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5.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7.【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8.根据语段【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救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委而去之
(3)亲戚畔之
(4)故治国常富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11.甲乙两文都论述了 (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 (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 (原文中两字概括)
12.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 ”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 ”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余问故
(2)不胜惊错
(3)鼠何名老虫
(4)不寡矣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安得有此兽?
(2)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16.“余惊错欲走”是因为什么?
17.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8.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尤:格外
B.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表约数
C.往来翕忽 翕忽:静悄悄的样子
D.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19.下面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一项是( )
例:潭西南而望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贫贱不能移
2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重点写小石潭石之奇异,“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石多、石怪,成为小石潭的特色。
B.第二段文字将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着描写,表现了鱼的活泼可爱和小石潭周围景色的秀丽。
C.第三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两岸的样子,生动形象。
D.作者不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而且在山水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情景交融。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山势高俊突兀)露芒角(山峰突出)。水声铿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揖,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qiàn 草木青翠茂盛)浓郁。风自木梢起,纷披(指树梢散乱)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
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又深又清)渟滀(tíng chù 水面平静没有波澜)者焉。洑(水从地面流出)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本指人的头顶,此处指溪水的上面),幽草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yuè shāng把酒烫热)以进。酒数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此可识。”因命余。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徜徉久之而去。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2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典提供的义项,结合上下文语境,给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文言词语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部分义项 意思
嘉木奇卉被之 一、bèi 1.动词(1)覆盖 (2)蒙受,遭遇 2.名词 被子 3.介词 表示被动 二、pī 动词,通“披”,穿,披着 ( )
此可识 一、shí 1.名词,知识,见识 2.动词,(1)知道,懂得 (2)认识 二、zhì 1.动词 记住 2.名词 通“帜”,标记,记号 ( )
2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
(2)不可久居 居:( )
(3)山竦出 竦:( )
(4)徜徉久之而去 去:( )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B.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C.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D.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25.解释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并选出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两项是( )
A.沿溪曲折行数里/珠可历历数也
B.崭然露芒角/若听茶声然
C.心始异之/渔人甚异之
D.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余乃援笔
E.咸曰:“莫此地为宜。”/咸来问讯
F.因命余/罔不因势象形
G.乍入谷,未有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H.得泉之泓澄渟滀者焉/不复出焉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徜徉久之而去。
27.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等内容。突出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景之幽,情之忧。
B.乙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依次写了四面群山环合,奇花美树遍野,山风之震荡,山泉之澄澈,伏流上有茂树、下有幽草等景物。
C.两文写景都善用比喻,甲文“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乙文用“拱而揖”来形容四周山峰的形态,既生动形象、充满动感,又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甲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情景交融,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乙文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之后,作者即点出当时的感受,既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又使文笔富于变化,没有平铺直叙之感。
28.甲乙两文段中,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心理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简要梳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青溪之水,清泠可鉴。溪中白石磊磊,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游鱼往来,翕忽成趣。溪行数百步,见一亭翼然临于泉上,名曰“忘归”。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若琴筑①之奏。
客有问余曰:“此间之乐,何如柳子厚小石潭耶?”余笑曰:“石潭凄寒,使人愀然;青溪明澈,令人忘返。各适其性耳。”
(节选自《游青溪记》)
[注]①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筝。
29.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水尤清冽 结合语境 (1)尤:
白石磊磊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磊:①堆积②圆润③分明 (2)磊:
日光下澈 词类活用 (3)澈:
各适其性 参考成语法:适得其所 (4)适:
30.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B.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C.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D.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31.翻译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此间之乐,何如柳子厚小石潭耶?
32.【甲】【乙】两文均以水石之景寄情,但作者心境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第1-3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起,被任用;只,仅仅。 2.①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个人。
②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3.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人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看法的相同之处:要注重选拔人才,会任用人才。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举:起,被任用;
②不仅仅治愈了疾病。徒:只,仅仅。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故”,所以、;“是”,这。句意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个人。
②句重点词语有:“困”,忧困;“于”,介词,在;“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句意为: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
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人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点睛】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现在天下的存在的问题。我请求把它比作疾病:定时调养身体使之舒适,本不会得病了;疾病在皮肤时,医生能把它治好,病去并且身体安康。以上两种情况都达不到了,疾病已在身体内,如果得到良医的医治,可以快速的痊愈。天下存在的弊端,形势已经像这样了,在可以医治的时候,皇上有选拔任用了良医,倘若对他们深信不疑,听从他们的安排,不仅仅治愈了疾病,还会让百姓延年益寿。如果这个时候,假使良医不能用尽他高明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端会越积越深。希望皇上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收集大家的治国良策,不害怕改革,来成就治国的丰功伟业,那就是全天下最大的幸运了。
5.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6.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7.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8.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详解】1.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大意,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或:有的。强:勉强。率:大致。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3.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分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及“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可以看出这两个地方都是山阻水隔,很难进入。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及“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方都是: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点睛】参考译文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9.(1)围(2)放弃(3)同“叛”,背叛(4)所以,或因此 10.(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因此,善于主持(或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11. 治国之道 得道或“人和” 富民 12.不一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取得战争胜利),【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①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②守城者弃城而逃走。委,放弃。
③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
④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故,所以。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重点词语: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以,凭、靠;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2)句中的重点词语,是以,因此;必,一定;富民,使人民富裕。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通过对句意的疏通来概括作答。根据【甲文】语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乙文】语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可知,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以民为本,但甲文是从“得道或施仁政”的角度,乙文是从富民的角度来论述的。
4.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理解两个“道”的含义。两篇文章中的“道”是不一样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可知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意思是: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可知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乙】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13. 原因 经得住(能承担) 取名(命名) 少 14.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 15.(1)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2)然而今日天下冒虚名以欺世的人真不少! 16.方言的差异,把老鼠当作老虎。 17.假冒盛名来吓唬世人的人。
【解析】13.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故”,原因;“胜”,经得住,能承担;“寡”,少。
14.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慢慢思量,真是可笑。故可断句为: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
15.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安”,怎么;“此”,这种;“然”,然而;“寡”,少。
16.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分析,得出:方言的差异,把老鼠当作老虎。故“不胜惊错”。
17.本题考查概括主旨的能力。根据“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分析可知,本文讽刺了假冒盛名来吓唬世人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驿站旅馆里,把烛吹灭我就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我是楚地人,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野兽,是老鼠。”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取名为老虫?”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啊!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慢慢思量,真是可笑。然而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
18.C 19.D 20.B 21.(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导语】《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经典之作,以白描手法构建出“清冽—灵动—幽邃”的意境三重奏。文本通过“全石为底”“空游无依”等细节凸显小潭的澄澈本质,而“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则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生命力。作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的情感转变,暗含了贬谪文人“以景遣怀”的典型心理轨迹。全文语言凝练如刀刻,在“记游—绘景—抒情”的递进中,完成了对孤高人格的隐喻式书写。
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
C.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故选C。
19.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潭西南而望”意思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西南”是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方。
A.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是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B.句意为: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C.句意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
D.句意为: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移”是“使……动摇”,是使动用法;
故选D。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第二段文字将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着描写,是通过写鱼的活动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而不是表现“鱼的活泼可爱和小石潭周围景色的秀丽”;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
(1)青树:青葱的树木;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2)西南:名词用作状语,西南方;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那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22. 覆盖 通“帜”,标记,记号 23. 穿透 停留 高耸 离开 24.D 25.AF 26.(1)突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一起娱乐。
(2)我于是拿笔,将一同游览者的姓名及游览日期写在石头上面,安闲地徘徊了好久就离开了。 27.D 28.甲:从“心乐之”到“凄神”“悄怆”。
乙:从“未有奇”到“心始异之”再到“神骇目眩”最后徜徉久之。
【导语】这两篇山水游记展现了唐宋文人不同的审美取向。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冷峻笔法勾勒幽寂之境,“凄神寒骨”的描写渗透着贬谪文人的孤愤,体现唐人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麻革《游龙山记》则用奔放笔墨描绘奇崛山势,“神骇目眩”的惊叹折射出宋人对雄奇之美的追求。两文均善用比喻(如“犬牙差互”“拱而揖”)和移步换景手法,但前者情感内敛含蓄,后者观察更为恣肆张扬,呈现出山水散文从唐到宋的风格演变。
22.本题考查文言解释。
(1)根据所给的字典解释确定为“覆盖”,“嘉木奇卉被之”整句话的意思是“奇花异木覆盖其上”。
(2)根据所给的字典解释确定为“名词 通‘帜’,标记,记号”,“此可识”整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可以做个标记”。
23.本题考查文言解释,结合语境分析。
(1)句意:日光向下穿透水面。澈:穿透。
(2)句意: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3)句意:山峰高耸而出。竦:高耸。
(4)句意:徘徊许久才离去。去:离开。
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句意、结构、词性等分析。
句意:于是众人下马,拨开草丛,坐在石头上,学生们烫热了酒杯递上。
“即下马”是一个动作,表明看到这个地方很合适后就立刻下马活动,故后面断一下;“披草踞石列坐”是“下马”后的两个不同动作,后面断一下;“诸生瀹觞以进”写学生的动作,句意完整。故断句为: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故选D。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数词,几个/动词,计算;
B.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C.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D.都是连词,于是,就;
E.都是副词,全,都;
F.连词,于是,就/介词,顺着,就着;
G.都是名词,奇丽的景色;
H.都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从这里”;
故选AF。
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1)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似:好像。
(2)余:我;乃:于是,就;援:拿;书:写;徜徉:徘徊;去:离开。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A.甲文《小石潭记》确实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发现小潭,接着描写潭中景物“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 ,然后探寻小潭源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最后描绘潭中气氛“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但在刻画景物时,采用的是定点特写,通过对小石潭石、水、鱼、景等描写,展现出小石潭的奇特、清幽,同时作者的心情是从“心乐之”到“凄神”“悄怆”。选项只有“移步换景”“情之忧”不全面;
B.乙文并非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从文中“沿溪曲折行数里,土石如新剪,或直或斜,半露石骨,犹可攀援”“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潺潺,出于两崖之间,复合西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沿着溪流边走边观察,是移步换景的写法,而不是定点观察。所以该选项分析错误;
C.甲文“斗折蛇行”是用来形容溪身的曲折蜿蜒,“犬牙差互”是描绘岸势的参差不齐,选项中说“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错误;
故选D。
28.本题考查情感变化。
甲文:
初见小潭之乐:甲文开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作者听到悦耳的水声,内心感到愉悦,这表明他一开始对小石潭充满了期待和喜爱。接着“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看到清澈的潭水,作者的心情更加舒畅,“心乐之”直接点明了这种愉悦的心境。
潭中景物之悦:结合第②段当作者看到潭中的游鱼时,“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游鱼的活泼灵动让作者仿佛感受到了与自然的亲近和互动,此时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小潭源流之忧:然而,结合第③段当作者“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时,看到溪流的曲折蜿蜒和岸势的参差不齐,心中不禁涌起一种迷茫和忧虑之情。这种景物的特点似乎暗示了作者对前途的担忧和困惑。
潭中气氛之凄:最后,结合第④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坐在潭边,被四周寂静的环境所包围,感到孤独和凄凉,心境也变得忧伤起来。这种环境的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感。
乙文:
初入山谷之淡:开篇“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作者刚进入山谷时,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淡,没有太多的波澜。
渐入佳境之异:随着游览的深入,结合第①段“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作者看到草木逐渐变得秀丽,山峰高耸,水声悦耳,开始对眼前的景色感到惊异,内心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
群山环合之骇:结合第①段“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揖,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风自木梢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当作者看到群山环合,树木葱茏,山风呼啸,山峰和树木仿佛要坠落时,他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感到惊异和目眩神迷。
泉边休憩之适:结合第②段“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滀者焉。洑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幽草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作者来到一处清泉边,这里环境清幽,宾客们都觉得这里是个休息的好地方,于是大家下马休息,饮酒作乐。此时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惬意和舒适的。
由此可知:甲文:作者心理从初见小潭的“心乐之”,到观赏潭中景物的愉悦,再到看到小潭源流的忧虑,最后坐在潭边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境变得忧伤凄凉。乙文:作者心理从初入山谷的平淡无奇,到渐入佳境的惊异,再到群山环合时的神骇目眩,最后在泉边休憩时感到惬意舒适。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山脚下没有山麓的延展,刚进入山谷时,并未见有何奇特之处。沿着溪流曲折前行数里,草木逐渐变得秀丽润泽,山峰高耸而出,山势峻峭挺拔,显露出突兀的山峰棱角。两峰之间,水声铿锵作响,令人心生异样的感受。再绕山而行十余里,四面山峰忽然合拢,仿佛拱手作揖,环绕守护,奇花异木覆盖其上,草木葱茏繁茂。山风自树梢间兴起,枝叶纷披摇曳,山峦与林木仿佛相互顾盼而欲坠,令人神思惊骇、目眩神迷。
又前行数里,发现一泓深邃清澈、水面平静的清泉。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激荡成湍急的溪流。高大的树木为溪水上空遮蔽出阴凉,幽深的草丛环绕其畔。宾客们想要休息,都说:“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于是众人下马,拨开草丛,坐在石头上,学生们烫热了酒杯递上。酒过数巡,有客人指着西边的一块大石说:“这里可以做个标记。”便让我记录。我于是拿起笔,写下所有游览者的姓名及游览的年月,徘徊许久才离去。
29. 格外 堆积 穿透 顺应、满足 30.D 31.(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2)此地的乐趣,与柳子厚(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相比如何呢? 32.柳宗元因贬谪而触景生哀,通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等描写,以幽寂冷清之景暗含贬谪后的孤寂与失意。袁中道以“忘归亭”“酌泉听溪”等闲适场景,表现对青溪明澈之景的沉醉,通过“令人忘返”“各适其性”展现超然物外的豁达与恬淡的心境。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选取了柳宗元《小石潭记》和《游青溪记》两则山水小品,通过“水石之景”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小石潭记》以“凄神寒骨”的冷寂之境,折射作者贬谪后的孤愤;《游青溪记》则以“明澈忘返”的欢愉之态,体现闲适自得的心境。两文均善用白描手法,如“日光下澈”“如鸣珮环”等句,将视觉听觉通感结合,营造出空灵意境。作者借景抒怀的差异,恰印证了文末“各适其性”的哲理,体现了中国古代游记“物我交融”的审美传统。
2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潭水更加清凉。尤,格外。
(2)句意:白色的石头重重叠叠。磊,堆积。
(3)句意:阳光直射水底。澈,形容词用作动词,穿透。
(4)适得其所:形容与所住的处所或所得职位恰好如愿、相称。适,顺应、满足。根据参考成语法可知,“各适其性”中“适”的意思也是顺应、满足。句意:(两者)各自适合不同人的性情罢了。
30.本题考查断句。
“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其句意为:我和客人坐在亭子当中,舀取泉水来饮用,聆听着溪水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从句子结构和表达的意思来分析,“余与客坐亭中”表明了主体“我和客人”以及所处的地点“亭子中”,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意思表达完整;“酌泉而饮”中“酌泉”和“饮”是连贯的动作,“而”作为连词表承接,描述了在亭中的具体行为动作;“听溪声泠泠”里,“听”是谓语动词,“溪声泠泠”作宾语,进一步阐述了在亭中的活动,即听着溪水的声音,这里“泠泠”用来形容溪水声清脆。这三个部分各自表意明确,且在动作和情境上有先后顺序,所以断句为“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故选D。
3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以:因为。其:它的,指小石潭的。清:凄清。居:停留。
(2)此:这。乐:乐趣。何如:与……相比怎么样。耶:语气词,吗。
3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在甲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描绘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静冷清。柳宗元因被贬官,内心本就抑郁苦闷,这样的环境更触发了他的哀伤,所以他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的幽寂冷清之景,正与他被贬后的孤寂、失意心境相契合,以景衬情,情由景生。
在乙文中,“见一亭翼然临于泉上,名曰‘忘归’”,“忘归亭”这一名称直接体现出此地景色令人流连忘返。“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描绘出作者与客人在亭中悠闲地舀泉而饮、聆听溪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闲适惬意。“青溪明澈,令人忘返”“各适其性耳”,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青溪明澈景色的沉醉,以及能从这种美景中获得超脱,展现出其超然物外的豁达与恬淡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石岩。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青溪的水,清澈得可以照见人影。溪水中白色的石头重重叠叠,阳光向下穿透,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游动的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充满情趣。沿着溪水走了几百步,看见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亭子名叫“忘归”。我和客人坐在亭子里,舀泉水来喝,聆听溪水潺潺的声音,(那声音)就像琴筑弹奏出来的一样。
有客人问我说:“这里的乐趣,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相比怎么样呢?”我笑着说:“小石潭的环境凄清寒冷,让人感到忧愁悲伤;青溪的水明亮清澈,让人留恋而忘记回去。(两者)各自适合不同人的性情罢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