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教案
课题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
新课
课时序数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 标
解 读
与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1)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内容分析: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友好交往与互通有无应该是国共两党及广大民众所渴望的。中央人民政府三代领导人为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过程
与
方法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媒 体教 具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
设置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
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1)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1)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2)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3)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5)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2.组织学生根据68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小组讨论探究,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探究。
回归到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
(1997年、1999年。)
(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这一问题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学生阅读P66的楷体字部分回答
二、1.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
2.提示: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提示: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板 书设 计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教 学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