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川沙中学华夏西校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习素养分析初二年级语文学科
(完卷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共25题。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不得使用修正液(带)。
文言文(28分)
默写与运用(10分)
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蒹葭》)
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少年提出期望,既要努力课堂知识,也要关心天下大事。所以我们中学生要做到与时俱进,切不可像桃花源中的人一样,面对外面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7题(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使用了“ ”的表现手法,即先说别的事,引出所要吟咏的对象。同时也善于用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诗中“________”写出君子因思念淑女而难以入睡的情形,后来成为一个成语。(2分)
对于《关雎》的理解,以下四个选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这首诗常被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选自十五“国风”中的“周南”。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优雅的品格。
诗歌内容层层推进,从“寤寐求之”到梦想着“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了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和不懈追求。
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阅读下文,完成第8-13题(14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chí)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愚溪诗序》节选(作者同【甲】文)
【注释】 ①坻:水中高地。②鸣金石:水流发出钟磬般的响声。③漱涤:洗涤。④牢笼:包罗。⑤鸿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⑥希夷:空虚寂静的境界。
【甲】文作者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2分)
根据拼音和注释写汉字:“又峻急多(chí)石,”________(1分)
下列四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B. 而适类于余;佛印绝类弥勒
C.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划线句。(3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甲】文中用侧面描写表现小石潭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愚溪虽然不可溉灌、不可行舟,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但在作者眼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因此分外可爱(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3. 对以上选文的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中作者“乃记之而去”的原因是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乙】文中“昏然而同归”的原因是将自己的遭遇和愚溪联系在一起,感到意趣盎然。
B. 【甲】【乙】两文作者游览风景,借奇丽的风光,内心始终流淌着喜悦之情,表达对永州山水的无限喜爱。
C. 【甲】文“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乙】文中“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D. 【甲】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苦。【乙】文结尾“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愚”是自谦也是作者的一种自嘲。
二、现代文(2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2分)
树木年轮,一圈就代表一年吗?
①在树木的横断面上,常常会见到许多深浅相间的同心圆环,这就是年轮。当光热水肥充足时,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较多,容易形成宽轮;当气候环境条件不利、树木生存艰难时,就会形成窄轮。
②许多人可能认为,树木的年轮,一圈就代表一年。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树木的年轮并不是每年都有,有时不会产生,有时一年会形成多轮。在极端干旱或寒冷的年份,会影响树木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就会“缺轮”。树木正常生长过程中,如果突遇寒流或短期干旱,形成层细胞分裂有时会短暂停止后又恢复,这样一年内就会形成多轮,称作“伪轮”。
③年轮的本质是树木形成层细胞有规律地生长和变化形成的周期性结构。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形成层会快速分裂出细胞大、细胞壁薄的早材细胞,形成颜色较浅的春材;到了北雁南飞的秋天,形成层细胞停止分裂,晚期形成的木质部细胞个体小、细胞壁厚,形成颜色深的秋材。春材和秋材的交替生长,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年轮。由此可见,年轮不仅是树木生长的“计时器”,更是自然环境变化的“记录仪”——从宽窄轮纹的规律到缺轮、伪轮的异常,每一圈年轮都刻着光热水肥的烙印,也暗藏着解码生态密码的钥匙。
④因此,通过数年轮的方法,仅可以大致判断树木的年龄,但要精确定年,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交叉定年”方法,即通过大量生活在相似生境、有共同生长时期的年轮样品间的相互交叉验证,才能确定“缺轮”和“伪轮”。“交叉定年”方法不仅能帮助精确定年,还能通过比对年轮的特征,将活树、死树与古木样品(通常来自古墓、古建筑、沉船等)产生的年轮序列进行交叉验证与时间“拼接”。通过这种方法,国际上已“拼接”了超过一万年的树木年轮记录。在我国,也有长达6700年的树木年轮记录,就是利用采自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边缘的祁连圆柏活树与死树年轮“拼接”所产生的。
⑤气候环境能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树木年轮也可以反映过去的气候环境状况。在没有详细气象观测记录的历史时期,年轮可以作为替代气象资料,帮助我们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通过树木年轮,我们还原了过去千年甚至万年的气候记录,了解冰川进退、土壤侵蚀、大气污染等环境变化。科学家就可以将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进程置于历史背景中,判断目前气候变化是否属于正常范围,监测气候变化。
⑥年轮,不仅可以反映过去的温度、降水、干旱等气候变化情况,还能记录火山喷发、虫害、火灾、山体滑坡、雪崩、太阳活动等极端事件,同时,树木年轮记录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使科学家能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
⑦考古遗址中的古木年轮,还能用于确定墓葬或遗址的年代,并帮助判定不同族群的迁徙历史。即便是炭化的木材,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木材利用以及用火的历史。
⑧由此可见,树木年轮是大自然最忠实的记录者,将气候、环境与历史像刻录唱片一样,一圈一圈地记录下来,为我们保存了最原始的气候记忆。我们应该心怀对自然的敬畏,加大力度爱护树木、保护森林。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22日第16版,全文有删改)
根据本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分) 树木年轮,一圈就代表一年吗? 科学研究方法:交叉定年法 研究意义及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端事件标记。
文章第②段中的加点词“完全”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
下面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以“年轮”为说明对象,介绍了年轮的产生、年轮的测量和了解年轮的意义等。
“交叉定年方法”除了可以对树木进行精确定年以外,还可以反映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
结尾段与本文标题“树木年轮,一圈就代表一年吗”关系不大,删去不影响本文的主要说明内容。
气候环境与树木年轮是一对互相影响的组合概念,气候变化影响年轮变化,年轮变化又可以反推气候环境状况。
第①~③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4分)
纸在低处,灯在高处
周吉敏
①农历正月十三,我赶了一趟周岙桃灯节。乡人说凑热闹,是说“赶人阵”,这“赶”字用得妙。
②周岙是泽雅的一个村。泽雅在温州的西部,这里群山连绵,溪谷苍深,四通八达的野岭联系着山里二百多个村庄:周岙、林岙、黄岭头、西岸、黄坑、垟坑、水碓坑、陈岙……是纸山,家家户户以手工制造竹纸为生。如今传统的赖以生存的方式逐渐消亡,蜘蛛网一样的陈年秩序也废了,但这一切又在“周岙正月十三挑灯节”中呈现出来。
③往周岙“赶”的人还真多,前一天还是空寂的村庄,今天一下子就被人塞满。像一棵大树上的废弃的老蜂巢,突然之间飞来很多的蜜蜂,密密麻麻地熙攘着。
④周岙人依旧俗选择这一天回老家摆新年酒。家家户户宴客,屋内屋外都是人,各种小摊小贩也都往村里那条逼仄的村路上会集。
⑤路上,竹子和松柏搭建了一道道门,彩门上贴着“风调雨顺”“家门清洁”等吉祥语。家家户户的门前“挂红”,两条长长的红绸从屋顶一直垂下来,垂向地面的一端系着松柏、橘子、花生、红枣、桂圆等寓意吉祥的物什;屋前一堆杉树枝等待挑灯队伍经过家门口时“ 红红”。民间文化的历史也是村前那条溪流,在漫长的流程中,不断因山势而曲折,不断有其他的水势汇入其中,流传到今天。
⑥挑灯经过的道路两旁还摆上“路祭”,八张八仙桌连接成的桌案足有五米多长。路祭摆设也有自己的章法,祭品要从荤到素,从五谷杂粮,到蔬菜瓜果、糖果糕点。所有的祭品上都放上一束冬青或松柏的叶子,还摆一些工艺品、观赏鱼、花卉等等。
⑦今天的周岙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包围了,到处充满了嘈杂、奔忙。我喜欢这乱,这闹,它有生活老底子的瓷实和逸乐,其中又分明酝酿着一种强烈的兴奋的情绪,在等待着被点燃。
⑧沿袭了六百多年的习俗就像一台老戏,背景还是一样,演员换了一代又一代。而全剧从始至终的道具只有一种——花灯。
⑨花灯早几天就做好了,系在竹枝上靠在门上,每个孩子都会分到一盏。周岙的花灯是天底下最原始的花灯了。水竹做的骨架,竹纸糊的灯笼,竹枝做的灯杆,大都是圆筒状,是旧日日常照明的灯笼那种样子。如果还有装饰,就是在上下边沿粘一圈红红绿绿的纸流苏,底部中间粘一条花花绿绿的纸绦,像山里雀儿五彩的长尾巴。偶尔也会出现一只“兔子”,一条“鱼”,一颗“五角星”,也是似是而非,不露一点工巧。
⑩八十二岁的周文兴老人今天还在赶制花灯。那双扎花灯的手,粗而短,手上黑色纹路交叉纵横,因劳作而变形的指关节凸起像老树上生出的树瘤。我站在旁边,看着他破篾,穿线,糊纸,剪纸绦,手拎着轻轻一抖,纸绦窸窣地散开,然后用胶水粘在灯的底部,风一吹,花花绿绿飘起来,一盏灯就摇曳生姿起来。
周岙的花灯要挑在竹枝头上巡游,竹枝是做纸的原料。用于挑灯的竹枝也有讲究,要留三盘枝叶,寓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旧日挑灯,竹枝顶端还绑一个芋头,芋头上还会插上三炷清香,意思是烧高香。周岙的花灯不作赏,不作观,不作闹,前缀了一个“挑”字,叫“挑灯”。“挑”是个有重量的字,在它前面已然经过很多劳作了。这一盏挑在竹枝头上的花灯,映照出泽雅纸山的老底子——从明朝,或者更早的时间,一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泽雅造纸水碓达一千多座,纸农十万多人。手工做纸工序之多,人就像是做纸的机器,是造纸流程中无处不在的环节。为了一日三餐,纸农就像蜜蜂或者蚂蚁,需要不停地劳作。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资源就是他们的身体。
人在低处,纸在低处,把灯挑在竹枝上举高,尽量接近天。挑灯,是挑起风霜雨雪、酸甜苦辣。挑起生命。
周岙早已不做纸了,但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挑灯,仿佛有一种无形力量,把周姓的子子孙孙一个个召唤回来。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那些湮没已久的世界遗产——就像已经消逝的星辰一般,其光芒依旧照亮我们。”
太阳已在西山头,把竹林中的夜喊下来。浅灰蔓延,又慢慢nóng chóu变为深黑。晚七时,三声炮仗响,全村人得了神谕,家家户户的大人和孩子用竹枝挑了花灯到大路上。一盏,数十盏,数百盏……生成一条火龙。白天见过的所有仿佛都在这一刻被某种力量召唤,漆黑衬托着火焰,汹涌、灼烫、翻腾、强劲,沿山袭谷,仿佛雷声隆隆滚过夜空。
(选自《十月》2019年第3期,有删改)
根据拼音写汉字:nóng chóu( )(2分)
从内容上看,文章介绍了周岙(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挑花灯等沿袭了几百年的习俗。(3分)
第⑩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以下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通过描写周岙“群山连绵,溪谷苍深”的险峻闭塞,暗示挑灯节是因地理隔绝而保留的落后传统。
八十二岁的周文兴老人制灯细节暗示传统手艺后继无人,表达对传承断层的焦虑。
以“纸”的消逝与“灯”的延续,既表达对传统文化消亡的哀叹,又传递出了对传统文化生命力延续的希冀。
作者通过写周岙的人们只在挑灯节回家乡,批判了当代人对传统的漠视与破坏。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 段的作用。(3分)
综合运用(6分)
整本书阅读中,读者可以通过序言和目录更清晰地把握作品内容。请根据《经典常谈》的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按要求完成题目。
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条
《周易》 第二
《尚书》 第三
《诗经》 第四
《礼》 第五
《春秋三传》 第六(国语附)
四书 第七
《战国策》 第八
《汉记》 第九
诸子 第十
辞赋 第十一
诗 第十二
文 第十三 根据《经典常谈》遵循的“经、史、子、集”编排标准,以下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经:《孟子》三章、《诗经》二首 史:《孙权劝学》《周亚夫军细柳》 子:《庄子》二则《礼记》二则 集:《小石潭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4、班级将举行古典诗词朗诵会,以下5首诗是小浦同学筛选出来的朗诵内容,请帮助他按照作品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并为他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章节,帮助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结合具体目录及该篇章内容、推荐理由和阅读建议)(4分) 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陶渊明《饮酒》 ④《关雎》⑤魏学洢《核舟记》 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四、写作(40分)
25.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让人惊叹的人、情、事、物,那一次次的感慨和惊叹,有时是感官与世界的初遇——发现了从未领略过的人情事态;有时是拨开表象后的豁然顿悟——一声寻常的惊叹,进而发现了不寻常的答案。
请以《奇!真奇啊!》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记录你从“发现奇”到“感悟奇”的经历。
要求: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不能抄袭或改写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2024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习素养分析初二年级语文学科答案及解析
一、文言文(28 分)
(一)默写与运用(10 分)
天涯若比邻
(解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注意 “邻” 的写法。)
白露未已
(解析:《蒹葭》第三章,“采采” 对应 “未已”。)
青青子衿
(解析:《子衿》首句,注意 “衿” 为 “衣字旁”。)
欲济无舟楫
(解析:孟浩然诗句,“济” 为 “渡河”,“舟楫” 指船只。)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注意 “乃” 的语境。)
(二)诗歌阅读(4 分)
辗转反侧
(解析:成语出自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形容失眠的状态。)
B
(解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表现男子对淑女的追求方式,而非淑女的才艺,故 B 错误。)
(三)文言文阅读(14 分)
柳宗元,子厚
(解析:甲文《小石潭记》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
坻
(解析:根据拼音和注释,“坻” 指水中高地。)
D
(解析:A 项 “可” 均为 “大约”;B 项 “类” 均为 “像”;C 项 “是” 均为 “这”;D 项 “居” 分别为 “停留” 和 “居住”,故选 D。)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解析:“佁然” 译为 “静止的样子”,“俶尔” 为 “忽然”,“翕忽” 形容轻快。)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清澈透明、声音悦耳
(解析:甲文通过鱼 “空游” 侧面表现水清澈;乙文 “清莹秀澈,鸣金石” 概括为 “清澈” 和 “声音悦耳”。)
B
(解析:甲乙两文均借景抒怀,甲文暗含被贬的孤寂,乙文隐含自嘲,并非 “始终喜悦”,故 B 错误。)
二、现代文(26 分)
(一)说明文阅读(12 分)
追溯过去气候变化、模拟未来气候变化
(解析:根据⑤⑥段,研究意义包括追溯历史气候和模拟未来气候。)
“完全” 表示程度,说明 “一圈代表一年” 的说法并非绝对正确,存在例外(如缺轮、伪轮)。删去后句意变为 “说法不正确”,与原文 “不完全正确” 的表述矛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词语的限定作用。)
D
(解析:A 项说明对象是 “树木年轮是否一圈代表一年”;B 项 “交叉定年” 不直接反映气候变化;C 项结尾段总结全文,不可删;D 项对应⑤段 “气候影响年轮,年轮反映气候”,正确。)
不能调换。①段介绍年轮的表象(深浅相间的环)和形成条件;②段指出 “一圈代表一年” 的常见误解,说明缺轮、伪轮现象;③段揭示年轮的本质(周期性结构)和科学意义。三段按 “现象 — 误区 — 本质” 的逻辑顺序展开,符合认知规律,调换后逻辑混乱。
(解析:分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强调认知顺序的合理性。)
(二)散文阅读(14 分)
浓稠
(解析:根据语境,形容夜色变深,注意 “稠” 的写法。)
(1)摆新年酒;(2)挂红;(3)路祭
(解析:从④⑤⑥段概括习俗,注意 “挂红”“路祭” 的准确表述。)
比喻;将老人变形的指关节比作老树上的树瘤,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因长期劳作而手部粗糙的特征,体现传统手工艺人辛勤付出,表达作者对匠人精神的敬意。
(解析:明确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情感。)
C
(解析:A 项 “落后传统” 错误,作者持赞美态度;B 项 “后继无人” 文中未体现;C 项结合 “纸消亡”“灯延续”,正确;D 项 “批判” 错误,作者肯定传统的凝聚力。)
开篇点题,交代时间、事件(赶周岙桃灯节);“赶人阵” 的 “赶” 字凸显节日热闹氛围,奠定全文对传统习俗的喜爱与赞美基调;引出下文对周岙习俗的具体描写。
(解析:从结构(点题、引出下文)和内容(氛围、情感)分析作用。)
三、综合运用(6 分)
C
(解析:《礼记》属于 “经” 部,非 “子” 部,故 C 错误。)
(1)④③①②⑤
(解析:按时间排序:《关雎》(先秦)→陶渊明(东晋)→王勃(唐)→孟浩然(唐)→魏学洢(明)。)
(2)推荐《诗经》第四,了解《关雎》的诗经传统和比兴手法;推荐 “诗第十二”,学习唐诗发展及王勃、孟浩然的诗歌风格。阅读时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时代背景与艺术特色。
(解析:结合目录章节,对应作品的历史时期和文学地位。)
四、写作(40 分)
题目解析:
主题:记录从 “发现奇” 到 “感悟奇” 的经历,需体现 “奇” 的表层现象与深层启示。
结构:开篇点 “奇”,中间详述经历(如自然现象、人文故事),结尾升华感悟(如生活哲理、文化传承)。
要求:避免抄袭试卷材料,突出细节描写与情感变化。
总结
本试卷侧重基础积累(默写、文学常识)、文本理解(文言文翻译、现代文分析)及综合运用(分类、排序)。答题时需注意:
文言文虚词意义辨析结合语境;
现代文阅读紧扣文本信息,避免主观臆断;
综合运用题掌握 “经史子集” 分类标准和时间顺序。