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高中2022级第三次诊断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Ⅱ卷,共6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
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
第|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特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掘,在黄河上游的某聚落遗址中,毫无随葬品的墓葬有22座,占总墓数的2.5%;
1一5件的有180座,占20.6%:6一30件的有551座,占63.2%;30件以上的有119座,占
13.6%。由此判断,该聚落
A.社会分工日益细致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宗族观念已经出现
2.西周时期,周王要在每年春天举行籍田礼,即通过象征性地亲自参加劳动,表达对农业和
本族民众的关心。然而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却因与靠近籍田的王室姻亲发生冲突,放弃了
历代周王一贯坚持的籍田礼。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礼乐制度名存实亡
B.土地国有制的废除
C.宗法关系日渐淡薄
D.分封制度开始解体
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汉兴以来,“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
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故事,糜不毕集。”司马迁记述的这一现象
A.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础
B.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确立
C.完成了诸子思想的整合
D.得益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史大量涌现出来。唐代刘知幾对此评价道:“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
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此谓之家史也。”当时家史的编写
A.改变了传统的史学撰写体裁
B.确立了门阀士族的文化优势
C.旨在为后世提供客观的史料
D.符合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
2022级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可日
0000000
5.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庐山市)时,因天气干旱导致水稻歉收,劝农民补种麦以补充粮食;
黄震知抚州(今江西抚州)时,感叹抚州民众不肯种麦,撰写《劝种麦文》,强调种麦的好
处。此类事务成为当时地方官员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地方官重视推广新技术
B.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6.明末,冯梦龙收藏了很多古今通俗小说,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指
出:“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由此
可见,冯梦龙
A.主张文学应服务于政治教化
B.追求文学艺术形式的完美
C.注重文学的世俗化和教化性
D.提倡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
7.1841年,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发动民众御敌,奕山则称“粤民多汉奸、贼党”。《广州
和约》签订后,奕山把战败说成是英人“乞恩通商”,把“赎城费”说成“归还商欠”。奕山的
这些认识
A.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
C.表明地方离心倾向明显
D,反映出民族意识萌发
8.1909年《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上刊登了一幅漫画(见图1),画中一人正全力按住水中
葫芦,并配文曰:“水上按葫芦,沉的快浮的也快”。作者创作该漫画意在
部沿整换
站國
快
图1
A.为革命思想传播扫清障碍
B.讽刺清廷禁锢思想徒劳无益
C.反映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唤醒民众对言论自由的关心
2022级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0000000德阳市高中2022级第三次诊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C
3.D
4.D
5.B
6.C
7.A
8.B
9.D
10.A
11.A
12.C
13.D
14.B
15.A
16.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25分)
(1)历程:新航路开辟后,葡、英、荷等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野蛮掠夺非洲财富及人
口,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但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2分)工业革命时期,列强为获得
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将非洲卷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列强进人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瓜分世界
的狂潮,非洲被瓜分殆尽,非洲发展陷人困境。(2分)
(2)变化(任答3点6分)
①援助主体:从政府单一主导向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推动市场化合作。
②援助目标:从支持民族独立逐渐转向经济技术合作。
③援助方式:从单一的无偿援助,逐步拓展为无息贷款、优惠贷款、投资合作、技术授助
等多元化模式。
④援助模式:从直接提供援助到促进非洲“造血”能力建设,强调自主发展,提高非洲国
家的经济独立性。
⑤援助性质:由重视意识形态色彩到发展互利合作。
外交理念(任答2点4分)
①平等互利:不同于西方殖民掠夺模式,不附加政治条件。
②合作共赢:推动中非共同发展,增强非洲自主发展能力。
③真实亲诚:强调真诚合作,深化中非友谊。
④南南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3)意义(9分)
①对中国:拓展非洲市场,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②对非洲:改善基础设施,推动工业化,增强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为现代化莫定基础。
③对世界:有利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了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推动了全球治
理体系的变革。
2022级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答案第1页(共3页)
18.(12分)
论题一:全球时间确立的推动因素
论述:19世纪以来,全球时间的确立源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求。工业革
命后,铁路和电报加快了交通与通讯速度,但地方时间不统一导致混乱。英国1847年在铁路
系统采用格林尼治时间,美国1883年推行时区制度,以适应铁路调度,这为全球标准时间奠
定了基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时间标准化。19世纪晚期,国际贸易、跨国企业的发展要求
统一时间以协调商务活动。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确立格林尼治时间,并划分全球时区,增
强了经济合作的稳定性。同时,国家治理需求促进了时间标准化,如德国1893年采用标准时
间以提高行政效率。
综上所述,全球时间的确立是科技、经济与国家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格林尼治时间不
仅提升了全球效率,也反映了现代国家对秩序和统一管理的追求。
论题二:全球时间确立过程中的冲突与对抗
论述:全球时间的确立并非自然接受,而是充满国家利益和文化认同的冲突。格林尼治
时间由英美主导,法国出于民族自尊坚持巴黎时间,直至1911年才妥协。这表明时间不仅是
技术问题,也关乎国家主权。在非西方国家,标准时间推广面临更大阻力。英国在印度推行标
准时间时遭遇反抗,被视为破坏传统作息的殖民手段。奥斯曼帝国城市的钟声系统也体现了
地方传统与西方标准的冲突。这些案例表明,全球时间标准化过程中,西方强权主导,而非西
方国家则经历了抵制与妥协。
综上所述,全球时间的确立不仅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权力博弈的结果。时间标准化
过程中,民族认同与文化传统始终影响着各国的选择。
论题三:全球时间趋同的成就与隐忧
论述:全球时间趋同提升了交通、贸易和通信效率。19世纪末,美国时区划分和国际子午
线会议的决策,使跨国合作更加顺畅,减少了时间混乱,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但这一过程中,
西方强权的主导引发争议。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更多是英美影响力的结果,法国等
国曾强烈抵制。此外,在印度等殖民地,标准时间不仅遭到文化抵制,还被视为殖民统治的工
具。统一时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削弱了地方传统,导致文化不平等。
综上所述,全球时间趋同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国际合作,但也反映了全球权力的不平衡。
我们在享受标准时间便利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从其他立论方向,诸如全球时间与国际政治秩序的构建、全球时间与“时间
霸权”、全球时间与全球化、全球时间的冲击与因应、全球时间与文化冲突、科技发展与全球
时间、全球时间的利与弊等。评分细则:论题3分,论述9分,小结有深度可加1分,但总分不
超过12分。)
2022级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答案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