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20名校联合体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随葬的房屋模型,其中以71号墓出土的一
件形象最为逼真。这件房屋模型是陶制的,方形,有明显的屋檐,攒尖式屋顶,一面有门,
三面开窗,四壁和屋顶均刻划有狗的形象。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该地
A.小农经济的萌芽
B.私有制的发展
C.贫富分化的产生
D.手工业的起源
2.汉代完整的诏书分三个部分,“前一部分称为‘奏’,奏报下诏的部门及主要官吏姓名;第二
部分为诏书本文,也就是该诏书的主要内容,一般史书仅摘录这一部分;第三部分是诏书下
行于内外官署之例文,或曰下行文书”。据此可知,汉代
A,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
B.专制皇权受到一定冲击
C.官员等级体制渐趋于成熟
D.行政运行机制较为完善
3.下图为隋唐大运河及沿线主要仓储分布图(部分)。这反映出当时
海
渤
行
。沧州
堂州
济德州
贝州
形州。
河)
博州
L菲
州
济州
水
》
拉水
卫州
怀州创阻色
汴州
举口金
通
宋州
济洛
汝州
济
许州
渠州
(汴河
一楚州
水
A,南北经济差距在逐渐拉大
B.国家财政收入具有保障
C.中原经济中心地位较稳定
D.藏富于民得到贯彻执行
4.下表为武术在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发展状况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朝代
状况
夏商西周
“拳勇”“手搏”“角力”
春秋战国
“技击”“相搏”
秦汉三国
“角抵”“手格”
两晋南北朝
“拍张”“相扑”
隋唐五代
“拳捷”
辽宋金元
“武事”
明清
“白打”“使拳”“对力”等
这说明中国古代
A.竞技运动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B.体育运动方式多元化趋向明显
C.崇尚阳刚和力量的风气流行
D.社会习俗变迁丰富武术的内涵
5.清中叶,“声教咸归王化”在满族和汉族范围内基本实现,藏传佛教还成为沟通藏、蒙古两族
的另一文化纽带。另外,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与主体民族的汉族互动交融,助推诸族群格局
的更新与族际亲和力。可见,当时
A.清廷内外政策主动性增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清王朝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D.因俗而治成为了基本国策
6.据记载,在京师同文馆(1862年由清政府设立)入学启蒙,毕业后担任外交使节的有四人,
他们均为八旗子弟,分属京师同文馆开办的法、德、英、俄文四馆,他们的持节驻在地也是
上述四国。另外还有十一名转学生毕业后也担任了外交使节。这表明当时
A,新式教育助推外交近代化进程
B.学堂选官成为了主要选官方式
C.外交使节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
D.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外交人才
7.清末,河北保定育德铁工厂只能制造简单农具。民国初年,育德铁工厂开始生产织布机,因
结构精巧、效率高,被誉为“大力”织布机。到1920年,育德铁工厂能制造简易台式钻床,
成为河北省机床工具业的发源地。材料所述变化说明当时保定
A.经济结构渐趋于完善
B.民族工业得到了逐步发展
C.重工业生产领先全国
D.纺织业半殖民地特征凸显
8.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余部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11月至1933年3月,中央苏区军民先后粉碎了敌军的四次“围剿”。中央苏区覆盖
28个县境、拥有15座县城,总面积约5万多平方千米,人口达250多万。这
A.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B.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C.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彰显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先进性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NT20名校联合体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发现了随葬的房屋模型”“四壁和屋顶均刻划有狗的形象”等
可知,当时该地私有制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小农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贫富分化的产生,排除C项;手工业的起源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也无法体
现,故而排除D项。
2.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行政运行机制较为完善,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
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汉代诏书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并不是专制皇权受到一定
冲击,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材料没有官员等级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3.C【解析】材料信息显示,隋唐大运河沿线仓储主要分布在洛阳及周围地区,反映出当时中
原经济中心地位较稳定,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南北经济差距在逐渐拉大的信息,排除A
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财政收入具有保障,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故
而不选。
4,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术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具
有一定社会基础,故选择A项。材料没有体育运动方式多元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
法体现崇尚阳刚和力量的风气流行,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习俗变迁,排除D项。
5.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中叶,满、汉、藏、蒙古等民族都在
清王朝统治下,民族间互动交融,族际亲和力增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故选B项。
材料没有清廷内外政策主动性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从材料得不出清王朝国际地位空前提
高,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是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人才的新式学
堂,十四名毕业生后来担任了外交使节,这表明当时新式教育助推外交近代化进程,故选A
项,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学堂选官成为了主要选官方式,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表
明外交使节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排除C项。
7.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北保定育德铁工厂从只能制造简单农具到生产
织布机,再到能制造机床,说明民族工业得到了逐步发展,故选择B项。材料现象并不能说
明当时保定经济结构渐趋于完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保定重工业生产领先全国,
排除C项;材料没有当时保定纺织业半殖民地特征凸显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A【解析】据材料可知,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及中央苏区
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故选A项。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材料没
有古田会议的信息,排除B项;C项表述中,“开启”之说材料无法体现,也与史实不符,
故而不选;材料并没有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9.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兰州城乡内外率先演出了一批救亡街头剧和独幕剧,由此
掀起了兰州话剧运动”“至1945年,兰州共出现话剧团体41个,上演独幕剧87种,多幕剧
75种,另有一批著名剧人在此活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兰州的话剧运动有利于激
发民众民族国家意识,故选择C项。兰州并不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排除D项。
高三历史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