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A)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乐羊子妻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①乎!”羊子大惭乃捐②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③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④,(B)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⑤时日。夫子积学⑥,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C)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注释:①〔污其行〕玷污自己行为。②〔捐〕丢弃,舍弃。③〔跪〕古人席地而坐。④〔累寸不已〕不停地一寸一寸累积。⑤〔稽废〕稽延荒废。⑥〔积学〕积累学识。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联系常见成语(在所不辞) (1)
(2)尝行路 查阅词典(①品尝 ②尝试 ③曾经) (2)
(3)无它异也。 课内迁移(无他,惟手熟尔) (3)
2.请将“及”“遂”“若”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3.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 子 大 惭 乃 捐 金 于 野 而 远 寻 师 学。
4.请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同样是劝学,乐羊子之妻劝夫和孙权规劝吕蒙方式不同,各自高妙之处是什么?
请你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记吾当二十上下时,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栉沐①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尔辈努力自爱其资,读书尚友。
(节选自傅山《训子侄》,有删减)
【注】①栉(zhì)沐:梳头洗面。
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及鲁肃过寻阳 语境推断法:结合整句意思:等到鲁肃“过”寻阳的时候,可以推断“过”的意思 (1)
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 查阅词典法:①安定;②平定;③止,停;④确定,决定;⑤必定,一定……[《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2) (填序号)
自恨以彼资性 成语助记法:抱恨终身 (3)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
8.【乙】文中画虚线的句子需要一处断句,请将需断句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致令A著述之B志C不能D畅快
9.【甲】【乙】两文都有关于“劝学”的内容,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孙权和傅山分别是如何进行劝学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颜之推勉学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③,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④,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魏武⑥、袁遗⑦,老而弥笃⑧,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同“花”。②登:收获。③专利:专注。④理:温习。⑤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⑥魏武:曹操。⑦袁遗:东汉末年人物。⑧笃:深切。⑨荀卿:荀子。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 ) ②即更刮目相待( )
③勿失机也( ) ④老而弥笃( )
11.用“/”给下面文句划分朗读停顿(限两处)。
夫 学 者 犹 种 树 也
12.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曾子七十乃学 蒙乃始就学 B.春玩其华 以钱覆其口
C.二十之外 康肃笑而遣之 D.老而弥笃 结友而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14.小泰和小兴两位同学进行讨论学习,以下是他们的对话,请你根据上述文言文内容补充完整。
小泰:“孙权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常读书,觉得大有益处,这让我明白学习真的很重要。《颜之推勉学》里也有类似的观点,你发现没?”
小兴:“当然发现啦,他把学习比作 ,认为‘讲论文章’就像春天的花,‘修身利行’就像秋天的果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修身利行有重要意义。”
小泰:“没错没错,还有,《颜之推勉学》提到小时候‘精神专利’是学习的好时机,长大了就容易思虑分散。所以我们 。”
小兴:“确实,不过就算小时候没学好,像曾子七十岁开始学习,不也名闻天下嘛,所以我们 。”
小泰:“嗯嗯,从这两篇文章里,我还学到了学习方法,比如像孙权说的‘ ’,就是指广泛阅读,还有颜之推提到的定期温习,也是好的学习方法。”
小兴:“太对啦,以后咱们学习可得讲究方法,抓住时机,坚持下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选自《木兰诗》)
(乙)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选自《木兰从军》)
(丙)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绵,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儿干,这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这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啊)。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选自豫剧《花木兰》选段)
【任务一:词语释义】
1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木兰乃易男装 查阅字典:①交易。②改变。③容易。④轻视。 (1) (填序号)
市鞍马 课内迁移:愿为市鞍马 (2)
溯溯黄河,度黑山 成语联想:追根溯源 (3)
数建奇功 语境推断: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 (4)
【任务二:疏通文意】
16.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②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17.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划 3 处)
男 子 可 为 之 事 女 子 未 必 不 可 为 余 观 夫 木 兰 从 军 之 事 因 益 信
【任务三:比较阅读】
18.豫剧中“把功劳建,为国杀敌”的铿锵歌声是战士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最好写照,《木兰诗》中也有两句相似的句子: , 。
19.老戏新唱有韵味,“语”“戏”结合出奇招。乐府诗和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分别代表了诗歌和戏曲的高峰。它们在言语形式、内容主题、情感表达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请结合甲文和丙文具体内容,任选两个角度,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乙】
荀灌(节选)
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①。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A)故吏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B)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将士②,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③。自诣④览乞师,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仍结为兄弟,访即遣子抚⑤率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灌(C)力也。时人叹曰:“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令史乘⑥中得未曾有。”
(《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列女·荀灌》)
【注释】①奇节:非凡的气节。②将:率领;士:勇士。③获免:没有被敌人追上。④诣:拜访。⑤抚:人名,周访长子周抚。⑥史乘(chéng):指一般的史书。
20.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关山度若飞 结合语境 度:①
赏赐百千强 查字典:①有余②有力量 ②写序号:
计无从出 关联成语:无计可施 计:③
贼闻兵至 关联教材:去后乃至 至:④
21.请将“之”“于”“乃”三个文言虚词还原到文中ABC三处括号内。
A( ) B( ) C( )
22.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你会在哪两处停顿
如此①奇女子 ②求诸古今史 ③乘中 ④得未 ⑤曾有。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⑤
23.把【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4.小宇发现两文塑造的都是女英雄形象,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②邓坎:地名。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5.文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B.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事
C.瘐死云阳狱 狱:案件
D.千乘为部民所讼 讼:状告
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问女何所思 何:代词,什么
B.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疑问词,怎么
C.千乘为部民所讼 为:介词,表被动
D.而驭下严峻 而:连词,表并列
27.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与秦良玉均以女子之身参与军事,但木兰是替父从军,秦良玉则是直接领兵作战。
B.木兰战后拒绝官职,选择归乡;秦良玉则在丈夫去世后代领其职,继续统领军队。
C.两文均提到“赏赐”:木兰获“策勋十二转”,秦良玉因战功被封为“尚书郎”。
D.秦良玉“不言功”与木兰“不用尚书郎”都体现了她们淡泊名利的品格。
2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①。既灭烛,闻主人媪②隔壁呼其妇③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④。”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⑤,意思⑥皆所不及也。
(节选自《唐国史补》)
【注释】①逆旅:旅店。②媪(ǎ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③妇:指儿媳。④伏局:认输。⑤复其势:根据记忆,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⑥意思:用意,此处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
2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睨之”“但微颔之”体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且非常蔑视。
B.甲文中的“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卖油翁倒油技术的娴熟。
C.“康肃笑而遣之”其“笑”含尴尬解嘲,“遣”示接纳道理,反映出陈尧咨复杂的心理变化。
D.甲文中的“公亦以此自矜”与乙文中的“自谓天下无敌”所体现的心理相似。
30.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31.甲文中的“无他,但手熟尔”和“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两句话意思相近,但作用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2.请你结合甲文中陈尧咨看到卖油翁倒油技术后的表现,以及乙文中王积薪复盘婆媳二人棋艺后的表现,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你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选自《碎金鱼》)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33.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以钱覆其口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2)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5.解释【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及守荆南回 (2)岂汝先人志邪
3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37.结合【甲】【乙】两篇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2)结合两篇短文,简要说说陈尧咨(康肃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 于云梦②,使虞人③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④拂王旃⑤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⑥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田:同“畋(tián)”,打猎。②云梦:地名。③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官吏。④鹄(hú):天鹅。⑤旃(zhān):安置在马车上的红色旗子。⑥养叔: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3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尔安敢轻吾射 (2)徐以杓酌油沥之
(3)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4)王引弓欲射
39.请用“/”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臣 之 射 也 置 一 叶 于 百 步 之 外 而 射 之 十 发 而 十 中
4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41.《卖油翁》和本文都写到了射箭,但两篇短文所讲的道理不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
《第1-3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推辞 (2)填③或者“曾经”都可 (3)没有别的 2. 及 遂 若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4.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乐羊子之妻用生活中的织布与求学进行类比,引发其警醒;孙权规劝吕蒙时,用个人的感受现身说法规劝。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精选了《孙权劝学》和《乐羊子妻》两个劝学典故,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劝学的艺术。孙权以自身为例,用“涉猎见往事”的实用主义说服吕蒙;乐羊子妻则通过“断织喻学”的类比和道德规劝,展现女性智慧。两文语言精炼,对话生动,既体现了古人重视学习的态度,又展示了劝说的不同策略。选文注重品德教育与学习方法的结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注释和题目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劝谏艺术。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联系常见成语法,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辞:推辞,由此可见,“蒙辞以军中多务”的“辞”为“推辞”的意思,其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2)联系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尝行路:曾经在路上行走时,尝:曾经。
(3)联系课内迁移法,无他,惟手熟尔:没有什么别的技巧,只是手法熟练罢了。无他:没有别的。由此推断,“无它异也”的“无它异也”为“没有别的”的意思,其句意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及:介词,表某个时间,等到。遂:连词,表承接,于是。若: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A.本句话表示某个时间节点,在此表示鲁肃过寻阳的时候,应选“及”;
B.本句话表示织布的过程,一寸寸积累然后才能成为布匹,表示承接,应选“遂”;
C.本句话是对乐羊子半途而废的行为进行假设,表示一种假设语气,应选“若”;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其中“羊子大惭”这是描写乐羊子听了妻子教育后的神态,应断开;“乃捐金于野”这是表示乐羊子受教育后的动作,应断开;“而远寻师学”这是另起陈述一件事,应断开;故断为: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词: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先向吕蒙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当吕蒙拒绝的时候,他先指点其学习方法,让他意识到读书不是很难的事情,然后再结合自身经历点明读书对人的重要意义。用个人的感受现身说法规劝。
结合乙文“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B)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C)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可知:面对乐羊子不专心求学,乐羊子的妻子以织布为喻,劝说他要坚持读书,不可半途而废。“断织喻学”的类比通俗易懂,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点睛】参考译文:
【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羊子曾经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6. 经过 ④ 遗憾 7.(1)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2)但能像这样记诵,时间也不过六七年罢了。 8.C 9.①孙权先指出吕蒙“学”的必要性,再现身说法,指出“学”的益处,使吕蒙无可推辞;②傅山将自己年轻和中年两个时期读书的资质记性进行对比,揭示了资质记性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的道理,以此告诫后辈要勤勉并爱惜自己的资质,读书尚友。
【导语】《孙权劝学》和《训子侄》两篇文言文都围绕“劝学”这一主题展开。前者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展示了吕蒙的转变和成长;后者则展现了傅山对自己未能充分学习的遗憾及对后辈的劝诫。两篇文章都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长远影响,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或自述引发读者深思,具有较强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同时,两文也突显了古人重视学问和自我提升的优良传统。
6.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1)结合语境,“寻阳”是一个地点,“鲁肃”是一个人名,两者中的“过”应是经过的意思。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
(2)句意:我的兄长子由先生为我圈点审定了五十三篇文章。定,确定、决定。根据查阅字典法,选④。
(3)抱恨终身:一生的遗憾。恨,遗憾。根据成语助记法,“自恨以彼资性”中的“恨”也是遗憾的意思。句意:我遗憾悔恨自己凭借那样的天资。
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孤:古代王侯自称。益:好处。
(2)然:然而。能记:能够记住。时:时间。亦:也。耳:罢了。
8.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以至于让(自己)著书立说的志向不能尽情实现。分析:“致令著述之志”和“不能畅快”形成因果关系,前句表愿望,后句表结果。故断句为: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选C。
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知,孙权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吕蒙现在当权管事,强调了学习对于吕蒙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直接点明了“学”的必要性,让吕蒙认识到学习是他当下不能忽视的事情。又根据“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并没有要求吕蒙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而是降低了学习的要求,只希望他能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并且孙权以自己为例,说自己事务繁多却依然经常读书,还觉得读书大有好处,通过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向吕蒙阐述了“学”的益处,让吕蒙明白读书是有价值的,从而使吕蒙无法再以事务多为借口推辞学习,成功地劝服了吕蒙开始学习。
根据【乙】文中“记吾当二十上下时,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可知,傅山详细叙述了自己二十岁上下时记忆力很好,能轻松背诵五十三篇文章且一字不差,而到了三十岁、四十岁时,记忆力逐渐减退,看过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他将自己年轻和中年两个时期读书的资质记性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清晰地揭示了随着年龄增长,资质记性会逐渐减退的道理。再根据“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尔辈努力自爱其资,读书尚友”可知,傅山表达了自己对年轻时没有充分利用好资质闭门苦读的悔恨,然后基于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告诫后辈们要努力珍惜自己的天资,勤奋读书,并且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以此来达到劝学的目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记得我在二十岁上下的时候,我的兄长子由先生为我圈点审定了五十三篇文章。我洗漱完毕就开始诵读,等到早饭做好叫我吃饭的时候,那五十三篇文章我已经能够背诵下来,没有错一个字。然而像这样的记忆力,当时也不过只能保持六七年罢了。过了三十岁就会减少十分之五六,到了四十岁就会减少十分之八九,随着阅读就会随即忘记,就好像是久远以前的事情了。我悔恨自己凭借那样的天资,却不曾闭门苦读十年经史,以至于让(自己)著书立说的志向不能尽情实现。你们这些人要努力珍惜自己的天资,勤奋读书,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10. 到,等到 另,另外 不,不要 更加 11.夫/学者/犹种树也 12.B 13.(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在壮年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习,不可以自己放弃(学习)。 14. 种树 要抓住年少时的好时机好好学习 (“早教”)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要终身学习 涉猎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孙权劝学》和《颜之推勉学》两则经典文本,通过对比阅读展现了古代劝学思想的精髓。孙权以自身为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颜之推则用“春华秋实”的比喻系统论述学习规律。两文都体现了终身学习理念,前者突出学习带来的蜕变,后者着重学习时机的把握。设题从字词解释到文意理解层层递进,既考查文言基础,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方法和态度,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劝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②句意: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更:另,另外。
③句意:不要错失了好的机会。勿:不,不要。
④句意:到老年的时候(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弥:更加。
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句意是“学习就如同种树”,“夫”为句首发语词要作停顿;后接主语“学者”,谓语“犹种树也”,按主谓结构划分。故可停顿为:夫/学者/犹种树也。
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副词,才/连词,于是;
B.“其”均为代词,它,它的,指代前文事物;
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但:只,只是;当:应当;涉猎:广泛阅读但不深入;见:了解;往事:历史。
(2)失:错失(机会);于盛年:在年轻时;晚学:在晚年学习;自弃:自我放弃。
1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空,从乙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可知,颜之推告诉族人,学习就如同种树,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这里,他把学习比作种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修身利行有重要意义。
第二空,从乙文“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可知,人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长大以后,需要思考、顾虑的事情变多,精神就容易分散,因此应该早早地(接受)教育,要抓住年少时的好时机好好学习,不要错失了好的机会。
第三空,从“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可知,魏武帝、袁遗,到老年的时候(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都是少年时勤学到了老年也不厌倦的例子。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然而也名扬天下。所以少年时勤学很重要,它能让我们到老都不厌倦学习。故我们要重视“早教”,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要终身学习;
第四空,孙权说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意思是“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这里孙权提到的“涉猎”是学习方法,指广泛阅读。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
学习就如同种树,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养性为人谋利益,就好比摘取果实。人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长大以后,需要思考、顾虑的事情变多,精神就容易分散,因此应该早早地(接受)教育,不要错失了好的机会。我七岁时,背诵《灵光殿赋》,到了今天,十年温习一次,仍没有遗忘;二十岁之后,所背诵的经书,一月不去理会,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生有困顿坎坷,在盛年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更应该学习,不可以自己放弃。魏武帝、袁遗,到老年的时候(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这都是少年时勤学到了老年也不厌倦。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然而)名扬天下。
15. ② 买 逆流而上 多次,屡次 16.(1)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
(2)正碰到可汗招兵,她父亲的名字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 17.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8.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19.质朴自然,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甲文大量使用民间常用的口语和俚语,使得诗歌读起来亲切自然。例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家人迎接木兰归来的场景,语言质朴而富有生活气息。丙文语言接近口语化,唱词中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如“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生动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产和战争中的贡献。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句式多样: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后来虽脱离音乐,但仍保留了一定的韵律美。甲文和丙文在句式上既有五言句也有七言句,还有杂言句,这种多样化的句式结构使得诗歌的节奏明快多变,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规律:诗中注重押韵和对仗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在音韵上和谐统一。
情感真挚,意蕴深厚。爱国情感:甲文以木兰代父从军为主线,展现了木兰深沉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诗中通过对木兰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叙述,传达了作者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和颂扬。亲情友情:例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等句子就体现了家人对木兰的深深思念和热烈欢迎之情;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则揭示了战友们对木兰的深厚友谊和信任。丙文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听到同行男兵轻视妇女时,她本能地维护妇女尊严,反驳男兵的偏见,表现出强烈的自豪和自信。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木兰诗》《木兰从军》和豫剧选段三个文本,多维度展现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从文言诗到白话散文再到戏曲唱词,三种文体形成互补:乐府诗以典雅叙事见长,散文补充细节逻辑,豫剧则以口语化表达强化情感。材料设计巧妙,通过词语释义、文意疏通、比较阅读等任务,既考察文言基础能力,又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特点。尤其注重挖掘“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内核,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凸显性别平等的现代价值。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结合字典释义及语境,“易男装” 指木兰更换装束为男装。选项②“改变”符合“更换、变换”的语义。
(2)课内迁移自《木兰诗》“愿为市鞍马”,“市”为动词,意为“购买”。古汉语中“市”常作 “买”。
(3)成语“追根溯源”中“溯”意为“逆流而上”,引申为“追寻根源”。结合语境“溯黄河”,指木兰逆黄河水流方向行进,故取“逆流而上”之义。
(4)语境中“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表明木兰长期征战,“奇功”指卓越战功。“数”在此表频率,结合战争时长,应译为“多次、屡次”,突出木兰战功之多。
1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① 理云鬓:指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帖,同“贴”,粘贴;“花黄”是古代女性的面饰(用黄粉或金箔剪成花样贴于额间)。句式为互文见义,“当窗”与“对镜”为并列动作,应理解为“对着窗户和镜子”。
②值:恰逢、正赶上;军书:征兵名册;同里:即同乡;次:依次、按顺序。
17.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先划分主语与谓语:“男子可为之事”为第一层,讲男子能做的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为第二层,转折强调女子也能做;“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为第三层,引出作者观点;“因益信”为第四层,表明结论。
断句为:男子可为之事 / 女子未必不可为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 / 因益信。
18.本题考查默写。
豫剧中“把功劳建,为国杀敌”强调木兰的战功与英勇,对应《木兰诗》中体现战争惨烈与持久的句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互文手法概括十年征战,既写战争残酷(百战死),又显木兰的坚韧存活(十年归),与豫剧语义呼应。
1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角度一,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口语化。
甲文(乐府诗):大量使用民间日常用语,如“爷娘”“阿姊”“小弟”等称呼,贴近百姓生活。句式简短明快,如“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以白描手法勾勒家人迎接场景,无需华丽辞藻即显生动。
丙文(豫剧唱词):采用对话式语言,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似与人争辩,极具口语化特征。列举生活细节“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绵”,用直白语言反驳性别偏见,通俗易懂。
角度二,情感表达:家国情怀与性别平等意识。
爱国情感:甲文通过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抉择,以及“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战功,凸显其为国征战的使命感。丙文以“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直接歌颂女性的爱国贡献,与甲文呼应。
性别平等:甲文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隐喻手法,打破“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肯定女性能力。丙文通过反问“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直接驳斥“女子享清闲”的偏见,彰显女性自信与平等意识。
角度三,叙事结构:以人物为中心,突出矛盾冲突。
甲文围绕木兰“代父从军”的主线,展开“出征前准备、征战过程、功成还乡”的叙事,矛盾集中于“女扮男装”的身份隐藏与最终揭晓。
丙文以“刘大哥”的性别偏见为冲突起点,通过列举女性生产劳动(种地、纺绵)与英雄事迹(女英雄把功劳建),层层递进反驳,结构紧凑且具戏剧性。
角度四,韵律节奏:明快和谐,适合传唱。
甲文(乐府诗):以五言为主,间杂七言(如“赏赐百千强”),句式参差变化,符合配乐演唱的节奏需求。押韵灵活(如“堂、强、郎、乡”押“ang”韵),朗朗上口,便于民间传唱。
丙文(豫剧唱词):采用七言为主的唱词结构,如“谁说女子享清闲”“这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配合戏曲旋律,节奏感强。结尾“男”字押韵,增强唱词的韵律美,适合舞台表演时的情感抒发。
总结: 甲文与丙文虽属不同艺术形式,但均以质朴语言、鲜明情感和紧凑结构,塑造了木兰这一超越性别界限的英雄形象,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国情怀的推崇,也隐含了对性别平等的朴素思考,具有跨越时代的艺术感染力。
【点睛】参考译文:
【乙】 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她从小练习骑马,长大后技艺更加精湛。正逢可汗征兵,她父亲的名字列在征兵名册上,和同乡的许多年轻人都按次序应当出征。由于她的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前往。木兰于是换上男装,买来马鞍和马匹,代替父亲从军。她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在战场上驱马转战共十二年,多次立下卓越的战功。啊!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不一定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故事后,就更加相信这一点了。
【丙】 刘大哥你说话道理太偏,谁说女子就该享受清闲?男子到边关打仗御敌,女子在家中纺织种田。白天去地里耕种,夜晚在家中纺棉,不分昼夜辛勤劳作,将士们才有吃的和穿的。如果你不相信,请往自己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这千针万线可都是女子们一针一线缝制的。有许多女英雄,也为国家立下功劳,为国杀敌的贤能之人代代都有。女子哪一点比不上男子呢!
20. 越过 ① 计谋(策略、计划、主意) 到,到来(到达) 21. 于 乃 之 22.B 23.将士们身经百战、战斗数年,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24.【甲】文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生活一笔带过,重点铺陈战前及战后情况,意在突出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以及不恋富贵,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性。(意近即可)
【乙】文对荀灌“突围求援”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意在表现其骁勇善战、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品格,突出其“奇”。(意近即可)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通过《木兰诗》和《荀灌传》两个文本,展现了古代女性英雄的不同风采。甲文以铺陈手法突出木兰的忠孝两全,通过“策勋十二转”等军功描写与“愿驰千里足”的归乡之愿形成张力;乙文则用白描笔法刻画荀灌的智勇双全,“率勇士突围”“自诣览乞师”等细节凸显其临危不惧。两文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前者重抒情性与象征意义,后者重叙事性与历史真实,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多元形象谱系。
20.本题考查词语意思。
①句意: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超过。
②句意: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强,有余。根据查字典法,选①。
③无计可施:没有办法可以施展。计,计谋(策略、计划、主意)。根据关联成语法可知,“计无从出”中的“计”也是计谋(策略、计划、主意)的意思。句意:如何突围求救却没有办法
④去后乃至: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至,到。根据关联教材法可知,“贼闻兵至”中的“至”也是到的意思。句意:敌人听说援兵到了。
2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欲求救(A)故吏平南将军石览”,“于”有“向”的意思 ,此句表示向故吏求救,所以A处填“于”;
“灌时年十三,(B)率勇士数千人” ,“乃”可作副词,有“于是,就”之意 ,这里表示荀灌于是率领勇士,所以B处填“乃”;
“贼闻兵至,散走,灌(C)力也” ,“之”可作助词,相当于“的”,此句说这是荀灌的功劳,所以C处填“之”。
2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像这样的奇女子,在从古到今的史书典籍中,都不曾有过。分析:“如此奇女子”是对荀灌的整体表述;“求诸古今史乘中”是说在古今史书里寻找这样的人;“得未曾有”表示最终得出在史书中都未曾有过的结论。所以要在表达不同语义层次的地方断开。故断句为: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
故选B。
23.本题考查翻译。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畅。重点词语如下:
百:虚指,许多。十年:虚指,多年。翻译时注意互文手法,前后句互为补充。
2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可知,花木兰代父从军,且不贪恋功名利禄,作者对征战生活一笔带过,重点铺陈战前及战后情况,意在突出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以及不恋富贵,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性。
根据乙文中“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将士,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自诣览乞师,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 可知,作者对荀灌“突围求援”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意在表现其骁勇善战、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品格,突出其“奇”。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多年之后胜利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乙文:荀崧的小女儿荀灌,幼年就有非凡的气节。荀崧担任襄城太守时,被杜曾围困,力量薄弱并且粮食也吃完了,想要向自己过去的下属平南将军石览求救,如何突围求救却没有办法。荀灌当时十三岁,亲自率领几千名勇士,夜里越城突围而出。敌人追赶得很急,荀灌率领着勇士,一边战斗一边前进,进入了鲁阳山才没有被敌人追上。(荀灌)亲自去拜访石览请求他出兵救援,又替荀崧写信给南中郎将周访请求援助,并且和他结为兄弟,周访立即派儿子周抚率领三千人,会合石览一起救援荀崧。敌人听说援兵到了,四散逃跑,这都是荀灌的功劳啊。当时的人感叹说:“凭借着十三岁的弱小女子,独自能够挺身而出,突围出去请求救援,像这样的奇女子,在从古到今的史书典籍中,都不曾有过。”
25.C 26.D 27.C 28.(1)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2)秦良玉为人富有胆识和智慧,擅长骑马射箭,同时精通诗文书法,仪态风度娴静文雅。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木兰诗》与《明史·秦良玉传》的对比,展现了古代女性突破性别桎梏的非凡形象。木兰以“替父从军”的孝义之举,完成“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身份超越;秦良玉则以“白杆兵”统帅之姿,彰显“仪度娴雅”却“驭下严峻”的将才风范。两文均采用“以事写人”手法,通过征战细节与拒绝封赏的情节,共同勾勒出巾帼英雄“淡泊名利”的精神内核。文本在平行对照中,完成了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诗意解构与历史重构。
2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C.句意:在云阳狱中因病去世。狱,监狱。故选C。
2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D.句意:但是她管理部下却很严厉。而,表转折,却。故选D。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文中提到木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但并没有说秦良玉因战功被封为“尚书郎”。木兰是可汗问所欲时,不用尚书郎,而秦良玉是在丈夫死后代领其职,文中未提及她因战功被封尚书郎这一情节。故选C。
2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朔:北方。传:传来。光:月光。铁衣:铠甲。(2)饶:富有。善:擅长。通:精通。仪度:风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既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早上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吃惊:我们同行多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乙:秦良玉,是忠州人,嫁给了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明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率领三千人跟随(大军)征讨播州,秦良玉另外统领五百精锐士兵携带军粮跟随自己(行动),和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抵御敌人。第二年正月初二,敌人趁着官军举行宴会(的时候),在夜里发动袭击。秦良玉夫妇首先打败了敌人,(然后)追击到敌人境内,连续攻破七个寨子,大败敌军,成为南川路方面战功排名第一的队伍。敌人被平定之后,秦良玉没有说起自己的功劳。在这之后,马千乘被部下的百姓状告,在云阳狱中因病去世,秦良玉代替他行使职务。秦良玉这个人富有胆量和智谋,擅长骑马射箭,同时又精通诗文,风度娴静文雅。但是她管理部下却很严厉,每次行军发号施令,军队都十分严肃。她所率领的部队号称“白杆兵”,被远近的人所忌惮。
29.A 30.示例: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1.示例:前一句是卖油翁回应陈尧咨咄咄逼人的质问所说的话,体现了卖油翁从容淡定的品质,同时这种从容的态度更加激怒了陈尧咨,引出了下文;后一句“我亦”“惟”是卖油翁展视出自己娴熟的倒油技术后所说的话,显出卖油翁谦虚谨慎、沉稳自信的品质。 32.示例:甲文中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看到卖油翁沥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沾湿,笑而遣之;乙文中王积薪自认棋艺“天下无敌”,听到婆媳隔墙下棋,全凭记忆,王积薪复盘后自愧不如。
据此可得出“无论何种技艺,要达到高水平都离不开持续的实践与钻研”的道理,同时启示我们不能恃技而骄,应保持谦逊,也要认识到自身局限。
【导语】这篇文言对比阅读通过《卖油翁》和《唐国史补》两个故事,生动展现了“熟能生巧”的主题。甲文以陈尧咨的“自矜”与卖油翁的“手熟”形成鲜明对比,乙文则通过王积薪“天下无敌”的自信与婆媳盲棋的高超技艺构成反差。两文均采用“先扬后抑”手法,先渲染主人公的骄傲,再借他人技艺予以“降维打击”,最终都指向“人外有人”的深刻哲理。文中人物神态描写尤为精彩,“睨之”“微颔”“忿然”“笑而遣之”等细节,传神地展现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睨之”“但微颔之”体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不以为意,但说“非常蔑视”程度过重。卖油翁只是觉得陈尧咨箭术不过是手熟而已,并非是对其非常蔑视,该选项对卖油翁态度的解读不准确。故选A。
30.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忿然,生气的样子。尔,你。安,怎么。轻,轻视。
3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无他,但手熟尔”是卖油翁在面对陈尧咨质问时的回应,强调射箭没有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体现出他的从容淡定与不卑不亢,以平和的语气说出这一观点,却在不经意间挑战了陈尧咨的权威,更加激怒了陈尧咨,从而引出下文陈尧咨的“忿然”以及卖油翁以酌油之技展示“手熟”的情节。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是卖油翁在演示完酌油技艺后所说的话,“我亦”表明自己和陈尧咨一样,都是因为手熟才能达到高超的技艺水平,“惟”字进一步强调了“手熟”这一关键因素。这句话既总结了卖油翁自己酌油的技巧,又再次呼应前文“无他,但手熟尔”的观点,使文章主旨得以强化,让陈尧咨以及读者深刻认识到,无论射箭还是酌油,技艺的精湛都源于反复练习而达到的熟练,而非有什么特殊的天赋或秘诀。同时,也让陈尧咨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心服口服,起到了点明文章中心、收束全文的作用。
32.本题考查主旨和阅读启示。
甲文中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他凭借自己高超的射箭技术而骄傲自满。当看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一精湛的倒油技术后,“康肃笑而遣之”。从一开始的自矜到后来的“笑而遣之”,说明陈尧咨认识到自己不应仅仅因为射箭技术好就骄傲自满,卖油翁的倒油技术也让他明白,即使是看似普通的技艺,只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钻研,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乙文中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但当他听到婆媳二人在隔壁仅凭口说就下棋,且“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棋艺并非天下第一,还有自己远远不及的人。这表明王积薪之前过于自负,没有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婆媳二人能有如此高超的棋艺,必然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与钻研。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得出“无论何种技艺,要达到高水平都离不开持续的实践与钻研”的道理。同时也启示我们,不能像陈尧咨和王积薪最初那样恃技而骄,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时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技艺不断提高,避免陷入自满而停滞不前的状态。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他曾经在自家的院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翁见到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乙】王积薪的棋艺达到很高的水平,自认为天下没有对手。他要去京城游玩,在一家旅店住宿。熄灭蜡烛后,他听到隔壁的老妇人招呼她的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消遣,可以下一局棋吗?”儿媳说:“好。”老妇人说:“在第几道上落子了。”儿媳说:“在第几道上落子了。”两人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妇人说:“你输了。”儿媳说:“我认输。”王积薪暗暗记住了她们的棋路,第二天,他重新摆出那盘棋的局势,发现每一步棋的用意都是自己远远比不上的。
33.(1)自夸 (2)点头 (3)盖 34.(1)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2)老翁于是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奥秘,只是手熟罢了。” 35.(1)等到 (2)志向,意愿 36.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37.(1)①因为卖油翁觉得康肃公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所以只是微微点头,略表赞许。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所以杖之。
(2)骄傲自满、贪图享乐。
【导语】两文均围绕陈尧咨(陈康肃公)展开。甲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及酌油演示,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借陈尧咨与母亲的交流,展现其重射艺轻仁化,遭母亲斥责,体现家庭教育对德行培养的重视,两文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富有启示意义。
3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康肃公陈尧咨也凭借这种(射箭的本领)自夸。自矜:自夸。
(2)句意:只是对此微微点头。颔:点头。
(3)句意: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覆:盖。
3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忿然,气愤的样子;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吾,我;射,射箭的本领。
(2)因,于是;亦,也;无他,没有别的(奥妙);惟,只、不过;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3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等到(陈尧咨)驻守荆南回到家中。及:等到。
(2)句意:难道是你死去父亲的心意吗?志:志向,意愿。
3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荆南位处交通要道,每天都有宴会,陈尧咨每次都把射箭作为娱乐,在座的客人没有不叹服的。“荆南当要冲”是介绍荆南的地理位置特点,与后文断开;“日有宴集”是说荆南每天的情况,断开;“尧咨每以弓矢为乐”说的是陈尧咨的行为,断开;“坐客罔不叹服”说的是客人的反应。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37.(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以及第二段卖油翁所说“无他,但手熟尔”可知,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能十中八九,技术确实不错,但他认为这只是因为手熟练罢了,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大肆称赞的,所以只是微微点头,略表对其射技的认可。
根据乙文“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知,陈尧咨的母亲认为他作为官员,不致力于施行仁政教化,却只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来取乐,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没有实现父母期望他以忠孝报国的志向,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所以用棒子打他。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骄傲自满:根据甲文“公亦以此自矜”以及陈尧咨对卖油翁说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等内容可知,陈尧咨凭借自己射箭的本领自夸,当卖油翁对他的射技表现出不太在意的态度时,他非常生气,质问卖油翁,从这些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骄傲自满的人,认为自己的射技精湛无人能及,不容许他人轻视。
贪图享乐:根据乙文“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曰:‘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可知,陈尧咨在驻守荆南时,每天都有宴会,并且以射箭取乐,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上,而没有将心思放在治理地方、施行仁政教化上,由此可见他贪图享乐的性格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这种本领自夸。他曾经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翁看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乙】陈尧咨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他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他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优异的政绩?”陈尧咨说:“荆南位处交通要道,每天都有宴会,我每次都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客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导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如今你不致力于施行仁政教化,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这难道是你死去父亲的心意吗?”(于是)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38. 轻视 慢慢地 向 拉 39.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40.(1)(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2)如果放上十片叶子在那里,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41.《卖油翁》是通过写陈尧咨与卖油翁之间的问答,告诉了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乙文是写屠龙子朱通过讲述楚王打猎和养由基的话语告诉人们做事要专注,目标过多,精力容易分散,会让人无所适从。
【导语】这两则文言短文均以“射箭”为切入点,但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哲理维度。《卖油翁》通过油翁“惟手熟尔”的朴素智慧,揭示了专精技艺的普适性真理;而《郁离子》则借养由基“十叶难中”的典故,深刻阐明了专注力与目标选择的重要性。两文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前者以生活化的场景对比展现人物性格,后者则以寓言式的狩猎场景隐喻人生哲理,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寓言文学“小故事大道理”的经典范式。
3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2)句意:慢慢地用勺子舀起油滴入葫芦。徐,慢慢地。
(3)句意: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于,向。
(4)句意:楚王拉弓准备射猎。引,拉。
3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分析:“臣之射也”表达“我射箭的时候”,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其后应断开;“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描述射箭的具体行为,“十发而十中”是射箭的结果,二者表意不同,应断开。
故断句为: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4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畅。重点词语如下:
(1)其:代词,指陈尧咨。发矢:射箭。十中八九:十支箭射中八九支。但:只。微:微微。颔:点头。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如使:如果。置:放。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则:那么。中:射中。必:保证。
4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根据甲文中“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通过展示自己熟练的酌油技艺,表明技艺的精湛源于反复练习,从而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陈尧咨善射却自矜,卖油翁以其技艺让陈尧咨认识到不应因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满。根据乙文中“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以及养叔所说“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可知,楚王打猎时因面对众多猎物而不知射什么,养由基指出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保证射中,这告诉人们做事要专注,若目标过多,精力易分散,就会使人无所适从。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他)曾经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了他很久都不离开。(老翁)看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子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乙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泽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以便)射击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在楚王的右边交错。楚王拉弓准备射猎,有一只天鹅擦过楚王的旗子飞过,翅膀大得好像能低垂的云彩。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什么。养由基上前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那里,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