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七中202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发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时,高丽王室以《资治通鉴》为教本,高丽学者安珣则授《朱子全书》于太学,这使理学在高丽得到广泛传播,并推动了李谷、李齐贤等理学大师的出现;高丽还行科举之制,以儒学取士。这些现象()
A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B.得益于大一统王朝的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特征 D.加快了儒家思想正统化的进程
2.朱熹认为,人对待自然万物,一方面要依仁即生生的原则处之,以利物、生物、成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又主张“圣贤出来扶临万物,各因其性而导之。如昆虫草木,未尝不顺其性,如取之以时,用之有节。”其主张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是 ()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和而不同
3.在鸦片战争前,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伙出国谋生,其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但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出国的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且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变化根源于()
A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 B.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
C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 D.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推动了这些地区进入铁器时代。这可以用来研究()
A自然资源与技术革新 B.经济变革与军事创新
C帝国扩张与人口迁移 D.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
5.《吉尔伽美什》中提到水神要用洪水灭世,因为吉尤苏得拉虔诚敬奉水神,所以水神提前告知他修造方舟,躲避洪水。后来这一传说传到了古希腊,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诺亚方舟传说。这反映出)
A自然环境影响文学创作 B.古代西亚辉煌的文化成就
C不同文明之间存在联系 D.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6.“在古巴比伦的宇宙起源说中,这种盛宴用来任命要去征服海神提亚马特的英雄。在安萨尔面前,他们走了进来,在筵席前入座,吃起谷物食品,喝起浓啤和淡啤,酒杯里倒满了酒。”这一记载取自()
A《吉尔伽美什》B.《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 D.《天方夜谭》
7.20世纪以来,我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以及广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大量波斯萨珊王朝时代(224651年)的银币,这些银币分别铸于萨珊十二(三)位国王在位期间。这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繁盛 B.中原统一王朝疆域辽阔
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中欧间经济联系的建立
8.图1、图2所示分别为某法国服装设计师于1924年、1925年设计的女性时装。最有助于解释当时这类设计的是()
A.欧洲文明的没落 B.不同文明的交流
C.女性消费力的提升 D.殖民地市场的需要
9.“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殖民()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10.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亚历山大远征()
A给埃及带来的只有深重灾难与痛苦 B.具有客观的历史进步意义
C.使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最繁华城市 D.经济发展与战争相互推动
11.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进入 19世纪后,殖民当局在印度创办高等学院和中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还有少部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这种教育政策变化()
A造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B.旨在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
C.表明英国对印度以文化侵略为主 D.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
12.20世纪中叶后,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D.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13.相传辟雍是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所设立之“大学”,在周末消失。但在东汉明帝时,“帝始率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材料反映此时0)
A.社会秩序重新稳定 B.儒学复兴初步实现
C.实践以礼入法原则 D.重视基层教化政策
14.二战后,东南亚多国形成了自己的华语文学,新加坡的文化奖(文学)和泰国的“东南亚文学奖”(亦称“东盟文学奖”)多次颁给华语作家。一名新加坡作家还创立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东南亚这种文化现象()
A凸显出移民社会特质 B.根植于多元文化交融
C.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D.凝聚了民族解放共识
15.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国家图书馆向国外100家图书馆免费赠送图书,并在有条件的图书馆设立中国政府赠书专室或专架,定名为“中国之窗”项目。截至 2012年底,共与118个国家和地区的552家机构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该举措旨在()
A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B.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C激发全球文化创新活力 D.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16.11世纪之前,欧洲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学校。后来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世俗学校,师生自行设置课程,学校逐渐成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中古时期的世俗学校()
A.体现出于商业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B.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C.成为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场所 D.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两国相继在其拉美殖民地废除奴隶制,拉美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西方殖民者和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引进苦力,尤其“质优价廉”的中国苦力更是广受欢迎。许多商行和商人看到商机,他们以契约、赊单方式诱使甚至绑架广东、福建沿海居民出洋,运往拉美、北美以及大洋洲。1845年法国从厦门将400名苦力运往其殖民地布尔邦岛,拉开近代中国苦力出洋序幕。
-摘编自汤水清《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苦力海上死亡及其对英移民政策影响》材料二中国海员作为近代美国商业航运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美国媒体的关注。 1882年《排华法案》颁布后,中国海员被贴上抢占美国工人工作机会、威胁美国海洋安全的“廉价劳工”的标签。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工人日报》呈现了中国海员与全世界无产者一起,共同反抗压迫,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连的革命者形象。
-摘编自米惠华、张生《美国舆论视野下的中国海员形象研究(1882-193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苦力出洋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媒体对中国海员认知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18.2024年7月27日,中国政府提交的申遗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北京中轴线是指位于北京老城中心,从北端的钟鼓楼,经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天桥地区、天坛、先农坛,到南端的永定门,长达7.8公里,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并始终决定整个北京老城城市格局的庞大建筑群体。
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核心建筑群,从建筑的规模、形式、布局到装饰细节,无不是对这种基于中华文明传统观念的秩序进行了极致的表达,形成了统领全城的格局形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烟花组成的29个巨型“脚印”,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象征着大国首都在传统中轴线之上被赋予了古今交融的时代意义,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璀璨未来奔去。
-摘编自吕舟《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价值》等请提取材料信息,以“传承·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 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引兵东征,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完全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达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所形成走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材料二在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瓦解崩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欧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同时;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的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
摘编自李化敏《近代德意志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文化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谈谈你对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认识。(12分)
《邵东市第七高级中学2025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D C A A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B B C
1.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高丽王室以《资治通鉴》为教本,高丽学者授《朱子全书》于太学,还行科举以儒学取士”这表明中华文化输出,对高丽文化教育和学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A项正确;宋朝并非大一统王朝,材料中现象是中华文化自身魅力及文化交流结果,非大一统王朝外交政策之功,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而非中华文化吸收其他文化,不能体现兼收并蓄特征,排除C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已正统化,宋朝时这些举措是文化传播,与加快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朱熹的主张强调两方面:一是以仁”(生生不息)的原则对待万物,促进其生长;二是顺应自然规律,“各因其性而导之”,取用有节,这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协调共生,而非单纯利用或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内涵,C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关注政治治理,与题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无关,排除A项“崇德尚贤”侧重道德与人才,与题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无关,排除B项,“和而不同”强调多样性共存,与题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C 项。
3.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前,华工出国是零星的民间行为;鸦片战争后,西方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满足殖民地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西方以拐卖、契约形式大规模掠夺华工。因此,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D项正确;列强侵略是中国被迫开放的直接原因,但题干中华工被拐卖、输出到世界各地的本质驱动力并非侵略本身,而是西方对劳动力的需求。侵略是手段,而非根源,排除A项;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如1860年《北京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招工)是政策变化,但这一政策是西方施压的结果,其根源仍是西方需要劳动力。因而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是表象,非根源,排除B项;国内人口压力可能促使部分人自愿出国(如鸦片战争前的东南亚华工),但题干强调的变化是“从自愿到被拐卖”,与国内矛盾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5-前14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冶铁技术从小亚细亚东部传播到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同时冶铁技术传播还伴随着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故可得出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D项正确;据材料“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可知,材料强调技术传入,未体现技术革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铁器用于制造兵器,不能体现军事创新”,排除B 项;材料未提及赫梯人的扩张和迁移,不能断定冶铁技术是通过帝国扩张与人口迁移传播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古代两河流域的故事传入古希腊,体现不同文明之间存在联系和相互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吉尔伽美什》中的故事与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有关,排除A 项;材料体现古代西亚与古希腊的文化联系,而非单独强调古代西亚的文化,排除B项;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而非“一体”,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古巴比伦的宇宙起源说中,众神设宴的场景,侧面反映了古代西亚地区的生活状况,可知其取自《吉尔伽美什》,这是反映古代西亚地区的文学著作,A项正确;《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的史诗,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史诗,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文学著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出土了大量波斯萨珊朝银币,且银币的铸造年代涵盖整个王朝时期,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活跃的商贸往来,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体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B项:波斯不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排除C项;波斯属于亚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据材料图1、图2可知,材料所示时装带有明显的希腊、中国、俄国服装元素,这说明法国时装设计师在设计时受到了希腊、中国、俄国文化的影响,展现了文化国际交流的成果,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国服装设计时在服饰设计时借鉴了希腊、中国、俄国等文化因素,并不意味着欧洲文明的没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服装设计时在服饰设计时借鉴了希腊、中国、俄国等文化因素,与女性消费力的提升没有内在联系,排除C项;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性时装,主要针对的是本国市场,而非销往殖民地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据题平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可知,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印度语言、思想和社会意识等朝着同一性方向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文化的重构,A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未强调其破坏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英国殖民对印度文化的影响,但是英国殖民侵略激化了英印民族矛盾,不利于印度发展,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敌人而非有利因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并非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具有客观进步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远征的进步性一面,未涉及给埃及带来的只有深重灾难与痛苦”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未将亚历山大里亚同世界其它地区城市的对比,无法得出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最繁华城市的结论,排除C项;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性非常大,相互推动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本质题。时空;17世纪(英国)。据题干进入19世纪后,殖民当局在印度创办高等学院和中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还有少部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及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对印度实行西方殖民教育,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因此这种教育政策主要是适应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战后印度开展的斗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对印度的文化侵略,而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排除C项;材料是反映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的变化,而不是强调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中叶后的非洲。根据材料20世纪中叶后,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及所学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辟雍为周天子设立的贵族学校,但随着周末社会动荡而消失,在东汉时期重新恢复,说明此时社会秩序重新稳定,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此时儒学尚未受到冲击,不能得出儒学复兴初步实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对法律建设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教育的发展,未涉及基层教化的论述,排除D 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东南亚。二战后东南亚华语文学的发展根植于当地多元文化的长期交融,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存在中华文化、本土文化及西方殖民文化的碰撞融合,华语文学在吸收不同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独特风格,奖项的设立和文学组织的创立也反映出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互动与认可,B项正确;移民社会特质强调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影响,但华语文学的成熟更依赖文化交融而非单纯的移民输入,排除A项;东南亚华语文学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主要拓展了本土文化而非直接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排除C项;文学现象与民族解放运动无直接关联,奖项颁发未体现政治诉求或解放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材料所述举措旨在通过向国外赠送图书,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主要是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而非保护整个人类文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举措主要是促进文化传播,而非推动文化创新,排除C项,“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出是在2013年,晚于材料所述举措开始施行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后来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世俗学校,师生自行设置课程,学校逐渐成为学术活动的场所”和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世俗学校的出现,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及城市中产阶级(即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的形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这一新的社会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成为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场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化的特征,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B项;欧美各国普遍确立国民教育制度的时期是19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历史背景:国内: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通商口岸的开放;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加剧了西方列强的非法活动。国际:美洲劳动力短缺;巨大利益诱惑商人从事苦力运输。
(2)变化:对华工持排斥态度到评价转向正面。原因: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中国海员自身意识的觉醒;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推动。
18.示例:传承·发展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贯穿南北,串联了众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保护这些建筑是传承中轴线文化的基础。中轴线不仅是一条物理轴线,更是一条文化轴线。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如“礼制”“秩序”“和谐”等。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北京中轴线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中轴线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是对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中轴线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在保护中轴线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中轴线是北京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通过开发文化旅游线路、举办文化活动,可以让更多人感受中轴线的魅力,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建模、虚拟现实等,可以对中轴线进行更全面的记录与展示。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中轴线,还能让更多人通过科技手段了解其历史与文化。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在当代,我们既要传承其文化精髓,又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通过保护、创新与发展,北京中轴线将继续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1)特征:承袭了希腊的传统;与东方文化交融。成因:亚历山大的武力扩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2)积极影响: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欧洲各地出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社会的普遍诉求。消极影响: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文化。
认识:文明的交流形式有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文明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的进步与发展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