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7溶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7溶液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8 23:30:42

文档简介

限时提能训练(七)
1.C [矿泉水、食盐水、澄清的石灰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A、B、D不符合题意;冰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C符合题意。]
2.A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A正确;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B错误;溶液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C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液体,如蓝色的CuSO4溶液、浅绿色的FeSO4溶液等,D错误。]
3.C [面粉不能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A错误;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不同溶质不一定,B错误;洗涤精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精具有乳化功能,洗涤精能使油污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油污可随水流走,C正确;氯化钠溶于水,吸、放热不明显,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只用水作试剂能将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三种物质区分开来,D错误。]
4.B [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A正确;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含义是每100份质量的生理盐水中含有0.9份质量的氯化钠,则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0.9∶(100-0.9)=9∶991,B错误;每输入100 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质量为100 g×0.9%=0.9 g,C正确;输液时,溶液具有均一性,输液管中和输液瓶中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正确。]
5.A [每片含1 g维生素C,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 g溶液,则此溶液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100%=0.4%。]
6.B [由图丙可知,溶液中无未溶解的固体,则该溶液可能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KNO3的饱和溶液,A错误;由题图可知,乙、丙、丁中溶剂质量相等,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丁,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B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瓶子放置于20 ℃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丙中没有硝酸钾晶体存在,丁中硝酸钾晶体最多,则三种情况的溶液所处外界温度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C错误;由题图可知,乙、丙、丁中溶剂质量相等,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丁,D错误。]
7.C [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A错误;配制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量筒等,B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0%,C正确;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其含义是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36 g,D错误。]
8.D [实验②和实验③中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质不一样,得出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溶解性不同,A正确;实验①中的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可以说明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B正确;实验①和实验②中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剂不一样,得出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汽油中的好,C正确;碘溶于汽油中时,汽油是溶剂,D错误。]
9.B [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A不一定可行。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而变成饱和溶液,故B一定可行。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故C不一定可行。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一部分溶液后剩余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D一定不行。]
10.D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A正确;烧杯②经充分搅拌后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B正确;将t1 ℃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设加水的质量为x,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 g,50 g×=(50 g+x)×5%,x=150 g,需加水150 g,C正确;t1 ℃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相当于增加溶剂的质量,氯化钾会溶解,硝酸钾也会溶解,烧杯中没有剩余固体,D错误。]
11.D [根据溶解度曲线,P点位于丙物质溶解度曲线下方,表示10 ℃时丙的不饱和溶液,A错误;根据溶解度曲线,10 ℃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丙>乙>甲,溶解度越大,对应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此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丙>乙>甲,B中未指明是不是饱和溶液,因此不能确定三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B错误;C中甲、乙、丙溶液的质量没有明确,则无法比较甲、乙、丙析出固体的质量关系,C错误;根据溶解度曲线,20 ℃时,乙的溶解度为30 g,则此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0 g乙物质,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 g乙物质和100 g水,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 g水,得到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D正确。]
12.B [10%的蔗糖溶液50 mL,稀释成为5%的蔗糖溶液,则加入水的体积为50 mL,而蔗糖在稀释前后的质量、分子数目不变。]
13.C [拧开瓶盖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A错误;产生气泡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所致,B错误;将碳酸饮料倒入冰中,二氧化碳逸出,相当于有溶质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正确;将碳酸饮料倒入冰中,温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大,但仍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说明该现象与温度无关,而与压强有关,D错误。]
14.C [若②中的砝码和试剂放反,会导致所取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A错误;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错误;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C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
15.B [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所以该温度下,将10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B正确;图2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1%,小于10%,所以对葡萄球菌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C错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把氯化钠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D错误。]
16.解析:解:270 g 10%的氯化钠溶液平均分成三等份时,每份溶液的质量为90 g,其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90 g×10%=9 g。
(1)加入10 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
(2)加入10 g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9%;
(3)加入10 g 20%的氯化钠溶液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1%。
答案:(1)9% (2)19% (3)11%
17.解析:(1)据题图可知,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固体的质量为88 g,故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88 g。
(2)在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上边的点都是饱和状态,在曲线下边的点属于不饱和状态。C点在曲线下边,所以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图中点A和点B都在线上,点C和点D含有的溶质质量相同,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剂少,故溶质质量分数大于D点,故四点所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D。
答案:(1)88 (2)不饱和 (3)A=B>C>D
18.解析:(1)图1中溶质种类相同,溶剂种类不同,碘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说明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
(2)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氢氧化钙,即Ca(OH)2。
(3)①由图3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 g;②由图3可知,t2 ℃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甲>乙>丙;③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A错误;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两溶液的质量:丙>甲,B错误;t1 ℃时,甲、丙的溶解度有交点,说明t1 ℃时,甲、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但此时,甲饱和,丙不饱和,故t1 ℃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正确;t2 ℃时,溶解度: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丙,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丙,溶剂质量:甲<丙,降温后,溶剂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D正确。
答案:(1)溶剂的种类 (2)Ca(OH)2(合理即可)
(3)①20 ②甲 >乙>丙 ③CD
19.解析:(1)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配制时需要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50 g×4%=8%×x,x=25 g,配制时需要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5 g。
(2)需要水的质量=50 g-25 g=25 g,需要水的体积==25 mL,量取蒸馏水时应选择量程为50 mL的量筒。
(3)图中所示的仪器中,本实验不会使用到的是酒精灯,配制过程中不需要加热,不会使用到酒精灯。
(4)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所配制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无影响。
(5)试剂瓶标签上应该有试剂名称、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故标签应填写:。
(6)量水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1)25 (2)50 (3)酒精灯
(4)不影响 (5)  (6)<
20.(1)8.8
(2)解:设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是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8.8 g

x=21.2 g
故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0%≈96.4%,
答: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6.4%。
(3)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17 44
y 8.8 g

y=23.4 g
则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0%,
答: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限时提能训练(七) 溶液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4·东平模拟)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矿泉水 B.食盐水
C.冰水 D.澄清的石灰水
2.(2024·苏州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B.碘酒中,碘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C.溶液的溶质只能是一种
D.所有溶液均是无色、澄清的液体
3.(2024·宁阳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C.洗涤精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精具有乳化功能
D.只用水作试剂不能将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三种物质区分开来
4.医生常用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给患者输液。下列对生理盐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理盐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
B.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9∶1 000
C.每输入100 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质量为0.9 g
D.输液时,输液管中和输液瓶中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5.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某维生素C泡腾片,每片含1 g维生素C。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 g溶液。此溶液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  )
A.0.4% B.1%
C.2.5% D.4%
6.(2024·泰山区部分学校二模)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简易的天气预报瓶,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KNO3晶体。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如将其放置于20 ℃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和丁所示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丙一定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
B.三种情况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
C.三种情况的溶液所处外界温度的大小关系是丁>乙>丙
D.三种情况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均一样多
7.(2024·岱岳区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放在纸片上称量
B.配制溶液时,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
C.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D.20 ℃时,100 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8.化学小组同学为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如下实验。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A.不同的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B.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
C.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强
D.水可以作溶剂,汽油不能作溶剂
9.小明自制了一杯蔗糖水(不饱和),用于缓解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为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质
C.降低温度 D.倒出一部分溶液
10.(2024·泰山区二模)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
C.将t1℃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 g
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11.(2022·泰安中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P点表示10 ℃时丙的饱和溶液
B.10 ℃时,甲、乙、丙三者的溶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20 ℃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 ℃,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D.20 ℃时,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加入20 g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
12.(2024·高新区二模)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甲是50 mL 10%的蔗糖溶液,其中“·”表示所含的蔗糖分子。在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成为5%的蔗糖溶液(假设该过程中溶液密度均为1 g/mL)。能表示稀释后蔗糖溶液模型的是(  )
A. B.
C. D.
13.(2024·成都中考)将某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
B.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
C.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D.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14.学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的配制过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②中的砝码和试剂放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B.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
C.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D.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15.(2024·泰安中考)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如图为某同学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过程,结合图表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
A.图①中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B.图②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图②中的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D.图②中的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晶体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
16.(6分)(2024·肥城片区联考)实验室的实验员老师为给同学们准备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整个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图的配制过程,然后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__;
(2)溶液B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__;
(3)溶液C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
17.(3分)(2023·泰安中考节选)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化学上研究“水”可从多角度进行。
20 ℃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所示图像。
(1)20 ℃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
(2)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图中A、B、C、D四点所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用含A、B、C、D的关系式表示)。
18.(6分)(2024·泰山区期末)溶解性是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
(2)图2中,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________(写化学式)。
(3)如图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 ℃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
②t2 ℃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③将t2 ℃时等质量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正确的是________(选序号)。
A.两种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两种溶液的质量仍相同
C.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
D.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
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9.(7分)(2024·乐山中考改编)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但在实验中需要50 g质量分数为4%的氯化钠溶液,某同学准备用8%的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密度为1.0 g/cm3)进行配制。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时需要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2)量取蒸馏水时应选择量程为________(填“10”“20”或“50”) mL的量筒。
(3)图中所示的仪器中,本实验不会使用到的是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4)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所配制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是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5)配制结束后,请为试剂瓶贴上标签,完成标签内容:。
(6)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B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或“=”)4%。
20.(8分)(2024·泰山区期末)家庭食用面碱(主要成分为碳酸钠)中往往混有少量氯化钠。某课外探究小组同学测定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称取面碱样品22 g,全部溶解在100 g水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生成气泡为止。如图是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的关系图。请完成下列计算:
(1)CO2的质量为________ g。
(2)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到0.1%)
(3)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