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6 18: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通桥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时,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市场;秀州府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等,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年产盐量均在万石以上;嘉兴府崇德县的濮院市,是颇具规模的纺织业草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上述现象突出反映了当时两浙地区( )
A.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B.市镇分工的专业化
C.经济重心地位的确立 D.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2.下表为21世纪初德国城市发展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城市规模 城市数量 占总人口的比列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3个 约7.7%
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 9个 约6.7%
1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 71个 约18.5%
2000人-10万人的小城市 1982个 约58.3%
A.大城市污染十分严重 B.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
C.城市的布局日趋合理 D.人口问题制约城市发展
3.初到桂林的外地人,一接触桂林菜,免不了会喊一声:“桂林菜真辣!”其实传统桂林菜口味清淡、干香、鲜咸;近代以来,随着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的开通以及抗战的爆发,大批湖南人涌入,随之带来了嗜辣的食俗。这主要反映出()
A.交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B.湘菜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C.人口迁徙影响饮食习惯 D.各地区的饮食口味在不断变化
4.近代上海“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这说明()
A.外洋钟表彻底取代了传统的计时工具 B.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
C.新式交通工具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沟通
5.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6.新中国成立前,南方十几个省区血吸虫病肆虐。1953年,一批专家来到江西余江乡,他们征集粪便样本,打听如厕和处理排泄物的方式,用科学仪器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很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交出空的样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粪便等伪造。这表明()
A.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B.增强疫区人们卫生意识的紧迫性
C.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D.需要加强卫生人员工作的科学性
7.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8.“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9.《汉谟拉比法典》第78条规定:“倘居住房屋之自由民以全年之租金交与房主,而房主于未满期前令房客迁出,则房主······应丧失房客与彼之银。”此规定( )
A.打击了贸易欺诈行为 B.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C.体现了租赁契约精神 D.确保了市场秩序稳定
10.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A.创新历史编纂体裁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
11.种姓制度根据自然血统来固定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婚姻关系,这看起来不公平,也不合理;但是数千年来它与婆罗门教一起构建了一个宗教等级社会。种姓制度在印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军事征服和社会经济的分化 B.商品经济不发达难以滋生平等观念
C.歧视心理优越感的固化效应 D.婆罗门教论证了种姓制度的合理性
12.读下图,图中反映的趋势导致美国社会()
A.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 B.人道主义救助的加速
C.族群之间实现了完全的平等 D.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得到强化
13.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
C.亚美两洲生活水平相当 D.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
14.图2所示为发现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塟砖画中的“吃烧烤”场景。据此可知,当时()
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塟砖画中的“吃烧烤”场景
A.丝绸之路助推不同文化交流 B.中国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
C.西域的饮食习俗传入中原地区 D.西域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15.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慢
16.图2所示历史事件()图2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跨越时空的茶香
材料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自1610年首次购入中国武夷山红茶,至18世纪中叶已垄断欧洲茶叶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打破垄断,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开辟茶园,将中国茶树与本地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机械加工的“阿萨姆红茶”。至1880年,英国对华茶叶进口量下降90%,而印度红茶出口量达1.8亿磅,占全球市场的60%。这一过程伴随着制茶工艺的标准化和“英式下午茶”礼仪的普及;英国茶商通过广告、展销等形式大力宣传:“一家现代化的印度或者锡兰茶厂如同一家模范的奶粉厂般干净”“锡兰茶厂是工业世界最美丽的风景之一。”-摘编自周宁《鸦片战争前后的茶叶贸易与全球权力转移》、江振鹏《茶为国饮:英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
材料二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展出日本茶道表演,西方观众惊叹其“禅意美学”。日本代表团宣称“茶道是日本独有的精神遗产。”而中国展区因战乱仅陈列少量茶叶标本。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写道:“茶道是东方文明的精粹,但唯有日本将其升华为哲学。”此言论引发中国知识界激烈争论,梁启超撰文反驳:“陆羽《茶经》早载茶道之魂,奈何子孙不识珍宝!”
-摘编自世博会档案《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报告》
材料三 1993年,联合利华旗下立顿红茶在中国市场推出“茉莉花茶”口味,广告词称“东方韵味,全球共享”。同年,中国云南普洱茶企业以“茶马古道”为文化符号进军欧洲,却在包装标注上因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多次受阻。200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茶叶分类》国际标准,将普洱茶单独归类,中国代表团强调:“这是对东方茶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摘编自《全球食品贸易年鉴(1993-2008)》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英国印度红茶取代中国茶主导地位的技术与文化因素。(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0世纪中日两国在茶文化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化背景下中外茶文化传播的特征。(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深厚博大的内涵为根基,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统合力,它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且能够在中华民族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在源泉,为民族国家立下千万世不拔之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心骨和精神标志。文化根本联系着天下兴亡,文化特性影响着民族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五千年辉煌文明,在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为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大国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杨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雷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的特点。(9分)
五通桥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C B C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D A C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杨梅和茨实市场”“盐业草市”“纺织业草市”,可以看出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经济特征,这说明市镇分工的专业化,故选B项;材料提及的市场不一定涉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重心地位的确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分工的专业化,并不是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小城市数量有1982个,人口约占58.3%”可知,21世纪德国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故选B项;德国大城市的数量少,人口占比低,不能体现大城市污染十分严重,排除A项;材料只是介绍21世纪德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数量、人口占比,没有介绍城市内部的布局情况,排出C项;从材料上看,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少,占总人口的比例低,所以在整个德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它的人口占比比例少,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随着交通的发展和抗战爆发等因素,大量湖南人迁徙来到贵州,也带来了湖南人吃辣的习惯,反映出人口迁徙改变饮食习惯,故选C项;从材料中看,是湖南人来到贵州才改变了贵州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与文化都是随着人口的迁移而改变,仅有交通发展没有人口迁徙不能推动文化交融,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湖南人迁徙到贵州,导致贵州饮食口味的变化,没有体现湘菜在全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贵州一地饮食口味的变化,不能体现各地区饮食口味变化,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定时的轮船、火车的通行使得钟表在近代上海开始盛行,这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故选C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强化,并没有说明缩短了通行时间,排除B项;材料中仅有上海地区,“各地之间的沟通”无法体现,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略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很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交出空的样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粪便等伪造”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当地群众抵触国家卫生专家的诊疗防疫方法,对正确治理疾病、控制预防疫病的发展产生阻碍,故选B项;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利于及早发现慢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质量,但材料仅涉及到面对血吸虫防治地方群众的排斥态度,没有明确群众具体健康情况,排除A 项;医疗保障体系包括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包括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材料仅涉及到面对血吸虫防治地方群众的排斥态度,没有明确民众面对医疗的负担情况,排除C项;卫生人员的工作应强调科学性,但材料仅涉及到群众的态度,没有明确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原则,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的劳动工具和建筑形式,蕴含着先民的劳动智慧和技艺理念,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题干中“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 结构工具石凿”以及榫卯木结构建筑是“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等信息可知,石凿和榫卯木结构建筑为中华先民发明创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依据“距今约9000年前”“距今8000至7000年前”“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等信息可知,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故C项正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则主要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题干中未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特点,故排除A、B、D三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同时将一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除A 项;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并未体现欧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文明交融”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欧洲学者用拉丁语为《论语》作注,是为了学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汉谟拉比法典》第78条规定,如果租房人交了全年的房租,那么期满之前房主不应该令其搬出,否则房主要丧失租金,这保证了房主与租房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体现出租赁契约精神,故选C项;题干所述并不是贸易欺诈行为,而是房屋租赁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所述属于房主与租房人之间的关系,法典的规定实质上是在维护房屋租赁契约关系中双方的利益,但二者并不一定属于奴隶主,所以B项偷换了概念,且单凭一条法律规定,不能得出其结果,排除B项;题干所述属于法律规定,并未提到其是否执行,所以不能单凭一条规定就推论出其执行的结果,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普罗柯比在《战史》中的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央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说明他在写作过程中明显继承了修昔底德的著史传统,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说普罗柯比模仿修昔底德的写法,并没有提及他在历史编纂体裁上有创新,他的作品依然是传统的历史纪事等形式,没有体现体裁的创新,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普罗柯比在写作风格上对修昔底德的模仿,没有涉及到他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情况,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项;材料中明确说的是模仿修昔底德,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属于西方,而不是借鉴东方史学成果,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印度的种姓制度最初是由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征服当地居民后逐渐形成的。雅利安人将自己置于社会顶层,而将当地居民视为较低等级,这体现了军事征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基于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关系的等级制度逐渐固化,并与社会经济分化相结合,形成了严格的种姓制度,故选A项;虽然商品经济程度确实可能影响社会的观念,但它并非是影响种姓制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歧视心理优越感的固化效应”是种姓制度带来的心理影响,并非种姓制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虽然婆罗门教对种姓制度进行了宗教上的论证和解释,但宗教信仰并非制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制度本身的存在往往有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大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进入美国,带来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使得美国社会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得到强化,故选D项;尽管历史上印第安人遭受诸多迫害,文化发展受严重冲击,但印第安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复兴本民族文化,且在现代社会其文化仍以多种形式存在,排除A项;图中为普通移民在总人口增长中的比例,和难民无关,而人道主义救助多针对难民与受灾人群,因此不能依据图中数据得出人道主义救助加速的结论,排除B项;尽管移民增多,但美国社会中族群之间依然存在种族歧视等不平等问题,并没有实现完全平等,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马尼拉人口流入墨西哥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由此可见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17世纪欧洲是世界贸易中心,排除A项;“殖民扩张”不合题意,与“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一自愿移民相悖,排除B项;“生活水平相当”不合史实,亚洲生产力水平高于美洲,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原属于游牧民族的风俗传播到农耕地区,这与丝绸之路助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有关,故选A项;中原王朝的人民以粟、麦、水稻为主,不是饮食结构改变,排除B项;“烧烤”习俗与游牧民族有关,不一定就是西域的饮食习俗,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助推不同文化交流,与西域社会经济是否得到发展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大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存在极大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的侵势力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内地大城市有关,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故选C项;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不同也是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排除B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快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生活的状况,但这种差异一直存在,不是近代生活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图片中的扩张起点位于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经小亚细亚、埃及、西亚进入了波斯、中亚和北印度地区,最终返回巴比伦,整个路线图与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相吻合,由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故选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商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是图片并未将意大利地区包含其中,排除B项;印刷术在13、14世纪经蒙古西征传入了西方,亚历山大东征时尚未出现印刷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技术因素:杂交技术培育出阿萨姆红茶;工业革命推动制茶机械化;通过标准化生产使茶叶的生产更加高效、稳定。
文化因素:以“英式下午茶”礼仪建构本土消费文化;通过市场营销,提升品牌接纳度。
(2)差异:中国在国际上逐步丧失文化阐释权,以历史渊源反驳日本,但缺乏系统性文化输出,属于被动应对;日本通过茶道表演,文化宣传,塑造东方代表形象等方式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
原因:中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局动荡;传统茶业受冲击,制茶技术落后;缺乏现代营销意识。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将茶道融入教育体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包装与宣传;借助世博会等平台主动推广来扩大影响力。
(3)特征:从西方主导的标准化并进行融合推广的角度: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口味和食品安全标准挤压中国传统工艺空间;立顿红茶在中国推出“茉莉花茶”口味,借东方韵味全球化营销,凭成熟商业运作将融合东方特色的茶饮推向世界,扩大茶文化影响力。从东方茶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受阻与应对挑战的角度:云南普洱茶以“茶马古道”为文化符号进军欧洲,因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在包装标注上受阻;中国借ISO标准争取文化定义权,将“茶马古道”等符号纳入国际体系,获得国际尊重与话语权。
【解析】
(1)第一小问技术因素,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打破荷兰对欧洲茶叶贸易的垄断,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将中国茶树与本地品种杂交,培育出了“阿萨姆红茶”。新的品种更适合当地种植和后续加工,为英国在茶叶生产上提供了新的优势品种。当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了制茶行业的机械化进程。以往手工制茶效率较低且质量参差不齐,而机械加工能够大规模、标准化地生产茶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使英国印度红茶在产量和质量上更具竞争力。英国在制茶过程中引入标准化工艺,从茶叶的采摘、加工到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统一标准。这使得茶叶的品质更加稳定可控,满足了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相比中国当时相对传统和分散的制茶方式,更具优势。第二小问文化因素,“英式下午茶”礼仪将喝茶与社交、休闲等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培养了英国本土及其他地区消费者对红茶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为印度红茶在本土及国际市场的推广奠定了文化基础。英国茶商通过广告、展销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茶厂,提升了消费者对印度红茶品牌的接纳度和好感度,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2)第一小问差异,中国在国际上逐渐丧失茶文化阐释权。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中,中国展区因战乱仅陈列少量茶叶标本,面对日本宣称茶道是日本独有的精神遗产等言论,只能以历史渊源进行反驳,如梁启超撰文指出陆羽《茶经》早载茶道之魂,但缺乏系统性的文化输出,处于被动应对日本言论的状态。日本则积极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通过在1904年世博会上进行茶道表演,展示“禅意美学”,并宣称“茶道是日本独有的精神遗产”,同时日本学者如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宣扬日本对茶道的升华,借助各种方式塑造日本在东方茶文化代表的形象。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在19-20世纪的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列强入侵和国内政治斗争不断,政府难以集中精力发展和推广茶文化;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传统茶业遭受严重冲击,大量外国茶叶涌入,国内茶产业发展艰难,技术革新缓慢,制茶技术落后于西方和日本;当时中国尚未形成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不懂得利用国际展会等平台进行有效的文化宣传和产品推广,在文化传播方面较为被动。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力迅速增强,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文化推广中;日本将茶道融入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对茶道有深入了解和传承的人才,为茶道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包装和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世界展示日本茶道文化,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日本积极借助世博会等国际平台,主动展示和推广日本的茶道文化,扩大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从西方主导的标准化并进行融合推广角度,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如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红茶具有强大的商业运作能力。立顿红茶在中国市场推出“茉莉花茶”口味,这是一种本土化口味的融合策略,既利用了中国消费者熟悉的茉莉花茶元素,又借助立顿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以“东方韵味,全球共享”的广告词进行营销,凭借成熟的商业运作将融合东方特色的茶饮推向世界,在扩大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推广了融合后的茶文化,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国传统工艺茶饮的市场空间;跨国公司遵循西方主导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和销售,使得中国传统工艺在适应这些标准时面临挑战,同时也促使中国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以符合国际标准。从东方茶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受阻与应对挑战角度,1993年,中国云南普洱茶企业以“茶马古道”为文化符号进军欧洲,这是中国茶文化主动走向国际市场的尝试。然而,因欧盟食品安全标准的限制,在包装标注上多次受阻,说明东方茶文化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着与西方标准接轨的困难,文化符号的传播受到技术标准的制约。200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茶叶分类》国际标准,将普洱茶单独归类。中国代表团强调这是对东方茶文化多样性的尊重,这表明中国借助国际标准体系,争取到了一定的文化定义权,将具有东方特色的“茶马古道”等文化符号纳入国际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了国际尊重与话语权,为东方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
18.【答案】
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的传播与发展,其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
据材料“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及所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可以把论题定位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具体阐述过程中,首先要简要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表现: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其次要结合所学及所学详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如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的传播与发展,其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最后还要对上述论述进行总结,以呼应所述论题: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答案】(15分)
(1)因素: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统治者授权;
宗教影响:商业复兴。(6分)
(2)变化:军事职能为主转向经济职能为主;重新设镇;镇官分工。(4分)
特点:规模大、人户繁盛;中央政府重视,政治经济管控较多。(5分)
【解析】
(1)材料一“随着重犁普及”可知工具有所进步,进而可知生产力发展;材料一“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可知人口增长;材料一“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可知统治者授权;材料一“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可知宗教影响:材料一“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可知随着地中海贸易的重新开通,许多城市的商业得到了复兴。
(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二“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到“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可知镇从军事职能为主转向经济职能为主;材料二“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可知重新设镇;材料二“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可知镇官分工有所变化。第二小问特点,材料二“居民不雷数千家”和材料一“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可知宋代的城市规模大、人户繁盛;材料二“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可知中央政府重视;材料二“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可知政治经济管控较多。第三小问认识,根据西欧城市兴起的因素,可以得知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根据西欧部分城市的复兴得益于贸易的开通,可知城市发展有赖于商贸往来与社会安定;根据宋代城市有官职专门负责税收可知城市发展有利于提升政府财政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根据宋代城市发展规模和政府的重视,可知城市发展的越大,治理难度越高,因而城市发展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