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作业单
16、表里的生物
一、基础达标。
1、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透过玻璃窗,能看到狂风暴雨的kǒng bù( )景象,凄厉的风雨声被lán( )在外面,屋内回响着挂钟 qīng cuì( )的嘀嗒声,明亮而温馨。
2、用“√”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爷爷告诉我蝎(xiē jiē)子有蜇(zhé zhē)人的本能,狗有狂吠(fèi quǎn)护家的本领。
(2)哥哥把捉来的蝈(guó guō)蝈儿放在钵(bō běn)子里。
3、 下列加点的“恶”与“丑恶”的“恶”读音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绝 B.不以恶小而为之 C.恶意 D.厌恶
4、根据读音写同音字组词。
【cuì】 【lán】 【è】 【shuài】
薄( ) 遮( ) 饥( ) ( )领
( )鸟 湛( ) 险( ) 蟋( )
5、选词填空。
祈求 请求 哀求
(1)我常常( )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
(2)土著人跳祭火舞( )火神的保佑。
(3)遇到坏人,我们要和他们斗智斗勇,向他们( )是没有用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和睦协调)
B.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C.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D.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简单容易)
7、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一……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1)我对父亲的手表非常感兴趣,父亲( )把手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 )再也离不开它。
(2)我们在读书时( )可以收获乐趣,( )能从书中那发人深省的语句中获得启示。
二、灵活运用。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B.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 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C. 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D.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9、下列句子不是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
A.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B.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C.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D.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10、父亲主动给“我”看表,“我”很高兴并且心跳加速的原因是什么 ( )(2分)
A.“我”不知道父亲的用意是什么,心里充满了疑惑
B.“我”不知道怎样感谢父亲,心里既紧张又高兴
C.“我”终于能够看到表里的世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心里既开心又激动
D.“我”既想看到表里的世界,又害怕看到后令自己失望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改为陈述句)
(2)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3)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发出不同的叫声。 (改为拟人句)
(4)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句话写出“我”非常渴望打开父亲的怀表一探究竟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的孩子。
三、碰撞书本。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文中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
都是 ,所以对父亲的 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强烈的 ,是个 、
的孩子。
(2)本文写的两个人物是 和 ,采用了 描写和
描写的方法。
四、感受阅读。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一)。
片段一: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我那时以为凡
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片段二:
“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
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联系片段一、二可知,“我”对爸爸的表产生了兴趣,萌发了“
”这一疑问。
(2)结合上题中“我”萌发的疑问,梳理“我”的猜想过程,填写表格,并完成练习。
理论依据 得出结论
①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 ②表里边一定有一个生物
③ 和 都不轻易被人看见 ④表里边一定有
为了证明理论依据①,作者列举了许多事例,其中不包括( )。
A.鸟和狗 B.蝉和虫 C.机器 D.弹三弦的盲人
(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结合片段内容说一说。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二)。
表里的生物 (节选)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选文中,“我吓了一跳”是因为 ;“我也感到愉快”是因为 。
(2)通读选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猜测表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这说明“我”的心中充满了美妙而奇特的想法。
B.第4自然段,“我见人就说”是因为“我”相信父亲说的话。
C.第5自然段,“我”不再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已经说腻了。
(3)结合选文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读选文最后一段,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请把这样的趣事分享出来吧!
15、现代文阅读(一)。
请保持一颗好奇心
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见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口头禅是“什么都是浮云”。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其实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麻木不仁的灵魂。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
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发明创造,几乎都源于创造者的好奇心。
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停滞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
(1)短文的主要观点: 。
(2)对短文主要观点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
B.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
C.有好奇心的人,人生才不会庸庸碌碌,事业才能向前发展。
(3)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四个典型事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①
②
③
④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看破红尘的过客”和“心如止水的高僧”在文中指的是参透世间万物的规律,领悟透彻的人。
B.“他们就像浮萍”中的“他们”指的是那些看问题肤浅,没有好奇心的人。
C.“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这句话中的“他们”指拥有好奇心、力求探究事物本质的人。
(5)请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实践出真知”这一观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6、现代文阅读(二)。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
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
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
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不受影响,继续写字。 这份从容是因为他屡经浮沉,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
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⑥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
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下面是小宇和阳阳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小宇: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烦躁惊慌。
B.阳阳:“心静”的力量非常大,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内心的安静。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请你仿照示例填一填,再完成练习。
人 物 事 件
事例一 父亲和儿子
事例二
事例三 乘船途中遇到危险,不受影响继续写字
作者通过事例 引出论点,这样写的好处是
。
(3)文中提到了哪些“涵养静气”的方法 请简要概括。
涵养静气
①离不开 ②得益于 ③还可以
(4)由于工作繁忙,阳阳的爸爸总是心浮气躁。 请你根据文本帮阳阳劝劝爸
爸,让他涵养静心功夫。
五、拓展延伸。
17、小练笔。
冯至爷爷用《表里的生物》记录了他童年时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有读者在读书平台发了一则评论,你也赶紧来跟帖,留下自己类似的经历吧!
爱动脑的泡泡发帖 2025-04-12 12:19:46
我小时候觉得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的温度有关,于是分别在早晨和中午观察影子的长短,果然如我所想,影子早上长,中午短。直到上了小学我才知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的位置有关。
18、小练笔。
请你用一段话告诉童年时的作者表里没有生物。
参考答案
1、恐怖 拦 清脆
2、(1)xiē zhē fèi
(2)guō bō
3、C
4、脆 拦 饿 率 翠 蓝 恶 蟀
5、(1)请求 (2)祈求 (3)哀求
6、A
7、一……就…… 不但……而且……
8、B
9、B
10、C
11、(1)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2)小鱼一边游泳一边吐泡泡。
(3)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出不同的歌声。
(4)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12、(1)冯至 活的生物表 小蝎子 好奇心 善于观察 爱思考
(2)父亲 “我” 心理 语言
13、(1)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2)①活的生物
③蝉 虫
④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C
(3)“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14、(1)表里边有一只丑恶而恐怖的蝎子“我”的猜测得到了证实
(2)C
(3)对于父亲的回答,“我”产生了新的疑问,这说明“我”是一个好奇心强、富有探究精神的孩子。之后,“我”猜测表里的这只蝎子与众不同,声音好听,“我”的猜想说明“我”还是一个善于思考、富有想象力的孩子。
(4)小时候,我拿着爸爸的放大镜在院子里玩,我随手捡起一片干叶子,用放大镜照射观察。过了一会儿,叶子上出现了一个黑点,随后冒起了青烟。我兴奋极了,想着放大镜能把树叶烤焦,是不是也能把大米烤熟呢 我举着放大镜对着大米照了半天,胳膊都麻了,也没有将大米烤熟。
15、(1)请保持一颗好奇心
(2)C
(3)瓦特改良蒸汽机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竺可桢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袁隆平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
(4)A
(5)齐白石自小就酷爱绘画,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他时常在野外观察
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晚上躺在被窝里还画草稿。经过数十年的刻苦实践磨炼,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16、(1)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2)C
(3)①瓦特发明蒸汽机
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③竺可桢称自然现象为“大自然的语言”
④袁隆平研制出杂交水稻
(4)A
(5)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一千五百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合适做电灯灯
丝的材料。他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
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后来又不断改良制作方法,终于
发明出可以点燃1200个小时的竹丝灯泡。
17、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大水库,在它南边有一个大水坑。每年冬天的时候,大水库的冰是平平的,而大水坑的冰却鼓得高高的。村里的人每到腊八便抢着去打沟里的鼓冰,并把它们放到家里的各个地方,祈求来年粮食满仓。于是,我便想:沟里的冰也许是神仙赐给人们的礼物,不然为啥水库里的冰不鼓呢 长大后我才知道冰的鼓胀程度与水的深浅有关系。
18、活的生物是有生命的,生命永远在运动。但是,能走动并且能发出声音的并不一定是生物。表之所以能运动是因为表里有很多零件,它们能运动,也会发出声音。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