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丘市、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12: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至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乾隆年间,松江朱泾镇商人通过“领料制”组织生产,即向农户发放棉纱回收坯布,再经染坊、踹坊等专业工场加工,从而完成“纺纱一织布一染色-碾压”的整个生产流程。这种模式使朱泾镇棉布年产量达2000万匹。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商业资本渗入社会生产领域 B.农村市场高度依赖城市贸易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D.市镇的功能和区位规划明晰
2.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西扩至静安寺以东的区域,原本的郊野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为繁华街市。租界内完善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娱乐设施的建设,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促进了周边区域的发展。这说明近代上海
A.城市化进程带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B.民众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C.城市的基本格局受限于地理位置 D.市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3.宋时“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曾设“发运司”专管汴河(如下图)漕务。每年征调民夫疏浚河道,并修建斗门、堰闸调节水位,年均运粮量达600万石以上。北宋对汴河的管理
A.折射出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 B.兼具政治与经济双重战略价值
C.有效缓解了政府的军事压力 D.缘于漕粮运输关系着王朝存续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孟菲斯机场以联邦快递超级枢纽为核心,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航空货运网络。联邦快递的入驻促进了航空物流、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等行业的企业聚集。机场周边还吸引了IT、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从而创造了17万个就业岗位和208亿美元经济产值。这表明,大型机场及附属物流建设
A.助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B.推动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C.形成了显著的资源聚集效应 D.导致区域经济结构的单一化
5.荀子肯定了诸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传说中后羿、大禹的贡献,但强调须“循道而不贰”。这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A.和而不同 B.以人为本 C.天下为公 D.天人合一
6.以下内容摘自《吉尔伽美什》史诗。据此可知,该史诗
A.展现了时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B.蕴含着一定的平等与公正价值
C.反映出西亚政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D.印证了两河流域农业文明繁荣
7.12世纪,位于西班牙托莱多的阿拉伯学者在分数计算时,引入了古印度的十进制系统,从而取代了希腊复杂的分数叠加法。相关的数学成就通过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的著作《算盘书》传入基督教世界,并为近代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东西方文化交流弥合宗教文化差异 B.阿拉伯人文化桥梁作用显著
C.阿拉伯成为欧洲科学革命文化源脉 D.西欧知识传播倚重民间路径
8.13世纪蒙古入侵后,东正教会成为罗斯唯一未被摧毁的全国性机构。在蒙古统治时期,修道院学校培养了神职人员、抄书匠和知识分子,从而保存了罗斯的学术传统。教会还将诺夫哥罗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塑造为“神圣保卫者”。由此可知,当时的罗斯东正教会
A.协助世俗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 B.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C.在抵抗侵略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D.助力莫斯科公国迅速崛起
9.11世纪,《源氏物语》所体现的日式“物哀”美学深受唐朝佛教和白居易《长恨歌》影响,光源氏形象中带有唐玄宗的影子;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则借鉴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通过草木虫鱼、四季变换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日本特有的细腻感知。这表明,11世纪的日本文学
A.深刻怀念先进王朝社会风貌 B.促进了神道教的发展
C.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本位观念 D.兼具包容性和本土性
10.下表为印加帝国主要社会群体的穿着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印加帝国
群体 穿着
Sapa Inca 身穿纯金线编织的长袍,佩戴象征太阳神的金质胸饰,头戴红色流苏
Royal Panacas 使用羊驼绒毛混纺布料,衣襟绣有家族图腾,佩戴绿松石项链,其服饰颜色仅限黄、红两色,象征太阳与鲜血
Hatun Runa 穿粗糙的棉质或羊驼毛织物,禁止使用染料,衣物为天然灰褐色
Yana Kuna 穿着无袖麻布短衫
A.纺织业分工较细密 B.神学信仰占据主导
C.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D.服饰穿着崇尚自然
11.在古希腊荷马编著的史诗《伊利亚特》中,充满了战车对决的壮观场景,这些战车的构造与迈锡尼文明战车遗迹高度吻合。希腊字母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文字,经过印欧语言的演变,最终成为西方文字源头。上述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希腊城邦制度的建立 B.地中海商贸繁荣发展
C.印欧人的跨地域迁徙 D.外部蛮族的军事征服
12.据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记载,日耳曼军事首领依靠个人威望吸引战士效忠,从而建立了军事上的依附关系。法兰克王国则将征服的土地授予亲兵,以换取他们的军事服务。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
A.促进了欧洲农耕生产的发展 B.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C.实现了亚欧文明的深度融合 D.推动了西欧的封建化
13.19世纪40至50年代,英国终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的做法,转而实施了《殖民地土地与移民法》,以促进自由移民的浪潮。1840~1860年,澳大利亚人口从20万增至120万,自由移民占比也从10%跃升至60%。这一系列变化推动了澳大利亚牧羊业规模化生产,使得羊毛出口占英国工业原毛进口总量的70%。这些现象
A.说明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 B.反映了商业经营模式的革新
C.凸显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D.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缩影
14.美国《1948年战争难民法》和《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优先接纳“因恐惧共产主义迫害而逃亡”的欧洲难民,尤其是东欧国家民众。美国国会宣称,这类难民的象征意义在于展示“自由世界的吸引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两极对峙酿成难民危机 B.美国移民政策服务于冷战战略
C.美国政府重视难民保护 D.外来移民存在鲜明的阶层差异
15.唐朝,西域龟兹乐部成为宫廷十部乐的核心,其中箜篌、琵琶等西域乐器经过改良,与编钟、古琴共同构成华夏正声。西安出土的唐墓壁画显示,乐舞队伍中胡汉乐师同台演奏,舞者身着波斯纹样锦袍却跳着汉式长袖舞。这表明唐朝
A.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西域各族政权逐渐融入华夏文化 D.内地与边疆一体化
16.1928年10月,《良友》画报上刊载的“新月留声机唱片公司”的唱片广告上方印有“华商创办”“挽回利权”的字样,从其目录看,“新月佳音”专辑刻录的均为《春游》《扬州梦》《雨打芭蕉》等具有浓郁中国意蕴的音乐作品。这反映出
A.传统观念制约文化转型 B.文化界守旧与倡新的思潮并存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经济发展与文化民族主义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北宋太医局下设“针灸科”,学生需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都城汴京(今开封)有官办药局6所、民间医馆百余家,其中针灸专科医馆占三分之一。仁宗时期,官方组织编纂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腧穴定位标准,成为针灸学的经典文献。它被刻成石碑并印刷成册,成为首部官方发行的针灸教材。《太平圣惠方》中也收录了大量针灸治疗方剂,进一步推动了针灸与方药的结合。王惟一设计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它统一了穴位定位,还促进了针刺手法的规范化。
南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中收录的针灸试题,要求考生辨析穴位定位与适应症。临安的“熟药所”兼营针灸治疗。针灸有了治疗中风、腹痛的案例。《妇人大全良方》收录了30余种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这一时期,泉州港输出的医书中包含针灸典籍。朝鲜《高丽史》提到,高丽医官曾来华学习针灸技术;日本《医心方》中也引用了《铜人图经》内容;阿拉伯商人通过海上贸易传入的乳香、没药等药物,常与艾灸结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摘编自王振瑞《中国医学思想史》、马继兴《针灸学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针灸发展的历史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针灸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广州城中村的土地性质多为集体所有制,与城市国有土地形成“产权二元割裂”,导致村庄被城市包围却无法纳入统一规划。北京“浙江村”外来人口占比超过80%,形成以同乡关系为纽带的非正式经济网络,但平均居住周期不足2年。广州的城中村建筑密度高达60%~80%,楼间距不足1米,形成“握手楼”“一线天”奇观,其中石牌村容纳了约10万外来务工者,远超本地村民数量。深圳渔民村无消防通道和排水系统,太原市的城中村仅30%区域有正规垃圾处理设施。部分城中村由村股份公司主导土地开发,村委自行制定租金标准和治安条例,与市政管理存在管辖权重叠。城中村居民大多从事小商品零售、低端服务业等。
-摘编自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关于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通过“城中村改造”,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释放了约3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支撑了高科技产业园区和轨道交通建设。在北京唐家岭,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均绿地面积从0.5平方米提升至8平方米。深圳大冲村引入“政府十开发商十村集体”的三方合作模式,通过股份公司管理集体资产,化解了传统村委会的治理困境。杭州则通过“撤村建居”将20万农民转为市民,纳入城市社保体系。
-摘编自李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重构》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中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效果。(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茶叶是中国古代港口贸易的大宗出口商品。18世纪的文人以茶会友、赋诗作画,平民以茶解渴、市井斗茶。文人饮茶强调水质、火候与茶具的匹配,以激发茶香。中华茶道强调“和敬清寂”,通过“温杯-投茶-醒茶-冲泡-分茶”等步骤实现精神净化。19世纪以来,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呼吁“以茶制夷”,张謇等实业家倡导“振兴茶业以救国”,试图通过茶文化重建民族自信。
-摘编自沈燕玲《中英茶文化差异研究》等
材料二
英国茶以发酵程度高的红茶为主,红茶中普遍添加牛奶、糖甚至威士忌。18世纪,英国茶叶进口税高达119%,普通劳工只能饮用劣质茶渣,而上流社会通过银质茶具、印度仆人侍茶彰显身份。英国剥离了茶的精神内涵,将其简化为“功能性饮品”。下午茶仪式聚焦行为规范:搅拌茶汤需顺时针划12圈、茶匙不得触碰杯壁,这些细节成为教养的试金石。下午茶会为女性提供首个合法公共社交空间,主妇通过茶会管理确立家庭话语权。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茶叶贸易,促进印度阿萨姆红茶的生产。下午茶文化催生了陶瓷业、制糖业等配套产业。饮茶还成为工人阶层补充能量的重要方式。英国调饮模式衍生出中国香港丝袜奶茶、印度玛萨拉茶等“混血文化”。茶文化成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日常实践。
-摘编自李晓朋 宋润娟《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分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英茶文化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日本学者堺屋太一认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信念和社会规范”“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并不是任何时代都是一致的”。中国教育家袁贵仁则指出:“价值形态和文化形态相对应。由于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体系,或者说由于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价值形态和文化形态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有什么样形态的文化,就有什么样形态的价值。”
-摘编自韩民青《文化发展轨迹新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 考查清朝市镇经济。根据材料“商人通过*领料制”组织生产,即向农户发放棉纱回收坯布······专业工场加工”可知,商人利用资本影响了从纺纱到织布再到加工的整个生产过程,使朱泾棉布产量大幅提高,这说明商业资本渗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故选A项。“领料制”反映的是生产组织方式,而非市场依赖程度,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经济影响力扩大不等于社会地位显著提升,故排除C项;材料提到朱泾镇是棉布生产中心,存在专业工场(染坊、踹坊),但未涉及市镇的“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商业区规划)或“区位规划”(如地理布局、交通优势等),故排除D项。
2.A 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公共租界是列强殖民扩张的产物,其西扩体现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控制。租界内的现代化设施(道路、电力、娱乐设施)带动周边发展,本质上反映了殖民势力对上海城市化的主导作用,因此,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带有殖民色彩,故选A项。租界的基础设施可能提升了局部区域的便利性,但材料未提及民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且租界内外存在明显的阶级和民族差异,殖民统治下的“繁荣”往往伴随剥削和不平等,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租界主动扩张(从郊野发展为街市),并非地理条件限制,且材料未涉及地理因素对城市格局的制约,故排除C 项;租界内的市政管理或较为先进,但这一管理主导权由殖民者掌握,并非中国本土市政能力的提升,且材料未对比租界与华界的市政差异,无法得出整体“显著提高”的结论,故排除D项。
3.B 考查北宋交通。汴河年均运粮量达600万石以上,保障了京师开封的物资供应和军队后勤,维系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政治价值);同时,漕运的畅通推动了南北经济联系,促进了粮食与资源的调配(经济价值)。北宋设立“发运司”、征调民夫疏浚河道、修建水利设施等举措,既是为了维护漕运效率,也体现了国家对这一战略通道的主动管理,综合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价值,故选B项。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汴河漕运对军队粮食供应的重要性,不是直接缓解政府的军事压力,当时民族政权并立,北宋的军事压力较大,故排除C项;材料聚焦管理汴河的措施与价值,而非探究管理的缘由,故排除D项。
4.C 考查美国现代交通。材料“联邦快递的入驻促进了航空物流、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等行业的企业聚集。机场周边还吸引了IT、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表明大型机场及附属物流建设吸引了众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其周边聚集,形成了显著的资源聚集效应,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机场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作用,未提及关税减免等贸易自由化举措,故排除A项;材料核心是机场对本地产业结构的重塑,而非科技领域的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显示了多产业协同发展,与“单一化”相悖,故排除D项。
5.D 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荀子既认可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后羿、大禹的作为),又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循道”),这与“天人合一”的内涵契合,即既承认自然规律,又重视人的能动作用,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故选D项。“和而不同”强调包容差异,故排除A项;“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但未体现“循道”(顺应自然)的内涵,故排除B项;大禹治水等事迹的确体现了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念,但“循道而不贰”更强调行为需遵循客观规律,故排除C项。
6.A 考查古代西亚文化。卖酒妇认为生命有限,神掌永生,并劝吉尔伽美什享受现世生活,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命局限性的认知,以及对现世生活价值的肯定,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接受生死宿命)和生活态度(注重现世幸福),故选A项。材料中未涉及“平等”(如社会地位、权利分配)或“公正”(如奖惩、规则)的相关表述,核心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而非社会价值观念,故排除B项;“政教合一”指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结合,而材料仅强调“神掌握永生”,属于宗教观念的体现,未涉及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如教会干预政治、君主神化等),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农业生产、农作物、水利设施等与农业文明相关的内容,无法直接推断农业文明繁荣,故排除D项。
7.B 考查阿拉伯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曾是东西方科学交流的枢纽,既保存了希腊、罗马遗产,又吸收了印度、波斯等东方文明成果,最终通过欧洲学者(如斐波那契)等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数学的革新,故选B 项。材料未涉及宗教文化差异的调和,仅强调知识传播,故排除A项;阿拉伯更多是中介者而非源头,科学革命的直接源头需追溯至古希腊、印度等,故排除C项;斐波那契的《算盘书》属于学术著作传播,而非民间路径,故排除D项。
8.B 考查俄罗斯文化。修道院学校培养知识分子、保存学术传统,使罗斯文化得以延续;教会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塑造为“神圣保卫者”,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抵抗精神,在蒙古统治的动荡时期,教会通过文化和精神凝聚作用,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故选B项。13世纪时,莫斯科公国尚未崛起,中央集权也未形成,东正教会虽与王公合作(如支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但此时主要目标是抵御外敌和维系民族认同,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教会在文化保存与精神塑造方面的功能,而非军事抵抗的主导者,故排除C项;莫斯科公国崛起于14世纪,材料中13世纪的教会主要与诺夫哥罗德等公国合作,尚未与莫斯科建立紧密联盟,故排除D项。
9.D 考查日本文化。根据材料可知,《源氏物语》受唐朝佛教和《长恨歌》影响,《枕草子》借鉴《诗经》的比兴手法,体现了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包容,同时,《源氏物语》有日式“物哀”美学,《枕草子》展现了日本式细腻感知,体现了日本文学的本土特色,故选D项。材料强调“影响”“借鉴”,而非“怀念”某一王朝,且未提及对“社会风貌”的情感倾向,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日本文学与神道教发展之间的关系,故排除B项;民族本位观念强调以本民族为中心,突出本民族的地位和价值,而材料重点体现的是日本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留本土特色,并非单纯强调民族本位观念,故排除C项。
10.C 考查美洲印第安文化。从Sapa Inca到Yana Kuna,服饰材质、工艺、色彩的梯度差异明显,构成了一套“穿着的等级制度”,这是通过物质文化强化社会分层,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群体穿着的差异,并未涉及纺织业的分工情况,故排除A项;虽然Sapa Inca(印加帝国统治者)的穿着有象征太阳神的金质胸饰,体现了一定的神学信仰,但服饰制度的核心功能是政治控制而非纯粹宗教表达,且仅从这一点不能说明“神学信仰占据主导”,故排除B项;Hatun Runa(平民)的衣物为天然灰褐色,Yana Kuna(仆役)穿着无袖麻布短衫,这更多是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受到服饰规定的限制,不能说明整个帝国服饰穿着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
11.C 考查印欧人的迁徙。印欧人迁徙将战车技术带入爱琴海地区,与迈锡尼文明(希腊青铜时代文明)的军事传统结合,形成《伊利亚特》中描述的战争场景。希腊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印欧人迁徙至希腊后,为适应自身语言结构,对希腊字母进行了改造,故选C项。希腊城邦制度兴起于古典时期(公元前8世纪后),远晚于迈锡尼文明,与战车技术的传播无关,故排除A项;商贸促进文化交流,但无法解释战车技术和文字改造的印欧底色,故排除B项;多利安人入侵虽导致迈锡尼衰落,但腓尼基字母的引入是和平的文化交流结果,与“军事征服”无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
12.D 考查亚欧民族大迁徙。塔西佗描述的日耳曼首领与战士的效忠关系,属于非血缘的“亲兵队”组织,这种保护与服从的义务关系是封君封臣制度的雏形。法兰克王国将征服的土地授予亲兵以换取军事义务,直接体现了土地与军事服务的联系,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社会关系变革,未涉及农耕技术或生产模式的改进,故排除A项;材料中军事依附(如“效忠与保护”)与土地分封均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领主与封臣),封建制度下农民对领主的依附更趋严格,故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西欧内部的日耳曼传统与罗马制度结合,未提及与亚洲文明的融合,故排除C项。
13.D 考查英国的殖民活动。英国终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转而推动自由移民,这一政策调整促进了澳大利亚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澳大利亚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供应地,体现了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经济影响力,将澳大利亚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散,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一个缩影,故选D项。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仅从澳大利亚的人口变化和移民情况不能得出“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结论,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澳大利亚这一特定地区因英国政策调整而发生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当地商业经营模式改变的相关内容,澳大利亚牧羊业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于改变了商业经营模式,故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集中于工业革命前,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已处工业革命后期,故排除C项。
14.B 考查现代移民。美国《1948年战争难民法》及《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刻意突出“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的对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美国国会宣称这类难民的象征意义在于展示“自由世界的吸引力”,实质是通过移民政策塑造西方价值观的优越性,将难民接纳作为冷战宣传工具,以削弱共产主义阵营的合法性,故选B项。材料未强调两极对峙是难民危机的根源,而是聚焦美国如何利用难民问题服务冷战目标,且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故排除A项;法案具有选择性(仅接纳反共难民),其核心是政治利益而非普遍的人道主义关怀,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外来移民阶层差异的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美国根据自身对外战略需求来选择接纳特定类型的难民,故排除D项。
15.A 考查唐朝丝绸之路。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繁荣,西域龟兹乐部成为宫廷十部乐的核心,西域乐器与中原乐器共同构成华夏正声,胡汉乐师同台演奏,舞者服饰与舞蹈融合了胡汉元素,这些都表明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交融,故选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宫廷乐舞的情况,主要体现的是宫廷文化,而非市民生活,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化双向交流(如胡汉乐师合作、波斯纹样与汉舞结合),而非单向同化,故排除C项;唐代边疆与内地联系加强,但“一体化”更侧重政治或经济统一,与材料中的文化融合现象关联不大,故排除D项。
16.D 考查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新月公司的实践展现了民族资本在夹缝中的生存策略:一方面以“华商创办”强调经济主权,另一方面通过《雨打芭蕉》等传统音乐构建文化身份,发展对抗西方文化的“软实力”。其广告不仅是商业宣传,更是民族主义的双重表达-既争夺经济利权,又重塑了文化主体性,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联动特征,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传统观念制约文化转型”,相反,通过唱片公司传播中国音乐是文化创新实践,故排除A项;材料聚焦民族文化传播与利权维护,未涉及守旧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故排除C项。
17.(1)历史条件:政府重视与制度保障;医学教育与实践结合,科技进步与文献传播;经济繁荣与对外交流;前代医学成就的积累;个别医学家的奉献。(8分,任答四点,言之有理即可)
(2)主要表现:体系化发展;服务市场化;学术规范化;治疗多样化;教育制度化;学科专科化;传播国际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特点:土地产权二元割裂;人口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混乱;城市化水平滞后;经济活动附加值低,低成本经济发展模式。(4分,任答两点即可)成因: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边界”扩张;制度与政策的滞后性(市政、户籍等);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延续;城乡土地制度分割;经济利益驱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积极效果: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支撑了产业升级;改善了居住环境,完善了公共服务,提升了生活质量;促进了城乡社会融合与社会公平;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创新了社会治理模式);提升了城市形象;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不同:中国以多种茶叶为主,对茶的品类、品质有较高追求,英国主要是红茶;中国饮茶注重保持原味,英国与各种饮品、调料混合饮用;中国雅俗共赏,英国呈现明显的阶级区别;中国茶道讲究精神净化,英国注重外在仪式和茶的功能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本土化改造与反思;促进了全球贸易与殖民扩张;改变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全球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社会价值观念随时代变迁而发展。(2分)
阐述:在古希腊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其美学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身体美和建筑美的追求上,伦理观念也强调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以追求自由、平等和对知识的探索为核心,哲学家们积极探讨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行为准则。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转变。罗马时期更注重法律和秩序,法律成为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工具,这一点在当时的伦理观念中得到了体现。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宗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人们以虔诚的宗教信仰为美,将对上帝的信仰视为生活的中心,理想信念围绕着宗教救赎展开。教会主导了教育和文化,文学艺术作品多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然而,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重新发掘,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人们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性的赞美成为新的美学意识,价值观念逐渐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8分)
总之,不同社会拥有其独特的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这些观念进而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展变化。(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