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4月24日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15*3=45分)
1.考古发现显示,西非尼日尔河流域培育了非洲稻,东南亚吴哥窟遗址出土了野生稻驯化痕迹,秘鲁沿海发现距今5000年的马铃薯种植遗迹,中国贾湖遗址陶器残留物分析证实了9000年前的水稻利用。这些发现共同说明()
A.文明呈现多中心起源特征 B.亚非拉地区率先进入农耕
C.传播依赖文明间的交流 D.地理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
2.据《贝希斯敦铭文》记载,该帝国国王宣称“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成为王。我所统治的王国从印度河到爱琴海,凡臣民皆须向我缴纳贡赋”。该帝国()
A. 形成君主集权与地方自治并存体系 B. 公民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官僚体系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3.13世纪英国国王亨利三世颁发的特许状记载:“任何自由市民可在伦敦城内自由买卖货物,免除伯爵或男爵强征的过桥税、摆渡税。若市民财产遭侵占,可直接向王室法庭申诉,无需经过领主审判。”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君主加强王权的主要策略是()
A.扶持城市自治以打破领主经济控制 B.依靠教会势力制衡地方贵族
C.建立起直属于国王的常备雇佣军队 D.扩大封建契约明确领主义务
4.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北非后,将当地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并融入波斯风格的穹顶与拱门设计。同时,希腊哲学典籍被翻译为阿拉伯语并加以评注,印度数学成果也通过学者著作传入帝国。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开放包容 B.促进了亚非欧文明的交汇融合
C.加剧了帝国内部的宗教冲突 D.凸显了伊斯兰文化的排他特性
5.《曼萨·穆萨朝圣记》记载:“马里国王的黄金交易官坐在树下,商人将盐块、铜锭置于指定区域后退至一里外。官员根据货物价值放置相应金砂,若商人同意则敲鼓成交。”材料最能说明马里帝国()
A.政府垄断了黄金交易 B.扩大手工业的规模
C.建立行会来规范生产 D.借助宗教强化契约
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在高纬度地区开展航海活动。
航海家 时间 支持国家 航行区域 历史贡献
卡伯特 1497-1498 英国 北美东北海岸 发现纽芬兰岛
卡蒂埃 1534-1542 法国 圣劳伦斯河流域 建立新法兰西殖民地
巴伦支 1596-1597 荷兰 北冰洋海域 探索东北航道并绘制海图
德雷克 1577-1580 英国 太平洋、印度洋 完成英国首次环球航行
根据表格可知()
A.加速北欧国家的海外贸易网络构建 B.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C.标志着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推动荷兰香料垄断体系的建立
7.1584年奥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编绘的《寰宇大观》(Theatrum Orbis Terrarum)增订版中,首次出现独立标注“Chinae”的中国地图。该图以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为参考,图注写道:“此国不与欧罗巴诸王互通,然其丝绸、瓷器富甲天下。”这一地图的绘制可佐证()
A.欧洲人的全球视野拓展 B.宗教改革推动知识传播
C.殖民扩张主导地理认知 D.价格革命改变贸易格局
8.薄伽丘在《十日谈》的故事中,描写了一个犹太富商到罗马后,发现罗马教廷腐败:“个个都是爱钱如命,······连教堂里的职位,教徒奉献的牺牲都可以买卖。”然而从罗马返回到巴黎后,该商人却信奉了天主教,并且主动邀请教士给他讲解教义,成为一个“高贵而虔诚的善人”。薄伽丘的故事反映当时()
A.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
C.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D.体现思想解放运动的局限
9.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强调自然是上帝的杰作,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路德的“因信称义',更进一步强化了上帝创造的是有条不紊的世界的观念······清教在信仰和人类的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从而为新科学提供了一种动力。”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 B.宗教改革有力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
C.思想解放和科学革命相辅相成 D.新教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0.美国人出于对君主制的恐惧,创建了总统制,并精心设计宪政制度,力求避免总统制演化为君主制。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肯定君主制注重行政效率,利于维护政治稳定等方面的优势,因此,美国最大限度地采纳了君主制尤其是英国立宪君主制的合理做法,实现了政治制度传承与创新的相对统一,这说明美国()
A.君主制与共和制结合 B.政治民主化任重而道远
C.为南北战争埋下伏笔 D.政治制度重构效果明显
11.1873年俾斯麦创立“帝国铁路局”来统一管理和协调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政府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这反映了德意志()
A.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缺陷 B.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C.资本主义发展面临阻碍 D.完成统一后推动经济的发展
12.14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如下。由此可见,英国()
A.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空前繁荣 B.工人生活环境有所改善
C.人口变化与工资增长成正比 D.产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13.巴黎公社法令规定:提高工人工资,不许企业借故克扣和无理罚款,已扣、罚的必须如数退回。为了消灭失业和免除中间剥削,取缔了帝国警察局设立的“职业介绍所”,成立劳动就业登记处。这些措施反映出巴黎公社()
A.致力于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完善 B.争取工农的广泛支持
C.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权特点 D.揭露了资本主义本质
14.作为“世界糖碗”的古巴,其蔗糖业发展的历史始于16世纪初,甘蔗被引入古巴后,开始种植。18世纪中叶以后,蔗糖业逐渐超过烟草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产业。到了19世纪末期,蔗田面积已经占据全国耕地60%以上。古巴蔗糖业的发展体现了()
A.葡萄牙意图增加殖民收益 B.当地传统的手工技术基础好
C.殖民者在当地推行农奴制 D.殖民者对殖民地经济的塑造
15.下图是拉美学者依据社会阶层人数统计所绘制的19世纪拉美社会政治结构图,由此可知()
A.居民成分复杂,独立具有双重性 B.拉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C.拉丁美洲都建立起了共和国政权 D.美国加紧了对于拉美的控制
16.【古代世界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地中海地区的葡萄酒贸易是跨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罗马帝国时期,葡萄酒不仅是日常消费品,更成为帝国经济网络的核心商品之一。罗马通过修建道路和港口,将高卢(今法国)、西班牙、北非等产区的葡萄酒运往帝国各地。庞贝古城遗址中发现的酒窖和陶罐铭文显示,葡萄酒贸易已形成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同时,罗马人将葡萄种植技术传入被征服地区(如莱茵河流域),并与当地文化融合,推动了欧洲葡萄酒文化的传播。
-摘编自保罗·卡特里奇《古希腊罗马的贸易与经济》
材料二
"罗马帝国在高卢行省推行葡萄种植标准化管理,庞贝出土的双耳陶罐(容量统一为26升)肩部刻有生产商标记,印证其通过地中海航线向东方输送葡萄酒。同一时期,汉朝在关中地区设立“服官'监管丝绸生产,《居延汉简》记载“帛一匹,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二十五两',显示官方对丝绸尺寸、重量的严格规范。公元1世纪,罗马商人借助安息帝国中转,以玻璃器皿、珊瑚交换汉朝丝绸,《后汉书》称此类贸易“非利不得通'。”
-摘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酒贸易的特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帝国间贸易对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17.【思想与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为革命作了准备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如何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他们要求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要求无情地铲除一切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我们也已经看到,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因此,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实现了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
--引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二
法国引发了世界革命,并赋予其思想,以致三色旗这类事物成了实质上每个新生国家的象征,而1789-1917年之间的欧洲(或实际上是世界的)政治,主要是赞成或反对1789年的原则,或甚至更富煽动性的1793年原则的斗争。法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自由和激进民主政治的语汇和问题。法国为民族主义提供了第一个伟大的榜样、观念和语汇。法国为多数国家提供了法典、科技组织模式和公制度量衡。经由法国的影响,现代世界的思想观念首次渗透进迄今曾抗拒欧洲思想的古老文明世界。以上便是法国大革命的杰作。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理性”的内涵并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性贡献。(7分)
18.【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英国经济兴盛的阶段,“世界工厂”的地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品的出口换回为发展工业所必需的工业原料和食物的进口,巨大的贸易出超增加了英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对外贸易的连年赢利使英国资产阶级增加了财富,加速了资本积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英国工业品到达那里,英国的势力也就渗透到那里,反过来也是一样,凡是英国的势力所及,英国工业品就有销路,工业品出口就有赢利。在印度和远东地区,这种关系表现得最为明显。
--摘编自厉以宁、罗志如《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同时,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经济方面的哪些“先进”因素推动了其经济兴盛。(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产生的背景。(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交往的动力学机制常被置于“中心-边缘”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指出,16世纪以来的欧洲殖民扩张并非单纯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构建“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依附性经济网络,实现技术、制度与文化的系统性输出。例如,西班牙在美洲建立“大庄园制”,强制推广天主教和拉丁语,同时将马铃薯、玉米等美洲作物反向输入欧亚,引发农业革命。这一过程既包含殖民暴力(如对原住民的奴役),也催生了跨洋知识交换。此类交往的复杂性表明,文明互动常呈现“强制依附”与“共生演进”的双重性。
--摘编自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任取文明交往的一种方式和国家(区域),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A B A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D B
1.【答案】A
【解析】题干通过四大洲不同区域的农业考古证据,强调各地区独立发展出特色农作物,印证农业起源的多元性。B项“亚非拉率先”与美洲秘鲁案例矛盾;C项"传播依赖交流”与材料强调独立起源相悖;D项"地理决定论“属于过度推论。
2.【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所统治的王国从印度河到爱琴海”及“阿胡拉·马兹达之佑”(课本P9史料阅读)可知这个帝国是波斯帝国。A项“地方自治”具有迷惑性,波斯总督虽有一定自主权,但需接受中央监察(“国王耳目”),非真正自治;选项B“公民大会"很显然属于希腊的特征;选项D“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巴论时期成就。C项“军事征服与文化认同”对应波斯兼容本土信仰(如埃及阿蒙神)符合题干中“贡赋”“驿道”体现的控制与整合逻辑。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免除领主税收”“直诉王室法庭”等条款,体现了君主通过赋予城市贸易特权和司法豁免权,使市民阶层脱离领主控制,转而支持中央王权。这与英法中世纪后期“王权与城市结盟对抗封建割据”的史实一致(如法国卡佩王朝颁发卢昂等城市特许状)。B 项特许状未涉及教会权力,且13世纪英王正与教廷争夺司法权。C项常备军出现于15世纪后(如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扩大封建契约”反而强化领主权力,与材料削弱领主审判权相矛盾。
4.【答案】B
【解析】B强调多文明互动(亚非欧),反映阿拉伯作为三大洲枢纽的地位。A/D项都聚焦单一文化特质,C关联政治影响,均需排除。
5.【答案】A
【解析】A项“垄断”准确对应国家主导交易规则与质量标准(新课标“古代非洲国家经济职能”);①哑交易制度(官员定价、商人被动接受)体现国家对黄金交易的绝对控制;②金砂纯度标准化(开罗市场记录)反映中央对贵金属质量的强制监管。B项“手工业规模”与题干黄金原材料交易无关;C项“行会”属于中世纪欧洲经济特征,马里未见此类组织;D项“宗教仪式”曲解敲鼓仅为交易信号,非神圣契约。
6.【答案】B
【解析】B项正确,是教材上的原文。A选项中“加速北欧国家”错误,主要依然是英美荷西欧国家的贸易体系建构。C项中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成为殖民霸主。D项中荷兰香料垄断体系主要是在东南亚地区。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首次将中国作为独立单元绘制,反映大航海时代欧洲对东亚的认知深化。B项宗教改革核心是教义争端,与地图科学绘制无直接关联。C项1584年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尚未深入东亚,且地图侧重文化描述而非殖民标记。D项价格革命主要表现为贵金属流入引发的通胀,与地理制图无因果联系。
8.【答案】D
【解析】薄伽丘批判了教廷腐败,却让犹太富商最后信奉天主教,反映出当时人文主义者思想未完全摆脱宗教羁绊,体现了思想解放运动存在局限,故选D项;薄伽丘的这个故事聚焦于对罗马教廷腐败现象的刻画以及犹太富商态度的转变,其核心意图在于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与人性等问题,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恢复,排除A项;人文主义虽强调人的价值,但商人改信体现的是对宗教的依赖,而非人的能动性,故不符,排除B项;故事中商人选择虔诚信仰,而非追求现世享乐,与这一主题矛盾,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宗教改革强调自然作为上帝的杰作,路德的“因信称义”强化了上帝创造有序世界的观念,清教主义则为新科学提供动力,这表明宗教改革在观念及精神方面为近代科学兴起创造条件,所以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故选A项;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实践的推动,并非宗教改革和新教,排除B项;材料仅强调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推动,未涉及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的反向作用,无法体现“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排除C 项;材料未阐述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影响,且题干重点强调其与新兴科学的联系,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美国建国者在设计总统制时,既警惕君主制的专制风险,又肯定其行政效率与稳定性,最终通过借鉴英国立宪君主制的合理要素(如强化行政权、明确国家元首地位),构建了独特的总统共和制。这种设计既突破君主制桎梏,又保留其合理内核,体现了政治文化重构的显著成效,故选D项。美国没有君主制存在,排除A项;题干强调制度设计的成功融合,而非民主化进程的不足,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南北战争根源在奴隶制与联邦制矛盾,与题目中制度设计的传承创新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俾斯麦于1873年创立'帝国铁路局'来统一管理和协调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政府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可看出统一的德国政府对经济的支持和措施,保障铁路建设,这是德意志1871年完成统一后才能做到的。故答案选D。A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缺陷没有看到,B项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而且推动工业革命的浪潮应该从德国的新发明等方面着手。C项应该是国家的支持顺应资本主义发展,而不是阻碍。
12.【答案】D
【解析】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和实际工资提升,体现了产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故选D项。材料给出来的仅仅是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看不出来英国是否繁荣以及工人生活环境的变化,排除A和B项;在1500年到1700年左右,从图中能看到人口呈增长态势,可实际工资却处于下降状态。这说明人口增长和工资上升不是一直成正比,排除C项。
13.【答案】C
【解析】巴黎公社颁布提高工人工资、保障工资发放、取缔不合理机构、成立劳动就业登记处等措施,都是在维护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巴黎公社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权特点,故选C项;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完善是一个广泛和系统的过程,包括生产关系、所有制等多个方面,而材料中巴黎公社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工人权益保障和劳动就业方面,没有涉及到对整个经济制度层面的变革,排除C项。巴黎公社也没有谈到和农民的联合支持等,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才揭露了资本主义本质,所以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来到古巴,在殖民统治下,为了满足欧洲市场对蔗糖的需求,殖民者在古巴大力发展蔗糖业,将古巴逐渐打造成以蔗糖生产为主要产业的殖民地经济模式,18世纪中叶后蔗糖业超过其他产业,19世纪末期蔗田面积占据全国耕地60%以上,这都是殖民者对古巴经济塑造的结果,故选D项;古巴在16-19世纪基本处于西班牙等国的殖民统治之下,排除A项;古巴原本的经济以烟草业和畜牧业为主,并非蔗糖业,不存在发展蔗糖业的传统手工技术基础,排除B项;古巴蔗糖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殖民者主导下的种植园经济模式,是大规模的种植园生产,古巴蔗糖业的发展也不是因为农奴制而生,排除C项。
15.【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知,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总统、执政官、内阁等,中间有教会、寡头、军队,中间阶层人数相对较少,而庞大的底层是未组织的农民和群众。这种结构说明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底层群众缺乏组织和政治影响力,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这对独立后的拉美社会发展构成巨大挑战,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结构,未涉及居民和人口成分问题,从材料看不到,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到拉美是否都建立了共和国以及看不到美国的措施,主要反映拉美地区内部问题,排除CD项。
16.【答案】
(1)历史悠久;跨区域网络化;生产标准化(品牌化);贸易伴随着技术文化的传播(8分,每个2分)
(2)生产和贸易的标准化推动两国产品的质量和贸易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工艺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双方对世界的认知。(每个2分,共6分)
【解析】(1)从古代就已经存在葡萄酒贸易,所以其贸易历史悠久,从材料中“成为帝国经济网络的核心商品之一。罗马通过修建道路和港口,将高卢(今法国)、西班牙、北非等产区的葡萄酒运往帝国各地”可看出葡萄贸易依托道路与港口形成跨区域贸易网络;从材料“庞贝遗址显示存在统一规格的陶罐和品牌标识”可看出其生产标准化和品牌化;罗马将葡萄种植技术传入被征服地区(如莱茵河流域),促进欧洲葡萄酒文化扩散可看出其商品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
(2)罗马的陶罐容量统一和品牌标记,汉朝的丝绸规格严格,使得商品都呈现标准化生产,自然可以提高和保证商品质量,提高贸易效率。罗马的玻璃器皿、珊瑚与汉朝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交换,市场的需求也迫使进生产技艺进一步提高。双方的贸易活动,扩展了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增进了双方互相里了解,打破了地域认知的局限。
17.【答案】
(1)内涵:“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或答“认为人的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思想:孟德斯鸠提纲三权分立,伏尔泰提倡开明君主制,卢梭提倡主权在民。(6分)
(2)①政治:法国大革命打击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提供政治语汇和问题。(2分)
②思想: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思想。(2分)
③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提供民族主义的榜样和观念,促进了世界各地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抗斗争。(2分)
④其他:法国大革命提供法典,科技组织模式和公制度量衡影响了全球的法律体系和度量衡标准。(1分)
【解析】
(1)结合所学,首先明确“理性”的内涵,即“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2)据材料二“而1789-1917年之间的欧洲(或实际上是世界的)政治台......或甚至更富煽动性的1793年原则的斗争”法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自由和激进民主政治的语汇和问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法国大革命打击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提供政治语汇和问题,引发欧洲以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据材料二“法国引发了世界革命,并赋予其思想,以致三色旗这类事物成了实质上每个新生国家的象征“现代世界的思想观念首次渗透进迄今曾抗拒欧洲思想的古老文明世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思想;据材料二“法国为民族主义提供了第一个伟大的榜样、观念和语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法国大革命提供民族主义的榜样和观念,促进了世界各地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抗斗争;据材料二“法国为多数国家提供了法典、科技组织模式和公制度量衡”可得出,法国大革命提供法典,科技组织模式和公制度量衡影响了全球的法律体系和度量衡标准。
18.【答案】
(1)工厂制度确立;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势力伴随对外贸易不断延伸);工业部门齐全;采用先进的技术
(一点2分,任选3点共6分)
(2)背景:马克思对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进行反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分析(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弊端进行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经济危机的出现;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空想社会主义)。(一点2分,任答4点即8分)
【解析】(1)据材料一“工业品的出口换回为发展工业所必需的工业原料和食物的进口”可知,对外贸易发达;据材料一“英国工业品到达那里,英国的势力也就渗透到那里,反过来也是一样”可知,国家势力伴随对外贸易不断延伸;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立了齐全的工业部门,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英国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
(2)据材料二“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并结合所学可得,对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现状进行反思(对快速工业化进行反思);据材料二“马克思......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并结合所学可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分析(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弊端进行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可分析得出,阶级剥削和阶级矛盾的尖锐;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经济危机及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19.【示例】
论题:西班牙殖民美洲体现“强制依附”与“共生演进”的双重文明交往
阐述:16世纪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典型实践。一方面,西班牙通过暴力手段建立依附性结构:军事征服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后,强制推行“委托监护制”,迫使原住民开采银矿以供应欧洲资本积累;宗教裁判所镇压本土信仰,天主教成为意识形态统治工具,切断了印第安文明的自主传承。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触发“共生演进”:美洲作物(马铃薯、玉米)传入欧洲,缓解了人口压力,推动农业革命;欧洲火药、马匹和冶金技术传入美洲,重塑了当地战争与社会形态。
上述材料表明,文明交往的暴力性与互惠性并存,最终在“中心-边缘”结构中重构了全球文明格局。
论题:朝贡制度下的“依附”与文化交融的“共生”
阐述:汉代在朝鲜半岛设“汉四郡”,强制推行郡县制;唐联合新罗灭高句丽后,设安东都护府控制半岛;明清时期朝鲜作为“藩属国”,需定期朝贡、接受册封。
朝鲜高丽王朝(918-1392年)效仿唐制,设三省六部、科举制;《高丽律》以《唐律疏议》为蓝本,融合本土习惯法。汉字成为朝鲜官方文字;儒学(朱熹理学)主导朝鲜社会。朝鲜引进中国活字印刷术,改良为铜活字;明朝引入朝鲜“高丽青瓷”技术,推动景德镇瓷器革新。
中朝交往中的“强制依附”主要体现在“政治依附”,伴随着“政治依附”,其两国间的文化技术交流不断。而且朝鲜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如创制谚文。这说明共生演进依赖技术、文化的互惠性流动,往形成持久文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