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12:1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③第1~3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反映了
A.多样性和包容性 B.统一性和一致性
C.传统性和保守性 D.独立性和排他性
2.下表为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处最可能是
时期 古建筑 古墓葬 古遗址 石窟寺及石刻
甲 0 8 5 10
乙 157 0 1
丙 17 1 4 2
丁 246 3 2 2
A.史前 B.先秦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
3.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些现象
A.表明中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B.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推动了区域间文化融合统一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4.清末,知识精英认为应该用普通、专门两分的观念思考学术生产流程。如《劝学篇》认为办学堂前者贵在“人人能解”;后者旨在“求博求精,不必人人为之”,令绝大多数人“专力讲求时政,广究西法”,任由少数“好古研精”者从事“专门著述之学”。此举旨在
A.扩大政治变革的社会舆论浪潮 B.破除社会上层的特权地位
C.应对中西思想难以兼顾的困局 D.理性分析中体西用的弊端
5.如图展示的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着当地最强大物种的集合。从中可见该石雕
人首飞牛石雕(局部)
A.是国王权力的象征 B.表明了人民尚武的传统
C.受公牛崇拜的影响 D.汇聚了多元文化的要素
6.阿拉伯炼金术是公元7世纪出现的一种炼金方法,它借鉴了中国道家的炼丹术,并改进了金属纯化、融化和晶化的方法,修正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后来,阿拉伯的炼金术著作传入欧洲,被欧洲的化学家视为经典。材料可用来说明,阿拉伯帝国是
A.希腊化时代的典型代表 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西亚最早最繁荣的帝国 D.近代科技革命的发源地
7.中世纪时,基督教教士、僧侣被教导“只有进行誊抄,上帝才宽赦他们的罪恶。”他们负责对古典作家手稿进行誊写、校对,因此掌握了书籍的制造与收藏权。这一现象表明他们
A.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B.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
C.拥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D.推动古典文化的传承发展
8.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组织学者创造朝鲜拼音文字-谚文,并编成《训民正音》,以教导百姓发音识字。朝鲜大儒崔万里上书世宗大王,表示“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另做文字者,唯蒙古、日本、西蕃之类······今作谚文,是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谚文在朝鲜遭到反对是因为
A.士大夫竭力维护文化垄断地位 B.中华文化主导了朝鲜社会生活
C.朝鲜认可宗藩体系的身份定位 D.西学东渐之风激发了民族意识
9.东晋以前,江南文人推崇两汉经学,其庄园修建注重于满足世俗生活的需要,对秀丽山水多熟视无睹;东晋后,江南文人逐渐将山水自然纳入别墅的结构中,并借此以实现对竹林名士的超越,即在真实的山水自然里体悟生命。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动乱导致避世文化开始出现
C.江南地区的文化趋向滞后 D.人口迁移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10.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
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
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 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
11.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先后兴起了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强大帝国,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在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该地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B.地域及部落间战争的频仍
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D.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
12.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材料重在说明,北民南迁
A.源于战乱激发民众的求生欲望 B.有利于民族交融趋势的发展
C.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 D.导致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
13.1823年,美国联邦政府规定每年拨款1万美元用于“教化印第安人,防止临近美国边疆定居区的印第安部落衰落和灭绝”。与此同时,许多宗教团体纷纷到印第安部落传教建立日校和学习手工技术的寄宿学校,向印第安人推行文明教化的使命。美国此举意在
A.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 B.传播启蒙思想成果
C.削弱印第安人族群认同 D.推动工业革命扩展
14.1870年,华工在建造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薪资的三角洲地区的开垦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逐渐被开发。材料反映了美国
A.移民文化初步形成 B.华人社会影响力的增强
C.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D.苦力贸易形式趋于多样
15.据1990年人口统计,新加坡在10岁以上的人口中,53.9%是佛教徒和道教徒,15.4%为穆斯林,12.6%是基督徒,3.6%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和道教徒是华人,几乎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几乎所有的印度教徒都是印度人。而基督徒中79%是华人,8%是印度人。这反映了新加坡
A.宗教矛盾突破民族界限 B.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C.是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国家 D.成为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
16.下表为二战后美国对移民法的调整
年份 规定
1952年 第一优先原则是照顾拥有美国急需专业技术和突出才能的移民及其配偶和子女,该项规定的限额占每年入境移民总量的50%
1965年 优先入境原则中,涉及技术类劳工第三条规定,10%的限额用于受过高等教育和有突出才能的外籍人;第六条将10%的限额用于美国急需的熟练与非熟练工
1990年 技术类移民的应用范围和限额有所扩大
A.深受种族和意识形态影响
B.增强了美国移民结构的多元性
C.适应了美国经济发展趋势
D.关注移民对美国文化的认同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代的服饰制度中,出现了两种极为重要的制度,即佩绶制度与簪笔制度。簪笔的出现最初只是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官吏上朝奏事必先书写在笏板上,在上朝过程中,皇帝的旨意或议事的结果也需要书写在笏板上以备忘。这一切,使得官员在上朝时需要随身带笔。而汉代的笔没有我们今天的笔那么精巧,不便放在身上,所以插于头上耳边一侧的冠内,叫簪笔。不过,据有关文献记载,两汉时期的簪笔仅限于御史或文官使用。汉以后,簪笔成为文官的一种象征和礼仪的一部分······汉代官员簪笔以奏言记事,向君主和其他朝臣表现自己的忠君效主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赋予了簪笔以君臣之“礼”的新内涵。
一摘编自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
材料二
南宋淳祐庚戍(1250年),史绳祖撰文说:和夏、商、周三代相比较,衣裳和帽子鞋子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古时候有帽子,但是没有头巾,近代却反而把使用头巾当作符合礼仪的行为,而戴着帽子不戴头巾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古时候有舄(一种复底鞋)、有屦(一般的鞋子)、有屐(木屐),但是没有靴子,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君主)之后开始使用靴子。北宋末年曾经把靴子改成履(单底鞋),宋高宗的时候又把履改成了靴子;北魏的胡服方便骑马,于是在衣服上加上类似裙子的横幅并缀在下面,叫作襴,这成为了现在(南宋时期)官员们的公服······所有这些情况,史氏(史绳祖)认为都是“变古”之制。《麈史·仪礼》亦言当时“衣冠之制,上下混一”。
-摘编自朱瑞熙等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簪笔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象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宋服饰“变古”现象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变迁。(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早期的文字
名称 产生时间 产生地区 书写材料
楔形文字 公元前3100年 两河流域 削尖的芦苇秆、骨棒作笔,写在泥板上
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年 尼罗河流域 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印章文字 约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刻写在石头或陶土上
甲骨文 约公元前1600年 黄河流域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腓尼基文字 公元前1500年 两河流域 泥板
玛雅文字 公元元年前后 中美洲地区 刻在石碑和庙宇、墓室的墙壁上, 或玉器和贝壳上
材料二
雅典时期,公民人数很少,只有享有公民权的群体才是城邦的主人。一方面是公民“轮番而治”“主权在民”以治理城邦;另一方面,公民又是城邦内一切非公民-包括奴隶、外邦人、边区居民以及自己家中的妇女和小孩的“主人”。梭伦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柏拉图讥讽说:“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几乎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甚至连人们蓄养的动物都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驴马也在路上到处撞人。”自由有其边界,当个人自由的行使超越了某种程度,就会妨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韩向臣《自由还是奴役论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早期文字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民主的特征。(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罗德里格斯在谈到拉丁美洲的文化时,认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犹如一条彩虹,在这条彩虹中可以分辨出同时并存着的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全面混血人的文化。而且他认为,“自18世纪起更加明亮夺目的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便分解成自己的基本原色,并与土著的光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
-赵立行《近代美洲殖民对族群及文明的影响》
材料二
1980年代初,西欧各国以吸引普通劳工的合同工政策已经宣告结束,越来越多的合同劳工滞留不归并转化为永久性移民。同时,欧洲发达国家也进入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知识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对技术劳工的需求。于是,西欧各国在严格限制体力劳工的同时,鼓励技术类劳工和移民的措施不断增强。
-梁茂信《二战后专业技术人才跨国迁移的趋势分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所反映的拉丁美洲文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起西欧各国移民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调整产生的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据辜鸿铭《在德不在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辜鸿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强调在保持差异的同时寻求和谐共处。它体现了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即在多样性中寻求和谐,A项正确;统一性和一致性与“和而不同”的理念相悖,因为该理念并不强调形式上的统一或一致性,排除B项;传统性和保守性这一选项与“和而不同”的核心意义无直接关联,“和而不同”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排除C项;独立性和排他性,这同样与“和而不同”相悖,因为该理念倡导的是在差异中的和谐共处,排除D项。
2.C 从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来看,甲处的“古墓葬”和“石窟寺及石刻”数量较多,且其他类型较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为宗教盛行,石窟寺院和墓葬文化较为突出,因此甲处最有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史前时期的文物以遗址为主,排除A项;先秦的遗址、古墓较为丰富,排除B项;明清以古建筑为主,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和所学可知,汉唐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航海技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长途贸易对海路运输的依赖,排除B项;区域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非统一,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中国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知识精英们意识到中西思想的差异和冲突,他们希望通过学术生产的分工,让大多数人专注于时政和西法的研究,以应对中西思想难以兼顾的困局,同时让少数人在专门领域深入研究,以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回应,C项正确;洋务派并不主张政治变革,排除A项;材料是应对中西思想难以兼顾的困局,挽救民族危亡,而非“破除社会上层的特权地位”,排除B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人首飞牛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头、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这三者代表着当地最强大物种的集合。它既是王宫的守护神,又是国王权力的象征,A项正确;石雕展现的是当地最强大物种的集合,与人民是否有尚武德传统无关系,排除B项;石雕是三种物种的集合,并非仅受公牛崇拜的影响,排除C项;该石雕体现不出多元文化要素的汇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6.B 材料提到阿拉伯炼金术借鉴了中国的炼丹术,并对亚里士多德的金属构成学说进行了修正,表明阿拉伯人在继承和改进东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阿拉伯炼金术著作传到欧洲后又影响了欧洲的化学家,充分体现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的桥梁作用,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建立的时间晚于希腊化时代,且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作用,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本身发展的情况,不能得知其是西亚最繁荣的帝国,排除C项;近代科技发源于欧洲,并非阿拉伯帝国,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他们负责对古典作家手稿进行誊写、校对,因此掌握了书籍的制造与收藏权”和所学可知,基督教士、僧侣这一行为在客观上有助于西欧文化的保存,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D项正确;中世纪的教会控制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但是材料未涉及该说法,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教士、僧侣的社会地位,强调的是古典文化的传承,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推广谚文本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文化教育,但由于汉文学习难度高,已经习得汉文的朝鲜读书人得以垄断文化教育,进而维护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因此他们反对推广适合平民的谚文,A项正确;中华文化对朝鲜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尚未达到主导的程度,排除B项;在中国的宗藩体系下,朝鲜同样属于番邦,自诩异于夷狄是朝鲜士人单方面的想法,是反对谚文的借口,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西学东渐没有激发朝鲜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以前,江南文人崇尚经学,强调世俗的荣誉;至东晋后,江南文人日益追求纵情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文人日益推崇玄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嘉之乱,大量北方士人南迁,推动了北方玄学在南方的传播和发展,即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江南士风由崇尚经学的务实转变追求玄学的精神自由,与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和江南文化的滞后无关,且“滞后”也不符合实际,排除A、C项;西晋及其以前,已出现避世文化,排除B项。
10.B 根据材料“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可知,由于美洲缺乏大规模物质交流的条件,导致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不通畅,阻碍美洲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这从侧面反映了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B 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涉及殖民入侵对美洲文明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北非地区是商贸往来、人口迁徙的活跃地区,西亚北非地区商贸活动和频繁的人口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D项正确;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逐渐有限,排除A项;频繁的战争会对文明造成破坏,虽然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文明的交流,但不是促进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亚北非地区是商贸往来、人口迁徙的活跃地区,商贸活动和频繁的人口迁徙是促进该地区文明发展的主要原因,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更多的是自发行为,国家组织能力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12.D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三次大的人口迁徙,即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唐朝时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都源于战乱。战乱激发了民众的求生欲望,导致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这些南迁的北方人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使南方成为了经济的重心,因此,北民南迁导致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D项正确;源于战乱激发民众的求生欲望只涉及了原因,没有涉及结果,排除A项;有利于民族交融趋势的发展描述了北民南迁的一个影响,即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它没有涉及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描述了北民南迁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没有涉及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C项。
13.C 美国政府在1823年拨款用于“教化印第安人”并支持宗教团体在印第安部落中开展教育和传教活动,表面上是为了改善印第安人的生活条件,但其核心目的在于推动印第安人接受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削弱其族群认同,C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有可能间接促进边疆地区的安全,但并非其最终目的,排除A项;启蒙思想主要强调理性、自由、科学等,美国政府此举侧重于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教化,并非传播启蒙思想,排除B项;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欧洲,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美国政府此举与推动工业革命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4.C 据材料,19世纪后半叶,华工成为美国西部铁路建设和土地开垦的重要劳动力,美国的开发建设中大量使用华工,改变了美国劳动力结构,C项正确;在华人大规模移民美国之前,欧洲移民就大量来到美国,促进了移民文化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美国劳工对于美国开发和建设的贡献,而非其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华工工资很低,多从事白人劳工不愿意从事的繁重工作,还受到歧视和排斥,“社会影响力的增强”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材料所述为华工在美国的工作情况,而非苦力贸易,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新加坡在10岁以上的人口中,53.9%是佛教徒和道教徒;15.4%为穆斯林;12.6%是基督徒;3.6%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和道教徒是华人;几乎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几乎所有的印度教徒都是印度人”“而基督徒中79%是华人;8%是印度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其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突破民族界限,排除A项;据材料“新加坡在10岁以上的人口中······12.6%是基督徒”可知,“欧洲文化为主流”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其他国家,没有对比无法反映新加坡成为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排除D项。
16.C 据题干“照顾拥有美国急需专业技术和突出才能的移民”到“受过高等教育和有突出才能的外籍人”到“技术类移民的应用范围和限额有所扩大”信息可知,美国对移民法的调整逐渐适应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种族的限制,无法得出深受种族和意识形态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只突出对技术移民的规定,并未涉及更多层次的移民范畴,无法得出增强美国移民结构的多元性,排除B项;移民法的调整出发点不是为了关注移民对美国文化的认同度,而是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
17.(1)原因:汉代官员上朝书写记录需要;汉代笔不便携带。(2分)
象征:成为文官的一种象征,反映了文官身份和职责;成为礼仪的一种象征,反映了君臣之礼。(4分)
(2)变迁: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实用主义的兴起;民族交融的加强。(6分)
18.(1)特点:人类早期文字具有多样性;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或沿海地区;产生的时间比较久远;产生早期文字的地区以农业为主,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书写材料受地理环境影响。(6分,任答3点)
(2)特征: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体现“轮番而治”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雅典民主具有强制性;雅典民主体现过度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或公民权过度。(8分,任答4点)
19.(1)显著特征:文化多元性。(2分)
形成背景:西班牙、葡萄牙等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统治,大量欧洲移民和非洲黑人到来,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拉丁美洲文化。(6分)
(2)调整:从吸引普通劳工的合同工政策到鼓励技术类劳工和移民的政策。(2分)
影响:有利于西欧各国经济发展;容易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4分)
20.论题:坚定文化自信,将学习其他文明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2分)
论述: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甚至一度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近代后期,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经济、教育等领域一度照搬苏联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他国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之,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学习其他文明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10分,“示例”仅供参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