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评语文试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评语文试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5 18:47:19

文档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评语文试题卷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20分)
1.(2025·湖州模拟)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打开他的这本诗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短诗《告诫书》:
你已靠近中国边境
请不要越过——围栏、界碑
吴振
这是一位中国戍边人的严正jǐng   告。诗人把自己的名字与围栏、界碑这些边境线上的事物并列一起,构成一种不同寻常的组合,意在指出,他的血肉之qū   与围栏、界碑凝聚在一起,构成坚不可 cuī   的钢铁长城!精短的诗句,铿锵有力,一字千钧,成为这部诗集的精神聚焦与压卷之作。
(摘自吴思敬《诗意呈现戍边人的精神世界——评诗集<边境书>》,《光明日报》2025年3月12日)
【答案】警;躯;摧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结合语境和词语含义进行判断。 第 1 空:“jǐng 告” 一词,结合语境中戍边人对越过边境行为的严肃提醒,应写作 “警告”,“警” 有告诫、使注意之意,与后文 “请不要越过 —— 围栏、界碑” 的严肃语境相符。第 2 空:“血肉之 qū”,“躯” 指身体,“血肉之躯” 是常用表达,指人的躯体,在这里表示戍边人的身体与围栏、界碑共同守护边境 ,所以写作 “躯”。第 3 空:“坚不可 cuī”,“摧” 有破坏、毁坏之意,“坚不可摧” 形容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契合语境中边境防线牢固的描述,因此写作 “摧”。
故答案为:警;躯;摧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025·湖州模拟)完成关于“边”的探究任务。
2.用部首检字法查“成”字的读音,选择最有可能查到的一项,并写出你的理由。
A. 查“一”部
B.查“厂”部
C.査“戈”部
3.古诗文名句填空。
诗句 情境描述 作者和出处
戍鼓断人行,   。 边塞秋天图,点明月夜思亲的背景。 杜甫《月夜忆舍弟》
   ,   。 清晨送别戍边人时看到的奇丽雪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潜意识的层面,写出“为国成轮台”的矢志不渝。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梦回吹角连营。 夜深人静,思潮汹涌,富有催人勇往直前的力量。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表格中的四首诗,诗人或借“戍边”抒情,或正在戍边建功,或渴望戍边报国。这种家国情怀,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着最集中的概括,就是“   ,   。”
【答案】2.C理由:边,成守边疆之意,和兵器有关,所以选“戈”部。
3.边秋一雁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部首检字法及汉字意义理解。“边” 字本义与戍守边疆相关,边疆戍守常涉及兵器,“戈” 是古代常用兵器,“边” 字与 “戈” 在意义上紧密关联,所以用部首检字法查 “边” 字读音,最有可能查 “戈” 部。
故答案为:C理由:边,成守边疆之意,和兵器有关,所以选“戈”部。
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需根据情境描述、作者出处准确填写。“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描绘边塞秋夜景象,奠定思亲氛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展现清晨送别时的奇异雪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体现诗人渴望报国的潜意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刻画诗人深夜的壮志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则高度概括家国情怀。
故答案为:边秋一雁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25·湖州模拟)完成关于“边塞诗”的探究任务。
4.上表中的四首诗歌不全是边塞诗。请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为样例,简要归纳判断古代边塞诗的主要依据。
5.下面是向DeepSeek提问吴振的“新时代边塞诗”
后得到的回答。某同学在阅读《边境书》后,觉得还有其他“转向”。现请你综合对《告诫书》和右边诗歌的理解,再补写一句。
那些皱裂的石缝里 足够藏起一个历尽沧桑的影子 我中年将至的骨骼 在向一个国家的界碑弯腰时 嘎嘎作响 (节选自《中国第105号界桩前记》)
吴振的创作启示我们,当代边塞诗正在经历如下转向:从英雄主义转向平民视角,从功业追求转向精神内省,   。
【答案】4.具有边塞诗的典型意象;以边疆战事或边生活为题材;表现战场壮烈或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将士们的军旅豪情、报国之志或久居边关的乡愁。
5.从军事征伐转向和平守护;从价值体认走向默默奉献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建功立业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古代边塞诗的判断依据归纳。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诗中有 “胡天”“北风”“白草” 等边塞典型意象,描写了塞外雪景和边地生活,如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体现塞外生活艰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等展现塞外奇异风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等体现边地特色,同时诗歌也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以及将士们在边塞的生活状态,综合这些方面可归纳出判断边塞诗的依据。
故答案为:具有边塞诗的典型意象;以边疆战事或边生活为题材;表现战场壮烈或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将士们的军旅豪情、报国之志或久居边关的乡愁。
5.本题考查对当代边塞诗转向的理解与补充。结合《告诫书》中 “你已靠近中国边境,请不要越过 —— 围栏、界碑” 和《中国第 105 号界桩前记》中 “我中年将至的骨骼,在向一个国家的界碑弯腰时,嘎嘎作响” 等内容,可看出当代边塞诗不再着重描写军事征伐,而是强调对边境的和平守护;诗人也不是追求功业价值的外在体认,而是更倾向于默默奉献的精神,所以可补充 “从军事征伐转向和平守护;从价值体认走向默默奉献”。
故答案为:从军事征伐转向和平守护;从价值体认走向默默奉献。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任务。(16分)
(2025·湖州模拟)阅读。
扁豆
孙犁
①北方农村,中产以下人家,多以高粱秸秆,编为篱笆,围护宅院。篱笆下则种扁豆,到秋季开花结豆,罩在篱笆顶上,别有一番风情.
②扁豆分白紫两种,花色亦然,相间种植,花分两色,豆各有形,引来蜂蝶,飞鸣其间,又添景色不少。
③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
④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
⑤吃饭是一种习性,年幼时好吃什么,到老年还是好吃什么。现在农贸市场,也有扁豆上市。
⑥每逢吃扁豆,我就给家人讲下面一个故事:
⑦一九三九年秋季,我在阜平县打游击,住在神仙山顶上,这座山很高很陡,全是黑色岩石,几乎没有人行路,只有牧羊人能上去。
⑧山顶的背面,却有一户人家。他家依山盖成,门前有一小片土地,种了烟草和扁豆。⑨他种的扁豆,长得肥大出奇,我过去没有见过,后来也没有见过。
⑩扁豆耐寒,越冷越长得多,扁豆有一种膻味,用羊油炒,加红辣椒,最是好吃.我在他家吃到的,正是这样做的扁豆。
他的家,其实就是他一个人,他已经四十开外,还是独身.身材高大,皮肤的颜色,和他身边的岩石,一般无二。
他也是一个游击队员。
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经烧热的小炕上,吃他做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
灶上还烤好了一片绿色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们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的山风。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三日清晨
(选自《孙犁文集》)
6.【辨“小”“大”】孙犁主张散文最好“多写人不经心的小事,避去人所共知的大事”。上文写了哪些“小事”,避写了什么“大事”?
7.【析“细”“腻”】孙犁主张散文写作应“细而不腻”。请以你对《扁豆》中某一段的理解为例,推断“腻”字的意思。
8.【品“余味”】孙犁说,“散文如果描写过细,表露无余,虽便于读者领会,能畅作者之欲言,但一览之后,没有回味的余地,这在任何艺术,都不是善法。”结合这句话,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你探究并分点写出《扁豆》一文的“余味”。
②下面散文中的事件描写很细,你认为有没有“余味”?选择一项并表达你的看法。
A.朱自清《背影》——父亲给“我”买橘子
B.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答案】6.写的小事:种扁豆:吃扁豆:和一个游击队员同住:和游击队员吸烟闲聊等。避写的大事:抗日战争(打游击)。
7.示例1:比如第②段,写扁豆的花色、豆形,以及扁豆和飞鸣的蜂蝶相映成趣的情状,语言清爽、洁净。"腻”刚好相反,因此我推断“腻”是油腻的意思,像吃了很油腻的菜的感觉。
示例2:腻,腻烦,让人厌烦,让人不想读的意思,而本文却给我相反的感觉。比如第@段,写到扁豆的生长特性、扁豆的另一种吃法,和这种吃法的所在地,虽三言两语,却内容丰富,想象空间很大,吸引人。
示例3:比如第①段,写“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后,文章然而止,再无一点多余的涂抹。扁豆、烟叶、山风和烟叶,都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让人怀想。反过来推断,“腻”是因为多余而让人腻烦、厌烦的意思。
8.①艰苦岁月里依然热爱生活,传递生活的温馨;抗日的硝烟里,游击队员岩石坚定的意志;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
②选A。有余味。判断散文是否有“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不是主要依据,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回味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还要看是否留给读者持久影响或深刻感受。《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事件和“背影",虽然平凡,却已经成为父爱的象征和文化符号,给各年龄段的读者留下无限想和回味的空间。
选B。有余味。判断散文是否有“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不是主要依据,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回味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还要看是否留给读者持久影响或解读空间。阿长为少年鲁迅寻购《山海经》,将细致描写与人物特点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沉淀出对人性、阶级、文化的多重叩问,其情感厚度与思想深度共同构成了绵延的“余味”。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6.文章开篇描写北方农村篱笆下种扁豆的情景,这是 “种扁豆” 的小事;接着写作者自幼喜食扁豆及扁豆的吃法,此为 “吃扁豆”;然后讲述在阜平县打游击时,住在山顶与一位游击队员同住,这是 “和一个游击队员同住”;还描述了与游击队员一起吃饼子、炒扁豆,吸烟闲话的场景,即 “和游击队员吸烟闲聊”。而文章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打游击,却未对战争的激烈场面等大事进行描写,所以避写的大事是 “抗日战争(打游击)”。
故答案为:写的小事:种扁豆;吃扁豆;和一个游击队员同住;和游击队员吸烟闲聊等。避写的大事:抗日战争(打游击)。
7.第②段中对扁豆的花色、豆形描写简洁,“相间种植,花分两色,豆各有形,引来蜂蝶,飞鸣其间”,语言干净清爽,展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画面。与这种清爽相对的 “腻” 可推断为 “油腻” 的意思,就如同吃了很油腻的食物给人的感觉一样以第⑩段为例,“扁豆耐寒,越冷越长得多,扁豆有一种膻味,用羊油炒,加红辣椒,最是好吃。我在他家吃到的,正是这样做的扁豆”,简短的话语介绍了扁豆的生长特性、吃法以及所在地,虽篇幅不长,但信息丰富,充满想象空间,吸引读者。相反,“腻” 可理解为 “腻烦”,即让人厌烦不想读的意思。第 段 “灶上还烤好了一片绿色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们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的山风”,文章在此戛然而止,没有多余的描写,却蕴含着作者对那段时光的情感,含蓄而耐人寻味。由此可推断 “腻” 是因为多余的描写而让人腻烦、厌烦的意思。故答案为:示例 1:比如第②段,写扁豆的花色、豆形,以及扁豆和飞鸣的蜂蝶相映成趣的情状,语言清爽、洁净。" 腻” 刚好相反,因此我推断 “腻” 是油腻的意思,像吃了很油腻的菜的感觉。示例 2:腻,腻烦,让人厌烦,让人不想读的意思,而本文却给我相反的感觉。比如第⑩段,写到扁豆的生长特性、扁豆的另一种吃法,和这种吃法的所在地,虽三言两语,却内容丰富,想象空间很大,吸引人。示例 3:比如第 段,写 “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 后,文章戛然而止,再无一点多余的涂抹。扁豆、烟叶、山风和烟叶,都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让人怀想。反过来推断,“腻” 是因为多余而让人腻烦、厌烦的意思。
8.①:《扁豆》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山顶的游击队员种扁豆、做饭,这种生活场景体现了在艰苦岁月里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传递出生活的温馨;游击队员独自生活在山顶,且是游击队员,其坚定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中得以体现;作者与游击队员一起生活、吸烟闲话,展现了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坦诚相待的和谐关系,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构成了文章的 “余味”。②:选 A:《背影》中父亲买橘子这一事件描写细致,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 “背影”,看似平凡,却饱含着深沉的父爱。这一 “背影” 不仅是父爱的象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具有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空间,所以是有余味的。判断散文的 “余味” 关键在于是否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和持久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看描写是否细致。选 B:《阿长与 <山海经>》中阿长为 “我” 买《山海经》的事件描写细致,阿长的行为将她的善良、朴实以及对 “我” 的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一事件与阿长的人物特点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对人性、阶级、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其情感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共同构成了文章的 “余味”,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解读的空间。所以判断散文是否有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非关键,关键在于是否有回味的空间和持久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艰苦岁月里依然热爱生活,传递生活的温馨;抗日的硝烟里,游击队员岩石坚定的意志;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②选 A。有余味。判断散文是否有 “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不是主要依据,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回味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还要看是否留给读者持久影响或深刻感受。《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事件和 “背影 ",虽然平凡,却已经成为父爱的象征和文化符号,给各年龄段的读者留下无限想和回味的空间。选 B。有余味。判断散文是否有 “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不是主要依据,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回味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还要看是否留给读者持久影响或解读空间。阿长为少年鲁迅寻购《山海经》,将细致描写与人物特点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沉淀出对人性、阶级、文化的多重叩问,其情感厚度与思想深度共同构成了绵延的 “余味”。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任务。(14分)
(2025·湖州模拟)阅读
如何做个好读者
张辉
即使完全没读过《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大概也知道那个著名的开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或许只有细心的读者才会留心,紧接着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托尔斯泰到底写了什么。
那是一句异常简单朴素的话:“奥勃朗斯基家里全乱了。”一―但就全书故事逻辑来说,或许这才是《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实打实的开头,
正是以女主人公这位狼狈不堪的哥哥为引线,正是通过他家里所发生的一些变故,老托尔斯泰把我们带到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地带一―安娜因此从莫斯科来到彼得堡,并在火车站与渥伦斯基相遇......老托尔斯泰的例子告诉我们:优秀作品总是蕴涵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而我们所缺少的往往是罗丹意义上“发现的眼睛”。
只是,在快餐文化背景下,人们不仅放弃了砥砺精进做个好读者的愿望,而且犬儒式地否认了作者的“为文之用心”一―既然作者也是随便写写、姑妄言之,甚至“作者已死”,读者又有什么必要“嘉寐思服”“左右求之”呢?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阅读哲学还常常以陶潜的名言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来自我标榜,仿佛“不求甚解”不仅可以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而且更应该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似的,
殊不知,如此引证五柳先生,其实是对他的曲解。因为,持这种“潇洒”态度的人,恰恰忘记了那段话紧接下来的内容:“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
事实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好读书”之人,陶渊明非但不反对我们做一个细心的读者去努力理会作者之“意”,而且他还做了了不起的榜样,一旦真正对作品有所领悟,他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忘我、无我的境界.“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才是真正的靖节先生吧。
看来,“作者死了”之类说法,不过是“不求甚解”的勉强理由;要真正做个好读者,却还是有必要从陶渊明那里再次出发。
这样说,当然不是要把读书变成什么高高在上的事情,更不是要把好读者异化为亦步亦趋的“两脚书柜”。在我看来,中外有两位“读书种子”的意见,对我们培养好读者来说,最值得重视。
一位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她在《普通读者》一书的开篇,就引述约翰逊博士的话,主张尽管“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对诗歌荣誉会起作用,但我们更应该尊重的是“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常识”。
伍尔芙的关键词,是“常识”,对她而言,做一个好读者,首先是做一个遵循常识的读者。而所谓遵循常识,就是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尽可能不受已有的成见污损,也就是说,回到阅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关心细节、语言、情节、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方式......
这就好比读①____,②____。
与伍尔芙的上述观点可以相互映照的,是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论述。朱子说得更朴素、切要:“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透处.”在晦翁先生看来,做个合格而优秀的读书人――或我们所谓的“好读者”,其实也并没什么玄妙之处无非是该怎么读书就怎么去读,以期到达“成诵精熟”“玩味反覆”的程度罢了。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这个最低限度的要求,如今已是高不可攀的境界了,已很少有人愿意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理解作者的“为文之用心”了。承认终极意义和价值的存在,甚至已然需要勇气,真正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已真的是凤毛麟角。
朱子说:“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
或许,做个好读者,已不仅仅是关乎“读书法”的问题,而与我们的心性与灵魂的品质息息相关,的确不是小事。
(选自《如是我读》,商务印书馆;略有删节)
9.略读和浏览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策略。从下面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中选择一项,简要说明你是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把握上文主要内容的。
A.关注文章标题
B. 寻找关键语句
C.搜寻过渡句(词)
10.下面加点的成语含有作者的态度倾向。选择一项,写出你的理解。
A.但或许只有细心的读者才会留心,紧接着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托尔斯泰到底写了什么。
B.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阅读哲学还常常以陶潜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来自我标榜。
C.真正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已真的是凤毛麟角。
11.根据语境和你的阅读体验,在下面整本书中选择一项填入画波浪线句①处,然后在②处写一段符合文意的话。(不超过120字)
A.《水浒传》 B.《艾青诗选》 C. 《简·爱》
12.某同学读到上文画横线处时,不禁质疑:前面《扁豆》的三个学习任务(辨“小”“大”、析“细”“腻”、品“余味”)不正是在让我们“亦步亦趋”吗?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与《如何做个好读者》全文,做出回答。
【答案】9.选A。文章标题“如何做个好读者",揭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按这个话题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要细心阅读,努力理会作者之“意”:要遵循阅读常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要“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等。
选B。关键语句常常直指文章主要内容。那么,什么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回答标题的、表明作者观点的。按这个思路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要努力理会作者之“意":要遵循阅读常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要"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等。温州百优教育。
选C。过渡句(词)常常隐含着文章的起承转合,既揭示文章思路,也引出作者观点。“只是,在快餐文化背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几乎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有过渡句或过渡词。按这个思路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努力理会作者之“意",遵循阅读常识,“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作品等。
10.选A.“家喻户晓”,点明读者在关注那句“名言”的时候,却忽视了“奥勃朗斯基家里全乱了”这个实打实的开头,表明细心阅读,发现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为文之用心”的重要性。
选B,“啼笑皆非”这个成语本身就是作者的态度――对标榜“不求甚解”者又好气又好笑的态度,强调要从对“不求甚解”的曲解中走出来,做一个细心的读者,去努力理会作者之“意”。
选C。“凤毛麟角”含有对“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之少的惋惜和遗憾,作者是在呼吁读者真正做个“好读者”。
11.选A。关注《水浒传》本身所叙述的故事、链式结构、视角转换以及描写人物的各式方法,而不是将之简化为“官逼民反”“英雄传奇”就能最大限度地从常识出发、从作品本身出发,循着作者的方式,慢慢领悟作品的“真意”。
选B。除了遵循新诗阅读的基本常识,更要关注艾青的“常识”,比如对“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的情有独钟,比如擅长绘画而带给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读懂艾青,读懂艾对土地和光明的热爱。
选C。仅仅从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人格等方面去理解小说主题,是不够的。当把小说置于19世纪欧洲女性意识觉醒的背景下、置于自传体小说的立场上,我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更容易代入作者的真实情感体验。
12.示例1:是在让我们“亦步亦趋”,但是在我们对孙犁的创作主张和作品不很熟悉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亦步亦趋”。这三个学习任务就是“遵循常识”,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去理解作者的“为文之用心",教我们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优秀的作品。这“亦步亦趋”还为我们揭示了读懂一篇文章的策略和方法,给了我们“发现的眼睛”。当我们具备乐良好的阅读心性与品质,我们自然可以不再“亦步亦趋”。
示例2:不是让我们“亦步亦趋”,这三个学习任务本身并没有先后关系,一上手就读到“余味”,读到《扁豆》的诗意的描写、克制的抒情和革命同志间的真情,也不是不可以。我们从这三个学习任务里要学的,其实是查找助读资料,以更深刻地帮助我们读懂作者的“为文之用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阅读不是小事,也不仅仅关乎读书方法,而与我们的心性与灵魂的品质息息相关。
【知识点】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9.本题考查通过略读和浏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选 A:文章标题 “如何做个好读者” 直接点明论述核心。围绕此标题略读文章,能快速定位到文中关于做 “好读者” 的具体要点,如要领会作者的匠心安排,细心阅读体会作者之意,遵循阅读常识不带偏见阅读,达到 “成诵精熟”“玩味反覆” 等,从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选 B:关键语句通常能体现文章主旨。在本文中,与标题相关、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即为关键语句。通过寻找这些语句,如强调要理解作者 “为文之用心” 等内容,可快速获取文章关于如何做 “好读者” 的主要观点和内容。选 C:过渡句(词)能体现文章结构脉络和观点转换。文中各段落开头多有过渡句或词,顺着这些过渡信息阅读,可清晰梳理文章思路,进而找到做 “好读者” 需领会作者匠心、体会文意、遵循常识等主要内容。故答案为:选 A。文章标题 “如何做个好读者 ",揭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按这个话题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要细心阅读,努力理会作者之 “意”;要遵循阅读常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要 “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等。选 B。关键语句常常直指文章主要内容。那么,什么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回答标题的、表明作者观点的。按这个思路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要努力理会作者之 “意":要遵循阅读常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要 "成诵精熟"" 玩味反覆 ",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等。选 C。过渡句(词)常常隐含着文章的起承转合,既揭示文章思路,也引出作者观点。“只是,在快餐文化背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几乎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有过渡句或过渡词。按这个思路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努力理会作者之 “意",遵循阅读常识,“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作品等。
10.本题考查对成语所蕴含作者态度倾向的理解。选 A:“家喻户晓” 突出那句 “名言” 广为人知,而多数读者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重要内容,借此强调细心阅读、发现作者创作用心的重要性,体现作者对细心阅读的倡导。选 B:“啼笑皆非” 生动展现作者对那些以 “好读书,不求甚解” 自我标榜的阅读哲学的无奈与批判,意在纠正错误阅读观念,倡导做细心领会文意的读者。选 C:“凤毛麟角” 形容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极少,流露出作者对此现状的惋惜,呼吁读者认真阅读,成为真正的 “好读者”。故答案为:选 A.“家喻户晓”,点明读者在关注那句 “名言” 的时候,却忽视了 “奥勃朗斯基家里全乱了” 这个实打实的开头,表明细心阅读,发现作者 “匠心独运的安排”“为文之用心” 的重要性。选 B,“啼笑皆非” 这个成语本身就是作者的态度――对标榜 “不求甚解” 者又好气又好笑的态度,强调要从对 “不求甚解” 的曲解中走出来,做一个细心的读者,去努力理会作者之 “意”。选 C。“凤毛麟角” 含有对 “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 之少的惋惜和遗憾,作者是在呼吁读者真正做个 “好读者”。
1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和阅读体验补充内容。选 A:《水浒传》以众多英雄故事串联,其链式结构、视角转换及人物描写手法独特。阅读时关注这些作品本身特点,而非简单归结主题,才符合遵循常识、从作品出发领悟 “真意” 的阅读理念。选 B:阅读《艾青诗选》,除新诗阅读基本常识外,需关注艾青对 “土地”“太阳” 意象的偏爱及诗歌 “诗中有画” 的绘画特色,如此才能深入理解其对土地和光明的热爱。选 C:理解《简 爱》,仅从追求自由平等角度不够,将其置于 19 世纪欧洲女性意识觉醒背景和自传体立场,能更深刻体会作者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故答案为:选 A。关注《水浒传》本身所叙述的故事、链式结构、视角转换以及描写人物的各式方法,而不是将之简化为 “官逼民反”“英雄传奇” 就能最大限度地从常识出发、从作品本身出发,循着作者的方式,慢慢领悟作品的 “真意”。选 B。除了遵循新诗阅读的基本常识,更要关注艾青的 “常识”,比如对 “土地” 和 “太阳” 这两个意象的情有独钟,比如擅长绘画而带给诗歌的 “诗中有画” 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读懂艾青,读懂艾对土地和光明的热爱。选 C。仅仅从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人格等方面去理解小说主题,是不够的。当把小说置于 19 世纪欧洲女性意识觉醒的背景下、置于自传体小说的立场上,我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更容易代入作者的真实情感体验。
12.本题考查对阅读任务与 “亦步亦趋” 关系的理解。从学习初期看,在不熟悉孙犁创作主张和作品时,《扁豆》的三个学习任务能引导我们遵循阅读常识,逐步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属于 “亦步亦趋”。但这有助于掌握阅读策略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当具备良好阅读心性与品质后,便无需拘泥于此。三个学习任务无固定先后顺序,并非强制 “亦步亦趋”。其目的是教授借助助读资料理解作者用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阅读与心性、灵魂品质相关,并非简单的读书方法问题。故答案为:示例 1:是在让我们 “亦步亦趋”,但是在我们对孙犁的创作主张和作品不很熟悉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 “亦步亦趋”。这三个学习任务就是 “遵循常识”,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去理解作者的 “为文之用心 ",教我们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优秀的作品。这 “亦步亦趋” 还为我们揭示了读懂一篇文章的策略和方法,给了我们 “发现的眼睛”。当我们具备乐良好的阅读心性与品质,我们自然可以不再 “亦步亦趋”。示例 2:不是让我们 “亦步亦趋”,这三个学习任务本身并没有先后关系,一上手就读到 “余味”,读到《扁豆》的诗意的描写、克制的抒情和革命同志间的真情,也不是不可以。我们从这三个学习任务里要学的,其实是查找助读资料,以更深刻地帮助我们读懂作者的 “为文之用心” 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阅读不是小事,也不仅仅关乎读书方法,而与我们的心性与灵魂的品质息息相关。
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任务。(16分)
(2025·湖州模拟)阅读
苍翠楼记
〔元〕戴表元
宛陵①多名山,人以李太白所爱游,常常夸谈之。然而其州多平冈浅陆,城居者初未尝得山而玩焉。出郭西七里,至王敬叔②之居,则宛陵之山四面集于其门,近者盘旋,远者鳞辏③。而敬叔之居,自其先君子④所植古梅老桂、修松茂竹,阴森翳,俨然几如云门石洞。
有一楼横峨其巅,尤与山称。敬叔既取太白诗语,名之曰“苍翠楼”,而从余索文以为记。余惟天下之物,凡其不能忘情于荣辱成败者,往往须名而行,名荣而荣,名辱而辱,名成而成,名败而败。惟夫高旷奇逸之人,无求于时,不拘于物,彼山林草野、烟霞泉石之具,又非人情之所争,物论⑤之所禁,故可以多收横取而不较,若今苍翠楼之托于太白是已。
方太白之来宛陵,出于一时飘忽,神驰气跨,不可测识。余观敬叔,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⑥潇散尘外。居家资产不能致百金,而常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下笔皆无俗子气韵。似此辈流,口当为太白所许。
(选自戴表元《刘源文集》卷三,略有删减)
【注释】①宛陵:今安徽宣城。②王敬叔:王璋(12751314),字敬叔,工诗,与戴表元等交游唱和。③鳞辏còu:即鳞凑,鳞集。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⑤物论:众人的议论,舆论。⑥鳞辏巾:古代男子用以裹头的头巾,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野服:指村野平民服装。
1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还有明显差异的一项是 (  )
A.然而其州多平冈浅陆
B.而从余索文以为记
C.与其兄弟高歌朗吟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潇散尘外。
15.某同学读《苍翠楼记》时,根据文中信息找到下面诗歌。现在请你参与学习。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①。
【注释】①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
①请你推断,《苍翠楼记》中的哪些信息,帮助该同学找到了李白的这首诗?
②你认为画横线的“似此辈流,口当为太白所许”一句中,方框空缺处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个字?综合你对上面古诗与《苍翠楼记》的理解,简述理由。
A.故 B. 固 C.估
16.若把《苍翠楼记》和下面文言文组成一个学习单元,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一项?从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写出两条组成学习单元的理由。
A. 《醉翁亭记》
B.《陋室铭》
C.《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13.B
14.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潇散尘外。
15.①亭名来自于李白诗歌:这首诗应该写到了景物的“苍翠":这首歌可能还写到了饮酒、高歌,以及脱俗的气质。
②B。
16.选A。理由;探我国古代的“亭名”文化:比较两篇散文写“酒”的不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一篇“赞人”、一篇“悦已”的不同目的和写法。
选B。理由:探“记”和“铭”这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探究两篇散文一篇重议论、一篇重写景的特点;比较两篇散文“托物言志”的不同方式。
选C。理由:探两篇散文的“文眼”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蕴含的的“志趣”和表现方式:从字里行间感受两篇散文中的友谊。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宛陵有许多名山,人们因为李白喜爱游历此地,常常对此夸赞谈论。然而宛陵州多是平缓的山冈和低矮的陆地,居住在城里的人起初并不能欣赏到山景。出城向西七里,到王敬叔的住处,宛陵的山就四面汇聚在他家门前,近处的山峦环绕回旋,远处的山峰如鱼鳞般密集排列。而王敬叔的住处,有他已故父亲所种植的古梅、老桂、修长的松树和茂密的竹子,树木阴森茂盛,遮蔽天日,俨然就像云门山的石洞一般。
有一座楼横卧在山巅,巍峨耸立,与周围的山景极为相称。王敬叔取李白诗句中的词语,将此楼命名为 “苍翠楼”,并向我索求文章来作楼记。我想天下的事物,凡是那些不能对荣辱成败释怀的,往往需要借助名声来行事,名声荣耀它就荣耀,名声屈辱它就屈辱,名声成功它就成功,名声失败它就失败。只有那些高尚旷达、奇特超逸的人,不向时俗求取,不受外物拘束,那山林草野、烟霞泉石之类,又不是人们竞相争夺的,也不受舆论的禁止,所以能够大量地获取而不被计较,就像如今苍翠楼托名于李白一样。
当初李白来到宛陵,出于一时的潇洒随性,精神驰骋,气概豪迈,难以揣测。我看王敬叔,天性聪慧爽朗,受不了束缚,常常裹着头巾,穿着乡野服装,潇洒自在地置身尘世之外。他家中资产不足百金,却常常好客设酒,喝酒尽兴时,就和他的兄弟高声歌唱、大声吟诵,写起文章来都没有凡俗之人的气息。像他这样的人,应当被李白所认可。
13.A 选项:“然而其州多平冈浅陆” 中 “然而”,在句中表示转折,和现代汉语 “然而” 表转折的意思相近。
B 选项:“而从余索文以为记” 中 “以为”,此处是 “以(之)为”,意思是 “把…… 作为”;现代汉语 “以为” 通常表示 “认为”,古今意思差异明显。
C 选项:“与其兄弟高歌朗吟” 中 “兄弟”,古今均指 “哥哥和弟弟” 或 “同辈之间” 。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根据句子意思和语法结构进行断句。“天资明爽” 描述人物天资,语义完整;“不耐羁束” 表明性格特点,独立成句;“时时幅巾野服” 说的是日常装扮;“潇散尘外” 体现人物的状态。整句话意思是 “(王敬叔)天资聪明爽朗,不喜欢受束缚,常常戴着头巾穿着村野平民服装,潇洒地置身尘世之外” 。
故答案为:天资明爽 / 不耐羁束 / 时时幅巾野服 / 潇散尘外。
15.①: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从文中 “敬叔既取太白诗语,名之曰‘苍翠楼’” 可知亭名与李白诗歌有关;“苍翠” 是亭名,推测相关诗歌应描写到 “苍翠” 的景物;文中写王敬叔 “常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下笔皆无俗子气韵”,所以相关诗歌可能涉及饮酒、高歌及脱俗气质,这些信息帮助找到李白的诗。②:“固” 有 “本来” 之意,“似此辈流,固当为太白所许” 意思是 “像王敬叔这样的人,本来就应当被李白认可” 。结合前文对王敬叔 “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潇散尘外”“无俗子气韵” 等特点的描述,以及李白诗歌中展现出的超脱世俗的气质,王敬叔的性格与气质和李白相投,用 “固” 能体现出这种本就应当被认可的必然性;“故” 表因果,此处并非因果关系;“估” 有 “揣测” 之意,语气不如 “固” 肯定,不能体现二者气质相投的契合度 。
故答案为:①亭名来自于李白诗歌;这首诗应该写到了景物的 “苍翠 ";这首歌可能还写到了饮酒、高歌,以及脱俗的气质。②B。
16.选 A:《醉翁亭记》和《苍翠楼记》都涉及亭名,可探究古代 “亭名” 文化;《醉翁亭记》写饮酒体现与民同乐,《苍翠楼记》写饮酒展现主人好客与洒脱,可比较写 “酒” 的不同作用;《醉翁亭记》主要表达作者 “与民同乐” 的情怀,是 “悦己”,《苍翠楼记》主要赞美王敬叔,是 “赞人”,可比较二者不同目的和写法。选 B:《陋室铭》是 “铭” 文体,《苍翠楼记》是 “记” 文体,可探究两种文体特点;《陋室铭》以议论为主表达安贫乐道,《苍翠楼记》以写景叙事为主,可探究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陋室铭》借陋室表达志向,《苍翠楼记》借苍翠楼展现人物气质,可比较 “托物言志” 的不同方式 。选 C:《记承天寺夜游》“文眼” 是 “闲”,《苍翠楼记》也能体现一种闲适洒脱,可探究 “文眼” 及作用;两篇文章都蕴含作者独特志趣,可比较志趣及表现方式;两篇文章都体现人物间的情谊,可感受文中的友谊 。
故答案为:选 A。理由;探我国古代的 “亭名” 文化;比较两篇散文写 “酒” 的不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一篇 “赞人”、一篇 “悦已” 的不同目的和写法。选 B。理由:探 “记” 和 “铭” 这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探究两篇散文一篇重议论、一篇重写景的特点;比较两篇散文 “托物言志” 的不同方式。选 C。理由:探两篇散文的 “文眼” 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蕴含的的 “志趣” 和表现方式;从字里行间感受两篇散文中的友谊。
五、写作。(50分)
17.(2025·湖州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人说,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功。 也有人说,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长。 ◎材料二: 有人说,其实我做不到。 也有人说,我应该做得到。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你任选一则材料,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例文:
努力,让成长之花绽放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努力追寻着什么。有人渴望成功的荣耀,有人期待成长的蜕变。而我渐渐明白,努力之后最大的回报,便是那悄然绽放的成长之花。
记得刚进入初中时,我被选拔进了学校的篮球队。看着队友们娴熟的球技,我满心羡慕,也暗下决心要努力训练,成为一名出色的球员。每天清晨,当同学们还在睡梦中时,我就已经来到操场,在晨光中练习运球、投篮;放学后,我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球场,反复琢磨教练教的每一个动作。
然而,努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重要的校际篮球比赛中,我因为紧张,在关键时刻接连失误,导致球队输掉了比赛。看着队友们失落的眼神,听着观众席上的叹息声,我满心自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义。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离成功是那么遥远。
赛后,教练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和我分析比赛中的问题。他说:“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才是成长的关键。” 教练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训练方式,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动作的质量和细节。我还主动向队友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依然坚持刻苦训练。虽然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不再轻易放弃。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球技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球场上也变得更加自信。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困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又一次比赛来临,我不再紧张,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在比赛中,我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和队友们紧密配合,最终帮助球队赢得了胜利。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我更清楚,比起胜利,这段努力的过程让我收获了更多。我从一个胆怯、容易放弃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坚强、自信的人。
努力就像一场春雨,它不一定能立刻让我们收获成功的果实,但它会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成长之花悄然绽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因为我知道,无论成功与否,成长才是努力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两则材料均围绕不同观点引发思考,以探讨人生感悟与态度为核心。材料一是关于努力后回报的不同认知;材料二是对自身能力的不同判断,属于观点型材料 。
【题干分析】:① 材料一:“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功”,这里的 “成功” 可理解为达成具体目标,如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在竞赛中获奖等;“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长”,“成长” 侧重于个人在知识、能力、心智等方面的提升,比如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新技能,在克服困难过程中变得更加坚韧。两种观点都强调努力的价值,只是回报的侧重点不同。
② 材料二:“其实我做不到” 体现出面对任务或挑战时的自我否定与畏难心理;“我应该做得到” 展现出积极自信、勇于尝试的态度。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人们面对困难时截然不同的心态,也暗示着不同心态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写作思路:选材料一:是什么:开头可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具体事例引出努力与回报的话题,明确自己对努力后回报是 “成功” 还是 “成长” 的观点。为什么:若认为努力的回报是成功,可列举名人通过努力取得成就的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阐述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必然联系;若认为回报是成长,可讲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努力克服困难,虽然未达成预期目标,但自身得到成长的经历,说明成长比成功更具意义的原因。怎么做:结尾可鼓励读者积极努力,正确看待努力后的回报,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成长,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选材料二:是什么:开篇可设置情境,如描述面临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不同人说出两种观点的场景,引出对自身能力判断的思考,表明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若支持 “我应该做得到”,可举例说明自信和积极心态对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如马云创业初期面临诸多困难,但凭借坚定信念取得成功;若分析 “其实我做不到”,可探讨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如缺乏自信、过往失败经历的影响等。怎么做:结尾可给出建议,如鼓励读者培养自信,勇于尝试,克服自我否定的心理,相信自己 “做得到”。
学生写作误区:选材料一时,易将 “成功” 和 “成长” 简单割裂,没有深入挖掘两者的内在联系;选材料二时,可能会只停留在对观点的表面阐述,缺乏具体事例支撑,导致文章空洞。作文开头可以用名言警句引入,如选材料一可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选材料二可用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事例素材可选取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也可引用名人故事。结尾可运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升华主题,如选材料一可写 “无论成功与否,努力的过程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终将化作成长的养分,滋养我们的生命”;选材料二可写 “让我们摒弃‘我做不到’的怯懦,喊出‘我应该做得到’的自信宣言,勇敢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一 “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长” 这一观点,立意明确且深刻。通过自身加入篮球队努力训练、经历失败后成长并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努力与成长的关系,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明主题,引出下文;中间详细叙述自己在篮球队的经历,包括努力训练、遭遇失败、重新振作到最终成功,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成长是努力的珍贵回报,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1 / 1浙江省湖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评语文试题卷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20分)
1.(2025·湖州模拟)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打开他的这本诗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短诗《告诫书》:
你已靠近中国边境
请不要越过——围栏、界碑
吴振
这是一位中国戍边人的严正jǐng   告。诗人把自己的名字与围栏、界碑这些边境线上的事物并列一起,构成一种不同寻常的组合,意在指出,他的血肉之qū   与围栏、界碑凝聚在一起,构成坚不可 cuī   的钢铁长城!精短的诗句,铿锵有力,一字千钧,成为这部诗集的精神聚焦与压卷之作。
(摘自吴思敬《诗意呈现戍边人的精神世界——评诗集<边境书>》,《光明日报》2025年3月12日)
(2025·湖州模拟)完成关于“边”的探究任务。
2.用部首检字法查“成”字的读音,选择最有可能查到的一项,并写出你的理由。
A. 查“一”部
B.查“厂”部
C.査“戈”部
3.古诗文名句填空。
诗句 情境描述 作者和出处
戍鼓断人行,   。 边塞秋天图,点明月夜思亲的背景。 杜甫《月夜忆舍弟》
   ,   。 清晨送别戍边人时看到的奇丽雪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潜意识的层面,写出“为国成轮台”的矢志不渝。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梦回吹角连营。 夜深人静,思潮汹涌,富有催人勇往直前的力量。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表格中的四首诗,诗人或借“戍边”抒情,或正在戍边建功,或渴望戍边报国。这种家国情怀,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着最集中的概括,就是“   ,   。”
(2025·湖州模拟)完成关于“边塞诗”的探究任务。
4.上表中的四首诗歌不全是边塞诗。请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为样例,简要归纳判断古代边塞诗的主要依据。
5.下面是向DeepSeek提问吴振的“新时代边塞诗”
后得到的回答。某同学在阅读《边境书》后,觉得还有其他“转向”。现请你综合对《告诫书》和右边诗歌的理解,再补写一句。
那些皱裂的石缝里 足够藏起一个历尽沧桑的影子 我中年将至的骨骼 在向一个国家的界碑弯腰时 嘎嘎作响 (节选自《中国第105号界桩前记》)
吴振的创作启示我们,当代边塞诗正在经历如下转向:从英雄主义转向平民视角,从功业追求转向精神内省,   。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任务。(16分)
(2025·湖州模拟)阅读。
扁豆
孙犁
①北方农村,中产以下人家,多以高粱秸秆,编为篱笆,围护宅院。篱笆下则种扁豆,到秋季开花结豆,罩在篱笆顶上,别有一番风情.
②扁豆分白紫两种,花色亦然,相间种植,花分两色,豆各有形,引来蜂蝶,飞鸣其间,又添景色不少。
③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
④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
⑤吃饭是一种习性,年幼时好吃什么,到老年还是好吃什么。现在农贸市场,也有扁豆上市。
⑥每逢吃扁豆,我就给家人讲下面一个故事:
⑦一九三九年秋季,我在阜平县打游击,住在神仙山顶上,这座山很高很陡,全是黑色岩石,几乎没有人行路,只有牧羊人能上去。
⑧山顶的背面,却有一户人家。他家依山盖成,门前有一小片土地,种了烟草和扁豆。⑨他种的扁豆,长得肥大出奇,我过去没有见过,后来也没有见过。
⑩扁豆耐寒,越冷越长得多,扁豆有一种膻味,用羊油炒,加红辣椒,最是好吃.我在他家吃到的,正是这样做的扁豆。
他的家,其实就是他一个人,他已经四十开外,还是独身.身材高大,皮肤的颜色,和他身边的岩石,一般无二。
他也是一个游击队员。
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经烧热的小炕上,吃他做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
灶上还烤好了一片绿色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们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的山风。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三日清晨
(选自《孙犁文集》)
6.【辨“小”“大”】孙犁主张散文最好“多写人不经心的小事,避去人所共知的大事”。上文写了哪些“小事”,避写了什么“大事”?
7.【析“细”“腻”】孙犁主张散文写作应“细而不腻”。请以你对《扁豆》中某一段的理解为例,推断“腻”字的意思。
8.【品“余味”】孙犁说,“散文如果描写过细,表露无余,虽便于读者领会,能畅作者之欲言,但一览之后,没有回味的余地,这在任何艺术,都不是善法。”结合这句话,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你探究并分点写出《扁豆》一文的“余味”。
②下面散文中的事件描写很细,你认为有没有“余味”?选择一项并表达你的看法。
A.朱自清《背影》——父亲给“我”买橘子
B.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任务。(14分)
(2025·湖州模拟)阅读
如何做个好读者
张辉
即使完全没读过《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大概也知道那个著名的开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或许只有细心的读者才会留心,紧接着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托尔斯泰到底写了什么。
那是一句异常简单朴素的话:“奥勃朗斯基家里全乱了。”一―但就全书故事逻辑来说,或许这才是《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实打实的开头,
正是以女主人公这位狼狈不堪的哥哥为引线,正是通过他家里所发生的一些变故,老托尔斯泰把我们带到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地带一―安娜因此从莫斯科来到彼得堡,并在火车站与渥伦斯基相遇......老托尔斯泰的例子告诉我们:优秀作品总是蕴涵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而我们所缺少的往往是罗丹意义上“发现的眼睛”。
只是,在快餐文化背景下,人们不仅放弃了砥砺精进做个好读者的愿望,而且犬儒式地否认了作者的“为文之用心”一―既然作者也是随便写写、姑妄言之,甚至“作者已死”,读者又有什么必要“嘉寐思服”“左右求之”呢?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阅读哲学还常常以陶潜的名言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来自我标榜,仿佛“不求甚解”不仅可以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而且更应该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似的,
殊不知,如此引证五柳先生,其实是对他的曲解。因为,持这种“潇洒”态度的人,恰恰忘记了那段话紧接下来的内容:“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
事实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好读书”之人,陶渊明非但不反对我们做一个细心的读者去努力理会作者之“意”,而且他还做了了不起的榜样,一旦真正对作品有所领悟,他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忘我、无我的境界.“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才是真正的靖节先生吧。
看来,“作者死了”之类说法,不过是“不求甚解”的勉强理由;要真正做个好读者,却还是有必要从陶渊明那里再次出发。
这样说,当然不是要把读书变成什么高高在上的事情,更不是要把好读者异化为亦步亦趋的“两脚书柜”。在我看来,中外有两位“读书种子”的意见,对我们培养好读者来说,最值得重视。
一位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她在《普通读者》一书的开篇,就引述约翰逊博士的话,主张尽管“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对诗歌荣誉会起作用,但我们更应该尊重的是“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常识”。
伍尔芙的关键词,是“常识”,对她而言,做一个好读者,首先是做一个遵循常识的读者。而所谓遵循常识,就是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尽可能不受已有的成见污损,也就是说,回到阅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关心细节、语言、情节、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方式......
这就好比读①____,②____。
与伍尔芙的上述观点可以相互映照的,是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论述。朱子说得更朴素、切要:“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透处.”在晦翁先生看来,做个合格而优秀的读书人――或我们所谓的“好读者”,其实也并没什么玄妙之处无非是该怎么读书就怎么去读,以期到达“成诵精熟”“玩味反覆”的程度罢了。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这个最低限度的要求,如今已是高不可攀的境界了,已很少有人愿意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理解作者的“为文之用心”了。承认终极意义和价值的存在,甚至已然需要勇气,真正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已真的是凤毛麟角。
朱子说:“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
或许,做个好读者,已不仅仅是关乎“读书法”的问题,而与我们的心性与灵魂的品质息息相关,的确不是小事。
(选自《如是我读》,商务印书馆;略有删节)
9.略读和浏览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策略。从下面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中选择一项,简要说明你是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把握上文主要内容的。
A.关注文章标题
B. 寻找关键语句
C.搜寻过渡句(词)
10.下面加点的成语含有作者的态度倾向。选择一项,写出你的理解。
A.但或许只有细心的读者才会留心,紧接着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托尔斯泰到底写了什么。
B.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阅读哲学还常常以陶潜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来自我标榜。
C.真正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已真的是凤毛麟角。
11.根据语境和你的阅读体验,在下面整本书中选择一项填入画波浪线句①处,然后在②处写一段符合文意的话。(不超过120字)
A.《水浒传》 B.《艾青诗选》 C. 《简·爱》
12.某同学读到上文画横线处时,不禁质疑:前面《扁豆》的三个学习任务(辨“小”“大”、析“细”“腻”、品“余味”)不正是在让我们“亦步亦趋”吗?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与《如何做个好读者》全文,做出回答。
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任务。(16分)
(2025·湖州模拟)阅读
苍翠楼记
〔元〕戴表元
宛陵①多名山,人以李太白所爱游,常常夸谈之。然而其州多平冈浅陆,城居者初未尝得山而玩焉。出郭西七里,至王敬叔②之居,则宛陵之山四面集于其门,近者盘旋,远者鳞辏③。而敬叔之居,自其先君子④所植古梅老桂、修松茂竹,阴森翳,俨然几如云门石洞。
有一楼横峨其巅,尤与山称。敬叔既取太白诗语,名之曰“苍翠楼”,而从余索文以为记。余惟天下之物,凡其不能忘情于荣辱成败者,往往须名而行,名荣而荣,名辱而辱,名成而成,名败而败。惟夫高旷奇逸之人,无求于时,不拘于物,彼山林草野、烟霞泉石之具,又非人情之所争,物论⑤之所禁,故可以多收横取而不较,若今苍翠楼之托于太白是已。
方太白之来宛陵,出于一时飘忽,神驰气跨,不可测识。余观敬叔,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⑥潇散尘外。居家资产不能致百金,而常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下笔皆无俗子气韵。似此辈流,口当为太白所许。
(选自戴表元《刘源文集》卷三,略有删减)
【注释】①宛陵:今安徽宣城。②王敬叔:王璋(12751314),字敬叔,工诗,与戴表元等交游唱和。③鳞辏còu:即鳞凑,鳞集。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⑤物论:众人的议论,舆论。⑥鳞辏巾:古代男子用以裹头的头巾,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野服:指村野平民服装。
1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还有明显差异的一项是 (  )
A.然而其州多平冈浅陆
B.而从余索文以为记
C.与其兄弟高歌朗吟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潇散尘外。
15.某同学读《苍翠楼记》时,根据文中信息找到下面诗歌。现在请你参与学习。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①。
【注释】①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
①请你推断,《苍翠楼记》中的哪些信息,帮助该同学找到了李白的这首诗?
②你认为画横线的“似此辈流,口当为太白所许”一句中,方框空缺处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个字?综合你对上面古诗与《苍翠楼记》的理解,简述理由。
A.故 B. 固 C.估
16.若把《苍翠楼记》和下面文言文组成一个学习单元,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一项?从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写出两条组成学习单元的理由。
A. 《醉翁亭记》
B.《陋室铭》
C.《记承天寺夜游》
五、写作。(50分)
17.(2025·湖州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人说,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功。 也有人说,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长。 ◎材料二: 有人说,其实我做不到。 也有人说,我应该做得到。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你任选一则材料,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警;躯;摧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结合语境和词语含义进行判断。 第 1 空:“jǐng 告” 一词,结合语境中戍边人对越过边境行为的严肃提醒,应写作 “警告”,“警” 有告诫、使注意之意,与后文 “请不要越过 —— 围栏、界碑” 的严肃语境相符。第 2 空:“血肉之 qū”,“躯” 指身体,“血肉之躯” 是常用表达,指人的躯体,在这里表示戍边人的身体与围栏、界碑共同守护边境 ,所以写作 “躯”。第 3 空:“坚不可 cuī”,“摧” 有破坏、毁坏之意,“坚不可摧” 形容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契合语境中边境防线牢固的描述,因此写作 “摧”。
故答案为:警;躯;摧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答案】2.C理由:边,成守边疆之意,和兵器有关,所以选“戈”部。
3.边秋一雁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部首检字法及汉字意义理解。“边” 字本义与戍守边疆相关,边疆戍守常涉及兵器,“戈” 是古代常用兵器,“边” 字与 “戈” 在意义上紧密关联,所以用部首检字法查 “边” 字读音,最有可能查 “戈” 部。
故答案为:C理由:边,成守边疆之意,和兵器有关,所以选“戈”部。
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需根据情境描述、作者出处准确填写。“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描绘边塞秋夜景象,奠定思亲氛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展现清晨送别时的奇异雪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体现诗人渴望报国的潜意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刻画诗人深夜的壮志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则高度概括家国情怀。
故答案为:边秋一雁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4.具有边塞诗的典型意象;以边疆战事或边生活为题材;表现战场壮烈或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将士们的军旅豪情、报国之志或久居边关的乡愁。
5.从军事征伐转向和平守护;从价值体认走向默默奉献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建功立业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古代边塞诗的判断依据归纳。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诗中有 “胡天”“北风”“白草” 等边塞典型意象,描写了塞外雪景和边地生活,如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体现塞外生活艰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等展现塞外奇异风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等体现边地特色,同时诗歌也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以及将士们在边塞的生活状态,综合这些方面可归纳出判断边塞诗的依据。
故答案为:具有边塞诗的典型意象;以边疆战事或边生活为题材;表现战场壮烈或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将士们的军旅豪情、报国之志或久居边关的乡愁。
5.本题考查对当代边塞诗转向的理解与补充。结合《告诫书》中 “你已靠近中国边境,请不要越过 —— 围栏、界碑” 和《中国第 105 号界桩前记》中 “我中年将至的骨骼,在向一个国家的界碑弯腰时,嘎嘎作响” 等内容,可看出当代边塞诗不再着重描写军事征伐,而是强调对边境的和平守护;诗人也不是追求功业价值的外在体认,而是更倾向于默默奉献的精神,所以可补充 “从军事征伐转向和平守护;从价值体认走向默默奉献”。
故答案为:从军事征伐转向和平守护;从价值体认走向默默奉献。
【答案】6.写的小事:种扁豆:吃扁豆:和一个游击队员同住:和游击队员吸烟闲聊等。避写的大事:抗日战争(打游击)。
7.示例1:比如第②段,写扁豆的花色、豆形,以及扁豆和飞鸣的蜂蝶相映成趣的情状,语言清爽、洁净。"腻”刚好相反,因此我推断“腻”是油腻的意思,像吃了很油腻的菜的感觉。
示例2:腻,腻烦,让人厌烦,让人不想读的意思,而本文却给我相反的感觉。比如第@段,写到扁豆的生长特性、扁豆的另一种吃法,和这种吃法的所在地,虽三言两语,却内容丰富,想象空间很大,吸引人。
示例3:比如第①段,写“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后,文章然而止,再无一点多余的涂抹。扁豆、烟叶、山风和烟叶,都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让人怀想。反过来推断,“腻”是因为多余而让人腻烦、厌烦的意思。
8.①艰苦岁月里依然热爱生活,传递生活的温馨;抗日的硝烟里,游击队员岩石坚定的意志;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
②选A。有余味。判断散文是否有“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不是主要依据,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回味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还要看是否留给读者持久影响或深刻感受。《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事件和“背影",虽然平凡,却已经成为父爱的象征和文化符号,给各年龄段的读者留下无限想和回味的空间。
选B。有余味。判断散文是否有“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不是主要依据,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回味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还要看是否留给读者持久影响或解读空间。阿长为少年鲁迅寻购《山海经》,将细致描写与人物特点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沉淀出对人性、阶级、文化的多重叩问,其情感厚度与思想深度共同构成了绵延的“余味”。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6.文章开篇描写北方农村篱笆下种扁豆的情景,这是 “种扁豆” 的小事;接着写作者自幼喜食扁豆及扁豆的吃法,此为 “吃扁豆”;然后讲述在阜平县打游击时,住在山顶与一位游击队员同住,这是 “和一个游击队员同住”;还描述了与游击队员一起吃饼子、炒扁豆,吸烟闲话的场景,即 “和游击队员吸烟闲聊”。而文章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打游击,却未对战争的激烈场面等大事进行描写,所以避写的大事是 “抗日战争(打游击)”。
故答案为:写的小事:种扁豆;吃扁豆;和一个游击队员同住;和游击队员吸烟闲聊等。避写的大事:抗日战争(打游击)。
7.第②段中对扁豆的花色、豆形描写简洁,“相间种植,花分两色,豆各有形,引来蜂蝶,飞鸣其间”,语言干净清爽,展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画面。与这种清爽相对的 “腻” 可推断为 “油腻” 的意思,就如同吃了很油腻的食物给人的感觉一样以第⑩段为例,“扁豆耐寒,越冷越长得多,扁豆有一种膻味,用羊油炒,加红辣椒,最是好吃。我在他家吃到的,正是这样做的扁豆”,简短的话语介绍了扁豆的生长特性、吃法以及所在地,虽篇幅不长,但信息丰富,充满想象空间,吸引读者。相反,“腻” 可理解为 “腻烦”,即让人厌烦不想读的意思。第 段 “灶上还烤好了一片绿色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们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的山风”,文章在此戛然而止,没有多余的描写,却蕴含着作者对那段时光的情感,含蓄而耐人寻味。由此可推断 “腻” 是因为多余的描写而让人腻烦、厌烦的意思。故答案为:示例 1:比如第②段,写扁豆的花色、豆形,以及扁豆和飞鸣的蜂蝶相映成趣的情状,语言清爽、洁净。" 腻” 刚好相反,因此我推断 “腻” 是油腻的意思,像吃了很油腻的菜的感觉。示例 2:腻,腻烦,让人厌烦,让人不想读的意思,而本文却给我相反的感觉。比如第⑩段,写到扁豆的生长特性、扁豆的另一种吃法,和这种吃法的所在地,虽三言两语,却内容丰富,想象空间很大,吸引人。示例 3:比如第 段,写 “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 后,文章戛然而止,再无一点多余的涂抹。扁豆、烟叶、山风和烟叶,都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让人怀想。反过来推断,“腻” 是因为多余而让人腻烦、厌烦的意思。
8.①:《扁豆》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山顶的游击队员种扁豆、做饭,这种生活场景体现了在艰苦岁月里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传递出生活的温馨;游击队员独自生活在山顶,且是游击队员,其坚定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中得以体现;作者与游击队员一起生活、吸烟闲话,展现了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坦诚相待的和谐关系,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构成了文章的 “余味”。②:选 A:《背影》中父亲买橘子这一事件描写细致,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 “背影”,看似平凡,却饱含着深沉的父爱。这一 “背影” 不仅是父爱的象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具有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空间,所以是有余味的。判断散文的 “余味” 关键在于是否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和持久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看描写是否细致。选 B:《阿长与 <山海经>》中阿长为 “我” 买《山海经》的事件描写细致,阿长的行为将她的善良、朴实以及对 “我” 的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一事件与阿长的人物特点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对人性、阶级、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其情感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共同构成了文章的 “余味”,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解读的空间。所以判断散文是否有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非关键,关键在于是否有回味的空间和持久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艰苦岁月里依然热爱生活,传递生活的温馨;抗日的硝烟里,游击队员岩石坚定的意志;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②选 A。有余味。判断散文是否有 “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不是主要依据,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回味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还要看是否留给读者持久影响或深刻感受。《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事件和 “背影 ",虽然平凡,却已经成为父爱的象征和文化符号,给各年龄段的读者留下无限想和回味的空间。选 B。有余味。判断散文是否有 “余味”,描写是否细致并不是主要依据,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回味的余地、回味的空间,还要看是否留给读者持久影响或解读空间。阿长为少年鲁迅寻购《山海经》,将细致描写与人物特点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沉淀出对人性、阶级、文化的多重叩问,其情感厚度与思想深度共同构成了绵延的 “余味”。
【答案】9.选A。文章标题“如何做个好读者",揭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按这个话题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要细心阅读,努力理会作者之“意”:要遵循阅读常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要“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等。
选B。关键语句常常直指文章主要内容。那么,什么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回答标题的、表明作者观点的。按这个思路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要努力理会作者之“意":要遵循阅读常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要"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等。温州百优教育。
选C。过渡句(词)常常隐含着文章的起承转合,既揭示文章思路,也引出作者观点。“只是,在快餐文化背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几乎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有过渡句或过渡词。按这个思路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努力理会作者之“意",遵循阅读常识,“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作品等。
10.选A.“家喻户晓”,点明读者在关注那句“名言”的时候,却忽视了“奥勃朗斯基家里全乱了”这个实打实的开头,表明细心阅读,发现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为文之用心”的重要性。
选B,“啼笑皆非”这个成语本身就是作者的态度――对标榜“不求甚解”者又好气又好笑的态度,强调要从对“不求甚解”的曲解中走出来,做一个细心的读者,去努力理会作者之“意”。
选C。“凤毛麟角”含有对“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之少的惋惜和遗憾,作者是在呼吁读者真正做个“好读者”。
11.选A。关注《水浒传》本身所叙述的故事、链式结构、视角转换以及描写人物的各式方法,而不是将之简化为“官逼民反”“英雄传奇”就能最大限度地从常识出发、从作品本身出发,循着作者的方式,慢慢领悟作品的“真意”。
选B。除了遵循新诗阅读的基本常识,更要关注艾青的“常识”,比如对“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的情有独钟,比如擅长绘画而带给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读懂艾青,读懂艾对土地和光明的热爱。
选C。仅仅从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人格等方面去理解小说主题,是不够的。当把小说置于19世纪欧洲女性意识觉醒的背景下、置于自传体小说的立场上,我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更容易代入作者的真实情感体验。
12.示例1:是在让我们“亦步亦趋”,但是在我们对孙犁的创作主张和作品不很熟悉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亦步亦趋”。这三个学习任务就是“遵循常识”,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去理解作者的“为文之用心",教我们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优秀的作品。这“亦步亦趋”还为我们揭示了读懂一篇文章的策略和方法,给了我们“发现的眼睛”。当我们具备乐良好的阅读心性与品质,我们自然可以不再“亦步亦趋”。
示例2:不是让我们“亦步亦趋”,这三个学习任务本身并没有先后关系,一上手就读到“余味”,读到《扁豆》的诗意的描写、克制的抒情和革命同志间的真情,也不是不可以。我们从这三个学习任务里要学的,其实是查找助读资料,以更深刻地帮助我们读懂作者的“为文之用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阅读不是小事,也不仅仅关乎读书方法,而与我们的心性与灵魂的品质息息相关。
【知识点】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9.本题考查通过略读和浏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选 A:文章标题 “如何做个好读者” 直接点明论述核心。围绕此标题略读文章,能快速定位到文中关于做 “好读者” 的具体要点,如要领会作者的匠心安排,细心阅读体会作者之意,遵循阅读常识不带偏见阅读,达到 “成诵精熟”“玩味反覆” 等,从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选 B:关键语句通常能体现文章主旨。在本文中,与标题相关、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即为关键语句。通过寻找这些语句,如强调要理解作者 “为文之用心” 等内容,可快速获取文章关于如何做 “好读者” 的主要观点和内容。选 C:过渡句(词)能体现文章结构脉络和观点转换。文中各段落开头多有过渡句或词,顺着这些过渡信息阅读,可清晰梳理文章思路,进而找到做 “好读者” 需领会作者匠心、体会文意、遵循常识等主要内容。故答案为:选 A。文章标题 “如何做个好读者 ",揭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按这个话题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要细心阅读,努力理会作者之 “意”;要遵循阅读常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要 “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等。选 B。关键语句常常直指文章主要内容。那么,什么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回答标题的、表明作者观点的。按这个思路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要努力理会作者之 “意":要遵循阅读常识,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阅读作品:要 "成诵精熟"" 玩味反覆 ",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别人的作品等。选 C。过渡句(词)常常隐含着文章的起承转合,既揭示文章思路,也引出作者观点。“只是,在快餐文化背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几乎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有过渡句或过渡词。按这个思路略读或浏览文章,就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要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努力理会作者之 “意",遵循阅读常识,“成诵精熟”"玩味反覆",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作品等。
10.本题考查对成语所蕴含作者态度倾向的理解。选 A:“家喻户晓” 突出那句 “名言” 广为人知,而多数读者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重要内容,借此强调细心阅读、发现作者创作用心的重要性,体现作者对细心阅读的倡导。选 B:“啼笑皆非” 生动展现作者对那些以 “好读书,不求甚解” 自我标榜的阅读哲学的无奈与批判,意在纠正错误阅读观念,倡导做细心领会文意的读者。选 C:“凤毛麟角” 形容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极少,流露出作者对此现状的惋惜,呼吁读者认真阅读,成为真正的 “好读者”。故答案为:选 A.“家喻户晓”,点明读者在关注那句 “名言” 的时候,却忽视了 “奥勃朗斯基家里全乱了” 这个实打实的开头,表明细心阅读,发现作者 “匠心独运的安排”“为文之用心” 的重要性。选 B,“啼笑皆非” 这个成语本身就是作者的态度――对标榜 “不求甚解” 者又好气又好笑的态度,强调要从对 “不求甚解” 的曲解中走出来,做一个细心的读者,去努力理会作者之 “意”。选 C。“凤毛麟角” 含有对 “符合朱子要求的读书人” 之少的惋惜和遗憾,作者是在呼吁读者真正做个 “好读者”。
1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和阅读体验补充内容。选 A:《水浒传》以众多英雄故事串联,其链式结构、视角转换及人物描写手法独特。阅读时关注这些作品本身特点,而非简单归结主题,才符合遵循常识、从作品出发领悟 “真意” 的阅读理念。选 B:阅读《艾青诗选》,除新诗阅读基本常识外,需关注艾青对 “土地”“太阳” 意象的偏爱及诗歌 “诗中有画” 的绘画特色,如此才能深入理解其对土地和光明的热爱。选 C:理解《简 爱》,仅从追求自由平等角度不够,将其置于 19 世纪欧洲女性意识觉醒背景和自传体立场,能更深刻体会作者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故答案为:选 A。关注《水浒传》本身所叙述的故事、链式结构、视角转换以及描写人物的各式方法,而不是将之简化为 “官逼民反”“英雄传奇” 就能最大限度地从常识出发、从作品本身出发,循着作者的方式,慢慢领悟作品的 “真意”。选 B。除了遵循新诗阅读的基本常识,更要关注艾青的 “常识”,比如对 “土地” 和 “太阳” 这两个意象的情有独钟,比如擅长绘画而带给诗歌的 “诗中有画” 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读懂艾青,读懂艾对土地和光明的热爱。选 C。仅仅从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人格等方面去理解小说主题,是不够的。当把小说置于 19 世纪欧洲女性意识觉醒的背景下、置于自传体小说的立场上,我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更容易代入作者的真实情感体验。
12.本题考查对阅读任务与 “亦步亦趋” 关系的理解。从学习初期看,在不熟悉孙犁创作主张和作品时,《扁豆》的三个学习任务能引导我们遵循阅读常识,逐步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属于 “亦步亦趋”。但这有助于掌握阅读策略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当具备良好阅读心性与品质后,便无需拘泥于此。三个学习任务无固定先后顺序,并非强制 “亦步亦趋”。其目的是教授借助助读资料理解作者用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阅读与心性、灵魂品质相关,并非简单的读书方法问题。故答案为:示例 1:是在让我们 “亦步亦趋”,但是在我们对孙犁的创作主张和作品不很熟悉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 “亦步亦趋”。这三个学习任务就是 “遵循常识”,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去理解作者的 “为文之用心 ",教我们以虚心的态度去阅读优秀的作品。这 “亦步亦趋” 还为我们揭示了读懂一篇文章的策略和方法,给了我们 “发现的眼睛”。当我们具备乐良好的阅读心性与品质,我们自然可以不再 “亦步亦趋”。示例 2:不是让我们 “亦步亦趋”,这三个学习任务本身并没有先后关系,一上手就读到 “余味”,读到《扁豆》的诗意的描写、克制的抒情和革命同志间的真情,也不是不可以。我们从这三个学习任务里要学的,其实是查找助读资料,以更深刻地帮助我们读懂作者的 “为文之用心” 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阅读不是小事,也不仅仅关乎读书方法,而与我们的心性与灵魂的品质息息相关。
【答案】13.B
14.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潇散尘外。
15.①亭名来自于李白诗歌:这首诗应该写到了景物的“苍翠":这首歌可能还写到了饮酒、高歌,以及脱俗的气质。
②B。
16.选A。理由;探我国古代的“亭名”文化:比较两篇散文写“酒”的不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一篇“赞人”、一篇“悦已”的不同目的和写法。
选B。理由:探“记”和“铭”这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探究两篇散文一篇重议论、一篇重写景的特点;比较两篇散文“托物言志”的不同方式。
选C。理由:探两篇散文的“文眼”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蕴含的的“志趣”和表现方式:从字里行间感受两篇散文中的友谊。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宛陵有许多名山,人们因为李白喜爱游历此地,常常对此夸赞谈论。然而宛陵州多是平缓的山冈和低矮的陆地,居住在城里的人起初并不能欣赏到山景。出城向西七里,到王敬叔的住处,宛陵的山就四面汇聚在他家门前,近处的山峦环绕回旋,远处的山峰如鱼鳞般密集排列。而王敬叔的住处,有他已故父亲所种植的古梅、老桂、修长的松树和茂密的竹子,树木阴森茂盛,遮蔽天日,俨然就像云门山的石洞一般。
有一座楼横卧在山巅,巍峨耸立,与周围的山景极为相称。王敬叔取李白诗句中的词语,将此楼命名为 “苍翠楼”,并向我索求文章来作楼记。我想天下的事物,凡是那些不能对荣辱成败释怀的,往往需要借助名声来行事,名声荣耀它就荣耀,名声屈辱它就屈辱,名声成功它就成功,名声失败它就失败。只有那些高尚旷达、奇特超逸的人,不向时俗求取,不受外物拘束,那山林草野、烟霞泉石之类,又不是人们竞相争夺的,也不受舆论的禁止,所以能够大量地获取而不被计较,就像如今苍翠楼托名于李白一样。
当初李白来到宛陵,出于一时的潇洒随性,精神驰骋,气概豪迈,难以揣测。我看王敬叔,天性聪慧爽朗,受不了束缚,常常裹着头巾,穿着乡野服装,潇洒自在地置身尘世之外。他家中资产不足百金,却常常好客设酒,喝酒尽兴时,就和他的兄弟高声歌唱、大声吟诵,写起文章来都没有凡俗之人的气息。像他这样的人,应当被李白所认可。
13.A 选项:“然而其州多平冈浅陆” 中 “然而”,在句中表示转折,和现代汉语 “然而” 表转折的意思相近。
B 选项:“而从余索文以为记” 中 “以为”,此处是 “以(之)为”,意思是 “把…… 作为”;现代汉语 “以为” 通常表示 “认为”,古今意思差异明显。
C 选项:“与其兄弟高歌朗吟” 中 “兄弟”,古今均指 “哥哥和弟弟” 或 “同辈之间” 。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根据句子意思和语法结构进行断句。“天资明爽” 描述人物天资,语义完整;“不耐羁束” 表明性格特点,独立成句;“时时幅巾野服” 说的是日常装扮;“潇散尘外” 体现人物的状态。整句话意思是 “(王敬叔)天资聪明爽朗,不喜欢受束缚,常常戴着头巾穿着村野平民服装,潇洒地置身尘世之外” 。
故答案为:天资明爽 / 不耐羁束 / 时时幅巾野服 / 潇散尘外。
15.①: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从文中 “敬叔既取太白诗语,名之曰‘苍翠楼’” 可知亭名与李白诗歌有关;“苍翠” 是亭名,推测相关诗歌应描写到 “苍翠” 的景物;文中写王敬叔 “常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下笔皆无俗子气韵”,所以相关诗歌可能涉及饮酒、高歌及脱俗气质,这些信息帮助找到李白的诗。②:“固” 有 “本来” 之意,“似此辈流,固当为太白所许” 意思是 “像王敬叔这样的人,本来就应当被李白认可” 。结合前文对王敬叔 “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潇散尘外”“无俗子气韵” 等特点的描述,以及李白诗歌中展现出的超脱世俗的气质,王敬叔的性格与气质和李白相投,用 “固” 能体现出这种本就应当被认可的必然性;“故” 表因果,此处并非因果关系;“估” 有 “揣测” 之意,语气不如 “固” 肯定,不能体现二者气质相投的契合度 。
故答案为:①亭名来自于李白诗歌;这首诗应该写到了景物的 “苍翠 ";这首歌可能还写到了饮酒、高歌,以及脱俗的气质。②B。
16.选 A:《醉翁亭记》和《苍翠楼记》都涉及亭名,可探究古代 “亭名” 文化;《醉翁亭记》写饮酒体现与民同乐,《苍翠楼记》写饮酒展现主人好客与洒脱,可比较写 “酒” 的不同作用;《醉翁亭记》主要表达作者 “与民同乐” 的情怀,是 “悦己”,《苍翠楼记》主要赞美王敬叔,是 “赞人”,可比较二者不同目的和写法。选 B:《陋室铭》是 “铭” 文体,《苍翠楼记》是 “记” 文体,可探究两种文体特点;《陋室铭》以议论为主表达安贫乐道,《苍翠楼记》以写景叙事为主,可探究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陋室铭》借陋室表达志向,《苍翠楼记》借苍翠楼展现人物气质,可比较 “托物言志” 的不同方式 。选 C:《记承天寺夜游》“文眼” 是 “闲”,《苍翠楼记》也能体现一种闲适洒脱,可探究 “文眼” 及作用;两篇文章都蕴含作者独特志趣,可比较志趣及表现方式;两篇文章都体现人物间的情谊,可感受文中的友谊 。
故答案为:选 A。理由;探我国古代的 “亭名” 文化;比较两篇散文写 “酒” 的不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一篇 “赞人”、一篇 “悦已” 的不同目的和写法。选 B。理由:探 “记” 和 “铭” 这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探究两篇散文一篇重议论、一篇重写景的特点;比较两篇散文 “托物言志” 的不同方式。选 C。理由:探两篇散文的 “文眼” 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蕴含的的 “志趣” 和表现方式;从字里行间感受两篇散文中的友谊。
17.【答案】例文:
努力,让成长之花绽放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努力追寻着什么。有人渴望成功的荣耀,有人期待成长的蜕变。而我渐渐明白,努力之后最大的回报,便是那悄然绽放的成长之花。
记得刚进入初中时,我被选拔进了学校的篮球队。看着队友们娴熟的球技,我满心羡慕,也暗下决心要努力训练,成为一名出色的球员。每天清晨,当同学们还在睡梦中时,我就已经来到操场,在晨光中练习运球、投篮;放学后,我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球场,反复琢磨教练教的每一个动作。
然而,努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重要的校际篮球比赛中,我因为紧张,在关键时刻接连失误,导致球队输掉了比赛。看着队友们失落的眼神,听着观众席上的叹息声,我满心自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义。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离成功是那么遥远。
赛后,教练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和我分析比赛中的问题。他说:“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才是成长的关键。” 教练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训练方式,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动作的质量和细节。我还主动向队友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依然坚持刻苦训练。虽然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不再轻易放弃。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球技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球场上也变得更加自信。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困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又一次比赛来临,我不再紧张,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在比赛中,我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和队友们紧密配合,最终帮助球队赢得了胜利。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我更清楚,比起胜利,这段努力的过程让我收获了更多。我从一个胆怯、容易放弃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坚强、自信的人。
努力就像一场春雨,它不一定能立刻让我们收获成功的果实,但它会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成长之花悄然绽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因为我知道,无论成功与否,成长才是努力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两则材料均围绕不同观点引发思考,以探讨人生感悟与态度为核心。材料一是关于努力后回报的不同认知;材料二是对自身能力的不同判断,属于观点型材料 。
【题干分析】:① 材料一:“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功”,这里的 “成功” 可理解为达成具体目标,如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在竞赛中获奖等;“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长”,“成长” 侧重于个人在知识、能力、心智等方面的提升,比如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新技能,在克服困难过程中变得更加坚韧。两种观点都强调努力的价值,只是回报的侧重点不同。
② 材料二:“其实我做不到” 体现出面对任务或挑战时的自我否定与畏难心理;“我应该做得到” 展现出积极自信、勇于尝试的态度。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人们面对困难时截然不同的心态,也暗示着不同心态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写作思路:选材料一:是什么:开头可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具体事例引出努力与回报的话题,明确自己对努力后回报是 “成功” 还是 “成长” 的观点。为什么:若认为努力的回报是成功,可列举名人通过努力取得成就的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阐述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必然联系;若认为回报是成长,可讲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努力克服困难,虽然未达成预期目标,但自身得到成长的经历,说明成长比成功更具意义的原因。怎么做:结尾可鼓励读者积极努力,正确看待努力后的回报,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成长,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选材料二:是什么:开篇可设置情境,如描述面临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不同人说出两种观点的场景,引出对自身能力判断的思考,表明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若支持 “我应该做得到”,可举例说明自信和积极心态对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如马云创业初期面临诸多困难,但凭借坚定信念取得成功;若分析 “其实我做不到”,可探讨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如缺乏自信、过往失败经历的影响等。怎么做:结尾可给出建议,如鼓励读者培养自信,勇于尝试,克服自我否定的心理,相信自己 “做得到”。
学生写作误区:选材料一时,易将 “成功” 和 “成长” 简单割裂,没有深入挖掘两者的内在联系;选材料二时,可能会只停留在对观点的表面阐述,缺乏具体事例支撑,导致文章空洞。作文开头可以用名言警句引入,如选材料一可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选材料二可用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事例素材可选取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也可引用名人故事。结尾可运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升华主题,如选材料一可写 “无论成功与否,努力的过程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终将化作成长的养分,滋养我们的生命”;选材料二可写 “让我们摒弃‘我做不到’的怯懦,喊出‘我应该做得到’的自信宣言,勇敢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一 “努力之后的回报是成长” 这一观点,立意明确且深刻。通过自身加入篮球队努力训练、经历失败后成长并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努力与成长的关系,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明主题,引出下文;中间详细叙述自己在篮球队的经历,包括努力训练、遭遇失败、重新振作到最终成功,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成长是努力的珍贵回报,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