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6 18:2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集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牌上刻有表示“布巴斯提斯(下埃及城市)”的字符,同时墓中还发现了早期经济管理的陶器刻画符号,其中陶器上的蝎子图案代表当地的统治者。这表明古埃及文字的产生
A.受制于经济发展 B.缘于雕刻技术的进步
C.服务于社会统治 D.利于政权意志的传承
2.度量衡体系。被征服地区的本地人依旧使用本土度量衡,外族群体则使用官方度量衡。大流士一世的这一举措旨在
A.便于被征服者的纳贡 B.加强与周边国家交往
C.保护被征服地的文化 D.维护君主的政治统治
3.下面为公元前1300年腓尼基人的贸易路线图。这可用于研究
A.地中海区域的文明交流方式 B.字母文字成为欧洲文字源头
C.埃及对腓尼基人的政治借鉴 D.希腊城邦文明逐渐衰落因素
4.11世纪末期,英国的土地分封有2级阶梯,即由国王封给总佃户,总佃户再分封给下属的封臣。到31.8%,第二级、第三级封臣占有的土地面积占比达59.4%。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国王统治权逐步巩固 B.大贵族势力日趋膨胀
C.封建领地制彻底消亡 D.孕育庄园解体的因素
5.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市场设有监察官,并将《古兰经》、圣训和教法等作为执法准绳。除监督原料和加工流程外,监察官还需要掌握检验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并加盖特定印章认证检验合格的产品。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A.海上贸易极为繁盛 B.奉行重商主义国策
C.法律体系相对完善 D.注重维护经济秩序
6.印加梯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工程,涉及地形、气候、种植作物、砖石结构、地理位置、用途等方面。部分地区扩建梯田。这一时期梯田的扩建表明,印加帝国
A.社会管理效能较高 B.土地制度具备优势C.重视土地资源分配 D.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7.161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开始有系统地收集最新的地图资料以发展制图业,并在这一年成立了阿发展
A.得益于“地圆说”的流行 B.迎合了新航线贸易的需求C.确立了荷兰的霸主地位 D.加速了世界商路中心转移8.朝鲜“湖南巡察使”徐有榘,在1834年编辑了一部《种薯谱》,曾征引了1765年某朝鲜大员派人赴日本
A.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B.甘薯的引种利于社会安定C.土地的贫瘠导致农业歉收 D.万历年间人口增长的根源
勒多有3000家丝织手工工场,丝织业雇佣工人数从1525年1万人发展到5万人。此外,造船、制革、制帽、武器制造等行业也很兴盛。这些现象源于西班牙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手工业技术的革新C.封建势力的壮大 D.海外市场逐渐扩大
10.有学者评价达·芬奇的宗教观念道:“他既不信奉教条,也不信奉以人的形象而构想的上帝,却对自然是绘画。”该学者旨在说明达·芬奇
A.注重描绘现实生活 B.力图掀起宗教改革
C.倡导反抗教会势力 D.宣扬民主科学精神
11.下表为笛卡尔《哲学原理》的部分章节和对应条目。据此可推知,笛卡尔的研究
第一部分:人类认识原理(认识论)
从普通怀疑到上帝的论证
两种思想样式:理智的知觉和意志
第二部分:物质事物原理(自然哲学基础)
简单运动及其定律(惯性原理、碰撞规则)
第三部分:天文学和宇宙学
天界力学通论(托勒密、哥白尼和第谷模型阐释;地理运动理论)
第四部分:地界物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磁学等)
火(包括发酵剂、石灰、酒精、硫、小苏打、煤、火药、升华物、油、玻璃)
补充:琥珀、蜡、树脂中的吸引(驳斥隐秘性质)
结论:反思(论文的完整性,自我审查)
A.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B.主要围绕社会制度展开
C.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D.与人文主义的思想一致
12.创作于1792年的《莱茵军团战歌》初创时,歌词中“前进,前进!用肮脏的血液(贵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血液”意为法王和贵族的血液,后被马赛军团传唱并改名为《马赛曲》,“血液”意指“普奥人的血液”,激励共和国军队立志击退外敌、保卫祖国。对歌词所指主体的不同解读
A.迎合了欧洲统一的进程 B.彰显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C.批判了本国的封建制度 D.普及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世袭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由皇帝指挥。同时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皇帝的命令和指示······需有帝国宰相副署,方为有效。”据此可推知,德意志帝国
A.贯彻了分权制衡原则 B.军队的战斗力弱化
C.呈现联邦制度的特点 D.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14.18世纪以后,英国圈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圈地不仅是用作牧场,还有作为耕地、改良土壤以提高租金等其他用途,以充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A.土地治理问题严峻 B.农业经济转型加速C.国内商品市场扩大 D.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出一大批杰出土木工程师,他们首次将河堤、隧道、导水管和高架水道桥等运用到运河中,克服了运河修建上的诸多技术难题。这一现象
A.表明技术革新促进交通变革 B.导致城市水污染问题的恶化
C.促使水运逐渐取代陆地运输 D.确立了运河经济的垄断地位
16.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国家普遍发生过工人捣毁机器、破坏厂房的事件,到19世纪中叶,欧洲的工人运动普遍以暴力斗争为主,有明确政治目的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A.表明建立工人政权的时机成熟 B.源于机器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C.呈现出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倾向 D.标志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6~17世纪欧洲对美洲、非洲的殖民贸易主要以各类三角贸易为基础。三大洲间的商品流动主要以各种各样的三角贸易为主要形式,如欧洲-非洲-西印度群岛、北美洲-非洲-西印度群岛、北欧-北美-南欧,以及北欧-南美-南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奴隶贸易,成为跨大西洋贸易的基础,并在18世纪达到高峰。在第一个三角贸易中,欧洲殖民者将非洲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从事农业生产,再将生产出的蔗糖和烟草运往欧洲,同时将非洲黑奴直接运回欧洲交易,换成可用于购买西印度群岛产品的资金。在第二个三角贸易中,殖民者将北美的矿产换成非洲的黑奴,将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从事农业生产,再将西印度群岛的农产品与北美的矿产交换。在第三个三角贸易中,殖民者将北欧的工业制成品换成北美的鱼、肉、木材和谷物,接着又换成南欧的葡萄酒和水果。在第四个三角贸易中,北欧的羊毛纺织品、金属制品和鱼类产品被运往南美,换成蔗糖、棉花、烟草、白银等,这些商品又被带回南欧,换成胡椒、葡萄酒等。
-摘编自宁凡《近代欧洲殖民贸易中的商品流通趋势》
材料二
在太平洋东岸的美洲大陆,入侵的西欧殖民者斩断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进程,从而把它纳入世界经济和文化的环流体系中。另一方面,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华大地上,明清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显著,特别是丝织业和陶瓷业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其产品技术工艺精湛,质地优良,早已远销欧亚大陆。与此同时,明清政府有限地开放海禁,为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西班牙在1565年把菲律宾变为它的殖民地,为经济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中转站。这样,西班牙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环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马尼拉帆船贸易。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平洋贸易兴起的条件及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随着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起,崇尚科学知识逐渐成为时代潮流。理性主义哲学理念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石,这种17世纪的形而上学倡导普遍怀疑,同时兼具整理科学知识的风尚,以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为中心,汇聚了一个“百科全书派”,他们强调理性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彰显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知性维度。同时,法国启蒙思想家对科学知识的关注逐渐扩展到宗教和政治领域,他们开始用理性来审视现实、批判传统,由以启发民智,使理性的自然光亮照向这个哲学的时代,从而彰显了启蒙思想的激进维度。旧制度被启蒙思想指导的行动摧毁了,社会契约和现代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摘编自臧峰宇《法国启蒙运动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材料二
“英国狂热”是在18世纪法国出现的一个词。不仅在社交礼仪、行为举止、服饰穿着、文学品味、休闲娱乐等方面显著可见,对英国的欣赏亦进入政治思想领域。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前夕,对于饱受旧制度下种种弊病的困扰,竭力思索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何进行改革,以及如何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的法国人而言,英国制度得到部分改革派人士的推崇。随着三级会议向国民议会的转变,“崇英”进入制度设计层面,由此是否仿效英国成为法国人不得不予以回应的议题。1789年出现过一个非常短暂的“英国速”时刻,它起始于7月14日推崇英国式君主制的国民议会代表人选在当天诞生的首届宪法委员会中当选并成为多数派,结束于9月12日他们从宪法委员会辞职退出。
-摘编自李倩《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速”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对法国社会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法国出现“英国狂热”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703年,英国与葡萄牙签订了一个商约。该商约规定:葡萄牙生产的葡萄酒可以比法国葡萄酒低三分之一的关税销往英国;英国的羊毛织品可以无障碍地在葡萄牙进行销售。根据李嘉图的比较分析:葡萄牙人酿造一桶葡萄酒需要80个工作时,织一匹布需要90个工作时;英国酿造一桶葡萄酒需要120工作时,织一匹布需要100个工作时。由此可见,在这样两类产品中,葡萄牙人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李嘉图认为,与英国人相比,葡萄牙人在酿酒方面的优势要大于它在织布方面的优势。因此,葡萄牙人可集中精力生产和销售葡萄酒,英国人可以在布匹方面实行专业化生产,这样,如果一个葡萄牙的酿酒商用一桶葡萄酒去与英国人交换一匹布的话,他可以赚取20个工作时。所以,李嘉图认为:“在一个运行良好的自由贸易的体系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把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这是一个当然的选择。根据这一选择,就决定了法国和葡萄牙将主要从事葡萄酒生产;北美和波兰主要从事谷物生产,而英国主要经营机械制造业及相关产品。”
-摘编自高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关于世界市场和自由贸易理论的再探讨》
材料二
1815年,英国修订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小麦价格在80先令/夸脱以上时,才可以适量进口外国小麦。1839年,英国的全国性组织“反《谷物法》同盟”正式成立。1845年,英国小麦歉收,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同一年也遇到了一种罕见的晚疫病菌,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并因此饿死了至少上百万人。托利党人的代表皮尔意识到只有废止《谷物法》、进口海外廉价的小麦才能解燃眉之急。托利党的主要成员是土地贵族,并不支持废止《谷物法》,但最终在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的支持下,通过了废止《谷物法》的提议。
-摘编自郭斌《略论羊毛、棉花与谷物贸易全球化对产业革命的催化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嘉图理论的宗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止《谷物法》的背景及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样的宏观历史角度去分析历史的方法,他摒弃德国古典哲学把精神作为第一性存在的哲学对象,认为历史是在现实社会中所形成的事实存在物,不是主观所设定的意识存在物,将人类历史从理性思辨的维度推进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要把生产劳动看作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从社会存在中即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中,探寻历史发展的奥秘,从而完成唯物史观的建构。
-摘编自张笑笑《从理念的运动史到人的解放史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德国古典哲学历史观超越的主体路径探析》
根据材料,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期中历史答案
1.C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文字最早来源于象形符号。代表下埃及城市名和早期经济管理的刻画符号出现在统治者的墓葬中,这些表明古埃及文字的产生服务于社会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表明古埃及文字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排除A项;雕刻技术的发展,不是古埃及文字产生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古埃及统治者具备政治传承的意识,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时期,统治区域覆盖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印度北部和巴尔干等地,大流士一世推行度量衡双轨制,有利于被征服地区的经济稳定,旨在维护其政治统治,故选D项。便于被征服地区的纳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大流士的改革旨在促进帝国内经济的稳定,不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交往,排除B 项;保留被征服地区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并非保护被征服地的文化,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的贸易网络覆盖西亚、非洲东北部以及地中海的中心区域,通过经济贸易的往来,有助于推进这些区域文明的相互交流,故选A项。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是欧洲文字的源头,但材料内容并未反映出字母文字的发展轨迹,排除B项:埃及和腓尼基人有贸易往来,但材料不能反映双方的政治借鉴,排除C项;材料时间为公元前1300年,希腊城邦文明产生于公元前8~前6世纪,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领地的分割使得庄园的集体劳动形式逐渐消失,农民(奴)与庄园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松动,劳动力的自由孕育出庄园经济解体的因素,故选D项。英国大领地被分割导致大贵族势力削弱及中小贵族阶层的扩大,导致王权统治的分散,排除A、B两项;此时西欧的封建领地制依然存在,排除C项。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陆地和海上贸易发达,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对于市场的管理通常以宗教教义和圣训为准绳,并设置监察官管理,反映出阿拉伯人注重维护经济秩序,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以得知,阿拉伯帝国商业贸易繁盛,但材料未涉及海上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可以体现阿拉伯帝国重视商业市场的规范,不能说明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排除C项。
6.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的崛起与其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安第斯山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梯田的开垦有一定的难度。印加帝国组织人力扩建梯田,不仅保障了军事扩张的食物供给,也有助于巩固被征服区域的统治,表明印加帝国较高的社会管理效能,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B项;印加梯田属于公共工程,归国家所有,不涉及土地分配,排除C项;印加帝国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的制图业发展繁荣,一方面得益于航海家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说明荷兰发展海外贸易,开辟新航线的需求旺盛,故选B项。“地圆说”早在14~15世纪已经流行,排除A项;17世纪的荷兰一直充当的是“海上马车夫”的角色,强大的远洋运输能力,使荷兰在商业、海洋和殖民掠夺各方面拥有了霸权,而不是制图业的发展,排除C项;早在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世界商路的中心就已经发生了转移,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明万历年间,甘薯从东南亚转入中国,朝鲜国巡查使看到中国因引进高产作物缓解了饥荒,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故选B项。徐有榘编辑《种薯谱》意在说明甘薯的高产可以缓解饥荒,而不是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朝鲜国的农业情况,排除C项;高产作物的种植,是万历年间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徐有榘的意图,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初,随着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商业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和流通量大幅增加,促使国内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的需求,故选D项。价格革命的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商品产量的大幅增长会促进手工业技术的革新,B项因果倒置,故排除;商业贸易的繁荣会促进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进一步崩溃,排除C项。
10.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用绘画艺术描绘现实世界,该学者认为达·芬奇的宗教观包含了探寻自然法则的途径,注重描绘现实生活,故选A项。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宗教改革发生文艺复兴之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反抗教会势力”和“宣扬民主科学精神”,排除C、D 两项。
1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笛卡尔是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他在著作《哲学原理》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反思等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形成理性化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C项。近代科学的兴起,冲击了神权统治,但动摇根基的说法有些夸大,排除A项;启蒙运动以社会制度为研究中心,近代科学以科学理论为研究中心,排除B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人文主义都促进了中古西欧人们思想的解放,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面对欧洲势力的联合进攻,共和国军队通过改编歌词彰显对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认同,以图共同对抗外敌,故选B项。“欧洲统一的进程”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马赛曲》是改编的战斗歌曲,在对外作战时,主要为鼓舞军队士气,不是为批判封建制度,排除C项;自由平等的观念不能通过改变歌词主体来普及,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世袭皇帝拥有对外宣战、媾和、缔约等重大权力并掌握全部军事力量.虽然政令需经过宰相副署,但宰相由皇帝任命,表明皇帝的权力极大,几乎不受实质性的限制,体现了德意志帝国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选D项。分权制衡原则通常指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材料强调的是皇帝的绝对权力,并没有体现出权力之间的制衡,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军队战斗力的变化,排除B项;联邦制度的确立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材料主要涉及皇帝的权力,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之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特点为地主将抢占的土地变成牧场,从事商业化生产;18世纪以后,英国圈地的目的转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使用率,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模式,推动了英国农业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加速转型,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治理问题”,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排除C项;圈地规模的扩大不能表明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60~1830年,英国大体处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对商品贸易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国运用先进技术修建大量运河,土木工程师突破诸多技术难题促进生产力发展,说明技术革新促进交通变革,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水污染问题”,排除B项;水运和陆运齐头并进,共同构建了英国交通运输体系,并非水运取代陆运,排除C项;以运河为主的水路运输,具备运量大、运费低的优势,但不能说明此时英国运河经济处于垄断地位,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由最初的捣毁机器发展为有组织的争取政治权益的斗争,如英国工人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等,由此可推知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显现出追求民主政治权利的倾向,故选C 项。此时建立工人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排除A项;工人运动发展的根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矛盾激化,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排除D项。
17.(1)特点:以欧洲市场为中心;以奴隶贸易为基础;以三角贸易为主要方式;交易内容日益多元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条件:菲律宾与墨西哥跨太平洋航线的开辟;明清手工业品物美质优;明清政府有限放开海禁;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造船技术的进步;中菲之间有海上贸易传统;西班牙维护殖民统治和赚取高额利润的需要。(4分,任答两点即可)意义: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客观上推动了美洲社会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迁移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物种的交换,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加强了各洲间的联系,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8.(1)影响:推动了法国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学术研究的进步;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为法国大革命爆发提供了思想准备。(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法国专制制度弊端日益凸显;英国的“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新兴资产阶级迫切摆脱封建专制束缚;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宗旨:根据世界市场的需要,充分利用本国和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去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形成最佳的资源配置。(6分)
(2)背景:工业革命纵深发展;海外市场扩大;英国国内农业歉收,饥荒严重;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贸易理论的传播。(6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缓解了粮食危机;促进了英国自由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对外扩张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分)
阐述:生产力包含生产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含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产品的分配和劳动者的地位。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力发展会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如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就会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和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缘于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革命之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8分)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解读了人类社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进程。(2分)示例二:
论题:建构于旧时代的先进思想对于人类历史的繁荣与衰败具有预见性。(2分)
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逐渐兴起,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17~18世纪,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促进了思想解放,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同时成为亚非拉地区殖民地半殖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发表《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8分)
总之,思想不仅只是对旧时代的总结,先进的思想是建构在时代的车轮之上,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引领时代发展的引擎。(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