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抢押秘籍(黑吉辽蒙专用)猜押06世界古代史(中古时期的世界)·选择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抢押秘籍(黑吉辽蒙专用)猜押06世界古代史(中古时期的世界)·选择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09:59:56

文档简介

猜押06 世界古代史(中古时期的世界)·选择题
考点 5年考情 押题依据 命题预测
世界古代史 2025年(内蒙古八省联考卷) T11·罗马共和国元老院 2024年(黑吉辽卷) T12·斯巴达公民集体意识 T13·日本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 2023年(辽宁卷) T11·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 T12·11世纪初市民法庭 2022年(辽宁卷) T12·古埃及早王朝时期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 T13·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 2021年(辽宁卷) T11·修昔底德理性认知地震 从近4年东北三省及25年内蒙古新八省联考卷中可以看出,世界古代史重点考查世界文明多元性与特殊性、西欧的封建制度、日本制度主题。习题集中在11~13题,命题规律与特点: 1.注重跨文明对比与联系 常将中国史(如唐宋元)与同期世界文明(西欧、伊斯兰、东亚日本/朝鲜)结合命题,强调丝绸之路、宗教传播、技术交流等主题。 2.突出制度与社会结构 高频考点:西欧封建制(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日本大化改新、拜占庭《查士丁尼法典》、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法)。 命题形式:通过材料分析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的关系)。 3.聚焦宗教与文化的传承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传播路径及对政权合法性的塑造(如君权神授、哈里发制度)。 4.强调历史地理与空间变迁 结合地图考查重要帝国的疆域(如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蒙古帝国四大汗国)、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印度洋商路)。 命题形式:地图标识+经济/文化影响分析。 5.关注文明多元性与特殊性 非洲(马里、桑海帝国)、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对比亚欧大陆文明。例:玛雅城邦与西欧封建城市的异同。 2025年新高考历史新结构体系下,东北三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注重强调“多元文明互动”“制度文明比较”,“全球史观”。 强化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分析。选择题核心命题方向如下: 1.跨文明互动: 高频对比:中国唐宋元与同期西欧、伊斯兰、朝鲜/日本制度(如唐律与《查士丁尼法典》)。 东北关联:辽金政权与高丽、日本的文化交流(如佛教传播、贸易路线)。 2.制度与社会结构: 必考点:西欧封建制(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日本班田制、拜占庭中央集权、伊斯兰政教合一。 东北延伸:辽朝“南北面官制”与西欧封建制的对比(多元治理模式)。 3.宗教与政权合法性: 基督教分裂(东正教与天主教)、伊斯兰教哈里发制度、佛教中国化(禅宗与宋明理学)。 东北案例:辽朝“以佛治国”政策与欧洲教权-王权关系的比较
重点关注:世界古代史相关考点 点分类具体内容政治制度西欧封君封臣制、日本律令制、拜占庭中央集权、伊斯兰哈里发制度 经济形态庄园经济、城市行会、唐宋市舶司、非洲黄金-盐贸易宗教文化基督教分裂(1054年)、伊斯兰教派别(逊尼/什叶)、佛教中国化(禅宗)文明交流造纸术西传、蒙古西征的文化影响、郑和与伊本·白图泰航海对比特殊文明玛雅历法/金字塔、印加道路系统、桑海帝国廷巴克图学术中心
预测一 古代世界
1.(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土地捐赠是古埃及国王封赏神庙、官员、贵族的一种常见手段。然而考古挖掘显示,第二十二王朝舍尚克三世至舍尚克五世统治期间,四块来自三角洲西部的捐赠碑表明,土地分配者从国王变为部落首领。这一发现表明当时( )
A.古埃及的农业发展水平不足 B.地方存在一定程度自治
C.君权神授的政治制度被破坏 D.国家政局已经完全失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捐赠本为国王垄断权力的一种手段,体现的是国王对经济的控制权,但考古发现一些地区的土地捐赠的主体是部落首领,说明部落首领在地方经济上有一定的控制权并非集权于皇帝,地方有一定的土地分配自主权,这反映的是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埃及农业生产力的论述,无法得出农业发展水平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权力来源的论述,无法得出君权神授的政治制度是否遭到破坏,排除C项;地方有一定自治权并不意味着脱离了中央权力的控制,不能得出国家政局已经完全失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5·黑龙江吉林·一模)下表为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的莱因德数学纸草书部分记载,这些记载( )
《莱因德纸草书》 (节选) (注: cubit、pefsu 为计量单位)
1 计算体积的圆筒形颗粒筒仓的直径9cubit和6cubit的高度,数值用 khar 的埃及分数表示
2 一个牧羊人有一群动物,他必须把他的羊群的一部分送给一个领主进贡。牧羊人被告知给予 他原来羊群1/3的2/3为贡品。牧羊人给了70只动物。求牧羊人原来的羊群的大小。
3 (7 +1/2 + 1/4+1/8)hepat的面粉可以产生 100 个面包。求出每个面包消耗的面粉数量pefsu,用 hepat 的埃及分数来表示。
A.反映了埃及社会生产活动 B.侧重研究生活中的几何问题
C.深受阿拉伯科技文化影响 D.代表了古代数学的最高成就
【答案】A
【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650年的埃及。据材料主要信息和所学可知,莱因德纸草书是古埃及重要的数学文献,材料中的三个问题分别涉及粮食储存(筒仓体积计算)、畜牧业赋税(羊群数量推算)和食品加工(面包与面粉配比),均与当时农业、税收、手工业等实际生产活动密切相关,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问题不全是几何,后两题为代数与比例,排除B项;阿拉伯科技文化自7世纪开始兴起,公元前1650年的埃及不可能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古埃及数学并非古代最高成就,说法夸大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5·黑龙江·一模)托勒密埃及在对传统法老埃及的官僚体系进行了批判性继承的同时,借鉴希腊经验,引入包税制,将征税权(尤其是货币税)完全承包出去。这反映了托勒密埃及( )
A.中央与地方关系松弛 B.税收制度制约帝国发展
C.政治制度的融合发展 D.有效解决社会各种矛盾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时期。据材料可知,托勒密埃及继承了法老埃及的官僚体系,同时又借鉴希腊经验,引入包税制,说明托勒密埃及的政治制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制度的融合,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借鉴希腊经验,引入包税制,促进托勒密埃及的发展,而非制约,排除B项;有效解决社会各种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屋大维下令,元老院无权任命行省总督,但保留铸币权和一定审判权。同时,他从元老院挑选亲信、法律专家和15名抽签选中的元老(每6个月轮换一次)组成“顾问团”,辅助决策。此举( )
A.提高了行省的政治自主性 B.废止了元老院的政治权力
C.扩大了罗马帝国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政治体制转型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根据材料可知,屋大维限制元老院的权力,并且自己挑选亲信辅助决策,这有利于加强其本人的权力,适应了罗马政治体制由共和制度向帝制的转型,D项正确;屋大维下令,元老院无权任命行省总督,实质是限制元老院的权力,而不是提高行省的政治自主性,排除A项;屋大维限制元老院的权力,并不是废止了元老院的政治权力,排除B项;扩大统治基础通常指的是增加统治者权力所依赖的社会基础,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5·辽宁·一模)古罗马作家普林尼撰写的《自然史》在涉及遥远民族时,吸取了古典作家对他们身材长相和生活方式的怪异描述,尽可能地展现出与罗马人不同的画面。这些异族人“看起来不像西方欧洲人或拥有欧洲人的文化规范”,这样记述意在( )
A.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增强自身作品的生动性
C.体现文化发展的传承性 D.突出欧洲文明的优越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吸取了古典作家对他们身材长相和生活方式的怪异描述,尽可能地展现出与罗马人不同的画面,看起来不像西方欧洲人或拥有欧洲人的文化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普林尼通过将遥远民族描绘为“怪异”和“不同”,试图强调罗马人(或欧洲文明)的优越性,这种记述方式符合当时罗马帝国的文化心态和对外扩张的意,D项正确;普林尼的描述并未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展现其他文化的独特性,而是通过强调“怪异”和“不同”来强化罗马人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虽然普林尼的描述可能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但这并非其核心目的。他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对比来凸显罗马文明的优越性,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罗马作家对遥远民族的描写方式以及呈现的不同画面展开,并没有涉及到文化发展传承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5·河北邯郸·三模)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苏萨宫廷规模宏大,宫廷中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造型借鉴了巴比伦的建筑风格,建筑内部的圆柱和柱廊布局仿制埃及,圆柱上的凹槽则属于希腊风格,琉璃砖等装饰元素源自美索不达米亚。苏萨宫廷的设计风格说明( )
A.区域战争促进文明交流融合 B.波斯帝国宫殿建筑缺乏创新
C.古巴比伦王国的遗产被继承 D.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得到同化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通过武力扩张建立起横跨三洲的大帝国,苏萨宫廷是在吸取了古代亚欧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后建成的,这说明区域战争促进文明交流融合,A项正确;苏萨宫廷实际上展示了波斯人对多种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能力,并非简单的模仿或缺乏创新,排除B项;苏萨宫廷是在吸取了古代亚欧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后建成的,C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C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得到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未涉及大流士一世在被征服地区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5·黑龙江·二模)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在《通史》中指出: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如果一个人仅着眼于执政,那么此政治制度似乎完全是皇室的、君主的;如果仅着眼于元老院,似乎又是贵族到民众的权力时,又显得是一个民主体制。他意在说明罗马共和国( )
A.具有一定机制保障 B.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倾轧
C.民主因素日益削弱 D.对外战争决定权力运行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根据材料“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如果一个人仅着眼于执政,那么此政治制度似乎完全是皇室的、君主的;如果仅着眼于元老院,似乎又是贵族到民众的权力时,又显得是一个民主体制”可知,古罗马的共和政体具有一定机制保障,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A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共和国具有一定机制保障,并不是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倾轧,B项理解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说明罗马共和国具有一定机制保障,“民主因素日益削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战争等信息,无法体现对外战争对权力运行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预测二 中古欧洲
8.(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11世纪前后,西欧的封建领主们倾向于直接经营自营地,且更大程度地使用奴役劳动。12世纪后期,领主自营地出租成为一时潮流。此外,他们还采取出租宅地、建立市场、出租摊位等方式,从市民生产活动中收取相关租金和税费。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经济规律作用于领主权力 B.领主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市民成为领主的主要税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一定影响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后期,领主由原先直接经营土地变为出租土地,且从市民手中收取租金和税费,这体现了中世纪后期租地农场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富裕农民等租来领主土地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而市民的经营活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推动领主从直接经营土地变为收取租金,反映了经济规律作用于领主权力,A项正确;领主出租土地,富裕农民等将土地集中起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因此领主与农民之间变为一种间接关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排除B项;领主的土地主要租给富裕农民和市民等,材料并未将二者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市民成为领主的主要税源”,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它将不同民族文化适用的部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满足新的需求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使拜占庭文化得以在欧洲和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普遍的衰败形势中迅速摆脱危机,并获得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一论述体现出拜占庭( )
A.文化的开放性 B.推动西欧思想解放运动
C.地理位置优越 D.文化交流适应统治需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放映的是拜占庭帝国积极吸收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并融合在自身的发展之中,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体现了拜占庭帝国文化具有开放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这种文化政策对欧洲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拜占庭文化政策的特点,即未涉及地理位置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与统治需求之间的关系,涉及的是文化融合以满足新需求和弥补自身不足,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5·黑龙江吉林·一模)中世纪西欧农村居民小时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那里,长大以后从乡下神父那里,得知天堂、地狱、耶稣救世人等说法。神父也大都告诫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不许贪恋别人财物等十诫内容,要他们逆来顺受,忍受一切。这反映了( )
A.基督教会禁锢农民思想 B.庄园农民生活水深火热
C.西欧封建经济稳定发展 D.宗教发挥伦理教化作用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农民从神父那里得知宗教说法的同时还被告诫要遵守十诫等内容,体现了宗教在向农民进行基本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D项正确;题干不仅有宗教思想传播,还有伦理道德告诫,不能简单归结为基督教会禁锢农民思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排除A项;题干未呈现庄园农民遭受压迫或生活艰难相关的负面信息,不能得出庄园农民生活水深火热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宗教对农村居民的思想和道德影响展开,没有封建经济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经济形态等方面相关的表述,无法体现西欧封建经济稳定发展这一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5·全国·二模)学界一般认为1189年获得市长头衔的亨利·菲茨-艾尔温为伦敦乃至整个英格兰第一位市长。从词源学角度看,英文“市长”(mayor)一词直接借自法语(古法语形式为maire),并且现在已知最早的市长出现在1136年的法国城市苏瓦松。上述材料( )
A.说明英国市长制直接源自法国 B.能够佐证王权逐渐强化的趋势
C.可用来研究中古西欧城市变迁 D.体现出了英法文化的一脉相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伦敦和法国城市市长出现的时间等信息,而市长是中古西欧城市发展过程的重要角色,通过此内容可以用来研究中古西欧城市变迁,C项正确;虽然英国市长的称呼受到法语的影响,但不能直接说明市长适度直接源自法国,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有自治的传统,其发展无法佐证王权是否得到了强化,排除B项;仅从市长词汇的演变不能代表整体的英法文化是否一脉相承,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5·山东日照·一模)11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国的过程中,诺曼公爵威廉将旧贵族的土地合并为若干大地产分配给大贵族,这些大贵族的领地虽然庞大,却分散于各地而不相连,从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错的地产占有格局。威廉此举( )
A.实现了对各地的垂直管理
B.扩大了统治的封建基础
C.有利于强化对贵族的控制
D.促进了土地商品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威廉在给旧贵族分配土地时,虽然扩大了大贵族的领地,但由于领地分散,且不同贵族的土地相互交错,这实际上削弱了贵族对领地的控制,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强化对贵族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土地仍旧分配给了大贵族,而非直接管理地方,排除A项;扩大统治的封建基础一般是指让更多阶层参与到统治体系中,增加统治支持的力量,材料未涉及对其他阶层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土地的分配,未涉及土地是否允许买卖,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5·全国·模拟预测)12世纪初,由于人口过剩,尼德兰各地的人们通过排干沼泽洼地、建筑堤防等方式获取新的土地。这里的封建领主把新土地交给去那里安家落户的“客籍民”,他们只需向领主缴纳地租,且拥有自由的身份。这表明( )
A.封建领主加强对农民的剥削 B.尼德兰农业技术取得了进步
C.人口压力推动农业经济繁荣 D.传统封建生产关系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初(尼德兰)。据题干材料可知,12世纪初,尼德兰地区通过开发新土地来缓解人口过剩的问题,封建领主将新开发的土地交给“客籍民”,并给予他们自由身份,收取地租。“客籍民”在新土地上拥有自由身份,这打破了传统封建社会中农民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传统封建生产关系受到冲击,D项正确;“客籍民”拥有自由身份且只需向领主缴纳地租,这实际上减轻了传统的封建束缚,不能说明封建领主加强对农民的剥削,排除A项;排干沼泽洼地、建筑堤防只是获取土地的方式,并非农业技术进步,排除B项;题干主要讲述的是由于人口过剩而努力获取新土地,未直接说明这些活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5·全国·模拟预测)1337年英国颁布服饰禁奢法令,采取了区别对待和等级管理的做法,将王室和贵族(偶有例外)与其他人区别开来,限制对象主要是乡绅和中产阶级,强制他们按照等级和职业着装。禁奢令的颁布( )
A.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C.制止了社会攀比风气 D.表明传统社会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337年(英国)。由材料可知,服饰禁奢令体现的是传统旧势力对新兴乡绅和中产阶级的压制,即传统社会的上层打压新兴阶层,维护其特殊的社会地位,这种现象的深层次背景是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变化,传统社会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对新兴阶层的限制,“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说法过于夸大,且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手段积累财富的,排除B项;“制止了社会攀比风气”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预测三 中古亚洲
15.(2025·湖南·一模)阿拉伯帝国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建立规模宏大的天文台,制造和配备各种精密的天文仪器,还招聘和集中一批各部族及外国有名的天文、历算学家进行长期的天文观察,对天体运行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天文学成就卓著 B.国家重视推动科学发展
C.注重学习和创新 D.文化发展具有多民族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建立规模宏大的天文台,制造和配备各种精密的天文仪器,还招聘和集中一批各部族及外国有名的天文、历算学家进行长期的天文观察,对天体运行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建立天文台、制造仪器、招聘天文学家等举措,都体现了国家对科学发展的重视和推动,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阿拉伯帝国为天文学研究所做的各种投入和行动,而不能直接得出天文学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排除A项;题干中重点强调的是国家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推动举措,并没有突出“学习和创新”这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虽然招聘了各族及外国的学者,但题干整体更侧重于国家对天文学研究的推动,而不是突出文化发展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5·陕西榆林·三模)大化改新后,日本参照中国官制建立了位阶制,根据“官位相当”的原则,按照位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类官职,地方国司、郡司等官员必须严格按照位阶制履行职责。这一制度( )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强化了专制皇权 D.实现了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本题通过日本的官僚制度,考查日本大化改新。依据材料,日本建立起位阶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类官职,地方国司、郡司等官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位阶制履行职责,可知将全国官员任命权力集中于中央,削弱了地方(氏族)豪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大化改新学习唐朝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类官职,地方国司、郡司等官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位阶制履行职责,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强化皇权,而且大化改新后,天皇决策需与亲王商议,排除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经济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5·山东·模拟预测)14世纪以来,奥斯曼苏丹将土地肥沃,并带有葡萄园、果树、磨坊的庄园分封给骑兵,并要求骑兵认真经营。到15世纪,军人纷纷将庄园出租以获取租金。16世纪前期,奥斯曼政府默许了上述做法。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奥斯曼帝国( )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结构 B.苏丹专制体制趋于衰弱
C.租佃制利于帝国的扩张 D.封建生产关系逐步解体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势力不断崛起,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的扩张需要大量骑兵,于是分封庄园给骑兵,以激励骑兵,但骑兵又需要外出征伐,无法经营庄园,所以就出租庄园,因而租佃制的发展有利于骑兵制的发展,保障了帝国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租佃制利于帝国的扩张,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排除A项;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成为大帝国,苏丹专制日益强化,排除B项;当时的租佃制就属于封建生产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5·浙江温州·二模)下图圆圈处标示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下列帝国,定都于此的有( )
①阿拉伯帝国 ②拜占庭帝国 ③西罗马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我们根据题目描述知道,圆圈处标示的是一座位于黑海附近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拜占庭帝国,也称为东罗马帝国,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现今的伊斯坦布尔)位于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此,拜占庭帝国曾在此定都。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国,其首都是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同样位于黑海附近,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奥斯曼帝国也曾在此定都。据结论可知②④正确,B项正确;①错在阿拉伯帝国的历史中心主要在现今的中东地区,其著名的首都是巴格达,显然不在黑海附近。因此,阿拉伯帝国并未在此定都。③错在西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的西部部分,其首都是罗马,位于现今的意大利。显然,西罗马帝国并未在黑海附近定都,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2025·河北·模拟预测)1633年,德川幕府“锁国令”规定,禁止与西方贸易;不许日本人出国;已在外者不许返回,违者处死。1639年再颁“锁国令”,除中国和荷兰外,禁止同其他国家贸易。德川幕府奉行锁国政策有两个多世纪。日本的锁国政策( )
A.意在维护日本的幕府统治 B.有利于专心学习中国文化
C.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抵御 D.催生出独特的武士道精神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日本。据题干 “1633 年,德川幕府‘锁国令’规定,禁止与西方贸易;不许日本人出国;已在外者不许返回,违者处死。1639 年再颁‘锁国令’,除中国和荷兰外,禁止同其他国家贸易。德川幕府奉行锁国政策有两个多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影响,维护幕府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锁国政策主要目的不是专心学习中国文化,当时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已经有较长历史且较为深入,锁国政策更多是出于政治统治考虑,排除B项;这种政策与抵御工业文明无关,因为西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而日本锁国始于1633年 ,排除C项;武士道精神早在镰仓幕府时期已形成,锁国政策只是强化了等级制度 ,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5·广东·一模)8—10世纪,巴格达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被归于柏拉图名下的著作,比如关于魔法的《牝牛之书》和关于炼金术的《四部曲之书》。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B.文化的传播融合过程存在复杂性
C.阿拉伯文明强调文化的自主性 D.地理区位决定对异域文化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10世纪的巴格达地区。根据材料可知,8—10世纪的巴格达,柏拉图的署名被用于魔法和炼金术著作,反映出文化传播中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存在误读、混杂甚至附会的现象,阿拉伯学者在翻译和吸纳古希腊学术时,可能因知识体系差异或需求,将非柏拉图的作品归于其名下,体现了传播过程中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性,B项正确;希腊化时代主要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文化交融(公元前4世纪至前1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阿拉伯文明虽重视本土化,但题干现象突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非强调自主性,排除C项;地理区位可能影响文化接触,但“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1.(2025·贵州贵阳·一模)据史料记载,新罗提倡儒学,682年设国学,688年实行科举,以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过去主要按门第和武功录用官吏的办法。并且设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在要地设置五个小京,有军队驻防。这些举措( )
A.强化了新罗的基层治理体系 B.使儒学成为新罗的官方哲学
C.反映新罗对唐朝的政治认同 D.加强了国家治理的政治职能
【答案】C
【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有效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新罗、中国)。据题干“新罗提倡儒学,682年设国学,688年实行科举”“设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在思想、教育、官员选拔和地方制度等方面学习唐朝,体现对唐朝的政治认同,C项正确;学习儒学,设国学,实行科举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提倡儒学”“以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没有信息表明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且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学习唐朝的制度不一定加强国家治理的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25·贵州安顺·二模)公元743年,日本天皇下诏:“垦田依养老七年(723年)格,限满之后,依例收授。由是农夫怠倦,开地复荒。自今以后,(垦田)任为私财,无论三世一身,咸悉永年莫取。”这一调整旨在( )
A.推动私有土地发展 B.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C.发展农业改善民生 D.增加税收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天皇调整垦田政策,从原来的限满收授改为“任为私财”“永年莫取”,目的是提高农民开垦土地的积极性,使更多土地得到开垦,从而增加政府的税收,巩固统治,D项正确;推动私有土地发展是政策调整带来的结果,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发展农业改善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政策调整的一个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天皇是从维护自身统治的角度出发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3.(2025·吉林长春·二模)8世纪,造纸术从中国传入阿拉伯。阿拉伯帝国境内的造纸厂纷纷建立,仅巴格达就有30多座图书馆和百余家书店;私人藏书量也十分巨大。造纸术推动了阿拉伯( )
A.科学文化的繁荣 B.与中国的友好交往
C.大众教育的普及 D.融合世界各地文化
【答案】A
【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属于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8世纪(阿拉伯)。由材料可知造纸术的传入,大幅降低了书籍制作的成本,使知识传播更加便捷,并且图书馆的建立、私人藏书量的激增,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与中国的交往情况,排除B项;书籍的普及使得市民和商人也能接触文化知识,但是使得大众教育的普及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5·陕西商洛·二模)波斯人的航海传统及丰富经验为阿拉伯人所继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众多波斯水手被阿拉伯商船雇用。直至10世纪,波斯人仍然肩负着阿拉伯的航海贸易重任。而阿拉伯人的远洋贸易船选用的优质木材主要来自印度马拉巴尔出产的柚木,马尔代夫和拉克代夫岛出产的椰子树。据此可知,当时阿拉伯人( )
A.主要依赖外部力量开展航海活动 B.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发展航海贸易
C.海外贸易范围局限于印度洋地区 D.航海贸易发展受木材资源的制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继承了波斯人的航海传统和经验,还雇用众多波斯水手,这体现了他们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他们的远洋贸易船选用印度马拉巴尔出产的柚木和马尔代夫、拉克代夫岛出产的椰子树作为优质木材,这表明他们在航海贸易活动中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来推动航海贸易的进步,B项正确;虽然阿拉伯人雇用了波斯人的水手,但不能就此得出他们主要依赖外部力量开展航海活动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了阿拉伯航海贸易船木材的来源包括印度洋地区的一些地方,但不能据此推断出他们的海外贸易范围局限于印度洋地区,排除C项;材料只说明了木材的来源,没有体现航海贸易发展受到木材资源的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
25.(2025·山西临汾·一模)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即“百年翻译运动”。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从事数学、哲学等一系列专业研究,并从希腊文、波斯文和叙利亚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一运动( )
A.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 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C.消除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矛盾 D.推动阿拉伯文成为“世界语言”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8—10世纪的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在“百年翻译运动”中,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从事专业研究,并将希腊文、波斯文和叙利亚文等多种语言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一过程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阿拉伯文化能够吸收希腊、波斯、叙利亚等不同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让其他文化的成果得以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和理解,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B项正确;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虽然“百年翻译运动”将许多希腊文等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希腊文化,但不能直接说它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排除A项;“百年翻译运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不能完全消除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是,排除C项;“百年翻译运动”主要是翻译其他语言的著作,虽然有助于阿拉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并没有推动阿拉伯文成为“世界语言”,排除D项。故选B项。
26.(2025·安徽合肥·一模)988年,阿拉伯的一本书中专门为调味料列出了参考书目。13世纪,一位巴格达人写出了164篇菜谱,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炖肉,还有甜品的制作等。这表明( )
A.阿拉伯地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交流
C.大量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亚洲
D.商业贸易推动了饮食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胡椒、丁香、肉桂等香料并非阿拉伯地区的本土产物,是通过商业贸易从其他地区传入的。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这些香料能够大量进入阿拉伯地区,从而为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当地饮食文化在烹饪方法、菜品创新等方面的进步,促使人们对饮食的研究更加深入,推动了饮食文化发展,D项正确;仅从有菜谱和对调味料的研究不能直接得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阿拉伯地区自身饮食文化中对香料的运用等情况,没有明确体现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起到的桥梁作用等具体内容,排除B项;13世纪时,新航路尚未开辟,不存在大量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预测四 古代非洲与美洲
27.(2025·江苏·模拟预测)玛雅人修建了许多主要用于祭祀和天文观测的金字塔,建造了数百座城市,这些城市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说明早期玛雅文明( )
A.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埃及文明 B.根植于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C.彰显了统一帝国的组织能力 D.未产生统治阶级与平民之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文明的一部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玛雅人从事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这种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经常迁徙,无法定居,基于此,玛雅人很难形成可以固定下来的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一现象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B项正确;材料虽提及金字塔,但埃及人把金字塔作为陵墓,玛雅人建造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则是为了祭祀和天文观测,故不能说明早期玛雅文明继承和发展古代埃及文明,排除A项;玛雅人并未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他们只是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排除C项;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
28.(2025·浙江温州·二模)某一古代文明建造了众多金字塔庙宇,在天文历法领域成就突出,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这一古代文明位于( )
A.尼罗河流域 B.尤卡坦半岛 C.安第斯山脉 D.两河流域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某一古代文明建造了众多金字塔庙宇,在天文历法领域成就突出,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玛雅人的成就,玛雅文明位于尤卡坦半岛,B项正确;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建造了金字塔,但古埃及文明采用十进制,不符合题干中采用20进制的信息,排除A项;安第斯山脉的印加文明,在建筑、农业等方面有很高成就,但印加文明没有采用20进制和知道“零”的概念,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文明如苏美尔文明等,他们采用六十进制等,与题干中20进制和“零”的概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9.(2025·广东·模拟预测)修建于14、15世纪的印加古道,以库斯科为中心,南达智利,东达亚马孙河丛林区,西达秘鲁西北,北达厄瓜多尔。历史学家说,印加人的道路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牢固程度上都超过了著名的罗马大道。据此可知,印加古道( )
A.见证了美洲与欧洲的交流 B.成为帝国巩固统治的利器
C.沟通了美洲的多个文明区 D.凸显出印加建筑水平高超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5世纪(印加帝国)。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的印加古道四通八达,这一完善的道路系统有利于印加帝国传递政府命令,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成为印加帝国巩固统治的利器,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欧洲,且1492年哥伦布才到达美洲,排除A项;有材料信息可知,印加古道位于印加文明区属于南美洲,只沟通了南美洲的不同地区,而同一时期的阿兹特克文明区位于中美洲,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道路建设,未涉及建筑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30.(2025·吉林长春·二模)印加人自称为“太阳的子孙”。印加王自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权威。下图是印加帝国创始人、印加王曼科·卡帕克的画像。这可用于研究,印加( )
A.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B.国家的政权统治方式
C.独立发展的文明特征 D.农业立国的经济格局
【答案】B
【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属于推断题,时空是:印加(美洲古文明)。根据材料“印加王自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权威”可知,印加王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权威,这说明印加王利用神权来巩固王权,这可用于研究印加国家的政权统治方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加王利用神权来巩固王权,而不是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印加文明发展的特征,没有涉及印加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立国的经济格局,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1.(2025·湖北·二模)早在公元前1000年,北非和西非已经有贸易往来。西非历来以输出黄金著称,但不产盐,所以经撒哈拉商道输往西非的物品主要以食盐为主,还有贝壳、织物及珠子等装饰品。公元1世纪,罗马人将骆驼引进到的黎波里,用于撒哈拉商道的贸易,使贸易迅速扩大。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非洲贸易的发展( )
A.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 B.推动了运输动力的革新
C.助推了经济要素的优化 D.得益于稳定的政治环境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可知,题目所述时期的非洲贸易中,西非与北非通过撒哈拉商道进行资源互补:西非输出黄金,输入盐等必需品,罗马人引入骆驼后贸易规模扩大,这一过程体现了经济要素(如资源、运输工具、商品种类)的优化配置,例如黄金与盐的交换弥补了资源分布不均,骆驼提高运输效率促进贸易增长,因此贸易发展助推了经济要素的优化,C项正确;贸易中除了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还有贝壳等装饰品,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运输动力革新推动了贸易发展,而非贸易发展推动运输动力的革新,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政治环境是否稳定,无法得出贸易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32.(2025·贵州贵阳·一模)复活盘是世界古代著名的容器,盘上绘有象形文字,每个字都用方格或环形花纹圈了起来,里面的图案或像人,或像鸟兽,或是一些圈圈点点;削发的玉米神从龟背中升起,神的旁边有两个人被认为是玉米神的儿子,一个正在协助玉米神,另一个正向玉米神致敬。这一容器可用于研究( )
A.古代埃及文明文字的发展 B.玛雅文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C.阿兹特克发达的农业生产 D.古代美洲借鉴亚洲农耕技术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玛雅文明中,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有玉米神信仰,而且玛雅使用象形文字,与材料中“象形文字”“玉米神”等文化元素高度契合,B项正确;古代埃及文明无玉米神相关内容,排除A项;阿兹特克虽有农业,但材料核心体现文化(文字、神话)与经济(玉米种植),更贴合玛雅文明,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古代美洲对亚洲农耕技术的借鉴,排除D项。故选B项。
33.(2025·福建龙岩·一模)下表呈现的是班图人大迁徙的大致概况。据此推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北起刚果(金)北部和喀麦隆南部,南到纳米比亚北部,西抵大西洋,东到大湖地区。
南线 经过鲁伍马河至赞比西河地区、赞比西河至林波波河之间地区,最后进入今天南非。
东线 迁到沿海地区的一部分班图人,与阿拉伯人联姻,形成了混血居民——斯瓦希里人。
A.促进了伊斯兰教在非广泛传播 B.破坏了迁徙地区的产业结构
C.推动了古代非洲文明多样发展 D.加速了亚欧非地区融合进程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据所学可知,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流,非洲班图人迁徙到非洲不同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新的非洲文化,促进非洲文化的多元发展,C项正确;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材料中班图人迁徙时间不确定,排除A项;材料中仅描述了班图人的迁入地,没有体现对当地产业结构影响,排除B项;材料迁徙地区,没有体现亚洲、欧洲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猜押06 世界古代史(中古时期的世界)·选择题
考点 5年考情 押题依据 命题预测
世界古代史 2025年(内蒙古八省联考卷) T11·罗马共和国元老院 2024年(黑吉辽卷) T12·斯巴达公民集体意识 T13·日本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 2023年(辽宁卷) T11·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 T12·11世纪初市民法庭 2022年(辽宁卷) T12·古埃及早王朝时期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 T13·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 2021年(辽宁卷) T11·修昔底德理性认知地震 从近4年东北三省及25年内蒙古新八省联考卷中可以看出,世界古代史重点考查世界文明多元性与特殊性、西欧的封建制度、日本制度主题。习题集中在11~13题,命题规律与特点: 1.注重跨文明对比与联系 常将中国史(如唐宋元)与同期世界文明(西欧、伊斯兰、东亚日本/朝鲜)结合命题,强调丝绸之路、宗教传播、技术交流等主题。 2.突出制度与社会结构 高频考点:西欧封建制(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日本大化改新、拜占庭《查士丁尼法典》、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法)。 命题形式:通过材料分析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的关系)。 3.聚焦宗教与文化的传承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传播路径及对政权合法性的塑造(如君权神授、哈里发制度)。 4.强调历史地理与空间变迁 结合地图考查重要帝国的疆域(如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蒙古帝国四大汗国)、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印度洋商路)。 命题形式:地图标识+经济/文化影响分析。 5.关注文明多元性与特殊性 非洲(马里、桑海帝国)、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对比亚欧大陆文明。例:玛雅城邦与西欧封建城市的异同。 2025年新高考历史新结构体系下,东北三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注重强调“多元文明互动”“制度文明比较”,“全球史观”。 强化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分析。选择题核心命题方向如下: 1.跨文明互动: 高频对比:中国唐宋元与同期西欧、伊斯兰、朝鲜/日本制度(如唐律与《查士丁尼法典》)。 东北关联:辽金政权与高丽、日本的文化交流(如佛教传播、贸易路线)。 2.制度与社会结构: 必考点:西欧封建制(封君封臣制、庄园经济)、日本班田制、拜占庭中央集权、伊斯兰政教合一。 东北延伸:辽朝“南北面官制”与西欧封建制的对比(多元治理模式)。 3.宗教与政权合法性: 基督教分裂(东正教与天主教)、伊斯兰教哈里发制度、佛教中国化(禅宗与宋明理学)。 东北案例:辽朝“以佛治国”政策与欧洲教权-王权关系的比较
重点关注:世界古代史相关考点 点分类具体内容政治制度西欧封君封臣制、日本律令制、拜占庭中央集权、伊斯兰哈里发制度 经济形态庄园经济、城市行会、唐宋市舶司、非洲黄金-盐贸易宗教文化基督教分裂(1054年)、伊斯兰教派别(逊尼/什叶)、佛教中国化(禅宗)文明交流造纸术西传、蒙古西征的文化影响、郑和与伊本·白图泰航海对比特殊文明玛雅历法/金字塔、印加道路系统、桑海帝国廷巴克图学术中心
预测一 古代世界
1.(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土地捐赠是古埃及国王封赏神庙、官员、贵族的一种常见手段。然而考古挖掘显示,第二十二王朝舍尚克三世至舍尚克五世统治期间,四块来自三角洲西部的捐赠碑表明,土地分配者从国王变为部落首领。这一发现表明当时( )
A.古埃及的农业发展水平不足 B.地方存在一定程度自治
C.君权神授的政治制度被破坏 D.国家政局已经完全失控
2.(2025·黑龙江吉林·一模)下表为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的莱因德数学纸草书部分记载,这些记载( )
《莱因德纸草书》 (节选) (注: cubit、pefsu 为计量单位)
1 计算体积的圆筒形颗粒筒仓的直径9cubit和6cubit的高度,数值用 khar 的埃及分数表示
2 一个牧羊人有一群动物,他必须把他的羊群的一部分送给一个领主进贡。牧羊人被告知给予 他原来羊群1/3的2/3为贡品。牧羊人给了70只动物。求牧羊人原来的羊群的大小。
3 (7 +1/2 + 1/4+1/8)hepat的面粉可以产生 100 个面包。求出每个面包消耗的面粉数量pefsu,用 hepat 的埃及分数来表示。
A.反映了埃及社会生产活动 B.侧重研究生活中的几何问题
C.深受阿拉伯科技文化影响 D.代表了古代数学的最高成就
3.(2025·黑龙江·一模)托勒密埃及在对传统法老埃及的官僚体系进行了批判性继承的同时,借鉴希腊经验,引入包税制,将征税权(尤其是货币税)完全承包出去。这反映了托勒密埃及( )
A.中央与地方关系松弛 B.税收制度制约帝国发展
C.政治制度的融合发展 D.有效解决社会各种矛盾
4.(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屋大维下令,元老院无权任命行省总督,但保留铸币权和一定审判权。同时,他从元老院挑选亲信、法律专家和15名抽签选中的元老(每6个月轮换一次)组成“顾问团”,辅助决策。此举( )
A.提高了行省的政治自主性 B.废止了元老院的政治权力
C.扩大了罗马帝国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政治体制转型
5.(2025·辽宁·一模)古罗马作家普林尼撰写的《自然史》在涉及遥远民族时,吸取了古典作家对他们身材长相和生活方式的怪异描述,尽可能地展现出与罗马人不同的画面。这些异族人“看起来不像西方欧洲人或拥有欧洲人的文化规范”,这样记述意在( )
A.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增强自身作品的生动性
C.体现文化发展的传承性 D.突出欧洲文明的优越性
6.(2025·河北邯郸·三模)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苏萨宫廷规模宏大,宫廷中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造型借鉴了巴比伦的建筑风格,建筑内部的圆柱和柱廊布局仿制埃及,圆柱上的凹槽则属于希腊风格,琉璃砖等装饰元素源自美索不达米亚。苏萨宫廷的设计风格说明( )
A.区域战争促进文明交流融合 B.波斯帝国宫殿建筑缺乏创新
C.古巴比伦王国的遗产被继承 D.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得到同化
7.(2025·黑龙江·二模)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在《通史》中指出: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如果一个人仅着眼于执政,那么此政治制度似乎完全是皇室的、君主的;如果仅着眼于元老院,似乎又是贵族到民众的权力时,又显得是一个民主体制。他意在说明罗马共和国( )
A.具有一定机制保障 B.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倾轧
C.民主因素日益削弱 D.对外战争决定权力运行
预测二 中古欧洲
8.(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11世纪前后,西欧的封建领主们倾向于直接经营自营地,且更大程度地使用奴役劳动。12世纪后期,领主自营地出租成为一时潮流。此外,他们还采取出租宅地、建立市场、出租摊位等方式,从市民生产活动中收取相关租金和税费。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经济规律作用于领主权力 B.领主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市民成为领主的主要税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一定影响
9.(2025·辽宁葫芦岛·一模)“它将不同民族文化适用的部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满足新的需求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使拜占庭文化得以在欧洲和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普遍的衰败形势中迅速摆脱危机,并获得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一论述体现出拜占庭( )
A.文化的开放性 B.推动西欧思想解放运动
C.地理位置优越 D.文化交流适应统治需求
10.(2025·黑龙江吉林·一模)中世纪西欧农村居民小时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那里,长大以后从乡下神父那里,得知天堂、地狱、耶稣救世人等说法。神父也大都告诫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不许贪恋别人财物等十诫内容,要他们逆来顺受,忍受一切。这反映了( )
A.基督教会禁锢农民思想 B.庄园农民生活水深火热
C.西欧封建经济稳定发展 D.宗教发挥伦理教化作用
11.(2025·全国·二模)学界一般认为1189年获得市长头衔的亨利·菲茨-艾尔温为伦敦乃至整个英格兰第一位市长。从词源学角度看,英文“市长”(mayor)一词直接借自法语(古法语形式为maire),并且现在已知最早的市长出现在1136年的法国城市苏瓦松。上述材料( )
A.说明英国市长制直接源自法国 B.能够佐证王权逐渐强化的趋势
C.可用来研究中古西欧城市变迁 D.体现出了英法文化的一脉相承
12.(2025·山东日照·一模)11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国的过程中,诺曼公爵威廉将旧贵族的土地合并为若干大地产分配给大贵族,这些大贵族的领地虽然庞大,却分散于各地而不相连,从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错的地产占有格局。威廉此举( )
A.实现了对各地的垂直管理
B.扩大了统治的封建基础
C.有利于强化对贵族的控制
D.促进了土地商品化进程
13.(2025·全国·模拟预测)12世纪初,由于人口过剩,尼德兰各地的人们通过排干沼泽洼地、建筑堤防等方式获取新的土地。这里的封建领主把新土地交给去那里安家落户的“客籍民”,他们只需向领主缴纳地租,且拥有自由的身份。这表明( )
A.封建领主加强对农民的剥削 B.尼德兰农业技术取得了进步
C.人口压力推动农业经济繁荣 D.传统封建生产关系受到冲击
14.(2025·全国·模拟预测)1337年英国颁布服饰禁奢法令,采取了区别对待和等级管理的做法,将王室和贵族(偶有例外)与其他人区别开来,限制对象主要是乡绅和中产阶级,强制他们按照等级和职业着装。禁奢令的颁布( )
A.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C.制止了社会攀比风气 D.表明传统社会受到冲击
预测三 中古亚洲
15.(2025·湖南·一模)阿拉伯帝国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建立规模宏大的天文台,制造和配备各种精密的天文仪器,还招聘和集中一批各部族及外国有名的天文、历算学家进行长期的天文观察,对天体运行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天文学成就卓著 B.国家重视推动科学发展
C.注重学习和创新 D.文化发展具有多民族性
16.(2025·陕西榆林·三模)大化改新后,日本参照中国官制建立了位阶制,根据“官位相当”的原则,按照位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类官职,地方国司、郡司等官员必须严格按照位阶制履行职责。这一制度( )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强化了专制皇权 D.实现了社会转型
17.(2025·山东·模拟预测)14世纪以来,奥斯曼苏丹将土地肥沃,并带有葡萄园、果树、磨坊的庄园分封给骑兵,并要求骑兵认真经营。到15世纪,军人纷纷将庄园出租以获取租金。16世纪前期,奥斯曼政府默许了上述做法。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奥斯曼帝国( )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结构 B.苏丹专制体制趋于衰弱
C.租佃制利于帝国的扩张 D.封建生产关系逐步解体
18.(2025·浙江温州·二模)下图圆圈处标示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下列帝国,定都于此的有( )
①阿拉伯帝国 ②拜占庭帝国 ③西罗马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2025·河北·模拟预测)1633年,德川幕府“锁国令”规定,禁止与西方贸易;不许日本人出国;已在外者不许返回,违者处死。1639年再颁“锁国令”,除中国和荷兰外,禁止同其他国家贸易。德川幕府奉行锁国政策有两个多世纪。日本的锁国政策( )
A.意在维护日本的幕府统治 B.有利于专心学习中国文化
C.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抵御 D.催生出独特的武士道精神
20.(2025·广东·一模)8—10世纪,巴格达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被归于柏拉图名下的著作,比如关于魔法的《牝牛之书》和关于炼金术的《四部曲之书》。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B.文化的传播融合过程存在复杂性
C.阿拉伯文明强调文化的自主性 D.地理区位决定对异域文化的态度
21.(2025·贵州贵阳·一模)据史料记载,新罗提倡儒学,682年设国学,688年实行科举,以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过去主要按门第和武功录用官吏的办法。并且设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在要地设置五个小京,有军队驻防。这些举措( )
A.强化了新罗的基层治理体系 B.使儒学成为新罗的官方哲学
C.反映新罗对唐朝的政治认同 D.加强了国家治理的政治职能
22.(2025·贵州安顺·二模)公元743年,日本天皇下诏:“垦田依养老七年(723年)格,限满之后,依例收授。由是农夫怠倦,开地复荒。自今以后,(垦田)任为私财,无论三世一身,咸悉永年莫取。”这一调整旨在( )
A.推动私有土地发展 B.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C.发展农业改善民生 D.增加税收巩固统治
23.(2025·吉林长春·二模)8世纪,造纸术从中国传入阿拉伯。阿拉伯帝国境内的造纸厂纷纷建立,仅巴格达就有30多座图书馆和百余家书店;私人藏书量也十分巨大。造纸术推动了阿拉伯( )
A.科学文化的繁荣 B.与中国的友好交往
C.大众教育的普及 D.融合世界各地文化
24.(2025·陕西商洛·二模)波斯人的航海传统及丰富经验为阿拉伯人所继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众多波斯水手被阿拉伯商船雇用。直至10世纪,波斯人仍然肩负着阿拉伯的航海贸易重任。而阿拉伯人的远洋贸易船选用的优质木材主要来自印度马拉巴尔出产的柚木,马尔代夫和拉克代夫岛出产的椰子树。据此可知,当时阿拉伯人( )
A.主要依赖外部力量开展航海活动 B.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发展航海贸易
C.海外贸易范围局限于印度洋地区 D.航海贸易发展受木材资源的制约
25.(2025·山西临汾·一模)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即“百年翻译运动”。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从事数学、哲学等一系列专业研究,并从希腊文、波斯文和叙利亚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一运动( )
A.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 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C.消除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矛盾 D.推动阿拉伯文成为“世界语言”
26.(2025·安徽合肥·一模)988年,阿拉伯的一本书中专门为调味料列出了参考书目。13世纪,一位巴格达人写出了164篇菜谱,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炖肉,还有甜品的制作等。这表明( )
A.阿拉伯地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交流
C.大量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亚洲
D.商业贸易推动了饮食文化发展
预测四 古代非洲与美洲
27.(2025·江苏·模拟预测)玛雅人修建了许多主要用于祭祀和天文观测的金字塔,建造了数百座城市,这些城市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说明早期玛雅文明( )
A.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埃及文明 B.根植于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C.彰显了统一帝国的组织能力 D.未产生统治阶级与平民之分
28.(2025·浙江温州·二模)某一古代文明建造了众多金字塔庙宇,在天文历法领域成就突出,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这一古代文明位于( )
A.尼罗河流域 B.尤卡坦半岛 C.安第斯山脉 D.两河流域
29.(2025·广东·模拟预测)修建于14、15世纪的印加古道,以库斯科为中心,南达智利,东达亚马孙河丛林区,西达秘鲁西北,北达厄瓜多尔。历史学家说,印加人的道路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牢固程度上都超过了著名的罗马大道。据此可知,印加古道( )
A.见证了美洲与欧洲的交流 B.成为帝国巩固统治的利器
C.沟通了美洲的多个文明区 D.凸显出印加建筑水平高超
30.(2025·吉林长春·二模)印加人自称为“太阳的子孙”。印加王自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权威。下图是印加帝国创始人、印加王曼科·卡帕克的画像。这可用于研究,印加( )
A.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B.国家的政权统治方式
C.独立发展的文明特征 D.农业立国的经济格局
31.(2025·湖北·二模)早在公元前1000年,北非和西非已经有贸易往来。西非历来以输出黄金著称,但不产盐,所以经撒哈拉商道输往西非的物品主要以食盐为主,还有贝壳、织物及珠子等装饰品。公元1世纪,罗马人将骆驼引进到的黎波里,用于撒哈拉商道的贸易,使贸易迅速扩大。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非洲贸易的发展( )
A.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 B.推动了运输动力的革新
C.助推了经济要素的优化 D.得益于稳定的政治环境
32.(2025·贵州贵阳·一模)复活盘是世界古代著名的容器,盘上绘有象形文字,每个字都用方格或环形花纹圈了起来,里面的图案或像人,或像鸟兽,或是一些圈圈点点;削发的玉米神从龟背中升起,神的旁边有两个人被认为是玉米神的儿子,一个正在协助玉米神,另一个正向玉米神致敬。这一容器可用于研究( )
A.古代埃及文明文字的发展 B.玛雅文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C.阿兹特克发达的农业生产 D.古代美洲借鉴亚洲农耕技术
33.(2025·福建龙岩·一模)下表呈现的是班图人大迁徙的大致概况。据此推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北起刚果(金)北部和喀麦隆南部,南到纳米比亚北部,西抵大西洋,东到大湖地区。
南线 经过鲁伍马河至赞比西河地区、赞比西河至林波波河之间地区,最后进入今天南非。
东线 迁到沿海地区的一部分班图人,与阿拉伯人联姻,形成了混血居民——斯瓦希里人。
A.促进了伊斯兰教在非广泛传播 B.破坏了迁徙地区的产业结构
C.推动了古代非洲文明多样发展 D.加速了亚欧非地区融合进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