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抢押秘籍(黑吉辽蒙专用)猜押03中国近代史(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选择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抢押秘籍(黑吉辽蒙专用)猜押03中国近代史(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选择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09:55:49

文档简介

猜押03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选择题
考点 5年考情 押题依据 命题预测
旧民主主义革命 2025年(内蒙古八省联考卷) T6·清末新军 2024年(黑吉辽卷) T7·1909资本主义工商业 2023年(辽宁卷) T6·1842年道光皇帝暂缓办理新船 T7·1914年9月商界人士强烈反对《商会法》, 2022年(辽宁卷) T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 T8·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 2021年(辽宁卷) T6·1865年上海成为“不夜城” 从近4年东北三省及25年内蒙古新八省联考卷中可以看出,旧民主主义时期侧重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习题集中在6-7题,命题关注一下四个方面。 1.紧扣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性 聚焦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关键人物(林则徐、李鸿章、孙中山)、重要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核心内容及历史影响,强调对时间线、因果关系的精准掌握。 2.突出东北地方视角 结合东北地区历史特色命题,高频考点包括:列强侵略东北(沙俄侵占领土、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列强争夺;东北民众反侵略斗争(义和团运动在东北、抗俄抗日行动);清末新政在东北的实践(如徐世昌主政东北的改革)。 3.材料情境化趋势明显 多以历史文献节选、地图、漫画、数据图表为载体,要求提取关键信息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例如:通过《申报》报道分析甲午战争的社会反响;利用日俄战争示意图考查列强势力范围变化。 4.渗透核心素养考查 侧重“唯物史观”(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家国情怀”(民族抗争精神)、“历史解释”(评价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025年新高考历史新结构体系下,选择题的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周年热点关联 甲午战争130周年(2024年):关注战争对东北的直接影响(如旅顺大屠杀)、三国干涉还辽与列强博弈;辛亥革命相关:东北三省响应武昌起义的进程及局限性。 2.国家战略导向 东北振兴背景:可能联系近代东北工业化的起步(如中东铁路与资源开发); 边疆治理:清末东北移民实边政策与边疆安全。 3.核心素养深化 唯物史观:分析列强侵略与东北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 家国情怀:突出东北民众抗俄抗日斗争的民族精神。 4.地方史强化方向 沙俄/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如抚顺煤矿、南满铁路);徐世昌、赵尔巽等人物在东北的近代化改革措施;东北地区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如张謇的实业渗透)。
重点关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三省及内蒙古地方史相关知识 1.高频考点分布 侵略与反抗:两次鸦片战争对东北边疆的影响、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背景及后果; 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中的东北军工(如吉林机器局)、清末东北新政(设省、移民实边); 思想变革:维新思想在东北的传播、辛亥革命后东北的光复进程; 社会转型:东北自然经济解体、铁路与近代工业发展。 2.常见命题角度 因果逻辑:如“《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如何引发列强矛盾”; 比较分析:洋务派与维新派救国路径的异同; 评价争议:对“中体西用”“预备立宪”的多角度评价; 地图信息解读:东北地区通商口岸变化、铁路线分布。 3.易错点设计 混淆条约内容(如《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割让东北领土范围); 误判事件时间(如义和团运动在东北的起止时间); 片面理解历史概念(如“清末新政”兼具改革与维护专制的双重性)。
预测一 晚清危机与救亡图存
1.(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咸丰帝即位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捻党、天地会响应,多地战乱不断。同时,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炮台失陷,圆明园被焚,咸丰帝下罪己诏却难挽颓势。这表明当时( )
A.传统御敌策略难以应对外患 B.内外交困导致统治危机严重
C.农民运动加速王朝统治崩溃 D.列强侵略引发国内政治动荡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咸丰帝即位后,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国外面临列强的侵略,使得清朝统治岌岌可危,即内外交困导致统治危机严重,B项正确;材料涉及内忧外患,“传统御敌策略难以应对外患”理解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农民运动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统治,但材料强调内外交困导致统治危机严重,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是因为严重的阶级矛盾,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道光二十二年夏,清廷征调2000名吉林、黑龙江官兵,驻山海关、高桥、大凌河等处,随时预备直隶、盛京调用。清政府这一行动是为了( )
A.抗击沙俄侵边疆蛋 B.应对英军侵略
C.阻止太平天国北伐 D.解决朝鲜危局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光二十二年是1842年,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行,英国军队已经逼近中国沿海,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安全。清廷征调吉林、黑龙江官兵驻守山海关等地,是为了防止英军进一步北上侵略,保卫京畿地区,B项正确;虽然清朝与沙俄在边疆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但在道光二十二年夏,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压力来自于英国,而非沙俄,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当时朝鲜并未出现重大危机,且清朝与朝鲜的关系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5·辽宁·一模)1860年,清政府开始大规模授予湘军统领地方高级行政官职,但湘军悬浮于体制之外。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仿效军机处机制。之后,总理衙门总揽朝政,权同“政府”,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湘军被裁撤而衰微,总理衙门权力被削弱。这体现出当时( )
A.政局变动导致社会形态变化 B.中央权力下移趋势加速
C.近代化进程遭遇了重大挫折 D.国家治理囿于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政府把地方的湘军将领纳入行政体系,但仍将地方的湘军排除在体制外,既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又防范湘军,在镇压完太平天国后,又继续削弱湘军;对中央的总理衙门也是利用和打压的态度。这体现了清朝政府依然用传统的治理方式应对近代社会变化,D项正确;此时的社会形态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清政府大规模授予湘军统领地方高级行政官职,看似中央权力有下移趋势,但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湘军被裁撤,总理衙门权力也被削弱,这表明中央权力并没有持续下移,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对湘军和总理衙门权力的调整,没有直接体现近代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排除C项。故选D项。
4.(24-25高三下·辽宁·名校联盟)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恢复江南驻防问题上,清廷和江宁将军都急欲恢复骑射、马队等八旗旧制;而地方督抚则希望建立以新式枪炮为主的军队新制,并常以资金匮乏为由拖延执行,直到1898年八旗兵制改革,江宁驻防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这折射出清朝当时( )
A.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动 B.民族危机推动思想的解放
C.统治的根基被严重动摇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恢复江南驻防问题上,清廷和江宁将军都急欲恢复八旗旧制;而地方督抚则希望建立以新式枪炮为主的军队新制,直到1898年八旗兵制改革,江宁驻防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结合所学可知,清廷和地方督抚在军队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反映了清朝内部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清廷希望保持传统的军事制度,而地方督抚则倾向于现代化的改革,这种分歧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虽然民族危机可能促使一些改革,但这段文字主要描述的是清廷和地方督抚在军事制度上的分歧,并未直接提及思想解放的内容,排除B项;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冲击,但这段文字并未直接说明统治根基被严重动摇,而是更多描述了内部权力结构的分歧,排除C项;虽然地方督抚与清廷在军事制度上有分歧,但并未达到分庭抗礼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权力上的博弈和分歧,排除D项。故选A项。
5.(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1881年法国对越南展开攻势,1883年,法国通过《顺化条约》进一步掌控了越南的军、政、财大权,越南作为清朝关系最为密切的藩属国之一受到了殖民者的威胁。面对这一局面,清廷内部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放弃越南,即“弃藩自保”;一派主张出兵援救越南,即“固藩自保”。这一争论( )
A.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与发展
B.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C.推动了湘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意图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法国侵略越南的主要目的是以越南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因此面对法国对越南的侵略,清政府内部形成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放弃越南,即“弃藩自保”;一派主张出兵援救越南,即“固藩自保”,这一争论的意图是应对边疆地区危机,D项正确;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项;晚清时期,宗藩体系逐步瓦解并走向崩溃,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湘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5·黑龙江吉林·一模)1883年12月至1885年6月,《申报》不仅每天刊发中法战事讯息,还发表了300余篇有关战事的社论。下表为其部分社论的内容据此可知,《申报》的相关报道( )
1883年12月 分析法国军力、策略、动机,主张加强两广边防及海防,提醒清廷慎防奸细、保障战报信息安全等。
1884年4月 支持“清流”的主战呼吁,提出中国有欲战之意。
1884年9月 全面阐述清廷海防基础薄弱、准备不充分,与法国相比处于劣势。
1885年 4月 “目下官军收复谅山,锐气正盛……吾知更阅三数月,东京之地尽皆 恢复,然后与法人分疆划界……如是而言和庶乎其可。”
A.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影响了政府的战争决策
C.展现了中法战争的全貌 D.丰富了历史研究的视角
【答案】D
【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6月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申报》对中法战事的报道和社论,作为当时的即时报道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有利于丰富历史研究的视角,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对中法战争的看法,无法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是否对其报道内容的态度,不能得出影响政府战争决策的结论,排除B项;“展现了中法战争全貌”的说法扩大了《申报》的作用,材料仅涉及的是报纸的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5·黑龙江·一模)如表为1861-1895年中国近代报刊业城市分布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报刊业( )
地点 上海 香港 澳门 广州 厦门 福州 汉口 天津 宁波 其他 合计
外文报刊 41 12 14 5 2 5 2 3 1 7 92
中文报刊 45 1 10 3 4 10 2 2 8 90
合计 86 18 14 15 5 9 12 5 3 15 182
——成连虎:《我国近代报刊业历史地理研究(1815-1911)》
A.反映了民族工业的艰难历程 B.体现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C.凸显了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 D.折射了半殖民地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至1895年(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香港、澳门及上海、福州等通商口岸城市外文报刊数量较多,这反映了外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同时,中文报刊在多个城市也有广泛分布,这体现了中国社会对外部信息的渴望与接纳,结合1861至1895年间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的报刊业分布状况折射出半殖民地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虽然报刊业的发展可能与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关联,但表格数据并未直接体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历程,排除A项;仅从报刊数量的分布上,难以直接断定其完全体现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排除B项;材料数据并未直接凸显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思想解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清朝财政意义上的“外销”,指的是不必依例报部核销,而由外官自行销用者。晚清以来,外销财政局面愈演愈烈,中央官员无法掌握其详细款目和真实收支数据,难以有效监控,收支主导权掌握在行省手中。这表明( )
A.官僚集团腐败问题严重 B.政府无力应对列强侵略
C.地方与中央离心力加强 D.当时农民运动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晚清以来,外销财政局面愈演愈烈,中央官员无法掌握其详细款目和真实收支数据,难以有效监控,收支主导权掌握在行省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外销财政局面下,中央难以监控行省的财政收支,行省掌握了收支主导权,这表明地方在财政方面逐渐脱离中央的管控,地方与中央的离心力在加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方面的关系,没有直接体现官僚集团的腐败问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重点在于地方财政脱离中央掌控,没有涉及列强侵略对于清政府的影响,无法得出“政府无力应对列强侵略”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方面的关系,没有提及农民运动,无法得出“当时农民运动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24-25高三下·辽宁·开学考试)马克垚说:“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这主要强调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B.义和团运动粉碎瓜分梦
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 D.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历史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庚子事变”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攻入清朝首都北京的历史事件;“胶州湾事件”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的侵略事件;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的局限性是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狭隘特性,其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反映了民族气节,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方向,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24-25高三下·辽宁·名校联盟)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梁启超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由此可见,梁启超办报旨在( )
A.改革教育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C.宣传西学维护统治 D.实业救国发展经济
【答案】B
【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等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报纸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能够开启民智,救亡图存,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梁启超认为报纸有利于国家发展,没有涉及改革教育培养人才,排除A项;维新派宣传西学,但更侧重于政治制度的改革,材料所述梁启超办报的主要目的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而不是维护统治,宣传西学维护统治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发展经济,无法得出实业救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预测二 辛亥革命
11.(2025·黑龙江·二模)下面是1909年刊登于《图画日报》上的新闻画《毋使滋蔓》。该画从侧面折射出当时( )
A.社会变革的力量正在酝酿
B.新旧阶层合力形塑社会新风
C.清末新政渗透着思想革新
D.士大夫阶层趋新与守旧并存
【答案】A
【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09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同时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击,国内出现了要求变革的思潮和力量。画面虽无法直接体现具体变革力量,但“毋使滋蔓”的主题暗示了某种新的、可能会带来变革的因素正在生长,不能让其肆意发展,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的力量正在暗中酝酿,A项正确;画面中没有体现新旧阶层有“合力”的迹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新旧阶层在利益、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冲突和矛盾,难以形成合力来塑造社会新风,排除B项;清末新政确实有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但仅从这幅新闻画难以直接看出与清末新政思想革新的具体联系,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排除C项;新闻画中没有明确指向“士大夫阶层”以及他们趋新与守旧并存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据统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数约占1/3,党的一大代表中有多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过辛亥革命的感染。这表明辛亥革命( )
A.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意识 B.对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组织条件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数约占1/3”“受过辛亥革命的感染”可知,辛亥革命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使后来的部分共产党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为后期民主革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B项正确;辛亥革命主要针对的是封建主义,以推翻帝制为主要目的,民族意识主要体现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C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共产党属于无产阶级政党,二者存在阶级立场的本质差异,不可能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组织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
13.(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专门警察机构——湖南保卫局。总局设有绅商充任的会办一人,议事绅商十余人,参与议定警察章程和局中事务。并且,总局的最高长官总办也是由议事绅商公举,呈请巡抚委任的。下列对保卫局设立认识正确的是( )
A.标志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 B.顺应社会转型需要
C.标志中国开始近代化探索 D.体现中体西用理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总局设有绅商充任的会办一人,议事绅商十余人,参与议定警察章程和局中事务”“总局的最高长官总办也是由议事绅商公举,呈请巡抚委任的”和所学可知,1898年7月成立的湖南保卫局是官绅合办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地方自治组织。湖南保卫局官绅合办的特色,反映了清朝末年地方权力架构出现了“绅权”上延和“官权”下伸的显著变化,迎合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项正确;湘淮系的官僚集团势力增强表明中央权力下移,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4.(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据统计,湖北自1889年到1907年共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出于工作需要而创设。1902年为推广新学制而设立的“学务处”,比清廷的有关规定早了一年多。这说明当时湖北( )
A.洋务运动成就斐然 B.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社会观念领先全国 D.积极推动新政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此期间涵盖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湖北地区为推进新政设置各类新机构,包括建立学务处,说明湖北在推进新政改革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D项正确;甲午战败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涵盖不了1902年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湖北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具有前瞻性,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推进新学制的推广,未涉及经济发展的状况,且湖北也不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排除B项;新机构的设立和新学制的提前推广体现了湖北积极响应和推动当时的改革,但据此并不能得出社会观念领先全国的结论,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5·黑龙江吉林·一模)下图是1909年创刊于北京的《醒世画报》,其封面的“醒狮”与刊名中的“醒世”二字谐音。所绘“醒狮”属于传统中国画的造型手法,贴近传统民俗形象的“华夏狮”呈坐蹲式,居于地球之上,有着一揽全球的气势。此画报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警醒世人与启蒙大众 B.弥补文字报刊对知识要求高的缺点
C.影响大众的艺术审美 D.响应清政府鼓励民间办报刊的倡导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庚子事变之后,民族危机加深,新兴知识分子萌生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借“醒狮”以警醒和启蒙民众,A项正确;文字报刊对于知识的要求高这并非缺点,而且也并不是所有文字报刊对知识的要求都很高,排除B项;“醒狮”属于传统中国画的造型手法,贴近传统民俗,便于警醒世人与启蒙大众,而非影响大众的艺术审美,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清政府鼓励民间办报刊的政策,因此不能得出此画报创刊是响应政府号召,排除D项。故选A项。
预测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16.(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民国时期上海某杂志载:一位乡村绅士进城游玩,见到了电灯、汽车等新鲜事物,大为惊叹。回家后,他召集乡亲们讲述自己的见闻,并主张在村里也安装电灯、修建公路。部分村民却认为这些都是“洋玩意”,不适合乡村,还担心会破坏风水。这反映了( )
A.民国乡村社会生活实现全面西化 B.西方文明与乡村传统观念相冲突
C.乡村绅士成为乡村现代化推动者 D.民国乡村民众普遍排斥西方文明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乡村绅士主张在村里也安装电灯、修建公路,但却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对,认为会破坏风水。这体现了西方文明与乡村传统观念相冲突,不利于农村的近代化,B项正确;“民国乡村社会生活实现全面西化”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部分乡村绅士推动乡村现代化,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西方文明与乡村传统观念相冲突,排除C项;部分民国乡村民众排斥西方文明,而不是“普遍”,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5·辽宁·一模)如下表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大事记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 )
●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大块凿混沌》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主张“言文合一”。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2卷5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使用白话文写作。 ●1920年,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教学。
A.改良派是白话文运动的主力 B.时代发展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社会革命应从改革教育入手 D.新文化运动有深刻历史渊源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从黄遵宪、梁启超提倡文字要与人的日常语言结合,“言”和“文”统一,到胡适公开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再到民国政府在教育中推行白话文教学,反映出白话文运动是时代发展的产物,B项正确;从历史事实看,革命派也提倡白话文,且民国政府也不是改良派,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文学革命而非教育改革,排除C项;胡适在《新青年》2卷5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学革命有关,但文学革命的渊源不等于新文化运动的渊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8.(24-25高三上·辽宁丹东·协作体)如图是19世纪末中国汉语中引入的部分外来词。
德律风(电话,英语)、咖啡(英语)、马达(英语)、逻辑((英语)、芭蕾(法语)、苏维埃(俄语)、主义(日本改动汉字原意,音译英文后缀—ism)、社会(日本改动汉字原意,翻译英文society)、吨(日本用自创汉字,音译英语ton)
这一状况反映了( )
①西学东渐的影响 ②中国进入工业文明 ③民族危机的加深 ④学习西方逐步加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德律风(电话,英语)、咖啡(英语)、马达(英语)、逻辑((英语)、芭蕾(法语)、苏维埃(俄语)、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末中国汉语中引入大量来自英语、法语、俄语等的外来词,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传入中国的体现,明显是西学东渐的结果;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识之士积极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亡图存之道,这促使了更多西方的东西传入中国,包括这些外来词;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从最初的器物层面,逐渐深入到思想、制度等层面,体现了学习西方的逐步加深,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19 世纪末,中国虽然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等近代化探索,有了一些近代工业,但从整体社会层面来看,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没有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不符合题意,②错误。 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24-25高三下·辽宁·名校联盟)1912年初,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掀起了女权运动。在此影响下,一些大城市纷纷兴办女子学校,如上海创立了“女子法政学堂”,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备日议院之选为宗旨。此种现象折射出( )
A.民主革命运动推动社会变迁
B.妇女参政推动政党政治建立
C.学堂选官符合女子参政需要
D.北洋政府重视女性法政教育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1912年初,为普及女子的政治学识,培养女子政治能力,中国某些女校专门开设‘法政女子课程’”“在上海,还出现女子创办的学校如‘女子法政学堂’,专为议院成立、女子参政储备法政知识”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初,正值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某些女校专门开设“法政女子课程”,在上海又出现了女子创办的学校,专为议院成立、女子参政储备法政知识,可见这些都是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推动了女子参政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妇女参政的情况,无法得出对政党政治的推动,排除B项;材料与学堂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北洋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
20.(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1908年大连人邱玉阶开设了华春照相馆(含义是“华人的春天来临了”),打破了日商垄断大连照相业的局面。虽然日商照相馆想尽各种办法压制华春,但由于华春不断更新设备,规范管理,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摄影人才。因此,至太平洋战争前华春在大连以至东北是当时各行各业中唯一能和日商较量的民族企业。据材料可知华春照相馆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激发实业救国浪潮
C.民族企业家的自强精神和技术革新
D.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08年”“但由于华春不断更新设备,规范管理,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摄影人才”可知,华春照相馆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技术革新和企业家的自强不息精神。其发展打破了日商垄断操纵大连照相业的局面,开启了大连照相业的繁荣与辉煌,也是当时民族商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项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5·辽宁沈阳·一模)1915年5月,袁世凯批准《中华雄立宇宙间》为新国歌,但其中的歌词“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却引发了众多批评与质疑。这反映了( )
A.国人对政治前景的担忧 B.政党政治已名存实亡
C.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发展 D.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据材料“歌词‘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却引发了众多批评与质疑”并结合所学191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背景可知,歌词中提到的“尧天”,是中国传统的理想化帝王时代,象征着“天命”与“天子”地位,袁世凯在当时试图恢复帝制,尤其是他想通过称帝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歌词中的“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是对袁世凯个人权力的过分吹捧,这引发了国人对政治前景的担忧,公众认为这种歌颂意味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将回到帝制,令现代化改革和民族独立的理想化为泡影,A项正确;民众对歌词的批评与质疑并不是因为政党政治的失效,而是因为袁世凯的个人行为,排除B项;歌词批评与质疑的主要焦点并不在于语言文字形式的使用,而是其政治含义,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歌词引发的批评与质疑更多是民众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担忧,而非军阀内部纷争,排除D项。故选A项。
22.(24-25高三上·辽宁·名校联盟)20世纪初,“新青年”一词出现的频率极低。1916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借杂志的名分出现。五四之后,“新青年”的名号进一步强化。“新青年”已脱离单纯的杂志意义,发展成为当时社会认可的热点词汇。“新青年”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度变革 B.共和观念 C.五四运动 D.民族危机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成为社会热点词汇,全社会关注“新青年”,是因为“新青年”与民主科学、思想解放、爱国救亡联系了起来。结合所学,促使“新青年”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全社会关注“新青年”就是为了应对民族危机,探索救亡道路,D项正确;民国初年的中国并未真正确立起民主共和制度,“制度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推动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当时社会关注“新青年”,是为了爱国救亡,而非仅仅为了维护共和,排除B项;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的名号进一步强化,这与五四运动推动思想觉醒、激发爱国救亡热情有关,但根源仍然在民族危机,五四运动只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和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3.(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下表是1915-1919年山东龙口主要进口商品分析(部分)。这反映出当时( )
年份 棉货类(%) 染料(%) 火柴(%) 煤油(%)
1915年 80.3 0.1 4.92 /
1916年 65.7 0.02 4.6 2.3
1917年 45.6 0.26 6.1 3.96
1918年 38.1 1.6 4.76 7.1
1919年 29 2.4 4.4 16.4
A.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B.欧美加紧经济侵略
C.入超危机逐渐显现 D.经济结构渐趋平衡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1919年(中国)。由表格可知,1915—1919年龙口地区棉货类、火柴进口占比下降,原料类的染料和煤油进口占比上升,说明民族工业中轻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时期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入超指的是国家贸易在一定期限内,对外进口货物的总值超过出口货物的总值,仅有进口贸易无法印证当时是否入超,排除C项;当时经济结构不平衡,“经济结构渐趋平衡”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5·吉林长春·二模)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挖掘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等思想内涵。他认为“墨学兼爱、平等之精神,足以扶植齐民,裁抑君主,不容专制国家”。钱玄同旨在( )
A.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B.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救国良策
C.反思尊崇儒术带来的弊端
D.彻底批判北洋政府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钱玄同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挖掘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等思想内涵”“墨学兼爱、平等之精神,足以扶植齐民,裁抑君主,不容专制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钱玄同从传统学术挖掘进步思想内涵,是想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找救国的良策,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钱玄同此举的主要目的,他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救国的时代需求,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钱玄同挖掘传统学术中的进步思想,未体现对尊崇儒术弊端的反思,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钱玄同主要是从传统学术角度阐述其思想主张,并非直接彻底批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5.(2025·黑龙江·一模)如图为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图片中上部是一群比肩而坐的青年,标有法文刊名“LA JEUNES8E”,意为“青年”,中部是美国企业家卡内基的肖像,旁边有一行小字:“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左边一个“雄鸡啼鸣”,象征着新时代到来。这反映了该运动旨在( )
A.反对愚昧迷信 B.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C.倡导民主科学 D.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包含了青年、企业家、行动、新时代等信息,据此可知,《青年杂志》的目的是希望青年经过不断的行动,努力,推动社会进入新时代的一种期望,D项正确;材料是对青年的期望,没有涉及反对迷信,以及倡导民主科学的信息,排除AC项;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而非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排除B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猜押03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选择题
考点 5年考情 押题依据 命题预测
旧民主主义革命 2025年(内蒙古八省联考卷) T6·清末新军 2024年(黑吉辽卷) T7·1909资本主义工商业 2023年(辽宁卷) T6·1842年道光皇帝暂缓办理新船 T7·1914年9月商界人士强烈反对《商会法》, 2022年(辽宁卷) T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 T8·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 2021年(辽宁卷) T6·1865年上海成为“不夜城” 从近4年东北三省及25年内蒙古新八省联考卷中可以看出,旧民主主义时期侧重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习题集中在6-7题,命题关注一下四个方面。 1.紧扣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性 聚焦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关键人物(林则徐、李鸿章、孙中山)、重要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核心内容及历史影响,强调对时间线、因果关系的精准掌握。 2.突出东北地方视角 结合东北地区历史特色命题,高频考点包括:列强侵略东北(沙俄侵占领土、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列强争夺;东北民众反侵略斗争(义和团运动在东北、抗俄抗日行动);清末新政在东北的实践(如徐世昌主政东北的改革)。 3.材料情境化趋势明显 多以历史文献节选、地图、漫画、数据图表为载体,要求提取关键信息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例如:通过《申报》报道分析甲午战争的社会反响;利用日俄战争示意图考查列强势力范围变化。 4.渗透核心素养考查 侧重“唯物史观”(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家国情怀”(民族抗争精神)、“历史解释”(评价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025年新高考历史新结构体系下,选择题的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周年热点关联 甲午战争130周年(2024年):关注战争对东北的直接影响(如旅顺大屠杀)、三国干涉还辽与列强博弈;辛亥革命相关:东北三省响应武昌起义的进程及局限性。 2.国家战略导向 东北振兴背景:可能联系近代东北工业化的起步(如中东铁路与资源开发); 边疆治理:清末东北移民实边政策与边疆安全。 3.核心素养深化 唯物史观:分析列强侵略与东北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 家国情怀:突出东北民众抗俄抗日斗争的民族精神。 4.地方史强化方向 沙俄/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如抚顺煤矿、南满铁路);徐世昌、赵尔巽等人物在东北的近代化改革措施;东北地区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如张謇的实业渗透)。
重点关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三省及内蒙古地方史相关知识 1.高频考点分布 侵略与反抗:两次鸦片战争对东北边疆的影响、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背景及后果; 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中的东北军工(如吉林机器局)、清末东北新政(设省、移民实边); 思想变革:维新思想在东北的传播、辛亥革命后东北的光复进程; 社会转型:东北自然经济解体、铁路与近代工业发展。 2.常见命题角度 因果逻辑:如“《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如何引发列强矛盾”; 比较分析:洋务派与维新派救国路径的异同; 评价争议:对“中体西用”“预备立宪”的多角度评价; 地图信息解读:东北地区通商口岸变化、铁路线分布。 3.易错点设计 混淆条约内容(如《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割让东北领土范围); 误判事件时间(如义和团运动在东北的起止时间); 片面理解历史概念(如“清末新政”兼具改革与维护专制的双重性)。
预测一 晚清危机与救亡图存
1.(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咸丰帝即位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捻党、天地会响应,多地战乱不断。同时,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炮台失陷,圆明园被焚,咸丰帝下罪己诏却难挽颓势。这表明当时( )
A.传统御敌策略难以应对外患 B.内外交困导致统治危机严重
C.农民运动加速王朝统治崩溃 D.列强侵略引发国内政治动荡
2.(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道光二十二年夏,清廷征调2000名吉林、黑龙江官兵,驻山海关、高桥、大凌河等处,随时预备直隶、盛京调用。清政府这一行动是为了( )
A.抗击沙俄侵边疆蛋 B.应对英军侵略
C.阻止太平天国北伐 D.解决朝鲜危局
3.(2025·辽宁·一模)1860年,清政府开始大规模授予湘军统领地方高级行政官职,但湘军悬浮于体制之外。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仿效军机处机制。之后,总理衙门总揽朝政,权同“政府”,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湘军被裁撤而衰微,总理衙门权力被削弱。这体现出当时( )
A.政局变动导致社会形态变化 B.中央权力下移趋势加速
C.近代化进程遭遇了重大挫折 D.国家治理囿于传统观念
4.(24-25高三下·辽宁·名校联盟)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恢复江南驻防问题上,清廷和江宁将军都急欲恢复骑射、马队等八旗旧制;而地方督抚则希望建立以新式枪炮为主的军队新制,并常以资金匮乏为由拖延执行,直到1898年八旗兵制改革,江宁驻防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这折射出清朝当时( )
A.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动 B.民族危机推动思想的解放
C.统治的根基被严重动摇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5.(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1881年法国对越南展开攻势,1883年,法国通过《顺化条约》进一步掌控了越南的军、政、财大权,越南作为清朝关系最为密切的藩属国之一受到了殖民者的威胁。面对这一局面,清廷内部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放弃越南,即“弃藩自保”;一派主张出兵援救越南,即“固藩自保”。这一争论( )
A.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与发展
B.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C.推动了湘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意图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6.(2025·黑龙江吉林·一模)1883年12月至1885年6月,《申报》不仅每天刊发中法战事讯息,还发表了300余篇有关战事的社论。下表为其部分社论的内容据此可知,《申报》的相关报道( )
1883年12月 分析法国军力、策略、动机,主张加强两广边防及海防,提醒清廷慎防奸细、保障战报信息安全等。
1884年4月 支持“清流”的主战呼吁,提出中国有欲战之意。
1884年9月 全面阐述清廷海防基础薄弱、准备不充分,与法国相比处于劣势。
1885年 4月 “目下官军收复谅山,锐气正盛……吾知更阅三数月,东京之地尽皆 恢复,然后与法人分疆划界……如是而言和庶乎其可。”
A.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影响了政府的战争决策
C.展现了中法战争的全貌 D.丰富了历史研究的视角
7.(2025·黑龙江·一模)如表为1861-1895年中国近代报刊业城市分布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报刊业( )
地点 上海 香港 澳门 广州 厦门 福州 汉口 天津 宁波 其他 合计
外文报刊 41 12 14 5 2 5 2 3 1 7 92
中文报刊 45 1 10 3 4 10 2 2 8 90
合计 86 18 14 15 5 9 12 5 3 15 182
——成连虎:《我国近代报刊业历史地理研究(1815-1911)》
A.反映了民族工业的艰难历程 B.体现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C.凸显了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 D.折射了半殖民地的时代特征
8.(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清朝财政意义上的“外销”,指的是不必依例报部核销,而由外官自行销用者。晚清以来,外销财政局面愈演愈烈,中央官员无法掌握其详细款目和真实收支数据,难以有效监控,收支主导权掌握在行省手中。这表明( )
A.官僚集团腐败问题严重 B.政府无力应对列强侵略
C.地方与中央离心力加强 D.当时农民运动发展迅速
9.(24-25高三下·辽宁·开学考试)马克垚说:“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这主要强调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B.义和团运动粉碎瓜分梦
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 D.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历史
10.(24-25高三下·辽宁·名校联盟)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梁启超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由此可见,梁启超办报旨在( )
A.改革教育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C.宣传西学维护统治 D.实业救国发展经济
预测二 辛亥革命
11.(2025·黑龙江·二模)下面是1909年刊登于《图画日报》上的新闻画《毋使滋蔓》。该画从侧面折射出当时( )
A.社会变革的力量正在酝酿
B.新旧阶层合力形塑社会新风
C.清末新政渗透着思想革新
D.士大夫阶层趋新与守旧并存
12.(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据统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数约占1/3,党的一大代表中有多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过辛亥革命的感染。这表明辛亥革命( )
A.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意识 B.对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组织条件
13.(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专门警察机构——湖南保卫局。总局设有绅商充任的会办一人,议事绅商十余人,参与议定警察章程和局中事务。并且,总局的最高长官总办也是由议事绅商公举,呈请巡抚委任的。下列对保卫局设立认识正确的是( )
A.标志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 B.顺应社会转型需要
C.标志中国开始近代化探索 D.体现中体西用理念
14.(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据统计,湖北自1889年到1907年共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出于工作需要而创设。1902年为推广新学制而设立的“学务处”,比清廷的有关规定早了一年多。这说明当时湖北( )
A.洋务运动成就斐然 B.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社会观念领先全国 D.积极推动新政改革
15.(2025·黑龙江吉林·一模)下图是1909年创刊于北京的《醒世画报》,其封面的“醒狮”与刊名中的“醒世”二字谐音。所绘“醒狮”属于传统中国画的造型手法,贴近传统民俗形象的“华夏狮”呈坐蹲式,居于地球之上,有着一揽全球的气势。此画报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警醒世人与启蒙大众 B.弥补文字报刊对知识要求高的缺点
C.影响大众的艺术审美 D.响应清政府鼓励民间办报刊的倡导
预测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16.(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民国时期上海某杂志载:一位乡村绅士进城游玩,见到了电灯、汽车等新鲜事物,大为惊叹。回家后,他召集乡亲们讲述自己的见闻,并主张在村里也安装电灯、修建公路。部分村民却认为这些都是“洋玩意”,不适合乡村,还担心会破坏风水。这反映了( )
A.民国乡村社会生活实现全面西化 B.西方文明与乡村传统观念相冲突
C.乡村绅士成为乡村现代化推动者 D.民国乡村民众普遍排斥西方文明
17.(2025·辽宁·一模)如下表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大事记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 )
●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大块凿混沌》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主张“言文合一”。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2卷5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使用白话文写作。 ●1920年,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教学。
A.改良派是白话文运动的主力 B.时代发展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社会革命应从改革教育入手 D.新文化运动有深刻历史渊源
18.(24-25高三上·辽宁丹东·协作体)如图是19世纪末中国汉语中引入的部分外来词。
德律风(电话,英语)、咖啡(英语)、马达(英语)、逻辑((英语)、芭蕾(法语)、苏维埃(俄语)、主义(日本改动汉字原意,音译英文后缀—ism)、社会(日本改动汉字原意,翻译英文society)、吨(日本用自创汉字,音译英语ton)
这一状况反映了( )
①西学东渐的影响 ②中国进入工业文明 ③民族危机的加深 ④学习西方逐步加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24-25高三下·辽宁·名校联盟)1912年初,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掀起了女权运动。在此影响下,一些大城市纷纷兴办女子学校,如上海创立了“女子法政学堂”,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备日议院之选为宗旨。此种现象折射出( )
A.民主革命运动推动社会变迁 B.妇女参政推动政党政治建立
C.学堂选官符合女子参政需要 D.北洋政府重视女性法政教育
20.(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1908年大连人邱玉阶开设了华春照相馆(含义是“华人的春天来临了”),打破了日商垄断大连照相业的局面。虽然日商照相馆想尽各种办法压制华春,但由于华春不断更新设备,规范管理,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摄影人才。因此,至太平洋战争前华春在大连以至东北是当时各行各业中唯一能和日商较量的民族企业。据材料可知华春照相馆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激发实业救国浪潮
C.民族企业家的自强精神和技术革新
D.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
21.(2025·辽宁沈阳·一模)1915年5月,袁世凯批准《中华雄立宇宙间》为新国歌,但其中的歌词“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却引发了众多批评与质疑。这反映了( )
A.国人对政治前景的担忧 B.政党政治已名存实亡
C.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发展 D.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
22.(24-25高三上·辽宁·名校联盟)20世纪初,“新青年”一词出现的频率极低。1916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借杂志的名分出现。五四之后,“新青年”的名号进一步强化。“新青年”已脱离单纯的杂志意义,发展成为当时社会认可的热点词汇。“新青年”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度变革 B.共和观念 C.五四运动 D.民族危机
23.(24-25高三上·辽宁·协作体)下表是1915-1919年山东龙口主要进口商品分析(部分)。这反映出当时( )
年份 棉货类(%) 染料(%) 火柴(%) 煤油(%)
1915年 80.3 0.1 4.92 /
1916年 65.7 0.02 4.6 2.3
1917年 45.6 0.26 6.1 3.96
1918年 38.1 1.6 4.76 7.1
1919年 29 2.4 4.4 16.4
A.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B.欧美加紧经济侵略
C.入超危机逐渐显现 D.经济结构渐趋平衡
24.(2025·吉林长春·二模)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挖掘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等思想内涵。他认为“墨学兼爱、平等之精神,足以扶植齐民,裁抑君主,不容专制国家”。钱玄同旨在( )
A.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B.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救国良策
C.反思尊崇儒术带来的弊端 D.彻底批判北洋政府专制统治
25.(2025·黑龙江·一模)如图为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图片中上部是一群比肩而坐的青年,标有法文刊名“LA JEUNES8E”,意为“青年”,中部是美国企业家卡内基的肖像,旁边有一行小字:“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左边一个“雄鸡啼鸣”,象征着新时代到来。这反映了该运动旨在( )
A.反对愚昧迷信 B.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C.倡导民主科学 D.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