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6 13:4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高一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用时: 75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法典》以“同态复仇”为原则,罪犯受到的惩罚应该与他给被害人所造成的伤害一样,不过在施行这一准则的时候也顾及到社会等级不同:譬如一个自由民伤害了另一个自由民的眼睛或骨头就必须以失去自己的眼睛或骨头作为惩罚。但是,倘使一个自由民伤害的是一个奴隶的眼睛或骨头,那么他只需交纳银子作为罚金即可了事。这说明该法典
A维护奴隶主私有财产 B.建立了君权神授国家
C.具有一定阶级歧视性 D.崇尚严刑峻法的思想
2.下图为考古学家发现的有关数学的埃及纸草文献,里面包含如何划定因尼罗河泛滥而模糊的田界、修建金字塔、确定劳动者的报酬、按土地面积征税、计量粮食等内容。这表明古埃及的数学
C.折射出商品经济繁荣 D.与土地私有制度相关
3.公元前6世纪以后,城邦政体基本分成两大类型: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如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并发展到“黄金时代”。一些以农为本的城邦,如斯巴达则建立了贵族寡头共和制。材料表明
A公民权范围影响城邦政治参与度 B.经济形态影响城邦政体发展
C军事力量对比导致不同政体形成 D.政体选择决定城邦发展命运
4.波斯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不同文明的养分。例如,古波斯的浮雕就带有两河流域雕刻艺术的明显印迹,古波斯还模仿巴比伦尼亚的建筑风格。波斯原先采用古埃及历法,后改用巴比伦历法。这说明波斯帝国
A对不同区域实行因俗而治 B.埋下了分裂的文化因素
C延续希腊化时代文化繁荣 D.推动了亚非文明的交流
5.奥古斯都颁布《尤里乌斯法》,规定所有年龄在25岁至60岁的男性公民和所有年龄在20岁至50岁的女性公民都必须结婚。允许除元老院议员外的人娶外族被释女奴,并给予他们的后代以合法地位。有三个合法子女的父亲可以优先获得各种官职,免除某些公民劳役等。材料表明
A罗马帝国重视人口问题 B.儒家思想影响罗马帝国
C.罗马共和国时婚恋自由 D.小农经济是罗马的支柱
6.533年颁布的《法理概要》规定:“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这反映了
A古希腊文明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B.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影响法律制定
C拜占庭帝国注重法律体系化建设 D.罗马帝国的扩张推动万民法形成
下表为13-14世纪英国中等农户收支情况,这说明该时期的英国
项目 数额或比例
收入部分 粮食收入:78先令
畜牧收入:25先令
劳工收入:14先令
总计:117先令
直接消费部分 口粮消费:32先令
种子扣除:22.4先令
总计:54.4先令
进入市场部分 穿衣支出:17先令
租税支出:15先令
净余值:30.9先令
总计:62.9先令
商品率 53%
储蓄率(扩大再生产部分) 26%
A农奴获得生产自由 B.庄园发展加速社会转型
C.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城市复兴带动农村发展
8.15世纪前期,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布尔萨城,各地商人聚集,货物堆积,有来自波斯的丝绸商队,也有来自印度、阿拉伯半岛的香料商队,甚至还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材料表明
A.波斯帝国推动丝绸之路的兴盛 B.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C.新航路开辟后欧亚贸易的活跃 D.跨区域帝国的崛起推动文明的交流
9.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尤其强调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出德川幕府
A主动改革以应对社会危机 B.意在巩固自身统治秩序
C以开放心态学习外来文化 D.东亚文化圈的开始形成
10.据史料记载,古代美洲某一地区实行土地、矿藏和牲群的国家所有制,强制信奉官方的太阳教,仔细编制供征税和征兵用的人口调查表,废黜地方世袭酋长,强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征服民族。这些记载说明
A玛雅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代文明 B.印加帝国适应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C古代中美洲推行集权主义政治统治 D.古代美洲的氏族部落时代特征明显
11.有学者指出,15世纪中期,威尼斯垄断了东地中海贸易后,热那亚商人联合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转向大西洋探索。这一行动打破了意大利城邦对东方贸易的绝对控制,并促成通往美洲和亚洲的新航路开辟。该学者强调,新航路开辟的深层动力是
A奥斯曼帝国威胁传统商路 B.西方对贵金属的迫切需求
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的精神 D.西欧打破贸易垄断的博弈
12.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航海图;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这些航线的开辟
A填补了偏远海域的地理认知 B.促使欧洲列强争夺海上霸权
C.加速了欧洲贵金属掠夺进程 D.导致欧洲商路贸易中心转移
13.下表为美洲对欧洲的金银输出(1500-1800年)(单位:吨),表格所示现象
时间 金 银
1500-1600年 150 7500
1600-1700年 158 26168
1700-1800年 1400 39157
合计 1708 72825
A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推动了美洲经济的发展
C源于西葡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催生了罪恶的黑奴贸易
14.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乌尔达内塔探索到了一条利用季风洋流沿北太平洋由西向东返回墨西哥的新航路,并带回了来自菲律宾群岛的肉桂和一些香料。这条新的航路
A是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B.利于扩大新旧大陆经贸往来
C.推动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 D.能够满足欧洲掠夺金银需求
15.天花随着殖民者来到美洲后,给当地人口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不少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开始信仰“欧洲上帝”。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加速美洲传统社会的解体 B.反映殖民者的掠夺与欺骗
C体现了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D.客观推动殖民地文明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地中海共同体和海洋意识】(14分)
材料一公元前 8世纪左右,在腓尼基人、埃及人和希腊人的商贸活动的基础上,整个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个超越各族群组织之上的文明交流共同体,这个“地中海共同体”的大致范围包括整个希腊大陆和爱琴海诸岛屿、黑海沿岸的希腊殖民城市、小亚细亚、西域新月地带的广大地区、以埃及为代表的北非地区,以及腓尼基人活跃的地中海沿线各个城市,当然也包括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地区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殖民城市。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地中海共同体”首先是一个贸易共同体,在复杂的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文明交流的共同体。
-摘编自李永斌《地中海共同体: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材料二古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海洋与希腊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波塞冬作为重要的海神,受到广泛的崇拜,并逐渐具有了泛希腊性质。海神的创造既是希腊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又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先民们利用海洋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探索和发展,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城邦都有巨大的价值。海洋已成为希腊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之后,海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改进造船技术以适应海战,发展海军力量。尤其是雅典海上帝国的建立,在与陆权强国斯巴达的竞争中,海洋意识逐步形成。
-摘编自苏莎《古希腊海神崇拜与海洋意识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地中海共同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海洋意识形成的原因。(8分)
17.【古代世界文化交往】(14分)
材料一文明交往在形式上由于社会历史状况错综复杂而表现多种多样,但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前者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还是跨大陆的各帝国之间,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往,一般占有主导地位。后者,诸如征服、掠夺、抢劫、破坏、凶杀,特别是战争,从人类社会一开始,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大量存在。暴力交往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残酷交往形式,它具有和平交往所不具备的冲击力量,其结果是交往范围的迅速扩大和交往程度的空前扩展,并常常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
摘编自彭树智《文明交往论》
材料二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处于欧亚大陆的交汇处,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正处在欧亚大陆的黑海与地中海的交通要道上,扼守东西方交通陆桥和南北航道要冲。从5世纪到15世纪,君士坦丁堡一直扼守在古代的贸易交通要道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和船运中心。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等大量的地域文化形态,都发生在这个地区。这些不同的古代文化或文明,在性质上各有特点,表现形态各异。从君士坦丁一世起,到查士丁尼一世等,拜占庭就曾经历过大规模对外族的战争和领土扩张,先后征服了地中海周边的欧洲、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等大片区域。拜占庭文化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建军《拜占庭文化的历史价值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结合世界古代史所学知识各举一例予以简要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纽带的原因,阐释“拜占庭文化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8分)
18.【印度洋贸易】(15分)
材料-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印度洋贸易从地中海贸易的一翼跃为连接亚欧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有规律的季风、洋流以及沿岸丰富的物产,利于印度洋贸易区的形成。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也方便了印度洋上的航海和贸易。印度洋贸易的产品十分丰富,主要有香料、瓷器、丝绸、黄金、象牙、宝石、玳瑁等。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印度洋贸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传递而间接完成,直接贸易的成分相对较少。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了较成熟的贸易规则,贸易的参与者通过和平的商业竞争控制贸易。
-摘编自潘树林《试论中世纪印度洋国际贸易区的形成、特点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开辟好望角航线后,不具备商品优势的葡萄牙帝国,通过武力征服取得对阿拉伯人的优势,从而卷入到印度洋贸易体系中;通过散布在印度洋沿岸的要塞和贸易据点,以及通行证制度垄断印度洋贸易。葡萄牙通过引入武装贸易和垄断贸易模式,垄断了东方航线,称霸印度洋,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丰富了从亚洲运往欧洲的商品,沟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体系,为荷兰、英国等在印度洋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早期印度洋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印度洋贸易的影响。(9分)
19.【东印度公司:一个时代的商业帝国】(12分)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掠夺的印度财富在英国社会的流向分配比例表
年份比例 实际成本(输出商品及金银)% 关税% 股东红利% 船业主运费% 银行家及其他商人的汇票支出% 其他杂项(职员、薪水、补贴、行贿)%
1710 11.9 23.1 42.6 16.8 1.4 4.2
1720 38.4 21.8 19.6 7.8 6.5 6.9
1730 36.5 21.2 24.4 7.9 6.1 3.9
材料二随着国内产业的发展,产业界希望有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市场,垄断贸易的方式显然是有违这一发展趋势的。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伺机要政府撤销这个曾经催发着自己成长的贸易垄断公司。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之提供了契机,1858年8月2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东印度公司被撤销。
-据谌焕义《论东印度公司与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5年春“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高一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B D A C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D A A B C
1.C【解析】自由民与奴隶之间的惩罚不同,体现一定的阶级歧视性,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自由民与奴隶之间的惩罚不同,没有提到奴隶主贵族,与维护奴隶主私有财产无关,A项错误;古巴比伦在《汉谟拉比法典》颁布前就已经建立了君权神授国家,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同罪但阶级不同而不同罚,并不是处罚结果都很重,不能表明崇尚严刑峻法的思想,D项错误。
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纸草文献,其内容主要与数学相关,如:划定田界、修建金字塔、确定劳动者的报酬、按土地面积征税、计量粮食等。表明古埃及的数学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问题不全是几何,A项错误;内容主要体现了古埃及数学服务于现实需要的特征,与商品经济无关,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问题,并且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D项错误。
3.B【解析】材料主要讲经济发达的城邦和相对不发达的城邦发展出来的政体不同,经济形态影响政体的类型,B项正确;选项A,材料未提及公民权范围对政治参与的直接作用,仅隐含民主程度差异。选项C ,斯巴达虽以军事闻名,但材料未将军事实力作为政体形成的主因。选项D,地理位置可能影响经济形态(如雅典靠海发展商业),但材料未直接强调地理的决定性作用。
4.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波斯帝国借鉴了亚述、埃及、希腊等地的文化艺术,并加以改造,这推动了亚洲两河流域文明与非洲埃及文明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不同统治区域的管理方式,A项错误;不同的文化不一定会带来分裂的结果,B项错误;波斯帝国主要存在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早于希腊化时代,C项错误。
5.A【解析】古罗马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干涉公民的生活,鼓励生育,体现罗马帝国重视人口问题,A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这一婚姻法律与儒家思想的关联,B项错误;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是罗马共和国转向帝国的标志,C项错误;罗马的繁荣,离不开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材料并未表明罗马帝国的小家庭以农业为生存手段,并未涉及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表述,D项错误。
6.C【解析】材料表明,公元6世纪,按照法律适用范围,将法律明确归类为市民法和万民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在查士丁尼在位期间,拜占庭帝国完成对罗马法律的系统化建设,推动罗马法的完善,故选C。材料所处的时期为东罗马帝国,万民法所体现的是理性主义精神,故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平民与贵族矛盾对法律制定的影响,故排除B。西罗马帝国灭亡于476年,故排除D。
7.C【解析】根据材料13-14世纪英国中等农户生产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商品率达到53%,说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较高,故选C。由材料可知中等农户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大概率为自由农民,故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故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是否由城市复兴推动,故排除D。
8.D【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前期”“小亚细亚半岛”“波斯的丝绸商队”印度、阿拉伯半岛的香料商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不断扩张后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帝国,15世纪前期,帝国经济一度繁荣,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客观上推动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奥斯曼帝国,并非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故排除A和B。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主导,故排除C。
9.B【解析】根据材料“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强调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表明德川幕府试图通过强化思想控制,以巩固自身统治,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幕府是否是为了应付社会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古代日本主动性改革最为典型的是公元6世纪的大化改新,故排除A。德川幕府对外推行锁国政策,故排除C。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于唐代,故排除D。
10.B【解析】据材料说明,这一政权采用集权主义的国家治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采取上述集权举措,是为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故选B。材料所处的文明区域是印加人,故排除A。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故排除C。材料表明印加帝国推行国王主导下的集权主义统治,而非氏族部落统治模式,故排除D。
11.D【解析】A项“奥斯曼威胁”是传统“商业危机说”,与题干中学者观点形成对立; B项“贵金属需求”关联殖民经济动机,但与材料不符;C项“人文主义”侧重思想层面,与题干中的经济竞争无直接联系。D项“打破贸易垄断的博弈”紧扣材料中“热那亚联合他国竞争”的核心逻辑,强调区域势力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故选D。
12.A【解析】结合材料“发现了纽芬兰岛”“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航海图”“到达新西兰”可知这些航线有的发现了新的地区,有的开辟了新的航线,它们共同的作用是填补了人们对偏远地区的地理认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故选A项;其他几项与材料不符。
13.A【解析】金银的大量涌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选A;美洲的金银被掠夺,无法推动美洲经济发展,B错误;欧洲殖民掠夺的根源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但西葡作为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并没有快速发展,C错误;黑奴贸易是非洲的,材料与非洲无关,D错误。
14.B【解析】墨西哥属于新大陆,菲律宾群岛属于亚洲旧大陆,从材料看出,新的航路扩大新旧大陆间的经贸往来,B正确;这条航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中国无关,A、C错误;材料与掠夺金银无关,D 错误。
15.C【解析】天花等疾病的传入不仅对美洲人口毁灭打击,还对思想形成巨大冲击,体现了文明的冲突与交流,故选C。仅仅是信仰发生改变并不能加速美洲传统社会的解体,A错误;材料与欺骗无关,B 错误;基督教传播并不代表殖民地文化进步,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特点:建立在商贸活动的基础之上;范围较广,包括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早期文明与城市;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形成;超越族群组织,共同体程度较为复杂。(任意三点可得6分)
(2)原因:从历史来看,受到海洋文明和海神信仰的影响;从经济来看,古希腊城邦发展海外工商业的需要;从军事来看,希波战争推动海军建设与对海洋的重视;从政局来看,雅典与斯巴达的海权与陆权竞争,加速了海洋意识的形成。(答出四点可得8分,其他合理的作答亦可斟酌赋分)
17.(1)主要形式:和平交往、暴力交往(2分)
说明:①和平交往:腓尼基字母的传播、丝绸之路、印度佛教的外传、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2分)②暴力交往:波斯帝国的对外扩张、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对外扩张(2分)
(2)原因:地理位置特殊,地处亚欧大陆交汇处,东西方交通要道;商业贸易相对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和船运中心;文化交往,拜占庭帝国曾经所辖的地区也是多个古代文明的诞生之地;拜占庭帝国不断对外征服和被外敌袭扰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任意两点可得4分)阐释: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为文艺复兴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以《民法大会》为代表的罗马法,成为后世欧洲国家立法的基础。拜占庭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任意两点可得4分)
18.(1)作用: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为印度洋贸易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支持;连接欧亚非三洲,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区,是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和桥梁;商品种类丰富,促进各地资源的交流;阿拉伯商人贸易范围广,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为航海和贸易提供了便利。(任意三点6分)
(2)变化:贸易主体,由阿拉伯人到葡萄牙帝国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贸易格局;贸易模式从和平的商业竞争转变为武装贸易和垄断贸易;贸易产品上,印度洋贸易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贸易利益上,商业利益更加丰厚。(任意两点4分)
影响:促进了印度洋沿岸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贸易规则的完善和商业竞争的规范化;沟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体系;为欧洲国家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持,促进了欧洲国家向海外扩张的步伐。(两点4分,三点5分)
19.示例: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论题2分)
东印度公司的兴衰是资本主义早期全球化进程的缩影,其历史轨迹与近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国家权力关系演变及经济理论转型密切相关。(阐释2分)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加速对外殖民扩张,奉行重商主义。东印度公司获得皇家特许,取得贸易垄断特权;采用新型的股份合作模式,打压竞争对手;武装占领印度地区,东印度公司走向兴盛,逐步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转变为英帝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代理人。东印度公司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为其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思想盛行,议会改革的推进及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说明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逐步被取消并丧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权,最后走向衰亡。东印度公司的衰亡,是英国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标志着英国在印度殖民政策的转变。(论证6分)
总之,东印度公司与时代发展趋势息息相关,其兴衰是一个时代发展与变动的象征。(结论2分)
(从单方面确立论题论证东印度公司的兴或者衰,只要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