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作业单
10、古诗三首
一、基础达标。
1、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古书中记载:因道路阻塞,愚公心急如fén( ),带领家人用chuí zi( )、镐头等工具kāi záo( )大山,他们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诗词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书籍、wǎng luò( )等途径不断积累诗词。让我们一起吟千古诗词,争当“诗词小达人”吧!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燕(yān)山月似(sì)钩
B.千磨万击还坚劲(jìng)
C.千锤万凿(záo)出深山
D.烈火焚(féng)烧若等闲
3、给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燕山月似钩( )
A.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B.衣钩。 C.镰刀。
(2)何当金络脑( )
A.当时。 B.什么时候。 C.何必。
(3)烈火焚烧若等闲( )
A.空闲。 B.等待。 C.平常。
(4)任尔东西南北风( )
A.你。 B.这。 C.近。
4、选字填空。
骆 络 烙 锤 睡 捶
( )驼 ( )印 联 ( ) ( )背 ( )眠 ( )子
钩 沟 钓 列 例 烈
( )鱼 ( )子 水 ( ) 猛( ) ( )举 ( )子
5、按要求写词语。
(1)带“马”的四字词语:
粗略地看( ) 立下功劳( ) 地势平坦( )
走在前列( ) 快上加快( )
(2)与“竹子”有关的成语:( )( )
6、读一读, 连一连。
冲天香阵透长安 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要人夸好颜色 何曾吹落北风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灵活运用。
7、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 诗圣)
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宋 王维 诗佛)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 诗史)
D.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唐 李贺 诗魔)
8、下列没有被赋予人的品格的诗句是( )。
A.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B.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9、体会流传至今的诗中精神,完成练习。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下列
与“天问”表达的精神最相符的一项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D.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快走踏清秋”中的“快走”形象地写出了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B.“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写出竹子的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暗喻作者虽身处艰难险境,仍顽强拼搏。
D.“千磨万击还坚劲”中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坚忍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11、品读诗句,并回答问题。
大 漠 沙 如 雪,燕山 月 似 钩。
(1)试着用“/”给上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2)“沙如雪”是将 比作雪,既从 上写出了沙漠在月光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 的感觉。
(3)结合图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三、碰撞书本。
12、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在《马诗》中,诗人李贺借马言志,用“ ,
”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2)文天祥拒绝降元,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于谦的《石灰吟》中,与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3)《竹石》是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所题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
”两句展现了竹子的特点;“ ,任尔东西南北风”两句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13、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请用“/”画出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画四处)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2)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和关联词,选择合适的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填序号)
作为一块石灰石,我经历了( ),也经历了( ),即使( ),我也要将清白留在人间。
A.粉身碎骨 B.熊熊烈火的焚烧 C.千万次的捶打和凿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
C.诗人借石灰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要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
D.诗中运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极富感染力。
(4)“ ”一词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 、 等革命烈士。
14、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注释】①梢云:指竹梢如云连成一片。②耸;高起,矗立。③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④徙:徒然。⑤贞心:坚贞的操守。
(1)将《竹石》一诗补充完整。
(2)两首诗中的竹子分别生长在“ ”和“ ”,诗中通过竹子所处的恶劣生长环境,表现了竹子 。
(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在表达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B.“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写出了竹子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C.《咏竹》(节选)一诗中,诗人赞美了竹子忠贞、高洁清雅的品性。
(4)上面两首诗虽然都赞美竹,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咏竹》(节选)中诗人借竹展现自己 的品格;《竹石》中诗人借竹展现自己 的品格。
15、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一)。
青 松
陈 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理解词义。
挺: 。
直: 。
高洁: 。
(2)根据意思写诗句。
要想知道青松的高洁品质, 那就要等到树上的雪融化之后。
(3)判断对错, 对的打“√”, 错的打“×”。
①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青松,其实写的是人。( )
②这首诗中的“雪”代指人纯洁的心灵。( )
③这首诗赞颂了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 )
16、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二)。
白 梅
[元] 王 冕
冰雪林中著①此身②,
不同桃李混③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④,
散作乾坤⑤万里春。
注释 ① 著:附着,加……于上。 ② 此身:指白梅。 ③ 混:混杂。④ 清香发:一作清风发。指梅花开放,香气 传播。⑤ 乾坤:天地。
(1)这首诗的写作对象是 。
(2)联系诗句填空。
①“冰雪林中著此身”写出了白梅 的特点。
②“不同桃李混芳尘”将白梅与 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梅 的品质。
(3)“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赞美了梅花冰清玉洁、迥异流俗的品格。
B.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夜之间,世间白梅齐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的景象。
C.这两句诗是借梅喻人,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抱负。
D.这两句诗讴歌了像梅花一样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
(4)古今诗人对梅情有独钟,下列有关梅的诗句与对应的作者和朝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
B.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钺
C.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王庭筠
D.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明]道源
五、拓展延伸。
17、根据下面介绍,写出具有高尚气节的人物。
(1)“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吃美国的救济粮。( )
(2)拒绝元朝的威逼利诱,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 )
(3)面对鸦片横行,毅然禁烟并“虎门销烟”。( )
(4)参加变法,被慈禧太后关进监牢不肯出逃,并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18、运用本课学习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一首课外积累的托物言志的诗。
诗题:《 》 作者:
(2)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仿写。
成熟的稻穗低头,那是我播种的谦逊;苍翠的青松傲雪,那是我
; ,那是我 。
参考答案
1、焚 锤子 开凿 网络
2、D
3、ABCA
4、骆 烙 络 捶 睡 锤 钓 钩 沟 烈 列 例
5、(1)走马观花 汗马功劳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快马加鞭
(2)青梅竹马 胸有成竹 竹篮打水
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A
8、C
9、B
10、B
11、(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月光映照下的沙漠 视觉 夜间寒冷
(3)大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白雪。月亮高悬燕山之上,宛如一把弯钩。
12、(1)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2)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13、(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CBA
(3)D
(4)粉骨碎身 示例:叶挺 江竹筠
14、(1)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2)破岩中 荒野外 顽强的生命力
(3)B
(4)正直 清高、坚贞自守 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刚正不阿
15、(1)挺拔。笔直。高尚纯洁。
(2)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①V②×③√。
16、(1)白梅
(2)不畏严寒 桃李 清高脱俗
(3)A (4)C
17、(1)朱自清 (2)文天祥 (3)林则徐 (4)谭嗣同
18、(1)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挺立的坚强 火红的烛光跃动 燃烧的奉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