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落英缤纷(bīn) 豁然开朗(huò) 土地平旷(kuàng) 屋舍俨然(yán)
B.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tiáo) 怡然自乐(yí) 便要还家(yào)]
C.咸来问讯(xián) 妻子邑人(yì) 刘子骥(jì) 及郡下(jùn)
D.皆叹惋(wǎn) 往来种作(zhòng) 诣太守(zhǐ) 遣人(qiǎn)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 缘:______________
(2)夹岸数百步 数:______________
(3)复行数十步 复:_____________
(4)豁然开朗 豁然:____________
(5)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____ 今义: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6.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渔人甚异之 或异二者之为
B. 欲穷其林 穷冬烈风
C. 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D. 处处志之 必先苦其心志
7.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渔人甚异之 小大之狱
B. 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C. 得其船 其真不知马也
D. 及郡下 及下船
8.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武陵郡的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整个故事可分为“发现桃林”“入桃源”“在桃源”“出桃源”“寻桃源”五个部分。
B.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忽”字使节奏变快,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好奇。
C. 渔人因迷路误入桃源,离开时“处处志之”,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D. 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色是全篇的“华彩”,蕴含作者创文的“真意”。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但读来却诗意盎然,清丽醇厚。
9.翻译下列句子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019重庆B卷)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安徽中考]黄发垂髫, 。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桃花源记》中“ , ”蕴含着《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思想,呈现出人们生活安康、心情舒畅、安静自足的理想境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关,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延至其家( ) (4)寻病终 ( )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桃源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桃源人在桃花源闲适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3)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的句子是:
14.从“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都可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它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理想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山静日长
罗大经
午睡初足,旋①汲山泉,煮苦茗啜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②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固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仗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注释】①旋:随即,不久。②麝犊(mí dú):小鹿。③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辞。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
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具答之/归而倚仗柴门之下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多生怪柏
C.不足为外人道也/漱齿灌足
D.欣然规往/欣然一饱
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17.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蒹葭》中的“伊人”都象征着
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9.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和陶桃花源并引》)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饮其水皆寿( )
(2)或至百二三十岁(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22.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成神仙居住的境地的。苏轼在《和陶桃花源并引》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2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
1、C 2.B 3.要 邀 邀请 4.(1)沿着,顺着 (2)几 (3)又 (4)开阔敞亮的样子 (5)整齐的样子 5. (1)新鲜美好 (2)交错相通 (3)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4)不要说,更不必说 6.C 7.D 8.C
9.( 1).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10、(1)并怡然自乐
(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4)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1.(1)整整齐齐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邀请 (4)不久
12. (1)花草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
13.(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3)不足为外人道也。
14、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15.D
16.(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用)草书(写)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
17.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
18.同意。桃花源是渔人偶然闯入却又失落的理想社会,象征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乌托邦;“伊人”始终隔水相望,象征理想或美好事物难以触及的朦胧与虚幻;二者均以距离感和不可及性,暗含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开放性题目,学生若答“不同意”但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19.[甲]文:描绘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乙]文:表现作者对与世隔绝、自由悠闲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0.(1)长寿 (2)有的人
21.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
22.多过其实
23.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