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动能 动能定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3动能 动能定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25 17:1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的知识复习基础上展开对《动能 动能定理》这节课的教学。考虑到是新授课的学习,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含义,并通过一定量的问题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动能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科学思维:
利用微元法处理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
科学探究:
理解做功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
科学态度与责任:
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感受利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生活中与动能有关的视频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结合课本从动力学的观点去推导四种情景中合外力所做得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推导其中的一个情景中合外力所做得功。完了以后,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表述自己的结论。然后通过课本例题的解答,让学生讨论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运用课件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相互性,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是通过简单的练习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内容。以分析做功为线索,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并且通过巩固练习和思考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清楚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
五、学习资源和器材准备
维格电教设备。
六、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点评
一、新课引入及动能(播放生活中相关视频)
学生讨论并回答:板书:1、动能定义及公式2、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动能也没有负值。二、动能定理的推导(以课本例题为例)动能定理的几点说明:动能定理公式中的左边是合力做的功,右边是动能的变化。动能变化一定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合力做功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力做功的总和,而不是某一个力做的功。 从生活中引出概念从动力学的观点去推导引入动能的表达式注意要和前面功的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分析
三、动能定理应用之一:解题方法总结(学生做学案题目)
展示几个学生的答案,最后教师展示规范解题步骤,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教师总结:板书: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分清运动过程,选定运动阶段;分清研究对象受力情况,研究各力做功,确定合力做的功;分析选定阶段的初、末动能,确定动能增量;运用动能定理求解 让学生在彼此的解题步骤中相互讨论,会发现不同,老师对规范步骤的展示可以有的放矢
四、动能定理应用之二:牛刀小试(学生做学案题目)通过该题的练习、展示,教师确定学生按照解题步骤解决动能定理的问题时还存在哪些障碍,针对性指出、纠正错误之处。 通过巡回,可以针对学生的解答是否规范作出个别指导。并以到黑板上展示的同学的解题步骤,加以规范。
五、动能定理应用之三:巩固练习,锁定方法(学生做当堂检测题目) 通过该题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确定正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最终确定根深蒂固的方法使用,真正掌握。 让学生相互的检查和评价。
板书:小结:1、动能定义; 2、动能定理内容和公式; 3、动能和动能定理几点说明;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
《动能 动能定理》课堂反思
物理组
该节课上过之后,通过其他教师的点评和自己对课堂过程的深刻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学生做题时间把握、控制不好,每个题目几乎都比原定时间超出很多。考虑到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这部分知识情况了解不够具体,所选练习难度有点难度,学生思考量较大,用去时间较多,以后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题。
提问问题设计语言不巧妙,意图不明确,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提问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这与自己备课时没有认真思考提问语言,想着直来直去的提问或者直接提问学生最明白,而实际上是恰恰相反,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最好能做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或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这样应该会好点。
教态不自然,和学生的亲和力不够,表情不丰富,课堂气氛显得有些生硬、呆板。这主要应该是课前准备时对授课过程环节把握不够,总怕讲不完预定任务,只顾着赶时间,显得像背台词一样,不能随机应变,不灵活。
语言不优美,问题之间的转折、连接过渡不自然,使学生觉跳跃性太大、太突然,语言组织不太合理。备课时对细节没注意反复酝酿,想着这些题训练的是同一个知识点,因此不需要什么过渡语言,直截了当就行,自己觉得没什么,而到学生那儿听起来觉得太突然了,没过渡过程。
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评价不太注意方式,没能给出鼓励性的语言,或者说评价太随意,评价语言没没什么价值,过于简单。有时候备课设计问题时没有提前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各种可能答案,总认为学生站起来直接回答的就是教师事先想要的标准答案,一旦当学生突然回答的是自己意料之外的答案时,便会一时不知该如何来评价学生这个答案,给出什么烟的评价才合适,并且有时候会觉得学生回答的答案没什么价值,置之不理或者没给出人和评价,打消了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堂容量有点小,分析问题不透彻,知识点训练力度不够、强度不够,应反复训练,加大训练容量。还是在备课选题时难度把握把好,或者是怕时间控制不好而没敢加大练习数量,如果说能够合理选题,讲题时做到详略得当,完全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并且能够轻松按预定教学计划完成任务。
以上是我个人对自己这节课的几点个人认识,我想如果再上此类的课题我会吸取这些反思来提醒自己的,作出改进。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