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第三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课件+学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复习第三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课件+学案+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9 11:19:07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跨学科实践活动2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学科串联
1.制作模型
2.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知识储备
1.搭建分子模型:探讨有关物质微观组成的研究历史、分析假说、模型、证据之间的关联,聚焦水分子,探讨搭建分子模型。
2.构建原子模型:在建立分子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有关物质微观组成的研究历史,重点探讨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构建原子模型。
3.设计并制作模型:探讨水分子模型与各原子模型特点,绘制模型设计图,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模型,通过多轮多次的“设计—行动—反思”对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和优化。
4.展示、交流和评价“水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及“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反思和总结设计和制作经验,提炼模型制作的思路与方法。
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图是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即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体验探究

2
4
3
题号
1
5
6
B [原子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从汤姆森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到卢瑟福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再到玻尔的“分层模型”。故选B。]
2
4
3
题号
1
5
6
2.(2024·青岛中考)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2
4
3
题号
1
5
6
2
4
3
题号
1
5
6
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汤姆森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卢瑟福等人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森“葡萄干布丁”模型
D.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D [道尔顿是探索原子的结构较早的科学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性,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A正确;由于汤姆森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提出汤姆森“葡萄干布丁”模型,因此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B正确;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设计了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修正了汤姆森关于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C正确;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不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已被替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D不正确。]
2
4
3
题号
1
5
6
3.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
一部分
C.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电子绕原子核沿一定轨道运动
2
4
3
题号
1
5
6

A [由模型无法得知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A符合题意;由模型可知,原子核占原子的体积很小,B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原子中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则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C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电子绕原子核沿一定轨道运动,D不符合题意。]
2
4
3
题号
1
5
6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下列从该模型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了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两种反应物的每一个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
D.生成物属于混合物
2
4
3
题号
1
5
6

D [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是两种分子,反应后是一种分子,因此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B项正确;由图可知两种反应物的每一个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C项正确;由图示可知反应后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所以是纯净物,D项错误。]
2
4
3
题号
1
5
6
5.(2024·东平期末)为探究原子内部结构,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如图1),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由实验现象进行推理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2
4
3
题号
1
5
6
A.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相对于原子核,核外空间很大

C [由于α粒子带正电,而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则说明原子核带正电,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则说明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B项不符合题意;该实验并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项符合题意;由于大部分α粒子未发生偏移,则说明相对于原子核,核外空间很大,D项不符合题意。]
2
4
3
题号
1
5
6
6.建模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根据教材制作了如下的模型,请你一起与他们完善它们吧:
Ⅰ.原子模型:
2
4
3
题号
1
5
6
图中三种模型是汤姆森、卢瑟福和道尔顿分别于1897年、1911年和1803年提出的,其中________(填代号)是由卢瑟福提出的。
B
【查阅资料】
(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按照目前你所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
4
3
题号
1
5
6
①②③
(2)1897年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镶嵌其中,如图1所示,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3
题号
1
5
6
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3)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实验。他们在用一束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如图2所示)时发现:
2
4
3
题号
1
5
6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是这些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________而稍稍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3
题号
1
5
6
金原子中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排斥
α粒子撞击到带有同种
电荷且质量大体积小的粒子
(4)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发展的感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合理即可)
2
4
3
题号
1
5
6
Ⅱ.物质模型
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CFG
2
4
3
题号
1
5
6
Ⅲ.变化模型
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了新分子,即有新物质生成
Ⅱ和Ⅲ
在这两个过程中分子没有变
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1.搭建分子模型:探讨有关物质微观组成的研究历史、分析假说、模型、证据之间的关联,聚焦水分子,探讨搭建分子模型。
2.构建原子模型:在建立分子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有关物质微观组成的研究历史,重点探讨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构建原子模型。
3.设计并制作模型:探讨水分子模型与各原子模型特点,绘制模型设计图,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模型,通过多轮多次的“设计—行动—反思”对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和优化。
4.展示、交流和评价“水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及“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反思和总结设计和制作经验,提炼模型制作的思路与方法。
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图是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即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B [原子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从汤姆森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到卢瑟福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再到玻尔的“分层模型”。故选B。]
2.(2024·青岛中考)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汤姆森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卢瑟福等人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森“葡萄干布丁”模型
D.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D [道尔顿是探索原子的结构较早的科学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性,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A正确;由于汤姆森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提出汤姆森“葡萄干布丁”模型,因此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B正确;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设计了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修正了汤姆森关于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C正确;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不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已被替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D不正确。]
3.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C.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电子绕原子核沿一定轨道运动
A [由模型无法得知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A符合题意;由模型可知,原子核占原子的体积很小,B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原子中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则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C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电子绕原子核沿一定轨道运动,D不符合题意。]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下列从该模型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了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两种反应物的每一个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
D.生成物属于混合物
D [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是两种分子,反应后是一种分子,因此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B项正确;由图可知两种反应物的每一个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C项正确;由图示可知反应后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所以是纯净物,D项错误。]
5.(2024·东平期末)为探究原子内部结构,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如图1),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由实验现象进行推理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相对于原子核,核外空间很大
C [由于α粒子带正电,而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则说明原子核带正电,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则说明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B项不符合题意;该实验并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项符合题意;由于大部分α粒子未发生偏移,则说明相对于原子核,核外空间很大,D项不符合题意。]
6.建模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根据教材制作了如下的模型,请你一起与他们完善它们吧:
Ⅰ.原子模型:
图中三种模型是汤姆森、卢瑟福和道尔顿分别于1897年、1911年和1803年提出的,其中________(填代号)是由卢瑟福提出的。
【查阅资料】
(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按照目前你所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1897年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镶嵌其中,如图1所示,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没有________。
(3)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实验。他们在用一束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如图2所示)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是这些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________而稍稍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了________。
(5)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发展的感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物质模型
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填标号)。
Ⅲ.变化模型
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B (1)①②③
(2)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3)①金原子中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②排斥 ③α粒子撞击到带有同种电荷且质量大体积小的粒子
(4)原子核 质子
(5)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合理即可)
Ⅱ.ACFG
Ⅲ.Ⅰ 生成了新分子,即有新物质生成 Ⅱ和Ⅲ 在这两个过程中分子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1.搭建分子模型:探讨有关物质微观组成的研究历史、分析假说、模型、证据之间的关联,聚焦水分子,探讨搭建分子模型。
2.构建原子模型:在建立分子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有关物质微观组成的研究历史,重点探讨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构建原子模型。
3.设计并制作模型:探讨水分子模型与各原子模型特点,绘制模型设计图,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模型,通过多轮多次的“设计—行动—反思”对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和优化。
4.展示、交流和评价“水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及“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反思和总结设计和制作经验,提炼模型制作的思路与方法。
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图是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即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2024·青岛中考)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汤姆森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卢瑟福等人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森“葡萄干布丁”模型
D.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3.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C.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电子绕原子核沿一定轨道运动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下列从该模型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了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两种反应物的每一个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
D.生成物属于混合物
5.(2024·东平期末)为探究原子内部结构,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如图1),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由实验现象进行推理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相对于原子核,核外空间很大
6.建模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根据教材制作了如下的模型,请你一起与他们完善它们吧:
Ⅰ.原子模型:
图中三种模型是汤姆森、卢瑟福和道尔顿分别于1897年、1911年和1803年提出的,其中________(填代号)是由卢瑟福提出的。
【查阅资料】
(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按照目前你所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1897年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镶嵌其中,如图1所示,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没有________。
(3)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实验。他们在用一束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如图2所示)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是这些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________而稍稍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了________。
(5)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发展的感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物质模型
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填标号)。
Ⅲ.变化模型
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跨学科实践活动2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体验探究
1.B [原子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从汤姆森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到卢瑟福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再到玻尔的“分层模型”。故选B。]
2.D [道尔顿是探索原子的结构较早的科学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性,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A正确;由于汤姆森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提出汤姆森“葡萄干布丁”模型,因此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B正确;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设计了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修正了汤姆森关于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C正确;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不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已被替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D不正确。]
3.A [由模型无法得知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A符合题意;由模型可知,原子核占原子的体积很小,B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原子中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则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C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电子绕原子核沿一定轨道运动,D不符合题意。]
4.D [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是两种分子,反应后是一种分子,因此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B项正确;由图可知两种反应物的每一个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C项正确;由图示可知反应后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所以是纯净物,D项错误。]
5.C [由于α粒子带正电,而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则说明原子核带正电,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射,则说明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B项不符合题意;该实验并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项符合题意;由于大部分α粒子未发生偏移,则说明相对于原子核,核外空间很大,D项不符合题意。]
6.Ⅰ.B (1)①②③
(2)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3)①金原子中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②排斥 ③α粒子撞击到带有同种电荷且质量大体积小的粒子
(4)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合理即可)
Ⅱ.ACFG
Ⅲ.Ⅰ 生成了新分子,即有新物质生成 Ⅱ和Ⅲ 在这两个过程中分子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