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部分高中春季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历史
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海贝一般没有加工痕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两端均有小的穿孔,商周时期为便于携带其穿孔变大,几乎将整个背部磨掉,成为背磨式;春秋战国时期海贝基本上都是背磨式。背磨式海贝产生及普及表明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B.货币铸造技术成熟
C.受其他货币制式影响 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先秦时代,“非祭祀无酒肉”,酒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汉代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节日饮酒(如下表)。由此可知
活动 祭祖 祭神 实饮 交往 娱乐 迎季
正日 O O O O
立春 O O
正月上丁 O O
正月上直 O O
社日 O O O O O
三月上巳 O O O O
五月五日 O O
夏至 O O O
伏日 O O
O O
入月节 O
十月旦 O O O
冬至 O O O O O
日日 O O O O O O
(注:O表示可饮酒)
A.节日活动日趋丰富 B.人文精神初现
C.饮酒呈世俗化趋势 D.对外交往扩大
3.东晋南朝时原籍北方的侨流大部分成为白籍户,享受“不税不役”的待遇;再有京城一些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而南方不少土著人民因不堪赋役重负而投靠大族、逃亡他境或冒充白籍户。政府因此实行
A.土断政策 B.大索貌阅 C.十家牌法 D.保甲制度
4.唐麟德二年(665年)高昌官府审理张玄逸失盗案时,犯罪嫌疑人知是(人名)在辩辞中用邻里的证言证明其长期患病,无法越墙行窃,最终促使司法官员重新审查案件。据此可推知
A.藩镇割据导致地方治安的混乱 B.司法程序重视邻里证言的作用
C.唐代中央对边班的管理的强化 D.唐代基层治理的效能有待提升
5.北岳御祭是由皇帝或朝廷主导的官方祭祀活动,一般在皇帝登基亲政、升袝致祭、寇除凯旋、寿诞庆典等情况下举行,据《三晋石刻大全》碑文统计,自顺治朝迄光绪朝,清朝共九位皇帝曾遣官致祭北岳37次,此举旨在
A.提升三晋地区社会影响力 B.推动北方地区社会教化
C.巩固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 D.彰显政权和皇权合法性
6.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国际法时,邀请美国医生伯驾翻译了(国际法)中各国有关禁止违禁品和战争、封锁等内容,试图以此要求英国停止鸦片贸易。这表明
A.清朝政府主动融入了国际外交体系 B.近代国际法已为清政府熟练掌握
C.有识之士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 D.传统朝贡外交体系彻底走向瓦解
7.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正式宣称同盟会志士上继先人遗烈,并奉洪秀全为“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开始有了合法的正面地位。孙中山的这些做法意在
A.论证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 B.肯定太平天国的功绩
C.借太平天国宣传革命思想 D.扩大三民主义影响力
8.1929年4月,毛泽东指导建立了赣南第一个革命政权-兴国革命委员会,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这反映出
A.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更明确
C.民主革命道路出现转折 D.土地革命巩固了农村革命政权
9.中国共产党将协商民主机制引人民族事务治理中,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契合。民族区域自治始终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始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这些做法利于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B.扩大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C.彰显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多样性 D.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
10.下图为1997-2016年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变化情况,这可用来说明我国
A.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C.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持续增长 D.对外贸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要讲婚姻道德,男方交聘金聘礼订婚后,因“见其他妇女”而拒娶之,女方则占有其全部聘金聘礼;若女方因第三者而拒婚,应退还聘金聘礼,且第三者不得娶其为妻等。这一规定利于
A.维护自由民婚姻自由 B.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C.实现男女权利的平等 D.保护自由民私有财产
12.有学者研究世界历史上的某帝国,称其是古代世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不仅经受住了罗马帝国种种危机的考验,还以其独特的韧劲将帝国文明延续千年之久,成为连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纽带。最符合该学者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A.帝国的崛起导致传统的商道受阻 B.圣索菲亚大教堂以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C.颁布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D.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
13.马丁·路德在获得德皇的保护之后,做了一件至今让德国人骄傲的事情,那就是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将圣经翻译为德语,塑造了德国的语言和民族身份。马丁·路德此举
A.直接推动了德国的统一 B.确立了《圣经》至上的权威
C.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扩展 D.改变了欧洲人的文化生活
14.门罗主义反对欧洲列强改变美洲主权国家边界,但并不向美国施加这样的自我约束。当美国试图改变其他国家边界或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时,它通常会诉诸一种自下面上的政治正当性原则-不是王朝正统主义,而是人民的权力和人民的同意。可见,门罗主义
A.是美国全球扩张的话语工具 B.利于支援拉美民族民主独立运动
C.推动了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 D.促进了美洲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15.下图为1961-2015年美国汽车市场的美系(空间宽大舒适,动力性能强劲)、日系(节能精致)、德系(外观稳重大气)市场份额。
该图可论证这一时期
①美日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②美国制造业优势的丧失
③欧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能源危机影响消费导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士族与选官制度】(15分)
材料一
“青齐地区”通常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青州和齐州所辖区域。南北朝时期青齐地区是南北政权争夺的焦点;北魏曾在此设立“青齐豪族”统治,吸纳当地门闽势力,隋店时期,士族地主的政治地位较南北朝时期明显下降,但他们并未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就隋唐新设立的政治制度,寻找断的发展途径,延续家族的辉煌。在唐初。门菌制与科举制度并行,注重士庄入仕机会均街,这对士族地主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唐朝青齐地区不乏士族势力,但相较而下,应族在数量、范围上则更为庞大。材料二
表1,表2、表3是青齐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所末唐初、盛唐、唐中后期)的入仕情况、
表1 表2
人物 人才类型 官职 入仕建径 人物 人才类型 官取 人任途径
员半千 文取 太于谕德 制季 段文昌 文取 相穆宝 举再
孟说 文 同州刘史 进士 张道古 文双 著作郎、正右拾造 进士
唐卓 文取 比部郎中街史 科华 孟筒 文章 山南东道节度使 进士、制季
项分名 武职 右式卫用府右部符 口前
何彦先 文 官分部 科华
项法 武职 写骑将军左成卫用府中年 门前
段怀本 文章 礼部郊中 科季
王敬武 武取 大附、同中书门下平章亭 军功
街又整 武职 右局卫 门前 王师范 武职 平卢节度便 承父业
郭度理 武职 右 卫将军,北庭都护 军功 诸葛爽 武职 检校司空 功
李鱼业 文票 报权书部、青州司功 进士 李果 武取 征南大将军 科举
表3
人物 人才类型 官票 入仕建径
段偃师 文取 邱词刷史
段志宝 武职 植国大将军,扬州都督 耳功
段项 武职 左色门大将不,表表国会 军功、门前
秦叔空 武职 左武卫大将军 不功
李又满 发职 谭州总管、封平座公 军功
罗士信 武取 择到总管、封邦国金 军功
-以上材料均指场自李盟盟(隋唐选官创度与青齐地区的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初青齐士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份表格对应的历史时期,并分别说明理由。(9分)
17.【时局与币制改革】(14分)
材料一
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际银价持续下跌,1海关雨兑换的英镑,从1872年的79.75便士下跌到1902年的31.2便士。中国沿用白银,导致使用黄金或英情偿付外债和踏款产生巨额镑亏,所欠外债及贴款数额随之剧增。清末以后,中国海关税银的征纳存在倾馆等手续费,以及银两、银货与面额不符或贴现等情况,多次引发摩擦与纠纷,甚至引发外交交涉。
庚子事吏后,依据《学丑条约)中关于各国可与中国商议更改通商行船条约及其他通商事宜,英国、美国、日本、葡萄牙等国要求与中国修订商约。各国所提修订商均条款中,均要求中国及时整顿国法、统一货币。中国希望借助外部势力统一币制,1903年3月,清政府尝试在北京设立银钱总厂,铸造统一银币。但由于自行铸币带来的巨额救益,各省造币厂并未停止铸币,地方劳力的抵制,也造成币制改革迟迟未能取得进展。
-摘编自然昌锟(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创改革)
材料二
币制改革正式开启后,中国意图向美国、日本寻求帮助并向国际银行团借款完成币制改革。但各国在提供借款的同时,提出了诸多团加条件,企图深度参与中国币制改革,获取更大的经济、政治利益,尤其是要求中国聘请外籍币制顾问,给了美、日等国干预中国内政的空间,从民初卫斯林的建议,到20世纪30年代英籍顾同李滋罗斯、关籍顾网杨格参与法币改革,无不昭示着这一点,各国田绕中国币创改革主导权的长时同争夺,也给中国维持银本位带来了一定的转国余地。
-捎编自王丽《关籍顾问杨格与战前中国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清政府“统一币制”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6分)
18.【物种交流与文明发展】(14分)
材料一
西属美湖大陆可以说是在1519年与1540年间放征服的,当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持铁创武器、甚至火枪的西班牙人深入到关洲内陆时,这场较量的胜负已没有多大的悬念,欧洲人还掌握着另一个看不见的武器-天花、霍乱、且疫等病菌,这些病菌来到关洲,当地人对其完全没有抵御能力,在短短的时间内,美明土署大量死亡。
-摘编自张永欣(哥伦市推动全球农作物大交换)等
材料二
伴随着横波大洋的探险船队,美润的物种玉米、土豆、番茄、花生、烟草和中啡等,放运到了欧洞,并渐渐传播到了这块大陆的另一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区-中国,玉米和土豆的引进,并没有挤占小麦和水稻原有的种植空间,它们对土地的肥沃程度几乎没有任何执剧,缺水的山坡上,甚至是遍布石头的贫爵土地,都可以种植,并且产量惊人。
欧亚大陆的动植物也纷纷坠陆美洞,到现在,从北美大平原到南是潘循斯草原,骏马征费,牛羊遍地,小麦的引进更使北美平原成为世界的粮仓。16-17世纪,甘蔗传人巴西和加勒比地区,很快成为以非洞黑奴劳动力为基础的种植四经济的中流砥柱。
达两块大陆之间的物种传播,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它主要发生在16世纪:到下一个世纪,这种交换的成果已经显著地体现在人类文明发展上,
-摘编自[美]均输·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班牙在拉美开展殖民活动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物种大交换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19.【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12分)
材料
作为人类文明断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发展。两者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提供底蕴和支撑,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独特的治理理金。
中国式现代化持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源
- 人口规模巨大约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民像邦本。本国邦宁”(《商书·五于之数》)
二 共同富裕是中国文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其取时也,权有无,均贫害,不以春嗜吸”((晏于春秋》)
三 “两个文明”“五位一体” “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乱记正义》)
四 构定人员命运共同体 “强不执弱,众不助家,富不俦贫,贵不做践”、“以和力贵”“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等)
-摘端自房广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酒券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函与实践要求)
在上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中任选其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D。海贝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穿孔变化以便携带,背磨式海贝普及,这是为了更方便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表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材料未体现审美观念改变,A错误;海贝不是铸造的货币,B错误;材料未提及受其他货币制式影响,C错误。
2.C。先秦酒主要用于祭祀,汉代节日饮酒增多,应用场景扩大,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仅体现酒在节日中的应用,未体现节日活动日趋丰富,A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文精神,B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交往,D错误。
3.A。东晋南朝时侨流和部分京城人员逃避赋役,南方土著人民也因赋役重负采取各种逃避手段,政府实行土断政策,将侨人编入当地户籍,承担赋役;大索貌阅是隋朝核实户口的措施,B错误;十家牌法是明朝王阳明推行的基层治理措施,C错误;保甲制度是宋朝开始实行的一种基层治安制度,D错误。
4.B。犯罪嫌疑人用邻里证言证明自身情况促使司法官员重新审查案件,说明司法程序重视邻里证言的作用;材料未体现藩镇割据导致地方治安混乱,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唐代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强化,C错误;仅一个案例不能说明唐代基层治理效能有待提升,D错误。
5.D。北岳御祭由皇帝或朝廷主导,在多种重要情况下举行,旨在借助祭祀活动强化政权和皇权的合法性;提升三晋地区社会影响力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推动北方地区社会教化并非此举核心意图,B 错误;巩固社会主流思想地位与祭祀活动关联不大,C错误。
6.C。林则徐主持翻译国际法相关内容,要求英国停止鸦片贸易,体现了有识之士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清政府当时没有主动融入国际外交体系,A错误;“熟练掌握”说法错误,B错误;1839年传统朝贡外交体系未彻底瓦解,D错误。
7.C。孙中山奉洪秀全为“革命先驱”,在辛亥革命后让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获得正面地位,意在借太平天国宣传革命思想,动员民众;与论证临时政府合法地位无关,A错误;肯定太平天国功绩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材料与扩大三民主义影响力无关,D错误。
8.B。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明确了土地革命的对象,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更明确;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破裂,A错误;民主革命道路仍是农村包围城市,未出现转折,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土地政策的调整,不是土地革命对农村革命政权的巩固,D错误。9.A。中国共产党将协商民主机制引入民族事务治理,坚持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没有扩大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B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多样性,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对民族共同体的影响,不是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D错误。
10.C。1997-2016年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整体呈增长趋势,说明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持续增长;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优化,A 错误;材料没有对比区域经济发展情况,B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外贸易受外部环境影响,D错误。
11.B。《汉谟拉比法典》对自由民婚姻的规定,有利于规范婚姻行为,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规定中未充分体现维护婚姻自由,A错误;当时男女权利不平等,C错误;材料重点不是保护私有财产,D 错误。
12.B。圣索菲亚大教堂以罗马式穹顶而闻名,体现了拜占庭帝国对罗马古典文化的继承,成为连接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纽带;帝国崛起导致商道受阻与延续帝国文明无关,A错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C错误;都城成为欧洲最大城市不能体现其延续帝国文明的作用,D错误。
13.C。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德语,使更多人能理解《圣经》,有利于宗教改革思想在德国的传播;没有直接推动德国统一,A错误;《圣经》至上的权威早已确立,B错误;“改变了欧洲人的文化生活”表述夸大,D错误。
14.A。门罗主义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但美国自己却可以干涉,是美国全球扩张的话语工具;不利于支援拉美民族民主独立运动,B错误;与欧洲启蒙思想传播无关,C错误;会破坏美洲国家间的关系,D错误。
15.B。从图中可以看出美系、日系、德系汽车在美国市场份额的变化,体现了美日德经济竞争日趋激烈;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节能的日系汽车市场份额上升,说明能源危机影响消费导向;美国制造业优势并未丧失,②错误;材料未体现欧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错误。
16.(1)机遇:唐初门荫制与科举制度并行,士族有入仕机会。挑战: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士族以门第入仕形成冲击;士族地主政治地位较南北朝时期明显下降。(2)表1对应唐初,理由:人才类型多样,有通过门荫入仕的,也有科举入仕的,符合唐初门荫制与科举制并行的情况。表2对应盛唐,理由:有较多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如进士、制举等,反映出盛唐科举制的发展。表3对应唐中后期,理由:出现较多武将任职情况,如节度使等,符合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武将权力较大的特点。
17.(1)原因:国际银价下跌,中国用白银偿付外债赔款产生巨额亏空;海关税缴纳存在手续费、货币兑换等问题,引发外交纠纷;商约条款要求中国统一货币。目的:深度参与中国币制改革,获取更大的经济、政治利益。(2)评析:清末民初币制改革是在内外压力下进行的。改革有利于统一货币,促进经济发展;但地方势力抵制、帝国主义列强干涉,导致改革进展缓慢。改革过程中,各国围绕主导权的争夺,给中国维持银本位带来一定困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争取了一些空间。
18.(1)历史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使西班牙能够到达拉美;西班牙王室支持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西班牙拥有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2)特点:涉及动植物种类多;范围广,涉及欧美大陆;双向交流。影响:促进了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如玉米、土豆在欧亚大陆种植,小麦在美洲种植;改变了一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如甘蔗在巴西和加勒比地区成为种植园经济的支柱;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融合;但也给美洲原住民带来灾难,如疾病传播导致大量死亡。
19.示例:论题: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同富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深厚。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若取财色,权者无,均贫富,不以泰为忧”等理念,蕴含着追求公平、均衡财富的思想。在古代,统治者施行一些轻徭薄赋、均田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是重要特征。我国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战略,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收入分配方面,注重再分配调节,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公平、均衡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同富裕提供了理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