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讲 认识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珊瑚虫身体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与藻类生活在一起,这些藻类从珊瑚虫排出的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的生存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珊瑚堆积得越高,越有利于藻类的生存。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固海边堤岸,扩大陆地面积。因此,人们应当保护珊瑚。据新闻报道,澳大利亚大堡礁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大规模白化事件。当海洋温度过高时,珊瑚虫会吐出生活在其组织中的为其提供颜色和大部分能量的藻类,这样一来,珊瑚就会呈现白色,称为“白化”。如果海洋温度不能恢复正常,珊瑚虫会大量死亡,进而威胁到依赖珊瑚虫的物种。
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 影响珊瑚虫生活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让我们走进“第1讲 认识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3个概念,一探其中的奥秘。
要充分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通过以下2个问题来进一步探究。
概念 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需要以生物的特征为依据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1
1.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请举例说明。(P4-7)
(1)生物的生活需要 (如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通过捕食获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 (如鲸时常浮出水面换气;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呼吸
鲸鱼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如植物落叶;动物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
废物
狗排尿
落叶
人出汗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 (如含羞草受到碰触叶片会合拢;朵朵葵花向太阳;草履虫“趋利避害”的应激性)。
作出反应
(5)生物能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 和 的特性(如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变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遗传
变异
(7)除 以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 和 的基本单位)。
病毒
细胞
结构
功能
2.生物有哪些分类方法 (P11)
(1)按照形态结构分为:
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分为: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分为: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要充分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通过以下2个问题来进一步探究。
1.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P12-16)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可以分为两类: (如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和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 、 、合作、寄生、共生等)。
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态因素
捕食
竞争
观察图,想一想: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
图
蚜虫
七星瓢虫
老鼠
蚯蚓
杂草
土壤
水分
阳光
空气
温度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P13-17)
(1)环境 生物。比如,海洋不同深度的区域生活着绿藻、褐藻、红藻等不同的植物,说明 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 影响植物的分布;“雨露滋润禾苗壮”,说明 影响植物的分布;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呼吸空气,说明 影响动物的分布。
影响
阳光
温度
水
空气
(2)生物 环境。比如,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等。
适应
对干旱的适应
对干旱的适应
对寒冷的适应
(3)生物 环境。比如,蚯蚓松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等。
影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大树底下好乘凉
要充分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通过以下5个问题来进一步探究。
1.科学探究中有哪些常见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 、 (包括 法和 法)、 (包括 实验和 实验)、比较法、推测法等。
概念 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
3
观察法
调查法
普查
抽样调查
实验法
对照
模拟
2.观察法用到的工具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P2)
(1)工具: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 、 、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要求: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和耐心地长时间观察;观察时要积极思考;要与别人交流看法等。
放大镜
显微镜
3.调查法的具体要求是什么?(P9)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2)要求: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比如去重求和。
调查目的
调查方案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P14-15)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5.什么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原则有哪些?(P16)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相同且适宜
(2)对照实验的原则:
①对照原则: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对照组是为了 。
② 原则:除 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以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③ 原则:增加实验对象的数量,目的是 ;设置重复组,目的是 ;以上实验对象和实验次数的重复,能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结果取 值。
形成对照
单一变量
变量
相同且适宜
重复
避免偶然性
减小误差
平均
请阅读下列资料:
资料一:植物中有种被称为“吃人魔王”的日轮花。它能发出诱人的兰花般的芳香,如果人去采摘它,它细长的叶子便马上从四周像鹰爪一样地伸卷过来,把人紧紧地抓走,拖到在潮湿的草地上,直到使人动弹不得。这时,躲在日轮花上的蜘蛛便蜂拥一般地爬到人的身上,细细地吮吸和咀嚼。当蜘蛛吃了人的躯体后,消化后排出的粪便将成为供养日轮花长大的肥料。
资料二:柳叶湖是城市湖泊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线国际候鸟及淡水类越冬候鸟迁徙的必经通道和驿站,现被视为西洞庭湖鸟类栖息的重要扩散地和缓冲地。为吸引雁鸭类候鸟来此过冬,进行了栖息地改造。其中深水区主要种植金鱼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为雁鸭类提供块茎食物,同时也为柳叶湖的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资料三:1787年,有位船长带了一些仙人掌到澳大利亚种植,由于当地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仙人掌生长,而且没有天敌的存在,仙人掌便迅速蔓延开来并占领了大片土地,严重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长。后来,人们从仙人掌的原产地引进了吃这种植物的昆虫,这才遏制住仙人掌的蔓延。
据此,完成典例和变式1—7题。
袁隆平院士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而优质的水稻新品种,在消除饥饿与贫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育种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典例 1
B
变式1 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B.能够运动的物体一定是生物
C.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D.“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C
(2023·长沙)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这体现了(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典例 2
D
变式2 豆豆养了两只小仓鼠,每天定时给它们投喂食物,一个月后小仓鼠长大了不少,从一开始看到人就躲,到现在和豆豆成了好朋友。以上描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③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2023·张家界)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夏至种豆,重阳种麦”体现了什么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变式3 根据资料二,雁鸭类与水生动物均以沉水植物为食,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合作
典例 3
A
B
(2023·株洲)以下谚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瑞雪兆丰年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玉米遇旱穗难伸 D.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变式4 资料三中昆虫是影响仙人掌生活的生物因素。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典例 4
B
A
(2023·衡阳)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时,叶球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叶球的重量可达6.5千克。这一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典例 5
B
变式5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关于“春”的诗句中,与其他三项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不一致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D
如图所示植物的根系发达,推测该植物生存的环境是( )
A.干旱的荒漠 B.泥泞的沼泽
C.多水的农田 D.湿润的森林
变式6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与
其他三项所描述的关系不同的是( )
A.雷鸟的保护色 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C.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D.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典例 6
A
D
(2024·湖南)为探究植被类型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校园内面积相等的三个区域进行了空气湿度测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为植被类型
B.裸地可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
C.灌木丛的空气湿度高于草地的空气湿度
D.测量时,不需要考虑三个区域的光照强度
典例 7
D
区域 裸地 草地 灌木丛
平均空气湿度 60% 72% 78%
变式7 小明在室外玩耍时,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花盆底下或石块下,小明不禁感到奇怪: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呢?后经过长期观察,小明推测:鼠妇怕光。于是小明捉了10只鼠妇做了以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小明的实验操作如下:
第一步: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方没有盖),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部分不做处理。
第二步:将捉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10分钟后观察鼠妇的动向;移到黑暗一端的鼠妇多,还是移到亮处的鼠妇多?
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小明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 。
(3)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用1只的原因是 。
(4)小明做实验时,小华也在旁边看,并向小明建议应在纸盒黑暗的一端洒点水,使它潮湿,而亮的一端保持干燥。但小明没有采纳小华的建议。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
鼠妇喜欢阴暗的地方吗
形成对照
避免偶然性
正确,因为如果小明采纳小华的建议,实验就会出现两个变量:光照与湿度,不符合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
(一)思维模型构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呼吸
外界刺激
遗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适应
影响
(二)一“境”到底,本课小结
结合“创设情境”中的内容,判断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影响珊瑚虫生活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答: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珊瑚虫是生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影响珊瑚虫生活的生态因素有阳光、温度、水、藻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