排除B项;法令由议会颁布,且此时的英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专制王权的统治 ,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5·河南郑州·一模)关于妇女解放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提出消灭私有制和家务劳动社会化,西方女权主义者还提出一些其他主张,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别觉悟,还有从生产、再生产、性和儿童社会化四种结构上进行革命的理论。据此可知,西方女权主义( )
A.强调阶级斗争手段的运用
B.极大地推动了妇女的解放
C.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视角
D.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而产生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西方女权主义者还提出一些其他主张,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别觉悟,还有从生产、再生产、性和儿童社会化四种结构上进行革命的理论”可知,西方女权主义提出了新的主张,这就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视角,C项正确;西方女权主义主要是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视角,并没有体现阶级斗争和对妇女的解放,排除AB项;西方女权主义的研究主张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张不同,并不能说明其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5·山东·二模)下图为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一份征兵海报,一个年轻的女孩举着橄榄枝,她的下方是一排不同年代、不同服饰的军人形象,由远及近。最下行是一排粗体大字写着:“曾经、现在、永远”。该海报意在( )
A.通过女性鼓舞前线将士的斗志 B.呼吁军人为后方家园和平而战
C.构建陆海空三维军事防御体系 D.展示美国军队军事实力的强大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美国)。根据材料中的“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一份征兵海报,一个年轻的女孩举着橄榄枝”“曾经、现在、永远”可知,橄榄枝与女孩:直接关联“和平”与“家园”,暗示参军目的是以战止战,保护后方普通人的安全。军人形象的历史延续:通过不同时代的军人,强化“代代守护和平”的使命感。 标语“曾经、现在、永远”:强调军人职责的永恒性,激发民众对参军的认同感,B项正确。海报中的女性是后方家园的象征(橄榄枝代表和平),而非直接激励前线士兵。目标受众是潜在参军者,而非已在前线的军人,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不同时期陆军的形象,未涉及海军、空军的内容,排除C项;海报未突出武器、军队规模或战斗力,而是聚焦“精神传承”与“保卫和平”的价值观,不能体现美国军事实力的强大, 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5·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创新传播的情况(部分)
国家 制棉厂(1771年) 瓦特式蒸汽机(1775年) 蒸汽火车(1825年)
巴西 75 35 29
法国 7 3 7
德国 13 8 12
印度 46 30 28
墨西哥 64 43 48
俄罗斯 22 23 11
西班牙 — 7 23
美国 20 28 5
备注:表中数字表示英国出现新技术的时间与该技术首度运用于他国的相距年数
——摘编自(英)格里高利·克拉克《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流域的橡胶、马来亚的锡、印度的黄麻、刚果的铜、俄国的锰、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业。1850——1913年间,英、法工人的收入提高了一倍,同期第三世界工人的工资并没有相应地提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技术创新与传播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述:
技术创新:英国在18-19世纪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制棉厂、蒸汽机和蒸汽火车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技术传播:英国的新技术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如巴西、法国、德国等,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全球影响:技术的传播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整合,如20世纪初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印度的黄麻等资源被用于欧洲的工业生产,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不平等加剧:虽然技术创新和传播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但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工资并未相应提高,导致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加剧。
【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18-20世纪(世界)。首先,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一“国际创新传播的情况”和材料二“20世纪初,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流域的橡胶、马来亚的锡、印度的黄麻、刚果的铜、俄国的锰、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创新与传播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可从技术创新的内容,如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的内容与影响、技术传播,工业革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最后整理技术发展对全球的影响,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整理,如:技术创新:英国在18-19世纪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制棉厂、蒸汽机和蒸汽火车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传播:英国的新技术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如巴西、法国、德国等,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全球影响:技术的传播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整合,如20世纪初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印度的黄麻等资源被用于欧洲的工业生产,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不平等加剧:虽然技术创新和传播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但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工资并未相应提高,导致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加剧。
10.(2025·山东·模拟预测)统计数据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大量的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认识经济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数据与历史演进
材料 下面为二战结束以来有关美国经济的几组数据。
——以上材料选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
(1)撰写一份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分析报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就材料中美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失业率较低,城市消费品价格指数稳定增长。原因: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在社会保障及医疗等公共事业领域的支出,增加就业,刺激消费需求;政府“向贫困宣战”,建设福利国家,缓解社会矛盾;利用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产业,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美苏冷战,军事支出庞大,刺激军工企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困境,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增加,城市消费品价格指数猛增,通货膨胀严重。原因: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财政赤字严重;日本及欧共体经济的腾飞导致国际竞争加剧;美苏冷战及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冲击严重。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美国经济强势增长,GDP增长迅速,失业率下降。原因:政府政策调整,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利用科技革命新成果,发展“新经济”,推动产业转型。美苏冷战重新采取攻势,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刺激经济发展。
(2)灵活调整政策,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方面顺势而为;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社会保障,减轻民众负担;加强经济社会立法,建设法治国家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美国。分析报告: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繁荣阶段、滞涨阶段、以及新经济阶段。据材料“下面为二战结束以来有关美国经济的几组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是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图1中显示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加大,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失业率较低,城市消费品价格指数稳定增长。原因:据图1“1950--197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继续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在社会保障及医疗等公共事业领域的支出,如收入保障支出、医疗支出等;20世纪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把大规模的财政赤字作为经常性的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高度繁荣;同时,利用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产业,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美苏冷战,军事支出庞大,刺激军工企业发展;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困境,失业率增加,城市消费品价格指数猛增,通货膨胀严重。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如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把大规模的财政赤字作为经常性的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结果导致财政赤字严重、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20世纪60年代由于日本及欧共体经济的腾飞导致国际竞争加剧;美苏冷战及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冲击严重;据材料“图3:1961年至2000年美国GDP、失业率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美国经济强势增长,GDP增长迅速,失业率下降。原因: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用“减少政府干预”为目标,对政府政策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克林顿政府利用科技革命新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在美苏冷战中,美国重新采取攻势,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刺激经济发展。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
(2)本题是开放创新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美国。看法: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繁荣阶段、滞涨阶段、以及新经济阶段。结合所学可知,在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采取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即灵活调整政策,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方面顺势而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美国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据图1“1950--197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继续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在社会保障及医疗等公共事业领域的支出,如收入保障支出、医疗支出等,减轻民众负担;加强经济社会立法,建设法治国家等。(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