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5年春学期八年级下册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5年春学期八年级下册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5 17:2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25年春学期八年级下册期中历史试卷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
A.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B.讨论土地改革 C.和平解放西藏 D.决定抗美援朝
2、下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地位
B.中国大陆已经获得全部解放
C.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毁
D.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某记者在一则报道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这指的是(   )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开国大典的举行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海南岛的解放
4、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5、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把地主所有土地分给农民 D.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新中国采取的行动是( )
A.改造社会主义工商业 B.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C.在西部新建工业体系 D.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8、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抗美援朝——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B.土地改革——建立土地公有制
C.三大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西藏和平解放——祖国统一
9、如图所示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10、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数据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1952年和1956年中国经济成分比重统计图
A.私有经济完全消失殆尽 B.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
C.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1、“……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上述认识来自(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六大
12、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许多标语,例如“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等,这些标语能够充分说明当时(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C.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D.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1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下列人物不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小平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下列与之最符合的是(   )
A.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C.伟大转折 D.当家作主
1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6、据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回忆,小岗村于1979年秋天获得丰收,当年油料作物总产量35200斤,卖给国家24933斤,而小岗村实际油料任务是300斤,一下子就完成了百十年的任务。这一情景的出现是由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行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人民公社的完全建成
17、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中央决定建立(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实行三大改造
C.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经济特区
18、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生产总值60亿元,2019年提高至1.27万亿元。以上变化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 B.中国经济大幅增长
C.对外开放的推进 D.上海地理位置优越
19、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下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C.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20、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   )
A.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C.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D.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
二、列举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1、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关的内容。
(1)新中国的国歌—— 。
(2)新中国的国旗—— 。
(3)新中国的纪年方法—— 。
(4)请列举出两位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
三、综合题(22题13分,23题19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
材料二:到了中午,广场上人山人海,形成了欢乐的海洋……下午3时,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在鸦雀无声中,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谷宗藩
材料三: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面对严重威胁,毛泽东、中共中央以巨大的胆识和气魄,作出重大决策——抗美援朝。
(1)材料一中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什么文件?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回忆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人指出材料二中关于毛主席讲的那句话记述有误,如需进一步验证这一材料的可靠程度,应当寻找什么类型的材料?(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3分)
(4)请结合上述材料,拟一个主题。(2分)
23、农村、农业、农民合称为“三农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实行了一系列运动或政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梦想实现】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1)材料一中帮助农民实现梦想的是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基本完成对我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4分)
【由分到合】材料二 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2)依据材料二指出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的原因?指出1953年国家在农业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4分)
【新的创举】材料三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立下了一份“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情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了支持。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三中得出的,请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2分)
A.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导致小岗人经济状况出现亏损。 ( )
(4)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的措施是什么?对“三农问题”有何影响?(5分)
(5)综上所述,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人教版2025年春学期八年级下册期中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1——5、AACAC
6——10、BCADD
11——15、AADCA
16——20、CACBA
21、
(1)《义勇军进行曲》
(2)五星红旗
(3)公元纪年
(4)黄继光、邱少云
22、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2)开国大典;第一手史料
(3)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4)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23、
(1)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出现贫富分化;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引导农民参加农村生产合作社
(3)A.√ B.×
(4)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提高。
(5)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本国国情;国家政策符合农民利益,就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学校: 考号: 姓名: 班级:
※※※※※※※※※※※密※※※※※※※※※※※※※※※※※封※※※※※※※※※※※※※※※※※※※※※※ 线※※※※※※※※※※※※※
学校: 考号: 姓名: 班级:
※※※※※※※※※※※密※※※※※※※※※※※※※※※※※封※※※※※※※※※※※※※※※※※※※※※※ 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