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10金属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10金属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8 23:44:29

文档简介

限时提能训练(十)
1.B [A、青砖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铜钉属于金属材料;C、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D、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2.A [将铁制成锅,利用了铁的导热性,A符合题意;铜可作电缆,利用了铜的导电性,B不符合题意;锤头利用了金属的硬度大的性质,C不符合题意;水龙头没有利用金属的导热性,D不符合题意。]
3.A [A、生铁和钢的含碳量不同,前者高于后者,正确;B、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纯金属的硬度,因此黄铜比纯铜硬度大,错误;C、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包含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错误;D、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元素如金等以单质形式存在,错误。]
4.A [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铁>铜,A正确;铁、铜均不与蒸馏水反应,不能验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B错误;铁和铜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铁>银,铜>银,但铁和铜谁更活泼,无法判断,C错误;铁、铜均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不能验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D错误。]
5.B [Fe属于单质,CuSO4属于化合物,Cu属于单质,FeSO4属于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6.D [“真金不怕火炼”即加热到高温,金也不发生化学变化,这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A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金属的活动性越弱,冶炼越容易,距今使用的年代越早,铜、铁、铝的使用顺序可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B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的后边,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C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铝制品有较强的耐腐蚀性,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制品抗腐蚀性强,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D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
7.A [生铁的主要成分是铁,含有碳等杂质,将生铁粉末投入盛有过量盐酸的烧杯中,碳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后仍有黑色残渣,A正确;合金的硬度比组成纯金属的硬度大,黄铜是铜锌合金,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划,纯铜片上留下明显划痕,B错误;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溶液变为蓝色,C错误;将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D错误。]
8.C [反应前后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变为0价,A错误;充分加热,a处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B错误;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停止通入一氧化碳,防止空气进入造成铁被氧化,C正确;CO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不可用水吸收尾气中的CO,D错误。]
9.A [A、铜与盐酸不反应,A错误;B、一氧化碳高温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B正确;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C正确;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D正确.]
10.B [甲实验中,根据金属活动性铁>铜,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实验现象为有红色固体析出,题中说法错误,A错误;甲实验中,根据金属活动性铁>铜,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后电子秤的示数为230.5 g,B正确;实验乙中,①号试管中铁钉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②号试管中铁钉只与水接触,不生锈;③号试管中铁钉只与空气接触,不生锈;对比①③可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C错误;实验乙中,①号试管中铁钉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②号试管中铁钉只与水接触,不生锈;③号试管中铁钉只与空气接触,不生锈;因此图乙一周过后,①铁钉产生的铁锈最多,D错误。]
11.B [在铜镉渣(主要含有Cd、Zn、Cu、Fe单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出铜渣,说明Cd、Zn、Fe均能与稀硫酸反应,Cu不与稀硫酸反应,说明Cd、Zn、Fe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Cu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Cd、Zn、Fe>H>Cu;再加入锌粉置换出镉,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镉强,即Zn>Cd。则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Cd>Cu。]
12.C [通过上述①和③两个实验,锌和铁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比较锌铁的活动性强弱(锌>铁),通过②可以比较铜银的活动性强弱(铜>银),但是不能判断出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不能比较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正确;金属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出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B正确;通过A的分析可知,若增加一个铜锌活动性比较的实验,只能比较锌、铜的活动性,还是比较不出铁、铜的活动性顺序,仍然不能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C错误; 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如果能反应,金属单质的活动性比盐溶液中的金属活动性强,如果不反应,金属单质的活动性比盐溶液中的金属活动性弱,所以通过实验②的反应现象,可以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D正确。]
13.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Cu(NO3)2===Zn(NO3)2+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在a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溶质是3种,A正确;b点时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硝酸铜还没有开始与锌反应,故得到的固体中只有银,B正确;c点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硝酸锌,C正确;取d点的固体,有过量的锌,再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D错误。]
14.C [“打成薄片”,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A正确;“铁片为胆水所薄”,发生反应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正确;“上生赤煤”是因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红色的铜,不是红色的煤,C错误;“浸铜之法”中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说明铁比铜活泼,D正确。]
15.B [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总质量:X>Y,A正确;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由于化合价相同,产生的氢气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产生氢气质量越多,说明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则相对原子质量:X<Y,B错误;由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至完全反应,Y用的时间少,由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Y>X,C正确,D正确。]
16.解析:接通电路,观察到小灯泡发光,说明铜具有导电性;加热铜片一端1~2秒后,停止加热,立即用手触摸铜片另一端,有热感,说明铜具有导热性;根据解释与结论铁与稀盐酸反应,则向试管中加入铁片和稀盐酸,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因此铁片表面产生气泡;向试管中加入铁片和硫酸铜溶液,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观察到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SO4+Cu。
答案:导电 导热 气泡 强 +Cu
17.解析:(1)金属使用的历史年代大致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决定,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后面的金属更容易被人类认识和利用。(2)青铜和黄金可打造成不同形状制品,利用了金属物理性质中的延展性。(3)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铜离子和铁原子,表示为Cu2+、Fe。(4)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磁铁矿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O4+4CO3Fe+4CO2。(5)①由试管A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试管C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生锈,可知,铁的锈蚀与H2O有关;②试管C中铁钉明显锈蚀,试管D中铁钉严重锈蚀,则由试管C、D中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食盐水存在可加速锈蚀。(6)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锌,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待硝酸银反应完全,若锌有剩余,锌会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化学方程式为+Cu,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据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A正确;若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Zn,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待硝酸银反应完全,若锌有剩余,锌会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故所得滤渣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加入的Zn的质量,B不正确;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锌过量,则硝酸银和硝酸铜均反应完全,则滤液中溶质是硝酸锌,一定为无色,C正确;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硝酸银过量,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没有反应的硝酸银中的Ag+、还没有参与反应的Cu2+、反应生成的硝酸锌中的Zn2+,D正确。
答案:(1)金属活动性顺序 (2)延展性
(3)Cu2+、Fe (4)4CO+Fe3O43Fe+4CO2
(5)①H2O ②食盐水 (6)ACD
18.解析:(1)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充分溶解铁和镍;操作①得到固体和液体,所以操作①为过滤。
(2)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镍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经过操作①(过滤),滤液①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和硫酸镍,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后,铁与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镍,所以滤液②中溶质是硫酸亚铁,其化学式为FeSO4。
(3)通过操作②得到了镍,说明滤液①中有硫酸镍,说明镍可以与酸反应,铁也可以与酸反应,但铜和银不能与酸反应,所以滤渣①中有铜和银。
(4)滤液③和铁粉发生的反应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u。
(5)滤液①中的溶质与铁反应生成镍,则滤液①中的溶质中含有硫酸镍,进而说明电路板中的镍能够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证明镍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银为与铜的后面,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i>Cu>Ag。
答案:(1)使铁、镍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或将固体中的铁、镍全部除去) 过滤 (2)FeSO4 (3)Cu、Ag
(4)CuSO4+Fe===FeSO4+Cu (5)Ni>Cu>Ag
19.解析:(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2)浓硫酸具有吸水行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气体。(3)装置E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4)H装置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完毕,装置H中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得到氧元素,还原剂是一氧化碳。(5)装置J中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3)CO2+2NaOH===Na2CO3+H2O (4)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 CO (5)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20.解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合金中只有锌可以与硫酸反应;由数值可知第1次到第3次固体一直减小,但前两次固体减少的质量均为6.5 g;第三次只减少了2 g;所以第三次酸未完全反应,合金中锌已经完全反应,因此第四次加入的稀硫酸未参加反应,固体质量仍为10 g。(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40%。(3)见答案。
答案:(1)10 (2)40%
(3)解:由表格中数据可知,40 g稀硫酸反应掉锌的质量为25 g-18.5 g=6.5 g。
设40 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 + H2SO4===ZnSO4+H2↑
65 98
6.5 g x

x=9.8 g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24.5%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5%。限时提能训练(十) 金属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4·苏州中考)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今建筑交相辉映。下列建筑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旧城墙的青砖 B.古城门的铜钉
C.火车站立柱的水泥 D.博物馆天窗的玻璃
2.(2024·岱岳区期末)下列金属制品的用途中,是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
   
A.铁锅    B.铜丝电缆
   
C.锤头     D.水龙头
3.(2024·临沂中考)下列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含碳量不同
B.黄铜比纯铜硬度小
C.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D.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4.(2024·长沙中考)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物质的性质。下列试剂中,能验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稀硫酸 B.蒸馏水
C.硝酸银溶液 D.澄清石灰水
5.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2024·岱岳区模拟)下列事实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的(  )
A.真金不怕火炼
B.人类使用金属的年代早晚
C.不能用金属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D.铝制品有较强的耐腐蚀性
7.(2024·泰山区一模)物理学家霍金说过:化学比物理更有趣。对实验现象美的欣赏是化学的趣味之一,请判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将生铁粉末投入盛有过量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仍有黑色残渣
B.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划后,黄铜片上留下明显划痕
C.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
D.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中时,铁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溶液变为无色
8.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模拟工业炼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铁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
B.充分加热,a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C.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停止通入一氧化碳
D.可用水吸收尾气中的CO
9.(2024·宁阳一模)物质X和物质Y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够满足该反应的是(  )
选项 物质X 物质Y
A. Cu HCl
B. CO Fe2O3
C. Fe CuSO4
D. Zn H2SO4
10.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滴入硫酸铜溶液后,现象为铁粉表面有铜析出
B.反应后电子秤的示数为230.5 g
C.对比实验乙的①③:可以探究接触空气是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D.图乙一周过后,②铁钉产生的铁锈最多
11.碲化镉薄膜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太阳能电池,其材料之一镉(Cd)的制备是在铜镉渣(主要含有Cd、Zn、Cu、Fe单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出铜渣,然后对滤液进行除铁净化,再加入锌粉置换出镉,下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  )
A.Zn>Cu>Cd B.Zn>Cd>Cu
C.Cu>Zn>Cd D.Cd>Zn>Cu
12.(2024·肥城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通过上述三个实验,不能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B.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出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若增加一个铜锌活动性比较的实验,则可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D.通过实验②的反应现象,可以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13.(2024·泰安中考)向一定质量AgNO3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B.b点所得固体只有银
C.c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3)2
D.取d点时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14.(2024·湖北中考)《宋会要辑稿》记载:“浸铜之法,先取生铁打成薄片,……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硫酸铜溶液)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洗……入炉烹炼,……方成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打成薄片”增大了反应的接触面积
B.“铁片为胆水所薄”发生了置换反应
C.“上生赤煤”指铁片上生成了红色的煤
D.“浸铜之法”可知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15.现有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总质量:X>Y
B.相对原子质量:X>Y
C.两种金属的活动性:Y>X
D.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Y>X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9分)
16.(3分)(2024·辽宁中考节选)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示意图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接通电路 小灯泡发光 铜具有________性
加热铜片一端1~2秒后,停止加热,立即用手触摸铜片另一端 有热感 铜具有________性
向试管中加入铁片和稀盐酸 铁片表面产生________ 铁与稀盐酸反应
向试管中加入铁片和硫酸铜溶液 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________(填“强”或“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7.(6分)(2024·泰山区一模)金属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材料。
(1)人类活动和使用金属大致的历史年代如图所示。
金属使用的历史年代大致由________决定。
(2)青铜和黄金可打造成不同形状制品,利用了金属物理性质中的________。
(3)《淮南万毕术》提到“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观察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________。
(4)冶炼生铁过程中,一氧化碳与磁铁矿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金属铁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但铁制品使用过程易生锈。下图中试管A、B中铁钉几乎没有生锈,而试管C中铁钉明显锈蚀,试管D中铁钉严重锈蚀。
①由试管A、C中的现象可知,铁的锈蚀与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有关。
②由试管C、D中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存在可加速锈蚀。
(6)某铜银合金废料经初步处理后可得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若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Zn,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滤渣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
B.所得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加入的Zn的质量
C.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一定为无色
D.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Ag+、Cu2+、Zn2+
18.(10分)(2024·泰安中考)某种手机电路板中含有Fe、Cu、Ag、Ni等金属,如图是某工厂回收部分金属的流程图:
资料信息:2Cu+O2+2H2SO42CuSO4+2H2O,硫酸镍的化学式为NiSO4。
(1)金属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滤液②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滤渣①中所含金属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滤液③和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是________。
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1分)
19.(5分)(2024·滨州中考)小明和同学们在学习了工业炼铁的原理后,想通过自制一氧化碳模拟工业炼铁的化学原理。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碳和炭粉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
②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
③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吸收氯化氢气体;
④一氧化碳既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分析】请结合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完毕,装置H中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填化学式);
(5)装置J中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2022·泰安中考)黄铜(铜、锌合金)具有合金的特性,可以用来制造机器零件。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黄铜中铜的含量,取黄铜样品25 g放入烧杯中,再将160 g稀硫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分别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
加入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40 40 40 4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18.5 12 10 m
请根据实验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m的值为________。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