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酤②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③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摘自苏轼《东坡志林·儋耳夜书》)
[注]①民夷:汉族百姓与当地少数民族。②屠酤:屠户和卖酒者。③韩退之钓鱼:韩愈曾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
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行者休于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醒能述以文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予欣然从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
D.盖自笑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倒下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以……为快乐
C.归舍已三鼓矣 舍:舍弃,丢下
D.更欲远去 去:离开
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欧阳修和苏轼各是怎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由锅耳至特里①,路甚崎岖。是日,车在前,主人正襟危坐,仆夫扶辕缓行。行数十里,路始平,仆夫回顾主人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②。”于是,仆夫升车而坐,主人凭轼而观。行数里,主人拥鼻微吟,仆夫执缓鼾睡。已而,左枯根,右巨石,车仄③以翻,马卧且踢,主人猬缩于箱中④,仆夫鹄立于辕外。众至,解勒断鞅,出马于辕,乃出主人于箱。
仆夫曰:“异哉,不覆⑤于高冈而覆于平地也。”主人曰:“宜哉,高冈防其覆,是以免于覆;平地自以为必不覆,安得而不覆也!”谢子闻之曰:“善哉言乎,独车也乎哉⑥!”
(节选自谢济世《梅庄杂著》,有删改)
【注】①锅耳、特里:古代地名。②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今往后,我知道不用牵着走了。③仄:倾斜,偏斜。④主人猬缩于箱中:主人像刺猬一样蜷缩在车厢中。猬,像刺猬一样。⑤覆:倾覆,倾倒。⑥善哉言乎,独车也乎哉:说得好啊,这不仅仅是对车而言啊!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仆夫回顾主人曰 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皆以美于徐公
B.饿其体肤 其真无马邪
C.不覆于高冈而覆于平地也 出淤泥而不染
D.谢子闻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甲】文开头运用了①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接着从个人成才谈到国家治理。如果一个国家要兴盛,在内要有“② ”,在外要有“③ ”,由此自然引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乙】文通过一个小故事,阐述了与【甲】文相同的道理,即:④ (用甲文原文回答)。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燕市①带面衣②,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③。大官传呼来,百姓窜▲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
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④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⑤,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节选自明代屠隆《在京与友人书》,有删减)
注释:①燕市:明都城北京。②面衣:面巾。③烟突:烟筒。④投:停靠。⑤罟(gǔ):捕鱼的网。
9.甲文加点的词语中,最适合填入乙文的是( )
A.通 B.还 C.避 D.延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咸来问讯。 ②沙明如雪。
11.甲、乙两文描绘的乡村生活,都富有人情之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两位同学围绕甲乙两文内容展开对话。请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陶渊明想借“桃花源”来表达(1) 。
小文:是啊,屠隆也说江村“绝胜长安”,他的生活态度与陶渊明相似。
小语:但是,如果人人都流连乡野,就怕没有人操心国家大事了。
小文:不会的。范仲淹的“进亦忧,退亦忧”就告诉我们(2) 。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去城东十五里,望之绵亘而蜿蜒者,即黄河故道也。河北徙堤存焉。堤之两翼,居人数十家,庐舍相比,酒帘摇荡,多以染织为业。堤之南一里许,苍荫茂密如雨盖,数百柄簇拥攒挤,初疑其为松荫状,询土人则樱桃园也。堤之西,方塘百顷,菱芡交翻,芙集万本,渔人弄篱,童子戏水。往来堤上者,红白缭目,香风扑人,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堤之后有古寺,寺之后有敞亭,亭之栋有小额曰“晋刘伶先生墓①”。
亭中央供泥像二,左伯伦,右杜康②,二君时地不同,萍藻一室,其殆以酒作合乎!伯伦衣绿衣,著晋人巾,手执酒杯,侧视杜微笑,若有品论其术之妙者然。嗟夫!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③,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予故曰:“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选自清·阮晋《刘伶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伶先生墓:清代淮安郡有刘伶台,祭祀西晋名士刘伶。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②杜康:善酿酒,后世尊其为酒神。③建威之罢:刘伶曾任建威参军,追求无为而治,被人视为无用无实而罢免。
1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一处)
寺之后有敞亭
14.解释文中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堤之南一里许
(4)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16.乙文首段描写了刘伶台周边风光,请补全横线处内容。
堤之两翼:数十家庐舍相比——堤之南:① ——堤之西:方塘百顷,生意盎然——堤之上:② ——堤之后:古寺与敞亭巍然
17.探究甲、乙两文中“嗟夫”所蕴含的情感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二
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
(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
18.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1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
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
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
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
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的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
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
2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
22.对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简要分析原因。
材料一: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材料二: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於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中的“奔”,动词用作名词;“折而南”中的“南”,名词用作动词。
B.材料一与李白《早发白帝城》都写到了猿声,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C.“见石子鳞鳞”中的“鳞鳞”,“潜鳞了然”中的“鳞”和《岳阳楼记》中“锦鳞游泳”的“鳞”都代指鱼。
D.材料二中“浩浩”和“晶晶”用词巧妙,大田水面阔大和小田精致闪亮相互映衬。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是一个文化宝库,有很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发生于此,有白帝城托孤、昭君屈原故里、神女峰传说等。
B.“曦”文中指太阳,在古代还有很多的别称,如金乌、东君、羲和、刑天等;月也有很多别称,如冰轮、金蟾、婵娟、夸娥等。
C.“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各具特色。亭小巧,多为开敞式;台高起,可观景;楼多层,兼具实用和文化功能;阁造型灵活,多用于藏书、阅文。
D.柳树以优美的形态,成为我国园林艺术中重要的观赏树种,在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时,广泛种植应用于防洪护堤。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
26.小诚发现,两文在写景顺序、语言风格、情感上有较大差异,值得探究。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记;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②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③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④。盖以苦学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⑤。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节选自《与元九书》,有删改)
【注】①仆:我。②谙:熟悉,知道。③遑:闲暇。④胝:老茧。⑤乡赋:地方举行的乡贡考试。
27.用“/”标出文中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28.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汝之不惠 小惠未遍
D.始龀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记。
30.从[甲][乙]两文中,你得到了学习方面的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乐府诗集》)
【乙】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襄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于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选编自《明史·秦良玉传》)
【丙】
明妃
郭漱玉
竞抱琵琶塞外行,非关图画误倾城。
汉家议就②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
【注释】①石砫(zhù):地名,在重庆,今作石柱。②就:成,成功。
31.下列选项中,对词语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但”和“但当涉猎”(《孙权劝学》)中的“但”意思相同。
B.“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中的“从”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中的“从”意思相同。
C.“贼乘官军宴”中的“乘”和“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中的“乘”意思不同。
D.“兼通词翰”中的“通”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中的“通”意思不同。
3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良 玉 夫 妇 首 击 败 之 追 入 贼 境 连 破 金 筑 等 七 寨
3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3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中作者歌颂战争中的英雄,却不用过多笔墨正面写战争,暗含了作者对待战争的态度。
B.互文的特点是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丰厚的内容,《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是例证。
C.《明妃》第二句运用毛延寿丑化昭君,丹青误人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昭君出塞的同情与惋惜。
D.《明妃》第四句中“差”有“略微”或“甚”的意思,本诗中理解为“甚”更能体现昭君的历史功绩。
35.阅读完三位巾帼英雄的事迹,同学们围绕巾帼英雄的形象展开了讨论,请你发表意见,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小语认为:木兰代父从军,作为一个征战沙场的士卒,表现出英勇善战、坚毅果敢的形象特征。
小文认为:良玉
小美认为:昭君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②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④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②出人:超出一般人。③众人:一般人。④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3)见往事耳 见:
(4)是故圣益圣 是故:
37.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卿今者才略 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B.但当涉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学于余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D.惑之不解 马之千里者(《马说》)
38.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
古之圣人A其出人B也远矣C犹且D从师而问焉
39.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师说》中的“说”就是这种文体。
B.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其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显示了两人的融洽关系,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C.乙文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甲乙两文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中孙权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劝吕蒙学习,乙文中韩愈对李蟠“能行古道”给予赞扬。
4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及鲁肃过寻阳。
(2)作《师说》以贻之。
感受了古诗文的精神力量,东东再邀你一起阅读两篇文言文,学习古人的劝勉智慧。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念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②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③,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剑浦④,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送杨寘序》)
【注释】①宫声数引: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文中泛指各种曲调。引,曲调的一种体制。②写:同“泻”,倾吐,宣泄。③杨君:即杨寘(zhì),作者的朋友。④剑浦:县名。
41.请你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缓者舒然以和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亦有至者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2.请你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其幽思
4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44.甲、乙两文均为赠序,即临别赠言,都饱含作者的良苦用心,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劝勉艺术、勤奋学和心态三个方面任选其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联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翟璜应对文侯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②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4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3)克之 克:
(4)臣是以知之 是以:
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 学而不思则罔
B.谓其妻曰 其真不知马也
C.臣之妾畏臣 乃记之而去
D.皆以美于徐公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47.【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B.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C.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D.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4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
49.【甲】文中邹忌进谏的结果是“王曰善”,【乙】文中翟璜应对的结果是“文侯悦”,二人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5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C.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5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游
B.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肖:贤能
C.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扬
D.因而去之 去:前往
52.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大方厚道地待他,从不提起这类事。
B.选文第二段叙写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对知遇之恩、对真挚友情的赞美。
C.管仲做齐国宰相时艰难推行富国强兵之路:统一货币,重视发展经济,同时顺应民心民意。
D.选文突出管仲才能,为政时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各方面的利害得失。
53.翻译下列句子。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文)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①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①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遣还,并赐耆老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擢云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许之。年七十而卒。
②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复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
③康彦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知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并著名绩。永乐初,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宗叹曰:“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犹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
(选自《明史·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5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举天下廉吏数人(寻找) B.成祖许之(答应)
C.先知青田(掌管) D.民犹思之(仍然)
5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郑 敏 尝 坐 事 被 逮 部 民 数 千 人 求 宥 帝 宴 劳 复 其 官
56.翻译下列句子。
(1)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
(2)居数年,以衰老乞归。
57.本文选自《明史·循吏列传》,请结合文章概括“循吏”这一类官员的共性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年十七,周文闻其名,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
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②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③之疑,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朝野以此称之。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二,有删改)
[注]①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织布的梭。投杼,表示多谤能动摇信念。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谨南伐江陵”中的“南”,与“手自笔录”中“手”的用法不同。
B.“辄议免之”与成语“浅尝辄止”中“辄”的意思相同,意为“就”。
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与“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
D.“恒着衣冠以对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妻子儿女”。
5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时魏室播迁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愿与之同姓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C.其尤贫者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D.朝野以此称之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6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涉经史,雅好属文。
(2)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
61.唐瑾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常与定计议。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战罢,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62.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B.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C.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D.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6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而见光武知非常人”与乙文中“登轼而望之”的“而”用法不同。
B.“禹得效其尺寸”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会日暮”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含义相同。
D.甲文中“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与乙文中“一鼓作气”的“鼓”用法相同。
6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和曹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善于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B.甲文中邓禹深得光武帝信任,君臣同心建立伟业;乙文以曹刿的镇定自若反衬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C.甲、乙两文都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详细描写,烘托出战事的紧迫,表现两位将领的果敢。
D.甲文先写邓禹结交光武帝,向他献策举贤,再写征战有功;乙文所选片段先写交战,后写论战。
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材料二: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藩篱之鷃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④,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⑥,夫尺泽之鲵⑦,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
【注释】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藩篱:篱笆。鷃:一种小鸟。④墟:山脚。⑤暴(pú):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í):鱼脊鳍。⑥孟诸:泽名。⑦鲩(ní):一种小鱼。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
材料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6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阴风怒号 B.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C.鲲鱼朝发昆仑之墟 野芳发而幽香 D.暮宿于孟诸 暮投石壕村
68.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69.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反问 D.迟疑
70.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71.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守敬①
①(守敬)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授提举②诸路河渠。先是,古渠在中兴者,兵乱以来,废坏淤浅③。守敬更立闸堰④,皆复其旧。
②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十七年,新历告成。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⑤篇类,整齐分抄⑥。
③二十八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⑦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
(选自《元史·郭守敬》,有删减)
【注释】①郭守敬:元朝杰出科学家。②提举:管辖。③淤浅:堵塞。④闸堰:闸门堤坝。⑤比次;按顺序排列。⑥分抄(miǎo):分类细致。⑦敝:同“蔽”,遮蔽的意思。
7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荐”有“进献”“祭祀”“推举”等义项,“文谦荐守敬习水利”中的“荐”应为“进献”之意。
B.“新历告成”中的“成”与成语“百炼成钢”中的“成”意思相同。
C.“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中的“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D.“于是复置都水监”中的“置”和“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欧阳修)中的“置”意思相同。
7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B.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C.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D.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7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
75.班上开展“古代科学家大推荐”的活动,郭守敬在被推荐之列。请你依据上文,概括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②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③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④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⑤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 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⑥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选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76.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B.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C.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D.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7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仰:仰视
B.高远之势突兀 突兀:耸立挺拔
C.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 敌:敌对
D.盘折委曲 委曲:弯弯曲曲
78.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2)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萧会理,字长才。少聪慧,好文史。太清二年,侯景围京邑。台城陷,侯景遣前临江太守董绍先以高祖①手敕召会理,其僚佐咸劝距之。会理曰:“诸君心事,与我不同。天子年尊,受制贼虏,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岂得违背。且远处江北,功业难成,不若身赴京都,图之肘腋。吾计决矣。”遂席卷而行,以城输绍先。至京,景以为侍中、司空,兼中书令。虽在寇手,每思匡复,与西乡侯等潜布腹心,要结壮士。时范阳祖皓斩绍先,据广陵城起义,期以会理为内应。皓败,辞相连及,景矫诏免会理官,犹以白衣领尚书令。
②是冬,景往晋熙,京师虚弱,会理复与柳敬礼谋之。敬礼曰:“举大事必有所资,今无寸兵,安可以动?”会理曰:“湖熟有吾旧兵三千余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听吾日定,便至京师。计贼守兵不过千人耳,若大兵外攻,吾等内应,直取王伟②,事必有成。纵景后归,无能为也。”敬礼曰:“善。”因赞成之。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后事不果,与弟祁阳侯通理并遇害。
【注释】①高祖:与后文的“天子”都指梁武帝萧衍。②王伟:侯景的谋士。
7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制贼虏 制:挟持 B.以城输绍先 输:献给
C.期以会理为内应 期:等待 D.景矫诏免会理官 矫:假托
8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A.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B.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C.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D.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8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会理和他的下属对侯景以天子名义发出的诏令,有着不同的看法。
B.萧会理考虑到天子的处境,同时希望寻找机会成就功业,决定前往京城。
C.萧会理在祖皓起义失败之后遭受牵连,被侯景惩罚,失去了原有的官职。
D.萧会理趁侯景在外,以自己的三千余旧部为内应攻打京城,结果失败被杀。
82.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在寇手,每思匡复,与西乡侯等潜布腹心,要结壮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①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盖本一山外屏,直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②,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上。
8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B.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C.乃下就溪中/瞬息可就 D.惟望石门近在咫尺/先达德隆望尊
8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将及门下,复渡溪北。
8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乃 先 降 而 就 溪 则 溪 水 正 从 门 中 跃 出 有 巨 石 当 门 分 为 二 道
86.【乙】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景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87.学校地理社团拟在“游山河,赏胜景”主题活动中宣传“小石潭”“石门”两处景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突出景观特点;③语言简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D 2.C 3.(1)宴会喝酒尽兴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这么美好的月夜,先生能够一起出去游玩一趟吗? 4.(1)欧阳修在被贬期间,通过描写滁州百姓的游乐和宴饮的场景,展现出一种与民同乐的心境。(2)苏轼在被贬儋耳期间,从与老书生夜游的经历以及对韩愈钓鱼的笑谈中,可见其有着一种随遇而安、豁达超脱的心境。
5.(1)选拔/任用 (2)看/视 6.C 7.(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8. 举例论证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C 10.(1)(村人)都来打听消息。
(2)沙滩像雪一样洁白。 11.甲乙两文描写的人情美有:桃花源和江边小村的人们都靠渔耕劳作过着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生活,那里民风淳朴,人们幸福快乐。 12. 陶渊明想借“桃花源”来表达他的社会(政治)理想: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和平安乐、自给富足的生活。 身在官场要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则替国事担忧。也就是说,无论自己的处境如何,都可以关心国计民生。
13.寺之后/有敞亭 14.(1)探求(2)在……之前(3)表示约数(4)离开 15.(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我认为先生没有酒就一天不能活下去。 16. 数百棵樱桃树,茂密攒挤 行人如织,流连忘返(或:红白缭目,香风扑人) 17.甲文:①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的荣辱观的否定;②表达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的赞美;③抒发自己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乙文:①对刘伶以嗜酒保全自身高洁的理解;②对世人认为刘伶无实无用的否定;③对魏晋士人生存处境困窘的怜悯(或:对魏晋时代政治黑暗的批判)。
18.A 19.C 20.B 21.(1)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2)他率领着新生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意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 22.诸葛亮认为出兵伐魏是对先帝托付的忠诚履行,同时也是为恢复汉室而努力。他积极采取进攻策略,目的明确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何去非则认为诸葛亮在实力对比不利的情况下冒然进攻,使得兵力未能有效利用,导致失败。他主张用“深自示弱”的策略来以逸待劳,储备实力以待时机。因此,两人观点的不同在于对形势的判断与对战术选择的不同,诸葛亮倾向于主动进攻,而何去非主张防守待机。
23.C 24.B 25.译文:它的上面是望湖亭,远望西湖明亮得像半个月亮,如像积雪没有消融。
断句: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 26.写景顺序:材料一先写山,再按季节变化写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材料二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逐步展开对沿途景色的描绘。语言风格:材料一凝练大气,材料二清新细腻。情感上:都有对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材料一多了一层凄美悲凉之感。
27.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28.D 29.(1)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2)我虽然嘴上不能说话,心里却已经默默记住了 30.示例:要有坚定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愚公虽年且九十仍立志移山,不懈努力。还要勤奋刻苦,如文中“我”自小刻苦学习,不遑寝息。同时,应从小培养学习兴趣,早做准备,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
31.D 32.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 33.(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秦良玉)统率的部队号称白杆兵,被远近的敌人害怕。 34.C 35. 良玉从夫抗敌,作为一个指挥作战的女将领,表现出智勇双全、治军严明的形象特征。 昭君出塞和亲,作为一个维护和平的“使者”,表现出深明大义、奉献自我的形象特征。
36. 当道,当权 推托 了解 因此 37.B 38. A C 39.B 40.(1)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
(2)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41.C 42.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其幽思。 43.(1)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
(2)但是要平和他的心态,调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有一点好处吧。 44.示例:甲文通过叙述自己求学的艰难和勤奋的经历,劝勉马生要勤奋学习。乙文通过叙述自己学习乐曲,时间一长,不觉病还在身上,劝勉杨真以弹琴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养神祛病。我们在平时勉励别人时,也要运用现身说法的劝勉方法,这样有较强的说服力,容易让对方接受。
45.(1)私:偏爱(2)面刺:当面指责(3)克:战胜(4)是以:因此 46.D 47.C 48.(1)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讽刺(寡人的)过失,传到寡人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 49.甲文中邹忌是以自己切身体验进行类比(设喻说理),这样既亲切自然,又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乙文程璜先肯定对方是仁君,然后再指出君主仁厚臣子就会直言进谏的道理,这样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50.A 51.D 52.C 53.(1)粮仓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懂得荣辱。(2)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54.A 55.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 56.
(1)德高望重的老人奔走于京城之中,详细列举高斗南在任时的善政报告朝廷。
(2)经过多年后,因为衰老请求辞官还乡。 57.循吏的共同特征有:才识精敏,多善政;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深受民众爱戴。
58.A 59.B 60.(1)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
(2)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 61.他的优秀品质有: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喜欢读书写文章;学问好,品行端正;爱才惜才;不贪恋财物;性格端方持重,有风度;乐善好施。
62.D 63.C 64.C 65.(1)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称得上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2)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66.道 67.D 68.因此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士人之中也有英才。 69.选C。理由:“安”解释为“怎么”或“哪里”,作者用反问语气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之人为伍的傲岸清高,流露出无奈和愤慨之情。故选C。 70.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可见其硕大无比;从“鹏之徙于南冥也”,可见其志向高远;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见其力大无穷;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见其善借长风。后世人们常借这样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71.示例一:材料一中,庄子想象大鲲变为大鹏,其硕大无比、扶摇直上,并能从北海飞往南海,想象雄奇,富有浪漫色彩。
示例二:材料二中,作者想象凤凰翱翔九天的雄姿,鲲鱼遨游万里的形象,表达了对高远壮阔生活境界的赞美。
示例三:材料三中,李清照想象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72.C 73.A 74.(郭守敬)他的志趣从小就跟别人不同,不喜欢耍玩游戏。 75.(1)他修复古渠,表现他是一个精通水利的科学家。
(2)他和王恂制定新历法,表现他是一个精通天文历法的科学家。
76.D 77.C 78.(1)高远色调清晰明朗,深远色调浓重幽暗,平远色调则是既明朗又幽暗。
(2)水(如果)全部画出波纹不仅不会有盘曲折落渺远的感受,跟画蚯蚓有何区别呢?
79.C 80.A 81.D 82.即便在叛贼侯景手下任职,萧会理还是常常想着挽救国家,和西乡侯等人暗中安插亲信,邀约结交勇士。
83.A 84.(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我)快要到石门下方时,又渡到溪流北部。 85.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86.两文都描写了在探游过程中,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情景。都表达了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总会发现新的希望和机遇,找到前进的道路的精神。 87.示例一:看潭中鱼趣,享清幽小林,非小石潭莫属。
示例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石门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