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12: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联考
2024-2025学年(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条特殊的纬线,许多早期文明在这里发源、消亡、交叠、更替。对此最准确的解释是
图1 北纬30度
A.农业生产在交流中发展 B.华夏处于早期文明的中心
C.埃及是人类食物原产地 D.适宜环境孕育了农耕文明
2.表1为我国甘薯(红薯)种植的一些记载。这说明
表1
时间 人物 记载 出处
1752年 山东布政使李渭 颁布《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各县“奉文劝种” 乾隆《泰安府志》
1768年 安徽望江知县郑交泰 “详言红薯之利并种植之法令刊布四乡” 乾隆《望江县志》
1786年 乾隆帝弘历 因内阁学士张若渟之请,谕令各属广为栽种甘薯,“以济民食” 《清高宗实录》卷一二六八
A.官府重视高产农作物推广 B.统治者坚守以农为本
C.康乾盛世出现了衰退迹象 D.甘薯在北方广泛种植
3.元代烧制了大量青花瓷,但是国内现存的元青花瓷完整器物很少,但在广东、海南的海域却发现大量沉船与碎瓷残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有记载:“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制品。”这从侧面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加快 B.瓷器价值未得到国人认可
C.海外贸易促进制瓷业繁荣 D.制瓷工艺存在严重的缺陷
4.数据显示,诞生在杭州的宇树科技机器狗产品,在全球出货量中占据超过60%的份额,客户阵容星光熠熠,包括亚马逊、谷歌、英伟达等国际科技巨头。截至2025年初,宇树业务范围覆盖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消防救援、园区安防等领域。据此可知
A.杭州现代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B.人工智能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D.制造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5.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曾“贩沽市廛,与民争利”,咸阳王元禧“田业盐铁,遍于远近,臣吏僮吏,相继经营”,太子王公如此,中下级官吏也纷纷兼营商贸。这反映了,北魏时期
A.农耕经济特色鲜明 B.官府垄断市场贸易
C.弃政从农现象普遍 D.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6.19世纪末以前,美国和英国的大部分城市,死亡率都超过出生率,以至于“离开了农村健康人口的不断迁入,城市就无法自我维持”。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第一次能够不依赖农村移民而自我维持甚至有所增长。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生产力解放带来充裕的物资 B.医学及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
C.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D.民众对疫病的认知水平提高
7.唐德宗时,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裴玢,在其任内,“颇以公清苦节为政,不交权幸,不务贡献,蔬食弊衣,居处才避风雨,而廪库饶实,百姓安业”,“近代将帅无比焉”。由此可知,其做法
A.受到道家无为思想影响 B.旨在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C.体现了鲜明的民本理念 D.对中央政权形成了危机
8.古王国时期,埃及人盛行太阳神崇拜,王陵采用象征永恒的坚固大块石材,外观呈现出多层向上缩小的方形式建筑,强调它的高度和向上飞升的特点。由此可见,古埃及
A.建筑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B.发明了世界最精确的太阳历
C.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 D.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9.图2、图3分别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窟与世界上最大的寺庙。这两处文化遗产都是
A.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 B.东西方古文化碰撞的成果
C.西方文化侵华的历史见证 D.古代游牧民族遗产的杰作
10.图4中“法典条文”编撰于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4世纪初。这一法典
图4
A.由世界上古老的巴利文书写 B.显示出罗马奴隶制的残酷性
C.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 D.维护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权威
11.我国东南沿海劳动人民作为契约华工漂洋出国至19世纪中叶达到高潮,据《美国外交及政府文件》统计,1847-1852年从厦门共输出8281名华工,其中从1848-1853年3月输出新南威尔士州悉尼3425人,占输出华工总数的近1/2。这一时期近1/2华工出国主要是由于
A.清政府鼓励华工漂洋出国 B.大洋洲地区出现淘金热
C.美国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 D.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12.新加坡独立后,“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并用国民意识、共同价值观淡化民族意识”,对此,开国元首李光耀提出,“大家必须和睦相处,互相让步,决不能再说什么'一个种族!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话”。这说明,独立后的新加坡
A.否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纽带 D.提倡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13.公元前3世纪时,亚历山大博物馆吸引着整个地中海地区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学家们纷至沓来,在这些人中,有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这可以用来说明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博物馆事业始于亚历山大时代
C.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发展 D.阿基米德确立了完整力学体系
14.奥多耶夫斯基(1802-1839年)在起义失败后依然饱含战斗热情,写下了“我们将锻镣为剑,重将点燃自由之火,向那沙皇挥镣宣战,人民就将畅快地呼吸”的著名诗句。由此可见,奥多耶夫斯基
A.展现了布尔什维克党人的风采 B.发出了中下层人民内心的呼声
.丰富了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内涵 D.主张按照西欧方式来改造国家
15.1930年1月26日,国大党发布由尼赫鲁起草的独立日誓词称,英印政府“以剥夺印度人民的自由为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各方面蹂躏着印度;因此,我们必须同英国政府断绝关系,完全独立”。这说明当时印度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 B.明确了民族民主运动目标
..放弃了非暴力斗争的方式 D.断绝了与英国的政治联系
16.1927年6月,蔡元培呈文国民政府,主张实行大学区制,即“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区内之教育行政事项,由大学校长处理之”,“大学应确立研究之制,一切庶政问题皆可交义,以维学问之精神”。蔡元培意在
A.推进新文化运动发展 B.借鉴法国的教育经验
实现教育机构学术化 D.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沿着古典主义的道路发展,着眼于一些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帝国首都的市容建设。工业革命后大工业在巴黎边远地区发展起来,到1848年巴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从事制造业的城市,有超过40万的工人在各种工厂里工作。19世纪中叶,欧洲的铁路网已形成,而巴黎又是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城市现状与工业化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法国政府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的改建。
改建后的巴黎城市形态结构基本是由市中心环状向外发散;城内5层以上的成片新楼拔地而起,40米宽的十字形主干道贯通全市,宽阔的街道四通八达;新建的火车站、中心百货商场、住宅区、教堂都别具一格;塞纳河由市中心穿过给巴黎带来了秀美和灵气。市内巍峨的喷泉、高耸的纪念碑引人驻足;市东西两侧的万森、布洛尼森林区扩建后更加迷人。巴黎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比如城市的贫民窟问题、交通障碍问题等,但改建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世纪的巴黎被誉为世界上最能体现近代化的城市。
-摘编自张冠增主编《西方城市建设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叶巴黎进行大规模改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黎被誉为世界上最能体现近代化的城市”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社会变动最剧烈,莫过于春秋战国,其次就是近代了,尤其近五十年来,中国思想变动之剧烈、派别之复杂,较之春秋战国只有增加,而无逊色。
表2《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部分参考书目举要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时间 书局 定价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1926年 民智书店 二元五角
《大同书》 康有为 1935年 中华书局 二元
《中山丛书》 孙文 1926年 太平洋书店 三元五角
《独秀文存》 陈独秀 1922年 亚东图书馆 二元一角
《现代世界观》 李达(译) 1929年 昆仑书店 八角
-摘编自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一九三六年)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五十年”中国主流思想的历史变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化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内在活力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骆驼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符号和运输标志,长久印在人们脑海里。实际上,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骆驼才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按照时间为序观察中国骆驼形象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骆驼造型频频出现,到唐代达到造型艺术的顶峰,胡人牵驼、胡人牵马共同组成艺术构图,其图像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
图5 三彩胡人牵驼俑(唐)
-摘编自葛承雍《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标识符号的新释》等材料二《清明上河图》中的唯一胡人,似乎在吆喝前面的人闪开,有驼队经过。进入宋朝后,来自中亚的胡人要比唐朝时期少得多,而从海路来的人相对来讲要多得多。来到东京城的外国人主要是使者,他们携带着珍贵的香料、药材等,入贡于朝廷,宋朝以回赐的方式与之进行贸易。因此很少看到东京的市场上有像唐朝西市中那样的胡商,这或许就是《清明上河图》绘制了繁华的市场,却没有外来胡商的缘故。
-摘编自荣新江《<清明上河图>中的胡人形象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骆驼在唐代成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清明上河图》中鲜有骆驼和胡商形象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拜占庭自与西罗马分道扬镳以来,因其地理位置和与东方的密切联系和交流,在文明发展上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与后来发展起来的欧洲文明相比,拜占庭的文明具有相当独特性。拜占庭文明的存在对于西方文明而言是一个插曲,但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插曲。东正教的思想主要是在拜占庭时代确立并传播出去的;拜占庭的文化艺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中世纪欧洲文化艺术的最高形式。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拜占庭文明”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D 2.A 3.C 4.B 5.D 6.B 7.C 8.A 9.A 10.C
11.B 12.D 13.A 14.D 15.B 16.C
17.(1)背景:城市现状不合时宜;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工业化不断推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全新的城市形态结构;宽阔的十字形主干道与街道四通八达;崭新的城市建筑;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城市环境改善。(6分,言之成理即可)
18.(1)历史变迁:一、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二、革命思想,孙中山(即孙文)等倡导三民主义,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三、民主与科学,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四、马克思主义,李达等共产党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8分,言之成理即可)
(2)因素:经世致用;民本思想;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忧患意识;思想包容。(6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理由:丝绸之路上人们大量使用骆驼作为交通工具;唐代大量使用骆驼运输商品;唐代艺术对骆驼形象的广泛传播。(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朝贡贸易成为外贸主要方式;市舶制度的严格管理。(8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示例1:
论题:多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拜占庭文明。
阐述: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合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明。政治方面,拜占庭不仅继承了罗马法,且不断加以完善,编撰了《罗马民法大全》,对后世东西方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上,拜占庭一方面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矗立在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另一方面,由于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拜占庭文化的东方化倾向十分明显,其文学、艺术、建筑、音乐无不打上东方民族的烙印。宗教上,尽管它与罗马教廷信奉的基督教来源同一,但又表现出差异,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在欧洲东部形成了东正教文明区域。
总而言之,拜占庭文化是在希腊化传统、东正教信仰和东方元素交融下形成的独特文明,以其华丽、神秘和持久的影响力闻名于世。(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拜占庭文化深刻影响欧洲发展。
阐述:历史上,拜占庭帝国在后罗马时代的存在长达近千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帝国,其文化对欧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拜占庭文化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对斯拉夫民族的文化启蒙,俄罗斯文化就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文化推动了斯拉夫民族的文明化进程。其次,拜占庭文化对欧洲古典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希腊、罗马的许多古典文化典籍,都在拜占庭保存下来。再者,拜占庭文化有助于后世欧洲文化的发展进步。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奥斯曼土耳其人对拜占庭侵略的加剧,许多精通古典文化的学者、教师携带大批古希腊罗马的典籍纷纷逃亡到意大利,激起了古典文化研讨的热潮,由此而推动了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总而言之,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璀璨明珠,对欧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2分,言之成理即可)(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示例”仅供阅卷参考,考生也可就“拜占庭文明”的内容及其成因、“拜占庭文明”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