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 (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 (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5 18:08:08

文档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42025季年膏期肿考查
中华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中华诗词在文明交流
互鉴中的魅力源于情感共鸣、意象共情、韵律共振的三重特质。
高二语文试题
首先,情感共鸣打破文明壁垒。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
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独特视角展现秋日的蓬勃与朝气。泰戈尔在《飞
命题教师:
审题教师:
鸟集》中写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同样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度礼赞。尽管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印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在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积极精神的追求上高度契合。这种跨越时空的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情感共振,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们在中华诗词中能找到心灵契合点。其次,意象共情搭建理解之桥。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素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朝鲜诗人李齐贤,曾以高丽忠宣王侍臣的身份前往元朝。他模仿赵孟頫词中意象,创作了《巫山一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段云·潇湘八景》。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原本蕴含于中国诗词里的意象符号,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实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了创造性重生。这一实例充分展现出中华诗词的意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延展性,能够跨越地域
与文化界限,激发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的创作灵感,实现意象在新文化语境中的传承与创新。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韵律共振铸就美学交融。白居易诗歌韵律精妙,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赠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私语”,凭借精准的拟声词与整齐的句式,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平安时代,其诗传入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掀起热潮。《源氏物语》的创作深受其影响,不少场景的情感渲染与氛围营
材料一:
造借鉴了白诗韵律与意境。白居易诗歌跨越国界融入日本文学,实现了两国文学在美学上的交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同样悠久辉煌的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又
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得以交融碰撞,成为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生动注脚。
以诗词最为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挥,而是历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华诗词从古代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家和诗人学习借鉴。
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可以进一步拓宽中华诗词的传播路径。一方面,精准翻译是让中华诗词走
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学的道德评判尺度。诗人们将修身立
向世界的基础。诗词中凝练的意象、深厚的文化内涵,都需通过精准的翻译,才能被世界了解。如
德视为内在的自觉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蝉娟”意译为“moonl ight”,既保留中国文化中月亮象征思
情怀的集中写照。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念、团圆的独特意象,又能让外国读者领会其中的美好祝愿,让中华诗词精髓在文字转换间得以留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陆游在临终之时,仍旧不忘毕生的恢复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
存,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领略中华诗词之美。另一方面,创新传播形式是让中华诗词广泛触达全球
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最后的遗言。辛弃疾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文天
受众的关键。如《经典咏流传》把诗词与音乐融合,改编成现代歌曲在国际视频平台播放,借音乐
的感染力吸引全球观众。此外,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能让中华诗词融入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如在海
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热爱国家、
外社交平台发起诗词话题讨论,邀请全球网友分享对诗词的理解感悟,引发热烈互动。这不仅激发
孝敬父母、关爱亲朋…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成为历代诗词反复咏叹的主题。学习这样的作品,
人们对中华诗词的兴趣,在交流碰撞中超越文明隔阀,更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无疑可以让我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
(节选自郡长军《发挥中华诗词在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价值》)
优秀古典诗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不仅能给人思想的启迪,更能给人艺术的享受。
例如,唐诗在用字、章法等层面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就用字而言,贾岛对“僧推月下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还是“僧敲月下门”反复斟的,留下了“推敲”的佳话,齐己也因郑谷改动了他诗句中的一字而称
A古典诗词常展现诗人高尚美好的品德。作者认为,学习这样的作品必然可以增强人的内在的
郑谷为“一字师”。章法层面可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精神力量。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句追忆过去,次句叙写现在,三句向往未来,四句所
B.唐诗在用字、章法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阅读唐诗,给人艺术的享受,让人的艺术品位
说又是未来的过去也即现在。优秀古典诗词所能给予人们的艺术体验是如此的细致入微,若能长期
变得高雅。
沉浸于其中,必然会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
C.中华诗词凭借情感共鸣、意象共情和韵律共振三重特质就能打破文明壁垒,跨越地域与文化
(节选自张巍《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界限,走向世界。
材料二:
D.精准翻译是中华诗词走向世界的基础,它能留存中华诗词的精髓,让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解中华诗词。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1.A B 项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原文中说:“优秀古典诗词……更能给人艺术的享受”“优
秀古典诗词……若能长期沉浸于其中,必然会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并非“唐诗”。C 项过
于绝对。情感共鸣、意象共情和韵律共振三重特质,不一定能绝对打破文明壁垒。D 项无中
生有。原文没有提到“能和中国人一样”,而且,原文认为是“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领略中
华诗词之美”并非“理解中华诗词”。
2.B B 项强加因果。原文认为“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
学的道德评判尺度”“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二者无因果关系。
3.D D 项“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兰蕙”是香草,代表着诗人高雅、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情操。A、B、C 三项人品与诗品关系不明显。
4.①增强文章说服力。两则材料广泛引用诗词作品来论证观点,为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支持。
②使文章更易理解。两则材料引用的诗词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③增强文章语言美感。两则材料旁征博引,使论证语言较为典雅。(任答两点给满分。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古诗词可以增强内在精神力量:“诗品出于人品”,古诗词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对个人品德修养有积极影响。②古诗词可以培养高雅艺术品位:古诗词在艺术上的成就,给
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培养高雅的艺术品位。③古诗词可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古诗词
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促进了国际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
酌情给分)
6.D D 项中“同鲁迅笔下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本质相同”错误。
7.B B 项中“超脱乐观的形象”错误。
8.①文中老头子、王九等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小人物,对姓名的模糊化处理,符合其“小人物”
的形象;②文中人物共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对姓名的模糊化处理,有助于凸显其
群体性,深化主题。(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生存的艰辛。老人含着内心的隐痛,堆起一脸的微笑,进行着欢快的表演,只为博得看
客的一笑,投下几个铜子,维持啃窝窝头的生活,这体现了生存的艰辛。②生命的无常。儿
子王九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文中并没有交代打架的缘由和始末,只写在一次相拼中失
去了生命,这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可掌控。③人生的悲悯。老人用表演傀儡戏的方式,在
虚幻中让儿子死而复生,战胜赵四,这种无奈的延续儿子生命的方式既体现了生的悲凉,又
体现了生的温情,④芸芸众生架构的“生”的社会。故事中的大学生、巡警、闲人看客共同
扮演着生活,一起架构了“生”的社会。 (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DF 翻译为“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
然不会马上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使佛教兴盛起来呢?”
11.B B 项错误。“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的“胜”意思是“尽、完”,是副词。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胜”为动词,二者意思、用法不同。
12.C 原文中“必知陛下不惑于佛”,指皇帝不被佛法迷惑,而非不信。结合写作目的,以
及“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的句子,可见“必知陛下不惑于佛”只是韩愈为皇
帝开脱昏君罪名的托词,目的是让皇帝更乐于接受劝说。
13.(1)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昧的诚心,应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够幸运地
蒙受您的恩典,得以终其余年。 (“矜愍”“听”“庶”各 1 分,句意 1 分)
(2)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顺应百姓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
异的景象(情景)罢了。(“直”“徇”“观”各 1 分,句意 1 分)
14.相同:都敬重帝王,想顺“君王心理”而为。两篇文章都是臣劝君主,都展示了对帝王
的尊敬。如李密反复称臣,表明忠君。韩愈知道皇帝不想被世人认为“惑于佛”,替皇帝找
了祈福的理由。不同:①《陈情表》重在以情动人,以弱者姿态唤起帝王同情;《论佛骨表》
擅长说理,摆事实、讲道理,如通过列举帝王佞佛短命亡国,直指迎佛骨危害。②语言策略
上,《陈情表》语气谦卑恳切,以期打动帝王。如多次称臣,避免惹怒君王;《论佛骨表》
整体上言辞激烈犀利,希望警醒帝王。如直指皇帝迎佛骨“伤风败俗”等。(1 点 2 分,3
点 5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材料二参考译文:
臣上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在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
没有。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
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虔诚,建
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
做佛僧,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
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收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
您的神圣、英明。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
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会马上实现,
怎么可以放纵使佛教兴盛起来呢?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
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陛
下一定不是被佛法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场面来敬奉,只是希望求得幸福吉祥。不过是由于
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顺应百姓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罢了。哪
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
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于是他们就会焚香顶礼,
双手合十,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老少
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孔子说:“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
陛下亲临观看它,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史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感到羞耻。
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
迷惑。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
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我不胜感激恳
切之至,谨奉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
15.C C 项“意思及营造的意境都不相同”错误
16.
①倦游思乡。“倦投林樾当诛茅”中“倦”字尽显漂泊倦意,“客床归梦”直白表达思乡情切,
长期羁旅使词人身心俱疲,对故乡思念深切。
②喜爱自然。“溪上晚来杨柳,月露洗烟梢”描绘溪边夜晚的宁静美好;“霜后渚,水分槽,
尚平桥”勾勒开阔远景,足见词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捕捉与由衷喜爱,有幽居自然之向往。
③超脱豁达。“何必江南,门接云涛”体现词人不拘泥于江南故乡,有开阔心境与对理想生
活的独特思索,展现超脱豁达之态。
17.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3)示例一:渐黄昏,清角吹寒;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示例三:角声
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示例四: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8.“眼花潦乱”改为“眼花缭乱 ”“渲泄”改为“宣泄”
19.跌宕起伏;深思熟虑
20.②加上“使得”或者改成“弹幕变得极为相似”;⑥“就是”改成“而是”
21.弹幕评论内容五花八门;但其与传统文艺批评不同;它拥有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
22.弹幕是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闪过的即时性、交互性的评论。
(补充细则:正确写出下定义格式,“弹幕是……的评论”得 1 分;“在观看视频时发到屏
幕上闪过的”得 1 分,即时性 1 分、交互性 1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