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12:1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下图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
A.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
C.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3.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
A.列国纷争的现实 B.华夏认同的观念 C.夷夏关系的对立 D.儒家思想的传播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两者的主张( )
A.塑造了共同价值观念 B.目的是重构社会秩序
C.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D.构建了社会道德体系
5.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6.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
A.实行因俗而治 B.延揽汉族文士
C.承续华夏传统 D.促进政权认同
7.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8.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他们的认识(  )
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 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9.下表为晚清学者梁廷相在1844--1846年间著述的简介。据此可知该学者( )
著述 简介
《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 记述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情况
《粤道贡国说》 收录清初至道光年间,从海道到广州贸易和向清廷“入贡”的暹罗、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与清廷来往国书、藩属入贡条例,以及清朝有关谕旨和地方官奏章
A.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借助西学推动政治变革
C.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D.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10.以下三图蕴含相似历史符号:三只循环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跳跃、奔跑,直挺的耳朵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卓诡变幻如万花筒一般。这个视觉符号最早从敦煌出发,跨越万里,延续千年,出现在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中,寺院的石雕与金属圣器上,甚至还有埃及、叙利亚的彩陶上……以下能推动“三兔共耳”视觉符号传播的是( )
莫高窟407窟藻井(隋朝,目前最早) 埃及陶器碎片(13世纪) 德国教堂廊窗(13-14世纪)
①隋唐陆上丝绸之路 ②印欧人的迁徙 ③蒙古西征 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12.下表是14世纪亚平宁半岛组建大学的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罗马大学 1303年 教廷 阿雷佐大学 1355年 城市
佩鲁贾大学 1308年 城市 锡耶纳大学 1357年 城市
特里维索大学 1318年 城市 帕维亚大学 1361年 当地诸侯
维罗纳大学 1339年 城市 卢卡大学 1369年 城市
比萨大学 1343年 城市 费拉拉大学 1391年 当地诸侯
A.城市自治运动开始兴起 B.宗教教育渐趋衰落
C.市民阶层文化需求增强 D.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13.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蒙古西征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C.蒙古西征引发了民族迁徙
D.蒙古西征引发了宗教改革
14.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15.1938年,在13.9万名申请入境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和工会成员中,只有1.95万人被接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近80万东欧人、72.5万古巴人和25万来自印度支那国家的难民入境美国。这表明二战后的美国( )
A.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B.加紧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经济发展刺激了劳动力市场 D.移民政策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1小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货币中的汉朝
材料
图1 西汉早期半两钱范分布示意图
图2 各地出土的半两钱范样式
——据黄媚《西汉早期半两钱生产与管理的初步考察》等
西汉中前期货币的演变
时期 货币名称 货币政策 备注
汉初 半两(榆英钱) 允许民间私铸 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吕后二年 八铢半两钱 取消私铸,官铸 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孝文五年 四铢半两钱 废盗铸令,允许私铸 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景帝中元六年 四铢半两钱 禁止民间私铸,行郡国铸币 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武帝元狩五年 五铢钱 郡国铸币 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武帝元鼎四年 上林三官五铢钱 废郡国铸币,铸币权归中央 注:24铢为1两;榆英钱实重3铢。五铢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中前期货币演变进行解读。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色记忆
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历程中,具有革命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革命价值的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物。图1、图2、图3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文物的空间分布。
(1)对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说明。
(2)阐释“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
四、材料题(本大题共1小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1949年 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1952年 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7年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 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70年代初 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
1977年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8年 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1983年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1995年 党中央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
1996年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999年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 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办公办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请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1949年至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规模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正如戴维·赫尔德所说,“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材料二 2019年全球移民数量2.72亿人,2020年的数据为2.81亿人。欧洲占国际移民总数的比例达30.9%,亚洲30.5%,北美20.9%、非洲9%。2020年,65%的国际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国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居住在低收入国家的仅占4%。约占78%的国际移民处于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截止2021年底,全球因迫害、冲突、暴力以及违反人权等导致的被迫移民人数再创新高,总数达8930万人。
——摘编自陈积敏《当前国际移民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人口跨区域迁移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显示重要铜矿在南方有分布,而商、西周政治中心多在北方。青铜器铸造离不开铜矿资源,北方政治中心要获取南方铜矿资源来铸造青铜器,这一过程必然加强了南北方联系,C项正确;图片主要呈现的是商、西周时期重要铜矿分布以及政治中心、诸侯国位置等信息,未涉及青铜器铸造与南北农业经济进步之间关联的内容,排除A项;从图中找不到任何关于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的相关信息,不能表明青铜器铸造繁荣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排除B项;从图中只能看到南方存在重要铜矿以及一些地理位置信息,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与青铜器铸造繁荣存在必然因果联系,排除D项。
2.【答案】C
【详解】“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经常一起受祀,祖甲是商王康丁的直系先王,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单独受祀的更高待遇,体现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直系先王相比于旁系先王,有单独受祀的更高待遇,与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渐趋稳固有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商代王位世系,而非贵族等级,排除D项。
3.【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吴蛮夷之国的身份开始转变为“楚子”“吴子”的身份,杞君(夏之后裔)朝见鲁君将夷礼改为周礼,说明当时民族趋向融合,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国纷争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排除A、D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夷夏的融合,而非对立,排除C项。
4.【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孟子(儒家)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墨家)强调“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二者均将任用贤才视为国家治理的核心,说明他们试图通过人才选拔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B项正确;孟子和墨子分属不同学派,价值观差异显著,排除A项;法家主张更直接服务于战争,而孟子和墨子的“贤才”理论侧重长远治理,非短期的军事目标,排除C项;儒家注重道德(如“仁义”),但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更偏向社会规则,二者未协同构建统一道德体系,排除D项。
5.【答案】C
【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班固的做法强化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项羽、陈胜的地位,这是儒学正统观念强化在史学的体现,C项正确;“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与材料“项羽降为传”相矛盾,排除A项;“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史书体裁进行的变革,而是时代变迁,史书编撰也发生变化,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基础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择D:材料表明,一些北方汉族大族在北魏获得赐名,所赐之名遵循汉族文化,这种拉拢汉族大族的做法目的在于得到汉族大族对鲜卑政权的认同。排除A:因俗而治强调对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材料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延揽汉族文士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赐名承续的是鲜卑传统。
7.【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完备而形成的,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B项;D项表述基本符合史实,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D.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黄宗羲否定君臣的之间的天然血缘关系,王夫之也认识到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这体现出他们对君主专制的反对态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故D项正确;
A.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伦理秩序的变化,故排除A项;
B.材料中只是说黄宗羲和王夫之对君臣血缘关系的否定,不能说明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故排除B项;
C.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并未衰落,故排除C项。
9.【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记述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情况”与“收录清初至道光年间,从海道到广州贸易和向清廷;‘入贡’的暹罗、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与清廷来往国书”可知,梁廷相主要项当时的国人介绍海外国家风土人情以及其社会制度,这有利于扩展国人的眼界,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D项正确;根据材料“在1844--1846年间”可知,此时初期近代初期,清政府还没有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借助西学推动政治变革”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10.【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最早从敦煌出发,跨越万里,延续千年,出现在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中,寺院的石雕与金属圣器上,甚至还有埃及、叙利亚的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兔共耳与丝绸之路相关联,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隋唐大一统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蒙古西征以及阿拉伯帝国都对传播“三兔共耳”视觉符号起到一定作用,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早于丝绸之路形成时间,与“三兔共耳”视觉符号传播无关,②错误,排除A、B、D三项。
11.【答案】C
【详解】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路线以及帝国范围(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C项正确;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排除A项;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排除B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与材料中的事件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14世纪,城市自治运动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阶层对文化需求的增强,组建了一系列大学,用于提升文化知识,C项正确;城市自治运动开始兴起于12—13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大学的建立,没有描述宗教教育信息,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想是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3.【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对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的打击及在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说明蒙古西征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蒙古传播了中国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迁徙,排除C项;蒙古西征并没有直接引发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天主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
14.【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达卢佩圣母像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从冲突到兼容的史实。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A项正确;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大量接收来自东欧、古巴和印度支那国家的难民,是因为这些地方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因此美国接收这些地区难民的主要原因是和苏联对抗,即移民政策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战略,D项正确;二战后美国接收的难民并不一定是高科技人才,排除A项;二战后的东欧不属于“中间地带”,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接收的难民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并非美国为了吸纳劳动力,排除C项。
16.【答案】
从材料看:
角度1地理(布区域)角度:汉初半两钱范主要生产地在关中、中原和山东地区。这反映出汉代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
角度2:从形制看:各地存在差异不统一。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体制,诸侯拥有自主铸币权。
角度3:从演变趋势看,由最初的币值杂乱逐渐走向规范统一的五铢钱。这反映了铸造主体从民间私铸到官铸,从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
角度4:总之,汉初币制乱象背后是汉初经济凋敝和国家治理能力不足的体现;其后币制逐渐走向规范统一、反映出西汉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增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货币统一为五铢钱。(以上任取两个角度即可)
从影响看:货币逐渐走向统一和规范,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巩固汉朝的大一统:有利于汉朝经济发展交流:对后世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详解】
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涉及的时空是西汉(中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货币的演变往往与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西汉中前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货币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
其次,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
角度1地理(布区域)角度:汉初半两钱范主要生产地在关中、中原和山东地区。这反映出汉代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
角度2:从形制看:各地存在差异不统一。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体制,诸侯拥有自主铸币权。
角度3:从演变趋势看,由最初的币值杂乱逐渐走向规范统一的五铢钱。这反映了铸造主体从民间私铸到官铸,从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
角度4:对材料进行综合解读,汉初币制乱象背后是汉初经济凋敝和国家治理能力不足的体现;其后币制逐渐走向规范统一、反映出西汉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增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货币统一为五铢钱。
最后,从影响角度总结西汉中前期货币演变的影响:货币逐渐走向统一和规范,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巩固汉朝的大一统:有利于汉朝经济发展交流:对后世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17.【答案】(1)说明:湖南东部、江西中南部、福建西部密集程度高:该区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发生地之一、农村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心区域等。
主要分布于山区或高原地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远离城市,敌人力量薄弱,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利于战略攻守。
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附近:提供战略回旋空间,利于革命战争中灵活机动行军,能得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特殊地形易造成激烈战斗。
(2)革命纪念意义: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决策中心。教育意义: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革命价值:旧址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节点,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思想与制度基础。
【详解】(1)根据图1可以看出,湖南东部、江西中南部、福建西部密集程度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可知,湖南东部是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发生地之一,江西和福建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心区域等。根据图2饼状图可知,遗址主要分布于山区或高原地区,这是因为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指导下,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革命的道路和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原因。据图3的柱状图及下方文字说明,得出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附近,这是因为工农武装割据与江河湖泊的地形、军事、政治等方面紧密相连,复杂的地理环境可以提供战略回旋空间,利于革命战争中灵活机动行军,能得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特殊地形易造成激烈战斗。
(2)首先,据材料“红色革命遗址具有革命纪念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柏坡历史地位,西柏坡是1948-1949年中共中央驻地,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标志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由此可得出革命纪念意义: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决策中心。其次,根据材料“具有教育意义”并结合西柏坡精神内涵,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西柏坡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百万群众学习革命历史。由此可得出教育意义: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最后,根据材料“革命价值”并结合新中国筹建史实,西柏坡时期形成的新中国建国方略、政治协商制度雏形,中共中央在此制定《土地法大纲》,推动全国土地改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社会基础。由此可得出革命价值:旧址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节点,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思想与制度基础。
18.【答案】阶段一:探索与动荡期(1949—1977年)
划分依据:此阶段教育发展深受政治运动影响,教育政策频繁调整,呈现“破旧立新”与“动荡反复”的双重特征。
阶段二:改革开放与调整期(1978—1995年)
划分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政策转向服务现代化,重建秩序并探索开放路径。
阶段三: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期(1996—2000年)
划分依据:市场经济改革深化与全球化加速,教育体制突破计划模式,走向多元与开放。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1949年“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及1952年高校调整,并联系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改造旧教育体系,模仿苏联模式建立专业院校,服务于工业化建设,体现计划经济下的教育集中管理。根据材料1958年“高校数量激增”及1966年“停止招生”可知,大跃进时期盲目扩张高校,违背教育规律;文革期间教育体系瘫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沦为政治运动工具。根据材料70年代初“工农兵学员推荐入学”可知,取消高考、以阶级出身取代学术标准,教育公平与质量严重倒退。由此可将1949—1977年划分为阶段一:探索与动荡期;此阶段教育发展深受政治运动影响,教育政策频繁调整,呈现“破旧立新”与“动荡反复”的双重特征。其次,根据材料1977年“恢复高考”及1978年“教育优先发展”,并联系所学知识,高考恢复标志教育拨乱反正,选拔机制回归公平;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为改革开放储备人才。根据材料1983年“三个面向”方针可知,教育目标从服务政治转向服务现代化,强调与国际接轨和前瞻性。根据材料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可知,将科技与教育提升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科研与产业结合。由此可将1978—1995年划分为阶段二:改革开放与调整期;此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政策转向服务现代化,重建秩序并探索开放路径。最后,根据材料1996年“大学生自主择业”并联系所学知识,取消统包分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教育服务从国家计划转向个人发展需求。根据材料1999年“高校扩招”及200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可知,扩招打破精英教育壁垒,民办高校崛起,教育机会普及与质量并重。根据材料2000年“公办、民办、混合制并存”可知,办学主体多元化,适应社会分层需求,体现教育市场化与国际化趋势。由此可将1996—2000年划分为阶段三: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期;此阶段市场经济改革深化与全球化加速,教育体制突破计划模式,走向多元与开放。
19.【答案】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快与交通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人口跨区域迁移的规模变得更为庞大,形势愈发复杂。高收入国家因就业机会多、薪资福利好吸引大量劳动力,区域经济差异促使人口流动。部分地区的战争、冲突等政治社会问题导致难民潮涌现。人口迁移所造成的积极影响:在经济上为迁入地补充劳动力、激发创新,为迁出地增加外汇、带动产业发展,文化上促进交流融合、丰富多样性。消极影响:经济层面迁入地就业市场受冲击、公共服务压力增大,迁出地面临人才外流,社会方面迁入地存在社会融合难题、移民管理复杂。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建立移民信息共享机制以妥善解决难民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减少人才外流并吸引人才回流,迁入地要积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移民自身也应主动融入当地社会 。
【详解】据材料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规模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可知,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快与交通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人口跨区域迁移的规模变得更为庞大,形势愈发复杂。据材料二“2020年,65%的国际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国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居住在低收入国家的仅占4%”可知,经济上,高收入国家因就业机会多、薪资福利好吸引大量劳动力,区域经济差异促使人口流动。据材料二“全球因迫害、冲突、暴力以及违反人权等导致的被迫移民人数再创新高”可知,部分地区的战争、冲突等政治社会问题导致难民潮涌现。结合所学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来分析。积极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上对迁入地劳动力和创新的影响、对迁出地外汇的增加和产业的带动、文化上促进融合和多样性的角度分析。消极影响:结合所学从迁入地的就业市场和公共服务、社会融合、移民管理,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的角度分析。最后,结合所学从国际社会的合作、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移民自身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的角度分析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