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坐标曲线课件+学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坐标曲线课件+学案+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8 11:11:20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专题三 坐标曲线

A.等量NaOH和NaCl固体分别溶于室温下等量水中

B.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
1.(2023·泰安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C.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钉

D [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A错误;一定质量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固体质量应先减少,但因为有固体碳酸钠存在,不会为0,B错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所以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应相同,C错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一份硫酸铜则会生成一份硫酸亚铁,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的分子质量比为160∶152,随着反应的发生溶液质量逐渐减小,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再变化,D正确。]
2.(2023·东平三模)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传感器测量相关物理量随A加入量的变化,得到图2和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剂A为NaOH溶液
B.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2SO4
C.d点时,NaOH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
D.图3中,V的数值为50

D [开始pH<7,则烧杯内是酸性的稀硫酸,则A中是氢氧化钠溶液,A正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溶液为中性。b点pH=7,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硫酸钠,B正确;开始温度升高,则反应放热。d点温度最高,后温度开始下降,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C正确;b和d都是恰好完全反应所对应的点,所以V的数值为40,D错误。]
3.(2024·高新区期末)有等质量的A、B两金属,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将A放入质量分数为15%的稀盐酸中,将B放入质量分数为15%的稀硫酸中,在反应中A、B均为正二价,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氢气的速率AB.消耗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一定不相等
C.反应后A、B一定都有剩余
D.消耗B的质量一定小于A的质量

B [由题图可知,单位时间内A产生的氢气多,说明A产生氢气的速率快,A错误;由于得到的氢气一样多,根据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溶质中氢元素的质量一定相等,又因这两种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从而说明参加反应的两种酸的质量一定不相等,B正确;由于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且A、B均为+2价,因此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参加反应的金属A的质量要少一些,需要B的质量要多一些,有可能A的金属有剩余,B恰好完全反应,C错误,D错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4.(2024·泰山区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C.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D.足量的铝和锌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碱性变弱,溶液的pH逐渐减小,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无限接近于7,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A错误;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固体不能继续溶解,溶液的质量不变,B错误;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由于氧气被消耗,所以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C错误;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D正确。]

A.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5.(2024·新泰二模)图像能直观的表达反应中相关量的关系,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C.实验室电解水

A.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

B.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6.(2024·肥城二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C.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中通二氧化碳

D.高温煅烧石灰石
B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则二氧化锰质量不会减少,A不符合题意;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与镁、锌反应消耗金属的质量锌>镁,则锌的质量减少得快,B符合题意;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中通二氧化碳,氯化钙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无沉淀产生,C不符合题意;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不变,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变,D不符合题意。]
7.(2024·新泰一模)某实验小组用一定量大理石(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3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将反应后的剩余物过滤(不考虑溶质损失),向滤液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测得滤液的pH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0.44 g
B.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51 g
C.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D.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CO2↑+2NaCl+H2O

解得:z=3.51 g,B正确;a点对应溶液pH小于7,说明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HCl、NaCl、CaCl2三种溶质,C错误;溶液pH小于7,说明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稀盐酸过量,滤液中含有HCl、CaCl2,加入的碳酸钠先与HCl反应,HCl反应完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溶液在该阶段呈中性,所以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D错误。]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B.室温下向pH=3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
8.(2024·大庆中考)如图所示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C.一定温度下,将NH4Cl饱和溶液加水稀释
D.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A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A正确;室温下向pH=3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的pH逐渐增大,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或等于7,B错误;一定温度下,将NH4Cl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温度不变,氯化铵的溶解度不变,C错误;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稀
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一开始就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此时溶液的pH不可能等于3,D错误。]
9.(2024·达州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A.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
B.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反应前铜为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所以固体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A错误;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B错误;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
10.(2023·泰山区二模)某实验室的废水中含有H2SO4和CuSO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处理废水,向其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曲线图中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
(2)求该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
计算过程)
Na2SO4、CuSO4
[解析] (1)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a点时硫酸铜反应了一部分,所以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1.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决此类问题常采用五步法:①厘清图像所描述的物质变化的过程→②分析横、纵坐标及曲线表示的意义→③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上升还是下降)→④分析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交点)及其含义→⑤把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像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或列出方程式或关系式,或依据图像走势分析作答。
2.解题技巧
(1)识标: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 明点: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终点、顶点、转折点、交点等)表示的化学意义。
(3)析线: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意: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中表示时,要注意数值大小关系,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结论。1.(2023·泰安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等量NaOH和NaCl固体分别溶于室温下等量水中 B.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
C.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钉
2.(2023·东平三模)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传感器测量相关物理量随A加入量的变化,得到图2和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剂A为NaOH溶液
B.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2SO4
C.d点时,NaOH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
D.图3中,V的数值为50
3.(2024·高新区期末)有等质量的A、B两金属,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将A放入质量分数为15%的稀盐酸中,将B放入质量分数为15%的稀硫酸中,在反应中A、B均为正二价,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氢气的速率AB.消耗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一定不相等
C.反应后A、B一定都有剩余
D.消耗B的质量一定小于A的质量
4.(2024·泰山区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C.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D.足量的铝和锌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5.(2024·新泰二模)图像能直观的表达反应中相关量的关系,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C.实验室电解水 D.向一定质量的H2SO4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
6.(2024·肥城二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 B.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C.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中通二氧化碳 D.高温煅烧石灰石
7.(2024·新泰一模)某实验小组用一定量大理石(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3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将反应后的剩余物过滤(不考虑溶质损失),向滤液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测得滤液的pH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0.44 g
B.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51 g
C.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D.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CO2↑+2NaCl+H2O
8.(2024·大庆中考)如图所示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B.室温下向pH=3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
C.一定温度下,将NH4Cl饱和溶液加水稀释 D.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9.(2024·达州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A.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
B.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10.(2023·泰山区二模)某实验室的废水中含有H2SO4和CuSO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处理废水,向其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曲线图中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2)求该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决此类问题常采用五步法:①厘清图像所描述的物质变化的过程→②分析横、纵坐标及曲线表示的意义→③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上升还是下降)→④分析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交点)及其含义→⑤把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像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或列出方程式或关系式,或依据图像走势分析作答。
2.解题技巧
(1)识标: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 明点: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终点、顶点、转折点、交点等)表示的化学意义。
(3)析线: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意: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中表示时,要注意数值大小关系,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结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2023·泰安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等量NaOH和NaCl固体分别溶于室温下等量水中 B.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
C.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钉
D [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A错误;一定质量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固体质量应先减少,但因为有固体碳酸钠存在,不会为0,B错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所以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应相同,C错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一份硫酸铜则会生成一份硫酸亚铁,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的分子质量比为160∶152,随着反应的发生溶液质量逐渐减小,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再变化,D正确。]
2.(2023·东平三模)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传感器测量相关物理量随A加入量的变化,得到图2和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剂A为NaOH溶液
B.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2SO4
C.d点时,NaOH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
D.图3中,V的数值为50
D [开始pH<7,则烧杯内是酸性的稀硫酸,则A中是氢氧化钠溶液,A正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溶液为中性。b点pH=7,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硫酸钠,B正确;开始温度升高,则反应放热。d点温度最高,后温度开始下降,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C正确;b和d都是恰好完全反应所对应的点,所以V的数值为40,D错误。]
3.(2024·高新区期末)有等质量的A、B两金属,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将A放入质量分数为15%的稀盐酸中,将B放入质量分数为15%的稀硫酸中,在反应中A、B均为正二价,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氢气的速率AB.消耗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质量一定不相等
C.反应后A、B一定都有剩余
D.消耗B的质量一定小于A的质量
B [由题图可知,单位时间内A产生的氢气多,说明A产生氢气的速率快,A错误;由于得到的氢气一样多,根据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溶质中氢元素的质量一定相等,又因这两种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从而说明参加反应的两种酸的质量一定不相等,B正确;由于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且A、B均为+2价,因此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参加反应的金属A的质量要少一些,需要B的质量要多一些,有可能A的金属有剩余,B恰好完全反应,C错误,D错误。]
4.(2024·泰山区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C.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D.足量的铝和锌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碱性变弱,溶液的pH逐渐减小,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无限接近于7,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A错误;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固体不能继续溶解,溶液的质量不变,B错误;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由于氧气被消耗,所以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C错误;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D正确。]
5.(2024·新泰二模)图像能直观的表达反应中相关量的关系,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C.实验室电解水 D.向一定质量的H2SO4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
A [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会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待溶液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正确;等质量镁、铁分别和足量稀硫酸反应,由于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B错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C错误; H2SO4和MgSO4都能和Ba(OH)2反应生成难溶性的沉淀硫酸钡,所以沉淀起点为原点,D错误。]
6.(2024·肥城二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 B.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C.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中通二氧化碳 D.高温煅烧石灰石
B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则二氧化锰质量不会减少,A不符合题意;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与镁、锌反应消耗金属的质量锌>镁,则锌的质量减少得快,B符合题意;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中通二氧化碳,氯化钙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无沉淀产生,C不符合题意;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不变,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变,D不符合题意。]
7.(2024·新泰一模)某实验小组用一定量大理石(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3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将反应后的剩余物过滤(不考虑溶质损失),向滤液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测得滤液的pH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0.44 g
B.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51 g
C.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D.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CO2↑+2NaCl+H2O
B [设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HCl的质量为x。
Na2CO3 + 2HCl===2NaCl+H2O+CO2↑
106 73
10 g×10.6% x
=,解得:x=0.73 g
则与大理石反应的HCl的质量为:30 g×7.3%-0.73 g=1.46 g
设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46 g y
= 解得:y=0.88 g,A错误;分析图可知,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NaCl,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HCl中氯元素质量与NaCl中氯元素质量相等,设NaCl的质量为z,则:30 g×7.3%××100%=z××100%。
解得:z=3.51 g,B正确;a点对应溶液pH小于7,说明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HCl、NaCl、CaCl2三种溶质,C错误;溶液pH小于7,说明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稀盐酸过量,滤液中含有HCl、CaCl2,加入的碳酸钠先与HCl反应,HCl反应完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溶液在该阶段呈中性,所以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D错误。]
8.(2024·大庆中考)如图所示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B.室温下向pH=3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
C.一定温度下,将NH4Cl饱和溶液加水稀释 D.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A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A正确;室温下向pH=3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的pH逐渐增大,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或等于7,B错误;一定温度下,将NH4Cl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温度不变,氯化铵的溶解度不变,C错误;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一开始就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此时溶液的pH不可能等于3,D错误。]
9.(2024·达州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A.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
B.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反应前铜为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所以固体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A错误;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B错误;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每65 g的锌能置换出2 g的氢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每56 g的铁能置换出2 g的氢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的质量多,C正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D错误。]
10.(2023·泰山区二模)某实验室的废水中含有H2SO4和CuSO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处理废水,向其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曲线图中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2)求该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 (1)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a点时硫酸铜反应了一部分,所以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答案] (1)Na2SO4、CuSO4
(2)解:与硫酸铜反应NaOH溶液的质量为160 g-80 g=80 g,设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80 g×x 9.8 g

x=10%
答:该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1.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决此类问题常采用五步法:①厘清图像所描述的物质变化的过程→②分析横、纵坐标及曲线表示的意义→③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上升还是下降)→④分析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交点)及其含义→⑤把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像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或列出方程式或关系式,或依据图像走势分析作答。
2.解题技巧
(1)识标: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 明点: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终点、顶点、转折点、交点等)表示的化学意义。
(3)析线: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意: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中表示时,要注意数值大小关系,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结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三 坐标曲线
类题通关
1.D [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A错误;一定质量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固体质量应先减少,但因为有固体碳酸钠存在,不会为0,B错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所以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应相同,C错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一份硫酸铜则会生成一份硫酸亚铁,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的分子质量比为160∶152,随着反应的发生溶液质量逐渐减小,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再变化,D正确。]
2.D [开始pH<7,则烧杯内是酸性的稀硫酸,则A中是氢氧化钠溶液,A正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溶液为中性。b点pH=7,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硫酸钠,B正确;开始温度升高,则反应放热。d点温度最高,后温度开始下降,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C正确;b和d都是恰好完全反应所对应的点,所以V的数值为40,D错误。]
3.B [由题图可知,单位时间内A产生的氢气多,说明A产生氢气的速率快,A错误;由于得到的氢气一样多,根据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溶质中氢元素的质量一定相等,又因这两种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从而说明参加反应的两种酸的质量一定不相等,B正确;由于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且A、B均为+2价,因此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参加反应的金属A的质量要少一些,需要B的质量要多一些,有可能A的金属有剩余,B恰好完全反应,C错误,D错误。]
4.D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碱性变弱,溶液的pH逐渐减小,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无限接近于7,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A错误;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固体不能继续溶解,溶液的质量不变,B错误;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由于氧气被消耗,所以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C错误;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D正确。]
5.A [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会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待溶液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正确;等质量镁、铁分别和足量稀硫酸反应,由于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B错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C错误; H2SO4和MgSO4都能和Ba(OH)2反应生成难溶性的沉淀硫酸钡,所以沉淀起点为原点,D错误。]
6.B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则二氧化锰质量不会减少,A不符合题意;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与镁、锌反应消耗金属的质量锌>镁,则锌的质量减少得快,B符合题意;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中通二氧化碳,氯化钙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无沉淀产生,C不符合题意;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不变,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变,D不符合题意。]
7.B [设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HCl的质量为x。
Na2CO3 + 2HCl===2NaCl+H2O+CO2↑
106 73
10 g×10.6% x
=,解得:x=0.73 g
则与大理石反应的HCl的质量为:30 g×7.3%-0.73 g=1.46 g
设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46 g y
= 解得:y=0.88 g,A错误;分析图可知,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NaCl,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HCl中氯元素质量与NaCl中氯元素质量相等,设NaCl的质量为z,则:30 g×7.3%××100%=z××100%。
解得:z=3.51 g,B正确;a点对应溶液pH小于7,说明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HCl、NaCl、CaCl2三种溶质,C错误;溶液pH小于7,说明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稀盐酸过量,滤液中含有HCl、CaCl2,加入的碳酸钠先与HCl反应,HCl反应完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溶液在该阶段呈中性,所以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D错误。]
8.A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A正确;室温下向pH=3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的pH逐渐增大,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或等于7,B错误;一定温度下,将NH4Cl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温度不变,氯化铵的溶解度不变,C错误;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一开始就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此时溶液的pH不可能等于3,D错误。]
9.C [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反应前铜为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所以固体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A错误;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B错误;分别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每65 g的锌能置换出2 g的氢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每56 g的铁能置换出2 g的氢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的质量多,C正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D错误。]
10.解析:(1)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a点时硫酸铜反应了一部分,所以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答案:(1)Na2SO4、CuSO4
(2)解:与硫酸铜反应NaOH溶液的质量为160 g-80 g=80 g,设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80 g×x 9.8 g

x=10%
答:该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