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联谊校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印度早期佛教僧团内部以受戒时间长短的修行资历为序,而非出身地位;佛教经典认为.“若仅凭出身便可纯洁,则狗与蛇亦能成圣者?”由此可推知,早期佛教
A.宣扬“忍耐顺从” B.沿袭婆罗门教教义
C.冲击了种姓制度 D.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2.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3世纪早期,受到从亚洲归来的马其顿士兵描述的影响,希腊学者迪西亚库绘制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世界地图,认为亚洲面积大于欧洲,挑战了荷马时代的传统观念。这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亚历山大的远征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希腊殖民的扩展
3.阅读下表“9~10世纪君士坦丁堡城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这反映了
进出口 商品种类
出口 丝绸、布匹、金银制品、雕刻的象牙、玻璃、玛瑙杯子、雕镂和珐琅的花瓶、银丧物、水果、醇美的酒和其他特制的奢侈品
进口 从亚洲和非洲:香料、香水、宝石、稀有金属、檀香、麝香、樟脑、生丝、棉花、丝绸和精美的羊毛织品等
从欧洲:谷物、咸鱼、蜡、毛皮、皮革、盐、蜂蜜、鱼子酱、玻珀、铁、钢等
A.拜占庭帝国的包容与国力的强盛
B.奥斯曼人垄断了传统的欧亚商路
C.拜占庭大都市商业呈国际化倾向
D.罗马帝国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4.13世纪的日本法典《贞永式目》,摒弃了朝廷的律令体系,以武士社会的“道理”即实践道德和先例为基础立法,并确认守护(地方官)负责管辖“大犯三条”,即谋叛、杀人,以及“山贼、海贼、强盗”等重罪,原庄园领主不能管辖上述案件。这体现出当时日本
A.中央集权国家初步形成 B.天皇的权威有所提升
C.幕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5.在距今约4500年的尤卡坦半岛奎罗遗址上,考古学家至少发现了三种玉米,这三种玉米均比现代的玉米粒小,但又与野生玉米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当时
A.玛雅人发展了原始农业 B.印加人的食物来源以采集为主
C.印第安人注重粮食储备 D.阿兹特克人高超的作物栽培技术
6.下表是16世纪的部分西方地图学家的相关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人物 概要
德国人文主义者亚皮安 绘制了一幅全球的心状图
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 绘制了用于航海直线定向的世界全图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在中国,根据亚、墨二人的成就,绘出了两张心状投影的世界地图
A.西欧国家殖民霸权角逐激烈 B.人文主义成为欧洲主流思潮
C.中西地图学的发展并驾齐驱 D.探险事业推动全球观念形成
7.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8世纪以前,“从波士顿到哈瓦那,从塞维利亚到安特卫普,从摩尔曼斯克到亚历山大港,从君士坦丁堡到科罗曼德尔,从澳门到广州,从长崎到马尼拉.商人们都使用西班牙比索或里亚尔(银币名称)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这一现象
A.表明太平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B.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C.反映出中西“丝银贸易”利润巨大 D.满足了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
8.伏尔泰指出:“自公元1500年之后,在印度卡利卡特取得的胡椒,无一不是鲜血染红的。”这一论述折射出
A.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性 B.物种交换的双重影响
C.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D.商品全球交流的弊端
9.在16世纪的德国,“对教皇及其政策的任何不满,都被视为爱国的举动”。因此,《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在德意志各邦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路德受到了许多贵族的庇护。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A.摧毁了德意志天主教的势力 B.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使德意志地区迅速走向统一 D.得到全体德意志民众的认同
10.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详细论述了奴隶的来源、奴隶制产生的原因、奴隶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等问题;全面批判了种种维护奴隶制的观点,深入剖析了奴隶制违反自然、违背人性、危害社会的性质。这反映出,孟德斯鸠
A.反对君主专制 B.追求人的平等和自由
C.批判封建制度 D.主张权力的分权制衡
11.在《德意志帝国宪法》框架内,普鲁士拥有绝对控制权,普鲁士国王就是帝国的世袭皇帝,普鲁士首相担任帝国首相并主导联邦会议。虽然帝国会议推行普选制,但是缺少责任内阁,无法对帝国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帝国
A.脱离了民主政治轨道 B.联邦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C.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政治体制蕴含着专制色彩
12.1783~1785年,蒸汽机开始在纺织厂使用。蒸汽驱动的纺织机对体力的要求较低,很多妇女和儿童进入劳工队伍;1810年,英国大约每五名棉纺工人就有一名是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反映出
A.工业发展导致妇女社会地位下降 B.科技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C.生产力变革深刻影响劳动力结构 D.英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13.欧文为“新和谐公社”实验做了总结:“我在这里尝试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说-准备以有利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但事实证明这次尝试是不成熟的,让一群之前从未接受过为共同利益奋斗的教育的陌生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联合在一起,为时尚早。”由此可知,欧文
A.放弃了社会主义探索 B.意识到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
C.主张阶级斗争的理论 D.指明了工人运动的前进方向
14.马克思说:“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超过他作为工人的需要,即超过他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的剩余劳动”。这也就是说,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这一观点
A.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论证了阶级矛盾出现的原因
C.谴责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 D.阐述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15.右图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报纸《咔砰》刊载的漫画,这幅漫画将俾斯麦描绘成一只开屏的孔雀。羽毛上写着“欧洲自由刚果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
①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的贯彻落实
②协调了列强在非洲问题上的矛盾
③加速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④延缓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世纪初,提拉克提出“司瓦拉吉(自主)”和“司瓦德西(自产)”,并宜称“司瓦拉吉是我们的天赋权利,我们一定要得到它”,“司瓦德西的真正受益者是你们,这个国家的工人”。提拉克的这些主张
A.有利于印度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
B.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推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不断深化
D.旨在维护印度无产阶级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文化不是一株孤立地从种子里长出的植物,而是一个伴随着实际需求和利益、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学习的“过程”。愿意从“他者”、从奇异的和外来的事物中获取养分,尤能促进文化发展······“希腊文化奇迹”不仅是独特天赋所产生的结果,还在于希腊人靠近东方这一简单的事实。
-摘编自沃尔特·伯克特《东方化革命:古风时代早期近东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材料二
16世纪入华传教士利玛窦等虽然已开始将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但多为未刊手稿,流传范围小。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及其论争对手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等修会的来华传教士及教廷特使等对儒学经典进行较为系统化的翻译,并出版了《中国政治道德学说》《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等,包涵《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本以及《孔子传》等,并基于此产生了一系列欧洲语言的转译本。这些译本的传播激发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兴趣,他们盛赞儒家卓越的道德伦理观及其无神论倾向,并撰书立说,进一步推广了儒学理念。此外,这些域外中国学研究,也反过来对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范式的变迁产生很大冲击。
-摘编自罗莹《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述略》
(1)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希腊文化奇迹'还在于希腊人靠近东方这一简单的事实”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18世纪儒学西传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新大陆”发现后,传统家庭手工业极速瓦解和分化,一种以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新生产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为摆脱国内市场的束缚,不断开辟国外大市场,于是,生产和消费开始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上得以分离。这种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活动的出现,标志着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早期殖民主义者用超经济手段在亚、非、拉等地开疆拓土、搜刮掠夺,通过驱赶奴隶劳动、开山采矿、创建种植园,建立起了农场主制度,正是这种特别的殖民制度使早期的国际分工体系即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体系得以确立。
—摘编自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的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使人类从手工劳动时代正式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也由此建立,并确立了此时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大量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地分散到遍布世界的各个殖民地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由此形成。到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完成,并于19世纪60年代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海底电缆、电灯、电气化铁路等电气化设备被迅速应用于全世界,进一步拉近了全球各国之间的空间距离。石油化工、电力与汽车工业等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的行业特征,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经营下的企业生产在推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催生了其向外扩张,进行跨国控制的野心,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借此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胡丹婷 徐志远《国际贸易理论与务实》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分工体系萌芽时期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因素。(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马克思曾说:“北美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的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1787年,美国制定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宪法。它宣布权力来自“人民”而不是“君主”,最高权力经由选举产生而不是基于世袭制。这相较于同时期的欧洲无疑更具有时代先进性。但也需要注意,美国宪法宣称的“人生而平等”,并非指经济上、生理上、智力上和个人成就上的平等,而是在“道德层面”的平等。
-摘编自魏南枝《寡头政治化的美式民主》
材料二
宪法 内容简介
《权利法案》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美国在政治制度上能够比同时期欧洲更具时代先进性的原因,并指出美国民主政治的不足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两部宪法的异同,并简述_者差异形成的根源。(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国王亨利二世(1133~1189年)的生平
时间 大事
1154年 成为英格兰国王,建立金雀花王朝,同时统治诺曼底、安茹、阿基坦等法国领地,成为法王的封臣,实际控制着超过法国王室两倍的领土
下令拆除未经许可建造的300多座域堡
1159年 推出“盾牌钱”,允许领主以缴纳货币税代替军事服役,税款用于雇佣职业军队
1166年 颁布《克拉灵登诏令》,要求王室巡回法官定期视察地方村镇,直接受理刑事案件,将神职人员纳入世俗法庭管辖,但遭到教会激烈反抗
1170年 与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的矛盾激化,四名骑士受亨利二世言辞刺激,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刺杀贝克特
1176年 颁布《北安普顿教令》,规定任何城堡或市镇不得阻止郡守调查领主领地内的案件
1180年 委托法国铸币师设计“短十字银币”,币面刻有“HENRICVSREX”(亨利国王),流通近70年
1189年 在法国希农去世,终年56岁
-摘编自[英]威廉·斯塔布斯《金雀花王朝》
英国国王亨利二世(1133~1189年)的生平是中世纪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联谊校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佛教形成时,古印度盛行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强调出身,等级森严。佛教经典认为“若仅凭出身便可纯洁,则狗与蛇亦能成圣者”,这表明佛教对传统种姓制度中出身论的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姓制度,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忍耐顺从”,排除A项;婆罗门教的核心教义是种姓制度,材料体现出佛教反对婆罗门教义的倾向,排除B项;古代印度统治者是维护种姓制度的,“适应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受到从亚洲归来的马其顿士兵描述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3世纪早期,属于亚历山大远征后的时代,亚历山大远征深入亚洲腹地,使希腊人更多地了解了亚洲,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迪西亚库世界地图的绘制受到跟随亚历山大远征的马其顿士兵的影响,而非丝绸之路,排除A 项;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3世纪早期不属于罗马帝国时代,排除C项;希腊殖民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不能体现出亚洲情况的深入了解,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0世纪君士坦丁堡城属于拜占庭帝国的都城,该都城中进出口商品种类多,而且进口产品来自三大洲,体现出拜占庭都市商业出现国际化倾向,故选C项。9~10世纪拜占庭帝国国力已经衰弱,排除A项;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排除B项;材料中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已经解体,排除D项。
4.C 材料是幕府通过立法强化对地方控制的史实,体现出镰仓幕府“武家政权巩固”,故选C项。日本在大化改新时期就已经形成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明确指出《贞永式目》“摒弃了朝廷的律令体系”,庄园领主的部分司法权被剥夺,因此《贞永式目》的颁布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对外政策,且13世纪日本尚未进入锁国时期(日本17世纪才实行锁国政策),排除D项。
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尤卡坦半岛是玛雅人的聚居区,“这三种玉米均比现代的玉米粒小,但又与野生玉米有明显差异”可知,这是初级栽培玉米,体现出玛雅人的原始农业逐步形成,故选A项。“尤卡坦半岛奎罗遗址”是玛雅人的聚居区,不是印加人、阿兹特克人的生活区,排除B、D两项;仅从材料看不出印第安人的粮食储备情况,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还处于新航路的探索阶段,全球航路逐步形成,三位地图学家绘制的都是世界地图、全球地图,这体现出探险事业推动全球认识的深化,故选D项。16世纪主要的殖民强国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德国、荷兰、意大利并不是殖民国家或殖民强国,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成为欧洲主流思潮,排除B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根据亚、墨二人的成就,绘出了两张心状投影的世界地图,不足以说明中西地图学的发展并驾齐驱,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从波士顿到······商人们都使用西班牙比索或里亚尔(银币名称)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商品经济的全球性流通,这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B项。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还是在欧洲,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涉及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还有其他贸易,且材料体现不出“丝银贸易”的利润情况,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胡椒贸易以其丰厚的利润,成为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在印度卡利卡特取得的胡椒,无一不是鲜血染红的”,强调早期殖民扩张给被殖民地区带来巨大灾难,折射出早期殖民扩张的野蛮和残酷,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胡椒贸易,并不是物种交换,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早期殖民扩张,并不是商品的全球交流,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反教廷被视为爱国,而《九十五条论纲》就是反教廷的,因此受到了许多德意志贵族的欢迎,这有利于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宗教改革后,德国仍存在天主教,当然还有路德新教,因此“摧毁”说法错误,排除A项;当时德意志地区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分裂,并没有统一,排除C项;“全体”范围的过大,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孟德斯鸠······全面批判了种种维护奴隶制的观点,深入剖析了奴隶制违反自然、违背人性、危害社会的性质”可知,孟德斯鸠追求人的平等和自由,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 项;材料涉及的是奴隶制度,并没有表明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分权制衡”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普鲁士拥有绝对控制权······普鲁士首相担任帝国首相并主导联邦会议。虽然帝国会议推行普选制,但是缺少责任内阁,无法对帝国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联邦主义和普鲁士至上相统一、形式民主和反议会体制相统一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专制色彩,故选D项。A、C两项都与史实不符,均排除;“联邦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
1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后,降低了体力要求,生产力得到提高,大量的妇女和儿童进入劳工队伍,影响了劳动力结构,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且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社会地位的上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英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排除B、D两项。
1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欧文建设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公社里面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但是,“新和谐公社”脱离社会现实,最终内部矛盾激化,4年后失败。根据材料中“让一群之前从未接受过为共同利益奋斗的教育的陌生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联合在一起,为时尚早”说明欧文已经意识到其“新和谐公社”实验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故选B项。“放弃了社会主义探索”“阶级斗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C两项;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故选A项。“阶级矛盾出现的原因”“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D两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垄断资本主义,排除C项。
15.C 根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这幅漫画将俾斯麦描绘成一只开屏的孔雀”“欧洲自由刚果会议”可知,这一会议指的是1884年召开的柏林会议,该会议协调了欧洲列强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矛盾,推动了其对非洲的殖民扩张,也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②③正确,故选C项。1884年柏林会议的议题是西方列强对非洲进行殖民瓜分,与自由贸易无关,①有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延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④错误,排除A、B、D三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提拉克强调印度要实现政治自主和经济自主,并将这一理念向广大劳动者宣传,这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民族独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反封建的内容,排除B项;非暴力不合作是甘地提出的,排除C项;提拉克代表的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17.(1)史实:西亚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促进希腊冶铁业的发展;西亚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借鉴古埃及雕刻技艺,促进其雕刻艺术发展;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催生了希腊字母。(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欧洲教会需要了解中华社会以便于在中国传教;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儒家思想适应了欧洲反神权、反封建斗争的需要。(5分,任答两点4分,任答三点5分)影响:丰富了欧洲思想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拓宽了中华文化的研究视野,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主要特点:各国皇室或政府成为分工最主要的推手;暴力是推动分工的重要方式;具有鲜明的剥削和不平等的烙印;宗主国强势主导而殖民地被动参与。(8分)
(2)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跨国公司的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政策的推动;资本主义的扩张,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动;不同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差异。(7分,任答三点6分,任答四点7分)
19.(1)原因:美国缺少外部封建势力的干预;美国跨过了封建社会阶段,社会缺乏变革的阻力;美国建国者的努力。(4分,任答两点即可)不足之处: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2)同:都建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政体。(2分)异:前者王权受到严格限制,后者王权势力强大(前者权力中心在议会,后者则在皇帝)。(2分,言之有理即可)根源: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差异。(2分,言之有理即可)20.示例:
论题:从亨利二世的生平看中世纪英格兰的社会面貌。(2分)
阐释:亨利二世通过拆毁贵族非法城堡、推行盾牌钱取代军事义务等举措,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下王权与地方势力的激烈对抗,体现了国王与贵族斗争,希望加强王权的努力;其法律改革本质上是以中央司法体系取代领主的庄园法庭,从法律上印证了英国王权的成长。亨利二世作为英国国王,名义上却是法国国王的封臣,体现了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的复杂性和国家的分裂割据状况;亨利与托马斯·贝克特的冲突体现出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具有相对对立性,教权与王权的斗争较为激烈;亨利二世发行短十字银币,体现出中世纪商品经济的成长。(8分)
总之,亨利二世的生平反映了中世纪王权的成长与多元权力的博弈。(2分)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