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01 14:1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九教案
课题
第9课 改革开放
课型
新课
课时序数
9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 标
解 读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教学内容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同时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

技能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

方法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媒 体教 具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歌曲《春天的故事》:由此导入对本课内容的讲解(教师板书:第9课改革开放)
讲授新课:
一、对内改革
投影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农村人民公社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落后。
2.内容和特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3.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意义(结果和作用):
(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
富裕起来。
(2)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4)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春天的故事》
……听歌后请思考问题: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80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改革开放的作用: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板 书设 计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教 学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