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通关练3:教考衔接+分析文体特征+反套路因文设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通关练3:教考衔接+分析文体特征+反套路因文设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6 15:17:3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阅读通关练3:教考衔接+分析文体特征+反套路因文设题
(解析版)
一、(山东2025新高考联合9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数星星的孩子
吕群芳
清晨,我打开窗,霎时,金色的阳光倾泻整个房间。与之结伴而来的是清脆的鸟鸣,扑棱棱,林间飞出一只橘色的黄眉姬鹟。对面的山谷传来几声长长的鸟鸣,似乎在呼唤着它。
我们南山林场绵延几十里,一片又一片的翠竹,一个又一个的苗圃,一坡又一坡的果树,还有一山又一山的天然次生林,在蔚蓝的天空下绵绵不绝地伸展开去。林场小学坐落在南边,有两排宽阔敞亮的木结构鱼鳞黑瓦屋,阴处的苔藓到处蔓延。学校并不大,一共只有五个班级、九位老师、六十七个学生,五个是林场职工子女,其余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其中有五个住校生。
去年八月,我调到偏远的林场小学任教,朋友们担心山林里的生活寂寞乏味,我会不适应,过得不开心。其实,我很喜欢这桃源般安静的环境,山林的星空,树梢的微风,山顶的晨曦,花瓣上的露珠,都成了梦中或模糊或清晰的画面。风中摇曳的忘忧草更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读过的故事:“在苍茫的群山里,到处盛开着忘忧草红黄交杂的花朵,随风摇曳……”
冬季,山林的夜来得特别早。吃过晚饭,我们就在教室里亮起灯,房子成了一枚藤黄的浆果,暖暖的甜意充满周围。“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这是《诗经·庭燎》开头的话,夜真深,真纯,真美啊!此刻,我正融入浓浓的夜色里。
浩渺深邃的夜空,亮晶晶的星子扑闪扑闪,写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故事与秘密。即使是对天文学一无所知的人,也会被这深邃神秘又蔚为壮观的宇宙景色吸引。
“一颗、两颗、三颗……”我情不自禁地数起星星,数着数着,又想起了许多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一星如月看多时”……我们和古人看的是同一片星空,数的是同样的星辰,苍穹之下,我们都是数星星的孩子。以后,我要带孩子们数星星,和张衡、祖冲之、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站在一起望星空,一起数星星,大声呼唤星星的名字——一个个古老却闪亮的名字。
这个念头一旦诞生,就像春日的草芽,毛茸茸的,时不时地从心田里钻出来,又像最轻盈的羽毛,滑过心头,心尖一阵麻酥酥的颤动。
住校的五个孩子,加上住在学校隔壁的张逗逗,一共六个孩子成了“星星小组”的第一批成员。林栋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我要求住校,加入星星小组,还说七个人正好是“北斗七星”。
看星星的地方选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坡度较缓,容易行走,而且那儿有三块大石头,我们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卧着,都绰绰有余。安全起见,张逗逗的父亲不仅修整了石阶,还特意搭建了牢固的藤梯,方便孩子们夜间行走。
一切准备就绪,山林却迎来了雨雪季,雨下着下着成了雪,雪落着落着又化成了雨,林场的夜晚更冷了。
每天放学后,我让孩子们先完成家庭作业,等吃了晚饭,就领他们去我的宿舍。我们在炉边烤着各种食物:番薯、芋芳、橘子、年糕片……香气飘满整个屋子。炭火忽明忽暗,年糕片渐渐变柔软,表皮也慢慢鼓胀起来,长出许多焦黄的疙瘩。外皮酥脆、内里却香糯的年糕,在涂点儿酱或是蘸点儿红糖之后,成了孩子们都喜欢吃的美味。
好友托人捎来了《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与几大张星空图,我把蓝色的星空图贴在宿舍的墙壁上,从左到右依次为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和南方七宿。恍惚间,我们好似置身在深蓝色的星空之下,无数星星幻化成苍龙、黑龟、白虎和展翅翱翔的朱雀,一缕缕星光在它们周围闪烁……
万籁俱寂,只有雪花簌簌往下落的声音。我翻开书本,挑选孩子们容易听懂的内容朗读:“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辛劳了一天的老农终于可以坐在树下享受片刻的安逸。西边正缓缓落下的一颗红色亮星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西方的星星‘大火’,是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恒星……”
从春季到秋季,我们找到了大火星。暮春时节,它悄悄在东南方的天空升起;到了盛夏的傍晚,它就挂到正南方的夜空上;中秋之后,它则缓缓向西南落下,预示天气要凉了,燕子要飞往南方去了。
秋季的星空深邃明澈。星星有的地方繁密,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昏暗,半明半暗,闪闪烁烁,像在对我们眨眼——仿佛还能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我认不出星座,无法讲述翔实的星空知识,只是漫无边际地和孩子们聊天,一会儿说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讲讲往来于天河的木筏——星槎,一会儿讲讲《诗经》里的“三星在天”……
有时候,我们对着星空呼唤星星的名字:天枢、天璇、天玑、紫微、景星、文曲、禄存、毕月乌、房日兔、心月狐、海石三、北落师门、轩辕十四等。虽然我们不认识,但也算是打了招呼。
更多的时候,我们默默地,不说话,只是静静地仰望,悄悄地守护。星光流进了我们的心田,化作了鹊桥相会、天河星槎、白帝皇娥、轩辕星官……
记得一个夏夜,我们在观星台看星星,只见苍龙七宿横亘在银河西岸,昂着头,尾巴扬起来,几乎要在银河里溅出水花了……正看得入神,朋友打来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没有回答,只是回头对孩子们说:“阿姨问我们在做什么,你们告诉她吧。”孩子们便开心地冲着手机屏幕喊道:
“阿姨,我们在看星星呀,看天上的龙!”
“阿姨好!我是张逗逗,我在数星星!”
“我们在守护星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校里的房屋是木制结构的,并且在阴处还会生出苔藓,这符合学校处于林场的环境特点。
B.朋友们认为“我”会不适应偏远的林场生活,其实“我”喜欢这里的宁静,正是为了逃避城市的喧嚣。
C.“我”想象着和孩子们一起,与古人仰望同一片星空,但古人却成为过往,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D.“我”并不认识星座,也没有翔实的星空知识,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默不说话,让孩子们自己观察。
7.关于文中在炉边烤食物到雪夜诵读的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们吃完饭后,要到“我”的宿舍里烤食物吃,写出林场生活的单调和物质的匮乏。
B.朋友从远方带来了星空图,这为“我”和孩子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营造出了观星氛围。
C.这一部分看似闲笔,实则写出了“我”和孩子们对天气转晴后能看到星星的满怀期待。
D.“我”给孩子们选读的内容既贴近劳动的场景,又引出了下文对星星“大火”的描写。
8.文章说“我们都是数星星的孩子”,“数星星”有哪些内涵 (4分)
散文化小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本文被认为是一篇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6.A(3 分)
7.A(3 分)
8.①和古人一起数星星,在历史的星空里接受文化濡染。②根据古代星空知识数星星,学习古人智慧。
③在露天中数星星,亲近自然。④数星星没有什么功利心,体现了生命的纯粹。
(4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淡化情节,小说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只是简单交代“我”所处的环境和看星星的过程。
②虚化人物,文中没有明显的主要人物,“我”只是起到串连的作用。
③着重营造氛围,小说中用了大量的描写,营造优美意境。
④抒情性强,小说中许多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雅礼中学2025高三9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
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
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
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
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
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
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
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
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
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
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问句的使用,更是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8、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
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6、B 【解析】A.“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错误,原文信息是“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可见原因是复杂的,“听得懂”曲解文意;C.“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错,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信息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田野”借代指大自然,作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D.“对故乡风物的思念”错,应该是对人生的思考,“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让身心合一,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迷失自我和精神追求,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故选B。
7、B 【解析】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错,本文题目“田野、瓦檐和雨”明确了写作对象及内容,不仅写了田野,更多的是“雨”,由雨写到了瓦檐和田野,所以行文线索是“雨”,与雨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故选B。
8、示例一:田野。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而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
示例二:瓦檐。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相对。“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示例三: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自然。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唯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
9、本文首段和尾段用“我”,中间部分用“你”来指称自己,蕴含着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追问和探究。文中后面部分的“我们”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三、(2025新高考全国各省市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隐去的阿奶
马一莎
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 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①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叔忽忽的蒲公英。
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地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 睛,院门口,那一簸其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地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 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撬出来。她不知道,现在 是夜晚凌展时分。她的记忆一定断片儿了,不明白一觉醒来,怎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 间和规则,在她的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她只想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回家去,像无数个白昼一样, 剥她的核桃。她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被禁锢在一张床上,况且,还是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你们渐渐开始习惯,突然有一天惊觉:阿奶沉默了,沉默得有时会让人忘记她 的存在。暮然回首,②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
其实你知道她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③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 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
早在几年前,地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也是那个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 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并非让听众真要评出个子丑 寅卯,也不用为她打抱不平,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 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
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
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无论碰到什么,无论谁说什么,她只有一个和善的微笑。也不再唠叨“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侯 ”“要给我打电话……”有时你会怀疑她是不是已经忘了怎么说话。
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你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早十几年前就全体先行告退的牙齿,使她的牙床空空如也,面颊下陷、唇角微撇,样子像睡着了一样,沉静安详,还带点婴儿般的小委屈神态。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汩汩往外流血……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小小的你睡里,阿奶睡外,帮你焙脚,帮你挠背,直到你安然入睡。有一段时间,每到黑暗来临,你便会莫名害怕,时有梦魇压制,你只能蜷缩在阿奶怀里,阿奶温暖的手紧搂着你哄你入睡。那时,阿奶是最能给你安全感的那个人。直到上了中学,回老家仍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校毕业,父母在老家新修了房子,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多少次,阿奶让你过去与她睡大床,说她的褥子软和、被子厚实,你的小床不好睡,但你不再为所动,说多了还不高兴,似被任意命令。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却不曾回头想想,长你五十一岁的阿奶,那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除了想与最宠爱的大孙女近距离接触,也想让她焙大了脚的大孙女,为她焙一次在时光的路程中一点点走失了温度的脚……
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地已经很老很老,老得过了保质期,好多“零部件”都不管用了。很多时候,地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但只要你回去,她一准喊得出你的名字。
“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阿红,我睡觉又不乱动,我们好睡呢。”那一晚,拗不住老人家 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夜静风轻,宽大的床铺,你和阿奶并排躺着,像河床上两块不同的石头。一块被时光蚀空了内里,虚度光阴;一块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棱角分明。已返回时光来路上的阿奶很小很小,像是儿时的你。这一刻,你们角色互换了,然而,中间横亘的二十几年意志锻造成的习惯产生的 极度陌生感,使你每个毛孔都醒着。你感觉阿奶并未安睡,而是朝向你这边,蜷缩着身子,她瘦小的 腿向你这边挪动了一下,又挪动了一下。你不自在地往床外挪了挪,又挪了挪。你知道阿奶肯定是 脚冷,想让你帮她焙脚。你不断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你想着一次就好,只要帮阿奶焙过一次脚,似 乎长达十几年的“焙脚之恩”便可以偿清了一样。
然而你做不到。现在的你,只与先生和女儿近距离接触不会产生膈应,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那双小小的冰凉的脚,仿似不经意间轻碰一下你的脚,又移开了。你的心里一阵怜惜,身体却很诚实地从床上弹起来。你歉疲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
从那以后,时常絮叨让你和她睡的阿奶,再也没提过一次了。你当作是她忘了,理所当然。殊不知,她是在用仅有的意识保留最后的体面。而你,④从床上弹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料定了会后悔,会遗憾,会让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阿奶剥核桃一段的细致描写,再现了阿奶记忆中的情境与现实处境的错位,真实表现出阿奶生病后的心理状态。
B.作者插叙一段阿奶幽默诙谐,爱与周围人说笑抱怨的内容,与生病后阿奶的状态形成对比,突出阿奶的病症日渐严重。
C.从同床焙脚的段落看,阿奶因疾病困在时间的深处,她却未曾遗忘从青春懵懂成长到结婚生子的孙女,始终渴望与其亲近。
D.阿奶淡然地面对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除了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也与亲人的不耐烦与不理解有关。
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的比喻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以“蒲公英”的飘忽之态写出阿奶得病后因失忆而产生的迷茫。
B.“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以“树桩”为喻意在写出阿奶跟老树一样的形态特点——风烛残年,老态毕露。
C.“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以“淡成一滴水迹”写出阿奶不为外物所扰,做好生命远行的准备的心理。
D.“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将自己对阿奶的遗憾比作“生锈的钝刀”,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心之情。
8.文章以第二人称讲述阿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9.文中频频出现“几年前”“此时此刻”“去年初冬”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B【解析】“与生病后阿奶的状态形成对比,突出阿奶的病症日渐严重”错,不是为了突出病症日渐严重,是为了突出阿奶不被人理解和关心后的沉默。
7.B【解析】“‘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以‘树桩’为喻意在写出阿奶跟老树一样的形态特点—--风烛残年,老态毕露”错,是以树桩的不动写出阿奶的止语止心,为远行做好了准备。
8.①本文主要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将曾经的“我”潜藏在文本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实现今昔自我的精神对话。②看似平静地讲述故事,却更能让读者体会情感。对阿奶的往事娓娓道来,却在字里行间隐藏巨大的悲痛,引人深思。(每点2分)
9.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的过往故事,本身具有一种时间维度的纵深感,展现出阿奶患病垂暮之际的经历,使她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②具体时间的叙述不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设置悬念,交错叙事,更能展现“我”内心的痛苦,以至于“我”的思绪不断跳跃于不同的时间点。③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转,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每点2分)
【解析】①从行文内容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含有时间标示的语句,说明了文本记叙的是回忆性的内容,文章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之间的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作者通过回溯性地讲述展现出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历程,使阿奶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
②从行文脉络分析:结合第1段“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
茨海默病迹象的”、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的阿奶”、第9段“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
下……”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可知,作者在叙述时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故事,而是过去与现在不断转化,作者先交代了阿奶最近的隐藏和前几年的爱说爱笑,设置了自己经受“钝器入侵般的痛感”这一悬念,交错叙事,更能展现“我”内心的痛苦,以至于“我”的思绪不断跳跃于不同的时间点。
③从行文特色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语句叙述时间时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不断转换,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然而作者通过“我对你”的“自我对话式”讲述,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把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痛苦和坚韧、“我”对阿奶的歉疚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文章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四、(深圳宝安区2025高三10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锄头传 舒飞廉
周末回村消磨时间,我在楼梯背后工具间找到锂电割草机,去打理我的西原——夹在瓦屋与新楼房之间的小园子。
草棵间繁露如麻,在五月的朝阳里闪耀。温和的南瓜藤,彬彬有礼的树苗,都不是江湖草莽们的对手。西原每周要除一次草,好像每天刮一次胡子;如果超过一周,草莽的声势,就会胜过良苗。我网购的割草机就是用来对付它们的。拨开割草机开关,旋转机头上的刀片转动起来,风火轮一般;顺着草茎、藤蔓,就可以将野草打扫一净。我干累了,就放下割草机,去一旁瓦屋里透气。
瓦屋曾经盛放着祖父的床、衣箱、棺材,还有我与弟弟合用的床、书桌,如今做了仓库与柴禾间。进门的西山墙边,堆放着过去我们常用的工具:木桶、扁担、犁架、农药喷雾器……特别让我注目的,是挂在木梁上的锄头,因悬在空中,木柄完好,刃口也只有些微锈斑;好像是勾践剑夫差矛,被妥善地保存在这间小小的农具博物馆里。锄柄下方绀紫光滑,手泽犹存,我还能依稀辨认,哪一根是祖父用的,哪两根又是父母用,哪两根又是我与姐姐所争抢的。对,就像现在我妻子有称手的羽毛球拍,儿子有心爱的桌球杆,当年我们也各自有心仪的锄头。
就像家里有老人、大人与小孩,侠客们有长剑、短剑、匕首一样,我们也有三种“锄”与“锄法”。
第一是小锄,木柄细而短,锄头小而窄。它主要用来在菜园里的萝卜白菜、茄子豆角间薅草。薅草像穿针引线,捉蝴蝶,抓蜻蜓,得小心翼翼。坐在小凳上,拿着小锄头,坐而论剑,是合适的。小孩子们刚开始学锄地,跟大人下大田薅草,手掌还小,握不住大人的锄头,当然也是由小锄开始。
第二是挖锄,枣木柄稍粗,三四尺长,锄头成铲形,又厚又重,紧紧地楔在柄首。菜园里的一二分地,我家黄牛施展不开,就像让罗成在灶屋里骑马耍枪,太委屈人家,所以一般是由祖父与父亲用挖锄开垦。大田论亩,有旱田与水田,黄牛责无旁贷,驾轭拖犁,披挂整齐,在方方正正的责任田里左旋画圈,无极生太极。但四个田头地角是明亮的犁尖巡游不到的,也得抡起挖锄翻地。到念初中时,我才长出抡起挖锄的力气,两脚开立,双手握柄,举锄过肩,汗流浃背,鼓舞余勇,翻一小块菜地,或挖一个地角。我左右手上的茧结,是儿时农事留下的遗迹,直到前几年才完全消失掉。祖父、父亲不同,他们的双手被各式农具形塑成农人的手,黑褐,粗砺,多筋节,密布厚茧;犁尾、锄柄、镰刀把,都被他们的手打磨光滑。我觉得他们强力而灵巧的双手,才是人子的手,没有辜负造物的用心。
第三就是此刻悬挂屋梁蛛丝间的大锄,也叫薅锄。它的木柄比挖锄杆身要细,要长,略超过成人身高,锄头也比挖锄轻薄不少,锄面是小锄锄面的两倍。其长度、弯曲度、重量,以及枣木杆的柔韧,都用来帮助农人保持紧张而又松弛的身体感,以便长时间地戴着草帽在大田作业。两脚一前一后,稍稍低头弯腰,双手握在木柄尾部,就可以驱动锄头,在麦苗、棉苗、豆苗、玉米苗之间搜根觅草,松土推肥,以至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时姐姐已经学会用薅锄,可以与母亲并肩立在棉苗垄里除草护苗,我只好拿着小锄,亦步亦趋地跟在她们身后见习。南风吹来,将正在打花苞的棉花苗吹得摇摇摆摆。母亲与姐姐的锄头出没在稍稍结皮的地面,割、刮、推、抹,将棉苗边野草划断,将土皮拉松推实。锄头或前或后,上下左右地翻飞,好像附上一只鸟的灵力,令我这个学徒目不暇接,艳羡不已。我现在想,她们运用大锄的技能,深合“轻拢慢捻抹复挑”之节律,孔子他老人家要是多看几眼,就不会以农事为鄙事了,恐怕也要心醉神迷于闻《韶》[注],感叹“乐其可知也”。祖父犁田,收稻割麦,父亲扬场撒谷,抹灰砌墙,以及我妻子打羽毛球,儿子在桌球馆做球王,他们胸有成竹,熟能生巧,也皆由此道。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圣人就真的知道这工农日常中挥汗如雨、“技进乎道”的场景吗?
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背去的可能就是薅锄,从诗中推断,他运锄技术应当也不错,所以才有劳作时的身心欣悦。
除开松土薅草,大锄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击壤”。黄牛将翻起的土块耙碎,但总有一些很犟的大土块,感染黄牛的脾气,不服周,拒绝粉碎。祖父、父亲就会用大锄,左一下,右一下,眼疾手快,“砰”地给它们一记重敲。这样腾挪跳跃、迅疾准确的技术,有一点像秦叔宝的“锏法”,李元霸的“锤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古《击壤歌》描述的,可能就是这个场景。
可能是通过各种锄法掌握了上身上手的“力”的技术,所以才对“帝力”有反身的思考。农民起义军最初的武器,估计也是扁担与大锄。祖父他们斥人多是“老子一锄头敲死你”,其狠厉大概也与这些屋梁间悬挂的大锄有关。此时此刻,他们要是看到满园荒草里,我摆弄割草机做着表面文章,而不是用挖锄除其根,用大锄小锄断其茎,估计也会大喝一声:“老子一锄头……”
[注]《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传为舜时的乐曲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在西园除草作为消磨时间的方式,可见他身上仍有昔日农事留下的印记。
B.住人的瓦屋变成农具博物馆,劳动工具也变成观赏之物,人事变迁令人悲伤。
C.“无极生太极”将黄牛拖犁与宇宙从无到有联系起来,含有耕种同样伟大的意味。
D.工农劳动的场景亦蕴含“技进乎道”之妙趣,只是以农事为鄙事的圣人容易错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常将农具比作武器、将劳动比作战斗,使得原本平淡的劳动情景变得饶有趣味。
B.作者对农事的回忆,既带有孩童视角的天真,也体现了成人视角的感性抒怀与理性审视。
C.疯长的野草,风中的棉花苗,很犟的大土块,都投射着作者的情感,突显了乡野的气息。
D.文章最后有意将使用割草机与祖父辈使用锄头对比,表达对现代化工具的批判态度。
8.运用挖锄时和运用大锄时,劳动者呈现的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9.作者从历史、过去与今天等多个时间维度为锄头立传。老师要求大家以“从锄头的前世今生读懂精神传承”为标题写文学短评。请你列出短评思路。(6分)
6.B (作者描写瓦屋的变化,意在引出对过去的追忆;笔墨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伤,而是倾向于深情的追忆。)
7.D(作者将自己使用现代化的割草机,与祖父和父亲使用锄头的传统方式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表达对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价值可能被人们忽视的担忧,呼吁现代人传承劳动精神,其反思的落点是现代人的精神而非现代化的工具。)
8.参考答案:
①使用挖锄时:强健有力,坚韧不拔,有着征服自然的豪气。
②运用大锄时:技艺高超,享受劳动,有着自信狠厉的脾性。
(每点2分,共4分。)
9.参考答案:
①锄头在古诗中一再出现,凝聚着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锄头又见证家族的劳动史,伴随“我”的成长。
②如今锄头已被闲置,但“我”仍爱劳动(不忘往昔),而妻儿的球拍、球杆也与当年的锄头有相通之处(妻儿打羽毛球、打桌球也与当年用锄头有相通之处)。
③无论何时,我们都应热爱劳动,不断完善力的技术,使劳动精神得以代代传承。
(每点2分,共6分。大意相近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阅读通关练3:教考衔接+分析文体特征+反套路因文设题
(原卷版)
一、(山东2025新高考联合9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数星星的孩子
吕群芳
清晨,我打开窗,霎时,金色的阳光倾泻整个房间。与之结伴而来的是清脆的鸟鸣,扑棱棱,林间飞出一只橘色的黄眉姬鹟。对面的山谷传来几声长长的鸟鸣,似乎在呼唤着它。
我们南山林场绵延几十里,一片又一片的翠竹,一个又一个的苗圃,一坡又一坡的果树,还有一山又一山的天然次生林,在蔚蓝的天空下绵绵不绝地伸展开去。林场小学坐落在南边,有两排宽阔敞亮的木结构鱼鳞黑瓦屋,阴处的苔藓到处蔓延。学校并不大,一共只有五个班级、九位老师、六十七个学生,五个是林场职工子女,其余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其中有五个住校生。
去年八月,我调到偏远的林场小学任教,朋友们担心山林里的生活寂寞乏味,我会不适应,过得不开心。其实,我很喜欢这桃源般安静的环境,山林的星空,树梢的微风,山顶的晨曦,花瓣上的露珠,都成了梦中或模糊或清晰的画面。风中摇曳的忘忧草更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读过的故事:“在苍茫的群山里,到处盛开着忘忧草红黄交杂的花朵,随风摇曳……”
冬季,山林的夜来得特别早。吃过晚饭,我们就在教室里亮起灯,房子成了一枚藤黄的浆果,暖暖的甜意充满周围。“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这是《诗经·庭燎》开头的话,夜真深,真纯,真美啊!此刻,我正融入浓浓的夜色里。
浩渺深邃的夜空,亮晶晶的星子扑闪扑闪,写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故事与秘密。即使是对天文学一无所知的人,也会被这深邃神秘又蔚为壮观的宇宙景色吸引。
“一颗、两颗、三颗……”我情不自禁地数起星星,数着数着,又想起了许多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一星如月看多时”……我们和古人看的是同一片星空,数的是同样的星辰,苍穹之下,我们都是数星星的孩子。以后,我要带孩子们数星星,和张衡、祖冲之、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站在一起望星空,一起数星星,大声呼唤星星的名字——一个个古老却闪亮的名字。
这个念头一旦诞生,就像春日的草芽,毛茸茸的,时不时地从心田里钻出来,又像最轻盈的羽毛,滑过心头,心尖一阵麻酥酥的颤动。
住校的五个孩子,加上住在学校隔壁的张逗逗,一共六个孩子成了“星星小组”的第一批成员。林栋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我要求住校,加入星星小组,还说七个人正好是“北斗七星”。
看星星的地方选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坡度较缓,容易行走,而且那儿有三块大石头,我们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卧着,都绰绰有余。安全起见,张逗逗的父亲不仅修整了石阶,还特意搭建了牢固的藤梯,方便孩子们夜间行走。
一切准备就绪,山林却迎来了雨雪季,雨下着下着成了雪,雪落着落着又化成了雨,林场的夜晚更冷了。
每天放学后,我让孩子们先完成家庭作业,等吃了晚饭,就领他们去我的宿舍。我们在炉边烤着各种食物:番薯、芋芳、橘子、年糕片……香气飘满整个屋子。炭火忽明忽暗,年糕片渐渐变柔软,表皮也慢慢鼓胀起来,长出许多焦黄的疙瘩。外皮酥脆、内里却香糯的年糕,在涂点儿酱或是蘸点儿红糖之后,成了孩子们都喜欢吃的美味。
好友托人捎来了《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与几大张星空图,我把蓝色的星空图贴在宿舍的墙壁上,从左到右依次为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和南方七宿。恍惚间,我们好似置身在深蓝色的星空之下,无数星星幻化成苍龙、黑龟、白虎和展翅翱翔的朱雀,一缕缕星光在它们周围闪烁……
万籁俱寂,只有雪花簌簌往下落的声音。我翻开书本,挑选孩子们容易听懂的内容朗读:“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辛劳了一天的老农终于可以坐在树下享受片刻的安逸。西边正缓缓落下的一颗红色亮星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西方的星星‘大火’,是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恒星……”
从春季到秋季,我们找到了大火星。暮春时节,它悄悄在东南方的天空升起;到了盛夏的傍晚,它就挂到正南方的夜空上;中秋之后,它则缓缓向西南落下,预示天气要凉了,燕子要飞往南方去了。
秋季的星空深邃明澈。星星有的地方繁密,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昏暗,半明半暗,闪闪烁烁,像在对我们眨眼——仿佛还能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我认不出星座,无法讲述翔实的星空知识,只是漫无边际地和孩子们聊天,一会儿说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讲讲往来于天河的木筏——星槎,一会儿讲讲《诗经》里的“三星在天”……
有时候,我们对着星空呼唤星星的名字:天枢、天璇、天玑、紫微、景星、文曲、禄存、毕月乌、房日兔、心月狐、海石三、北落师门、轩辕十四等。虽然我们不认识,但也算是打了招呼。
更多的时候,我们默默地,不说话,只是静静地仰望,悄悄地守护。星光流进了我们的心田,化作了鹊桥相会、天河星槎、白帝皇娥、轩辕星官……
记得一个夏夜,我们在观星台看星星,只见苍龙七宿横亘在银河西岸,昂着头,尾巴扬起来,几乎要在银河里溅出水花了……正看得入神,朋友打来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没有回答,只是回头对孩子们说:“阿姨问我们在做什么,你们告诉她吧。”孩子们便开心地冲着手机屏幕喊道:
“阿姨,我们在看星星呀,看天上的龙!”
“阿姨好!我是张逗逗,我在数星星!”
“我们在守护星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校里的房屋是木制结构的,并且在阴处还会生出苔藓,这符合学校处于林场的环境特点。
B.朋友们认为“我”会不适应偏远的林场生活,其实“我”喜欢这里的宁静,正是为了逃避城市的喧嚣。
C.“我”想象着和孩子们一起,与古人仰望同一片星空,但古人却成为过往,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D.“我”并不认识星座,也没有翔实的星空知识,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默不说话,让孩子们自己观察。
7.关于文中在炉边烤食物到雪夜诵读的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们吃完饭后,要到“我”的宿舍里烤食物吃,写出林场生活的单调和物质的匮乏。
B.朋友从远方带来了星空图,这为“我”和孩子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营造出了观星氛围。
C.这一部分看似闲笔,实则写出了“我”和孩子们对天气转晴后能看到星星的满怀期待。
D.“我”给孩子们选读的内容既贴近劳动的场景,又引出了下文对星星“大火”的描写。
8.文章说“我们都是数星星的孩子”,“数星星”有哪些内涵 (4分)
散文化小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本文被认为是一篇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雅礼中学2025高三9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
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
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
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
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
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
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
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
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
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
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问句的使用,更是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8、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
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2025新高考全国各省市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隐去的阿奶
马一莎
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 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①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叔忽忽的蒲公英。
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地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 睛,院门口,那一簸其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地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 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撬出来。她不知道,现在 是夜晚凌展时分。她的记忆一定断片儿了,不明白一觉醒来,怎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 间和规则,在她的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她只想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回家去,像无数个白昼一样, 剥她的核桃。她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被禁锢在一张床上,况且,还是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你们渐渐开始习惯,突然有一天惊觉:阿奶沉默了,沉默得有时会让人忘记她 的存在。暮然回首,②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
其实你知道她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③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 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
早在几年前,地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也是那个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 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并非让听众真要评出个子丑 寅卯,也不用为她打抱不平,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 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
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
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无论碰到什么,无论谁说什么,她只有一个和善的微笑。也不再唠叨“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侯 ”“要给我打电话……”有时你会怀疑她是不是已经忘了怎么说话。
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你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早十几年前就全体先行告退的牙齿,使她的牙床空空如也,面颊下陷、唇角微撇,样子像睡着了一样,沉静安详,还带点婴儿般的小委屈神态。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汩汩往外流血……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小小的你睡里,阿奶睡外,帮你焙脚,帮你挠背,直到你安然入睡。有一段时间,每到黑暗来临,你便会莫名害怕,时有梦魇压制,你只能蜷缩在阿奶怀里,阿奶温暖的手紧搂着你哄你入睡。那时,阿奶是最能给你安全感的那个人。直到上了中学,回老家仍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校毕业,父母在老家新修了房子,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多少次,阿奶让你过去与她睡大床,说她的褥子软和、被子厚实,你的小床不好睡,但你不再为所动,说多了还不高兴,似被任意命令。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却不曾回头想想,长你五十一岁的阿奶,那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除了想与最宠爱的大孙女近距离接触,也想让她焙大了脚的大孙女,为她焙一次在时光的路程中一点点走失了温度的脚……
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地已经很老很老,老得过了保质期,好多“零部件”都不管用了。很多时候,地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但只要你回去,她一准喊得出你的名字。
“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阿红,我睡觉又不乱动,我们好睡呢。”那一晚,拗不住老人家 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夜静风轻,宽大的床铺,你和阿奶并排躺着,像河床上两块不同的石头。一块被时光蚀空了内里,虚度光阴;一块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棱角分明。已返回时光来路上的阿奶很小很小,像是儿时的你。这一刻,你们角色互换了,然而,中间横亘的二十几年意志锻造成的习惯产生的 极度陌生感,使你每个毛孔都醒着。你感觉阿奶并未安睡,而是朝向你这边,蜷缩着身子,她瘦小的 腿向你这边挪动了一下,又挪动了一下。你不自在地往床外挪了挪,又挪了挪。你知道阿奶肯定是 脚冷,想让你帮她焙脚。你不断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你想着一次就好,只要帮阿奶焙过一次脚,似 乎长达十几年的“焙脚之恩”便可以偿清了一样。
然而你做不到。现在的你,只与先生和女儿近距离接触不会产生膈应,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那双小小的冰凉的脚,仿似不经意间轻碰一下你的脚,又移开了。你的心里一阵怜惜,身体却很诚实地从床上弹起来。你歉疲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
从那以后,时常絮叨让你和她睡的阿奶,再也没提过一次了。你当作是她忘了,理所当然。殊不知,她是在用仅有的意识保留最后的体面。而你,④从床上弹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料定了会后悔,会遗憾,会让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阿奶剥核桃一段的细致描写,再现了阿奶记忆中的情境与现实处境的错位,真实表现出阿奶生病后的心理状态。
B.作者插叙一段阿奶幽默诙谐,爱与周围人说笑抱怨的内容,与生病后阿奶的状态形成对比,突出阿奶的病症日渐严重。
C.从同床焙脚的段落看,阿奶因疾病困在时间的深处,她却未曾遗忘从青春懵懂成长到结婚生子的孙女,始终渴望与其亲近。
D.阿奶淡然地面对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除了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也与亲人的不耐烦与不理解有关。
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的比喻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以“蒲公英”的飘忽之态写出阿奶得病后因失忆而产生的迷茫。
B.“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以“树桩”为喻意在写出阿奶跟老树一样的形态特点——风烛残年,老态毕露。
C.“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以“淡成一滴水迹”写出阿奶不为外物所扰,做好生命远行的准备的心理。
D.“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将自己对阿奶的遗憾比作“生锈的钝刀”,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心之情。
8.文章以第二人称讲述阿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9.文中频频出现“几年前”“此时此刻”“去年初冬”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四、(深圳宝安区2025高三10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锄头传 舒飞廉
周末回村消磨时间,我在楼梯背后工具间找到锂电割草机,去打理我的西原——夹在瓦屋与新楼房之间的小园子。
草棵间繁露如麻,在五月的朝阳里闪耀。温和的南瓜藤,彬彬有礼的树苗,都不是江湖草莽们的对手。西原每周要除一次草,好像每天刮一次胡子;如果超过一周,草莽的声势,就会胜过良苗。我网购的割草机就是用来对付它们的。拨开割草机开关,旋转机头上的刀片转动起来,风火轮一般;顺着草茎、藤蔓,就可以将野草打扫一净。我干累了,就放下割草机,去一旁瓦屋里透气。
瓦屋曾经盛放着祖父的床、衣箱、棺材,还有我与弟弟合用的床、书桌,如今做了仓库与柴禾间。进门的西山墙边,堆放着过去我们常用的工具:木桶、扁担、犁架、农药喷雾器……特别让我注目的,是挂在木梁上的锄头,因悬在空中,木柄完好,刃口也只有些微锈斑;好像是勾践剑夫差矛,被妥善地保存在这间小小的农具博物馆里。锄柄下方绀紫光滑,手泽犹存,我还能依稀辨认,哪一根是祖父用的,哪两根又是父母用,哪两根又是我与姐姐所争抢的。对,就像现在我妻子有称手的羽毛球拍,儿子有心爱的桌球杆,当年我们也各自有心仪的锄头。
就像家里有老人、大人与小孩,侠客们有长剑、短剑、匕首一样,我们也有三种“锄”与“锄法”。
第一是小锄,木柄细而短,锄头小而窄。它主要用来在菜园里的萝卜白菜、茄子豆角间薅草。薅草像穿针引线,捉蝴蝶,抓蜻蜓,得小心翼翼。坐在小凳上,拿着小锄头,坐而论剑,是合适的。小孩子们刚开始学锄地,跟大人下大田薅草,手掌还小,握不住大人的锄头,当然也是由小锄开始。
第二是挖锄,枣木柄稍粗,三四尺长,锄头成铲形,又厚又重,紧紧地楔在柄首。菜园里的一二分地,我家黄牛施展不开,就像让罗成在灶屋里骑马耍枪,太委屈人家,所以一般是由祖父与父亲用挖锄开垦。大田论亩,有旱田与水田,黄牛责无旁贷,驾轭拖犁,披挂整齐,在方方正正的责任田里左旋画圈,无极生太极。但四个田头地角是明亮的犁尖巡游不到的,也得抡起挖锄翻地。到念初中时,我才长出抡起挖锄的力气,两脚开立,双手握柄,举锄过肩,汗流浃背,鼓舞余勇,翻一小块菜地,或挖一个地角。我左右手上的茧结,是儿时农事留下的遗迹,直到前几年才完全消失掉。祖父、父亲不同,他们的双手被各式农具形塑成农人的手,黑褐,粗砺,多筋节,密布厚茧;犁尾、锄柄、镰刀把,都被他们的手打磨光滑。我觉得他们强力而灵巧的双手,才是人子的手,没有辜负造物的用心。
第三就是此刻悬挂屋梁蛛丝间的大锄,也叫薅锄。它的木柄比挖锄杆身要细,要长,略超过成人身高,锄头也比挖锄轻薄不少,锄面是小锄锄面的两倍。其长度、弯曲度、重量,以及枣木杆的柔韧,都用来帮助农人保持紧张而又松弛的身体感,以便长时间地戴着草帽在大田作业。两脚一前一后,稍稍低头弯腰,双手握在木柄尾部,就可以驱动锄头,在麦苗、棉苗、豆苗、玉米苗之间搜根觅草,松土推肥,以至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时姐姐已经学会用薅锄,可以与母亲并肩立在棉苗垄里除草护苗,我只好拿着小锄,亦步亦趋地跟在她们身后见习。南风吹来,将正在打花苞的棉花苗吹得摇摇摆摆。母亲与姐姐的锄头出没在稍稍结皮的地面,割、刮、推、抹,将棉苗边野草划断,将土皮拉松推实。锄头或前或后,上下左右地翻飞,好像附上一只鸟的灵力,令我这个学徒目不暇接,艳羡不已。我现在想,她们运用大锄的技能,深合“轻拢慢捻抹复挑”之节律,孔子他老人家要是多看几眼,就不会以农事为鄙事了,恐怕也要心醉神迷于闻《韶》[注],感叹“乐其可知也”。祖父犁田,收稻割麦,父亲扬场撒谷,抹灰砌墙,以及我妻子打羽毛球,儿子在桌球馆做球王,他们胸有成竹,熟能生巧,也皆由此道。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圣人就真的知道这工农日常中挥汗如雨、“技进乎道”的场景吗?
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背去的可能就是薅锄,从诗中推断,他运锄技术应当也不错,所以才有劳作时的身心欣悦。
除开松土薅草,大锄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击壤”。黄牛将翻起的土块耙碎,但总有一些很犟的大土块,感染黄牛的脾气,不服周,拒绝粉碎。祖父、父亲就会用大锄,左一下,右一下,眼疾手快,“砰”地给它们一记重敲。这样腾挪跳跃、迅疾准确的技术,有一点像秦叔宝的“锏法”,李元霸的“锤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古《击壤歌》描述的,可能就是这个场景。
可能是通过各种锄法掌握了上身上手的“力”的技术,所以才对“帝力”有反身的思考。农民起义军最初的武器,估计也是扁担与大锄。祖父他们斥人多是“老子一锄头敲死你”,其狠厉大概也与这些屋梁间悬挂的大锄有关。此时此刻,他们要是看到满园荒草里,我摆弄割草机做着表面文章,而不是用挖锄除其根,用大锄小锄断其茎,估计也会大喝一声:“老子一锄头……”
[注]《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传为舜时的乐曲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在西园除草作为消磨时间的方式,可见他身上仍有昔日农事留下的印记。
B.住人的瓦屋变成农具博物馆,劳动工具也变成观赏之物,人事变迁令人悲伤。
C.“无极生太极”将黄牛拖犁与宇宙从无到有联系起来,含有耕种同样伟大的意味。
D.工农劳动的场景亦蕴含“技进乎道”之妙趣,只是以农事为鄙事的圣人容易错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常将农具比作武器、将劳动比作战斗,使得原本平淡的劳动情景变得饶有趣味。
B.作者对农事的回忆,既带有孩童视角的天真,也体现了成人视角的感性抒怀与理性审视。
C.疯长的野草,风中的棉花苗,很犟的大土块,都投射着作者的情感,突显了乡野的气息。
D.文章最后有意将使用割草机与祖父辈使用锄头对比,表达对现代化工具的批判态度。
8.运用挖锄时和运用大锄时,劳动者呈现的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9.作者从历史、过去与今天等多个时间维度为锄头立传。老师要求大家以“从锄头的前世今生读懂精神传承”为标题写文学短评。请你列出短评思路。(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